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全圖解:未來人才必備的跨領域基本知識

NT$390 NT$308

原書名:あらゆる「学」の歴史とつながりがわかる 学問のしくみ事典
出版日期:2018-03-08
監修者:茂木健一郎
編著者:日本實業出版社
譯者:邱心柔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92
開數:18開,高23×寬17cm
EAN:9789570850765
系列:圖解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只要考上頂尖大學就能一輩子安穩」的時代已經過去!
未來世代所需的人才,必需具備「跨領域知識」和「非典型智力」。
從人文社科到自然科學到藝術文化,圖解36大學門的源流發展及關鍵人物。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是古時候對一個知識分子的期望。

然而,如今各科學門越分越細,讀文史的不懂理工,讀經濟的不了解藝術。

有沒有可能有一本書,簡單地介紹所有這些學問,讓讀者能在短時間之內,就夠掌握各種知識的梗概?

《學問全圖解:未來人才必備的跨領域基本知識》用簡短的概述,以及清晰易懂的圖解,讓讀者們知道學院裡的所有學問,是在講些什麼?起源是什麼?有哪些重要學者?分支與流派又有哪些?

※ 本書包括:
‧人文科學:哲學、歷史學、宗教學、語言學、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文化人類學、神話學、民俗學、考古學等。
‧社會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教育學、統計學、企業管理學等。
‧自然科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數學、醫學、工程學、資訊工程學、航空太空工程學、地理學等。
‧文化藝術:文學、建築、音樂、美術、電影、攝影等。

希望讀者能透過本書而遨遊在「知識的世界」當中,提升自己的「基本能力」與「智力」,藉此面對現代社會的競爭。

◎ 目標讀者
知識分子:想了解各種學問的基本常識,自我成長,增加各方面知識。
學生:在面臨選填科系或生涯規劃時,本書可作為介紹各學問的入門指南,讓學生了解自己有興趣的學科是什麼。
家長:若想跟孩子討論未來的科系選擇與職涯發展,首先要了解這門學科的內容。
一般大眾:想要言之有物,聽起來很厲害,就要讀書,這本CP值高。

◎ 名家誠心推薦
李貞慧(知名英文繪本閱讀推手)
陳慕天(「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劃共同創辦人)
戴逸群(英文繪本教學的掌舵者)
蘇仰志(雜學校創辦人)
(按姓名筆劃排列順序)

貨號: 9789570850765 分類: , ,
監修者:茂木健一郎

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知名的腦科學家,SONY電腦科學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曾任職於劍橋大學,近年來以腦科學權威聞名,擅長將深奧的科學知識,融入於生活之中。
2006年起常參加各大電視節目,包括NHK和BS日本電視台,更是第一個受邀在TED演講的日本人(2012年)。
著作等身,有《打造你的幸福腦》、《改變腦的生存方式》、《拉一條思考輔助線》等,總銷量近百萬冊,而他的Twitter帳號更有一百多萬人追蹤。因為獨特的科學背景,他的文化觀察書,更多了有趣的科學觀點。

編著者:日本實業出版社

執筆/編輯:VALIS DEUX、L’UNION PUBLICATIONS佐藤優、大谷龍雄、大友洋、萩原麻由子、杉田米行、初鹿野剛

譯者:邱心柔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現為自由工作者。凡事講求合理,卻又愛作夢的牡羊座AB型,期許自己能在翻譯領域日益精進。譯有《叛逆就是哲學的開始》、《荷歐波諾波諾的奇蹟之旅》、《學問全圖解》等書。

貨號: 9789570850765 分類: , ,

人文科學
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
文化藝術

貨號: 9789570850765 分類: , ,
現代人需要哪些「基本能力」?

