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貧窮:250個底層家庭日記揭示的解答與希望

NT$420 NT$332

原書名:Portfolios of the Poor: How the World’s Poor Live on $2 a Day
出版日期:2021-11-18
作者:戴芮.柯林斯、強納森.梅鐸、斯圖亞特.盧瑟福、奧蘭妲.魯斯芬
譯者:許恬寧
印刷:單色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352
開數:25開,長21×寬14.8×高2.1cm
EAN:9789570860696
系列:Big Ideas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全球將近四成的人,平均每天靠不到2美元過活
隱藏於記帳日記裡的關鍵線索,將如何翻轉貧困陷阱?

★ 來自印度、南非、孟加拉250個貧困家庭的第一線田野調查,揭露最真實的底層生活。
★ 經濟學者、微型金融機構專家挺身面對巨大的貧窮困境,找出最佳解方。

///// 南非鄉村寡婦諾莎的資產負債表 /////
來自南非鄉村的諾沙已經77歲,女兒死於愛滋病、
孫子來和她一起同住,全家人住在破舊不堪的房屋裡。
一家五口只靠她每個月114美元的政府老人津貼過活,
諾莎一遍又一遍試著向社工申請育兒津貼,但被打回票,
女兒的喪事花費又讓諾莎遭逢雙重夾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資產
銀行存款 ▍占比67.0% ▍政府的老人津貼固定匯入銀行戶頭
存錢社團 ▍占比 2.4% ▍參加2個存錢社團
喪葬社團 ▍占比 1.3% ▍參加2個喪葬社團
放在家裡 ▍占比21.3% ▍將每天購買三餐後剩下的錢放在家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負債
無息借貸 ▍占比 0.4% ▍向鄰居與家人借了4筆錢
有息借貸 ▍占比 4.0% ▍向放款者、儲蓄社團借錢,利率為25%至30%
商店賒帳 ▍占比 3.6% ▍向村裡的兩間商店賒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球各地收入飄忽不定、三餐不繼的人們,
如何巧妙運用各種財務工具,讓桌上有食物、為家人保險、儲蓄,
還能應付五花八門的生活支出並做出投資?

【財務日記法揭露最真實的財務生活】
作者群走訪孟加拉、印度、南非的貧困村莊進行一年期的訪談,利用「財務日記法」協助受訪家戶記錄每天的支出與收入情形。日記呈現了出乎意料的複雜財務生活:窮人除了工作收入外,會大量利用各種非正式的財務工具,例如親友借貸、互助會,或是較正式的銀行微型貸款來周轉各種生活上的金錢需求,不僅能應付日常所需,還能存下緊急預備金並做出投資。

【微型經濟的力量與未來】
從受訪對象的經驗,不僅打破窮人一定是「日光族」或「月光族」的刻板印象,作者群更歸納出打擊貧窮的新方法與原則,例如,微型金融若能提供方便、可靠、有彈性的服務,將能對窮人的經濟狀況帶來更大的幫助。本書的研究除了提供金融機構參考外,也替每天靠不到2美元過活的人們,帶來改變的一線曙光。

各界推薦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莊雅婷│臺北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這是一本希望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書。而詳細的資料蒐集與社會科學嚴謹的推論
過程與分析方法,是本書最重要的特色。就讓經濟學家溫暖的心加上冷靜的頭腦,帶讀者走過這趟了解貧窮、提出解方的知識之旅吧!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在這樣一頁頁被整理解讀的財務日記中,我彷彿讀到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故事,那些可怕突如其來的喪病意外、那些歡喜支出卻龐大到傷腦筋的喜慶,都在這些現金流的敘述中活了過來。
▍莊雅婷│臺北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一條令人耳目一新的獨特道路。與其等待世界辯論和接受他們的想法,作者們已經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實踐。在對抗全球貧困的戰爭中,感覺就像贏得了一場小小的戰鬥。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這項研究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證明窮人對於其財務規劃有著老練而世故的想法。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

我向任何關注如何改善窮人生活的人推薦這本書!
▍梅琳達‧蓋茲(Melinda Gates)│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聯合主席

貨號: 9789570860696 分類: , , 標籤:
作者:戴芮.柯林斯

波士頓銀行前線聯盟(Bankable Frontier Associates)資深研究員。

作者:強納森.梅鐸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公共政策與經濟學教授,合著有《微型金融經濟學》(Economics of Microfinance,暫譯)。

