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9大太空任務:一窺宇宙最真實探索實錄

NT$480 NT$379

原書名:Incredible Stories from Space: A Behind-the-Scenes Look at the Missions Changing Our View of the Cos
出版日期:2018-07-11
作者:南西‧阿特金森
譯者:蔡承志
印刷:全彩印刷
頁數:312
開數:18開,高23×寬17cm
EAN:9789570851342
系列:圖解

已售完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超乎想像的龐大計劃,專業又敬業的智庫團隊,透過縝密的計算和精細的高科技,帶領我們探索神祕又美麗的太空世界。

《NASA 9大太空任務:一窺宇宙最真實探索實錄》將帶領讀者,跟隨35位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完成九項太空任務,其中包括:
1 新視野號帶你破解冥王星之祕
2 跟著好奇號漫遊火星
3 透過哈伯太空望遠鏡窺見宇宙深處
4 飛越兩個世界的曙光號
5 克卜勒任務展開獵星行動
6 揭開土星環祕密的卡西尼─惠更斯號
7 太陽動力學天文台24小時監看太陽
8 獨行已逾十年的火星偵察軌道器
9 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掃描月球零死角

南西‧阿特金森是一位擅長報導太空科技的專業記者,也是美國太空總署JPL太陽系大使。她拜訪多位科學家和工程師,揭示各個太空任務背後的故事和發現,也分享他們的想法,以美麗的太空圖片與圖表輔佐說明。讀者宛如置身太空船與專家一起完成任務,加深對太陽系的知識。

《NASA 9大太空任務》揭露的科學發現與宇宙景觀,令人驚嘆。結合驚險的發現之旅,讓讀者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探索與發現的精神:

「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探測太空?回顧早年探索事蹟,當麥哲倫、達伽馬,甚至皮西亞斯等人啟程踏上旅途的時候,許多人無疑都認為,冒著生命危險,花了那麼多錢,來查探地平線外有什麼東西,根本是種愚行。然而那群探險家並沒有找到他們預期的事項,但他們的探索事蹟到頭來卻改變了世界。相同道理,機器人太空任務和望遠鏡,以及地基望遠鏡,也協助我們探索遙遠處所,而且促成了那麼多未知的──也未料到的──宇宙相關事項的發現。

驅動我們投身探索與發現的部分起因是無形的:拓展我們的地平線、滿足我們的好奇心、尋找所有非我們所能逆料之事項,並嘗試解答先前所討論的深刻問題:好比宇宙是怎麼開創的?生命是如何開展的?我們是不是孤單的?

探索也有實質的效益,好比科學、醫藥、通訊、運輸等種種技術的開發與進步。探索精神激勵我們創造發明,於是我們才能投身探索,並可能由此而改變世界。如今我們還不能清楚知道,倘若人類真能前往火星、木衛二或更遙遠的地方,我們會找到什麼事項,不過假使我們只待在我們的地球「搖籃」裡面,那麼我們就永遠都不會知道。」

※ 名家一致推薦

探宇宙奧祕,開人類眼界。
──林俊良,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讓讀者看見人類探索星空與太陽系的夢想成真之最新發現。
──傅學海,台北市天文協會理事長

唯有不斷探索宇宙,才能滿足人類的好奇心,這就是本書的目的。
──曾耀寰,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精彩啊,這麼好的讀物──新視野號章節讓我熱淚盈眶。
──艾倫‧斯特恩,新視野號冥王星─古柏帶任務首席研究員

……最令人驚嘆的故事,是關於地球上的人們,如何派遣這些機器人大使到太空出任務。作者藉由各項科學發現把他們的故事編結在一起,交織出一部羅列地球外人類力量的太空名人錄(或太空任務誌)。
──麥克‧布朗,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冥王星謀殺案追兇實錄》(How I Killed Pluto and Why It Had It Coming)作者

準備好了,你就要踏上一段終生難忘的旅程!從我們這處太陽系奇觀,到追獵其他繞行恆星的類地球世界,透過作者生動的描述,這些驚人的故事躍然紙上。
──安德魯‧錢金(Andrew Chaikin),《月球上的人》(A Man on the Moon)作者

在《NASA 9大太空任務》一書中,作者不只帶領我們一瞥龐大任務幕後的精彩場景,也讓我們明瞭,如今在太陽系內以及在外太空航行的這些無私機器人,成就了何等驚人的劃時代科學發現。
──伊恩‧歐尼爾(Ian O’Neill)博士,《探索新聞》(Discovery News)網站太空新聞資深製作人

最新一代太空探險家不是天生的,他們是經過努力脫穎而出的。作者介紹各位認識許多位這樣的後起之秀,透過貼身訪談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速寫,道出了他們的經歷。……我們彷彿隨著書頁內容前往各個行星探訪。
──潘蜜拉‧蓋伊(Pamela Gay)博士,天文學播客網站「Astronomy cast」

