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Sinophone / Xenophone: Contemporary Sinophone Literature Reader)

NT$550 NT$435

出版日期:2016-10-07
編者:王德威、高嘉謙、胡金倫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448
開數:18開,高23×寬17cm
EAN:9789570847987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眾聲喧華,華語語系文學的想像共同體
中文世界第一本華語語系文學讀本,33位文學名家:
陳大為 白先勇 黃錦樹 阿來 韓少功 馬建 伊苞 三毛 西西 洛夫 鍾理和 李娟 張貴興 董啟章 駱以軍 林俊頴 李天葆 李永平 利格拉樂‧阿烏 哈金 嚴歌苓 楊顯惠 謝裕民 瓦歷斯‧諾幹 郭松棻 李渝 劉大任 黎紫書 高行健 賀淑芳 廖偉棠 劉慈欣 陳育虹(排列依本書目次)

華語語系文學(Sinophone Literature)是國際漢學界新興課題,近年在台灣和其他華語社會也引起廣大回響。華語語系強調以中國及散居世界各地華人最大公約數的語言─主要為漢語,旁及其他支系─的言說、書寫作為研究界面,重新看待現當代文學流動、對話或抗爭的現象。遠離中州正韻的迷思,華語文學顯現眾聲喧「華」。
《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分為四大部分,代表近年華語語系文學的風向。第一輯「地與景」呈現華語語系文學基本關懷,即對地理空間、民情風土的敏銳感知。第二輯「聲與象」觸及在地風土、人物風貌的中介過程。南腔北調的聲音(方言、口音、外語……)到千變萬化的物象(文字、地圖、造型……)。第三輯「根與徑」探討華語語系文學主體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動態路線。不論離散還是原鄉,花果飄零還是靈根自植,書寫與閱讀華語文學總是提醒我們身分和認同的政治。第四輯「史與勢」則強調華語語系文學銘刻,甚至參與歷史的種種方法,從顛覆國家大敘述到挖掘個人記憶,不一而足。而面對歷史的命定論,作家思考、呈現以「勢」─內蘊的氣勢,外緣的局勢─為出發點的詩學政治。
全書所選刊的33篇作品,從台灣、香港到中國大陸,從北美到東南亞,從亞洲、歐洲到非洲;他們也代表或書寫不同的族裔、區域文化、政治、國家立場,呈現華語語系文學的多元面貌。

※ 本書作者群

陳大為
白先勇
黃錦樹
阿來
韓少功
馬建
伊苞
三毛
西西
洛夫
鍾理和
李娟
張貴興
董啟章
駱以軍
林俊頴
李天葆
李永平
利格拉樂‧阿烏
哈金
嚴歌苓
楊顯惠
謝裕民
瓦歷斯‧諾幹
郭松棻
李渝
劉大任
黎紫書
高行健
賀淑芳
廖偉棠
劉慈欣
陳育虹

貨號: 9789570847987 分類: , ,
編者:王德威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文論、比較文學等。主要著作包括《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等。

編者:高嘉謙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於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客座講學。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文學、漢詩、民國舊體詩詞、臺灣文學、馬華文學。著有《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台北:聯經,2016)、《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9)》(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4)。編輯《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上海:上海文藝,2012,與吳盛青合編)、馬華文學的日本翻譯計畫「臺灣熱帶文學」系列(京都:人文書院,2010-2011,與黃英哲等合編)、《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台北:麥田,2015,與鄭毓瑜合編)、《散文類》(台北:麥田,2015,與黃錦樹合編)。

編者:胡金倫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人文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曾任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專題記者。現任聯經出版公司總編輯。作品曾獲馬來西亞全國大專文學獎、星洲日報「花蹤」文學獎、馬來西亞雲里風年度優秀作家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等。主編《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Ⅰ.小說卷》(台北:萬卷樓,2000)、《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Ⅱ.評論卷》(台北:萬卷樓,2003)。

