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關係,再善良也不必留:擺爛同事、有毒情人、自私朋友……,不必迎合他人的26個練習

即將出版

NT$360

原書名:남인숙의어른수업
出版日期:2025-08-07
作者:南仁淑
譯者:陳品芳
印刷:套色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24
開數:25開,長21×寬14.8×高1.3cm
EAN:9789570877427
系列:心靈漫步

善良不等於忍耐,學會止損,才能留住對的人!

 

「人生不能照單全收,買東西也是」、「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作者南仁淑,
寫給那些為關係所苦的人!

 

YouTube累積2000萬次觀看,
最受歡迎的人際關係難題,皆收錄於本書。

 

作家南仁淑很常收到讀者的來信,他們總是在信中訴說煩惱及困擾,
原本以為最難解的問題應該是戀愛或金錢等,
沒想到「人際關係」才是最常收到的問題,像是:

 

Q. 害怕孤單,常被朋友牽著鼻子走?
Q. 不討好同事,就無法在職場生存?
Q. 明明是有毒關係,卻很難斷?
Q. 總是被朋友占便宜,心裡不舒服卻開不了口?
Q. 沒有知心好友,生日只能一個人過,這樣也不行嗎?
Q. 和朋友漸行漸遠,該如何面對?

 

事實上,人際關係隨著長大後,會變得複雜。
那是因為踏入社會後,接觸的人變多、環境也更複雜,
理所當然因「人」產生的問題也會更多。
如同家中雜物,變多時就要斷捨離,其實「人際關係」也是一樣,
必須學會取捨,只讓對的人進入生活。

 

▍這樣思考,找到讓人舒服的關係位置

 

人跟物品一樣,你有權利決定去留,
只要改變思考方式,就不會一直陷在有毒關係中,無法自拔。
朋友、家人、伴侶間都適用,保護自己,也能體貼他人。

 

.很難做到完全公平
若感覺不舒服,一定要提出來討論,關係才能長久。

 

.世界很大,朋友不是唯一
凡事不要太依賴人際關係,自然不會太在意。

 

.立下界限,不照單全收
制定標準,告訴自己做到某個程度就要停止。

 

.理解任何關係都可能會結束
預先這樣想,真正發生時才不會太難受。

 

在受過傷、後悔過之後,傷口會重新癒合,
讓我們以更加成熟的心態來面對每一段關係,這其實是件很棒的事。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

 

余佳容│同伴心理諮商所所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威廉|暢銷作家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好評推薦

 

幾年前的我,推崇人際斷捨離的痛快,而今如同此書作者追求獨善其身的超然狀態。──威廉,暢銷作家

貨號: 9789570877427 分類: , ,
作者:南仁淑

小說家、散文家。憑藉暢銷書《二十幾歲決定女人的一生》創下驚人的380萬冊銷量,並奠定了「亞洲女性導師」的地位。

此後,她陸續出版《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人生不能照單全收,買東西也是》、《女人的一生始於自尊》等暢銷書,持續探索內在反思與自我成長的課題。

近來,她更成為國內唯一獲得「銀色按鈕」的全職作家型YouTuber,以此擴展與讀者的交流管道。本書收錄了她所收到的眾多來信中,最常引發共鳴與困惑的問題,並結合她成為大人後才領悟的關係智慧。書中提供了現實而不流於陳腔濫調的建議,幫助讀者擺脫孤立或過度依附的狀態,學會守護自己,享受自由且滿足的人際關係。

 

譯者:陳品芳

政大韓文系畢業,於台韓兩地職場打滾過後看破紅塵,終於決定當一個專職其實是阿宅的譯者。喜歡看韓國電影、聽韓樂,十分享受宅在家趕稿邊掛網打遊戲的時光。

 

貨號: 9789570877427 分類: , ,

【作者序】希望我的回答,能安慰受傷的你

Chapter1 害怕孤單,成為交友上的弱點

Case1不擅長交際,導致很孤單
Case2總覺得自己在單方面付出
Case3感覺自己很無趣,交友圈很小
Case4內向膽小,該如何拓展人脈?
Case5找不到能聊的話題,很苦惱
Case6人真的可以完全沒朋友嗎?
Case7害怕孤單,常被朋友牽著鼻子走

