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NT$420 NT$332

原書名:Ready Or Not: Preparing Our Kids to Thrive in an Uncertain and Rapidly Changing World
出版日期:2021-06-10
作者:瑪德琳‧勒文
譯者:鄭煥昇
印刷:黑白
裝訂:平裝
頁數:328
開數:25開,長21X寬14.8X高2cm
EAN:9789570858617
系列:Next Generation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為什麼這時代的孩子充滿無力感?為什麼不想努力?為什麼厭世又憂鬱?
焦慮的父母養出焦慮的孩子,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你更需要穩住自己!
給每一位過度用力的父母,與無能為力的孩子。

I世代的孩子若想在波瀾萬丈的未來出類拔萃,不可或缺的各種技能有:適應力、心智的靈活性、好奇心、合作性、對挫折的耐受性、韌性,還有樂觀的心理。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若我們能養育出懂得善用這些不確定性,也懂得帶著期待、樂觀與熱情去迎向這些不確定性的孩子,那我們就算是盡力為他們做好了準備,而他們也將在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裡開心地接下我們的棒子,創造出一個新的時代。

每天醒來,我們所知的世界都變得更加令人不安、更加陌生,也更加充滿威脅。在自身接受過不確定性與快速變遷的洗禮後,成年人們正變本加厲地搬出高壓的親職風格,逼著孩子在智育上表現優異。但這些高聳參天的期待,加上家長在有意無意間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壓力,正讓一整個世代的年輕孩子感到不知所措。這些孩子在疲憊而苦惱之餘,更完全沒有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我們確知的,是孩子正在受到的傷害,我們無法確知的,是孩子長大後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世界。繼續把智育成績與體育表現奉為圭臬,只會讓孩子更加無法面對充滿挑戰性的未來世界。

但希望是有的。集合神經科學與表觀遺傳學(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交會點)的知識,加上收穫自產業巨擘、創業家、軍事將領、科學家、學界領袖與未來學專家的深刻研究心得,勒文確認出了孩子們想在波瀾萬丈的未來出類拔萃,不可或缺的各種技能:適應力、心智的靈活性、好奇心、合作性、對挫折的耐受性、韌性,還有樂觀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勒文具體分享了該如何日起有功,才能讓我們養育出胸有成竹、熱情如火,蓄勢待發要以自信與樂觀迎向未知世界的孩子。

本書特色
. 焦慮症已成為現代文明病之一,無論是成年人的焦慮、父母的焦慮、或是青少年的焦慮,都嚴重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作者分析焦慮的原因,以及大腦在焦慮狀況下的運作方式。
. 孩子為什麼充滿無力感?為什麼不想努力?為什麼厭世又憂鬱?作者點出父母的過度干涉反而剝奪了孩子的能力。
. I世代必備的基本技能,不再是學科能力,而是:適應力、心智的靈活性、好奇心、合作性、對挫折的耐受性、韌性,還有樂觀的心理
. 實地採訪六個真人案例,讓讀者看見所謂「成功的人生」絕非一條直線,而是不斷從嘗試錯誤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 鼓勵父母活出自己的人生,並且加入社區團體、投身公共事務、關心環境與公益,以樂觀和積極的態度主動參與社會,從自身出發,用身教引領孩子做出改變。

共同推薦
▍專文引讀
李玉華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好評力推
李崇建 親子作家
張美蘭(小熊媽) 親職/繪本作家
黃琬茹 臺北巿芳和實中校長
劉安婷 「為臺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
蔡淇華 作家/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專家媒體佳評
「想走快,一個人走;想走遠,一群人走。一起看《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我們一起慢慢陪孩子走得穩穩的、遠遠的。」——李玉華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本書點出這個世代,教育上根源性的問題,讓教養、教育者更多覺察,看見一條寬闊的路,非常重要的視野。」——李崇建 親子作家

「誠摯推薦這本書,這本書可以同時帶著我們準備好自己,也清晰描繪了一個我們跟孩子攜手前行的新時代方向。」——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作者在書中的論述精彩、有憑有據,閱讀起來很燒腦,但也十分過癮。」——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若我真的愛我的孩子,我就不能只愛我的孩子』,這本書用經驗與科學深刻又溫柔的體現了這樣的視野。打從心底推薦這本好書。」——劉安婷「為臺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

「勒文將令人眼界大開的數據與為家長量身打造的智慧,提供給在這個一夕數變的世界中努力養孩子的爸媽。希望這本書一定要落到最需要它的人手裡,因為那會讓我們所有人共同受益。」──《紐約時報》書評

「一本洋溢著智慧的實用指南……以帶著同理心的筆觸,勒文探究了家長與孩子對於『難以逆料之紛亂世界』所抱持的真實焦慮,並勾勒出了孩子需要去開發的『基礎』技能……這份講述如何讓孩子準備好面對未知世界的論述,推薦給所有一定會受益良多的為人父母者。」──《出版者週刊》


「(勒文)分享了一則說服力十足的扎實訊息:家長必須讓孩子發展出獨立性,才能讓他們具備能在未來世界中存活下來的自信與能力。書中經得起推敲的親職建議在這麼一個不斷加速的世界裡,確實就是焦頭爛額的爸媽所需。」──《科克斯書評》

「深思熟慮、切中要害的指引……在詳實的研究基礎上,勒文提供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親職建言,但也不曾對在今日世界中該如何為人父母與達成自我成長懷抱著不切實際的預期。最棒的是,她巧妙地在現實與樂觀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勒文成功為世界再添了一筆珍貴的教育資源。」──《書單》雜誌(星級評論)

