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禮‧思索‧人生: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得獎作品集(四)

NT$320 NT$253

出版日期:2017-12-05
作者:王幼華、沈明信、黃奕瀠
印刷:彩色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24
開數:25開,高21×寬14.8cm
EAN:9789570850444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本書是第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集。
全書收錄貳獎二名及叁獎共三篇作品,是作者們去各地實際採訪的報導,搭配多幀彩色照片,極有閱讀價值。
台灣的報導文學曾有過輝煌的年代,也留下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卻在電子聲光媒體興盛以後漸漸式微。這個文類不該如此,應有一個寬闊的平台可供報導文學作家活動,因此而設此獎項。幾屆下來,出現許多讓人感動的作品,因之而多認識了幾位有社會責任、有理念有理想的作家。
今年得獎作品評出來了,兩篇並列二獎,三獎一篇。〈死亡的思索與記述──吾鄉安息地巡禮〉探討死亡,作者在竹南鎮的公墓巡禮,竟拉出長長的史卷,在時間流動與環境變遷之中,人各安其位,面對死亡,他的態度莊嚴,卻有一份特別的淡然。另一篇二獎作品〈郁郁黃花藺〉以印尼蘇哈托的排華屠殺事件為背景,以二位倖存者為敘述者,將印尼史、印尼城市空間以及華人處境融成一體,「黃花藺」的植物特性、〈黃花藺〉的歌曲意涵,都相當深刻。三獎〈映秀母親〉寫四川汶川大地震,從不同人物切入災區,從廢墟到新城,重建之路迢迢,生命既脆弱又堅強,特別是母親。
二到三萬字的篇幅不小,天地廣闊,承載著人間多少悲喜,從中看到了向善向上的生命力量。

貨號: 9789570850444 分類: , ,
作者:王幼華

作者:沈明信

作者:黃奕瀠

貨號: 9789570850444 分類: , ,

總序(李瑞騰)
序(李瑞騰)

貳獎 死亡的思索與記述──吾鄉安息地巡禮(王幼華)
評審意見(黃碧端)
獲獎感言

貳獎 郁郁黃花藺(沈明信)
評審意見(李瑞騰)
獲獎感言

叁獎 映秀母親(黃奕瀠)
評審意見(蔡詩萍)
獲獎感言

貨號: 9789570850444 分類: , ,
總序/李瑞騰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的設立,乃緣於大師對文學的熱愛與期待。他曾表示,在他學佛修行與弘揚佛法的過程中,文學帶給他智慧;他也日夜俯首為文,藉文學表達所悟之道。因為他深知文學來自作家的人生體會,存有對於理想社會不盡的探求,也必將影響讀者向上向善,走健康的人生大道。
幾次聆聽大師談他的閱讀與寫作,發現他非常重視反思歷史的小說寫作以及探索現實的報導文學,而這兩種深具傳統的文類今已日漸式微,主要是難度高且欠缺發表園地,我們因此建議大師以這兩種文類為主來辦文學獎;而為了擴大參與,乃加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人間佛教散文。大師認同我們的想法,這就成了這個文學獎的內容。此外,大師來台以後,數十年間廣結文壇人士,始終以誠相待,他喜愛文學,尊敬作家,於是而有了貢獻獎。
這個獎以「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為名,意在跨越政治與區域的界限,從二○一一年創辦以來,由專業人士組成的評議委員會和分組的評審委員獲得充分的授權,運作相當順利。我們通常會在年初開會檢討去年辦理情況,針對本年度相關作業進行討論,除排定推動程序,會針對如何辦好文學獎,進行廣泛討論,特別是宣傳問題。
二○一七年,我們在慎思之後決定增設「人間禪詩」獎項。詩旨在抒情言志,禪則靜心思慮,以禪入詩,是詩人禪悟之所得,可以是禪理詩,也可以是修行悟道的書寫,正好和「人間佛教散文」相互輝映,我們很高興第一次就有不錯的成績,得到評審委員的讚嘆。
要持續辦好一個大型文學獎並不容易,感謝歷屆評審委員的辛勞,在會議上,他們討論熱烈,有讚嘆,有惋惜,只為選出好作品;相關事務得獎作品的出版和贈獎典禮的舉辦,則有勞信託基金同仁的費心張羅處理。