貨號: 9789570847987 分類: , ,

陳大為  在南洋

王德威  導言

一、地與景 Sites and Sights
白先勇  芝加哥之死
黃錦樹  魚
韓少功  歸去來
馬 建  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蕩蕩──女人藍
伊 苞  聖湖 巫師:月日瑪旁雍措、巾幡 鷹羽:肆
三 毛  沙漠中的飯店
西 西  浮城誌異
洛 夫  車上讀杜甫

二、聲與象 Sound and Script
鍾理和  假黎婆
阿 來  野人
李 娟  突然間出現的我
張貴興  巴都
董啓章  符號之墓穴(the tomb of signs)、時間之軌跡(the orbit of time)
駱以軍  圖尼克造字
林俊頴  霧月十八
李天葆  莫忘影中人

三、根與徑 Roots and Routes
李永平  拉子婦
利格拉樂.阿  祖靈遺忘的孩子
哈 金  孩子的本性
嚴歌苓  大陸妹
楊顯惠  上海女人
謝裕民  安汶假期
瓦歷斯.諾幹  父祖之名

四、史與勢 History and Potentiality
郭松  雪盲
李 渝  江行初雪
劉大任  且林市果
黎紫書  山瘟
高行健  靈山(選段)
賀淑芳  別再提起
廖偉棠  旺角夜與霧
劉慈欣  詩雲

延伸閱讀書目

陳育虹  之二十‧索

貨號: 9789570847987 分類: , ,
導言(節錄)

王德威
華語語系文學(Sinophone Literature)是國際漢學界新興課題,近年在台灣和其他華語社會也引起廣大回響。與華語語系文學相對話的是中國文學,英語多譯為Chinese Literature。以Chinese 作為中國和中文書寫的統稱原無不妥,但在當代語境裡也衍生出如下的含義:國家想像的情結,正宗書寫的崇拜,以及文學與歷史大敘述的必然呼應。有鑑於二十世紀以來海外華文文化的蓬勃發展,中國、中文或Chinese一詞已經不能涵蓋這一時期文學生產的駁雜現象。尤其在全球化和後殖民觀念的激盪下,我們對國家與文學間的關係,必須做出更靈活的思考。
華語語系文學強調以中國大陸及海外華人最大公約數的語言─主要為漢語,包括各種官話到南腔北調的方言鄉音─的言說、書寫作為研究界面,重新看待現當代文學流動、對話或抗爭的現象。遠離中州正韻的迷思,華語文學強調眾聲喧「華」。不僅如此,正因關注「華」的多元性,華語語系文學也必須思考作為辯證面的「夷」。華夷互動在中國的傳統其來有自,更因現代經驗產生新意。中央與邊緣,我者與他者,向心與離力不再是僵化定義,而有了互為主從,雜糅並列的可能。Sinophone Literature的概念源起西方學界,一經翻譯為「華語語系文學」,即有了新意,就是一個例證。
Sinophone Literature在英語語境裡原來另有脈絡。Sinophone一詞出現於上個世紀末,對應Anglophone(英語語系),Francophone(法語語系),Hispanophone(西語語系),Lusophone(葡語語系)等語彙。意謂在各語言宗主國之外,世界其他地區以宗主國語言寫作的文學。如此,西印度群島的英語文學,西非和魁北克的法語文學,巴西的葡語文學等,都是可以參考的例子。這些語系文學帶有強烈的殖民和後殖民辯證色彩,都反映了十七世紀以來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力量占據某一海外地區後,所形成的語言霸權及後果。由此類推,日據時期的台灣也曾被殖民者試圖轉化為日語語系(Nipponophone)殖民地。
回看華語語系文學,我們必須指出相當不同的面向。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外患頻仍,並無力主導國家型殖民行動。恰恰相反,香港、台灣、滿洲國、上海等被殖民或半殖民地區裡,華語、中文仍是日常生活的大宗,文學創作即使受到壓抑扭曲,也依然不絕如縷。這讓我們反思華族文明傳統根深柢固的潛力。更重要的,由於政治或經濟因素使然,百年來大批華人移民海外,尤其是東南亞。他們也許遂行了「移民者的殖民」行徑(settler colonialism),卻也同時受到在地(其他殖民者或土著)勢力的威脅。他們建立各種社群,形成自覺和自決的語言文化氛圍。漢語官話或方言,漢文書寫成為族裔身分、文化傳承─而未必是政權認同─的標記。最明白的例子是馬華文學。華人在馬來西亞飽受壓抑,但藉華語、華文,他們致力保存族群以及文化特性,作為政治抗衡的形式。
論者或可依循後殖民主義、帝國批判,強調「中國」就是帝國殖民勢力,對境內的少數民族,境外的弱小土著歷來有強加漢化的嫌疑。這類觀點長於政治地理的分疏,卻短於叩問「何為中國」的歷史意識,所呈現的華語語系版圖,因此難免復刻冷戰時代以來的模式。我們強調,作為主權國家的「中國」是二十世紀以來的現象。在此之外,中國也指涉一個朝代興亡的漫長過程,一個區域文明合縱連橫的空間,一個文化積澱或消失的譜系,一個雜糅漢胡、華夷的想像(卻未必和諧的)共同體。我們必須在更深廣的格局裡,建構或解構「中國」。