「當年我曾嘗試理解我在耶魯大學教授的學子──這些資優生工廠的倖存者都在想些什麼?──而我求助的正是麥德琳‧勒文的作品……勒文始終站在與親職扮演過度與社會地位崇拜抗衡的最前線。在《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一書中,她再一次集結了其獨特的智慧、臨床經驗與深刻的溫厚之心……在教養二十一世紀青年的艱鉅任務上給了我們指引。」──《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威廉‧得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著有《優秀的綿羊:耶魯教授給20歲自己的一封信,如何打破教育體制的限制,活出自己的人生》。

「感謝老天賜給我麥德琳‧勒文,謝謝她證明了在親職的世界裡也存在過猶不及。勒文指出的前路要我們首先去處理好自身的焦慮,以便我們的孩子可以去控制好他們自身的生命,並在對他們至關重要的事物上展現堅毅。《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無疑是對處於關鍵時刻的家長們一本至關重要的作品。快放下你家孩子的作業簿,來讀讀這本書吧!」──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著有《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以長年從事心理輔導的臨床執業經驗、涉獵廣泛的研究工作,還有強大的道德感作為底蘊,麥德琳‧勒文的最新作品以極具說服力的方式,描繪了親師在這詭譎的世界中面對的挑戰。但她最大的貢獻,對於一心想要協助孩子在二十一世紀發光發熱的我們而言,仍得算是其滿溢智慧與溫情的建議。《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是我在很長一段時間的閱讀生涯裡,感覺到相當不虛此行的一本書籍。」──暢銷書作者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著有《教出競爭力:劇變未來,一定要教的七大生存力》與《教出創造力: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


「勒文博士過往的每一本書都在我的書架上佔有尊榮的地位,新增的《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也毫不遜色。今日的爸媽往往會因為得在不確定且快速變遷的世界中養育孩子,而感受到隨時會爆炸的焦慮與擔心,而這本貴重的指引正可以替這些爸媽拆除引信。我愛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將讓教育觀念改頭換面。」──潔西卡‧雷希(Jessica Lahey),著有《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練習:失敗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貨號: 9789570858617 分類: , , 標籤:
作者:瑪德琳‧勒文

臨床心理師、心理學者、顧問、教育工作者,著有暢銷書《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與《給孩子軟實力》(Teach Your Children Well)等書。她共同創辦的「挑戰成功」(Challenge Success)這個隸屬於史丹福大學教育研究所底下的計畫,針對的課題有教育改革、學生福祉,以及親職教育。她另一個身分是商人銀行BDT公司的顧問,BDT作為一家投資銀行,專門鎖定創辦者領導的企業或家族企業來提供諮詢或進行投資。她與結褵四十餘載的丈夫居住於舊金山,有三個成年的孩子,及新生的孫女。

譯者:鄭煥昇

在翻譯中修行,在故事裡旅行,與文字朝朝暮暮,在書本中進進出出的譯者。譯作有《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全系列、《古埃及24小時歷史現場》、《古羅馬24小時歷史現場》、《大英暗黑料理大全》、《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冥王星任務》、《下一個家在何方》、《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傷風敗俗文化史》、《哲學不該正經學》、《不花錢讀名校MBA》、《在黑暗的日子裡,陪伴是最溫暖的曙光》、等書。

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貨號: 9789570858617 分類: , , 標籤:

推薦序
先承認自己不會教小孩,慢慢陪孩子走得穩、走得遠 李玉華
習得無助孩子與父母的良方妙藥 洪仲清
擁抱未來,還是緊抓過去?——你的教養被焦慮給綁架了嗎? 陳志恆

前言
第一章 為什麼家長的心態沒有改變?
因為我們害怕未來,所以緊抓著過去不肯放手

第二章 當你的大腦遇到未知的領域
我們為什麼會做出各種荒唐的決定?

第三章 無能,是不斷累積的結果
過度保護反而帶來真實危險

第四章 後天習得的無助感與延遲的青春期
停滯不前、不想努力的一代

第五章 丟掉無力感,把能力安裝回身上

第六章 破除迷思,探究二十一世紀必備的技能

第七章 未來一定用得上的學術技能和基礎知識

第八章 歪七扭八的人生路線

第九章 重新改寫劇本
二十一世紀的父母該是什麼樣子?

