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台灣原住民族各族群的語言
了解印度洋、太平洋國家語言狀況
送給南島語言學界的珍貴禮物
白樂思(Robert Blust)教授是國際知名南島語言學權威學者,《南島語言》專書是近年來南島語言學極為重要的論著。白樂思教授著作等身,備受推崇,本書是他集大成的論著。
南島語言北起台灣,南至紐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復活節島,地理分布最廣,佔全球約三分之二的面積,共有一千多種語言,總人口已超過四億三千萬。南太平洋的上萬個島嶼,語言和方言的分布錯綜複雜,相關的調查研究報告散見於世界各地,白樂思教授都鉅細靡遺的敘述說明。
2009 年本書首次正式出版,而後作者又陸續修訂補充,於 2013 年推出電子版。本譯著由六位南島語專業的學者李壬癸、張永利、李佩容、葉美利、黃慧娟、鄧芳青分工翻譯並補充註釋。
這是第一本由單一作者執筆,試圖描述整個龐大南島語族的著作,不管在廣度與深度都很難有其他書可以超越,在南島語族 1250 個語言中,本書所提及的語言就有 812 個,在內容方面則是涵蓋了南島語族的環境及文化介紹,南島民族所居住的各個地理區塊都有涉及,並有語言結構的介紹(包括語音、音韻、構詞、句法等)、關於南島語研究的發展史、原始南島語音韻構擬、分群的假說等重新評估,作者亦提出其看法。
本書特色
■ 對於首次接觸南島語的讀者:提供全面的介紹和深度的內容。
■ 對於本身從事南島語研究的學者:本書幫助讀者能從中理解其所研究的語言在龐大的語族中所處的位置,並檢視其所研究的語言結構在廣大語族中的獨特性或其與其他語言的共通性。
■ 對於非從事南島語研究的學者,特別是從事歷史語言研究的讀者:本書以實例說明一個語族的親屬關係如何建立,如何構擬原始語言,在當中所需要考量的細節,以及在過程中,不同學者對於相關現象的解釋及論證。
作者:白樂思
白樂思教授是南島語學界最具權威的學者之一, 1967 年自夏威夷大學獲得人類學學士學位,之後改攻讀語言學, 1974 年取得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在進入夏威夷大學任教之前,亦曾服務於澳洲國立大學以及荷蘭萊登大學。自 1969 迄今發表超過 200 篇的期刊論文、七本專書,以及 29 篇關於南島語研究專書的書評,專長研究領域涵蓋語音學、構詞學、原始語言構擬、分群假說以及語言與文化等方面的議題,是為多產的著作家,其所發表文章的質與量,可說當今無人能及。其所親自調查過的南島語共有 100 種,區域涵蓋台灣、菲律賓、婆羅洲、東南亞大陸、蘇門答臘、爪哇-峇厘、蘇拉維西、東印尼、麥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調查時數從 6 小時到 450 小時不等。其中,白樂思教授所調查過的台灣南島語包括:邵語、噶瑪蘭語、巴宰語、阿美語、排灣語以及賽夏語,其中整理出版的邵語辭典,內容精深、詞彙豐富,為台灣南島語詞典中的曠世巨作之一。
此外,白樂思教授於 2010 年開始與 Stephen Trussel 合作建置南島語比較辭典(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Dictionary, www.trussel2.com/ACD),共有兩萬多筆構擬的原始形式(proto forms),這是截至目前為止最龐大的南島語研究計畫,也是白樂思教授書寫本書第八章及第九章時的基礎。白樂思教授者對於整個南島語的認識,在當今世代下幾乎無人能出乎其右,本書可謂是作者數十年研究的精華。
譯者:李壬癸
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
譯者:張永利
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
譯者:李佩容
英國艾塞克斯大學描述語言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教授。