秉持上述理念,這本選集呈現華語語系文學的多元面貌,所選刊的三十三篇作品,分別來自廣義的中國以及其他華語地區,亞洲,歐美,甚至非洲,文類則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及報導文學。我們認為,華語語系文學不是以當代中國為出發點的「海外華文文學」,也不必是奉西方反帝、反殖民理論的東方範例。華語語系始自海外眾聲喧譁,但理應擴及至中國大陸以內的文學,包括漢族以及非漢族文學,並由此形成對話。原因無他,既然強調華語的多元、流動、駁雜性,華語語系文學就有必要跨越國家疆界、族裔,甚至民間社會階層等分野,並面對隨之而來的挑戰。既然蘊積這樣的批判能量,華語語系文學就不能再視「中國」為鐵板一塊,進而認知不論在中國大陸、台灣,或其他華語地區都存在多聲複調的現實;主與從、內與外的分野下,不安的力量往往一觸即發。
這本選集希望凸顯這股不安的力量。近年有關華語語系的研究,多半集中在殖民,移民,甚至遺民等論述。這些論述其實導向一個歷久彌新的命題,就是華夷之辨。回看中國歷史,華夷之辨原是一個不斷變遷的論述。「夷」在中國古史裡沒有貶義,為漢民族對他族的統稱。許倬雲教授指出,殷商是諸夏的「他者」;孔子與孟子都有對「夷」的肯定之辭。中古時期華夷交錯的例子所在多有。五胡亂華所帶來南北文明的重新洗牌、唐代帝國建制下的胡漢文化交融,均可作如是觀。南宋到晚明因為種種政治、思想原因,夷夏之防成為主流,甚至影響日後革命論述。此說到了清代則丕然一變。滿人統領中原,賴以維繫正統的論述不再局限於民族大義,而訴諸禮樂文化命脈的傳承。雍正皇帝呼應《孟子》章句,因此有言:「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於聖德乎!」

本書書名《華夷風》其來有自。2014年夏天,我與高嘉謙教授應邀參加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二屆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會後與莊華興、張錦忠教授等訪問馬六甲。馬六甲在十四世紀曾為滿喇加王朝,已見中國移民。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漢麗寶公主賜嫁滿速沙蘇丹的傳說,都說明馬六甲與中國王朝的密切接觸。1511年,葡萄牙占領馬六甲,是為西方殖民勢力東來的轉捩點。以後荷蘭,英國,日本軍曾占領此地,直至1957年馬來亞聯邦成立,馬六甲成為其中一部分。
馬六甲扼守馬六甲海峽,數百年來見證歐亞經貿和軍事起伏,也成為東南亞種種文化的匯集處。華人不曾在此缺席。隨著季節貿易風向,華夷商旅移民往來絡繹南中國海,盛極一時。漫步昔日中國城老街,我們仍可遙想當年繁華。猶記其中有一店家對聯寫道:

 庶室珍藏今古寶
 藝壇大展華夷風

這一對聯也許無足可觀,卻觸動我們對華語語系文化現象的思考。張錦忠教授特別提及Sinophone譯法之一可以為「華夷風」。的確,Sinophone的「phone」譯為「風」,恰可點出豐富的意義:「風」是氣流振動(風向、風勢);是聲音、音樂、修辭(《詩經.國風》);是現象(風潮、風物、風景);是教化、文明(風教、風俗、風土);是節操、氣性(風範、風格)。「風以動萬物也。」華語語系的「風」來回擺盪在中原與海外,原鄉與異域之間,啟動華夷風景。
準此,我更建議Sinophone之內或之外,我們可以探討Xenophone─外來的,異邦的,非華語的─元素的呈現。兩者構成「華夷風」更微妙的意涵。儘管本書所有選文都是漢語書寫的作品,但華夷風一旦吹起,勢必揭露文本內外的多音頻道。何況選集內作者所呈現的書寫或發聲位置,從寫在北非的三毛到行旅西藏的馬建,從流亡歐洲的高行健到沉浸楚文化的韓少功,都點出本土和他鄉,同種和異族的關係消長。追根究柢,現代中國白話/華語文學的文類其實是上個世紀初西方引進的產物,原本就是華夷夾雜的形式。
這本選集分為四大部分,代表近年華語語系文學的風向。第一輯「地與景」呈現華語語系文學基本關懷,即對地理空間、民情風土的敏銳感知。第二輯「聲與象」觸及在地風土、人物風貌的中介過程。南腔北調的聲音(方言、口音、外語⋯⋯)到千變萬化的物象(文字、地圖、造型⋯⋯)。第三輯「根與徑」探討華語語系文學主體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動態路線。不論離散還是原鄉,花果飄零還是靈根自植,書寫與閱讀華語文學總是提醒我們身分和認同的政治。第四輯「史與勢」則強調華語語系文學銘刻,甚至參與歷史的種種方法,從顛覆國家大敘述到挖掘個人記憶,不一而足。而面對歷史的命定論,作家思考、呈現以「勢」─內蘊的氣勢,外緣的局勢─為出發點的詩學政治。
《華夷風》的選文所介紹的作者來自不同的華語社會或地區。從台灣、香港到中國大陸,從北美到東南亞,從歐洲到非洲;他們也代表或書寫不同的族裔、區域文化、政治、國家立場。而在文類、題材上,從林俊頴的閩南語方言實驗(〈霧月十八〉)到伊苞的排灣/西藏信仰見證(《老鷹再見》選段),從楊顯惠的勞改紀實(〈上海女人〉)到劉慈欣的科幻傳奇(〈詩雲〉),也與一般文選大有不同。考慮教學與研究需要,我們收入了數篇較長的文本,尤其是謝裕民的〈安汶假期〉、劉慈欣的〈詩雲〉,都是前此難得一見的佳作。
《華夷風》選集的用意與其說是發明新的批評方法,不如說是反省理論資源,並在歷史情境內探討其作用的能量。我們無意將華語語系文學視為又一整合中國與海外文學的名詞;我們更期望視其為一個辯證的起點。而辯證必須落實到文學的創作和閱讀的過程上。就像任何語言的交會一樣,華語語系文學所呈現的是個變動的網絡,充滿對話也充滿誤解,可能彼此唱和也可能毫無交集。但無論如何,原來以國家文學為重點的文學史研究,應該因此產生重新思考的必要。

