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在移動的世界中寫作:臺灣女性文學的跨域島航

NT$490 NT$343

出版日期:2023-12-28
作者:王鈺婷、吳文、言叔夏、楊翠、李欣倫、黃宗潔、洪淑苓、王萬睿、李淑君、天神裕子、李京珮、李文茹、詹閔旭、王梅香、侯建州、施慧敏、羅秀美、陳秀玲、石曉楓、陳室如、戴華萱、謝欣芩、李時雍、陳芷凡、張俐璇、李癸雲、顏訥
編者:王鈺婷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408
開數:18 開,長 23 × 寬 17 × 高 2.3 cm
系列:聯經文庫
EAN:9789570872125

尚有庫存

SDGs主題書展|單書7折、雙書66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她們用文字寫下所到之處,攪動時代,掀起陣陣潮浪。

臺灣女性文學的跨域書寫移動指南

27位作家、學者搭乘女性文學專機,領讀飛航,

自島內向四方探索,帶領讀者由心中向外,

跨出性別、國界、世代的藩籬

 

跨域島航,由島內走踏出發,沿著地理座標面向世界,先由女作家在臺灣島內的旅行啟始,繼而開展女作家/女明星以北方錨定的跨域旅程,並呈現出女作家在東亞移動、南方連結與向西漂流的經歷,擴及女子西行至歐美、非洲、西藏、南美、法國到邊地的流轉經驗,這不僅回應到臺灣特殊歷史脈絡與對外關係,也和女作家跨界經驗相互聯繫。

──王鈺婷|本書主編

 

▍領讀作者群:

吳  文、言叔夏、楊  翠、李欣倫、黃宗潔、洪淑苓、王鈺婷、王萬睿、李淑君、

天神裕子、李京珮、李文茹、詹閔旭、王梅香、侯建州、施慧敏、羅秀美、陳秀玲、

石曉楓、陳室如、戴華萱、謝欣芩、李時雍、陳芷凡、張俐璇、李癸雲、顏 訥

 

▍移動的她們:

潘人木、李 渝、施叔青、李 昂、周芬伶、陳玉慧、鍾文音、郝譽翔、瞿筱葳、蓉 子、林海音、張美瑤、陳又津、歐陽子、林文月、溫又柔、李琴峰、謝冰瑩、謝 馨、鍾怡雯、蔡珠兒、張曼娟、胡晴舫、徐鍾珮、鍾梅音、三 毛、章 緣、達德拉凡.伊苞、蔣曉雲、彤雅立、張亦絢

 

出走方能回望,而移動和越界後,才能尋回主體的原鄉。

本書邀請多位作家、教授為臺灣女性作家的跨域寫作經驗進行多重深入的探索和展現。透過「她們」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出走、浪遊、尋找身分認同、家園歸屬與文化交流的經歷,爬梳時代脈絡下臺灣女性的成長和覺醒。從臺灣本島、中國、東亞、南洋乃至歐美西方,這些跨界經驗透過文學建立交流和對話,書中以移動方向為軸線畫分為五章節,包括:

 

.島內走踏:從二戰前後的遷徙移民潮、七〇年代的政治運動,以及九〇年代後的尋根經歷,她們透過旅行探尋自我與家族之間的羈絆。

.由/向北前行:她們或從南方而來,或向北方而去,在經濟和政治兩面旗幟擺盪中,不經意間踏入了跨文化的地域複雜性。

.東方駐覽:臺灣和日韓之間的千絲萬縷,讓「語言」成為女性對自身處境叩問的媒介之一,更試圖在文學之海找到自身的映照和方位。

.南方遊旅:長年旅居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等地的她們,在熱氣蒸騰間,以文學捕捉各種在地氣味和生命經驗。

.向西漂移:從戒嚴到全球化時代,她們在歐美求學行旅間建立各自的文學視野,也在其中傳達地域文化差異和多元性別處境。

 

跨域書寫在海洋島嶼的臺灣文學中有其特殊風景,而這些女作家們在不同目的地之間往返,推己反思,以文學為方圓建構自我認同和價值,透過文學探索內在心靈、民族家國、文化地域等衝突,更持續透過書寫回應讀者和世界。無論對女性、對臺灣、對文學而言,深具代表之見,也為時代譜析出更為多元的色彩與深意。

