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灰燼中綻放:一場名為八仙塵燃的震撼教育

NT$590 NT$466

出版日期:2022-06-02
編者: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
撰者:張錦德、倪汝枋
印刷:彩色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392
開數:25開,長21×寬14.8×高2.5cm
EAN:9789570858570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2015年發生的八仙塵爆意外,震驚了全台,
7年過去了,我們該從這堂499的生命教育課程中,學習到什麼?

回到2015年的仲夏之夜,當一道彩粉噴向舞台射燈時,灼熱的燈泡隨即將之點燃,粉塵瞬間焚燒蔓延。在短短40秒中,現場的笑鬧聲轉為尖叫哭號,災難瞬間來臨。近500個參加派對的年輕傷者,此後面臨漫長而艱辛的重建及復健過程。

八仙塵燃的受災者平均年齡只有22歲。在這天之前,有人是游泳健將,有人是跆拳國手,有人懷抱著夢想要成為城市小姐,有人已經在成為音樂家的路上踏穩腳步,但一場塵燃卻將他們的人生規劃全部打亂……

然而,一扇門關閉了,另一扇窗卻打開了。許多傷患不但勇於面對治療的痛苦,更進一步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助人的動力,並且以各自擅長的方向,鼓舞其他身處於逆境的人,永遠不要放棄自己。

本書從三個面向來為這場災難做個筆記:

第一部分,透過對於傷者及家屬的深入訪問,讓大家瞭解他們在面對這場人生課程後所得到的不同生命體悟以及回歸生活所必須經歷的心理調適苦,並期望藉此讓社會大眾可以更同理心的態度適時地提供協助,並從中學習到愛惜生命,珍惜現有的生活態度。

第二部分,透過將醫療團隊的經驗具體地轉化成可輸出的紀錄與資產,不僅有助於後續燒燙傷治療的發展面向,亦得以使世界看見臺灣在燒燙傷救治實務上的領先地位。

最後,總結經驗,並試著從公共政策領域以及民間組織與學界視野,提出省思與建言,並希望藉由拋磚引玉,喚起社會大眾對於此類大規模公共安全事件的關注,並促使我們的社會安全與支持網絡更加地健全。

貨號: 9789570858570 分類: , ,
編者: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隸屬於衛生福利部,設立之主要目的,係以運用社會資源,統合民間力量,協助因天然災害受災地區之賑災為宗旨。為妥善運用與管理賑災捐款,基金會以客觀、超然立場統籌運用各界賑災捐款,彌補政府在防救災體系中不足之處,使防救災工作更臻完善,期受災民眾在各界愛心關懷之下,得以早日度過難關、重建家園。

撰者:張錦德

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畢業,中國文學博士。曾任法鼓山《人生》雜誌採訪組長,現任空中大學面授教師、台北巿文化局《文化快遞》、《文化快遞MAP》特約採訪。喜歡到處旅行、拍拍照,用文字寫下人生百態。

撰者:倪汝枋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優游於寫作、編輯與企劃執行之間,著有《用心看世界 原來黑暗這麼明亮》。曾任職生命教育學會、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愛盲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以生命教育為志業。2021年成立「愛在這工作室」,以「瞭解自己、理解別人、和解世界」的課程與活動為主軸,期待為有緣人帶來幸福與成長。

貨號: 9789570858570 分類: , ,

推薦序 用愛疼借,守護未來 陳建仁
在傷痛與癒合的路上——八仙塵燃報告 賑災基金會

傾聽傷患及家屬的故事
1. 變調的歌繼續大聲唱——奇蹟男孩吳聲宏
2. 我的未來不是夢——重回實驗室的陳培源
3. 願做快樂的捕鳥人——雙簧管女孩賴思妤
4. 不被命運KO——跆拳國手黃家慧
5. 再度綻放的睡美人——城市小姐林佩璇
6. 努力運動,掌握人生——健身教練陳勁綸
7. 八仙塵爆不代表我的全部——獨角獸女孩楊芷凌
8. 接納受傷的自己——啦啦隊隊長林相妤
9. 被薩諾斯彈指的空白人生——疤痕男孩黃品慈
10. 從此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身——生命鬥士黃博煒

看見醫療團隊的努力
1. 打造北台灣燒燙傷醫療的基地——項正川院長
2. 重新上了一堂雷射治療的課——宋定宇醫師
3. 從燒燙傷復健到推動急性後期照護——林昀毅醫師
4. 和傷患做朋友——林育緩護理師
5. 為中斷的青春拾一座橋梁——林郁舒社工師
6. 自灰燼中綻放——王鼎嘉臨床心理師
7. 與傷友交心——谷德郁職能治療師