我們現在身處的環境已經產生劇烈的變化,是從前所無法比擬的。
由於網路發達、智慧型手機普及,人們可以立刻獲得想要的資訊,也能在第一時間取得國外的動態。只要使用Google學術搜尋,任何人都能閱覽專家發表的論文。講得極端一點,就連小學生也能接觸到最新的學術資料。
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人究竟需要哪些「基本能力」呢?
首先是「語言能力」。日文自不用說,而英文也是必要的。因為全球頂尖的「知識」是使用英文來交流,若想獲得這些知識,英文能力便是不可或缺的。
接著是「數學」。這裡所說的數學,並非是指解出複雜算式的能力。而是指具備數學的邏輯與嚴密的思考能力,能夠理解身為現代文明基礎的資訊科技與計算機概論。
再來則是「對網路的知識與感性」。網際網路將全世界不特定多數人連結到了一起,資訊在網路上流通、過濾與累積,而這份能力則是能夠理解網路的結構與理論並加以實踐。同時也要具備「分析資訊的能力」。理解資訊是如何產生、修改與流通的,能夠用正確的方式看待資訊。不會將自己獲得的資訊照單全收,對於網路特有的負面文字與錯誤資訊,能夠用冷靜的態度進行判斷。
除此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能力也是人們需要具備的,例如:「能夠理解多元的價值觀」、「待人公正」、「不過度相信自己,常保懷疑的態度」、「能夠訂定一個公正的工作守則」。
如你所見,一旦將現代人需要的「基本能力」一一列舉出來,數量將會十分龐大。同時,你也會明白,由大學入學考試的分數與紙筆測驗所衡量出的「知識水平」,其實是沒有意義的。總而言之,現在這個時代要求的能力就是「整合能力」和「人的基本素養」。

跨領域的重要
這是為什麼呢?理由在於,像現在這種變化相當劇烈的時代,無法預測未來將會如何發展,如果只學習特定領域的事物,有可能一下子就會跟不上時代、派不上用場了。若想適應環境的變化,反而需要採取看似繞遠路的方式,從基礎一步步建立起「基本能力」,並且從日常生活中就去接觸那些「真材實料的事物」,培養出看清事物本質的眼光。而這就是所謂「通識」教育的主張。
當我們用這個角度看了之後,就會強烈體認到,「學習」應該要跨領域進行才對。舉個例子,日本的大學分成「文科」和「理科」,但全世界會這樣二分的只有日本而已。文科的人就不會運用數字和邏輯,理科的人就不會明白自己作的研究在社會上的定位──這種想法實在太荒謬了。倘若不打破文科、理科的界限,採取跨領域、科際整合的方式來學習,那就沒有意義了。
順帶一提,我從東大理學院畢業後,進入東大法學院的大學部就讀。我剛進大學的時候,一心只想要探究科學,不過,當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經歷了各種事情之後,我認為科學研究者其實一樣也得擁有社交能力。
我是一個腦神經科學家。若想要從根本上了解大腦,需要接觸的領域非常廣,物理、數學當然是一定要學的,除此之外,也要學習生物學、腦生理學、認知神經科學、資訊工程學,甚至還得學習經濟學與社會學。要是不這麼做,就沒辦法探究到其中的「根本」。
每天都會有新的資訊和研究結果出來,因此,要是不持續精進自己,就無法站在第一線。這一點,不管是哪個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是一樣的。
「只要拿到知名大學的畢業證書,就能一輩子安穩了。」這樣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光憑大學所學是不夠的,還得自行培養廣泛的基本能力才行。在現今這個時代下,必須跨領域學習才有辦法跟現實接軌。

這個時代是由「非典型的智力」所創造的
21世紀毫無疑問是由「智力」──亦即intelligence──來引領世界的時代。運用智力避開風險、賺取金錢,推動經濟的發展。
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這裡所說的「智力」是一種「非典型的智力」,跟IQ測驗所測出的「典型的智力」恰恰相反。在全球激烈競爭之下,典型的智力不斷趨向同質化,逐漸失去其價值。
舉個例子,第一位當上MIT(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所長的日本人伊藤穰一,曾經兩度在就讀大學時退學。他的學歷是高中畢業。但是,他擁有極為廣博的知識,不斷創造出嶄新的點子,還擔任紐約時報和SONY的董事。他是一位道道地地具備「非典型智力」的人。史蒂芬‧賈伯斯和創立Google的賴瑞‧佩吉(Larry Page)與賽吉‧布林(Sergey Brin)也屬於這類型的人。
擁有某種程度的專業知識,同時又具備廣泛的基本能力,這才是現代所需的智力。現在這個時代,引領革新、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就會是這類的人才。