貨號: 9789570851342 分類: , ,
作者:南西‧阿特金森

通俗太空天文新聞網站《今日宇宙》的編輯與作者,還是航太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的太陽系大使。寫了好幾千篇太空相關文章,從2004年起每天著述不斷。她是《太空生活型態雜誌》(Space Lifestyle Magazine)總編輯,也不斷有文章刊載在Wired.com、Space.com、航太總署《天體生物學雜誌》(Astrobiology Magazine)、《太空時代》(Space Times)雜誌以及中西部好幾份報紙。她和好幾個太空相關播客網站有長期合作關係,包括《Astronomy Cast》、《365 Days of Astronomy》,也曾擔任航太總署月球科學研究院(NASA Lunar Science Institute)播客主持人。目前住在明尼蘇達州。

譯者:蔡承志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全職科普書籍譯者。累計作品出版作品近70本。譯著《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榮獲第7屆吳大猷科普書翻譯金籤獎。翻譯作品有《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跨物種傳染病侵襲人類的致命接觸》、《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好奇號帶你上火星》、《無中生有的宇宙》、《時空旅行的夢想家:史蒂芬.霍金》、《一本就通:宇宙史》等。

貨號: 9789570851342 分類: , ,

緒論  一路熱鬧上太空
第一章 破解冥王星之祕:新視野號
第二章 伴隨好奇號漫遊火星
第三章 一新耳目:出色的哈伯太空望遠鏡
第四章 飛越兩個世界:曙光號
第五章 追獵行星:克卜勒任務和搜尋其他世界
第六章 揭開星環世界和土星冰凍衛星之謎:卡西尼-惠更斯號
第七章 載太陽全年無休:太陽動力學天文台
第八章 勇往直前:火星偵察軌道器和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
第九章 攝月任務: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
第十章 前瞻未來:值得關注的任務和發現
尾聲 為什麼探測天空?

