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兒女(30週年典藏紀念,作者親簽版)

NT$340 NT$269

出版日期:2024-05-09
作者:蔡素芬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96
開數:25 開,長 21 × 寬 14.8 cm × 高 1.6 cm
EAN:4711132385137
系列:當代名家.蔡素芬作品集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曾有的故事,藉著文字之河繼續流向時間與心之所在
沿海的風,仍會在人情與土地間迴盪。

 

回味歲月風土,滿載土地豐厚情感的文學經典之作,
締造了台灣大河小說、三部曲的書寫魅力新視野。

 

★ 書前扉頁附有作者蔡素芬親筆簽名。
★ 小說家蔡素芬創作長篇的起點,《公共電視台》的開台戲劇,震撼台灣文壇的傳世之作!
★ 特别收入《鹽田兒女》三十週年新版序。

 

昔為鹽,今為電,在其周邊的,仍是安靜的風日、酷烈的夏陽。人口聚集的地方,有生活的語言和歡喜悲愁的情感,不同代的人講著不同的故事,從過去的故事延伸下來到現在,有情感的發生,土地才產生意義。
──蔡素芬

 

《鹽田兒女》是台灣知名小說家蔡素芬榮獲聯合報小說獎長篇小說得獎力作,描寫一對住在南部鹽田村落的青梅竹馬戀情,但女方在父母安排下招贅了一位嗜賭浪蕩的男人,這樁錯誤的婚姻使女方一生命運坎坷。蔡素芬善於說故事,在小說中以台灣早期生活樣貌與鹽業發展為背景,敘述了不同時空背景下女性的堅毅與掙扎,更為時代大眾寫下面對宿命及父權宰制,傳統社會下的悲劇愛情。鹽田那片風日不但是土地的故鄉,也是人情的故鄉。台南七股鄉沿海小村落,這塊「海風也鹹,日頭也毒」的鹹土地上,濃郁的人情以及保守社會下面對愛情的無奈與掙扎,更扣人心弦。

 

《鹽田兒女》以人性為基點,不只寫男女愛情,也寫親情、鹽田地的生活型態,以及台灣社會的變遷,文字間流動著一方水土的風貌。對土地情感的牽繫,以及對勞動女性形象的內在情感挖掘,揭起矛盾癥結與現實弊病。進而重新認識自己生存的社會,擁抱腳下的水土,呈現台灣女性小說的另一面貌,擴展女性鄉土經驗與階級的關懷。在鮮明的人物性格塑造上,織就了動人的親情之愛、男女之愛、土地之愛。

 

▍得獎紀錄

‧1993年聯合報小說獎長篇小說獎
‧1994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1998年公視開台大戲
‧2002年第10屆南瀛文學獎文學傑出獎
‧2004年台灣最愛一百小說大選
‧2012城市閱讀‧台南之書
‧2015年第37屆吳三連獎

 

▍名家推薦

1993年聯合報小說獎長篇小說獎決審委員評語

作者很會經營,懂得如何巧妙地敘事,心理描寫相當細膩,伏筆的前後呼應安排得很好。感情的控馭,發乎情,止乎常理。台語方言的運用相當清爽傳神。
──朱炎

 

人物的塑造、人物與人物之間隱藏的親情、愛情,都非常深刻含蓄而令人感動。文字間流動著炎熱的南台灣海邊鹽田的風貌,抓住了那種陽光、空氣與水分,作者釀造的氣氛非常成功。雖然是小格局的作品,卻很精緻完整。
──李喬

貨號: 4711132385137 分類: , ,
作者:蔡素芬

1963年生,高中開始文學創作,大學起履獲文學獎項。

創作以小說為主,1993年以《鹽田兒女》獲聯合報長篇小說獎,並改拍為公共電視開台戲劇,於1998年出版的第二部《橄欖樹》獲中興文藝獎,2014年完成此系列的第三部《星星都在說話》,歷時二十年,主題各異、人物相繫的作品反映了不同世代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人生處境。

其他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姐妹書》、《燭光盛宴》、《藍屋子》;短篇小說集《台北車站》、《海邊》、《別著花的流淚的大象》;詩集《森林詠嘆調》及編選文學選集數本。獲有《亞洲週刊》十大華文小說、金鼎獎、吳三連獎及其他多種文學獎項。

 

貨號: 4711132385137 分類: , ,

聯合報小說獎決審委員評語
三十週年紀念版自序
二十週年新版自序
鹽田風日──人情的故鄉(原序)