Chapter2 付出真心,卻得不到回應

Case8因為原生家庭,對人有疏離感
Case9好聲好氣說話,卻常被忽視
Case10友誼竟然得用錢來交換?
Case11沒人關心的生日,還要過嗎?
Case12和朋友漸行漸遠,該如何面對?
Case13直來直往、不假裝,有錯嗎?
Case14世界很大,不要只在意人際關係
Case15如何拿捏與朋友間的距離?
Case16對朋友說錯話時,該如何挽回?
Case17懂得看風向,不要盲目附和同事
Case18一定要討好同事,才能在職場生存?
Case19不會察言觀色,很常說錯話或出包?

Chapter3 有些人,就是該保持距離

Case20容易被剝削,是我的問題嗎?
Case21如何切割關係,和朋友保持距離?
Case22明知是有毒關係,為什麼很難斷?
Case23突然情緒低落、提不起勁,如何面對?
Case24發生離婚等大事時,該如何面對?
Case25家人對我進行情緒勒索
Case26朋友的價值觀和我不同,該放生嗎?

貨號: 9789570877427 分類: , ,

作者序

希望我的回答,能安慰受傷的你

 

身為一個出版多本著作的作家,我經常收到許多讀者的分享與交流。但由於我專注寫作,讀者通常需要打電話到出版社詢問我的信箱,才能寄問題給我。讀者經歷繁瑣的過程向我傾吐他們的煩惱,而我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也獲得了更多的勇氣。於是,我創建了一個名叫「大人成長學校」的網路社群,並設立了煩惱諮詢討論區。我透過YouTube影片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至今已有四年。

 

起初,問題大多與戀愛、未來發展有關。後來我發現,人們真正煩惱的問題,其實是「人際關係」。仔細想想,這並不奇怪。因為戀愛跟職場都是獨立的單一事件,但人際關係幾乎與整個人生息息相關。

 

這本書收錄了我在成為大人之後,花了些時間才領悟的人際關係解方。書裡的我像是一個家教老師,為徵詢我意見的人提供問題的解法。但雖然是回答他們的問題,可是從這些問題裡,也能找到我的影子。

 

成為大人之後,學習依然是無止盡的過程,而過程本身能使人生更美好。就如同一個已不再生長的人,仍會分泌生長荷爾蒙,那些荷爾蒙便是健康與活力的來源。

 

無論何時開始都好,我們都可以學習並提升自己。即使處境艱難、面對難相處的人等,也依然能有收穫。在受過傷、後悔過之後,傷口會重新癒合,使我們以更加成熟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世界。這其實是件很棒的事。

 

希望本書微不足道的內容,能夠潛移默化進入讀者的心中,提供最好的支持與安慰。

貨號: 9789570877427 分類: , ,

Case7 害怕孤單,常被朋友牽著鼻子走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容易寂寞的人。我總是渴望有人陪伴,但每次見面,我又覺得很不自在。我喜歡的那些人,沒有一個人喜歡我。

 

以前我也曾跟不知為何變熟的朋友相處得融洽,後來卻因為我的失誤而失去這個朋友,導致現在我都是一個人。我很獨立,但同時也覺得孤單。雖然覺得配合他人的喜好很麻煩,但同時也覺得我有些執著於「維繫人際關係」這件事,究竟該怎麼辦才好?我想好好安撫自己的心,活得輕鬆一點。

 

就像這位投稿者一樣,我們經常誤會「獨立」跟「人際關係」是對立的兩個概念。其實獨立是指能靠自己的力量對自己負責,並不是指人要像孤島一樣,在人際關係中顯得疏離。有時候我們會誤會一些用詞的意思,例如最近常說的「財富自由」,跟希臘時代犬儒學派哲學家所說的「沒錢也能過得很好」,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所謂的「從人際關係中獨立」,其實是能配合自己的需求享受人際。

 

人類生來就不是能獨居的動物。要想接受這一點,首先必須理解讓人類能以萬物之靈自居的大腦。

 

