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

NT$280 NT$196

出版日期:2014-12-24
作者:彭明輝
印刷:套色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32
開數:25開(寬14.8cm×高21 cm)
EAN:9789570845037
系列:彭明輝作品集

尚有庫存

SDGs主題書展|單書7折、雙書66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
用心學習,安心長大?
考上名校,找到好工作?
及早退休,實現環遊世界的夢想?……
生命其實無限寬廣,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快樂做自己!
人生的( )完全看你想填什麼、怎麼填!
青春華年,人生大事
你不可不讀彭明輝最暢銷、最具影響力的書!

《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
陪伴高中生走過青春期的焦慮與困惑,
並且幫助大學生,甚至社會新鮮人,
找到自己在職涯與人生道路上的發展方向。
不管世界發生什麼變化,不管考試有什麼新花樣,
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舞台!

本書提出:營造一個創意、友善而多元的學習環境
由於服務業的發展和產業的多元化,擅長數理化或擅長人際互動能力的人都有機會在職場上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舞台。「適性發展」的理念終於有了寬廣的現實基礎。此外,由於職場的激烈競爭,「適性發展」更成為「以己之長,攻人之短」的上策。
如果老師願意積極引導所有學生去了解職場所需人才的多元性,就有可能改變學生只看成績而看不見其他能力、稟賦、特質的習慣,也培養他們對多元人才肯定與尊重。
如果家長、老師和學生可以看見職場與人才的多元性,並且適切鼓勵、肯定學生的多元能力,就可以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比較友善而多元的學習環境,讓各種人都知道自己並非一無是處,不需要因為現行成績評量制度的不合理而放棄自己。
職場的道路遠比校園寬闊,而且人生不會有白費的功夫,也沒有走不通的絕路。希望大家可以因本書而緩解焦慮,找到自己的未來方向和機會。

本書特色:
Part 1 以深入淺出的故事介紹新的生涯觀念,希望大家可以用較寬廣的視野和胸襟去思考生涯發展,並且看見該迴避的各種陷阱;
Part 2 介紹職場最新的發展趨勢,以及在學習目標與生涯發展觀念上該有的調整;
Part 3 討論如何建立自信,以及在生涯發展與自我成長間保持適切的平衡。

貨號: 9789570845037 分類: , , 標籤:
作者:彭明輝

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退休前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專任教授、清大人類所以及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曾獲中國畫學會「藝術理論金爵獎」與帝門基金會「藝術評論獎」。

40歲以前閉門讀書,在哲學、文學、音樂與美術中探索人類心靈最深刻、莊嚴、崇高、美麗的各種表現,想要知道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意義與價值;40歲以後開始摸索跟這塊土地與同胞互動的方式,想知道自己可以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

.1995年愚人節與朋友創辦新竹文化協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1999年擔任社區營造學會理事,並參與朋友的災區「921民報」工作與災區重建工作。
.1999年與朋友發起社區大學,擔任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並且跟美濃的朋友一起研究WTO與農業。
.2003年在朋友協助下建立「社區大學SARS資訊網」,即時寫出一本《SARS防護手冊》。
.2004年開始參與生命教育,並曾擔任生命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2012年出版《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商周)、《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聯經)、《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聯經)。
.2013年出版《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彭明輝談現實與理想》(聯經)、《有核不可?擁/反核的33個關鍵理由》(天下雜誌)。
.2014年出版《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聯經)。
.2015年出版《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聯經)。
.2017年出版《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聯經)。
.2020年出版《欲望的美學:心靈世界的陷阱與門徑》(聯經)。

部落格:http://mhperng.blogspot.com/

貨號: 9789570845037 分類: , , 標籤:

序:用心學習,安心長大,快樂做自己
第一部:生涯發展的陷阱與智慧
1、棋錯一著,白走十年冤枉路?
2、人生是複選題,不是單選題
3、假如我當年選了另一個跑道
4、十二年國教爭什麼?
5、安頓失常與無常的恐懼
6、輕重、先後與取捨
7、飛蛾撲火的面子問題
8、後悔是最無聊的事

第二部:職場丕變,顛覆傳統生涯觀念
9、你需要全新的職場概念
10、I型、T型與π型人的迷思
11、你怎麼知道該選什麼?
12、搭起書本與世界的橋梁
13、職場沒有窄門
14、我要念冷門科系
15、成績單上看不見的才華
16、為什麼要上大學?
17、用心學習,安心長大

