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NT$220 NT$174

原書名:REMEMBRANCES
出版日期:2006-11-16
作者:宇文所安
譯者:鄭學勤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16
開數:25開
EAN:9789570830828
系列:宇文所安系列

已售完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本書是一個漢學家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是其基於個人感受的對中國古典詩文的印像式批評。作者從汗牛充棟的古典文獻中揀選了十餘篇詩文,出其不意地將它們勾連在一起,通過精彩的閱讀、想像、分析與考證,為我們凸顯了一個中國古典文學的經典意像和根本性的母題:追憶。
作為一個含蘊豐富的思想和藝術行為,追憶不僅是對往事與歷史的復現與慨嘆,也寄寓著儒家知識分子追求「不朽」的「本體論 」的焦慮;更體現了「向後看」這一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傳統和思維模式。
全書不按年代排序,也不求分類闡述,作者通過新穎獨到而又論證充分的闡述與分析,力圖為我們建構一個一追憶的殿堂:「詩、物、景劃出了一塊空間,往昔通過這塊空間又回到了我們身邊。」

貨號: 9789570830828 分類: , ,
作者:宇文所安

美國哈佛大學James Bryant Conant特級講座教授,任教於比較文學系和東亞語言文明系。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和比較詩學。研究以中國中古時代(200-1200)的文學為主,目前正在從事杜甫全集的翻譯。主要著作包括《晚唐》(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2006)、《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2006)、《諾頓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1996)、《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論集》(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1996)、《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992)、《迷樓》(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1989)、《追憶》(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1986)、《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Omen of the World: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1985)、《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1980),《初唐詩》(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1977)等等。

譯者:鄭學勤

貨號: 9789570830828 分類: , ,

作者的話

導論:誘惑及其來源

黍稷和石碑:回憶者與被回憶者

骨骸

繁盛與衰落:必然性的機械運轉

斷片

回憶的引誘

復現:閒情記趣

繡戶:回憶與藝術

為了被回憶

譯後記

貨號: 9789570830828 分類: , ,

前言
《追憶》是嘗試把英語「散文」(essay)和中國式的感興進行混合而造成的結果。在我的學術著作裡,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這本書都產生了最廣泛的吸引力。這一「成功」很有意思,因為《追憶》可以說代表著在一種英語文學形式裡對中式文學價值的再創造。
英語的散文是一種頗有趣味的形式。它和現代中國散文有所不同:現代中國散文強調作者的主觀性和文體的隨意性,而英語的散文則可以把文學、文學批評以及學術研究,幾種被分開了的範疇,重新融合為一體。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散文,必須讀起來令人愉悅;而且,既然屬於文學的一部分,它就應該時時更新,不能只是一成不變。作為文學批評的散文,則應該具有思辨性,至少它提出來的應該是一些複雜的問題,這些問題的難度不應該被簡化。作者面臨的挑戰是把思想納入文學的形式,使二者合而為一。最後,散文必須展示學術研究的成果。我們的學術寫作,通常喜歡使用很多的引文,很多的註腳,來展現學者的知識範圍。而寫一篇散文,學者必得隱藏起他的學識,對自己所要使用的材料善加選擇。
上面談到的這樣一種散文是我的理想。它大概永遠不能得到完美的實現。《追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這一理想,但是,我也很清楚地意識到這本書尚可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散文的本義,是「努力」或「嘗試」。每一篇散文都是一次嘗試,把那些被歷史分隔開了的領域重新融為一體。這一簡單而也許不可能達到的理想值得我們記在心裡,因為文學創作、學術與思想,是可以也是應該結合在一起的。
藉著這次機會,我想對那些把《追憶》帶給中國讀者的朋友表示感謝。首先要感謝的是譯者鄭學勤。翻譯者往往花費了大量時間和心血,卻很少得到感謝與承認。鄭學勤不僅準確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旨,而且也在譯文中保存了原文的文學性。如果我的著作能得到中國讀者的喜愛,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它們的翻譯者;而在這一方面,我實屬幸運。

