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學關係論稿(POD版)

NT$800

出版日期:2015-01-31
作者:李奭學
印刷:單色印刷
裝訂:精裝
頁數:488
開數:18開
EAN:9789570845273
下單前,請參閱POD印製說明

尚有庫存

此書籍採「接單印製」,需先付款再出貨,訂購後約7-21個工作天可以出貨。 若您同時購買其他書籍,欲先收到其他書籍,建議分開下單結帳。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本書凡分四輯,第一輯乃串連變文、梵典、《西遊記》及其英譯本的修訂版的論釋而成,梳理了翻譯與演義的互動。第二輯分論明末傳入中國的歐洲文學,以及這些由拉丁文譯入的文本對中國文學文化的影響,包括「文學」今義的形成、西學和中國傳統說部的聯繫,以及西學在中國傳統善書文化中的角色,繼而追索荷馬由明入清的傳播網路。第三輯所收者係作者原《中西文學因緣》各文,但訂正補充的幅度甚大。輯中從英國浪漫主義與中國庭園觀的淵源起述,經莎士比亞入華與蘇曼殊中譯拜倫的前塵,再及傅斯年、老舍、毛姆、蕭伯納、奧登與海明威和中國的聯繫,把清末迄1930、1940年代中國文人對外國文學的想像表露無遺,又從文本分析入手,將歐美文學大家的中國想像也盡情揭露。第四輯回到翻譯研究,分論金隄譯《尤利西斯》在文體翻譯上的成敗,以及中國「龍」字譯成英文“dragon”的來龍去脈。本書雖為中外文學關係論稿,但時序分明,「史稿」的況味隱約可見。

貨號: 9789570845273 分類: , ,
作者:李奭學

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貨號: 9789570845273 分類: , ,

新序
自序
第一輯
從《賢愚經》到《西遊記》:論佛教祇園母題在中國敍事文學裡的轉化
全真語言的嘉年華會──余國藩英譯本《西遊記》修訂版問世小識
第二輯
希臘寓言與明末天主教東傳初探
明末耶穌會與歐洲文學
如何製造中國式的善書?──試窺趙韓《欖言》及其與明末西學的關係
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與晚明耶穌會文學翻譯
阿哩原來是荷馬!──明清傳教士筆下的荷馬及其史詩
第三輯
從巧奪天工到諧和自然——中國園林藝術對西方文學的影響
莎士比亞入華記
可能異域為招魂——蘇曼殊漢譯拜倫緣起
在東西方的夾縫中思考——傅斯年「西學為用」的五四文學觀
托爾斯泰與中國左翼文人
從啟示之鏡到滑稽之雄——中國文人眼中的蕭伯納
周作人‧布雷克‧神秘主義
傲慢與偏見——毛姆的中國印象記
老舍倫敦書簡及其他
另一種浪漫主義——梁遇春與英法散文傳統
尋找象徵的劇作家——談桑登‧威爾德的中國經驗
烽火行——中國抗日戰爭裡的奧登與依舍伍德
海明威筆下的戰時中國
蕭乾論易卜生在中國
第四輯
普洛透斯變形記——從金隄《尤利西斯》看文體翻譯的問題
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我所知道的「龍」字歐譯的始末

