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350 NT$277

出版日期:2021-05-13
作者:潘國靈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56
開數:25開,長21cm×寬14.8×高1.5
EAN:9789570857825
系列:當代名家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生命中的人離離合合
天堂的光瞥過,深淵的黑浸過
香港小說家潘國靈跨越十年的瀝血之作
以書寫所銘刻的「後」浮城記

潘國靈:
在這些小說篇章累積的十餘年期間,生命中的人離離合合,天堂的光瞥過深淵的黑浸過,有人曾說我是不老的潘彼得,但我終究還是由一個朗月高歌的青年,慢慢地變成一個沉默暗啞的中年。小說寫的不是作者自己,但從小說中,或者也可觀照到一點作者生命遞變的痕跡。

《離》收入的十多篇小說,橫跨2007年至2020年,在這期間,香港社會發生許多變化,時代的氛圍、以至具體社會事件銘刻其中,從雨傘運動乃至後雨傘情狀。他人、城市、時代元素外,潘國靈也始終重視小說個人或私密性的一面,小說總是事實與虛構、個人與集體的緊密編織,游離其間,實踐創作可能,也反思存在的本相。

潘國靈的書寫面向,從奇幻、紀實、歷史、愛情……,到地方誌、荒誕、黑色幽默、哲學……等不一而足,好些篇章更有幽靈鬼魅暗晃,重象分身、剩餘物處處,與其說是時代之所然,不如說是小說家對世界的陰陽觀照,和自身靈魂深處的召喚。

「離」,既是母體也是心情,既有社會寄寓,也有情感之分崩離析,讀之令人細味,自有體會。

貨號: 9789570857825 分類: , ,
作者:潘國靈

文學作家,作品在兩岸三地發表,著有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2016)、中短篇小說集《靜人活物》(2013)、《親密距離》(2010)、《失落園》(2005)、《病忘書》(2001)、《傷城記》(1998)、散文集《消失物誌》(2017)、《七個封印》(2015)、《靈魂獨舞》(2010)、《愛琉璃》(2007)、詩集《無有紀年》(2013)、城市論集《事到如今》(2021)、《第三個紐約》(2009)、《城市學2》(2007)、《城市學》(2005)等。早年曾任職記者、編輯、音樂策劃,曾於多份報刊撰寫專欄及擔任電台節目主持,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新聞與傳播學院。作品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小說及散文「推薦獎」)、香港書獎等,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

個人網站:www.lawpun.com
臉書書頁:https://www.facebook.com/punkwokling

貨號: 9789570857825 分類: , ,

 小說背後,我的前塵
離島上的一座圖書館療養院
油街十二夜
 附:我在油街的日子
失城二十年
灰爆
睇住
踢腳慧嬰
2047浮城新人種:The Genesis of New Man
身外物,心上人
閃小說七則
面之書
記憶修復員
兩生花店
婚姻與獨身——現代彼得潘的原初情結
在街上跳最後一場離別舞