人類的大腦在學習上沒有極限
順帶一提,智力並不是生下來就決定好的。IQ是其中一種衡量智力的方法,研究指出IQ受到遺傳因素影響的比重在50%,其餘則是受後天的環境與學習所決定的。也就是說,智力可以藉由學習而提升。而且,人類的腦在學習上是沒有極限的,學得越多就越能開發智力。
當人因為做了某件事而感到喜悅的時候,腦中便會釋放出一種名叫多巴胺的物質。而當時參與運作的那些神經細胞的連結會因此受到強化。這種情況稱為「強化學習」。
我很幸運的是,從小到大的生活中一直感受得到「學習的喜悅」。「學習」這項行為受到強化學習的影響後,又會想要「再學更多」,不斷進行強化學習的循環,於是就不斷鍛鍊了我的大腦。強化學習的循環運作越多次就會越強化。
這個循環是沒有極限的,人類可以進行無止境的學習。比方說,當一個人「看歷史的書」「分泌多巴胺」,就會強化「看歷史的書」這項行為。當這項行為受到強化之後,便會「再看更多歷史的書」「分泌多巴胺」,越來越強化「看歷史的書」這項行為。
反過來說,「歷史不好」的人並不是沒辦法讀懂歷史,只不過是強化學習的循環尚未運作罷了。
各位都會有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領域。不過,擅長、不擅長並不是由遺傳因素決定,而是強化學習的循環尚未運作的緣故。

挑戰性稍微高一點,較能獲得強化
關於大腦的學習方面,還有一點也相當有意思。
當人們拼盡自己的全力,才好不容易跨越難關的時候,便會分泌出最佳的多巴胺。
舉例來說,數學題目如果稍微難一點的話,人們在解出題目的時候,就會分泌出優質的多巴胺,也會得到更大的喜悅與成就感。太簡單或太困難的題目,都無法使人分泌多巴胺。太簡單的題目沒辦法刺激腦部,太困難的題目則可能會讓人感到無力,但是,偶爾挑戰一些「強人所難的工作」,對大腦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刺激。
只要處理一些對現在的你而言很棘手的難題,偶爾再克服一些「強人所難的工作」,從中獲得大大的成就感,就會產生強化學習的良性循環。

讓自己不斷進步
我對學習的態度從小到大始終如一。
「自己的工作品質自己掌控。由自己來要求自己。」我小時候很熱衷採集昆蟲,曾經有一段時間在研究蝴蝶,還加入過「日本鱗翅學會」。而當我國小時看了愛因斯坦的傳記後,對他產生一股深深的崇拜,於是決定:「我要當科學家!」
為了要當科學家,我從小看了許多關於科學的書,但除此之外,任何類型的書我也都會看,像是文學、社會學、經濟等。
我在國小的時候甚至還看了父親書架上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雖然自己也隱約意識到「這不是給小朋友看的書」,但我還是刻意給自己稍微高一點的要求。或許正是因為我這麼做,而促進了強化學習也說不定。
我至今仍未改變這種態度。為了讓自己當個第一線的研究者,我一直讓自己不斷進步。
對大腦而言,「學習」是一件最開心的事。當你看了一本書深受感動,或是對某件事抱有興趣,而不斷累積知識時,這些知識就會像腐葉土般發酵,在腦中孕育出優質的土壤。比如說,某個領域最廣為流傳的名著,就最適合幫助你了解這個領域的脈絡,裡面往往充滿著令任何人都讚嘆不已的洞見。

本書《學問全圖解》拆下了所謂文科、理科的框架,讓各位能夠俯瞰「學問」的世界為本書的編輯目標。某門學問在人類所有「知識」當中的定位為何、從這門學問的發展過程到歷史、留下這些劃時代成果的各個科學家的足跡等,本書將會用易懂且精簡的方式進行解說。橫跨不同領域、接觸形形色色的學問,有時確實也會令人產生前所未有的觀點或新的組合方式。
期盼各位能透過本書而遨遊在「知識的世界」當中,提升自己的「基本能力」與「智力」,藉此面對現代社會的競爭。