雖然身為人類的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很了不起、腦袋很好,但其實從進化的觀點來看,在以生存為目的的原始時代,腦袋並不需要這麼好。如同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一樣,強壯的肌肉、尖銳的爪子或牙齒、強大的動態視力等才是有用的條件。但在從前食物非常珍稀的時代,每天會消耗人體兩成熱量的大腦,竟能取代那些生存的必要條件,獲得發展,從某個角度來看其實並不自然,甚至可說是非常不符合性價比。但如果想讓這個說法成立,首先我們必須假設人類是一種能獨立生活的物種。

 

人類透過精巧與複雜的溝通達成合作,這樣遠比「每個人都具備聰明才智」更有利於生存。因為人類可以擬定戰略狩獵巨大凶猛的動物,個體所具備的知識也能彼此分享、累積。現在最廣泛被接受的假說,就是人類之所以進化成高智能的生物,目的正是為了社交。

 

既然我們是為了社交而進化,那大腦自然不會喜歡孤立狀態。仔細深究所謂的幸福,其實是大腦製造各種荷爾蒙讓自己獲得快感的狀態,而這正是在進行有利於生存的行為時,大腦所給出的一種獎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幸福不會維持太久,因為如果只靠單一行為就能讓幸福持續,人就不會想去做其他具生產性的活動。例如有毒癮者,成天就只想吸毒。大腦的獎勵機制被設計成要與其他人共同合作才會啟動,雖然我們因為經常對他人失望,所以覺得一個人才會幸福,但其實很多心理學、腦科學研究都讓我們看見,一個人的生命中絕對不能沒有「他人」。

 

據說人在讓他人開心時所能感受到的快樂,比自身獲得利益時要高上許多倍。即使不與其他人對話,只是跟陌生人一起待在咖啡廳,也能刺激人類分泌血清素。甚至有研究結果指出,就算是跟不認識的人牽手,也能減輕所感到的痛苦。也有人主張,人之所以如此容易在人際關係中受到傷害,正是因為這件事對生存來說非常重要。人體所感覺到的痛苦,就是為了保護這一部分所發出的強烈訊號。

 

為了成為一個「自尊感強的人」,讓自己不執著於關係、好好生活,我們所要做的並不是完全跳脫所有人際關係,而是要好好經營關係。越是掙扎想脫離人際關係,反而會使人越渴望,這種內在矛盾會降低生活品質。我們平時必須適度投資能量,讓人際關係維持在一定的水準,才能減少相關的煩惱。一個有尊嚴的人,通常都如何待人呢?

 

自尊感強的人與他人相處時總是溫柔親切,但沒見面時就不太會去想對方的事。比起事先準備禮物或小驚喜讓對方感動,他們會選擇在相處時表現貼心且專注的一面,讓對方知道「眼前這個人是真心與我相處」。但除了與他人見面的時間之外,自尊感強的人會專注在自我的生活上,不會要求過於頻繁的交流,這樣反而讓人覺得有吸引力。

 

■ 維持適當距離,才是交友的健康模式

 

自尊感強的人不會對人際關係抱持過高的期待。至於極度渴望人際關係的人,身邊大多數的關係都「不夠深刻」。他們嘴巴上雖然說淺淺的友情也不錯,但看其對友情的要求就會知道,其實並非如此。

 

「我期待的不多,只希望難過時能有個人跟我一起喝酒。」
「希望有難過時能聽我講心事的朋友。」

 

