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世界最受歡迎,獲得最高聲譽的旅美華人作家
美國國家書卷獎、海明威獎、福克納獎得主──哈金
第一本以中文創作的詩集,揭露自身的文學「另一個空間」
長久以來使用非母語寫作的哈金,以英文更自由的書寫,得到國際廣大迴響,
這部他首次以中文書寫的詩集,終於問世!
遙遠的雷聲會給你送來純淨的驚喜
天上的鳥群會教你另一種智慧
你的心靈將生出翅
你的語言裡將沒有這些詞彙:
邊界、哀怨、畏怯、崩潰……
哈金:
用漢語寫這些詩給我帶來了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平靜和歡悅
只能在漢語中才能產生回聲,才具有詩意,這是一次全心全力的漢語寫作。
這本詩集的創作過程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像是一個美好的假期給自己帶來安靜的喜悅。
我相信自己有寫詩的能力,如果能一直長期用漢語寫詩,可能會取得更有意義的成績。
過去哈金以移民的異鄉客身分冷眼觀看,以小說家與詩人的筆,用離開母土,重新學習以異國語言寫字說話,筆耕有成,更以文學作品與成就,獲得廣大國際讀者的迴響與諸多獎項的肯定。哈金不僅用不同形式的文學,思索自身的遷移,抵抗那個稱為母親的國家,也不斷追索家園的意涵與生命的定位,以文學創造與抒懷,真情流露。
作者:哈金
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2014年獲選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終身院士。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
著有詩集《沉默之間》(Between Silence)、《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和《殘骸》(Wreckage),論文集《在他鄉寫作》(The Writer as Migrant)。2011年起在臺灣陸續出版中文詩集包括《錯過的時光》、《另一個空間》、《路上的家園》。
另外有四本短篇小說集《光天化日》、《新郎》、《好兵》,和《落地》;八部長篇小說《池塘》、《等待》、《戰廢品》、《瘋狂》、《自由生活》、《南京安魂曲》、《背叛指南》、《折騰到底》;一部人物傳記《通天之路:李白》。
短篇小說集《好兵》獲得1997年「美國筆會/海明威獎」。《新郎》一書獲得兩獎項:亞裔美國文學獎,及The Townsend Prize小說獎。長篇小說《等待》獲得了199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並入圍了普立茲文學獎。該書迄今已譯成三十多國語言出版。《戰廢品》則入選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入圍2005年普立茲獎。
Ⅰ 遠行
純粹
祈禱
遠行者
不接地氣的人
伶俐與遲鈍
仔細
才華
接受
中心
Ⅱ 路上的家園
誤解
幸福的記憶
春天
所謂鄉愁
失落的感覺
瓜豆
藍莓
高粱
在薩省
那些不曾說出的許諾
飛地
Ⅲ 背對祖國
孩子的本性
逃離
思想者
他是火炬
你為啥咬住眼淚?
你貧乏得只剩下國家
低歌
Ⅳ 審視
父輩
文字和照片
不適應
在書店
小官
官話
別開頭
怕光的人
茶涼
給強權者
長不大的人
靠山
風
Ⅴ 無邊的心事
四月
催眠曲
分藥
勸告
姊妹之爭
美麗的投資
驚喜
被迫
理想的生活
餃子
注定
訪客
貼身人
期遇
後記
哈金創作年表
後記
除了兩首詩作之外,這本集子裡的詩全是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寫的。近兩年太太患了癌症,我無法全心投入長篇小說寫作,只能繼續做完手中已經動筆了的長篇。由於不能寫新書,我就開始寫一些詩。最初只打算用漢語先初略地寫一下,然後再用英語重寫,這樣英語最終可能會清新些,會與眾不同。這種做法是用漢語來豐富英語。可是一動起筆來,就發現自己原來的想法不對頭,覺得不能光草草地用漢語先寫,因為這些詩可以也應該在漢語中先成為完成的詩作。於是我就認真寫起來,越寫越覺得用漢語寫詩有無邊無際的前景和機遇,所以我就更加投入地做了下去。但同時也有一種淡淡的悲哀湧上心頭,因為這項工作雖然頗具意義,但跟自己的生存仍是隔膜的,很難成為自己長期寫作的中心。
漢語不僅是我的母語,而且仍是我的第一語言。母語和第一語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一個旅居的人來說,特別是年輕人,長期居住異國他鄉,母語可能逐漸成為自己的第二語言,甚至是第三語言。然而如果創作,最理想的狀態只能是用第一語言寫作。這是為什麼我從來不鼓勵華語作家用英語寫作,其中的艱辛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而且勞動量太大。高行健曾說過如果自己用法語寫作,寫一部法語小說的精力可以用來寫十部漢語小說。這是知情者的肺腑之言。不過,這回用漢語寫這些詩給我帶來了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平靜和歡悅,讓我進入一種自在的狀態,好像耕犁扎進了熟悉的土地,翻耥自如。有了這種心態,我就一口氣寫起來,一首接一首,完全不管它們將來能不能再變成英詩。回頭來看,起碼有百分之十的內容完全無法翻譯,只能在漢語中才能產生回聲,才具有詩意。也就是說這是一次全心全力的漢語寫作。