貨號: 9789570857825 分類: , ,
小說背後,我的前塵

對上一本小說集,已經是二○一三年的《靜人活物》(不計二○一五年的《存在之難》,這主要是一本小說選集,而且在市面上幾乎已找不到了)。自創作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二○一六),感覺逐漸遠離短篇的寫作,這也不僅止於小說,大約在二○一六年,我主動停掉了報章一些寫了長期的專欄,也沒有寫作應然與否,只是聽喚自己內在的生命步伐,需要更長的伸展、更深沉的潛行。但短篇小說還是會寫的,有時應雜誌約稿,有時將長篇一些單元獨立發展,而更重要的是,短篇小說的多變性、自身作為一門藝術仍然深深吸引我,仍想在這片空間上作實驗,沒想過會終結。而收在這集子中的,跟我早年的小說集如《病忘書》(二○○一)、《失落園》(二○○五)、《親密距離》(二○一○)等等,一點不同或者是沒那麼由一兩個主題來貫徹,但也並非沒有我一貫關切或著迷的元素在其中。集子收入的十多篇小說,創作的時間跨度頗大,大概橫跨二○○七年至二○二○年(當然,並不是說這些年我只寫了這些小說),在這期間,社會發生許多變化,小說不一定跟隨社會步伐走,但時代的氛圍,以至具體社會事件,也或多或少銘刻其中,譬如回頭看,有好幾篇寫及雨傘運動乃至後雨傘情狀(如〈離島上的一座圖書館療養院〉、〈失城二十年〉、〈灰爆〉等)。當然我也無意單以社會尺度來衡量文學,以至對文學過度社會化(當「社會化」成文學必然的要求時,於創作而言,於閱讀而言)亦有所保留。他人、城市、時代這些元素之外,我始終也重視小說個人或曰私密性的一面,對自我書寫並不排斥,關鍵在寫的時候,是否有血脈流動,至於如何呈現、融入,直白或轉化,赤裸或隱藏,並無一個定法。說到底,個人化與社會性並不必然相悖,小說總是事實與虛構、個人與集體的緊密編織。在這些小說篇章累積的十餘年期間,生命中的人離離合合,天堂的光瞥過深淵的黑浸過,有人曾說我是不老的潘彼得,但我終究還是由一個朗月高歌的青年,慢慢地變成一個沉默暗啞的中年。小說寫的不是作者自己,但從小說中,或者也可觀照到一點作者生命遞變的痕跡。
此小說集另一點不同,如可說是特徵的話,就是好些是參與城中的藝術計劃而生。其中,有以文字為主的藝術計劃(如作家駐場),有與其他藝術媒體跨界合作的嘗試,這些年間,我曾合作過的其他界別有來自建築的、電影的、劇場的、視覺藝術的,我平常是一個頗孤僻的人,與其他人合作可以把我從自己的房間抽出來,我珍惜與人談話也總是對別人所做的感興趣,但每次跨界合作還是感到一定困難,除了人、機構、環境的因素,這必然也牽涉文字與其他藝術本質的異同,有時可擦出一些火花,有時極力對話但始終有所隔絕。但回頭來想,嘗試過大體還是好的,尤其當所有活動展覽限期過後,文字作品還是能獨立地留存下來,有著較長的生命。這佔了此小說集的若干篇。
收在這小說集中的,也有比較「正常」出現的:編輯約稿,或者個人投稿。編輯約稿有時因雜誌專題而交來一個命題,有人以為命題書寫與創作相違,我又覺得不必然或不至如此,只要那命題不是鎖得太緊,而如果命題本身與作者扣連,作者自也可從中作出自己的構想,寫出自己的東西來。當真命題不感冒,便乾脆推掉。至於個人投稿,則完全是自己某階段醞釀的,有些短篇寫了告一段落,有些或者仍如迴旋曲般在未來的作品中變奏或重生。
因為以上種種,感到交代一下每篇小說背後的由來,應也是有意義的,連起來或也可見鋪排上的一點心思(詳見以下)。十多篇小說,其中較多發表於《字花》和《香港文學》。後者,於去年猝逝的陶然先生,不知從哪年起,每年一月分他都會策劃一期「香港作家小說專號」。由二○一一年至二○一八年,每年我依期赴約(雖然也有幾乎交不出的時候),這讓我在小說創作上有所累積,獲得一點延續的力量。在此一提,謹向這位前輩致謝。

〈離島上的一座圖書館療養院〉
與藝術家白雙全相識於二○○七年,拿了同一個藝術基金獎助於紐約差不多時間旅居一年;繼後「合作」在二○一三年Para Site主辦的「疫年日誌」,其實也不算是合作,而是一次對談,收錄於一本書中,談關於SARS和疾病與創作的關係等。真正合作要等到二○一九年,英國Wellcome Trust以「Contagious City」作主題分別在紐約、倫敦及香港三地籌劃展覽,其中香港的合作夥伴之一有油街實現,由此促成一次富實驗性的跨界合作。當時我們不想單從傳染病來談,計劃未正式展開前幾經討論,最後我們將主題設定為「閱讀感染」(Contagious Reading),探討閱讀行為的傳染性,閱讀作為抗體以至病毒的可能。由文字出發,我先創作小說文本,以此為基礎,再由團隊轉化為展覽、工作坊、讀書會,也有以小說拍成的短片錄像等。小說〈離島上的一座圖書館療養院〉由此生成,在計劃期間(正式舉辦日期為二○一九年三至六月)亦獲一些靈感和回饋。最初構思將一座有幾分像秘密組織的私設圖書館放於離島,除了是天馬行空,實也有政治隱喻在其中;小說較重虛幻之筆,但寫至後來也出現具體地點如長洲,這座分佈於離島不同角落的圖書館,收留各種失落離散的靈魂,說是療養院,其實也是一座瘋人院。計劃進行中以至後來,團隊稱我作「館長」,其實館長只是小說的一個角色,但的而且確,這座我一手築成的療養院或瘋人院,自己也住進其中。
小說裡的單元先後發表如下:
〈顛倒與離人〉,原刊《明報》世紀版,二○一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地下抄寫室〉,原刊《明報》世紀版,二○一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圖書館運動區〉、〈愛的塵土區〉,原刊《字花》二○一九年五—六月第七十九期。
〈圖書館幽靈區〉,原刊《香港文學》二○一九年七月第四一五期。