貨號: 9789570850444 分類: , ,
序/李瑞騰

文學以文字為其表現媒介,而文字經由字、詞、句、段落、篇章的發展過程,形成其文字文本,以表現並傳達作者想要敘說的內容,其中蘊含他的情感和思想。
表現由內而外,傳達由此之彼。我們也可以說,作者是在「報導」他之所聞見,包括人事時地物等天地間的客觀存在,並寄寓著他的心情和期待。然一種文學會被稱之為「報導文學」,卻並非簡單的事。
首先是報導對象。是一個/群人?或一件/些事?肯定是覺得他/它值得報導。在弄清楚來龍去脈之後,有條不紊地寫下來,夾敘夾議,必要時也抒發一下情感。當然,這已涉及「如何報導」的寫作之事了。
面對人或事,可以寫成一首詩,一則散文,甚至是一篇小說,當選擇了「報導文學」這個文類,必是事關重大,內情複雜,一定得鉅細靡遺,才能圓滿表達。更進一步說,要有銳利之眼,要有易感而慈悲之心,要有一隻有效驅遣文字的好筆。
台灣的報導文學曾有過輝煌的年代,也留下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卻在電子聲光媒體興盛以後漸漸式微。但我們始終認為這個文類不該如此,應有一個寬闊的平台可供報導文學作家活動,因此而設此獎項,字數的要求稍長。幾屆下來,評出許多讓人感動的作品,我們因之而多認識了幾位有社會責任、有理念有理想的作家。
今年得獎作品也評出來了,兩篇並列貳獎,叁獎一篇。本來,〈死亡的思索與記述──吾鄉安息地巡禮〉很被看好,作者在竹南鎮的公墓巡禮,竟拉出長長的史卷,在時間流動與環境變遷之中,人各安其位,面對死亡,他的態度莊嚴,卻有一份特別的淡然。討論過程中,委員認為原稿開篇的概括力不夠,沒給首獎,現在刊出的是作者修過的版本。另一篇貳獎作品〈郁郁黃花藺〉以印尼蘇哈托的排華屠殺事件為背景,以二位倖存者為敘述者,將印尼史、印尼城市空間以及華人處境融成一體,「黃花藺」的植物特性、〈黃花藺〉的歌曲意涵,都相當深刻。叁獎〈映秀母親〉寫四川汶川大地震,從不同人物切入災區,從廢墟到新城,重建之路迢迢,生命既脆弱又堅強,特別是母親。
二到三萬字的篇幅不小,天地廣闊,承載著人間多少悲喜,我們從中看到了向善向上的生命力量。

貨號: 9789570850444 分類: , ,

死亡的思索與記述──吾鄉安息地巡禮
我們需要為死亡做準備,許多曾經活過的人已做了很多示範,只要願意,是可以做準備和選擇的。很多知名人士、親朋好友和鄰人,讓我們看到很多不同的狀況。
竹南鎮位在島的西北部,舊稱中港,在明代中葉就被標誌在地圖之上。全鎮面積大約三十七平方公里,進入文字記載的信史時代大約四百年,目前人口七、八萬,公墓有四座,私人公司的一座,納骨塔、萬善祠、山塚、宮廟三十幾處,另外還有散落各處的零星墓地。平均不到兩平方公里就有一處大大小小的先人葬處;只是知或不知,面積大小,容納了多少而已。
這個鎮是我出生,成長的地方,既是親人、好友們的長眠之處,將來也或許是自己的安息地吧?