作者:斯圖亞特.盧瑟福

孟加拉微型金融機構SafeSave的創辦人。

作者:奧蘭妲.魯斯芬

牛津大學國際發展博士,目前定居於印度德里。

譯者:許恬寧

師大翻譯所畢,自由譯者,近期譯有《何時要從眾?何時又該特立獨行?》、《當上主管後,難道只能默默崩潰?》、《慣性思考大改造》。

貨號: 9789570860696 分類: , , 標籤:

推薦序 富裕限制了我們的想像 【林明仁】
推薦序 把手弄髒只為求真相的研究 【莊雅婷】

第一章 窮人的財務組合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頭疼事
第三章 處理風險
第四章 一點一滴籌措大額款項
第五章 利率
第六章 重新思考微型金融:二代鄉村銀行日記
第七章 更理想的財務組合

附錄一 財務組合背後的故事
附錄二 財務組合範例

謝辭
參考文獻

貨號: 9789570860696 分類: , , 標籤:
推薦序(節錄)/富裕限制了我們的想像/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這是一本談「真正的窮人」的書。不是月薪30K以下的窮人,而是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每日扣掉房租支出後,手頭只剩兩塊美金(還不夠買兩個御飯糰),在生存邊緣掙扎的人們。「終結任何形式的貧窮」(end poverty in all its forms everywhere),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排行第一,而世界銀行也指出,以測試證據與分析作為基礎,協助各國制定正確扶貧政策,並聚焦於可積極改善人民生活的政府投資,才是正確的作法。從國家上位的政經制度、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各類扶貧政策的效果,以及新作法的發想與評估,發展經濟學家在理論與實務上,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建議,而這也是循證分析(Evidence Based Policy Evaluation)的最好典範。而依據世界銀行2020年〈終結貧窮、繁榮共享〉(Poverty and Shared Prosperity)報告指出,全球貧窮人口的比例(Global Poverty Rate),從1990年的36%(19億人)降到2017年的10%(7億人),除了國際經濟的發展外,這群發展經濟學家的功勞也不能被忽略。

本書即是由個體行動的角度,結合發展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與財務規劃研究,以協助家戶脫貧的最好指南。四位作者在微型金融及國際扶貧與發展領域都有多年研究與實戰經驗,本書不只是象牙塔裡的作品,而是以實際行動與政策執行結合,對現狀帶來改變的研究成果的忠實紀錄。

貨號: 9789570860696 分類: , , 標籤:
推薦序(節錄)/把手弄髒只為求真相的研究/莊雅婷(臺北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們與二百五十個家庭合作,用財務日記的方法詳細記載窮人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現金流,每個月至少需要探訪對象兩次,涵蓋了孟加拉、印度、南非的貧窮家庭,甚至是所謂世界銀行定義的赤貧家庭。而作者們也認為,唯有這樣的方式,才能知道真正的收入或支出是發生在什麼時候、以怎樣的形式流入或流出,真實了解這群家庭生活的限制,這是一般只看資產負債表的方式看不到的。簡而言之,他們觀察到窮人的財務組合,最大的特點就是收入低、不固定又無法預測,且缺乏可靠的理財工具,一般的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在考慮扶貧的金融相關政策時,多半只看到第一項收入低的限制,卻沒有看到更深層的問題,因此所規劃出來的各種財務工具自然不符合窮人的需求。

在這樣一頁頁被整理解讀的財務日記中,我彷彿讀到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故事,那些可怕突如其來的喪病意外、那些歡喜支出卻龐大到傷腦筋的喜慶,都在這些現金流的敘述中活了過來。我回想起博士班那年,我深入印度鄉間中去做探索性的研究調查,遇見了一群女士,她們說話語氣像媽媽、像阿嬤,她們說起存款俱樂部的故事,也有提到她們社團的記帳本子,我想這些本子裡可能也一筆筆記下了那些不確定的風險、不可預測的現金流,也反應了當代金融機構或非營利機構所能強化的缺口──更可靠、更彈性,也更符合窮人日常需求的金融服務。

貨號: 9789570860696 分類: , , 標籤:

定義全球的窮人時,「每人每日不到兩美元收入」成為廣獲認可的基準線。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算二〇〇五年時,世上五分之二,也就是有二十六億人落入這個範疇;此外,這二十六億人之中,最赤貧的九億人更是每天靠不到一美元掙扎度日。
無須如此度日的我們,很難想像靠如此迷你的收入活下去。甚至不假思索地認定,那種天方夜譚級別的極低收入,導致窮人幾乎只能當「日光族」。要脫貧的話,只能靠國際慈善,或是有一天加入全球化經濟。最熱門的全球貧窮公共辯論議題,因此全在談援助與債務豁免,爭辯著全球化的優缺點。 窮人可以如何自救則是比較少聽見的討論。如果說靠一、兩塊錢就得過一天,已經很難想像,更別提要設想如何靠這樣的收入富起來。
假設你的家庭收入,確實是平均每人每天不到兩美元,如果你和處於那種情境的其他人一樣,那麼你幾乎一定是在地下經濟,從事零工、兼職或自雇的工作。一天靠兩美元過活最不常被提及的問題,就是你不會真的每一天都拿到錢。「一天兩塊錢」只是指一段時間的平均,某幾天賺比較多,某幾天比較少,通常根本沒收入。此外,生活在這種狀態時,你能取得的協助有限。就算有,品質一般也偏低。家人與社群是你最大的後援,然而最常見的情形是你得自己看著辦。
你大部分的錢,花在基本的必需品,尤其是食物,但要如何抓預算?你該如何確保每天都有得吃、有得喝,不只是有收入進帳的那幾天?如果每天有食物吃似乎已經夠困難,發生緊急狀況該怎麼辦?孩子生病時,如何能確保有錢看醫生,有錢幫他們買藥?即便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你又怎麼有辦法籌錢,應付未來的高額支出──包括房子與家具、讓孩子接受教育與結婚等等。此外,你還得替自己留一點錢,等老到無法工作的時刻派上用場。簡言之,生吃都不夠,該如何想辦法曬乾?
以上是很實際的問題,數十億人每天都會碰上,此外也是起點,可以據此設想出新方法,替企業開創新市場,服務每天靠一美元、兩美元或三美元度日的民眾。政策制定者與政府試圖處理一直存在的不平等時,剛才那段話提到的問題是明顯的起點。
雖然以上提到的窮人財務問題相當基本,要回答卻很不容易。現成的資料僅提供以管窺天的機會。不論是政府與世界銀行等機構所做的大型全國代表性經濟情況調查,也或者是小規模的人類學研究或專門的市場調查,全都不是為了解決此類問題而設計。大型調查讓人大致能了解生活條件,協助分析者計算全球的窮人數量,以及窮人每年的一般消費,但僅以有限的方式,讓人了解窮人實際上如何度過一週又一週的生活:如何制訂策略、權衡利弊、抓住機會。人類學研究與市場調查,雖以較為貼近生活的方式檢視行為,極少依據一段時間內定義明確的經濟行為,提供量性證據。
由於我們擁有的知識,無法解答我們冒出的種種疑惑,我們在幾年前展開一系列詳細的一年期研究,試圖了解家庭如何靠極少的收入活下去。我們所做的研究,有的追蹤農業社區的村民,其餘的則研究城市居民。我們的第一項發現是最基本的一條:不論研究哪個地區,多數家庭鮮少一有收入到手,就全數花光,即便是每天每人平均要靠不到一美元過活也一樣。家庭會想辦法「管理」金錢,有機會就存,有必要就借錢。他們或許依舊左支右絀,但一段日子後,即便是最窮困的家戶,也以這樣的方式管理高比率的收入:他們會存下一些錢,或是拿去償還債務。窮人動用五花八門的方法,把錢藏在家中、托別人保管,或是存進銀行機構;加入儲蓄社(savings club)、儲貸社(savings-and-loan club)、保險社(insurance club);或是向鄰居、親戚、雇主、放貸者、金融機構借錢。一般的貧窮家庭隨時處於各式財務關係。
窮人的財務生活在眼前展開,我們得出兩點心得,除了對全球貧窮的看法改觀,還可能協助市場回應貧窮家戶的需求。首先,我們發現對窮人來講,理財其實是日常生活中相當基本、人們也深深理解的一件事。判斷貧窮家庭能在多少程度上改善生活時,金錢管理是關鍵因素。理財能力的重要性,不一定高過身體健康、良好的教育或財富,但通常是達成這幾大目標不可或缺的條件。第二,我們發現貧窮家戶想盡辦法管理微薄收入時,幾乎每每受不了現有理財工具的糟糕品質,最令人無法忍受的一點是可靠性低。我們因此想到,如果能提供貧窮家庭某種更理想的財務工具,他們改善生活的機率絕對會大增。
我們這裡談的是管理金錢的財務工具。這些工具要能有辦法在每人每天兩美元的條件下,不僅讓桌上有食物,還能應付生活帶來的其他支出需求。可靠金融工具的重要性,不同於一般的假設。貧窮家庭的生活與優先順序,不是我們想的那樣。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銀行與銀行業務的概念。全球的「微型金融」(microfinance)運動已經引發部分的重新思考,但值得繼續深入研究。不論是致力於帶來社經變革的慈善家與政府,或是試圖拓展市場的企業,本書介紹的研究發現都將點出新機會。