貨號: 9789570851342 分類: , ,
一路熱鬧上太空

人類太空飛行當然是十分引人注目──而且也始終是我的報導生涯中很重要的環節──關於不載人的機器人太空船,也始終是我心之所向。這種機器是我們探訪宇宙的使者,代理我們飛往人類還無緣前往的遙遠地方。從小到大我不斷聽說水手號(Mariner)、維京號(Viking)和航海家號(Voyager)這樣的太空船大膽執行一些最早期的深太空任務,並開創劃時代發現,改變了我們對太陽系的看法。它們帶我們認識先前只能夢想,還有藝術家只能想像的世界。
如今我們每天都能從駐紮在其他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月球等宇宙鄰里天體的太空船,直接接收震撼人心的影像。不論運作要件為何,機器人太空船已經在科學和探測的名義下,前往我們太陽系各處地點,執行了飛掠、繞軌、軟著陸、衝撞和漫遊等作業。我們還把一些大型望遠鏡射上了太空,把它們高高安置在地球朦朧大氣上方,清晰呈現星辰和遙遠星系的影像,甚至還包括與我們這裡完全不同的其他太陽系。這些任務向我們顯示,我們這處宇宙,是多麼奇妙和令人屏息。
儘管這些探測宇宙的無人太空船,實際上都只是以金屬和電路製成的機器,當中依然包含了一種人類元素。人類希望認識天空,解答相關問題的渴求,也因此我們才設計、打造太空船。人類秉持聰明才智,計算出彈道軌跡和星曆表(關於行星天體和太空船在特定時點的精確位置之計算結果)來引導太空船運行跨越行星際距離。喜好追根究柢的人類心智分析資料,歸出結論並成就發現。就連我們這群非火箭科學家的人類,也都震懾沉迷於美不勝收的太空影像,驚詫嘆服於來自遙遠地方的美妙新發現。這些機器讓我們得以在舒適的母行星,安然探索宇宙。
不過,把機器人太空船送上太空執行任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按照一般歷程,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有可能投入多年,辛勤鑽研本行專業,接著發展到了某個時點,一道未解問題或深奧謎團便激發一項觀點,催生出一款儀器,或甚至一艘塞進了許多儀器的滿載太空船,來研究那項謎團。初步任務概念和概要輪廓,都與潛在協同研究單位一起勾勒成形。
接著科學家就必須等待時機,期盼美國航空太空總署、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或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等太空機構發布所謂的「機會公告」(Announcement of Opportunity, AO),來徵求太空任務企劃案。不過太空機構通常只徵求某特定任務類型,所以倘若科學家想執行的任務,不隸屬這項AO的內容範圍(沒錯,太空探測界到處都是縮略用詞),他們就必須再多等一陣子,靜候良機出現。
最後,當合宜展望出現眼前,科學家便組織一支團隊,撰寫企劃案。科學家通常都必須投遞好幾份企劃案,來宣揚他們的構想,期盼他們的任務能通過好幾輪專家審核,雀屏中選。到最後只有極少數非常幸運的人士終於贏得太空機構贊助。接著他們就必須開心地(甚至瘋狂地)動員,安排打造儀器和太空船,而且一般都必須經過好幾次改動修正。發射載具(火箭)也需要先期安排並確保期程。喔,還有,該國國會仍有可能決定裁減太空機構預算,於是原本認定已經核准的任務,就有可能遭擱置或乾脆整個取消。
這整個過程有可能費時數年,甚至幾十年。而且也不保證一切事項(火箭、儀器、太空船本身)都將一如要求,完美發揮功能,擔保任務成功。
不過回溯2010年2月間那天,那群科學家歷經多年投入規劃和辛勤工作,終於達到了完美高峰。太陽動力學天文台(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稍後各位就會讀到箇中詳情)太空船成功發射,劃下任務操作的壯麗起點。
得以親睹任務科學團隊臉上展現的興奮和喜悅,是我永生難忘的寶貴經歷。為《今日宇宙》撰稿這幾年來,我有幸「隨船」跟著這些任務上太空:我得以密切關注這些任務,分析發現,並結識部分相關出色人士。我還有幸與公眾分享這些任務的驚奇故事,還有促成這些任務──構思任務,建造太空船,還有鑽研資料,以及負責照料我們的機器人特使前進深入宇宙──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故事。
這些機器以及它們背後那群人的傳奇故事令人嘆服,充滿精采情節,以及種種彎曲轉折。就如許多太空科學家所述,他們始終不知道自己會發現什麼,而且他們都學到了該事先料想始料未及之事。
本書只針對21世紀早期幾項機器人太空任務,勾勒執行經歷的瞬間寫照。太空任務有開始有結束,有些延續數年,甚至數十年;另有些則只執行幾個月。不過就所有人類冒險故事來看,一段故事的結束,也就象徵另一段故事的開始。探險故事延續不絕,相互連貫。
除了這裡細述的情節之外,還有許多奇妙的機器人太空任務持續進行,我鼓勵各位著手探尋,深入了解那些任務。本書最後一章介紹了好幾項即將投入的新任務。
今天,伴隨這些任務啟程探究宇宙,已經不再是記者的專利,幾乎所有人都能夠辦到。線上存取以及社群媒體連接,讓一般大眾有辦法參與這些事件、向美國航太總署以及其他太空機構提問、觀賞影像並得知種種發現,有時還能在事發當下即時進行。
此外,隨著民間科學計畫逐步推展,就連一般人都不只可以伴隨,還能真正成就其他事項;如今所有人都能實際對科學進程做出貢獻。還有什麼事情比發現隱匿星系、新的超新星、先前未見的月面環形山或火星撞擊坑,甚至於環繞另一顆恆星的新行星還更令人振奮?如今已經有尋常百姓發現了這類天體,而且還有更多等著被人發現。
陪我們一起上太空吧……

