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方式;桌遊,是教養最強的神隊友。
玩桌遊,學素養!從遊戲開始培養未來競爭力!
孩子總是坐不住、不專心、不擅表達?
或許,他只是需要一種更有趣、更貼近天性的方式。
桌遊不只是娛樂,更是孩子練習專注、溝通、邏輯思考與合作行為的最佳媒介。
《桌遊教養全攻略》作者陳介宇是一位資深桌遊玩家與收藏家,也是一位特殊教育學者,他結合教育心理學與豐富的課室經驗,提供清楚易學的桌遊教學策略。書中收錄多款適合不同年齡、能力與需求的桌遊建議,協助家長與教師透過遊戲,陪孩子一步步培養各種關鍵能力。無論是一般學童,還是需要特別支持的孩子,都能在「玩」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節奏與方向。
這是一本獻給正在努力教學的老師,也給陪伴成長的爸媽――讓我們一起透過遊戲,重新看見孩子的能力與可能,讓學習變得自然、有趣,也更有意義。
本書內容包含──
★ 如何根據孩子的能力與需求挑選合適的桌遊。
★ 課堂與家庭中實用的遊戲帶領技巧與適性調整方法。
★ 協助觀察孩子反應、引導行為與提升內在動機的實務建議。
★ 推薦23類400+遊戲,快速對應學習目標與能力發展需求。
孩子將能從中快樂發展──
★ 培養專注力、增進人際互動力。
★ 強化語言表達與情緒調節。
★ 發展邏輯思考與生活應對能力。
作者:陳介宇
美國奧勒岡大學特殊教育與臨床科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筆名「魚寶」。自幼喜愛遊玩各類桌上遊戲,如《龍與地下城》、《魔法風雲會》與各式歐式遊戲。即使已至不惑之年,仍不減對遊戲的熱衷。有感於桌遊對兒童學習的助益,於教育大學中開設「遊戲介入」等相關課程,並指導多位研究生從事桌遊教學研究,期望讓更多人了解如何將桌遊運用於教學之中。著有記錄臺灣桌遊發展歷程的《臺灣老桌遊》一書,並曾發表10餘篇學術論文於SSCI期刊中。
FB:魚寶的特教桌遊研究室
前言
第一章 認識桌上遊戲
何謂桌上遊戲?
歐式遊戲
臺灣的桌遊發展
桌遊在特殊教育的應用
認識一款桌遊該如何開始?
第二章 細數玩桌遊的7大教育亮點
桌遊的教育亮點來自於─趣味性
桌遊的本質是與人同樂─社會性
玩桌遊是問題解決的歷程─認知性
玩桌遊是主動參與和做選擇的體現─自主性
沉浸在桌遊主題的故事中─想像力
用趣味來包裝枯燥的技能練習─重複性
規則提供安全與可預測性的玩法─結構化
第三章 將桌遊運用在教學活動中的6個步驟
了解起點能力
選擇桌遊
桌遊的適性調整
進行桌遊活動
遊戲結束
效果評估
第四章 玩桌遊培養特殊需求孩子的5大能力
增進與人互動的社會技巧
強化學習所需的認知能力
訓練日常生活的溝通能力
培養適應環境的情緒能力
精熟手部操作的動作能力
第五章 與孩子玩桌遊的4個調整面向
學習內容的調整
學習歷程的調整
學習環境的調整
學習評量的調整
第六章 與不同需求的孩子玩桌遊
自閉症
情緒行為障礙
學習障礙
智能障礙
發展遲緩
視覺障礙
聽覺障礙
語言障礙
肢體障礙與腦性麻痺
身體病弱、多重障礙與其他障礙
第七章 常見的遊戲機制與解析
認知處理之機制
配件操作之機制
團隊分組之機制
遊戲運作之機制
社會互動之機制
第八章 魚寶老師的推薦遊戲菜單
人際關係
輪流等待
衝動控制
語言溝通
團隊合作
探索自我與認識他人
顏色/形狀配對
集中性注意力
持續性注意力
記憶力
空間概念
演繹推理
創造力
敘事能力
手部與肢體動作
挫折容忍
情緒調節
多感官
國語文
英文
數學
各類內容知識
統整思考
參考書目
作者序