一、開始的地方
開元里第一公墓位在中港溪入海處附近,所在地稱為鹽館前崁仔下(山仔坪),以前的帆船由大海駛來,轉入溪灘,然後在簡易的港口停住,將福建、廣東運載過來的貨物卸下,再將這兒出產的貨物搬運上船。中港溪流域民眾所需的食鹽,集中在這裡然後再分送出去。崁仔下原來是個較高的山坡,底下還有幾條縱橫的小溪流過。然而這條溪日漸淤積,砂石填塞,鹽館移走,小溪剩下一些涓流。根據民國八十八年(一九九九年)重修百姓公廟的碑記上面記載,傳說在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這裡發生了「山仔坪之役」,當時「屍骨遍野」,不忍的人們在此建了一個草寮,收納屍骨。之後這裡成為最早的塚區,累積去世的人,沒有停止過。歷經三百多年,十數次改建,才有今日面貌。然而康熙元年是鄭成功渡台驅走荷蘭人的第二年,當年此地發生了什麼事嗎?是鄭軍驅荷後北上,征討不肯降伏此地的中港社平埔族嗎?當時社人和距離不遠、同一種族的新港社人,確實是臣服於荷蘭人之下的,向他們繳稅納糧。還是敗逃的荷軍曾和中港社發生戰鬥?歷史幾乎是沒有記載的,碑記的說法有無錯誤,難以確知。
百姓公廟後面有一個陽塔式的墓厝,裡面收集了許多遺骨,農曆七月底照例會舉行簡單的法會,主事者會提供祭品,請道士誦經、燒紙,安慰孤魂。
找到碑上主任委員的電話,家人說他過世幾年了,再問其他委員,說是當初碑文是主任委員寫的,內容他們不很清楚。
另一份資料寫的是乾隆年間的事件,那個時段這裡發生比較大的衝突是林爽文事件(一七八六年)。同為一個種族,中港社人支持清廷,新港社人支持林爽文。中港社人認為朝廷是正統的,天威不可犯,林爽文是亂民,飛蛾撲火,自找死路。新港社人則相反,認為官逼民反,應該要自立為王。兩方由吞霄殺到竹塹,再由竹塹殺回吞霄,來來回回,互有勝負。
康熙元年到乾隆五十一年差了一百一十多年,哪個正確?石碑上說是「傳說」,因為沒有文字記載,只好靠口傳,口傳又容易發生張冠李戴,情節增刪,誇大渲染的問題。不過地點沒有錯,就是這裡。
或許做微物考證,仔細的挖掘,詳密的測定,多重的比對,可以拼湊出來比較正確的歷史。
反正是兵災戰禍,曾經死了很多人。
在中港城西門的昭靈宮,也有一塊說不清楚的碑,碑文上說本宮主要祭祀林、彭、凌三位將軍,這三位將軍傳說是明末時扶佐幼主,抵抗清軍,最後殉難於火炎山。死後魂魄不散,當地人有感於他們的忠勇,立了神主祭祀,後來輾轉來到這兒,成為本宮的主神。宮內還有一個陰公會,這個會則是祭祀招募來防禦地方的勇士,這批勇士在道光年間一次械鬥中,死了十四位,中港人為了感謝他們,成立了這個很特殊的陰公會。此外這個小廟還寄附了三、四十個神主牌,都是無人祭祀,斷絕後代的家族。陰公會的來龍去脈可以考證出來,林、彭、凌這三位大人的事蹟,與真實的歷史記載就差異很大。明末來台的朱氏宗親只有寧靖王朱術桂(一六一七年~一六八三年),他四十八歲(一六六五年)時由金門被迎來台灣,在鄭克塽投降清朝後自殺,死時已六十六歲,並不是幼主,也沒有到過火炎山的紀錄。三位大人也只有姓,沒有名諱和官銜,時空、人物都無法對得上,難以追查。
百姓公廟和昭靈宮的碑文內容,雖然是口耳相傳,應該是有來源的,有部分真實性,只是目前無法確知;跟許多難以去追溯的歷史一樣,只能用想像去推測和填補。