貨號: 9789570847987 分類: , ,

地與景/高嘉謙
從歷史時空的變遷,探究身分的空間感與時間感,是當代華語寫作的重要現象。災難的深淵,歷史的傷痕,主體的失落,往往容易成為國族寓言的解讀。白先勇的〈芝加哥之死〉處理台灣留學生在標誌都市文明的美國,進退失據的身分危機。在一個地理的向度上,異鄉成了撞擊身分、文化、認同,以及主體存在感的龐大結構,潛在投射了作者思考兩岸分治、留學美國的大潮中,在失落的文化視域內,無魂的主體在異鄉的裂變和崩潰。
黃錦樹〈魚〉是舊家記憶寫作裡,透過對身體存在感的重建,勾勒的原鄉世界。家鄉舊居的水塘,讓「已經死過一次」的他,在虛實交錯間追憶抓鬥魚的童年、家毀前的原狀,父母、兄長伴隨的成長空間。故鄉因此是舊址,是遺址,對「未來」的時間拉鋸與辯證裡,游曳逃走的鬥魚,抑或沉入水底腐朽的骨骸,成了主體的原型。這是扎根台灣多年的馬華寫作者建構的原鄉時空體(chronotope),跟代表作〈魚骸〉可以互觀。
在歸鄉/尋根的寫作潮流中,韓少功〈歸去來〉回返知青下鄉的舊址,重構一個失落,且走不出歷史傷痕的主體。但不同的是,共和國語境裡的身分認同和文化尋根,旨在尋找民間文化和傳統價值的重新結合。韓描繪的地方是古老南方楚文化的領域,相對於北方中原文化,這是異域。但對於文革下放多年的知青,異域卻成為迷離原鄉想像的所在。標題〈歸去來〉投射陶淵明式感嘆,卻讓地域與視域的交錯成為更難解的話題。韓少功個案,可以看作白先勇、黃錦樹的參照,帶出了地與景的對話張力。
至於種族、信仰、習俗的地理風土,在不同的華語語系寫作譜系裡,別有獨特視域。馬建的〈伸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蕩蕩〉藉由參觀難產而死的藏族女人的天葬儀式,透過外來者的相機,紀錄天葬台上曝屍於天地自然,割肉餵食禿鷹的過程,細述並展示活著和死後被剝削的女人身體,交織著色欲與殘酷。這是西藏生活習俗和現實的投映,抑或文明視域下的揭露和框限?同樣是西藏經驗書寫,台灣排灣族女作家伊苞的《老鷹,再見:一個排灣女子的藏西之旅》有著不一樣的視角。從西藏聖湖傳說和轉山經驗,到台灣大武山排灣族祖靈的居所,部落的巫師傳統,引導作者追問外來信仰對排灣族原初世界的衝撞。藉由巫的指引,走過祖靈禁忌之地,其實已在走向失落的信仰和身分。西藏與大武山,兩個邊陲之地,傳說與信仰的風土世界,迴響著歷史與文明的叩問。
在行旅、移居、遷徙過程,空間與記憶的拉鋸思辨,往往可見作者形塑風景的意志與動力。認同與地方感的潛在變化,交織著地理、記憶與文化的重層現象。以下三個文本,演繹了一個家、一座城、一條路,繁複又不乏趣味的人文地景。
三毛〈沙漠中的飯店〉描寫婚後的異鄉生活依然做中國飯,張羅母親從台灣寄去的備料,為外籍丈夫和同事料理一道又一道別具名堂,又新奇驚豔的中國菜。這是舌尖上的鄉愁,還是入侵異域的中國菜誘惑?沙漠的家竟成了「中國飯店」,華人日常飲食的地理遷徙從不間斷,卻包裹認同、記憶及文化播遷的多重意涵。
如果三毛講述的家是庶民記憶,西西〈浮城誌異〉著眼回歸前的香港,座標卻是浮城。搭配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 1898-1967)的圖像,接續展示香港的異質空間,在大歷史的轉輪面前,透過看圖的視覺性刺激和差異,香港的未來以一種寓言般的意義,持續在文字與圖像的交織中延異。
為一座城說故事,可視為一種地志言說的欲望。但沒有舊時長安的台北街道,又如何演繹詩的地理?洛夫〈車上讀杜甫〉的古典重鑄,非關歷史的後設,卻在遍布中國地理符號的台北,行車讀詩、託物言志,為精粹的唐詩重新排列組合。這恰似熟悉的古典復歸,卻在白話語詞的弔詭碰撞裡,替台北的離散地理,另造文化風景。這是洛夫或杜甫的抒情之現代性,當然也是地與景的辯證。