貨號: 9789570850765 分類: , ,

經濟學
經濟學的形成
隨著近代國家形成的同時也誕生了經濟學,並伴隨資本主義發展而變得更加細緻化。
如果說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區別,在於是否發明了生產方法(生產工具),那麼,我們的經濟生活可以說是從人類誕生開始就存在了。事實上,古希臘哲學家就已經對於經濟生活有所了解,只不過他們偏重於倫理學的角度,並未從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來探討經濟。
經濟要成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得等到18世紀的亞當斯密(英 1723-1790)出現為止。不過,其實早在15世紀末西歐近代國家形成,人們奠定國家經濟政策的基礎時,經濟學就已經開始成形了。一直到亞當斯密登場為止的這段期間,便稱為「重商主義時代」。
從古代到中世紀時期,人們的商業活動一直都相當活絡,這一點自不待言。但是,自從近代國家成形後,人們便逐漸將貨幣視為國家財富的象徵,於是不光只著重國內市場的經濟政策,也開始會去考慮對外貿易行為中的經濟政策。
英國的約翰‧海爾斯(1516-1571)所著的《論英格蘭王國的繁榮》(1549)是重商主義的理論先驅。當時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展,發生了通貨膨脹、貨幣流出國外等許許多多的問題。海爾斯認為這些問題屬於王國的經濟問題,於是他在探究解決方法的過程中,同時也針對經濟生活進行分析。
到了17世紀,英國和荷蘭展開激烈的貿易大戰。這時出現了托馬斯‧孟(英 1571-1641)的「貿易差額說」。孟本身擔任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要職,他主張唯有透過對外貿易累積商業資本,才是國家財富的來源。
相較於孟將商品的流通過程視為國家財富的泉源,威廉‧配第(英 1623-1687)則認為國家財富的泉源在於商品的生產過程。配第主張經濟上的富裕來自「土地與勞動」,他是第一個使用客觀性自然原理來解釋經濟生活的人。
進入18世紀後,重商主義開始產生巨大變化,經濟的自由主義出現,尼可拉斯‧巴本(英 1640-1698)的《貿易論(Discourse of Trade)》(1690)和達德利‧諾斯(英 1641-1691)《貿易論(Discourses upon Trade)》(1691)等自由貿易論開始盛行。

古典經濟學的建立與發展
18世紀誕生古典經濟學、19世紀誕生馬克思經濟學。歷史可以說是和經濟學一同推進的。
亞當斯密原本是道德哲學的教授,他認為唯有經濟繁榮才能為社會帶來秩序與正義,因此便轉而探究經濟問題。之後,亞當斯密和法國的重農主義經濟學家弗朗索瓦‧魁奈(1694-1774)等人進行交流,接著便回到他的家鄉蘇格蘭,完成其主要著作《國富論》(全名為《論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並於1776年出版。
亞當斯密所提出的經濟學思想,是在批判一直以來的重商主義。他認為國家若要繁榮就不該干預經濟,應該要採取放任的態度,讓每個人自由進行經濟活動。同時,他還提出「看不見的手」這句名言,認為這樣的作法最後會增進整體的利益。
亞當斯密是藉由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動進行細密的分析,而推導出這套理論的。於是,一套擁有完整系統的古典經濟學就此建立。在這之後,大衛‧李嘉圖(英 1772-1823)和約翰‧史都華‧彌爾(英 1806-1873)等人又一步步確立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另一方面,在產業革命進展的過程中,周期性恐慌和大眾貧窮化逐漸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資本主義並不像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等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永遠的自然秩序」。此時,卡爾‧馬克思則非常銳利的點出資本主義負面的部分,並闡明資本主義根本的運作原理。
馬克思的經濟學如他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1859)所敘述的那樣,一開始先是批判古典經濟學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是一個自然且最終社會秩序的思想。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也不過只是歷史的其中一個過程,早晚會被其他學說取代。而「唯物史觀」便是他的核心思想。簡單來說,他認為整個社會就是奠定在經濟基礎之上,而歷史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對立關係中發展而成的。
在這之後,馬克思又撰寫了一共3本的《資本論》(1867),徹底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的運作原理,並闡明其特殊的歷史性。由於一般人認為馬克思經濟學的核心,在於探討勞工貧窮化的原因,因此人們現在便認為這套理論已經失效,但是,我們反倒應該將馬克思經濟學的本質,看作是在闡明資本主義經濟的運作原理。就這個意義上而言,馬克思經濟學其實並未面臨終點。