第十章 組成不會被未來淘汰的家庭
打造更理想的道德羅盤,建立更穩固的在地社群

貨號: 9789570858617 分類: , , 標籤:
前言

在換尿布、擦鼻水、疊衣服、打電話叫外送、趕上班、參加親師會議、擔任共乘駕駛、還有焦慮於自己的親職技巧跟兒童發展的最新研究有沒有脫節的空檔,如果你還能騰出時間來,那你肯定已經注意到這世界正在崩解。我說的自然不是物理性的崩解,只不過我們之前想都沒想過的各種狀況,包括美國國內的政治對立、海外的緊張國際局勢、地球氣候的惡化、還有日新月異的科技進化,在在都讓這個我們多數人曾經熟悉的世界變得愈來愈不確定、愈來愈陌生──也愈來愈讓人坐立不安。
我們多數人每天忙進忙出,就是要讓自己的家庭還算過得去地運作下去,由此我們像是雜耍演員似地把家庭、工作,還有一種不知道算不算是生活的東西輪流拋甩在空中,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消化二十四小時新聞賴以為生,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災難頭條;防毒軟體好像可以又好像不可以保護我們的個資安全;我們的年輕孩子畢業了無法就業。機器人代表的末日不知何時就要迎來人類的黑夜。我們為了當中最慘烈的悲劇落淚:又有人拿槍在學校、教堂或猶太教會堂裡掃射而造成無辜者濺血;我們瑟縮發抖於如今已讓人見怪不怪,政治對話品質的日趨低劣;我們壓抑著自己內心的猜忌、憤怒與無助,逼著自己走向一個動輒感覺像是反烏托邦的明天。於是一天多過一天,我們開始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而我們的動機除了愛,還有恐懼,還有一種能夠在如此失控的世界上控制住什麼的安慰。
惟在這種崩毀的節奏當中,我們只消深呼吸一口氣,就可以看清變遷中的世界其實充滿了豐沛的機會供我們去獲致創新、成長、健康,並讓人的平權達到更高的境界。有先天缺陷的胎兒可以還在子宮內就獲得療癒;便宜又便於運輸的紙質顯微鏡可以讓開發中國家的醫療獲得革命性的發展;具腦波讀取能力的耳機可以讓癱瘓的病人用思緒控制輪椅;全名為「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關聯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的CRISPR技術讓人類可以編輯基因,由此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根除某些致命疾病。我們身處於一個不凡的時代,因此我們既有理由覺得如履薄冰,也可以很合理地懷抱樂觀興奮的心情。惟樂觀興奮的主要是科學家與研究室裡的尖兵,為人父母或祖父母者則多半只能如履薄冰。
暗中遭到揀選編排後再送給我們大多數人吸收的資訊,就彷彿一片片湊不成整幅圖的軼事拼圖,而其目的只是要讓我們繼續成癮於特定的世界觀。我們頂多只能從符合我們偏見的資訊中感覺到「果然如此」,卻難以從中得到任何真正有用的訊息。我們知道世界在變動,但專家英雄似乎所見無法略同,由此我們只能坐在名為改變的雲霄飛車上暈頭轉向。改變於人類並不陌生,只是其發生的週期曾經是幾千年、幾百年,或幾十年,而不是現在的數年一變或甚至數週一變。忍不住被衝動與焦慮牽著鼻子走,兩眼直瞪著過去而放不下那些過時解方的我們,要如何才能讓自己跟孩子與時俱進呢?為人父母者沒有人不擔心自己孩子的前途,所以焦慮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歷史上,焦慮始終都是與我們亦步亦趨的低頻背景音。但來到二十一世紀,焦慮已經從幕後走到幕前。我們躲不開,我們孩子也躲不開。事實上不論對成年人還是兒童而言,焦慮如今都已經是好發排名第一位的心理健康問題。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一書想要討論的,就是這種焦慮,就是失控的焦慮何以會有損於為人父母者的決策,讓我們在何種學前教育可以啟發我們走得搖搖晃晃的小朋友,乃至於哪所大學最適合家中高三生性向的各個關鍵時刻,反而沒辦法把大小事看個透徹。程式設計營跟足球夏令營,還是野外求生營,參加哪一樣更能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呢?喔,這還沒講到我們想讓孩子「贏」到的是什麼呢?成功等於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標準嗎?說出來夠稱頭的大學,社會上搶手的職業,令人稱羨的薪水與高人一等的地位?抑或成功等於我們孩子適應職場變化的能力,乃至於他們在未按傳統意義就業時仍能找到人生意義的能力?這本書會談到(孩子跟我們的)焦慮會如何影響孩子的幸福,又會如何阻礙他們發展出彷彿看得到肌肉線條的健全心理來面對一個──用軍事術語來形容──充滿了多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與模糊性(ambiguity)的VUCA世界。沒有人規定焦慮一定要讓我們的判斷力或孩子的發展性窒息。只要對不確定性跟焦慮有多一分了解跟掌握,我們就能把強化後的焦慮意識轉化為我們的優勢。
父母親會在拉拔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面臨各種問題。但在這個當下,我們的這些親職難題還被一種內心的疙瘩搞得更複雜,那就是我們無法確知哪些育兒的金科玉律依舊適用,哪些又已經過了時代的賞味期。當你不知道自己在為了什麼做計劃的時候,計劃就會變得很困難。我這三年來跟全美各界的專家交換了不少意見──業界菁英、軍方將領、科學家、學界人士、未來學學者──而他們對於未來十到二十年間的近未來預判從比較保守的會跟現在大同小異──頂多是自動駕駛跟無人機送貨慢慢成熟──到人類發展會達到所謂的「(科技)奇異點」(singularity)──人類的智能會與人工智慧結合成某種人機綜合體──都有。對於這種對未來看法的天差地遠,我無法改變。但我可以幫助各位了解不確定性會讓我們付出何種代價──包括不確定性會如何影響我們做出正確判斷、發揮親職潛能、讓孩子健康發展的能力。
愈是明白自己的思考在不確定的狀況下會有多麼脆弱,我們就愈能設法針對孩子的最大利益去做出腦袋清醒的決定。當然這並不是說有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辦法可以為所有家庭的每個孩子解決一切問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一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兒童發展畢竟是心理學當中較為成熟的一個領域,因此我們在此並非完全是隻無頭蒼蠅,而現有的證據也顯示我們需要針對傳統上認定的優良親職,進行一些調整。為此我們可以檢視數據,可以參考科學、可以決定我們要或不要調整自己的關注與企圖。眼前的狀況是我們面對不可預測而快速變遷的未來,並沒有為孩子(或我們自己)做好什麼迎戰的準備。事實正好與這相反:在我們想要保護孩子,將他們與壓力隔開的同時,我們反而在無意間創造出了一個環境會讓他們的今日的煩惱不小,明日的煩惱更大。
好消息是雖然關於未來的模樣我們共識不多,但對我們的孩子要具備那些技能才能在未來的幾十年中發光發熱,眾人的想法倒是頗為一致。一如達爾文在逾一百五十年前所發現,適應力是物種能夠存活乃至於興旺的關鍵。如果你家中不只有一個孩子,那你就會知道不同的孩子來到世界上,適應力有高有低。有的孩子會有一兩年的時間只吃烤起司或義大利麵,但有的孩子卻能從嬰兒食品一路過關斬將到墨西哥玉米餅與日本壽司,一點都不需要人擔心。所以問題是,我們要如何培養孩子的適應力?乃至於我們要如何培養其他能讓孩子在不確定的未來佔得上風的本領──比方說創意、彈性、好奇心與樂天的個性?我們愈是深入去研究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這個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交會處,就愈能看出我們多多少少可以在孩子身上培育出這些能保護他們的特質。這樣的我們會懂得如何為孩子「打好預防針」,讓他們免疫於不確定的未來中那些最讓人不安的層面,也讓他們盡可能齊備能在這樣的不確定與不安的環境中找到樂趣、找到挑戰、找到成就感的能力。
我們必須要先針對大多數人是如何真正成功的,在自己內心培養出一種態度的轉變。我曾在數百個活動現場對不下二十五萬人次的聽眾講述過成功的軌跡。而我在這裡所說的「成功」,是廣義的用法。有些人發了財但沒什麼自我價值,有些人「生活還過得去」但日子過得快樂而充實。話說到底,成功是一種自定義的狀態,只有你覺得自己成功,也只需要你自己覺得成功,那就是成功。成功不必然關乎分數、學歷、收入,或職位。當然要有關係也可以,但並不是沒有這些東西就不行。大部分自認為成功的成年人,都有過曲折蜿蜒(或我喜歡稱之為歪七扭八)的人生歷程。所以我們會一起來看歪七扭八的生命旅程有哪些好處,一起來看看明晰的道德是非有什麼急迫的必要性,一起來看看我們要如何為所有常感覺到孤立與寂寞的人兒帶入更強韌的社區意識。
電腦科學家艾倫‧凱伊(Alan Kay)曾打趣說:「想預測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創造一個未來。」但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有著多重身分的我曾經要同時顧好三個小孩、開業診所的生意、生病的母親、輪班星人的老公,還有那些不知從哪兒一直冒出來而讓我永無寧日,但又不能不盡的責任。我猶記當時的我有空最想做的事情,恐怕怎麼輪也輪不到「創造一個未來」。事實上我們多數人都會覺得手上的事情都忙不完了,哪有精力去好好地投資未來,但其實我們還是應該要投入一些起碼的心思,來讓孩子們做好迎接未來的準備。每一代人類都會在上一代的基礎上,用令人意想不到的嶄新方式來擴充我們的技能池。這說明了我們何以能適應環境,何以能不斷創新,何以能持續前行。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若我們能養育出懂得善用這些不確定性,也懂得帶著期待、樂觀與熱情去迎向這些不確定性的孩子,那我們就算是盡力為他們做好了準備,而他們也將在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裡開心地接下我們的棒子,創造出一個新的時代。