〈油街十二夜〉(附非虛構作品〈我在油街的日子〉)
二○一六年十月,參加了油街實現首度舉辦的「在油街寫作—隱匿的鯨魚歌唱」,為期三月(計劃由香港文學館和油街實現主辦,正式時間為二○一六年十一月至二○一七年一月底,但由未正式開始前至延後留駐,則大概由二○一六年十月至二○一七年五月),期間以某種方式在油街實現駐場,進行創作。〈油街十二夜〉為是項計劃完成後交出的一篇作品。小說取材自駐場期間的經驗,揉合建築物及該帶一些史實、現況及都會傳說,集紀實和虛構而成,寫成一篇散文體小說,包含歷史、地方誌和鬼魅的故事。原刊《字花》二○一七年九—十月第六十九期。
另一篇非虛構作品〈我在油街的日子〉,則記述參加是項寫作計劃的經歷和一點反思,對理解小說創作背後應有幫助,也一併於集子中收入。原刊《端傳媒》二○一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失城二十年〉
寫小說那麼些年,所謂「二次創作」,至今其實只有兩篇,一是二○○四年應香港藝術中心之邀,向西西《我城》致敬,重寫「我城」於當下,我花了數月,寫成中篇小說〈我城零五〉。除《我城》為主要文本外,當中互文本的其實還有〈浮城誌異〉、《美麗大廈》、「肥土鎮系列」等。這篇小說收於合集《i城志》(二○○五)中,後收於個人小說集《靜人活物》(二○一三)中。
另一篇要到二○一八年暑假收到當時《字花》編輯李昭駿邀約,為雜誌「重寫本土」創作,挑選香港一文學作品進行再創作。我想了一想,便選了黃碧雲的〈失城〉,寫了一篇〈失城二十年〉延續其故事,時空大概橫跨一九九四至二○一四年九月止(這時間當然非屬偶然)。詹克明和愛玉的女兒長大了,衰老的伊雲思回港一趟,召喚出場的人物或鬼魂還有陳路遠、林桂等等。編輯給與的篇幅原是五千字,寫到五千五百多字才收結,同時希望留有餘音。小說刊於《字花》二○一八年九—十月第七十五期。

〈灰爆〉
有一段時間,我對不同城市的地鐵文化十分關注,某程度上,從地鐵可以讀出不少城市癥候。香港的地鐵高度文明,微細的規管以關愛之名無孔不入,置身其中,對聲音、符號極敏感的我,常感這個日常生活場景,既是日常也是異常,既是有序也是失序之交疊。穿著黃色制服維持秩序的地鐵職員如細胞分裂般不斷增生,小說由此塑造角色與場景,也藉此描畫了社會在雨傘運動後一段日子的疲憊狀態。記得小說是一個週末在大學圖書館一筆寫成的。至於在「反修例運動」中,地鐵出現硬橋硬馬以至包括前喀兵的「特遣隊」,則是後來的事了。小說刊於《香港文學》二○一八年一月第三九七期「香港作家小說專號」,曾被譯成英文(宋子江翻譯),見Cha Issue Dec 2017:http://www.asiancha.com/content/view/3009/636/