八仙塵爆之後的省思
1. 是奇蹟,更是轉機——戴念梓主任
2. 預防與預備才是最好的醫療——楊瑞永醫師
3. 八仙塵燃之省思與建言:復健醫療——林昀毅醫師
4. 智者之慮必防患於未然——張景森董事長

貨號: 9789570858570 分類: , ,
導言/在傷痛與癒合的路上——八仙塵燃報告/賑災基金會

讓我們先來複習一些關鍵字。日期,104年6月27日;時間,晚上八點半。地點,新北市八里八仙樂園;事件,40秒的火災;受傷,499人;死亡,15人。平均燒燙傷面積,人體44%;死亡率: 3%;傷者全數出院期間:一年。
回到七年前的仲夏之夜,當一道彩粉噴向舞台射燈時,灼熱的燈泡隨即將之點燃,粉塵瞬間焚燒蔓延。在短短40秒中,現場的笑鬧聲轉為尖叫哭號,災難瞬間來臨。近500個參加派對的年輕傷者,此後面臨漫長而艱辛的重建及復健過程。
八仙塵燃是台灣重大的公共安全災難,事故發生時,不僅舉國關心,也引起國際的注目。依當時的重傷比例及燒燙傷面積,外界原預估死亡率將達25%。在醫療團隊鍥而不捨的努力之下,在生與死的拔河當中,最終將死亡率壓低至3%,受到國際高度肯定,也成為第11屆亞太燒傷會議的矚目焦點。
國人在這次事件中所展現出的相互關懷及整體應變能力令人感佩,最令人驚艷的則是醫療團隊的堅實實力。然而,在付出了這麼重大的社會成本之後,我們回頭審視這次事件,不禁要問:在這條傷痛與癒合的路上,我們學習到了什麼?

■ 復原,不僅僅是手術成功
災難發生後,最直接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讓撐過死亡威脅的484位傷者重新回到社會。一般外科手術或許可以倚賴醫生的妙手來復原,然燒燙傷的治療絕非僅止於此,反而在手術完成之後,才是復原的開始。在漫無止境的復健之路上,傷者的復健必須在錐心刺骨的身體痛楚與沉重的治療復健費用及謹慎的照護之下進行,這些對傷者及家屬的身心經濟造成非常沉重的負擔。
出院後,復健、照護以及衍生問題,其實都是對於傷者與家人的層層考驗。而即令非常幸運地能夠在治療復健後順利回到社會,被火紋身後的外表往往容易引人側目,又或者是皮膚失去正常調節體溫功能,而使得對一般人來說再自然不過的流汗都變得艱難,種種的後遺症都會讓他們後續的路走得很辛苦。
但我們相信,傷痛總會癒合,或正在癒合。例如黃博煒,在當時傷者傷勢嚴重程度評估中被列為第一,燒燙傷面積達90%以上,歷經截肢、復健,重入社會成為最嚴峻的考驗,而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活得積極樂觀;又或者像夢想成為模特兒的林佩璇,全身71%燒燙傷,引發敗血症致休克,搶救後導致腦葉受損退化,在家人照護陪伴之下,漸漸恢復到溝通無礙的程度。
還有更多年輕的,美好的堅忍面孔,他們的人生都是進行式,他們的未來也將繼續下去。

■ 關鍵角色:緊急醫療服務系統(EMS)的絕對重要性
悲痛以外,這次事件仍有其價值,那就是重新檢視、盤點我國的醫療資源分布。災難本身當然是讓人震驚與難過,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災難發生在醫療資源最豐富的北部都會區,半小時車程內就有林口長庚醫院、馬偕醫院淡水院區、新光醫院等3個醫學中心等級醫院,且致災地點是在沒有密集外圍人潮的八里地區。設想這場災難如果發生在西門町或者信義特區,那麼災難現場恐怕不只是燒燙傷患者,還可能會產生人員踩踏奔逃的混亂場面。又或是發生在墾丁海邊、離島地區,傷者的後送與治療,會不會更加地困難與費時?
我國的衛生福利部針對類似大量傷患產生早已研擬大量傷患轉診制度,而平常即已運作穩定的緊急醫療服務(EMS)系統——包括醫院、相關部門和機構——確實在第一時間提供傷患三個基本功能:緊急處置以穩定生命跡象、傷患疏散分流,以及傷患收治或轉院,成為這次災難發生後可以迅速從混亂中重新穩定狀況、降低災害風險發散的最主要原因。
但另一方面,儘管針對偏遠地區以及離島海域,我國早已建立行之有年的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台,只是,萬一發生類似的大量傷患傷亡事件時,現有的機制是否可以對應?又或者是否有其他支援性措施可以輔助?這些課題則是未來政府部門該進一步超前佈署的方向。同時,但凡設備的維護與更新,人員的培訓以及維持、其維運機制以及成本控制與經費來源,不僅是未來更加需要被重視的環節,亦考驗著政府主管單位的規劃能力。