第三部:怎樣活,才能多一點自我
18、外在的成就與真實的自我
19、悅納自己與逃避自我
20、人生更美好的可能

結語:教育失能與自力救濟

貨號: 9789570845037 分類: , , 標籤:
用心學習,安心長大,快樂做自己

本書是為高中生和大學生寫的,針對他們選組、選系與選擇職場跑道時的不確定感與焦慮,以及課業、生涯與自我發展的衝突與矛盾,談生涯發展的關鍵事實與原則。本書用許多故事介紹最新的職場發展趨勢,希望藉此讓他們看到激烈競爭中的多元選擇;本書也提出因應這些變局所需要的生涯發展觀念和原則,協助他們在各種不確定中避免潛在的陷阱,找到可以安心發展的方向。
很多人會在職涯發展、外在成就與自我實現之間感到衝突與矛盾,因此本書深入而淺出的探討三者間拿捏與取捨的智慧,並且試圖釐清這些抉擇背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我希望這本書能陪伴高中生和大學生走過青春期的焦慮與困惑,找到自己在職涯與人生道路上的發展方向。因為它是從人生較長程的發展角度來談問題,因此職場新鮮人也有可能會感興趣。

大孩子的焦慮與困惑
想要寫這本書,是因為家扶基金會在2012年底發表的《大孩子健康權調查報告》。在這份針對高中生所作的調查裡,發現近一週內曾有自殺念頭的孩子超過百分之十五;更令人訝異的是:基測PR值九十七以上的大孩子自殺念頭比率最高。衛生署的統計則顯示:2008年迄今已有一百九十四名高中生自殺,其中不乏明星高中的學生。
PR值九十七已經可以考上北北基前三志願了,這群現行教育制度的「優勝者」應該是對人生充滿著希望與期待,為什麼反而壓力大到變成是厭世比例最高的一群?
因為有些人國中三年都在班上前三名,進入明星高中後卻一直是班上最後一名,因而對自己感到惶恐或灰心;有些人則是擔心未來學測失常,會毀掉一輩子。而大學生則普遍瀰漫著一種焦慮:第一個工作決定一生,因此必須萬無一失的搞定第一個工作;但是如果沒有亮麗的學歷和成績單,連面試的機會都不會有。此外,面對高中選組,學測後選系,以及碩士班選組的問題,很多人又擔心「做錯一個決定,白費十年工夫」。
上面這些憂慮疊加在一起後,形成很可怕的氛圍: 你必須看清楚自己三十歲以前的方向,從起跑點上開始領先,一路上加速前進並沿途卡位,絕對不能在過程中犯任何錯而被擠到人生失敗組──人生是一場單淘汰賽,而不是雙淘汰,敗部永遠沒有重返勝部的機會。
事實呢?卻剛好跟上述流行的想法相反:大學沒有窄門,即使你沒考上台大也可以到台大選課並拿到成績單,而職場的門比大學的校門更寬,所有能力都有發揮的機會,管它是跟IQ有關或者跟EQ有關!而且,學測要考好幾科,職場只需要一技之長就可以了。
為什麼時下流行的觀念和訊息都跟職場的事實嚴重相反?其實,這些壓力往往是來自媒體、補習班和雜誌以偏概全的消息和扭曲的觀念,為的是用恫嚇和譁眾取寵來增加銷路。

用心學習,安心長大,快樂做自己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為了引導讀者走出偏激、狹隘的生涯發展觀念和以訛傳訛的盲點,第一部用一些深入淺出的故事介紹新的生涯觀念,希望他們可以能用較寬廣的視野和胸襟去思考生涯發展,並且看見該迴避的各種陷阱;第二部介紹職場最新的發展趨勢,以及在學習目標與生涯發展觀念上該有的調整;第三部討論如何建立自信,以及在生涯發展與自我成長間保持適切的平衡。
希望本書的出版可以讓大孩子們和他們的師長看清楚:職場的道路遠比校園寬闊,而且人生不會有白費的功夫,也沒有走不通的絕路。希望他們可以因本書而緩解焦慮,找到自己的未來方向和機會。
「用心學習,安心長大,快樂做自己。」 這是我對讀者們的祝福和勉勵,也希望每個人都有機會活出自己。

貨號: 9789570845037 分類: , , 標籤:

3.假如我當年選了另一個跑道
每當你錯過某一種收穫時,你會得到另一個收穫;每當你成就某件事時,你也錯過成就另一件事的機會。
──愛默生(Ralph W. Emerson,1803-1882)

如果人們知道我耗費多大的苦心方擁有這些才華,他們就不再為我的稟賦感到驚訝了。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

台灣人喜歡跟人家比較,看到別人的成就很羨慕,卻不去想想人家為它付出過什麼,以及自己願不願意付出那麼多的心血;也沒去想自己得到了哪些別人沒得到的,是不是非得要羨慕別人不可。於是,莫名奇妙的忌妒起來,甚至後悔「假如我當時做了不同的選擇,今天說不定也跟他一樣。」
這種假設性的話題,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只不過是荒唐的折磨自己而已。