〈睇住〉
電影《十年》,最初在香港還是有戲院上映的,不久落畫,非關票房,後轉至社區放映,遍地開花。這電影我是在二○一六年一月五日於當時還是UA太古的戲院看的。沒料到後來與這電影結下文字之緣。《十年》擬出版影碟,編輯饒雙宜邀約,就電影中的故事《方言》創作與之有關的短篇小說。原作多少制約了創作小說的語調,但也是一次難得的玩樂實驗,我以較久違的黑色幽默之筆,創作了小說〈睇住〉,收於《十年.內外》,隨《十年》(+Book: Box Set)DVD出版;二○一六年十月二十一日。

〈踢腳慧嬰〉
小說應《字花》當時編輯洪曉嫻之邀,以「惡童」為題,來函說「意在剝開『純潔兒童』的外表」,我復想起張愛玲「對於小孩則是尊重與恐懼,完全敬而遠之」一話,一向甚得我心,尤其對於「港孩」。以詭異荒誕之筆寫成短篇小說〈踢腳慧嬰〉,可沒理會曉嫻當時正身懷六甲,不知她看小說時,有沒有感到肚內有小腿踢動,她好像也以此回郵幽了一默。只記得這篇小說擱筆時,好像做完一場運動,有一種暢快之感。小說刊於《字花》二○一五年九—十月第五十七期。

〈2047浮城新人種〉
二○○七年七月一日,《藝術地圖》(Artmap)「響應」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十周年,由藝術家又一山人策劃,出版一份「一日完」仿製報紙《明天日報》;我的小說多是處理過去或當下,不太以未來落筆,當時受邀也作興一番,以荒誕擬仿了一篇「新聞小說」,小玩而已。
以上三篇,都有點黑色幽默成分,或可當作整本小說集的間場,中場休息。

小小說〈身外物,心上人〉、閃小說七則
此小說集也收入小小說及閃小說(flash fiction)若干篇。小小說〈身外物,心上人〉於二○一四年七月完成,收於《城市文藝》二○一五年四月第七十六期。幾篇閃小說則是應陶然先生之邀,應他策劃的一期「世界華文閃小說展」而寫,結果當時寫了七則,一期刊不完,分了兩期先後刊於《香港文學》二○一四年六月及七月號。其中一則,後來被我納進了一個短篇小說之中,編這小說集時,加回由《讀者文摘》約寫的一篇更袖珍的,於是又湊回七篇。顧名思義,「閃小說」比「小小說」更短更袖珍,講求意念,當為實驗遊戲玩玩也有趣,適可而止。

〈面之書〉、〈記憶修復員〉
〈記憶修復員〉和〈面之書〉分別刊於《香港文學》二○一六年七月第三七九期,和二○一七年一月第三八五期「香港作家小說專號」。印象中,後者其實更早一點開筆,大概寫於二○○八年在紐約曼克頓公寓旅居的日子,到發表時又隔了好些年月。兩小說都與新科技、愛情和人際關係有關,合起來看或也增生另一趣味。

〈兩生花店〉
一段時間我對櫥窗人偶頗入迷,尤其於入夜看到畸零古怪者,〈兩生花店〉與較早一篇的〈不動人偶〉(收於《靜人活物》)同樣以櫥窗人偶為題,題旨不同,但同時牽涉那時我也非常入迷的Doppelgnger(重象雙身),兩篇可看成「姊妹作」,有興趣可找來並讀。〈兩生花店〉初刊於《南方人物周刊》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七日三十七期,及《香港文學》二○一五年一月第三六一期「香港作家小說專號」。

〈婚姻與獨身——現代彼得潘的原初情結〉
最後一篇,應該也是這小說集中寫於最早的一篇,大概開筆於二○○七年,此時想寫一個長篇小說,連名字也擬好了,叫《三個人的雙重奏》,透過一男二女三個角色,每章處理一個「古典命題」,包括婚姻與獨身、喜劇與悲劇、屍體與身體、哲學與文學等等,這些都是我當時思索、與生命切切相關的存在母題。小說時空橫跨二十年,角色由少年成長至中年,寫了幾萬字,結果卻完成不了。但說是胎死腹中又不完全,其中也獨立發展成一些短篇或其他文章。〈婚姻與獨身〉是其中一篇,後來發表於《香港文學》二○一四年一月第三四九期「香港作家小說專號」。其他篇章,如寫屍體與身體的成了〈屍體與身體—一個少年醫學生的自畫像〉(收於《親密距離》),寫喜劇與悲劇的則成了〈悲喜劇場〉(收於《靜人活物》)。〈悲喜劇場〉和〈屍體與身體〉裡的女主角分別取材於現實生活中我認識多年的兩個知交(當然經虛構和轉化),相對來說〈婚姻與獨身〉或最有當時的自況意味(儘管小說角色非作者自身),寫時注入了一點拉岡心理學和海德格哲學(小說裡那男主角在大學唸哲學,與此有點相關),以為理論與人生應也可互相接通。這或者可以說是一篇較哲學的小說。