序章 村落
第一章 姐妹
第二章 鹽田兒女
第三章 離鄉
第四章 港都夜雨
第五章 城南月色

貨號: 4711132385137 分類: , ,

三十週年新版自序

輕巧巧的,就來到了三十週年。時間像個快速轉輪,在工作與日常的行進中,常對時間失感。卻已三十年了,彷如昨日。足堪安慰的是,時間雖過去,對文學的嚮往仍如年輕時純真熱情,其間或多了深層的領悟。
本於喜愛創作的初心,陸續寫了一些其他的小說,試圖圓自己的創作星圖。而做為創作長篇起點的《鹽田兒女》,三十年來持續有新的、年輕的讀者閱讀,其中有些讀者會在相遇的場合回饋讀後感予我。雖然我喜歡往前走,但適時回頭看,更清楚所來徑,所有的現在,都是過去的累積。
謝謝所有讀過此本小說的讀者,包含翻閱這本三十週年版的您。一本舊作能夠持續它的生命,那麼過往我所過的三十年也可說與這本小說相伴而行,我們在同一個時空呼吸,它在我的書架上一起經歷生活點滴與時光的遞嬗。甚至看著我不同時期與書寫中的書奮戰的身影。
有些事物隨時俱往,一去不回,譬如台灣的鹽田產業,在二○○二年停產後,只留下紀念產業的鹽博物館和示意性的小型鹽田景觀,昔日勞動曬鹽的景象只留在博物館的大幅畫像中,以及少數的文字記載中。何其有幸,我因幼年生長於台南潟湖邊的小村,浸潤於鹽田風光中,以致後來得以在台灣長達三百三十八年的鹽業史中,為其留下一點文字鴻影。現實中的鹽田產業不再,文字中的鹽田風情可以長久存在。文字要記敘的,不僅僅是產業,而是一個時代的變動、生命的流轉、情感的奔馳;曾經在那樣的時代,人們這樣的生活著。
廢棄的鹽田仍在西南海岸邊那片炎熱的土地上,烈日時土塊乾裂,雨期時水積成池,如今,有部分被利用來種電。呃,山可填海,海可成林,時空變換,常是跡不可尋。
昔為鹽,今為電,在其周邊的,仍是安靜的風日、酷烈的夏陽。人口聚集的地方,有生活的語言和歡喜悲愁的情感,不同代的人講著不同的故事,從過去的故事延伸下來到現在,有情感的發生,土地才產生意義。我們即使看著山平地移,也始終不會忘記土地上曾歷經的那些人的故事,像河流一樣串起生命的銜接,不能攔腰截去。
就讓曾有的故事,藉著文字之河繼續流向時間與心之所在。
沿海的風,仍會在人情與土地間迴盪。