國中死黨前程各殊
國中同學舉辦了畢業四十年的同學會,來的人零零落落,不過我卻巧遇一位當年頗要好的同學。我們同班兩年,國三時是隔壁班,都很喜歡讀散文和詩詞,所以還蠻常聊天的。後來他去參加北聯,上了建中,不久後舉家搬到台北,我們就從此失聯了。他跟我說,大學聯考考得不理想,重考後才上台北醫學院醫科,現在在台北榮總附近有自己的診所,還特地邀我一定要去他家看看。
「你一定要來見見我太太,她一直是你的粉絲,而且你們是老朋友,見了面你一定會嚇一跳。」「誰啊?」他不肯說,只說要給我一個驚喜。我心裡想:怎麼會這麼巧?他太太到底是誰?跟我是老朋友,卻又不像是以前的女朋友,否則他怎可能不吃醋?
實在太好奇了,我就趁一次演講後,照約定時間到他家去。這是一棟四層樓的雙拼建築,診所在一樓正面。我沿著綠籬繞到側門,只見矮矮的綠籬內花木、魚池幽雅怡人。我在側門邊按了門鈴,出來一位熟齡婦人,笑瞇瞇的跟我打招呼,跟我很熟絡的樣子;她的眼眉、神情我覺得熟悉,當下卻叫不出她的名字。我尷尬的朝她笑一笑,卻看見我同學就緊貼在她身後。她轉過頭跟我同學說:「你看,我就知道他一定認不得我。」這下我更尷尬了。
走進客廳,裡面的隔間、光線、家具、擺飾都很精緻、典雅,看得出女主人的用心與慧心。她問我:「你還記得天主教家扶中心的社區讀書室嗎?」這一問,我突然想起她是誰!我們以前一起在那個地方讀過一年書,我在準備大學聯考,她念商校。她家是新竹很有名的傳統餅店,父母觀念老舊,認定女孩子不該念太多書,就叫她去讀商校。但是她在我的鼓勵下考上大學,後來聽朋友說她畢業後到日本學室內設計,只不過我上大學以後就沒跟她聯絡了。
在家扶中心時,前幾個月只是點頭之交,直到聖誕夜前的週末,家扶中心的阿姨要我幫忙寫些布置內外的大字,並且要她幫我磨墨。她邊磨墨邊看我寫,很喜歡我的字,就這樣變成我的「粉絲」,而我們就這樣從寫字開始談起,慢慢熟稔變成朋友。
這天聊得很開心,男女主人都是闊別多年的朋友,晚餐後才盡興告別。過了幾天,爸媽來清大宿舍看我,我特地跟媽提起這一趟奇遇。媽的記憶力一向超乎常人,她還記得我同學,也記得他曾到我家吃媽媽做的包子。爸忍不住插話說:「那棟房子如果不是上億,也要數千萬,我看你這教授一輩子也賺不到他的三分之一。當年就叫你去考北聯,如果聽我的,今天你的成就絕不會輸他。說不定他念北醫,你念台大。」我聽了笑而不答,故意把話題支開談別的。
爸爸最喜歡這種假設性的話題:「假如你當年聽我勸,去考法律系,現在可以當法官當到死,不用為了國科會計畫忙得要命,薪水還遠比教授多。」這種話題沒有意義,我討厭背書,也討厭從爸爸那裡聽到的各種司法弊端,打死我也不可能去念法律。明明不是我的菜,卻拿出來當話題,一點營養都沒有。
至於拿我跟這同學比,更是荒唐。我怕殺生,生物課解剖一隻青蛙後,一個禮拜吃不下飯,一個月裡想起來就噁心;我怕屍體,叫我去大體解剖,我會半夜睡不著,嚇到發瘋。這種人怎麼念醫學院?要羨慕別人,也要先看自己是哪一種料!