創作小說,我一直不以某種文體或主義為定,多年來追求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應題材、當時的構思及心境而變;集子內收入的十多篇小說,奇幻、紀實、歷史、地方誌、荒誕、黑色幽默、哲學小說不一而足,而好些篇章則有幽靈鬼魅暗晃,與其說是時代之所然,不如說是作者自身的觀照和召喚。
二○二○年一月三十一日

這小說集於二○二○年年初編罷,交給出版社,因疫情及其他原因稍有延誤,擬於二○二一年中前出版。期間收到《字花》總編輯關天林邀約,以「路」為主題,關於主角一天的行程經歷來創作小說,由此寫成複合了城市與不同人身影的〈在街上跳最後一場離別舞〉,刊於《字花》二○二○年九—十月第八十七期。既是一天,也是永劫。說是往返時光,也是回不去了。我把這篇小說置於本小說集最後一篇,恍若一個循環。
二○二○年十月十一日補筆

貨號: 9789570857825 分類: , ,

離島上的一座圖書館療養院
I 顛倒與離人
1

我第一次碰到他時,他坐在中央圖書館門前石級上看書,看的是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城中看這小說的人不多,更奇怪是他把書倒轉來看。看書看傻了腦的人,在這圖書館中我也見過不少,但他一邊看書(倒轉的文字)一邊在喃喃自語,吟哦的聲音好像唸咒一樣。於是我禁不住上前搭訕。