■ 做正確的事:建立國家級皮庫、研擬設立創傷復健中心可行性
同樣值得密切關注的,還有台灣燒傷暨傷口照護學會戴念梓理事長所提出的國家皮庫的功能強化構想。
自八仙塵燃事故後,醫界便極力建議政府儘速成立國家級皮庫。108年,第一家國家皮庫於三軍總醫院成立,可供移植的大體皮膚成為公共資產,大幅減輕了嚴重燒傷患者的經濟壓力。但這只是跨出了第一步,未來是否可以如戴理事長所構思的將全國醫院都能納入國家皮庫的保護傘底下,還需要醫界與政府單位共同研商可行性。
這些等待馳援燒燙傷者的大體皮膚,如能比照器官捐贈移植流程,由國家皮庫統一管理分配,未來結合本次八仙塵燃事故的醫療經驗,在質與量皆穩定的情況下,可望加入國際救援的行列,讓台灣再度與世界接軌。
臺大醫院林昀毅醫師所提出的國家級創傷復健中心,則是另一個著眼於大幅提昇燒燙傷治療成效的急性後期照護概念。在事件之後,新北市政府運用社會大眾善款以及賑災基金會專案賑助經費所成立的627燒燙傷專案管理中心,直接運用市立聯合醫院的團隊與空間,透過雷射治療設備的引進與應用、心理治療以及物理復健的配套運作,有效地提昇了傷者的復原程度與生活品質。同時,就近照護也減輕了家屬的負擔及壓力。
不過隨著三年專案的結束,專管中心隨之完成階段任務,卸牌熄燈。然而,一來仍有許多燒燙傷患者還需要進一步的治療,其次是這樣的照護確實可以大幅提昇治療成果,一如長庚醫院楊瑞永醫師所說:「八仙塵燃的傷者都很年輕,我們把他治療好,不僅是救了一個人,也救了一個家庭,更救了一個社會。」,如果未來能設立創傷復健中心,將會是燒燙傷患者乃至其他肢障病友家庭的一大福音。
燒燙傷醫療在我國僅屬整形外科的一部分,相較於歐美國家以專科甚至是結合護理師、復健治療的專業團隊方式進行治療,非常不同。造成此現象,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燒燙傷病患在台灣其實相對不多,因此燒燙傷專科病房其實並不多見。因此不管是國家皮庫的積極運作議題,或者設立國家級創傷復健中心,其牽涉到的還有許多諸如經費來源、維護營運機制乃至於法令規範、收費計價等等的問題,都需要相關單位進一步地研議可行性。
即令如此,我們仍可以集思廣益,如何能在兼顧醫療營運順暢及社會健全照護的前提下,使得這項方案得竟全功。

■ 感同身受:沒有人是完美的
除了醫療、復健以及緊急救護體制等議題以外,或許來自社會上異樣的眼光,是我們更需要投注理念倡議與良善呼籲的一環。現在是電子訊息川流不息的網路社會,無論是誰,都能輕易發表意見或者批判,快速、匿名、難以究責。當社會新聞報導傷者克服障礙、重入社會之時,我們常會在社群媒體或新聞網站的貼文中讀到毫無同理心的酸言冷語。又或者在公共場合,甚至職場,有良善的援手,也有冷漠的拒絕,甚至不公平對待,這些有形、無形的歧視與惡意,往往使得傷者的重生之路走來格外艱辛,甚至造成滿布瘡痍的心理創傷。
身體的傷看得見,會癒合;心裡承受的壓力及傷痛呢?社會難道沒有協助與維護的責任嗎?
一如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等民間組織夥伴們長期推動臉部平權、消弭外表岐視的社會運動所想表達的,更多時候,我們對傷者最大的支持,便是來自於同理心。如果我們可以正確的認識到包含自己在內,沒有人是完美的,如果我們可以做到感同身受,人飢己飢,這樣的支持力量,更多時候比起經濟上的支援更能夠給予傷者朋友更多的支持與協助。