 

 

好評推薦

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周芬伶|東海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作家

──專文推薦

 

女性作者對此的體察想像,尤其繁複多樣:從因戰亂而來的離散,到為了求學工作婚戀而啟動的出行;從未必出於自主的移居,到有心規劃的特定行旅,不同世代的女作家們,總是既外視,又內省;既以不同方式反思鄉土家國的定義,頻頻與父權傳統對話,也不忘提醒:島內的文學與文化,是如何因為不斷的跨域流動而翻轉創新。

──梅家玲

 

在研究方法多變,嚴肅與通俗失去分野、AI興起,娛樂文化席捲全球的當下,我們感到徬徨,只有回望過去。這本書集中談作家及作品,新舊世代作家與作品交織,焦點集中,女作家在其中穿梭,變換畫面,因她們不再千人一面,各有特色且面目清晰。

──周芬伶

 

這是一個既出走旅行,又歸家返鄉的多軸線、多箭頭路徑,不只是旅行的圓形結構而已,更像是量子疊加與糾纏,像薛定諤的貓,只有當女作家做為觀察者介入時,才能詮釋實態。女作家們從一九七○年代前後開始,踏上離家、尋家、返家,又離家、尋家、返家,巡迴往復的道路,為了回家,踏行島嶼,為了回家,遍行世界,只為了在每次歸返時,能夠更清晰地辨識家的方位。

──楊翠

貨號: 9789570872125 分類: , , 標籤:
作者:王鈺婷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現任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戰後女性文學、散文研究、臺港文藝交流。著有《女聲合唱——戰後臺灣女性作家群的崛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

 

作者:吳文

一九九四年生,福建福鼎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碩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研究專長為華文文學、陸港臺跨域文學、戰後臺灣文學等。曾有短篇小說〈一朵黑色的夢〉(2012)發表於《北京師範大學校報•文化副刊》。

 

作者:言叔夏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散文集《白馬走過天亮》、《沒有的生活》。

 

作者:楊翠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原住民文化與文學、臺灣史、臺灣婦女史、臺灣女性文學與性別文化相關議題等。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年記1962:一個時代的誕生》,學術論文《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少數說話:臺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等書。

 

作者:李欣倫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著有論著《苦難敘事與身體隱喻:從身體感知的角度閱讀當代女作家作品》,散文則有《藥罐子》、《此身》、《以我為器》及《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等,《以我為器》獲2018年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亦入選《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臺灣作家作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近年散文集入圍臺灣文學館金典獎、Openbook年度好書,散文作品收入年度散文選及數種散文讀本中。主編《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

⬛ 作者:黃宗潔

⬛ 作者:洪淑苓

⬛ 作者:王萬睿

⬛ 作者:李淑君

⬛ 作者:天神裕子

⬛ 作者:李京珮

⬛ 作者:李文茹

⬛ 作者:詹閔旭

⬛ 作者:王梅香

⬛ 作者:侯建州

⬛ 作者:施慧敏

⬛ 作者:羅秀美

⬛ 作者:陳秀玲

⬛ 作者:石曉楓

⬛ 作者:陳室如

⬛ 作者:戴華萱

⬛ 作者:謝欣芩

⬛ 作者:李時雍

⬛ 作者:陳芷凡

⬛ 作者:張俐璇

⬛ 作者:李癸雲

⬛ 作者:顏訥

⬛ 編者:王鈺婷

貨號: 9789570872125 分類: , , 標籤:

◎推薦序|「跨域」與「島航」:閱讀戰後臺灣女性文學的兩組關鍵/梅家玲

◎推薦序|跨界織錦地圖——新世紀女性文學的八方求索/周芬伶

◎導論

◎第一章.島內走踏

女性衣櫥,臺北鏡嫿——論潘人木〈綵衣〉中的妝扮敘事/吳文

文字中:李渝的書寫與離散敘事/言叔夏

島內旅行——從1970年代啟程的女作家,一直在路上/楊翠

從父系出走,抵達母土:周芬伶、陳玉慧、鍾文音的島內行旅/李欣倫

尋找逝者的旅程:《留味行》與《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的移動與生命敘事/黃宗潔

◎第二章.由/向北前行

青鳥展翅:蓉子詩的旅行書寫與文化語境/洪淑苓

時代風景:從城南走來的林海音/王鈺婷

寶島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生成的跨國路徑/王萬睿

飄移過海與從南方來:陳又津的家族與跨域書寫/李淑君

◎第三章.東方駐覽

叙述童年的方法——二戰與歐陽子/天神裕子

重返心靈的故鄉:林文月與京都/李京珮

M/other(’s) Tongue(s)——跨越時代交會在日語圈的「臺灣」與「韓國」/李文茹

李琴峰與千禧世代女同志的跨國飄浪/詹閔旭

◎第四章.南方遊旅

跨域流動的歲月:冷戰時期謝冰瑩的南洋經驗與書寫/王梅香

詩馨菲華:由臺灣到菲律賓的謝馨──詩與詩人的故事與故事的故事/侯建州

赤道之眼走天涯:鍾怡雯的越界書寫/施慧敏

以食物記憶一座城市——蔡珠兒的雲吞城市及南方行旅/羅秀美

當煙霞進港:張曼娟的香港情緣/陳秀玲

走覽世界的起點:胡晴舫與香港/石曉楓

◎第五章.向西漂移

女子西行:徐鍾珮與鍾梅音的歐美遊記/陳室如

橄欖樹的流浪傳奇——三毛跨域移動的生命實踐與自我追尋/戴華萱

臺灣女生的大城小事:章緣、美國及越界/謝欣芩

洋紫荊與雙生火焰:芙烈達,施叔青到鍾文音/李時雍

復返之間:巫師、記憶與伊苞的離返故事/陳芷凡

跨域以安身——蔣曉雲及其「民國素人」的百年逆旅/張俐璇

跨越邊境,找回自己——「邊境詩人」彤雅立/李癸雲

繞遠路又狹路相逢:張亦絢創作中的「法國意思」/顏訥

貨號: 9789570872125 分類: , , 標籤:

「跨域」與「島航」:閱讀戰後臺灣女性文學的兩組關鍵詞

梅家玲

戰後臺灣女性文學的豐美多采,早為眾所公認。而本書副標的「跨域」與「島航」恰恰是閱讀它們的兩組重要關鍵詞。「跨域」意謂著突破既有的疆界與樊籬,「島航」則標識出以「臺灣」為核心的海天游移。臺灣四面環海,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歷史境遇,使得它自古以來即成為一座移民之島。島上不只早有棲居其中的原住民族,更多有前後來此的不同族群。大家的語言文化各有千秋,彼此互動,原就是不斷「跨域」的生活實踐,更不提還有各種島域內外的出入往返。落實於女性的文學書寫,「跨域」往往始於空間疆界的穿行跨越,隨之而來的,便是連串的觀察與內省,對話與交融,以及充滿能動性與開創性的文學視界。本書,正是此一視界的展現。

 

《 她們在移動的世界中書寫》是王鈺婷教授繼《性別島讀》之後,又一次邀集多位學者共同撰寫完成的臺灣女性文學論述合集。全書以女性的跨域出行為聚焦主軸,凡五章,從「島內走踏」開始,繼之以「由北前行」「東方駐覽」、「南方遊旅」、「向西漂移」四章,循序鋪展出女性作者筆下的四方文學之旅。然而它所揭示出的,卻又絕不止於女性跨域行旅的無遠弗屆與無所不至而已。箇中意義,至少可以從「女性」、「臺灣」、「語言與身分認同」三個面向去進一步解讀。

 

首先,對於「女性」而言,「跨域」的最大意義,乃是從解放個人活動空間限制開始,進而啟動不同的自我定位與世界觀照。回顧過往,傳統社會「男主女從」、「男主外,女主內」等性別規範,不只確立男女職責的分工,更將女性活動範圍限縮於家室之內。女子出行與遷移,大多必須依附於以男性為主的家庭活動。晚清以降,外交往來頻繁,新式教育興起,「使節夫人」與「女學生」相繼出現,她們走出家門,為現代的女性「跨域」開啟先河。兩相參照,前者仍不脫傳統性別規範的遺緒,後者就已是現代女性自我追尋的先驅了。