「書本倒轉來也看得到?」
「歐陽鋒倒練九陰真經也可以,是高手的話,有甚麼不可以?」
「這個,金庸的《射鵰英雄傳》,我倒是讀過。」
我想,西方現代文學上,唐吉訶德可說是第一個讀書讀瘋了的人(中了「騎士小說」的毒,令他思覺失調,把巨人當風車,把酒店當城堡,把妓女當仕女,而最嚴重的是——把自己當成騎士),而金庸筆下的歐陽鋒,也未嘗不可列入其中,不過他讀的是武林秘笈——黃蓉倒背過來給他口述的。
面前這位倒讀《唐吉訶德》的人兄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他放下書本,細細聲在我耳邊說道:「老兄,別問我是誰,我知道你的名字就是『你』,我想我們是有緣人,我且告訴你一個秘密。」「真正精彩的圖書館不在這裡,而在一個離島上。在這城中鮮為人知,但我到過。」
「離島?這城大大話話有二百多個離島,你說的是哪一座?」
「它不是其中一座離島,它的名字本身就叫『離』島。像我,本身就是一個『離』人。」
他捲起一支菸,娓娓向我道來,這座不知出自他幻想,還是真有其事的——離島上的一座圖書館療養院。
2
這傳說中的圖書館,建在一個離島、孤島、浮島、堆填島或人工島之上。很多方面,它是我城公共圖書館的倒影,或對照。
首先,它不是官方公共的。嚴格來說,它是一個私人書齋,因為規模較大,所以也可說是一座圖書館,也可叫做私設圖書館。因為屬私人性質,它的規律可以由自己來定,享有較大的自由。但它又不完全是一個人的,它半公開,行會員制度,受邀或有緣闖進的人,就是這圖書館的用者,或共同管理者,有點像一個秘密會社。
館主身份不明,有點像一個神秘教派的教主,有人說他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有人說他是一個前精神科醫生(本身也許亦是病患者)。博爾赫斯說:「我心裡一直都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關於天賜的詩〉),但在我城,沒有人會相信這話(《柏林蒼穹下》的天使不會現身於我城圖書館);但這位圖書館療養院館主(院長),雖不信神(更確乎說,那座圖書館正是「遭神棄之地」),卻仍相信圖書館是「治療靈魂的場所」,某程度上這座圖書館也是一個療養院,儘管並不適合所有人,但某些與書有生命契合的人,會在這裡找到一個位置,一點生之力量。
因為建立在浮沙之上,這座圖書館是一個傾側的塔樓,有沉降的跡象。昏黃霉舊,散發蟲蛀書頁的味道,活在剩餘的時間中。沒有光亮的落地大玻璃,有的是一扇扇圓拱木窗戶。地面鑲著核桃木、樅木、櫻桃木的地板,圖書館散發著一陣陣木香。沒有電動扶手梯和子彈升降機,只有螺旋樓梯,和通到天花板的木製書梯。沒有數碼容器,沒有電腦屏幕,只有紙本書,舊式圖書館目錄卡木櫃甚至還存在。黃銅燈罩,有的還點著燭台(不怕火嗎?火素來是書的剋星。沒有人不知道阿歷山大城圖書館是如何因一場大火而毀的)。然而沒有一點危險就不構成人生(況且館主是抽菸的)。普羅米修斯在這圖書館還有其位置。除燭台外也有紅色燈罩掛著城中棄用的鎢絲燈泡,泛黃的燈光打在書本上,竟又有點像我城的舊式街市。
有別於我城的圖書館,這座圖書館於下午至深宵開放,因此也可稱它為一座:陰影圖書館。在這裡,塵埃不被厭棄。消毒酒精不需,沒有人需要戴口罩。有人醉心地嗅著書頁被翻揭時散發的樸實香氣。即使是(或許恰恰是)霉氣、瘴氣,也是美好的,一如書頁的發黃,殘缺的書頁、書角,於書本來說,有殘缺才有生命(相對於永不發黃、永不脫角的電子書)。黃昏時分,光柱從敞開的窗戶射進來,浮塵從書頁以及人的皮膚抖落,在自然光和圖書館開始亮起的團團燈光中飄舞。
3
說到這裡,眼前的景色亦進入了黃昏。眼前那「離」人把指縫間夾著的香菸送入嘴中,徐徐呼出一個煙圈,在空中飄散。煙霧吹入我的眼中,奇怪剛才那本倒轉的《唐吉訶德》,頃刻變了黑皮燙金字封面的《聖經》,斜陽落在燙金字上反射出一片金光。金光連同煙霧射進眼內,使我下意識瞇起眼來。不過是數秒吧,再睜開,眼前已是另一片境地,我置身於那座異象圖書館的入口處。