很多人都會這樣說,但其實這就是要求一種深刻的關係。並不是一定要分享人生的痛苦或內心的故事,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朋友。即使這樣,也不是只有「真正的朋友」才值得你花時間與他相處。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種觀念反而會成為人際關係的阻礙。一個自尊感強的人即使在淡薄的人際關係中也能獲得滿足,所以他們不容易有遺憾。例如你在讀書會上認識了一個人,見面時你們會開心地聊跟書有關的事,但分開後也不會特別聯絡。人際關係其實只需要這樣就好,並不會因為你沒在讀書會上找到能相伴終生的朋友,就顯得這件事沒有意義。
面對一段人際關係,一個自尊感強的人會花更多力氣減少失誤,而不是多做一些為對方好的事。我們都以為,對一個人好就是對待人際關係的良好態度,但其實盡可能避免犯錯以傷害對方、讓對方失望才是更重要的。獨處時能好好休息、享受放鬆的狀態,與他人相處時則必須繃緊神經,避免去做不該做的事,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有些人總愛說些不該說的話,有些人則是過於吝嗇,有些人則是因為慣性遲到而惹人生氣,這都會使他們欠下不必要的感情債,進而使人際關係變複雜。其實一個人越依賴人際關係,就越會藉由給予他人好處來博取對方的歡心。與此同時,卻又經常傷害對方的情感。既然我們的精力有限,那不如就把精力放在避免犯錯上,反倒是更聰明的經營方式。

 

那些自尊感強的人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跟朋友見面後,並不一定會大開話匣子。反倒是那些渴望擁有人際關係的人,和朋友見面時,會一股腦地把想講的話說出來。這種說話方式是他們在人際關係中被孤立的原因,也是結果。因為他們說話時總是不會顧及對方,因而使人們更想疏遠他們。隨著被孤立的時間增加,他們也逐漸遺忘適當的說話方式。至於自尊感強的人,則是話說的不多,但溝通總是很順暢。

 

從某個角度來看,一個自尊感強的人在人際關係中,仍會著重於專注當下。他們不會執著於過去或未來,而是享受「現在」和自己身邊的人一起度過美好時光。但離開了現在,他們便不會執著,會與他人維持不遠也不近的適當距離。

 

■ 如何不被人際關係影響,保有自我?

 

1. 見面時就好好與對方相處,其他時間則專注在自己身上。
2. 不執著於深刻的關係。
3. 與其想著為對方做些什麼,不如努力減少失誤。
4. 以適當的方式與人溝通。

貨號: 9789570877427 分類: , ,

Case14 世界很大,不要只在意人際關係

 

我有兩個在職場上認識的好朋友。以前我們三個人總是玩在一起,後來我離職自己創業,我們就變得很難找到時間見面。不知從哪天開始,約見面時只要我比較晚到,就會發現他們兩個並肩坐在一起,我得一個人坐在他們對面。通常兩個人見面的時候,都會是面對面坐吧?這種情況發生了好多次,讓我覺得好難過。但這件事實在太小了,我也不好意思去問別人的意見。是我太敏感了,才會有這種感覺嗎?

 

跟人相處久了,偶爾會遇到一些事情讓自己失望。有時候心裡總覺得不是滋味,但情況似乎也不是太明顯,只有自己一個人覺得有些過不去。不曉得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還是自己不夠成熟,思緒剪不斷理還亂。投稿者所產生的感受,就屬於這一種情況。

 

聽完投稿者的敘述,一般人很有可能會認為「是你太敏感了」。只是同事兩個人並肩坐在一起,究竟為什麼會讓人覺得不是滋味?實在不太能感同身受。他們有可能是想讓晚來的人有比較大的空間,所以才會這樣安排座位。況且全球經歷過一場疫情,面對面坐比較容易造成飛沫傳染,可能是因為這樣,他們習慣了並肩而坐。但我想說,感受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那是無法控制的東西,只能任由它出現、等待它消失。我們唯一能控制的,是改變在感受出現之後的態度。

 

我覺得無論是誰,都應該要試著改變自己的態度與條件,讓自己不會在人際關係中覺得「不是滋味」。仔細想想,這是一種會徹底破壞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的情緒。所謂的不是滋味,究竟是什麼樣的感受?