貨號: 9789570830828 分類: , ,

導論:誘惑及其來源
早在草創時期,中國古典文學就給人以這樣的承諾:優秀的作家藉助於它,能夠身垂不朽。這種文學不朽性的承諾在西方傳統中當然也不少見,然而,在中國傳統的長期演變中,這種承諾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像海市蜃樓似的引人入勝:它不但能使作家名垂千古,也能讓作家內在的東西流傳不衰,因此,後世的人讀了他的作品,有可能真正了解他這個人。這種承諾喚起的希望越大,引起的焦慮感就越嚴重,帶來的困難就越難克服。
由於這種強烈的誘惑,中國古典文學滲透了對不朽的期望,它們成了它的核心主題之一;在中國古典文學裡,到處都可以看到同往事的千絲萬縷的聯繫。「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既然我能記得前人,就有理由希望後人會記住我,這種與過去以及將來的居間的聯繫,為作家提供了信心,從根本上起了規範的作用。就這樣,古典文學常常從自身複製出自身,用已有的內容來充實新的期望,從往事中尋找根據,拿前人的行為和作品來印證今日的復現。但是,任何強烈的期望都有相應的恐懼伴隨出現。懼怕湮沒和銷蝕的心理,須臾不離地給永恆地「寫下自我」的期望罩上了陰影。
在傳統的西方文學論著裡,披著面紗的真實,作為文學的象徵,是經常出現的論題。作品猶如衣裳,有的透明些,有的不那麼透明,它們為想像勾勒出身段體態,同時卻遮住了衣服中姣好的肉體。成文的東西與它要表達的意義之間,表面顯露的東西與真實之間,總有一段距離、一條鴻溝。在這種認知形態裡,隱喻法占有重要的地位,同一個詞,既向我們揭示,又向我們隱瞞,既告訴我們真情,又向我們散布謊言。
這種認知形態在中國古典文學中通常也可以見到,不過,比起另一種認知形態來,它是次要的。另一種認知形態也有鴻溝,另一種鴻溝,時間、消逝和記憶的鴻溝。這裡,舉隅法占有重要地位,以部分使你想到全體,用殘存的碎片使你設法重新構想失去的整體。猶如招魂典禮上非用不可的某些衣物,用它們來替代死去的人。如果說,在西方傳統裡,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意義和真實上,那麼,在中國傳統中,與它們大致相等的,是往事所起的作用和擁有的力量。
無論在哪一類傳統中,鴻溝或者說障礙,都有它的魅力。按照西方的模仿這個概念,模仿者對於被模仿者來說,一定是從屬的、後起的,永遠如此。無論什麼時候,模仿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一旦模仿完美無缺,模仿就不再是模仿,它成了被模仿物本身。記憶者同被記憶者之間也有這樣的鴻溝:回憶永遠是向被回憶的東西靠近,時間在兩者之間橫有鴻溝,總有東西忘掉,總有東西記不完整。回憶同樣永遠是從屬的、後起的。文學的力量就在於有這樣的鴻溝和面紗存在,它們既讓我們靠近,與此同時,又不讓我們接近。
模仿物與被模仿物之間的鴻溝,把真實劃分成兩個迥然不同的層次。一幅畫著一隻蘋果的油畫有它自己的物質實體,但是,作為對蘋果的描繪,它與現實的蘋果有不同的存在層次;如果兩者同時出現,就像有時廚房裡既有蘋果又有蘋果畫,或是另一幅圖畫既畫了蘋果又畫了蘋果畫,那麼,兩者的並列會使我們意識到藝術與經驗世界之間的區別。藝術品有自己的邊界,它們把它與周圍的世界隔開:它可以取代現實世界,但不會與它混為一體。對希臘人來說,《伊里亞德》是完整地、生動地展現在眼前的英雄史跡,如同它所再現的阿基里斯的盾牌一樣,是一件圓整的工藝品,而且通過再現,取代了一去不復返的英雄時代。正是這種自成一體的狀態,這種藝術品內在的生存力,使得它能夠脫離歷史而自立。
記憶的鴻溝則不同:引起記憶的物件和景物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向不復存在的完整的情景,兩者程度無別,處在同一水平上。一件紀念品,譬如一束頭髮,不能代替往事;它把現在同過去連結起來,把我們引向已經消逝的完整的情景。引起回憶的是個別的對象,它們自身永遠是不完整的;要想完整,就得藉助於恢復某種整體。記憶的文學是追溯既往的文學,它目不轉睛地凝視往事,盡力要擴展自身,填補圍繞在殘存碎片四周的空白。中國古典詩歌始終對往事這個更為廣闊的世界敞開懷抱:這個世界為詩歌提供養料,作為報答,已經物故的過去像幽靈似的通過藝術回到眼前。
我們來看一看下面這首小詩,一首中國詩中的名作,考慮一下是什麼原因使得它為人們傳誦讚賞。這是一首與追憶有關的詩,無聲的回憶縈繞在詩人心間,給詩染上了人們熟知的風采。這又是一首幫助我們記住它的作者的詩,它為我們在今天充分地了解「他是誰」提供了一部分線索。為了完成追憶的任務,把詩人的過去帶到我們眼前,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它周圍歷史的世界,呼喚它的讀者從簡潔的行文裡去尋找形成它的完整的情景。無論是詩所表現的詩人記憶中的場景,還是這首作為詩人以及他那個時代的紀念物的詩,都是不完整的。然而,藝術的力量恰恰來源於這樣的不完整,正如在西方的傳統裡,這種力量來源於模仿的嬗遞。

貨號: 9789570830828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