貨號: 9789570847987 分類: , ,

劉慈欣
生於1963年,中國當代深具影響力的科幻作家,擁有大批粉絲,書迷自稱為「磁鐵」。最新作品《三體Ⅲ:死神永生》首刷十萬冊,甫上市即搶購一空,緊急再刷,吸引力可見一斑。現為中國電力投資公司高級工程師,工作於娘子關火電站。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1999年6月起在《科幻世界》雜誌上發表多篇科幻小說和科幻隨筆,並出版了多部長篇科幻小說,現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球狀閃電》、《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等。
《三體》已翻譯為英文,並獲得2015年雨果獎(Hugo Award)最佳小說,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人。
《三體》已被改編為電影,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也被好萊塢買下改編權。
目前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本土科幻作家之一。

詩雲
伊依一行三人乘一艘遊艇在南太平洋上做吟詩航行,他們的目的地是南極,如果幾天後能順利地到達那裡,他們將鑽出地殼去看詩雲。
今天,天空和海水都很清澈,對於做詩來說,世界顯得太透明了。抬頭望去,平時難得一見的美洲大陸清晰地出現在天空中,在東半球構成的覆蓋世界的巨大穹頂上,大陸好像是牆皮脫落的區域⋯⋯
哦,現在人類生活在地球裡面,更準確地說,人類生活在氣球裡面,地球已變成了氣球。地球被掏空了,只剩下厚約100公里的一層薄殼,但大陸和海洋還原封不動地存在著,只不過都跑到裡面了─球殼的裡面。大氣層也還存在,也跑到球殼裡面了,所以地球變成了氣球,一個內壁貼著海洋和大陸的氣球。空心地球仍在自轉,但自轉的意義與以前已大不相同:它產生重力,構成薄薄地殼的那點質量產生的引力是微不足道的,地球重力現在主要由自轉的離心力來產生了。但這樣的重力在世界各個區域是不均勻的:赤道上最強,約為1.5個原地球重力,隨著緯度增高,重力也漸漸減小,兩極地區的重力為零。現在吟詩遊艇航行的緯度正好是原地球的標準重力,但很難令伊依找到已經消失的實心地球上舊世界的感覺。
空心地球的球心懸浮著一個小太陽,現在正以正午的陽光照耀著世界。這個太陽的光度在24小時內不停地變化,由最亮漸變至熄滅,給空心地球裡面帶來晝夜更替。在適當的夜裡,它還會發出月亮的冷光,但只是從一點發出的,看不到圓月。
遊艇上的三人中有兩個其實不是人,他們中的一個是一頭名叫大牙的恐龍,它高達10米的身軀一移動,遊艇就跟著搖晃傾斜,這令站在船頭的吟詩者很煩。吟詩者是一個乾瘦老頭兒,同樣雪白的長髮和鬍鬚混在一起飄動,他身著唐朝的寬大古裝,仙風道骨,彷彿是在海天之間揮灑寫就的一個狂草字。
這就是新世界的創造者,偉大的─李白。