鐘鼎山林各有天性
我的同學可以為了考上名校醫科而重考,我可一點都不喜歡重考;醫學院的功課那麼忙,很難有時間大量閱讀課外書,我可不要那樣的大學生活。更何況,實習醫師和住院醫師的生活毫無品質,我哪願意去忍受?只看到人家的好,而不去看人家的付出,這種比較一點意義都沒有。其實,別說醫生的生活壓力我受不了,我媽第一個就反對,她好幾次提醒我:「賺錢要緊,身體更要緊,生活品質也很要緊。別人羨慕醫師,我總覺得醫師不是好頭路。」
你想要得到什麼,就必須為它付出什麼,不可以說只想要得到,而不去認真思索你要為它付出的,否則就無異於妄想、空想。
再說台北,根本和我無緣。國三寒假,大哥去參加台北的高中插班考,我跟著去台北玩,就住在仁愛路旁的舅舅家。大哥去考場後,舅舅一家也去上班、補習,只剩我一人。我鎖上門出去逛街,沿著仁愛路走著,路邊全是汽車,我覺得空氣很臭;往巷子裡走,巷弄更加逼仄,我很不喜歡。因為從小在新竹市郊長大,我習慣了開闊的空間、滿眼綠意和清新的空氣。勉強走了一段路,商店裡的東西剛看很新奇,看多了就覺得大同小異,越來越無趣。
最後,無奈的走回舅舅家。家裡沒人,無聊透頂,就把整棟三層樓的房子從樓上擦到樓下。傍晚舅舅回來嚇一下,還開玩笑問我:「你可不可以就乾脆搬到台北來,住我家?」台北是我住不慣的城市,所以國中畢業時根本沒想過要考北聯。
念新竹中學,我樂不可支的過了三年。功課輕鬆,敢放心參加樂隊;高三時沒有指導老師,還自己帶學弟練習。樂隊有特權不用參加早自習,我常一大早去爬學校後山,有時候連升旗典禮和早操一起蹺掉。學校一下課,我就騎著腳踏車去頭前溪邊,在草坡上或坐或臥,看雲、看秋芒、看水鳥、看遠山、讀詩、聽潺潺溪水聲,直到晚餐時間才回家。吃過晚飯有時候練毛筆字,有時背詩詞,有時到遠離人家的地方吹梆笛。放假的時候,不是去竹東爬山,就是去南寮海邊看海,在浪濤聲裡讀一整個下午的小說。叫我用這樣的三年去換台北三年?想都別想!
「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也。」人要有自知之明。我這種人,註定不是念台北學校的料,也不是念頂尖名校的命。我明明就是這種人,只有這樣的人生才能過得快活,幹嘛去羨慕別人,又何苦把自己塞進不適合自己的人生?
我想不起自己有什麼後悔的時候,不是因為我的抉擇總是帶給我較多,而是因為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滿足於自己擁有的,不羨慕別人有的。

大量閱讀增加思想的廣度與厚度
大學聯考失常,分發到成大,我又過得很開心。大一微積分將近一半同學被當掉,我卻拿到很高分。知道自己可以很輕鬆的應付功課後,就開始蹺課,到文學院圖書館讀自己的書。我讀課外書的時間遠多於讀課本的時間,佛經、老莊、《中庸》、《傳習錄》、聖經,只要有助於啟發人生智慧、解脫人生困惑的書都試著讀;也讀中西哲學、文學、史學與社會科學的名著,幫助自己從較寬廣、深刻的視野去瞭解人性與社會;還花了很多時間在社團裡,跟朋友討論音樂和各種思想。
高中與大學的生活,讓我培養出對大自然敏銳的感受力,成為我後來研究藝術的重要基礎,以及生活樂趣的來源。這段日子也培養出我對人性敏銳而深刻的了解,以及對人生意義的體認,使我能跳脫虛榮心與名利、權位的迷思。社會科學相關的閱讀與討論,讓我比較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社會現象,幫助自己擺脫對現實的恐懼與焦慮,也讓我有能力尋思要如何去幫助這個社會,促進它的進步。這樣的閱讀和生活,使得我的成績表現平平,但是精神生活飽滿而豐富。大量的閱讀與思考更使得我扎下厚實的分析與批判性思考的底子,這對我後來從事學術研究有非常大的助益。
因為這些底子,我後來才能夠在碩士期間和教書生涯裡繼續研究文學、哲學和藝術,認識中西文化上最偉大的心靈,從他們感受到各種莊嚴、神聖、偉大的感情。這些感動和對於人生意義的信念,遠遠超過俗世名利所能帶給我的滿足。

了解自己並且珍惜所有
真要拿我跟我同學比,我看到的是「人的收穫剛好等於他的付出」。我的同學得到財富,也許還得到病人和家屬的感激,因為他的心血都灌注在這些事情上;而我得不到那些東西,不是因為我沒去考北聯,不是因為我沒念醫科,而是因為我不曾為這些事情付出過心血。
反過來說,他只懂醫學,其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的視野、思考深度都遠不如我,那不是因為我聰明,不是因為我念竹中和成大,而是因為我在這方面付出的心血遠遠超出他許多倍。
我跟他的人生所得截然不同,最重要的關鍵不在於我們有不同的抉擇,念了不同的學校,而是因為我們付出的心血在迥然不同的領域裡。
很多人羨慕別人,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其實只不過是因為只看得別人的所得,而看不到別人的付出,也沒想到自己的所得。這種人,就是台語在罵的「呷碗內,看碗外」:邊吃著自己面前這一碗,卻不肯知足,還盯著別人的碗瞧,又羨慕,又想要;其實,吃完自己這一碗早就飽了,根本沒多餘的胃納去裝別人那一碗,所有的羨慕只不過是自尋煩惱而已。
有些學生欽佩我可以為了理想而過簡樸生活,我都笑笑提醒他們:「你看我捨去很多,其實我得到的更多;只不過你們看得到我捨了什麼,卻無法感受到我得到些什麼。」
想清楚你要的是什麼,認真去追求;該捨就捨,捨了就不要再貪求。如果你願意這樣,人生的許多兩難抉擇就變得一點都不難。