■ 讓意外更有價值:104年6月27日這一天
事件發生時,八仙塵燃的受災者平均年齡只有22歲。104年6月27日以前,有人是游泳健將,有人是跆拳國手,有人懷抱著夢想要成為城市小姐,有人已經在成為音樂家的路上踏穩腳步,但一場塵燃卻將他們的人生規劃全部打亂,甚至必須永遠放棄原來的夢想。
然而,一扇門被關閉了,另一扇窗也隨之敞開。事發至今,不少新聞或網路媒體針對八仙塵燃的傷者做後續追蹤報導,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不但勇於面對治療的痛苦,更進一步地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助人的動力,並且以各自擅長的方向,或成為健身教練,或成為心理諮商師,也有以自己為例,鼓舞無論是甚麼原因而身處於逆境的人,永遠不要放棄自己。
也有仍在努力不懈,慢慢修復自我的。他們首先是堅韌的存活下來,再來克服肉體難忍的苦痛,過程之艱辛令人心疼,讓人想告訴他們,慢慢走,沒關係。除此之外,傷者家屬的支持與陪伴也是復原之路不可或缺的重大支柱。
104年6月27日這一天,八仙樂園中499人的人生受到了重擊,也是對社會大眾的當頭棒喝。這些年輕的傷者讓我們上了一堂沉重的生命教育課程,我們由衷的希望,在這堂課程之後,會讓我們學會用更寬廣包容的支持與愛互相扶持,並在檢視與反思中,將我們的緊急救護系統、大量傷患救助機制、社會安全機制等等,更加地完善。我們想得更周全,做得更多,終將讓這悲痛的一天更有意義,讓意外的發生更有價值。
在傷痛與癒合的路上,我們陪伴彼此前行,並期盼能在下一次意外來臨之前,做好準備。