禮物
事情是從10年前開始的,當時,吞食帝國剛剛完成了對太陽系長達兩個世紀的掠奪,來自遠古的恐龍駕駛著那個直徑50000公里的環形世界飛離太陽,航向天鵝座方向。吞食帝國還帶走了被恐龍掠去當作小家禽飼養的12億人類。但就在接近土星軌道時,環形世界突然開始減速,最後竟沿原軌道返回,重新駛向太陽系內層空間。
在吞食帝國開始它的返程後的一個大環星期,使者大牙乘它那艘如古老鍋爐般的飛船飛離大環,它的衣袋中裝著一個叫伊依的人類。
「你是一件禮物!」大牙對伊依說,眼睛看著舷窗外黑暗的太空,它那粗放的嗓音震得衣袋中的伊依渾身發麻。
「送給誰?」伊依在衣袋中仰頭大聲問,他能從袋口看到恐龍的下顎,像是一大塊懸崖頂上突出的岩石。
「送給神!神來到了太陽系,這就是帝國返回的原因。」
「是真的神嗎?」
「他們掌握了不可思議的技術,已經純能化,並且能在瞬間從銀河系的一端躍遷到另一端,這不就是神了!如果我們能得到那些超級技術的百分之一,吞食帝國的前景就很光明了。我們正在完成一個偉大的使命,你要學會討神喜歡!」
「為什麼選中了我?我的肉質是很次的。」伊依說,他三十多歲,與吞食帝國精心飼養的那些肌膚白嫩的人類相比,他的外貌很有些滄桑感。
「神不吃蟲蟲,只是收集,我聽飼養員說你很特別,你好像還有很多學生?」
「我是一名詩人,現在在飼養場的家禽人中教授人類的古典文學。」伊依很吃力地念出了「詩」、「文學」這類在吞食語中很生僻的詞。
「無用又無聊的學問,你那裡的飼養員默許你授課,是因為其中的一些內容在精神上有助於改善蟲蟲們的肉質⋯⋯我觀察過,你自視清高目空一切,對於一個被飼養的小家禽來說,這應該是很有趣的。」
「詩人都是這樣!」伊依在衣袋中站直,雖然知道大牙看不見,還是驕傲地昂起頭。
「你的先輩參加過地球保衛戰嗎?」
伊依搖搖頭:「我在那個時代的先輩也是詩人。」
「一種最無用的蟲蟲,在當時的地球上也十分稀少了。」
「他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對外部世界的變化並不在意。」
「沒出息⋯⋯呵,我們快到了。」
聽到大牙的話,伊依把頭從衣袋中伸出來,透過寬大的舷窗向外看,看到了飛船前方那兩個發出白光的物體,那是懸浮在太空中的一個正方形平面和一個球體,當飛船移動到與平面齊平時,它在星空的背景上短暫地消失了一下,這說明它幾乎沒有厚度;那個完美的球體懸浮在平面正上方,兩者都發出柔和的白光,表面均勻得看不出任何特徵。這兩個東西彷彿是從計算機圖庫中取出的兩個元素,是這紛亂的宇宙中兩個簡明而抽象的概念。
「神呢?」伊依問。
「就是這兩個幾何體啊,神喜歡簡潔。」
距離拉近,伊依發現平面有足球場大小,飛船在向平面上降落,它的發動機噴出的火流首先接觸到平面,彷彿只是接觸到一個幻影,沒有在上面留下任何痕跡,但伊依感到了重力和飛船接觸平面時的震動,說明它不是幻影。大牙顯然以前已經來過這裡,沒有猶豫就拉開艙門走了出去,伊依看到它同時打開了氣密過渡艙的兩道艙門,心一下抽緊了,但他並沒有聽到艙內空氣湧出時的呼嘯聲,當大牙走出艙門後,衣袋中的伊依嗅到了清新的空氣,伸到外面的臉上感到了習習的涼風⋯⋯這是人和恐龍都無法理解的超級技術,它的溫柔和漫不經心的展示震撼了伊依,與人類第一次見到吞食者時相比,這震撼更加深入靈魂。他抬頭望望,以燦爛的銀河為背景,球體懸浮在他們上方。
「使者,這次你又給我帶來了什麼小禮物?」神問,他說的是吞食語,聲音不高,彷彿從無限遠處的太空深淵中傳來,讓伊依第一次感覺到這種粗陋的恐龍語言聽起來很悅耳。
大牙把一隻爪子伸進衣袋,抓出伊依放到平面上,伊依的腳底感到了平面的彈性。
大牙說:「尊敬的神,得知您喜歡收集各個星系的小生物,我帶來了這個很有趣的小東西─地球人類。」
我只喜歡完美的小生物,你把這麼骯髒的蟲子拿來幹什麼?」神說,球體和平面發出的白光微微地閃動了兩下,可能是表示厭惡。