17.用心學習,安心長大
我們知道自己目前的狀態(與限制),但是不知道自己未來的發展極限。
──莎士比亞

幸福將會來臨,成功也將會來臨,但是只有當你不再關注它時,它才會降臨。請你傾聽自己良知的指令,傾盡一切去實現它。那麼,在長遠的將來,我是說「在長遠的將來」,成功將會到來,恰恰因為你已經不再去想它了。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1905-1997)

青春原本該是最愉悅、燦爛的時光,台灣的年輕人卻在升學壓力與就業壓力下過著慘淡的生活,而升學失敗組則過著鬱卒、頹廢的生活。
讓人不忍心的是,那些將年輕人壓迫得無法喘息的壓力,很多是媒體、雜誌和補習班虛構的,目的是增加銷量和補習班收入。而升學失敗組的鬱卒,則是因為對職場的變遷不了解,還在用製造業時代的價值觀,思考服務業時代的生涯發展,不知道現在的職場非常寬闊而多元,可以讓各種願意努力的人都有發揮所長的機會,而不再僅限於擅長英數理化的人。
其實,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一個人表現在外的智慧和能力,都是他過去長年積累的成果。當你因為一時失常或際遇乖逆而陷入困境時,這些能力並不會消失;只要你不氣餒,繼續累積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就一定會走出谷底,再現你的實力,而得到你應得的那份成果。不但你的實力恰等於你過去的累積,你所得到的一切,也恰等於你曾經付出過的努力,既不會多一分,也不會少一分。
因此,決定你這一生的,不是偶然的際遇,而是你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而你偶然做錯的抉擇,後來也有許多調整和校正的機會,不會造成一生的悔恨。
既然如此,不管你是怎樣的人,不管你有什麼樣的能力和興趣,也不管你的興趣和能力未來會如何發展,你只需要用心學習,安心長大,而不需要急著卡位,不需要對一時的困境太過在意,也不需要對未來心懷憂慮、恐懼。在這百業爭鳴的時代裡,用心學習的人一定會找到自己的舞台──不論是在製造業、服務業,或者扮演一個跨領域的「T型人」。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你想要什麼,就用心學習,累積實力,認真為它付出。只要踏踏實實安心過活,你的收穫就會等於付出的,既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根本不需要費盡心機,也不需要終日惶惶,朝夕憂慮。
反之,假如過分急著要贏在起跑點,而不擇手段的投機取巧,反而有可能一再落入自己不自覺設下的陷阱。

人生勝利組的潛在風險
有些人誤以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身上穿的校服與校名、放榜時刻與考試時的運氣,以及在每一次的抉擇裡尋找最短的路徑,而不去管自己累積出什麼樣的實力,忽略了什麼樣的能力。
為了強調「贏在起跑點」與「提前卡位」,他們犧牲了自己人際互動的能力,犧牲了處理親密情感的能力,沒有花心力去培養溝通與表達個人思想、情感、情緒的能力,也沒有去培養忍受挫折的能力。甚至還犧牲了青春,錯過了戀愛和結婚的最佳時機和對象,誤把人生的複選題當成了單選題。他們只看到人生的一小部分,因而往往犧牲人生更大的一部分。
近利必然短視,犧牲了這麼多,換來名校的光環,滿足了虛榮心,但是,未來職場真正需要的能力呢?
為了考上名校,他們往往落入「過度熟練的陷阱」,浪費許多時間在重複早已擁有的知識和能力。更糟的是,這樣的學習過程很容易培養出謹小慎微的個性,而它恰恰是創意的最大殺手。
在知識爆炸、網路資訊發達的社會裡,重要的不是一個人大腦裡記住的知識,而是你使用網路資訊的能力。在你使用Google的關鍵字搜尋時,Google會幫你改錯、填充、造句、因此你需要的不是精確而狹隘的知識,或者過度熟練的解題技巧。你需要的是寬廣而模糊的背景知識,網路搜尋資訊、分析資訊正確性與品質、綜合與彙整資訊,以及靈活應用資訊的能力,以便讓你有能力駕馭圖書館和網路上寬廣的知識與資訊。
但是,為了考上明星學校,很多人花太多時間在強調記憶、背誦精細的知識,以及無意義的重複練習和過度熟練,而不是大學階段、碩士階段和職場所需要的能力。
此外,上大學最重要的是要有主動學習的意願、自修的能力、突破閱讀與理解瓶頸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但是,為了考上資優班和明星大學,很多家長和學生都投機取巧去補習。當學校與補習班占據你所有的學習時間後,你自己的主動學習能力便會很難發展,甚至連主動學習的意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都嚴重欠缺。
大學的課本都非常厚,而且通常是英文的,讀不懂的時候又沒有補習班和家教,完全要靠自己去克服閱讀的難題。靠補習與死讀考上五大名校的人,往往會跟不上同學,甚至對自己徹底失去信心。與其如此,還不如拿補習的時間來培養自修能力,以及其他念大學所需要的能力。就算因此考大學時學校差一點,至少符合自己的實力,念起來才會順利。