現在這裡距離中港溪河道不遠約三、四百公尺,河道旁建有堤防,防止颱風,大雨時氾濫。根據文獻記載,竹南鎮的信仰中心慈裕宮媽祖廟,最早的位置就是在這一帶,是漁人用茅草搭的棚子,之後才移往中港城內。
這一帶是中港社最早接觸移民的區域,社人那時多半是從事漁獵,粗放式耕種,喪葬也很簡單,還沒有累積財富,也還未習染到用棺木、立碑的風俗;沒有繁瑣的禮儀。移民來了之後,帶進來傳統喪葬模式,讓此地開始漢化了。
漢人說的「開元」,就是大陸移民最早來到的「源頭」地區。福建原鄉在唐宋時代就有所謂「開漳聖王」、「開泉聖王」,鄭成功到台灣後又被稱為「開台聖王」,意思是這裡的一切就是他們來到才開始的。而所謂的「開」,必然是以強力清除「異己」,開墾「荒地」的。
三、四百年來這個墓區,累積了難以計數的往生者,層層疊疊,大大小小,疊疊層層,住滿了先人,找不到什麼空隙。甚或連小徑都模糊不清,墓與墓之間看不出分界,走動間不經意便會踏到別人的墳頭。偶有遷葬者,立刻被候補的填入。遷移的規劃宣布了二十多年,直到第三公墓的普覺堂成立後,鎮公所公布了許多獎勵措施,宣布了遷葬期限;人們才陸陸續續的請起先人,慢慢地空出來了。
因為是每天上班必經的道路,雖然種有高而直的、濃密的路樹遮蔽,施工期間總是在縫隙中看得到的。
偶爾也會停下車來了解進度。
請祖先起身,關係到往生者及在世者的生辰八字,風水、方位、家族興衰,疾惡災病。動不動?何時動?各房子孫意見如何?動後好不好,去了安不安適,都要有所斟酌。如果各房平順安康就好,若有病厄、橫災、破財就不免有所怨懟。擲了筊,祖先不答應怎麼辦?
風水師會告訴命運不濟的人說,墓碑裂縫,顏色變黑,墓手斷裂,墓穴浸水,下陷,被樹枝纏繞,長出花草,前方被新建物阻擋等等狀況,子孫就會出問題。祖墳出了問題,要修繕或改建,就要大家同意,要看時辰,合八字,分攤所需的金錢。要不要處理,每房要分攤多少錢?要按房算還是人丁算,還是貧富算;人丁多,錢賺多的出多一點,這樣大家會同意嗎?
雖然一再延遲,總算是按照規畫進行了。
公墓入口處有座小型的百姓公,和七彩繽紛的水泥製香爐。百姓公旁則是間小小暗灰色水泥房,房子就蓋在大型灌溉用的水圳上。房主人離塵避俗選擇與往生者為伍,已有三、四十年了。施工期間,水泥房貼了簇新鮮紅色的對聯:
如此靈山秀水寶境 安然居處必非常人 橫批是:萬事吉祥
開元里的第一公墓最近已經清除乾淨了,層層累累的,高高低低的墓地被剷除,推平。寬闊的地面畫好格子,種上草皮、樹木。原來在崁仔下的景觀標的物大榕樹保留下來,多餘的枝條樹葉修剪得很整齊,下垂的鬚鬚被去除了,僅剩粗大的樹幹,看起來神清氣爽。
這個墓區,很早前就被都市計畫列為工業區了,卻始終無法執行,祂的存在逐漸已成為發展的阻礙,附近居民莫不期望能夠早日遷移,改葬。
經過三任鎮長,十多年的過程,墳墓終於遷光了,無主的也被收拾起來,依照禮數,放置在新蓋的普覺堂。
那已然整理好的公園區,看起來整齊、清爽,然而記憶猶新吧,幾乎沒有人在那兒走動。
一段時間後,曾是墳區的事實將被慢慢淡忘,鎮上的工商業若能持續繁榮發展,人口不斷增加,這一帶將成為良好的工業區。

貨號: 9789570850444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