貨號: 9789570845273 分類: , ,
李奭學

新序
多年來,我寫過不少有關中外文學關係的文章,本書脫胎自舊作《中西文學因緣》 ,篇幅則遠邁之,增加者超過二十五萬字以上。我原本撰有一篇自序,日前也曾重予補葺,是以這裡本不應疊床架屋,另添新序。但是重編全書,我自覺仍應再贅數語,至少要為書中近半的新文章說幾句話。「文學關係」(literary relations)是比較文學的子題之一,強調文學的外緣研究,也就是國與國之間的文學互動或影響。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西方國家所謂「比較文學研究」,如今幾乎已經讓「跨文化研究」一詞給取代了 ,「文學關係」 的內涵故得重估。西方人向有「比較文學的危機」之說,我則毫無此感,總視為危言聳聽,而且每覺得沒有「比較」,何來「文學」?但是話說回來,我實則也不應無睹於時移勢易。職是使然,兩個一新一舊的話題乘興而來:跨學科與跨語際的研究。
顧名思義,「跨學科研究」是以文學為中心的科際整合,有其歷史性,也有其思想性,再也不是傳統所稱文學的「外緣研究」能夠局限。在這方面,我的研究多以文學與宗教關係的探討為主,尤其看重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而天主教耶穌會士的文學譯著無形中就變成研究上的主要對象。本書有數文因此寫成。在這個課題上,我已經寫了三本專著,目前還在為下一本書準備,然而有些相關題目必需獨立處理,更有學刊好意請我撮述舊著,新成蕪文。本書中的〈明末耶穌會與歐洲文學〉一文,便因日本一家學報擬推出中國基督宗教(Christianity)的專號所請,應命草成,其後再經日譯發表。專題性的書籍總是沉甸甸的,濃縮而成的文章卻可收一目了然之效,是以三思之後,我還是決定把拙撰列入本書,希望可為有心的讀者試作導論,何況其中我仍有新見加入。集中多數和明清之際有關的文章,寫來各有機緣,撰作上每有先來後到,因此偶有內容上的重疊,我盡力刪冗,剔除重複,但有時為保持文氣暢通,內容完整;有時則因題旨使然,上下文容不得我隨意芟葺,故而只能徒呼負負而「原文照登」。這點我得請讀者鑑宥。
近幾年來,「跨語際研究」是東西方學術界的顯學,早已把「文學關係」轉成「內緣研究」。我完全能理解巴絲納特(Susan Basnette)認為沒有翻譯就沒比較文學的論點 ,我甚至想往前再跨一步,替她說一句:沒有翻譯研究,大致上也就沒有比較文學上的「文學關係」。乍看之下,如是之見和傳統比較文學鑿納不合,因為比較文學一向不願假手翻譯,總希望直接閱讀原文。不過仔細尋繹,兩者顯然不能混為一談,因為一著墨的乃學術方法,是工具;一指的是研究上得面對的語言新局,是資料。翻譯不會僅指語言的互換便罷,也不完全是文字修為的高下之分。翻譯不折不扣,正是「跨文化」的問題,是文化搬運上詮釋的結果。如此理解,讀者就不難想見本書何以收錄了三篇關乎翻譯的文章:拙論所涉,無一非屬文字因緣的邂逅,正是「中外文學關係」的嚆矢。
上個世紀以來,比較文學者特表關心的研究範疇,本書所收諸文幾可謂網羅殆盡 。這些篇什,我再三潤飾,也增補材料,和原發表者多有差異,心中所願唯讀者開卷有益,而我也如是相信。集內諸文的編排,大致依循年代順序為之。不過遇到時空都難以抽刀釐清者,我在排序上就難免武斷,謹能依主題或撰作前的發想而強予苑囿,而這點又得委請讀者寬宥。好在本書乃論文合集,並非嚴絲密縫,體系齊整的專著,故而篇篇自成一格。從何讀起,止於何處,讀者可以隨興決定。雖然如此,我還是得強調本書並非「史稿」。撰史所需的學問與能力,我自知力有未逮,尚難企及。本書冠以「論稿」,端的正表示個人才疏學淺,有待博雅高明不吝指正。
此外,全書能以目前的形式付梓,有太多單位和個人我應該致謝。首先是科技部和我任職的中央研究院,其次是香港中文大學的華瑋、臺灣清華大學的黃一農和中研院的胡曉真、廖肇亨、楊晉龍與呂妙芬等教授學者。本書多篇新文都拜上述單位資助或上述個人提供資料,為我解蔽,高誼可感,希望眼前這本拙著沒令他們太感失望。諸文重新整理的過程中,我的助理林怡劭、楊文馨、吳珮琳、張孟軒和陳懿安每奔走於中央研究院六、七座的人文圖書館之間,或代我詳為再校諸文,我因而得以在繁忙的研究、教學與行政外多得時間改稿、潤稿,謹此申謝。儘管如此,書稿依舊隨我數度浪遊在北大、北京清華大學、中嶽嵩陽書院、上海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東京大學、墨爾本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旅次,說來有愧。當然,我一得機會,無不就各地館藏再理內文。全書諸文與體例,我有個人的看法,但知我罪我,我都曾反覆推敲,虛心受教,務求盡善盡美,期能符合,也不辱出版單位出書的旨意。

李奭學
2014年冬臺北.南港

貨號: 9789570845273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