譯者:葉美利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所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台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 譯者:黃慧娟
⬛ 譯者:鄧芳青
第 4 章 語音系統
4.0 介紹
4.1 音位庫(Phoneme inventories)
4.2 詞素結構(音段組合限制 phonotactics)
4.3 音韻規律(Phonological processes)
4.4 換位(Metathesis)
4.5 共謀現象(Conspiracies)
4.6 偶然互補(Accidental Complementation)
4.7 雙重互補(Double Complementation)
4.8 自由變異(Free variation)
第 5 章 詞彙
5.0 導論
5.1 數詞與數詞系統
5.2 數詞類別詞
5.3 顏色詞
5.4 指示詞,方位詞,方向詞
5.5 代名詞
5.6 隱喻
5.7 語言名稱與問候語
5.8 語意演變
5.9 詞對現象
5.10 詞彙演變
5.11 語言古生物學
第 6 章 構詞
6.0 簡介
6.1 構詞類型
6.2 次詞素(Submorphemes)
6.3 成詞的重要詞綴
6.4 環綴
6.5 元音交替(Ablaut)
6.6 超音段構詞
6.7 零形構詞:詞基為命令式
6.8 刪減構詞(Subtractive morphology)
6.9 重疊
6.10 三疊
6.11 複合
6.12 構詞變化
第 7 章 句法
7.0 導論
7.1 語態系統
7.2 作格語言變賓格語言還是賓格語言變作格語言?
7.3 詞序
7.4 否定詞
7.5 領屬結構
7.6 詞類
7.7 趨向詞
7.8 命令式
7.9 疑問句
5.11.3 研究南島文化歷史的語言學方法
前面的評論表明,多樣的語意反映不需要給構擬帶來棘手的問題,特別是可以在更大的語意場(semantic field)內處理同源詞集合的情況下。這種擔憂與關於民族文化歷史的許多推論都沒有關係,但在某些重要情況下,這一點又至關重要。Ross, Pawley & Osmond(1998, 2003, 2008, 2011, 2013)證明了詞彙構擬對人類文化歷史的巨大貢獻。在預定有七卷關於原始大洋洲社會的前五卷中,根據比較語言資料的推斷,這些作者已經投入了 2,200 頁以上的篇幅來探索原始大洋洲語言使用者的物質文化和自然環境。接下來的幾卷將討論基本的人類條件和活動、社會組織和語法範疇。當這項工作完成時,它無疑將躋身有史以來以語言學為主的文化史中最複雜也是最詳盡的研究之列。本節的其餘部分簡要說明了文化歷史的語言學方法與 1)東南亞和太平洋考原始學家的關注,以及 2)與社會人類學家所關注的有關社會組織的歷時層面。
5.11.3.1 歷史語言學與考古學
語言學和考古學在 20 世紀上半葉幾乎沒有任何接觸,但是自 1970 年代以來,這兩個學科的許多學者都開始看到跨學科合作的好處。這點反映在整合性的著作如《世界考古學 World Archaeology》編號 1976 年 6 月的特刊,專門討論「考古學和語言學」主題,極富影響力和爭議的著作《考古學和語言:印歐起源的難題 Archaeology and language: the puzzle of Indo-European origins》(Renfrew 1987),1994 年考古學與語言學研討會的數卷論文集(例如 Blench & Spriggs 1997),由劍橋大學麥當勞考古學研究所主持的兩卷《歷史語言學的時間深度 Time depth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Renfrew, McMahon & Trask 2000),以及由兩位太平洋最著名的考古學家所撰寫的《Hawaiki, Ancestral Polynesia 哈瓦基,波里尼西亞祖先》(Kirch and Green 2001)一書,其方法上乃根據 POLLEX 的豐富文化。POLLEX 是由 Walsh and Biggs(1966)所開創的原始波里尼西亞語詞典,在過去 40 年中不斷擴展及改善。並非所有的考古學家都抱有這種遠見,有些人也反應出對領域的防禦性。儘管如此,似乎可以公平地說,歷史語言學家和考古學家之間已經建立了一種工作關係,這種工作關係很可能會持續到未來,並使這兩個學科受益。