貨號: 9789570858617 分類: , , 標籤:
推薦序1/ 習得無助孩子與父母的良方妙藥 / 洪仲清

現在什麼事情都說變就變,我頭從來沒有這麼暈過。
——一名九歲四年級學生的母親

最近跟一位朋友談到,高三生面對學測二階北中南到處跑的辛勞。勞民傷財不說,整個過程連備取通知全部底定,也差不多就到了六月。如果考得不理想,還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準備指考,前前後後會有好幾個月活得心驚膽跳。

這個過程像走鋼索,整個高三下戰戰兢兢,還要請假準備學測。之前看到一個數據顯示,約兩成五的學生乾脆再重考一次指考,即使上了大學也因此有一成多會休學。親子雙方都要付出相當大的成本,怎麼可能不焦慮?

結果,我好不容易搞懂這個過程有多麼折磨人,明年制度又要變了,而且實施細節各方還在討論中。我在想,第一屆實施這個制度的學生,還有負責教學評量的老師,以及關心孩子前途的家長,又有一整年要茫然慌張了!

在加速的年代,很多事真的是「說變就變」。在佛洛伊德當初提到焦慮的年代,可能無法想像那種全球負面新聞都可以直送到每個人眼前的未來,尤其目前正處在歷史罕見的肺炎疫情期間,焦慮恐懼正突破天際。

都不用說到神經質焦慮與道德性焦慮,光是現實焦慮就足以擊潰人心。有一句話叫做「你所擔心的事,八成都不會發生。」這說法我也常跟不同朋友分享。但現在如果拿到疫情嚴重肆虐的國家來看,這句話似乎就顯得有些樂觀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未來十年內,百分之四十的工作會被AI、機器人取代。這已經是現在進行式,有些業務以前要人力經辦,現在在網路上填妥資料即可,連出門都不用了;台北市自動駕駛公車已經上路測試了,目前也有房車開始有不同等級的自動駕駛功能。我曾經跟計程車司機討論過,未來十年內司機有可能因為自動駕駛車的普及而失業。

眼下可見的是,因中年失業而難以再就業的社會現象,以及下流老人的孤苦窘迫。還有因為醫療進步,平均壽命延長,很多中年人因為照顧上一代的財務拮据而苦惱。聽說我們這一代還有機會進入百歲時代—也就是平均壽命一百歲以上的時代,這是整體性的社會壓力,沒有人是局外人,差別只在於這種無奈是早來還是晚來,是直接還是間接。

簡單來說,整體社會氛圍不安,父母本身也正面臨人生困境的挑戰,這構成了當代教養的背景。又像是即將脫軌的列車,一切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快速,不知何時會駛向萬劫不復?!