貨號: 4711132385137 分類: , ,

序章 村落

台南縣,七股鄉,沿海小村落,海風也鹹,日頭也毒。
這是塊鹹土地,一釐一畦的鹽田圍拱小村三面,站在村子口的廟堂往無垠的四周眺望,鹽田一方格一方格綿延到遠方與灰綠的樹林共天色。灰黑的田地上積著引灌進來的淺淺海水,陽光豔豔的季節浮出一顆顆純白結晶鹽,在烈陽下扎著亮人光芒,一方田上有千萬顆,一田一田,千萬顆連著千萬顆,延伸到天邊,好像銀河落在人間。生活在這條銀河上的男女,挑起扁擔,將那曬出來的鹽掃進畚箕鹽籠,一肩挑起,越過一方方鹽田,將鹽倒在路邊的泥台上,長長的泥台,結晶鹽搭得像座金字塔,一塚接一塚,在泥台上閃爍著耀眼的白色光芒。春夏之交多雨水,剛結出的鹽馬上給雨水融化了,為防雨淋鹽融,農人紛紛編織稻衣,將成匹的稻衣團團蓋住泥台上的鹽堆,披上褐色稻衣的無數鹽堆像是一群群隨季節移動的蒙古部落。
村子東方遠遠來了一條小河流,村民除了靠村外三個方向的鹽田吃飯外,這河是他們的主要糧食父母。有人家中男丁旺,可四季靠河謀生,兼作一方小鹽田,只要勤勞,那河裡有源源不斷的財收。
小河流沿著村子最前一排房舍向西舒緩流去,流不經幾百公尺,漸漸房舍少了,三顆榕樹並排成村西界,樹旁有一座兩層樓高燈塔狀的駐兵台,台上圓形小辦公室常駐著一張桌,一張椅,一張床,一位和村人操著不同語言的老阿兵,人家叫他賴,除此之外也許還有一隻碳爐,一盞小燈,一副蚊帳,或一個通訊的什麼東西,但這些小東西,村人從台底下是偷窺不著的,因此也無從知道,只能想當然耳地猜測。
小河流到了駐兵台,開了門似的,視野豁然開朗,呈扇狀向大海直奔,沿途兩邊堤岸漸漸平矮,直到通了海才與汪洋交臂合一。堤岸外是大片海埔新生地,種滿防風林,海風狂來,樹林沙沙作響,傳到夜裡安靜闃黑的村子,常常給正將眠去的孩童增添許多大自然詭異傳說的神秘色彩。
這條小小河流不過流經村落數百尺,每一河段卻都克盡了最大的利用價值,靠村落的堤岸邊,停靠十五艘近海漁船,除了三艘留守外,其餘十二艘的船首都高高掛著一串鞭炮,船艙前臨時架了隻小桌,桌上備各類糖果餅乾’船上有船員吆喝,堤岸上不斷攏緊光腳丫、白齒露在曬得黝亮的面容上的小孩,他們相擠在第一線。再一小時,船要起錨了,他們等著起錨儀式對他們而言最精彩的一幕。
船與船間有竹筏停泊,每隻竹筏約寬數尺,長丈餘,擱置筏上的篙也有丈餘,若非熟手,在河流上撐篙必會隨波逐流。竹筏是村人平日在河上打漁採蚵的交通工具,筏上幾乎都備有一式一樣的魚網竹籮。村人在河中打魚,多為自家食用,只有極少數人清晨三時起來打魚,額上掛探照燈,網滿兩水桶的魚,五時出發走到最近的鎮上出售,趕上七點八點的市場,將賣魚所得的錢又轉買了幾樣蔬果帶回家。若運氣好,魚早早賣掉,則能趕一程,湊上中飯,若魚賣得晚,鎮上買兩塊鹹糕,邊走邊吃,回家再把中飯補足。
河流接近駐兵台百尺內的河中心搭滿蚵棚,那棚就像絲瓜架,竹枝縱橫交錯攀搭而成,棚架掛滿一串一串蚵殼,每片蚵殼以粗硬的黑色膠繩串連,在海水中波盪。八、九月掛蚵串,快則過年新的蚵就不斷長出來,把原來的蚵串擠得又黑又沉又腫,村人撐筏找到自家蚵棚,一見這又黑又沉又腫的蚵串莫不把額頭嘴角的皺紋笑得又緊又深,豐產季節肥密的蚵串足可抵平時採收的三倍,一個季節辛勤下來,半年日子不費張羅,況且海裡有自給自足的漁產,平日費用多為蔬菜果肉,每家撙節算計的無非為病痛身穿及天災人禍做預備,以及年節三牲五畜的隆重排場。
蚵棚位居河中,適好將河分為左右二道,漁船出航由右邊一字駛出,入近海打撈撒網,沿途送附近城市各漁港轉賣,經二至三個月回航。漁船浩浩蕩蕩,敲著豐收的鑼鼓駛入左河道,村人遠遠聽到鑼鼓聲,爭相奔向堤岸,為釐清視線,一手擋在額頭遮住刺人的日光,望見一群駛近左河邊漆紅塗藍的漁船,手舞足蹈互相走告,一會兒功夫,大人小孩齊聚,把窄窄的堤岸塞得水洩不通,大人當然是為見離家多時的壯丁和探看漁獲情形,小孩則來拿船靠岸後,為慶祝豐收撒下的大量角錢。除了夏秋颱風季節外,平時船隻有以一天作業捕撈沿岸蝦群,也有專挑仲秋至孟春出外海捕漁,因此每年為船隻送往迎來的活動視當年氣候變化大約有兩次。這年中秋甫過,白天太陽仍毒辣非常,早晚溫度卻沁人心脾,避寒的魚群一群群南下,捕魚郎漸漸將鹽田工作交給家人,各別登上所屬船家,眼瞳流露出對這季漁收的無限希望。
出航把平靜的村子喧擾得沸騰滾滾,打辮子的小姑娘,梳短髮的大姑娘都登上岸來,日頭逐向中天,預備起錨了,船上已有人往岸上扔糖果,鞭炮此起彼落地交相鳴放,十二串長炮的吼聲,震耳欲聾,交談歡呼的聲音好像與炮聲競逐,一時岸上船上似乎都陷入興奮過度的混亂。
岸上喧鬧的人群裡,有名女孩,名喚明月,年方二十,清睟睟的大眼有著溫和神色,但瘦挑的身長,挺直的腰脊,河光掩映下,昂然是股剛陽的堅毅之氣。她面帶笑容,剛從人情攀談中逃出一點空閒來望向第三艘船上正和另一名船員隔空摺疊漁網的大方。大方深藍色長襯衫的袖子捲到手肘處,露出半截黑亮結實手臂。明月眺見那摺疊漁網的靈活手指,慌忙把臉轉開,心裡卻還留著那靈活粗獷的十指,一大群男女共同在鹽田收鹽,這十指總是第一個完工,有時還幫忙別人的田。做起漁事,一樣俐落,她再回頭,悄悄一望,漁網早收好,疊在船艙邊。
鞭炮聲中,船起錨了,為首的船慢慢向左轉了三十度,以弧形航線駛向駐兵台的方向,第二艘、第三艘跟著啟動,大方和其他船員都站在船板上和堤岸的人群揮手再見,大方的眼睛向人群裡不斷尋找,神色有愉悅,有期待,又似乎有焦急。
十二艘船接踵經過蚵棚右側,向海洋航去,一隻鷺鷥鳥尾隨船後,白白的小影貼近船尾,彷彿船上的一個標誌,到了駐兵台,船隻出了河口,伊獨自向北,往鹽田飛去。船影愈來愈遠,遠至剩下煙屁股大小,人群才逐漸散去。

貨號: 4711132385137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