II 圖書館運動區
我走進這座離島上的圖書館療養院,玄關服務櫃檯走出一個身穿黑色長袍的男子來,他自稱是這裡的圖書館療養員,看來卻像一個教士或修士的模樣。他說,我在這裡等著你。他開始帶我走進圖書館內,一邊跟我攀談,也像在對我一人作佈道。
「看書是很美妙之事,我自己也是一名嗜讀者,但《聖經》傳道書的話你聽過嗎:『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知識無窮,但其無窮盡也可叫人心發狂,你當聽過浮士德何以跟魔鬼作交易。即使我們沒有一個人博學貪婪如浮士德,但我們都是血肉之軀,我們的身體跟書本一樣,會隨時日朽腐。久讀不動,你的脊樑會扭曲,比書脊更脆弱,書本開啟眼睛,也可叫眼睛昏蒙。」
我一邊聽著一邊跟著他腳步,來到地下一樓,一處標著「圖書館運動區」的地帶。「看書是太靜態的活動,你看書也看得太多了。現在,剛好是我們放風的時候。這裡,每晚都有看書做運動的時間。你既然在這時間到來,又好久不動身軀,今天,就試試在人生中,做點不同的事吧。」
區內正中橫排著一個個書架,但周邊則是橢圓形的。天花板奇高,書架都是木製的。不像我城圖書館因空間有限,要運用伸縮書架連排鎖上,用時攪動滑輪或按電子按鈕將書架分開,這裡書架之間有充足空間讓人駐足。
我看到,有人在圖書館書架間散步。
「在書架間走來走去,隨興摘下一本書翻閱書頁,這門藝術,在我城中已幾近失傳了。」在旁的教士,不,圖書館療養員說。
有人在圖書架間跳高。
「因為書架很高,連書梯也通達不到,這小孩不斷跳高企圖提取放在書架上最高的一本書籍。日子有功他自己也不斷長高起來。」
有人在書架間旋舞。
「她本身是一位編舞家,在這裡也留了一段日子。她一直在構思排演一場舞蹈,有人拿書作道具,有人穿起羊皮衣當舞衣。我等候著,她將這場圖書舞完成,在這裡上演。人的身體與書的身體都需要活動,能做到彼此融合、無分彼此,就最好了。」
有人在書架間持傘漫步。
「這女子,說幾年前在城中『雨傘運動區』去過一個自主圖書室,後來折返,一切了無痕跡。她一直在重尋這個雨傘圖書室,尋著尋著就來到這裡。不知怎的,這女子卻令我想到電影《秋水伊人》,也許都是美麗而注定消逝的東西。」
書架之間有一些典雅擺設,如地球儀。有人攤開身體四肢彎曲仰臥在巨大的地球儀上,不知是他自身發力轉動地球儀,還是隨地球儀的滑動而轉動身軀。
「這人想遊遍整個世界,結果卻被自己的世界困著,但無論如何,將地球儀攤開,它也是一本大書。」
也有人只是把書從書架上拿下來,再放回去,當成一種勞動。
「那失明但當上了圖書館館長的博爾赫斯曾說:『在圖書館裡拿起一本書再放回去,就是在勞動書架。』他的話總是智慧之言。」
有人在牆上攀爬,肢體動作,好像在模仿一隻甲蟲。
「這人看書走火入魔,他剛從噩夢中驚醒,想像自己變成了一隻大毒蟲。」
「這些圖書館裡的特別讀者,有一個名字,叫圖書形體員/運動員。好了,你看了那麼多,現在你想好了,要選定怎樣的運動或姿勢嗎?」修士,不,圖書館療養員說罷,在胸前劃了一個十字,然後邁步走開,逕自圍著圖書館運動區橢圓形的邊緣跑步,好像要以自己的雙腿,來丈量它彷彿循環不息的邊界。

III 地下抄寫室
我城的圖書館雖然收有不少作家手稿,但已經沒有(或不曾有過)中古時期傳下來的真正繕寫室或藏經閣了。但在這座離島上的圖書館療養院中,地下其中一間房間則闢做抄寫室,門前貼上「e-dubba」一字,即「刻寫板屋」(tablet house)。最初的抄寫刻在泥板上,後來是紙莎草,後來是羊皮紙,這圖書館療養院院長(館主)雖愛復古,但未至於此,大家用紙張抄便可以了,但傳統抄寫員用的鐵筆(stylus)則仍是用的。