(這些都還沒談到,我們早就已經知道的,但慣性忽略的問題:青少年長期睡眠不足,且整體缺乏足夠運動量!沒有生理健康的支持,心理健康就容易搖搖晃晃。)

然而,像我這種窮緊張的思維模式,似乎早就在作者的意料之中。心神在略帶著幽默閒聊筆調又輕鬆夾帶實徵資料的字裡行間走著走著,彷彿意識到作者正老神在在拈花微笑著。

「你要把孩子的成長想成一部電影,而不是一張快照。一瞬間感覺是世界末日的東西,時間久了就只是稍縱即逝的一眼。……關愛、支持、好奇、對於『擇善固執』的強調,還有忍受孩子踏錯腳步跟失落的能力,才是我們真正不可或缺的東西。」

作者不是說,要我們阿Q式地安慰自己,「反正沒什麼好怕的!我們還不是這樣長大的……」。這種態度反而可能是一種對焦慮的逃避,說不定是習得無助的一種表現。

以作者本身來說,她不僅在實務上跟親子雙方一起努力,她也很認真省思自己的生活經驗。此外,在這本書裡面,她訪問了各領域的專家,參考了大量的文獻,並且認認真真整理了讓我相當驚嚇的宏大架構—她提醒為了應對未來,孩子們要具備的認知與非認知能力,還有新世代的父母如何扮演親職角色,然後討論適合家庭到社區的道德信仰。

這是直球對決,是拳拳到肉的搏鬥,紮紮實實回應了自己拋出來的命題。我自己常跟親師生互動,所以我很明白,作者的觀照範圍之廣、理論的完備(能融入「表觀遺傳學」這一點大大打中我的心)、實務策略的細膩,完全是一本見樹也見林的經典之作。

作者或這本書正在示範一種健康的、合適的,能好好因應世代焦慮的身教。其中的自信與安穩,來自充分的準備,正好呼應英文書名《Ready or not》。

不過,我得要掃興地說,作者的修為,很多父母都追不上。所以如果各位讀者花些時間先閱讀<第七章 未來一定用得上的學術技能和基礎知識>,大概會開始焦慮爆棚。

先羅列一下小標題,讓我們充分體驗焦慮上升至頂峰的感覺:核心的學術技能與技術素養、數位素養與資料分析、思辨能力、基礎技能、好奇心、創意、彈性、有所本的冒險、合作、毅力、自制,還有最後的終極技能——希望與樂觀。這些能力是作者期待不確定時代的孩子,在教育過程中能慢慢培養。

但是讓我們先回到原點:父母本身並不一定具備這些能力,將來也不一定願意以這些為目標進行自我教育。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想做,又要要求或培養孩子具備這些幾近理想人格的狀態,這恐怕很困難。

我建議各位朋友,可以在讀著讀著,突然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全身肌肉僵硬,內心開始不斷自責的時候,先跳到第八章,也就是<歪七扭八的人生路線>來看。因為有能力好好閱讀這本書的師長,依據我個人的推測,很容易陷入「完美主義」的坑—這是相當重要的焦慮感來源,常會自認為我們腦袋想得到的、認同的,就一定要要求自己做得到。

「九成到九成九則都覺得自己是冒了險、跌了跤、換了跑道、爬了起來、再跌第二跤,才終於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誤入歧途」,而不是從A點到B點筆直一條線地移動。無常,常常來訪,很多事的發生出乎意料—包括教養孩子也會有未知險境。譬如,有家長曾經跟我說,「孩子到青少年之後,個性大變,像『中了邪』,講都講不聽,搞得全家雞犬不寧。」

孩子隨著發展進程產生的變化,我們自己人生的曲折,整個大環境都瞬息萬變。我們不能忽略「計畫趕不上變化」所描述的事實,但我們可以從第八章好幾個人物的勵志故事明瞭:活在當下,認清自己眼前能操之在己的部分,並且做長期對自己有益的事。

這種化繁為簡,我個人認為很有必要。尤其能區分清楚,什麼是我們能掌控的,什麼又是我們能力所不及的,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無謂的焦慮,把焦慮所帶來的警覺與動力,放在使得上力又能帶來成就感、價值感,繼續鼓舞我們前進的人事物之上。

這會是彌足珍貴的身教,這身教特別在不想與我們親近的孩子身上,意義非凡。我們得要明白,不是我們想給,對方就會感激涕零地接收。在青少年時期,跟父母疏遠,在某種程度上視為一種可以接受的狀況。

可是,父母怎麼做,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都明明白白在孩子眼前上演。先不用談到親子關係,光是父母如何經營婚姻,就大大影響了孩子目前的生活品質,還可能成為往後孩子經營親密關係的無意識範本。

父母先照顧好自己,一直是我的主張,這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多的是父母把職場、家庭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的例子。