 

「心中覺得有些缺失而感到不好受。」這是字典對「不是滋味」的定義。這不是對他人明確的憤怒或埋怨,只是覺得好像哪裡少了點什麼。由於事情實在太小,不足以生氣或抗議,卻又讓人產生了一些負面情緒。這種情況,我們通常會以不是滋味來形容。人會產生這種情緒,通常都是因為心理上覺得親近的人所致。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確實有很多事情都會讓人覺得不是滋味。但要是經常覺得如此,又總是無法排解,那就該反省自己了。

 

首先,如果經常覺得不是滋味,那就需要回頭思考,是否自己的視野比較狹隘,或是太過以自我為中心。如果太自我中心,或自認為有些不足之處,那就很容易在人際關係中感到不是滋味。當你感到不是滋味時,很多時候只要靜下心來觀察,就會發現從對方的立場來看,他很可能別無選擇。所以當人際關係出現摩擦時,我們要習慣先想想對方的立場,這樣就能讓自己舒服一點。

 

如果你是一個地位比較高的人,更要好好安撫這種情緒。在人際關係中,地位較高的人通常需要照顧地位較低者,這是不成文的默契。但如果被公開要求照顧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或被公開批評說沒有做到這一點,就很容易讓人因為面子掛不住而覺得有些難受。這樣鬱悶的情緒要是沒有正常排解,很容易扭曲成被動的攻擊性,進而使他人難受。

 

一個自我意識較弱的人,也很容易覺得不是滋味。因為這一類的人對自己的感受與判斷不夠有信心,所以比較不會選擇表達意見或平淡地讓情緒過去,而是會以「不是滋味」去詮釋「對方沒有錯,自己也沒有錯,但介在這之間有些模糊」的感受。就像投稿者一樣,看到兩個朋友坐在一起等自己,如果當下自己的心靈處在平衡的狀態,很有可能就不會多想。但如果覺得跟以前不太一樣,有一些讓你在意的事情,其實只需要直接開口詢就好。例如:「有件事我想問一下,你們為什麼要這樣並肩坐在一起?為什麼不面對面啊?」

 

如果你們之間的關係夠親近,問這種問題當然沒什麼。通常只要聽到對方的回答,讓你難受的疑問往往都能迎刃而解。讓這種疑問浸泡在曖昧不明的情緒裡,可不是一種健康的做法。
如果上述事件真的是對方疏遠你的證據,你也真的明確感受到,就更需要前文所說的確認過程。因為一個足夠自信的人,通常會更明確地把負面情緒定義為「心情不好」、「讓人生氣」,而不是「不是滋味」這種模稜兩可的狀態。

 

■ 不要太依賴人際關係,自然就不會太在意

 

此外,那些高度依賴人際關係的人,也會經常在人際關係裡覺得不是滋味。

 

雖然人的一生都需要和他人相處往來,但其實每個人都是孤單的存在。基本上來說,我們應該要以能獨自經營個人生活為核心,並將與他人之間的善意往來視為「令人感激的額外收穫」,才是能與孤獨並存的正確之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而不是他人身上,自然就不會對他人產生過高的期待,更不會因為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而讓自己覺得不是滋味。這樣的人即使親切待人,也不會太過期待獲得實質或情感上的回報。因為他們的付出不到需要得到回報的程度,他們也並不期待獲得回報。

 

每一次我遇到一些狀況,讓我想起「忘恩負義」這幾個字時,我就會想起在卡內基書裡看到的一句話。書中說耶穌曾經為了展現神蹟,一口氣治療了十名痲瘋病患,但其中只有一個人跟祂道謝。作者講完這個小故事之後便問讀者:「你覺得自己有什麼理由得到比耶穌更好的待遇?」

 

人是一種了解越多越讓人失望的生物。就好像我們有時會覺得自己某些地方仍有待加強,別人也同樣會有些不足之處。所以我們不該為人際關係付出自己的一切,還期待對方也能完美回報。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在人際關係裡感到不是滋味,我建議你試著拓展人際吧!因為與你建立人際關係的人數越少,你就越會依賴對方,也會對那段關係過度敏感。一但關係遭到破壞,你便會受到難以承受的打擊,而這會使你更加執著於那段關係,進而陷入惡性循環。當你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便會經常覺得不是滋味。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試著讓自己不要覺得不是滋味,或許才是保持健康心態的方法。

 

■ 感覺到不是滋味時,請這樣檢視自己

 

1. 是不是目光太過短淺,才會採取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
2. 自己是否處在很脆弱的狀態?
3. 是否過度依賴人際關係?

貨號: 9789570877427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