拚名校,不如拚續航力
校服、面子都是轉瞬即逝的,你真正可以帶向下一個人生階段的只有內在的實力──那些你自己知道,別人卻往往看不見的東西。
升學很重要,但是過分極端就會變成浪費、甚至傷害。我給自己孩子的守則是:常態分班的國中時代,只要保持班上第三名至第十名;考上第一志願的高中後,只要保持班上第五名至第二十名。成績太好的話就挪一些時間去讀課外書,或者從事同等重要的課外活動;成績太差的話就多花一點時間在課業上,以便跟上同學的進度。因為,要在國中保持班上前三名,花在課業上的時間往往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是在做沒有意義的過度練習,甚至在強化有害的謹小慎微。與其把時間花在這些沒意義或有害的事情,不如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我讀劍橋大學是偶然,在那之前我從來不在意沒念過頂尖名校,也不後悔高中時把放學後的時間都花在課外書與課外活動。我大量閱讀散文和古典文學,高三時已經能夠不看翻譯直接讀秦漢文。所以,我從不背解釋和翻譯,考試成績照樣名列前矛,更別說作文能力還超前其他同學。
我除了聯考總複習之外,從不買參考書,寧可大量閱讀有趣的科普讀物,這使得我後來遠比別人更擅長跨越學術領域去吸收別人的創意。因為讀的是自己喜歡的書,所以有意願去克服閱讀過程的困難,也培養出自修的能力。
大學時,為了讀懂德國史學家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的《西方的沒落》(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我前後讀了五次,歷經三年多,中間閱讀了許多建築史、文明史、科學史的書來協助自己突破閱讀的困難。
這些閱讀過程厚植了我後來跨越各種領域的閱讀與思考力,讓我的人生有比別人更寬廣的發揮空間。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的青春充滿斑斕的色彩,讓我看見人生中各種值得追求的目標,也讓我在面對人生各種處境、課題時有全方位去面對的能力。
我的國中成績大概只能排到全校第一百名,國三導師說我可能會考不上新竹中學,但是我不靠補習就考到新竹聯招前二十名;高中時我的成績在全校可能要排到第兩百名,但是又不靠補習就考上全校前二十名左右的聯考成績;大學畢業時我在班上的成績剛好是在正中間,考上清華大學碩士班時把一堆人給氣死;念博士時更進了全班同學不敢想望的劍橋大學,指導教授是英國控制學界最有名的皇家學院院士。回國的那一天,一位親族的長輩感慨的說:「你從來沒拿過班上前三名,卻遠比別人更有續航力。」

拚名校,不如拚未來需要的多元能力
我不在乎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念頂尖名校,反而常提醒他們:「要念名校,頂多一輩子只要念一次就夠了,就是念博士那一次。其他時候,你只需要一個能讓你正常長大的學校,能夠供給你成長所需要的各種養分。」
我堅持我的孩子為自己的成長保存一部分可觀的時間,而非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爭取升學。因為我一直相信一件事:如果你拚盡百分之百的力氣去考上一所學校,未來你將必須拚盡百分之百的力氣才能跟上班上同學,並且因而沒有時間培養未來所需要的其他能力。我寧可自己的孩子用百分之七十的力氣去應付功課,用百分之三十的力氣去準備未來人生所需要的各種能力,至於考上什麼學校,不需要在意。
一所適合孩子成長的學校,就是有些同學能力比他好,有些能力比他差,很多同學能力跟他差不多,但是大家來自截然不同的社會背景與社會階層;每位同學以他獨特的敏感度和社會背景來刺激其他同學,增廣大家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彼此切磋、砥礪、啟發。如果你花了百分之七十的力氣去應付功課,考上的學校大概就會剛好符合這個條件。
所以,孩子高三的時候,我堅持他們每天至少睡足七小時,還鼓勵女兒高三的時候繼續閱讀建築相關的課外書,為她後來的推薦甄試(相當於現在的「個人申請」)厚植實力。這樣的安排,讓她在高三時有了調節壓力的時間,一邊讀自己喜愛的書,另一方面又不會覺得自己在做跟升學無關的事。後來,她在推薦甄試時寫的自傳和自己做的設計都讓審查老師們印象深刻,面試時更是談得非常愉快,就這樣順利進入她心目中第一志願的建築系。
「用心學習,安心長大」是我送給孩子們的座右銘,我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印證了它是成長過程的最佳策略,也用自己兩個孩子的人生故事印證了它適用於很多人。事實上,它確實適用於所有人。