我很感謝作者在這本書,沒有忽略掉母職常見的自責,還有空巢期的難忍。這些事說出來,常被認為是大驚小怪。但這被硬生生壓下來的無奈與失落,需要被同理,也需要深入探索,這些情緒如何在母職的扮演上偷偷轉換了面貌而存在著。

所以,不管對孩子或者家長來說,第五章的內容都相當重要。活在現代,我可以感受到父母本身的無力感也很重,我跟他們相處的時候,常花很多時間幫他們「賦能」。很多父母自己根本也都睡不飽,甚至需要靠安眠藥才能睡著,但還是花很多時間一起來探討怎麼好好對待孩子——儘管他們自己以前不一定得到良善的對待。

我常常相處的父母群體(像是讀書會、父母成長班),除了經驗分享,也都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同校的家長們,常為了孩子的事出錢出力,義務連結許多資源。這些都是阿德勒博士所在意的「社會情懷」的展現,養兒育女可以不用單打獨鬥,社區或社群的正能量,可以讓教養中產生的不安,緩緩落下。

推薦文的最後,我要特別感謝這本書的編輯與翻譯,翻成這麼美好易讀又精確的中文,我猜這得要花上不少努力反覆校定調整。我非常享受文筆本身的流暢,這是在充實的內容之外,驚喜的禮物。

誠摯推薦這本書,這本書可以同時帶著我們準備好自己,也清晰描繪了一個我們跟孩子攜手前行的新時代方向。祝福您!

貨號: 9789570858617 分類: , , 標籤:
推薦序2/ 擁抱未來,還是緊抓過去?——你的教養被焦慮給綁架了嗎? / 陳志恆

「別再想找到一個一輩子不會後悔的科系就讀了!」

這是最近這幾年,我對即將邁入大學的年輕孩子們的呼籲。為什麼?因為,期待自己在18歲時,就為自己找到一個適合終生的職涯方向與發展領域,怎麼想就是不合情理。

我曾在中學擔任過輔導教師多年。從國中到高中階段,學校輔導工作為孩子們著力最深的,就是生涯輔導了。也就是,設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認識環境,把一個人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上,最終能夠安身立命。

於是,我們透過各種心理測驗來幫助學生探索自我,包括學術傾向、人格特質、興趣喜好,並據此預測孩子適合哪種類型的工作,綜合考量下,建議孩子可以選擇怎樣的學術或工作領域去發展。

一輩子的賴以生存的保證存在嗎?
這個初衷並沒有錯。問題是,這些探索或預測,得到的結果,都只是暫時的,適用於現在,難保也適用於十年後、二十年後。更大的問題是,我們身處的世界不斷變動,各行各業的消長狀況瞬息萬變。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轉成什麼樣,沒有人說得準。未來的世界會發展成什麼樣態,哪些職業還存在,哪些職業有待被創造出來,難以預測。

當時,每次在與學生討論生涯議題時,總會被孩子問到:「這個領域的發展好嗎?」、「讀這個未來有前途嗎?」這實在很難回答!似乎,孩子們總想找到一個終極答案——能仰賴生存一輩子的一份職業或工作。

我知道,這些問題的背後,是在尋求一份安全感——一個輩子都能安定存活、經濟無虞的保證。同時,這也反應出,孩子們的內心充滿焦慮。越是焦慮,越是希望立刻就有標準答案。

只是,在職涯選擇上,標準答案是不存在的。

孩子的這些焦慮是怎麼來的呢?很大的一部份,是受到身旁大人的影響,特別,是他們的父母。

焦慮的孩子,不安的家長
現代父母在育兒與教養工作上,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他們不只要養活孩子,還得教給孩子適應未來的能力。麻煩的是,未來長得怎麼樣,需要什麼,根本不清不楚,難以預料。所以,要如何栽培孩子呢?要如何給孩子一生成功的保證呢?已經不再有公式可以直接套用了。

在龐大的焦慮感侵襲下,該如何為孩子做出大大小小的教養決定?就我的觀察,現代家長通常有兩個思考途徑:第一、依照過往經驗;第二、往人多的地方去。

前者,是參考親友的做法,或者搜尋過往的成長經驗。曾不只一次聽過學生家長說:「以前我就是這樣長大的,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可以?」或者:「以前我就是沒機會這麼做,留下一輩子的遺憾,我不能再讓我的孩子遺憾了!」

這樣的父母,緊抓著過去不放,沒有意識到時代的變動。畢竟,在我們的大腦世界中,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最為可靠,眼見為憑。

後者,則是觀察大家都怎麼安排子女的教育,一窩蜂往那兒走就是了。但是,不同的教育潮流,如體制內、體制外、考私中、實驗教育、住宿學校……等,到底哪一個好?更可怕的是,人云亦云,道聽途說,卻未經思考。

我住的地方,隔一條街補習班林立,有幾間標榜能幫孩子通過私中入學考試。我打聽過,要讓孩子順利考取明星私中,家長得超前部署;最好國小三年級就送去補習,等小六才來準備,為時已晚。

每次看到這些稚嫩的生命,在晚上九點時,從補習班被放出來,我總感到心疼不已。放學後,他們不是去打球、玩耍、學才藝,或和家人相處,而是被關進擁擠的補習班中,和語文、數學、自然、社會等試卷搏鬥。要能脫穎而出,得成為考試機器才行!

少學了什麼,真的就是一輩子的損失嗎?
很多人批評這種考試至上、分數唯一的思維,我也感到不以為然。然而,我也不敢確定,我的想法就一定正確。未來的事,誰說的準呢?