「您知道這種蟲蟲⁈」大牙驚奇地抬起頭。
「只是聽這個旋臂的一些航行者提到過,不是太了解。在這種蟲子不算長的進化史中,這些航行者曾頻繁地光顧地球,這種生物的思想之猥瑣、行為之低劣、其歷史之混亂和骯髒,都很讓他們噁心,以至於直到地球世界毀滅之前,也沒有一個航行者屑於同它們建立聯繫⋯⋯快把它扔掉。」
大牙抓起伊依,轉動著碩大的腦袋看看可以往哪兒扔。
「垃圾焚化口在你後面。」神說。
大牙一轉身,看到身後的平面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小圓口,裡面閃著藍幽幽的光⋯⋯
「你不要這樣說!人類建立了偉大的文明‼」伊依用吞食語聲嘶力竭地大喊。
球體和平面的白光又顫動了兩次。神冷笑了兩聲:「文明?使者,告訴這個蟲子什麼是文明。」
大牙把伊依舉到眼前,伊依甚至聽到了恐龍的兩個大眼球轉動時骨碌碌的聲音:「蟲蟲,在這個宇宙中,對一個種族文明程度的統一度量是這個種族所進入的空間的維度,只有進入六維以上空間的種族才具備加入文明大家庭的起碼條件,我們尊敬的神的一族已能夠進入十一維空間。吞食帝國已能在實驗室中小規模地進入四維空間,只能算是銀河系中一個未開化的原始群落。而你們,在神的眼裡也就是雜草和青苔一類的。」
「快扔了,髒死了。」神不耐煩地催促道。
大牙說完,舉著伊依向垃圾焚化口走去,伊依拚命掙扎,從衣服中掉出了許多白色的紙片。當那些紙片飄蕩著落下時,從球體中射出一條極細的光線,當那束光線射到其中一張紙上時,它便在半空中懸住了,光線飛快地在上面掃描了一遍。
「唷,等等,這是什麼東西?」
大牙把伊依懸在焚化口上方,扭頭看著球體。
「那是⋯⋯是我的學生的作業!」伊依在恐龍的巨掌中吃力地掙扎著說。
「這種方形的符號很有趣,它們組成的小矩陣也很好玩兒。」神說,從球體中射出的光束又飛快地掃描了已落在平面上的另外幾張紙。
「那是漢⋯⋯漢字,這些是用漢字寫的古詩!」
「詩?」神驚奇地問,收回了光束,「使者,你應該懂一些這種蟲子的文字吧?」
「當然,尊敬的神,在吞食帝國吃掉地球前,我在它們的世界生活了很長時間。」大牙把伊依放到焚化口旁邊的平面上,彎腰拾起一張紙,舉到眼前吃力地辨識著上面的小字:「它的大意是⋯⋯」
「算了吧,你會曲解它的!」伊依揮手制止大牙說下去。
「為什麼?」神很感興趣地問。
「因為這是一種只能用古漢語表達的藝術,即使翻譯成人類的其他語言,也會失去了大部分內涵和魅力,而變成另一種東西了。」
「使者,你的計算機中有這種語言的數據庫嗎?還有有關地球歷史的一切知識,好的,給我傳過來吧,就用我們上次見面時建立的那個信息渠道。」
大牙急忙返回飛船上,在艙內的電腦上鼓搗了一陣兒,嘴裡嘟囔著:「古漢語部分沒有,還要從帝國的網路上傳過來,可能有些遲滯。」伊依從敞開的艙門中看到,恐龍的大眼球中映射著電腦屏幕上變幻的彩光。當大牙從飛船上走出來時,神已經能用標準的漢語讀出一張紙上的中國古詩了: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您學得真快!」伊依驚嘆道。
神沒有理他,只是沉默著。
大牙解釋說:「它的意思是:恆星已在行星的山後面落下,一條叫黃河的河流向著大海的方向流去,哦,這河和海都是由那種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的化合物組成。要想看得更遠,就應該在建築物上登得更高些。」
神仍然沉默著。
「尊敬的神,你不久前曾蒞臨吞食帝國,那裡的景色與寫這首詩的蟲蟲的世界十分相似,有山有河也有海,所以⋯⋯」

貨號: 9789570847987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