貨號: 9789570845037 分類: , , 標籤:

結語
教育失能與自力救濟
愛一個人,就是按照上帝造他的樣子接納他。
──杜思妥也夫斯基

寫這本書時,我心裡一直記掛著一群國、高中的孩子: 他們成績不出色,但是熱情、善良、開朗、有責任感、喜歡幫助別人,有些人甚至擅長跟人互動,對別人的情緒與需要很敏感──就像薰衣草森林的創辦人,或者本書裡提到的星巴克女孩;甚至還有些人可能會是未來的孫大偉或小野。
當七成的人都要到服務業去工作時,他們是服務業傑出的第一線員工和基層領導人,甚至可能是服務業創新需要的人才。
但是,在既有的教育體制下,他們的稟賦很難獲得啟發和栽培; 在既有升學制度和學習評量制度下,他們每個學期要在成績單上被否定三次,到大學畢業前要被否定九十六次!
每次想到這裡,我都會很不忍心。他們不是沒有用的人,他們甚至可能是未來服務業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卻要在大學畢業前忍受這樣的摧殘,自信心焉能不被擊潰?甚至連自尊心都被踐踏無數次。

壓抑創造力的教育
哈佛大學管理學院在1998年出版《體驗經濟時代》一書,指出全球正在邁向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的時代,不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創新的重點是提供消費者全新體驗與感受,只重視技術與勞力的產業都將變成「傳統產業」,因為供應過剩與激烈競爭,導致利潤與附加價值同時下降。
在體驗經濟的時代,制勝的關鍵是在現有的技術上,創造令人驚豔的全新體驗與感受,讓看見或聽見的人都忍不住大叫:「哇!我也要!」這種創新能力的基礎,正是被現行教育體制忽略與壓抑的能力:「知道別人的感受」、「看見別人的需要」、「聽見別人心聲」的同理心,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美感。
教育制度的僵硬,變成今天高科技產業的困境。當宏達電的手機廣告還在講硬體規格的時候,三星的廣告已經在推銷令人驚豔的使用者經驗。譬如,一個美國女孩上了計程車,使用手機即時翻譯的功能,以韓語向司機播放出她要去的地點;到了韓國家庭,享受一頓豐盛的晚宴後,再用手機即時翻譯的功能,播出她對掌廚奶奶的誇獎和感謝。
另外一個三星的廣告裡,在國外出差的爸爸,用手機自拍後,利用手機的影像編輯功能,在相片上畫了一頂生日聚會的帽子,寄給正在慶生的兒子,以彌補不在現場的缺憾。
從宏達電和三星的廣告就可以看出來,台灣IT產業輸最多的不是技術面,而是對使用者經驗欠缺想像力與創新的能力,不懂得使用者的心。台灣的各種IT產品廣告經常讓人看得一頭霧水,而不是忍不住喊出「哇!我也要!」但是,在體驗經濟的時代裡,如果抓不住使用者的心,技術發展就會失去重點─技術只不過是手段而已,「哇!我也要!」的使用者經驗才是目的。
台灣IT產業的廣告之所以乏味、無趣,反應的是產業界技術掛帥的文化有多嚴重,以及理工科系畢業生對美感與人們的感受有多麼冷感。而台灣的服務業產值嚴重偏低,關鍵原因跟IT產業非常相像:不懂得善用高EQ和高CQ的人才來創造令人驚豔的消費體驗,仍舊拘泥在低產值的勞力和技術服務。
產業界的弊病,反應的正是教育體制的僵化: 我們的教育制度跟不上社會的變化,與現實嚴重脫節,沒有積極培養服務業與體驗經濟所需要的能力,甚至還用製造業時代狹隘、僵硬的成績評量制度,否定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殘酷而脫離現實的體制
我們常常形容人:聰明、精明、幹練、富同理心、領導力強、創意十足等等,不同的形容詞代表不同的人才。成熟的社會當中,市場多元化,每種人才都有展現天分的機會。但是學校並沒有讓孩子充分了解到這個事實,甚至連家長和老師也都嚴重的無知於這樣的事實。
因此,在離開學校之前,每個學生只會知道自己的成績表現,而不知道自己還有哪些其他能力。同樣的,家長們往往也只敢用成績去評量學生,不知道除此之外還可以怎樣推測孩子的未來。因此,只要一個孩子的天分跟成績無關,幾乎就註定像幼時的孫大偉和小野,被認為沒有出息。