最近,我的孩子即將上幼兒園。我和太太去參觀附近的幾間學校,各有特色。有的著重體能活動,有的標榜特定教育信念,有的強調自然生態探索,有的推廣大量閱讀,有的注重雙語和才藝……等,應有盡有。

太太問我,我在意什麼?
我想了一下,說:「老師要友善,別傷害我的孩子。」
太太問:「還有嗎?」
我說:「嗯……還有一個,就是離家近,方便接送就好!」

我是說真的。後來,我們就去報名了一間,外表看起來不怎麼起眼,但離家超近的幼兒園。你問我,不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嗎?

我也擔心,但我知道,那是不必要的焦慮。那是商人或媒體利用父母的愛子心切,製造出莫名的集體恐慌,大量轟炸家長的荷包。

學前幼兒需要的是大量的探索與嘗試的機會,以及在友善關愛的氛圍下,養成各種生活規矩與習慣。大部分的幼兒園,都符合這樣的條件,不會因為少學了些什麼,就有一輩子的損失。

所以,對我而言,去幼兒園就是大量玩、大量放電。回到家,我會陪他讀繪本,享受親子親密時光。然後,晚上好好睡,這樣就好了。

過度焦慮的影響—過度控制與過度保護
我的理念一定正確嗎?我不知道!但我很確定,大人的過度焦慮,對孩子常有負面影響。當你過度焦慮時,你會把那無法安頓的慌亂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像是,當你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可能會過度控制孩子,頻頻要求孩子的各項表現成績;於是,你的孩子便常會遭你指責、嫌棄,這使他身處惡性壓力下,長期以來會傷害大腦的情緒與學習功能,以及身體的正常發育。

同時,你的過度焦慮,也可能讓你對孩子過度保護。當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急著幫他移除障礙,而不是鼓勵孩子嘗試去解決或因應問題。甚至,動不動就對學校老師下指導棋,要求別人要如何對自己的孩子讓步或特殊對待,你成了名符其實的「直升機家長」。

你干涉得越多,孩子越顯無能,最後,缺乏挫折容忍力。

現今,有大量的青少年,有著「無聊症候群」。顯而易見的特徵是,消極、被動、缺乏企圖心,對什麼都不感興趣,要他們去做什麼,嘴裡都喊著:「真無聊!」,只想沉浸到數位世界中。

這是怎麼產生的呢?我認為,第一,是長期處在挫敗中,缺乏成就感。當一個人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肯定時,逐漸地,眼神中會失去光彩。第二、是生活缺乏一定的主導權。若一個人從小到大的生活,都被排滿了各種行程,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人包辦掌控,沒有自己做決定的空間時,最後,乾脆對生活不抱期待,反正,都被安排好了呀!

這些問題,常來自於過度焦慮的父母,因為殷切期盼孩子成龍成鳳,而無意間造就了缺乏活力、動機不足、失去企圖心與耐挫力的孩子。

看穿焦慮的本質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這本書,就是要父母看穿焦慮的本質,告訴每個愛護子女的爸媽,你們究竟在操煩些什麼;這些失序的內在,又如何影響了你的教養決策與對孩子的教育安排。

同時,這本書也試著帶著家長們,去認識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試圖在所謂的烏卡(VUCA)世界中,找到孩子需要具備的生存能力。作者在書中的論述精彩、有憑有據,閱讀起來很燒腦,但也十分過癮。你會更清楚,真正重要的任務是什麼,該把心力投注在哪些議題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未來世界的過度焦慮,會影響我們做出不理性的決策,但我們也可以化這份焦慮為健康成長的動力。正因為世界充滿不確定,我們就不能自我設限,要為自己保有各種可能性。多方嘗試、大量探索、跨界學習、保持彈性,允許自己失敗,允許自己轉換跑道,用積極且開放的態度,面對未知的挑戰。

讀者最關心的,大概就是,我們的孩子究竟需要具備哪些適應變動的生存能力吧!作者在書中,確實提到了未來人才需要的基礎技能,包括好奇心、創意、彈性、有根據的冒險、合作、堅毅、彈性、自我節制,以及希望與樂觀等。

然而,這些偏屬情意或態度層面的軟實力,該怎麼教給孩子呢?事實上,由父母親自把這樣的行為特質,表現在生活中,孩子自然就能模仿與內化。所以,作者一直強調身教的重要性。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吧!孩子永遠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會無意識地參照父母的觀點,從父母的視角看世界,也複製了父母的行為模式。

與其說教,不如做給他看!

親愛的父母,你有還沒實現的夢想嗎?

放下焦慮,大膽追尋,孩子正在看著呢!