陶器
基於明顯的原因,陶器是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支柱之一:它通常很豐富,並且在土壤條件變化很大的情況下也很耐久。我們可以根據從台灣東部到斐濟所分布的同源詞來重建原始南島語kuden「粘土炊具」。同源詞分布的樣本包括豐濱(貓公)阿美語 1 kuren、Hanunóo 語 kurún、Maranao 語 kodən、Kelabit 語 kudən、Toba Batak 語 hudon、Kuruti 語 kur、Likum 語 kuh、Lindrou 語 kun、Nauna 語 kul、Motu 語 uro、斐濟語 kuro 和東加語 kulo(東加語本土詞丟失,然後再借自斐濟語),通常都指陶土煮鍋。考古紀錄顯示,陶器具有獨特的裝飾風格,在西太平洋 3400-3500 BP 左右突然出現了一系列文化關聯(Kirch 2000: 91)。儘管語言證據所能說的細節無法超出將kuden 這個關聯到構擬的語意「粘土炊具」,「拉皮塔 Lapita 器皿」幾乎可以肯定是陶器製造傳統的延續。然而,與陶器製造和使用有關的各種術語已經用來構擬原始大洋洲語,提供了比我們所知的早期南島時代更加完整的陶瓷文化樣貌(Ross 1996d)。
干欄式建築
在提到原始南島社會時,Blust(1976b: 36)提出「居住空間顯然是藉由柱子所支撐起來的。」這一推論的基礎是一個反映原始南島語SadiRi「房屋柱子」的同源詞集合,例如南勢阿美語(Nataoran Amis)salili「房屋柱子」,伊洛卡諾語 adígi、塔加洛語 halígi「柱子,支柱」,Tiruray 語 liləy「房屋建築的主要樑柱」,Uma Juman Kayan 語 jihiʔ,Mukah Melanau 語 dii,Ma’anyan 語 ari,馬拉加斯語 andry,Mentawai 語 arigi,Manggarai 語 siri,Atoni 語 ni,Leti 語 riri,Yamdena 語 diri,Asilulu 語 lili,Numfor 語 rir,Manam 語 ariri,Numbami 語 alili,Lau 語 lili「房屋柱子」。不論何處,只要有關房屋類型的材料足夠,SadiRi 的反映指主要的房屋樑柱,通常支撐整個結構,離地面二米或以上。在太平洋等知名度較高的地區,例如波里尼西亞,房屋直接建在地面上,因此對於以波里尼西亞為重點的太平洋考古學家來說,幾乎無法找到證據證明與拉皮塔相關的早期住宅是干欄式的。儘管如此,Kirch(1997: 第 171 頁起)能夠提供這一語言學的考古證據,經由在 1985 年對新愛爾蘭北部 Mussau 島上 Talepakemalai 浸過水的房屋進行挖掘時的發現,這一發現可追溯到距今大約 3500 年前,因此接近拉皮塔人定居西太平洋的時間。關於原始南島語族使用干欄式建築的推論,以及早期南島語族擴展到太平洋時仍繼續使用這種房屋類型的推論,暗示梯子曾用於進入房屋。原始馬來波里尼西亞語haRezan「帶缺口的木梯」的反映分布在呂宋島北部至哈馬黑拉南部,它們與從地面垂直進入的干欄式建築相關。在台灣和大洋洲語言中,該術語的反映是未知的。在台灣,這是因為干欄式建築不常見。而另一方面,在太平洋地區,可能是因為干欄式建築通常建在潟湖淺水區,並通過逐漸傾斜的木板走道進入,從而將它們連接到海灘露台(參見 Kirch 1997: 174 有關 Muschau 的例子)。這與原始大洋洲語tete「梯子、橋樑」一致,該術語只能以「竹懸索橋」的含意來構擬原始馬來波里尼西亞語 taytay,這表明在原始大洋洲語中,較早的含意延伸到搖晃的板型走道,以用來進入干欄式建築,因為這些梯子或橋與傳統的懸索橋在總體結構上具有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