我在演講中常問聽眾一個問題: 「假如老闆要你從明天起工作量增加一倍,但是同時答應要給你帶兩個剛從學校畢業的新人當助手。你會選擇台大畢業的?還是淡大畢業的?」絕大多數人都會說:我要跟他們談過才會知道。
假如換個方式再問他:「那麼你會希望這兩個新手具有哪些條件?」他們的回答幾乎都不會提到畢業學校,而會直接去描述一些與成績無關的特質和能力:具有某些專業領域的基本知識、好學、好教(不一定要學得快,勤能補拙也可以)、不怕挫折與吃苦、懂得變通、樂於跟人溝通與合作、誠實、不會找藉口、不會忌妒同事與爭功諉過。仔細分析,你會發現職場要的條件多半跟人格特質有關,而學校的專業知識或技能只要達到「及格」就夠了。
這些道理,每位父母、師長都懂。但是,為什麼很多師長和父母都把成績看得那麼重要?為什麼很多老師和家長都偏愛成績好的小孩,而漠視、看扁成績不好的小孩?因為在孩子畢業之前,只有成績是所有人都看得到的,因此緊張的家長就會硬把孩子的成績當作他未來成就的指標,一旦有任何一次重要考試失利,就恐慌到有如天要塌下來了。
其實,傳統的智力測驗和學校教育都太偏向製造業所需要的分析能力,而無法有效檢測出其他服務業和創新所需要的能力:詩與散文的創作能力、用語言感動人的演講能力、空間造型的創造力、在都市叢林和荒野中辨識方向的空間感、突破傳統的創新性思考,以及打破傳統邏輯的發明能力;也無法檢測職場裡非常重要的領導能力、對市場的遠見、在各種談判場合洞察人心的能力等。
不幸的是,對於那些無法在成績上表現出稟賦的人而言,我們的社會是很殘酷的。試想,這些孩子從進小學到大學畢業為止,有整整十六個年頭要被人用成績硬分等級,並且從老師、家長和同儕的言語、神情、態度裡一再被當作「素質太差」、「沒出息」這樣糟蹋。經歷這樣的屈辱之後,還有幾個孩子能保得住自尊心和志氣?
我常想,句踐在吳國受辱也不過兩年,如果當年要他持續忍辱十六年而看不到復國的機會,恐怕早就變成了廢人。蘇武牧羊號稱堅忍十九年,身邊的部屬早已撐不下去,紛紛投降,只剩九個人隨著蘇武回國。更何況這些只不過是六到二十二歲的孩子?

創意、友善而多元的學習環境
家長和老師也許很難改變課程,但不是完全幫不上忙。有心的老師和家長,至少可以為孩子營造一個多元而友善的學習環境。
如果老師願意積極引導所有學生去了解職場所需人才的多元性,就有可能改變學生只看成績而看不見其他能力、稟賦、特質的習慣,也培養他們對多元人才肯定與尊重。如果家長、老師和學生可以看見職場與人才的多元性,並且適切的鼓勵、肯定學生的多元能力,就可以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比較友善而多元的學習環境,讓各種人都知道自己並非一無是處,不需要因為現行成績評量制度的不合理而放棄自己。
有心的家長和老師們甚至還可以多做一點,協助孩子們發展未來服務業與體驗經濟所需要的能力。
老師可以利用輔導課、生涯探索課、班會和其他上課或下課時間,告訴學生職場的多樣性;老師和有心的家長可以一起動員班上家長的共同資源,每位家長講一種職場所需要的能力與人格特質。老師還可以和家長聯合起來,利用上課與下課時間、週末和寒暑假,設計各種戲劇表演和職場觀察體驗的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去觀察服務業裡消費者和服務者的角色扮演,去揣摩、體會各種消費者的需要與感受,以及如何創造溫馨、貼心,甚至驚豔的消費者體驗。
如果孩子們可以有這樣多元的學習活動,成績之外的能力和稟賦就會被同學們看見,另類的人才也可以提前在學生時代就知道自己的舞台在哪裡。
我們真的不要讓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過著蒼白、慘淡的青春期,就算教育官員和學者們繼續跟現實社會嚴重脫節,只要有家長或老師的鼓勵和支持,孩子們就有機會超越落伍的社會成見,自信的擁抱青春,發展自己的稟賦。

貨號: 9789570845037 分類: ,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