在我成長的經驗裡一直有遊戲相伴。自幼就喜歡有規則的遊戲,像是大富翁、陸軍棋、象棋、西洋棋。我也很幸運地成長於大家庭中,家裡有許多兄弟姊妹可以一起玩桌遊,從傳統棋類、早期臺灣桌遊、龍與地下城、魔法風雲會到歐式桌遊等,每一種遊戲都在我的歷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記得2004年在台北書展的新天鵝堡桌遊攤位上玩到歐式桌遊。當時就覺得這類桌遊非常適合用於教育,於是嘗試撰寫介紹性質的文章,論述桌遊在教育的優點,希望未來進行研究或教學的人可以在文獻中找到一點支持。而當時關心桌遊用在教育的人甚少,所以那兩篇文章,竟成為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中以「桌上遊戲」搜尋時可找到的最早文獻。
在2010年左右,桌遊逐漸走入中小學的教室之中。由於資源班的學生具有學習方面的困難,且經常需要社會技巧的練習,而桌遊做為一種需要動腦的社會性遊戲正好適合這樣的需求。2015年以後,桌遊用在教育現場已相當頻繁。然而,許多第一線的老師向我反映,他們對於桌遊的使用與了解都是倚賴口耳相傳與自身經驗,現有的書籍與課程並未能提供完整的介紹,更遑論該如何將桌遊應用於特殊教育中。
如今桌遊在特教中雖被廣泛的使用,卻極度缺乏相關學理知識,這樣的差距可能是來自於「桌遊」和「特殊教育」是兩個不同的領域,缺少跨領域的專家去結合兩者的專門知識。而在教育先進與現場老師的鼓勵之下,我將這些年來的經驗與研究知識撰寫成書。本著20年前介紹「桌遊寓教於樂」的初心,這次希望能提供完整且實用的知識給在教育領域上努力的家長、教師、治療師與專家們,也希望能增添您們在桌遊使用上的信心。透過您們的帶領,讓更多的孩子玩到有趣的桌遊,享受快樂的童年。
這本書會介紹桌遊的教育亮點、使用步驟、相關能力的增進、調整方法、與特殊孩子玩時的重點與不同遊戲機制在教育的應用。最後,則是我的遊戲推薦清單,也是我最常被問的問題「老師,你覺得我們班的小朋友要玩什麼比較適合?」。我想,這次終於有一個比較滿意的清單可以分享給大家了。
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您可能會發現這本書和許多育兒書籍有所不同,這裡不會細談一個一個的桌遊該如何使用,也不會幫您設計充滿細節的桌遊活動。原因是特殊孩子的個別差異很大,他們常有著截然不同的行為表現與學習需求。再者,桌上遊戲的數量與多元性也相當豐富,每款遊戲的功能也是大相逕庭,僅介紹少量遊戲的話,我認為無法滿足教學現場的需求。所以,這本書我就大言不慚的定位為一本「桌遊特殊教育導論」。希望它能回答教育人員和家長經常提出的這些問題「孩子的狀況是…(略),我該用什麼樣的桌遊?要怎麼進行教學?桌遊使用有什麼技巧?使用這款桌遊的理由是什麼?」
本書能夠付梓,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所以容我不能只謝天。首先要感謝的是芝婷,20多年來陪我玩過上千款桌遊,並在專業與情感上給予強力的支持。錡寶香教授,建議我以桌遊為主題在研究所中授課,為本書奠定基礎。臺北教育大學的同事們、臺中教育大學和臺北市立大學的恩師們,在多年來的學術交流和研究生論文口試上,讓我有機會累積許多寶貴的經驗。臺灣大學的王沐嵐教授,從兒時至今日不斷地提供我各種新奇的桌遊。臺灣大學的陳右人教授在各方面的支持,讓我可以安心追求一些小小的理想。遠在福州的郭兵老師,在一次兩岸交流中鼓勵我發揮專長,並曾試著想要幫我成書,進而啟發我寫書的動機。
感謝YoYo和亞灣,多年來持續支持我在桌遊專業上的成長與能量。還有許多優秀的教師與治療師,同時也是我的好友或學生們,為這本書提供很多案例與實務經驗:語妍語言治療所陳佳儀所長、柔彣、瑋婷、敬婷、乃瑜、庭滋、俞晴、庭序、品妤、芊瑾、昕文、于珊、昭慈、翊伶、汶璇、欣辰、懿真、芬葶、幼蕾、浩宇、怡玲、楠淇;以及許多研究者的研究結果為此書帶來豐富的資訊。感謝聯經出版社的同仁們為這本書的出版提供相當多的建議與支持。
最後,謝謝父母親從小就對我的「玩樂」抱持著開放與支持的態度,以至今日仍舊愛玩,沒有放棄對遊戲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