貨號: 9789570858617 分類: , , 標籤:

第三章
無能是累積出來的──過度保護的真實危險所在

我原本跟同學一起走路上學,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我爸媽不知道在哪裡讀到說有個變態在全美流竄,然後他們就說我不准自己去學校了。我現在上下學都是他們開車接送。
──十歲男孩的心聲

我們多數人都了解自己活在一個快速變遷且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如前所述,這會加深我們的焦慮,削弱我們解決問題跟做成決策的能力。為了完全解除不確定性對我們的思考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我們必須更透徹、更細微地去瞭解焦慮為何物。焦慮究竟如何影響我們?我們的焦慮如何影響孩子?我們該如何在會誘發焦慮的情境中增進自己的耐受性,又該如何進一步從焦慮裡學到教訓?
孩子們的本能是會去避開讓他們害怕或焦慮的事物,但如果不去面對這些東西,他們就永遠無法發展成兼具勇氣跟能力的個體。這是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我們最不樂見的局面,因為既然冒險、快速適應與自在地與陌生人互動是你未來必備的生存技能,那你就不能一心只顧著不要讓自己焦慮。

 焦慮的父母與焦慮的孩子
過去一年,美國每五名成年人就有一個人苦於焦慮症,而終其一生,將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另外去年一年在從十三到十七歲的青少年當中,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會掙扎於焦慮之中,其中可歸入嚴重心理傷殘(impairment)者也有百分之八點三。關於焦慮人數增加的來龍去脈,固然沒有人能夠全部細說分明,但多數專家的共識是這跟不穩定的時代應該脫不了干係,而兩名幫兇則是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如艾力克斯‧威廉斯(Alex Williams)在《紐約時報》中所寫,「流行病學界認為焦慮是一種病症,但同一時間,焦慮症也愈來愈儼然是一種社會現象:一種在驚悚電視畫面裡的腥羶中茁壯,然後透過社群媒體不斷渲染擴散,共有的文化經驗。」
除了某些文化因子會造成人的焦慮升溫,我們的基因組成也要負一點責任。有些人天生就比較外放,而有些人則天生謹小慎微。同理,有些孩子生來就愛探索世界,簡直天不怕地不怕,而有些孩子則光是離開母親就萬分掙扎。研究顯示焦慮症有三到四成的個體風險可歸因於基因遺傳。但身上有相關基因不等於被判(必得焦慮症的)死刑。因為不論好壞,環境因素永遠都會與基因密碼一起影響我們。
存在於家長的焦慮與孩子的焦慮之間,還有另外一項關聯。焦慮的爸媽對孩子的痛苦比較沒有耐性,而這代表這些爸媽會設法逃避他們認為會讓孩子不開心的處境。當然沒有哪個爸媽會故意去讓孩子不開心,但焦慮的爸媽會在避免孩子焦慮的顧慮上,比一般家長敏感得多。
童年就等於一連串不得了的發現──有些新鮮事讓人興高采烈,有些則讓人焦慮難解──這點同時適用於孩子與爸媽。要看著孩子朝著世界探險,而能忍住內心的焦慮,我們需要三樣法寶:耐性、自制力與情緒燃料。一旦這三樣法寶的存量偏低,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想要讓自身的焦慮感馬上喊停。新手媽媽吉娜一遇到三月齡的寶寶在夜半哭號,就覺得簡直難以忍受。她媽媽說讓孩子哭完就好,但她就是做不到。那淒厲的哭聲在摩擦著她的每一條神經,於是她往往寶寶發出一丁點呻吟就一把抱起孩子,然後一直搖到寶寶睡著為止。只要寶寶一睡著,就代表這對母子都獲得了解脫,但這也代表寶寶沒有能從過程中學會自己安慰自己,而吉娜也沒能學會去容忍幼子的一時不適。我們不先學會冷靜,孩子就沒機會學會獨立。
這把雙面刃一出鞘,你會在當下以為自己付出了慈愛與陪伴,但久而久之,這沉積在孩子身上的效應會極端有害。你可能小時候學騎車曾經摔得很慘,於是為人父母的你不急著讓孩子跨上腳踏車──你怕他會跟你一樣留下一記就是三十年的內心陰影。為了不讓悲劇重演,你遲遲不肯應他的要求買輛腳踏車。這麼做一舉兩得,你心想這一方面可以讓兒子避開不必要的危險與會激發焦慮的經驗,二來更可以不要重新點燃你騎車摔下來的夢靨。但其實你這麼做只是一面在妨礙孩子鍛鍊勇氣與處世技能,一面不知不覺在幫恐懼與遲疑代言。
提到要保護孩子,我們第一個聯想到的往往是拯救孩子(於直直撞過來的汽車之前),或是當他們的盾牌(擋住網路色情與同學霸凌)。當然我不是說這些型態的保護不重要,但想長長久久的保護孩子的安全,我們需要把眼光放遠一點。真正可長可久的保護無法一蹴可及,而必須要腳踏實地地慢慢累積建立。孩子對危險的免疫力必須源自於他們內化後的本領與自信,而這兩樣東西又必須在生理、心理與社交上的測試中反覆砥礪。懂得回應的雙親會很擅長鎖定親生骨肉的頻率,而那絕對是好事一樁:親子之間的溝通愈是順利,就愈有利於孩子培養出健康的心理與同理能力。但話說回來,父母若對焦慮一事過於敏感,反而會有礙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這類過度焦慮的親職反應往往紮根甚深且抗拒改變,但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不在看著孩子焦慮時去馴服我們的反應過度,會產生哪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我在執業時見著的青少年與青年人,往往苦於一種我口中的「累積性無能」:即生活/處事/適應環境/扮演社會角色等能力的減損。會有這種我們不樂見的結果,是因為父母在孩子發展過程中出現正常焦慮症狀時,給予了不該給予的庇護,而這些父母還以為自己是在拯救孩子或當孩子的盾牌。這種溺愛即便在別的時代也會令人遺憾,而在我們的時代則更是會實實在在威脅到年輕人的生活乃至於生計。因為關於未來二三十年,我們起碼確定生存需要以下幾種東西:凡事靠自己的獨立、面對變局時的鎮定,還有迎接挑戰的熱情。

貨號: 9789570858617 分類: ,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