貨號: 9789570872125 分類: , , 標籤:

跨界織錦地圖:新世紀女性文學的八方求索

周芬伶

女性文學研究曾在上世紀末成為顯學,在新世紀前二十年多元文化下漸漸失焦,我們的視線更具有野心,企圖擁抱整個世界,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文化研究一掛肉粽那樣的研究興起,性別是文化現象之一,異女形象漸漸模糊化,女作家成為流失意義的符號。這本書焦點放在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討論,有點懷舊的意味,然也有研究方法回歸校正後的新面貌。它試圖建構文學的另一參考系統,應該說是來得正是時候。

 

在研究方法多變,嚴肅與通俗失去分野、Al興起,娛樂文化席捲全球的當下,我們感到徬徨,只有回望過去。這本書集中談作家及作品,新舊世代作家與作品交織,焦點集中,女作家在其中穿梭,變換畫面,因她們不再千人一面,各有特色且面目清晰。

 

臺灣近些年的研究主流以抒情傳統與離散、邊緣文化為軸心——離散是移民、戰亂的產物,是自動的他者的展現,而移動與越界的目的是為找回主體,「她」不再是憂鬱與壓抑的,且走且戰,殺出一片新天地。當臺灣經過歷史建構與與轉型正義,政治正確為大前提,而疫情與戰亂來臨,人們困守家中、懷舊情懷與自我探索交加,因而經典有再重現之必要,情感與生活空間的探討變得格外急切。

 

有人說上個世紀的二○年代是白銀年代,代表著黃金時光的結束,此後人類將失去春天,最後邁向衰頹——果然我們在二○二○年迎來了大疫與戰爭,人們或自我隔離困在家中,或者戰亂流離,我們離春天越來越遠,說來像神話,卻如此真實;一百年來我們也許從未擁有過黃金年代,甚至退回青銅時代與鏽鐵時代,因此,缺憾感恆存,我們只能從破銅爛鐵中去窺探那黃金燦爛時光,因而更想往外奔逃,只為逃避那缺損感。

 

跨界與跨域研究的興起,源於自我限縮引來更狂放的向外追求,探討作品中作者如何擁抱他方兼書寫自身——身體的移動,帶來權力的轉移,跨界引發更大範圍的移動,時而正向時而逆向,如果說從父系傳統轉向母性時空是逆向,在跨國奔走中回勾鄉愁也是逆向;那麼在移放中開拓新風景、或重建自我是正向,更可能正逆向同時進行,展現書寫的複雜性;另外女性移動書寫更富於物質性,有關物質的描寫是客體走向主體的媒介,如器物、妝容、圖象、書法、照片……如張淳如寫南京大屠殺,透過老照片(身體)組合穿越另一時空,潰散的心靈從而重組,而她的身體最後也被射穿。

 

多麼險惡,不盡是甜美,因而更深刻。

 

女性作家的流放與跨域,在此產生新意義,她不僅代表女性自身,也代表女性跨越地域、種族、性別、階級的渴求,也是物質與日常書寫,代表著追求自由的願望,她是臺灣之子,也是臺灣之女,像歐蘭朵穿梭時空,成為自己的符碼與在場。

貨號: 9789570872125 分類: , , 標籤:

導論:以文學為渡,在跨域中安放己身

王鈺婷

「跨域」指向突破疆界與破除侷限,也對應到融合與對話。在當代文學與藝術研究中,以「跨域」做為新的取徑,跨足未境之地,由此串聯出更具能動性的跨域實踐。跨域是臺灣性別文學中恆常的主題,從性別島讀到跨域島航,由女島紀行到跨域流動,女作家在家內外移動,一次次出走與回歸,不斷漂流的生命經驗中,不同世代的她們為何遷徙?如何面對未知的挑戰?怎樣感受世界與回眸鄉土?在跨域與越界中,女作家何以建構又重構自身,在此銘刻主體與安放己身;如何以不同的敘事形式試探記憶,昇華哲思,勘探出滋養再生的島航源泉。

 