貨號: 9789570851342 分類: , ,

第一章 破解冥王星之祕:新視野號
聽說這是辦不到的事
秉持艾倫‧斯特恩(Alan Stern)的典型風格,他在兩場會議之間,在駕車路途上,騰出時間打了通電話,還回家逗留了一會兒。由於藍牙連線藝術家概念圖像,描繪出新視野號以及它和冥王星與其所屬衛星冥衛一(Charon,音譯「凱倫」)接觸時的景象。
微弱,斯特恩的聲音在背景雜音和交通喧鬧聲下,只勉強可聞,接著是車門和房門砰的關閉聲,手提箱和抽屜開闔聲。在此同時,他仍不斷談論他的太空船如何前往太陽系偏遠角落,研究遙遠的冥王星和所屬衛星群,又如何在2015年7月,完成那趟不可置信,簡直無從想像的成功任務。
「我們辦到了,」斯特恩乾淨俐落,毫不囉唆地述說他現在是如何回應那些表示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太空船絕對無法趕上時限,質疑他能在預算範圍內完成使命的人士。「其他我們完全不必多說。」
斯特恩是新視野號任務的首席研究員──也是主要的倡言創始人──他從1980 年代晚期開始,就不斷宣揚推動一趟冥王星太空任務。
「頭十年,我們根本毫無進展,」他說明。其他冥王星任務企劃逐一提出,然而要嘛都被取消了,不然就是沒有受到認真考量。挫敗之餘,斯特恩開始遊說其他科學家,甚至找上了國會議員,最後冥王星太空任務終於被列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0年代頭十年期間的最優先要務。
新視野號的冥王星太空任務初步在2001年獲准核可,然而到了2002年,航太總署基於預算理由,似乎打算把那項任務打入冷宮。所幸「行星學會」(The Planetary Society)等太空倡言團體紛紛向國會遊說,還發動兒童寫信請願,呼籲讓該任務存續。看來小孩子總是對冠上卡通角色名稱的行星迷戀不已,然而冥王星的英文名Pluto(布魯托,狗名),其實是引自羅馬神祇陰間主宰的名字。
計策生效,冥王星太空任務重新啟動。不過依然有人繼續唱反調。
「當新視野號在2001年獲選,有人告訴我們:『你贏了,不過你也輸了。』」斯特恩回顧表示。「他們說,沒有人能以這個價格打造一項任務,成本才相當於1970年代航海家號任務的五分之一。沒有人曾經在這樣的時間範圍內打造出一項外行星任務,才短短4年。然後那還是一趟為期10年的冥王星飛行任務,而你又只有一艘太空船,所以失敗機率相當高。這實在是沒有辦法可靠完成的使命。」
不過斯特恩辯稱,新視野號團隊下定決心,實現目標。「他們成功完成沒幾個人賞識認可的事情。這歸功於全國各地2,500人致力奉獻,全天候努力工作,加上夜晚和週末不眠不休,接連持續十五年,才讓這個夢想成真。這是可以寫進歷史的故事。」
夢想是要派一艘太空船前往探測冥王星和它的衛星群。「探測總是能開啟我們的雙眼,」斯特恩在2005年時這樣告訴我,再過短短幾個月,新視野號就要發射升空。「前幾次任務在火星上找到河谷,或者在木衛一(Io,音譯「埃歐」)上找到火山,或者在土衛六(Titan,音譯「泰坦」)上找到湖泊,全都是始料未及。我覺得我們在冥王星和冥衛一上會有什麼發現?我認為我們會發現美妙的事物,而且我們預料會有意外發現。」
斯特恩的預測──還有他的夢想──成真了。

新視野號
新視野號是有史以來最快的太空船,它使用添了額外助推器的加強版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來發射。
「我們竭盡全力打造出最小堪用太空船,五臟六腑一應俱全:動力、通訊、電腦、科學儀器,以及所有系統的備援,接著把它擺上最大型發射載具,」斯特恩說明。「這個組合讓我們在深太空達到勇猛高速。」
這艘小型平台鋼琴般大小的太空船,從地球以每小時約58,000公里高速遠離,在它飛往冥王星的48億公里航程,平均每天約航行1,609,344公里。不過以那種熾烈速度,要想減速進入軌道繞行冥王星是不可能辦到的。因此,第一次冥王星勘查作業,只能是一趟飛掠任務,大致就彷彿回歸早期太空任務的做法,好比1960、70和80年代最早飛掠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水手號和航海家號系列任務。
新視野號在2006年1月16日發射,才花9個小時就竄過月球軌道。那同一趟航程,當初阿波羅太空人就花了3天。接著新視野號在短短13個月內,就完成前往木星的8億公里航程──比先前七次木星飛航任務都更快──隨後在2007年2月間,太空船迴轉繞過那顆巨行星,從事科學研究,還有最重要的是取得重力助推,把新視野號加速至每小時83,600公里。
儘管達到這個速度,新視野號依然花了將近9年半,才跨越浩瀚太陽系,來到冥王星附近天域。實際任務預計在抵達號稱「最近會遇點」(closest approach)的位置之前約5個月就開始,於是新視野號靠近、飛掠,接著回頭檢視冥王星系統時,總計會有6個月長的勘查期,最近會遇點則落在2015年7月14日。
由於新視野號的旅程會帶它前往和太陽相隔十分遙遠的地方,太陽能板陣列並不能提供充沛電力。於是它改採一種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RTG),藉非武器級鈽238 自然衰變來產生熱量,用來轉化成電力。所生熱量也能為太空船的電子設備和其他組件保暖,以免在深太空冰冷環境下凍結。
探訪冥王星之後,新視野號繼續前進探勘古柏帶(Kuiper Belt),那是位於海王星軌道外側的一片天域,和太陽約相隔地日距離的30到50倍,或相當於45億到74億公里之外,而那裡也正是冥王星所在位置。這處天體帶和見於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相仿;不過古柏帶部分星體所含冰質往往超過岩質。這裡就是短週期冰凍彗星(如哈雷彗星)的發源地。
太空船搭載了一批功能強大的酬載,包括成像器、光譜儀和其他科學儀器,可用來測繪冥王星和冥衛一的表面地貌,研究它們的組成,並分析兩星體周圍可能存有的大氣。
發射時,新視野號還頂著「前往最後一顆行星的第一趟任務」頭銜。然而短短七個月之後,這個稱號就改變了。

貨號: 9789570851342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