貨號: 9789570858570 分類: , ,

自灰燼中綻放/王鼎嘉臨床心理師
時光飛逝、歲月如流,自事件發生後七年過去了。在這段時間中,以臨床心理師的角色陪伴傷友,一同經歷了心理創傷、復健、成長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段非常寶貴的經驗,自覺非常榮幸能與這群年輕又勇敢的朋友們一同度過這笑淚縱橫時光。和傷友們相處,就像看著一株受傷乾枯的幼苗,自灰燼中蟄伏、靜止、休眠,重新開始扎根、生長發芽、長出枝枒、生成嫩葉、綻放花朵、並持續開枝散葉的過程。在他蟄伏休眠時,我自己常如熱鍋上螞蟻般心急如焚。我想,這也是家屬們的感受:「為什麼過了一年了,心情還沒有好起來」、「為什麼不能去工作?」、「還要多久才會好起來?」。或許,我們的心靈也如同植物一般,在受創之後會需要休眠、休養生息,也需要有人協助他們重新創造一個滋養、充滿營養、水分、陽光與空氣的環境。在心理治療室中,臨床心理師會營造安全、平靜、真誠、滋癒的空間,讓傷友們在這邊得以沉靜、休養、傾訴、重整、再建構受傷的心靈。這段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因為每位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不會有兩個人在經歷同一件災難後而有相同的受傷與復原的結果。也因為如此,我有幸聽見成百的人生故事,每一個故事均是如此特別且雋永。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會聽見傷友們憤怒的質疑「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要做這麼多重建手術?」、「為什麼我要比同年的朋友遭受如此多的苦難」。聽到這些銳利的質問,自己會感覺到如被針刺般的疼痛,或許是因為我沒有答案;或許是我感受到問題背後的痛楚;也或許是想到了自身的創傷經驗。我會誠懇地對傷友們說:「真的很抱歉,我也沒有答案,或許有個明確的答案,能讓你釋懷一些。但我感覺你似乎已經明白這件事情是沒有答案的,而你想到要獨自承受這一切時,會感到痛苦、委屈、受傷、孤單與無助。」,隨之而來的多半是累積已久的強烈情緒。在心理創傷帶來的情緒風暴中,痛苦、恐懼、悲傷與無助是最常見的情緒,受創傷者像是個無助的掌舵手,面對排山倒海來的情緒感到恐懼與不知所措。而臨床心理師扮演著協助個案安定的角色,陪伴個案在暴風雨中找到方向。經歷一次次的情緒風暴後,傷友會發現恐懼的強度不再如以往,慢慢感受到自己能夠談論創傷事件、談論害怕、談論弱小無助的內在自我。
沒有人喜歡受傷,同樣的,也沒有人喜歡心理創傷。但在臨床執業過程中,我看見了一些令人訝異的現象,部分的個案開始談論創傷對他而言的「意義」。對大部分人而言,心理創傷會讓人對自我產生新意義這件事情感到不解,明明是件避之唯恐不及的事件,怎麼會對這樣的事件感受到有意義呢? 過去的我也曾抱持著同樣看法。但我發現,當我們的被受害感覺尚未消失時,我們無法對傷痛形成新的看法,我們會想要逃避、尋求安全感,希望有人可以伸出援手。不過,部分的受創傷者似乎逐漸放下了被害者的身分,開始重新檢視自己原本的樣貌、重新思考自己的所需所求。有人曾對我說過「心理師,我覺得讓我痛苦的並不完全是燒傷,而是我從以前就不喜歡自己,燒傷是一個新的劇本讓我更可以完整扮演討厭自己的這個角色。演了兩年了,我不覺得我有好過一些,我想,我需要做出一些改變。」。我會回應他說「如果可以的話,你想要怎麼改變呢? 」,他回應「或許我需要放下某些身分,然後好好的認識我自己。我想,當我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時,我就會懂得怎麼愛護自己。」。聽到受創傷者談到這樣的深度時,心頭屢屢會為之一震,這表示改變的時刻到了。此般想法就如灰燼中的綠芽般,得來不易又如此脆弱可貴,我們必須持續的呵護與照顧這株幼苗,讓他逐步成長與茁壯。
創傷後成長是一個鼓舞人心的名詞,但並不會發生在每位受創傷者身上,也不是一個必須的結果。我們天性喜歡看到浩劫重生、生命鬥士這樣逆境向上的情節,因為這些故事會帶給我們希望。在照顧傷友的四年期間,我聽聞過許多被捧為英雄的故事、新聞,似乎他們必須成為某種生命楷模、勵志典範,才能滿足讀者與觀眾的英雄幻想,然而,這樣的結果是絕非必要的。治癒心理創傷是一段漫長的過程,有傷友形容這段過程就像赤腳在大火後的灰燼平原上踽踽獨行,走得越遠,感覺越痛。但讓人動容的是他們有勇氣繼續走下去,直到看見出口。在過程中,有些人發現了這段苦行的意義,他們重新認識了自己,開始思考如何與傷痛共存。
有位傷友和我說「心理師,我覺得復原的路走的很痛、好累,也還是會焦慮、害怕,但是我感覺我似乎有甚麼地方不一樣了」,我請他說說看哪裡不一樣,他回答「我覺得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好像不再覺得這些感受必須消失,我才會好起來。我該做的是與身體和心理上的傷痛一起活著,然後重新體驗這個世界、繼續我的人生。」。談到這邊,自己心情也隨著這段話語震盪起伏,我感受到他的體悟、感觸,也不捨他所做出的犧牲,他不再追求一個傷前的完美自己,而是接納現在的自我繼續前行。
更甚而,有些人會賦予創傷意義,他們覺得創傷不全然是負面的影響,反而也帶來了正面的效果。創傷改變了他們對生命的看法,不再覺得自己需要追逐名利;不再想要努力滿足他人;不再想要受到所有人喜歡,在放下過去的價值觀之後,新的感受隨之生成。創傷後成長者會出現比過去更多的平靜感受、更能看到生活中的新契機、對於生命中的人事物產生感謝之情、與他人的互動與連結變得緊密、個人的心理素質變得強韌,活得更自在穩健,更加珍惜周遭的人與世界。有位傷友說過「說真的,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我竟然開始感謝有這場災難發生。因為這個事件,我重新認識了自己,發現原來我可以做到這麼多事情。以前要做一個決定前,我會去問好多人的意見,但那只是因為害怕自己沒有做出正確的決定。但現在的我,可以一個人蒐集資訊,獨立進行判斷,不再害怕一個人。而且,受傷後我體悟到一件事情,就是我開始喜歡與自己獨處的時光。」。與自己自在的獨處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必須面對內在的黑暗與恐懼。創傷讓部分受創傷者有機會看見內在自我,並試著擁抱與接納真實的自己,這樣的努力總是讓我感到震撼與欽佩。
凡是有陰影的地方,就會有光明;世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這些名言影響我深遠,我也很常與個案分享,當看到他們會心一笑時,我也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與同理。這或許是心理治療中最美好的時刻吧,因為我們一同存在、共鳴、與珍惜當下。我很感謝能有這樣的機會陪伴傷友們成長,在我遵循嚴謹的臨床心理治療架構下執行治療時,他們替我打開了另一扇窗,讓我能從新的角度欣賞這個世界與他們美麗的心靈。誠摯的祝福所有傷友們,祝福他們未來一切平安、自在;也期望閱讀者能了解受燒傷所苦的心靈,讓我們一起打造更為友善、包容、滋癒的心理環境,一同幫助所有需要協助的人們。

貨號: 9789570858570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