臺灣當代性別文學史中,女作家的跨域具有特殊文化背景。二十世紀因為戰爭或是移居所造成的遷徙,或是全球化至後疫情時代,隨著國際間的交流日益頻繁,更多人類的移動、定居與困居,不斷挑戰家園的定義,並牽動著「跨域追尋」的課題。不同歷史情境下女性主體的追尋,飽含相異的生命課題,並牽動主體認同的形構,而追尋往往是另一重建構理想鄉土的肇始,抑或是幻滅的醒悟,在跨域的機遇與創傷中,女作家生命軌跡飽含複雜心緒,其反思尤其深刻動人。

 

從臺灣文學發展的歷史脈絡,才能一窺戰後女作家的「跨域風景」。一九四九年前後一批隨著國民黨政府來到臺的外省女作家,包括:謝冰瑩、林海音、郭良蕙、張秀亞、聶華苓……等人,她們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反覆叩問「鄉關何處」,觸碰歷史的糾結與認同的困惑。一九六○年代臺灣文壇興起了「留學生文學」此一文類,也在「跨域」中誕生,逐漸蛻變為認同旅居國的「移民文學」。於梨華、歐陽子、吉錚、孟絲、叢甦這一批女作家,她們多數在失根與放逐中體認到遊女身世的難以歸屬,思索自己族裔身分與性別處境,並由此為臺灣尋覓定位。同一時期遷臺一代的外省女作家,如蘇雪林、鍾梅音、徐鍾珮透過歐美遊記,見證歐美國家的進步與文明,開展瀰漫家國之思的旅行書寫。

 

臺灣島嶼內部,崛起於六○年代的女作家,包括:施叔青、李昂、季季,其寫作夾雜現代主義的技法,注入寫實題材,呈現出女性對於資本主義與傳統過渡階段的鄉土之反思,與其對於父權家園的觀察。一九七○年代臺灣島內局勢的劇烈演變,延續亞洲冷戰局勢的歷史脈絡,而後鄉土文學運動、民歌運動、新女性主義運動一一登場,在國境依舊封閉的年代,林文月《京都一年》與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為讀者生活增添異國風情。一九八○年代面對開放大陸探親、本土化、國際化等多元政治現象,引起社會、文藝思潮與消費生態的鉅變,並引發後學思潮,中產階級文學與都會品味的融入,促成與兩大報文學獎結合的女性文學風潮,女作家在城鄉之間流動,縷刻出跨域的鄉土語境,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李昂的《殺夫》與廖輝英的《油麻菜籽》,多向度呈現女作家不同的創作位置,或懷舊或批判或寫實,凝塑出性別與鄉土連結的課題。
一九八七年臺灣解嚴,女作家以各種批判性觀點回應解嚴初春的時代地景,展現出身體、記憶的行動書寫,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初期,女作家透過處理歷史記憶與家族書寫的議題,不斷深化跨域的思索,平路、蘇偉貞、袁瓊瓊、朱天心、周芬伶、蔡素芬、鍾文音、陳玉慧、郝譽翔、周芬伶、陳雪等諸多女作家,透過出走、遷徙、旅行、漫遊、離散等書寫,回應解嚴前後的時空脈絡,從女性視角切入,呈現出與男性大論述對話的性別化家國想像。二○○○年後臺灣新世代女作家成長於臺灣解嚴後民主化與全球化的氛圍,千禧世代女作家的跨域流動,呈現出世代差異,也和女性主體多重認同的認知位置有關。陳又津、李琴峰、溫又柔、馬尼尼為、張郅忻,透過敘事腔調與語言嘗試,在移動與微家族史觀照下,為新世代性別跨域書寫提供更多元文化想像的可能性。

 

跨域島航,由島內走踏出發,沿著地理座標面向世界,先由女作家在臺灣島內的旅行啟始,繼而開展女作家/女明星以北方錨定的跨域旅程,並呈現出女作家在東亞移動、南方連結與向西漂流的經歷,擴及女子西行至歐美、非洲、西藏、南美、法國到邊地的流轉經驗,這不僅回應到臺灣特殊歷史脈絡與對外關係,也和女作家跨界經驗相互聯繫。

貨號: 9789570872125 分類: ,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