我是司職這抄寫室的安娜女祭司。這職位自然是院長想出來的,他根據米索不達米亞的傳統而創,世上最早的抄寫員(scribe)就出現於這國度。鐵筆則是米索不達米亞抄寫員信奉的女神妮莎巴(Nisaba)的象徵。抄寫員多為男性,但歷史上最早有自己名號的抄寫員是一名女子——西元前二三○○年出生的安喜杜安娜公主(Princess Enheduanna);她既是一名公主,也是月神娜娜(Nanna)的女大祭司。我怎麼可以當上這抄寫室的安娜女祭司,說來話長,但我主要想說的不是自己的故事。
既是月神娜娜的女大祭司,抄寫活動自然安排於晚間進行,在月亮當空之時,就是抄寫員抄得最入神的時候。但有別於外邊的人喜歡圓月(滿月),我們這裡偏愛新月,以至以此為祭祀期,因貪其形狀,月如鉤,掛在天空也恍似一枝鐵筆。
當抄寫員拿著鐵筆全神貫注地抄寫時,我,可以見到一環光圈罩在他們的頭頂上。抄寫需要極度專注,但我的出現不會騷擾他們,因為我早練就輕飄走路,也不會像課室的班主任般,一邊在桌邊穿梭一邊察看他們抄寫的文字。事實是我不需要看,便可感受得到,否則便不配稱為祭司了。但切忌誤會,他們膜拜的不是我,而是文字。每一個抄寫員都是一個虔敬的文字學徒,他們透過逐筆抄寫,一字不漏地在書本的字裡行間穿行,燈下的文字成全了他們的抄寫,他們的抄寫也復甦了燈下的文字。
城中無休止敲打鍵盤的聲音在這裡退潮。我側耳傾聽,鐵筆如刀刮在紙張上,這人的手仍然年輕有勁,那人的手日子有功有點廢了,混在他們各自的吐息聲中,雖然他們集結一起,我卻能分辨各自的細微差異。
抄得入神的時候幾可通靈。像這位,反覆抄著愛倫.坡的詩〈大鴉〉(The Raven)時,有渡鴉停棲在窗外的簷篷上,聲聲喊著傷心欲絕的「Nevermore」。
喜歡中國詩詞的,這裡還是有的。這個抄著: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這個抄著: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如果他們齊心合作,或者真可叫,百翅齊拍,百鳥齊鳴。
詩歌再長還比較容易抄完。這個可是最有耐性的,一筆一筆抄著《百年孤寂》,到抄完了,可能真是回頭已是百年身,邦迪亞家族六代盡都傾覆。抄到最後一章,他把字越抄越細,好像要把抄寫當成細密畫般,當成一門秘技流傳。當抄到塵埃落定的最後一段時——「然而,他還沒看到最後一行,就明白他自己永遠也走不出這個房間了,因為遺稿預言,當倭良諾看完遺稿的時候,這個鏡花水月的城鎮(或說是幻影城鎮吧)將會被風掃滅,並從人類的記憶中消失,而書上所寫的一切,從遠古到永遠,將不會重演,因為這百年孤寂的家族被判定在地球上是沒有第二次機會的。」臨終停頓的那句號不知會是何等細呢。
抄寫員用的是鐵筆,蘸的是墨水,城中文具店已近乎絕跡的玻璃墨水瓶在這裡源源不絕。也有人煉製出另類的墨水。這個,是的就是她,她的名字叫NANA(日文中,「七」的意思),進來這圖書館療養院說要尋回曾幾何時去過,城中「雨傘運動區」「自主圖書室」的那個女子,抄寫的字跡無痕,用的是一種隱顯墨水(Sympathetic Ink),等候一天一場火把字燒出痕跡來。我只怕字未燒出痕跡,紙首先便被燒焦了。或者這正是她的本意,像一個人在家中燒舊信紙般。最初我以為她用以煉製隱顯墨水的是檸檬汁,但原來是她自己的淚水。
這慌失失的女子令我想起自己。七年前我來到這裡,也是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所有「尋找失物」的人身上都帶著的氣質)。圖書館療養院的文字嚮導/文字巫師把我帶到這裡來。我的名字叫悠悠。文字嚮導自稱自己的名字叫余心。我在外邊為尋找失落了的另一半遊幽而誤闖進來。余心跟我說,因為抄寫需要高度專注,排除雜念,靜心抄寫也有治療的作用,這裡抄寫員都是自願和義務的,無一是強迫的。抄寫甚麼,我最初茫無頭緒。余心給我遞來《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後來我抄的是《金剛經》。在反覆抄了不知多少回後,有天我彷彿突然參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不再需要尋找那個消失了的人,他的影子沒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我便一直留下來,三年前,成了這抄寫室的安娜祭司。
我現在不用鐵筆抄,不在紙上抄。我把字抄在一個沙地上,在這房間盡頭的一角。我用自己的食指在沙上寫字。為和應那個誓要把《百年孤寂》抄到最尾的抄寫員,我這刻抄著城中作家西西〈肥土鎮的故事〉的最後一段:「沒有一個市鎮會永遠繁榮,也沒有一個市鎮會恆久衰落;人何嘗不是一樣,沒有長久的快樂,也沒有了無盡期的憂傷。」為和應那個用隱顯墨水抄寫著的女子NANA,我抄寫著的也是西西的另一篇小說〈雪髮〉:「它們稍後都消失了。我已經說了,我不明白緣故。初九說,把什麼也看不見的相片紙浸在顯影液裡,畫面就會漸漸顯出來。我只知道,把所有的東西放在歲月裡,不久就都隱去了。」抄寫的文字只存留於沙地一陣子,等候一捺大風,將之吹散。間中我抄寫時有鳥兒伴我,降落在沙地上,鳥兒在沙地上款款踱步,牠們也是大自然的抄寫者,足爪在沙地上如隨機也像神啟般留下如同楔形文字的符碼,在徹底消失前等待有緣人將之破解。

貨號: 9789570857825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