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當代漢語詩歌已經達到世界水準。這是盲目的說法,是自我安慰。綜合來看,現當代的漢語詩歌跟西方的現當代詩歌比起來仍是小兒科,不是一個檔次。即使那些膾炙人口的詩作,比如〈雨巷〉、〈再別康橋〉、〈斷章〉等現代詩篇,跟現代英詩的代表作比起來相形見絀,太柔弱,失於泛情。
那麼是什麼因素使英詩那麼硬朗呢?首先是不迴避在詩中表達智識。用佛羅斯特的話來說:詩歌要始於喜悅,終於智慧。英美文學中智慧一直被認為是詩歌中的終極成就。英詩傳統中總是把詩歌作為智識的載體和認識世界的方式。這是為什麼愛默森說:「所有的論點和智慧並不存在於百科全書和形而上學的論文中,也不存在于諸種神學中,而存在於十四行詩和戲劇中。」雪萊甚至宣稱詩人是「立法者」。當然這些說法可能有些偏激,不過它們都指明了智識是詩歌的核心價值,是普世性和永恆性的根據。的確,智識是可以翻譯的,是永存的。
當然,詩歌中的智識必須根植於具體的詩境中,不然就會流於平泛,就是說要有戲劇性。優秀的英詩很少有純粹抒情的,一定會有具體的戲劇場景。佛羅斯特強調:任何好的詩行都是戲劇性的。這一點在哈代的詩中表現得極致,他的一些詩簡直就是一部部長篇小說被壓縮成短詩的,比如〈毀掉的女傭〉和〈噢,是你在挖我的墳嗎?〉等等。戲劇性會給詩帶來堅實感,也會擴大詩的容量,使之生動有趣。
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另一個空間》裡的詩多具有戲劇性,也不回避比表達智識。這些其實都是我所追求的,也是我力圖把英詩的長處納入漢詩的努力。至於成功與否,我說不準,得由讀者和時間來裁決。但這一點我很肯定:如果長期這樣寫下去,應該會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其實,詩歌是我的本行,我的博士學位做的是英美現代詩歌,我的第一個教職是教授詩歌寫作——我在埃默里大學教了八年詩歌創作。也就是說,如果長期用漢語寫詩,我可以把英詩的傳統和技巧當作自己的資源,用它們來豐富發展自己的創作。但光憑觀念和技巧並不能構成詩,歸根結底,詩歌還是要在語言中立住。如果語言沒有詩意,智識和戲劇性就沒有根基,就成了散文,所以我力求把這些詩寫得工整些,富有音樂感,有的也是押韻的。我發現漢語容納性非常強,可伸可縮,潛力太大了,當然這也跟它是我的第一語言有關。簡言之,對我來說,這本詩集的創作過程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像是一個美好的假期給自己帶了安靜的喜悅。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喜悅是短暫的,只是一個假期,因為我最終還得回到艱難的工作中去,就是繼續用英語寫作,把自己的路走下去,走到底。這樣說當然也不無遺憾。我相信自己有寫詩的能力,如果能一直長期用漢語寫詩,可能會取得更有意義的成績,而且我還堅信漢語在當下更需要大詩人,需要有人來梳理並發展已經被糟蹋了的語言。然而,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無力改變自己的生存條件。我們必須接受自己的境遇和損失,在有限的空間裡做些有意義的工作,並建立自己的家園。
祈禱
挺起身來,我的靈魂
不要再取悅任何活著的人
不要再給任何團體讓路
不要再聽從疑慮和怨恨
願你重新燃起少年的瘋狂
讓夢想展開堅韌的翅膀
無論輸贏你都不再掂量
每一次凌空都是最後的翱翔
願你擁有動物般的秉性
從不抱怨,從不喪氣
像鳥和魚那樣耐心地活著
把每一天都過成最好的日子
願你追索不老的智慧
熱愛真理勝過美麗
多麼飄蕩也不偏離航向
讓生命和工作合二為一
願你成為自己的里程碑
遠行者
繼續走吧,你走得越遠
在那些走不動的人的眼裡
你就會變得越渺小
直到有一天
他們再也看不見你
於是就宣布你已經消失
你不自量的選擇
將使自己變成孤魂野鬼
走吧,千萬別回頭
帶足食物和水
按自己的地圖往前走
願你每天都揚起
高昂的興奮
但再好的風景你也不久留
要是你在開闢新路
就別指望會遇到路友
如果偏離了方向
你還有太陽和星斗
誤解
那就讓誤解蔓延吧
這是是非非恰恰說明
你多麼與眾不同
世界上許多事越解釋越混亂
還是讓沉默和勞作來為你爭辯
你不必廣交朋友
不必熱戀悅心的女人
不必分享歡聚的好酒
因為你擁有圓滿的孤獨
甘願默默地離去
遙遠的雷聲會給你送來純淨的驚喜
天上的鳥群會教你另一種智慧
你的心靈將生出翅膀
你的語言裡將沒有這些詞彙:
邊界、哀怨、畏怯、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