近代經濟學的建立
從古典經濟學邁向近代經濟學。20世紀的經濟學是以凱因斯為中心所發展的。
到了1870年代,經濟學又面臨了一次變革時期。也就是所謂的「邊際革命」。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英 1835-1882)、卡爾‧門格爾(奧 1840-1921)、利昂‧瓦爾拉斯(法1834-1910)這三名經濟學者幾乎在同個時期提出了「邊際效用理論」。
古典經濟學認為財富是由勞動力所創造的,忽略了資源是有限(稀少)的這一點。「邊際效用理論」不再抱持「供給會創造本身的需求(賽伊法則)」的樂觀論點,轉而認為從原料到產品的銷售市場等任何階段都有其極限。同時也主張人們在探討經濟活動時,應該要意識到這份有限性與稀少性。這套理論與古典經濟學有所區別,於是便稱為新古典經濟學。
繼新古典經濟學之後,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也出現了許多偉大的近代經濟學家,例如:洛桑學派的維弗雷多‧帕雷托(義 1848-1923)、劍橋學派的阿爾弗雷德‧馬歇爾(英 1842-1924)、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奧 1851-1926)、約瑟夫‧熊彼特(奧 1883-1950)等人。
不過,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經濟學家,終究還是非約翰‧梅納德‧凱因斯(英 1883-1946)莫屬。凱因斯發表其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1936),主張政府應該透過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積極介入經濟。自從亞當斯密出現之後,不論是古典學派還是新古典學派,都認為只要交由市場自行運作,最終就能達到供需平衡,不過,凱因斯卻認為這種「自由放任」的作法或許適用於個別產業(也就是個體經濟),但是沒辦法適用於整體的經濟(也就是總體經濟)。因此,當經濟嚴重不景氣時,政府就必須採取某些經濟政策。事實上,1930年代當時的資本主義經濟,就長期處於嚴重不景氣的情況。
在凱因斯之後,近代經濟學的系統大致上可區分為總體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其中,總體經濟學是以凱因斯經濟學和古典學派經濟學兩者為中心所發展的。
其實,凱因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並不是他一個人的成果,而是在多位劍橋大學的優秀經濟學家協助下所完成,他們分別是瓊‧羅賓遜(英 1903-1983)、理查‧卡恩(英 1905-1989)、皮耶羅‧拉斯法(義1898-1983)、奧斯汀‧羅賓遜(英 1897-1993)、詹姆斯‧米德(英 1907-1995)。這五人合稱為「凱因斯馬戲團(Keynes’s Circus)」。
另外,保羅‧薩繆爾森(美 1915-2009)於1948年出版了《經濟學》,他提倡將凱因斯經濟學和新古典學派結合在一起。與此同時,資本主義國家毫無例外全都採納了凱因斯的理論,藉由制定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的方式介入市場,並且順利促成經濟成長,同時也涉及了教育、社會福利與醫療等社會保障的領域,達成社會福利國家的體系。
然而,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1913-1994)宣布讓美元與黃金脫勾(俗稱為尼克森震撼),再加上1973年發生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促使美國經濟進入低成長時期,之後更是同時發生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陷入停滯性通貨膨脹的狀況。由於新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對此現象都無法提出任何有效的對策,因此該學派就失去了原有的影響力。而取代新古典學派的則是重視市場價格的調節功能,否定政府採取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的思想,這套思想開始崛起。
這種自由放任主義的思想,是由弗里德里希‧海耶克(奧 1899-1992)提出的反理性主義。不過,反對凱因斯的經濟理論當中最具影響力的則是米爾頓‧傅利曼(美 1912-2006)。傅利曼認為「自由主義經濟這種沒有任何限制的作法,才是最為理想的作法,應該排除任何對市場所下的限制」。他站在與凱因斯學派恰恰相反的立場,認為通貨供給量應該以一定的幅度持續增加,才能為經濟帶來穩定。
這種貨幣數量理論稱為貨幣主義,對於接下來的美國等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帶來巨大的影響,「以需求與供給而言,只要加強供給面經濟就能成長」的供給面經濟學就此誕生。在美國的雷根政權和英國的柴契爾夫人政權時期,各自形成「雷根經濟學」、「柴契爾主義」,導入到實際的政策當中。
邁入1990年代,電腦和網路日漸普及,美國經濟方面由於民間設備投資(尤其是資訊產業投資)活絡,景氣持續擴張。資訊科技發展可以讓運送、生產、存貨、販售等方面達到最完美的狀態,如此一來,將消除供需時滯所造成的景氣循環(庫存循環)現象,這便是當時受到吹捧的「新經濟理論」。不過,自從資訊產業的泡沫於2001年破裂後,景氣呈現倒退的狀況,而這套理論也就乏人問津了。
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引發金融風暴,全世界都陷入了嚴重的金融危機。而由於這件事爆發前,在美國經濟界佔據領導地位的新古典學派總體經濟學,未能事先預測及防止這個危機發生,因此遭到外界強烈批判。保羅‧克魯曼(美 1953-)是其中主要的批判者,他主張現代總體經濟學應該要多採納那些受到新古典學派否定的凱因斯經濟學精隨。
先進國家富裕階級與貧窮階級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約瑟夫‧史迪格里茲(美 1943-)透過《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2012)等多本著作提出警告,指出「全球化和過度發展自由主義所造成的貧富差距擴大情形,會造成經濟與社會不穩定與混亂的狀態,最後所有人都將陷入危機」。2013年法國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1971-)也出版了《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主張政府必須進行財富重分配,以期導正貧富差距。該書成為國際暢銷書。

*如果你還想繼續學習經濟學,就一定要具備以下的基礎知識。

近代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
在1870年代的「邊際革命」之後的經濟學統稱為近代經濟學。如果說近代經濟學著重於使用量化的方式探究經濟活動,那麼,馬克思經濟學便是以階級對立所產生的問題來理解經濟的運作方式了。
近代經濟學在美國和英國佔據主流地位,但日本經濟學則是長期在「近代經濟學」與「馬克思經濟學」兩大陣營對立的情況下所發展的。

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
一般而言,現代經濟學可大致區分為個體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個體經濟學以個別的家庭或企業的經濟活動為單位,探討其中的經濟原理。另一方面,總體經濟學則在探討國內生產毛額、投資、儲蓄、物價等整個社會的經濟原理。最早為個體經濟學建立起一套公式的是瓦爾拉斯。總體經濟學的基礎則是由凱因斯所奠定的。

計量經濟學
英文為Econometrics。目標在藉由量化的方式探討經濟變數的關係,而確立出一套數學式的經濟理論。使用統計方法處理各式各樣的經濟資料,藉此驗證理論模型,同時也將理論擴充得更加完備,並嘗試預測未來的經濟狀況。

看不見的手
這句名言出現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1776)。即使每個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這隻「看不見的手」仍舊會為社會整體帶來利益。亞當斯密調和了私利與公益,認為追求私利將會化為公益,而這套思想便成為自由主義思想(認為政府不需要干預市場經濟)的基礎。「看不見的手」現在仍然是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理論的核心思想。

貨幣主義
強調貨幣政策的重要性。貨幣主義以批判凱因斯需求管理政策的姿態登場。
相對於凱因斯所主張的財政政策,美國經濟學家傅利曼則主張貨幣供給必須根據經濟成長率按一定比例增加。

供給面經濟學
這種經濟政策藉由減免所得稅、刪減政府支出、鬆綁限制等政策,將資源從公家機關轉往民間機關,從消費財轉為投資財。以增加生產力及穩定物價水準為目標。

新凱因斯學派
新古典學派經濟學預設市場價格擁有調節供需的功能,在這個前提之下分析生產資源要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率的分配。相反的,凱因斯則指出市場的調節功能有限,並藉此釐清失業的原因。
「新凱因斯學派」將不完全競爭下的價格分析也加入考慮,並把市場價格調節功能不足的特性與失業問題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藉此重新建構凱因斯經濟學。

貨號: 9789570850765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