※ ※ ※

哈米德與卡迪佳這對夫妻在孟加拉沿海的貧窮村莊結為連理,丈夫哈米德教育程度不高,屬於無技能的年輕人,地方上不太有工作機會。兩人在第一個孩子出生不久後,和成千上萬的前人一樣,放棄鄉下生活,移居首都達卡,落腳在貧民窟。哈米德當過一陣子的腳踏車人力車車夫,也當過建築工人,很多時候則是無業。他的身體不太好,後來終於當上機動車的備用車夫。我們在一九九九年的尾聲,首度見到這對夫妻,當時哈米德已經在當備用車夫,卡迪佳留在家照顧孩子,另外還靠縫縫補補,賺錢貼補家用。一家人住在一棟長型屋子,水泥牆,鐵皮屋頂。房東違法占地蓋了那間建築物,隔成許多小房間租人,一共住著八個家庭,大家共用廁所與廚房空間。
哈米德與卡迪佳夫妻平均每個月靠七十美元過活,家中收入幾乎全靠哈米德,但他每天能賺到多少錢不一定,要看當天有沒有辦法上工(哈米德僅為備用司機)。如果能出車,還要看招到多少客人、那天能留著車多久,還有就是車子故障的頻率。七十元的收入,五分之一繳房租(不一定能準時繳納),剩下的大都用在最基本的生活所需:食材與烹飪成本。夫妻倆猜想(也符合我們蒐集到的證據),他們的收入屬於孟加拉人的窮人等級,但不是最窮的。依據全球標準來看,他們落在全球收入分布圖底部的五分之二處。
哈米德與卡迪佳是一個平凡的窮人家庭,只接受過一點教育,夫妻倆努力在只有一個房間的空間裡生活,養孩子,還要保住哈米德的健康──每人每天只能依賴不保證能賺到的〇.七八元。你會以為這樣的家庭,不太會有財務生活,然而,他們的年終家庭資產負債表上的多元工具,顯示哈米德與卡迪佳儘管拮据度日,他們積極理財。
哈米德與卡迪佳並未一拿到錢,就花個精光,完全稱不上「日光族」。狡兔三窟,他們有六窟,例如:在家裡放兩元,應付日常的小額支出;三十元交給哈米德的父母保管;四十元借給親戚;人壽儲蓄險七十六元。此外,哈米德永遠在口袋裡放個兩塊錢,以免在路上臨時有急用。
哈米德與卡迪佳的資產負債表,在負債這一列,也清楚顯示這對夫妻積極「周轉」金錢。他們向人借錢,欠微型金融機構一百五十三元,私底下也向親友與雇主以無息方式調頭寸,一共借了二十四元。此外,他們也欠地方雜貨店和房東錢。卡迪佳甚至擔任地下銀行,替人保管錢,手中有兩名鄰居的二十元,以免被鄰居亂花錢的丈夫與兒子拿走。這種情形不代表在錢的事情上,男性一定比女性不負責任。哈米德也請別人保管錢,把八塊放在雇主那,打算找機會寄回家鄉。
哈米德與卡迪佳的財務活動,最後並未欠下不可能清償的債務。雖然他們的「淨值」(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的結餘)是負的,相較於他們的年收入,負債的金額很小。此外,他們的「償債比率」(debt service ratio,每月收入必須用於還債的比率)屬於可控範圍。以我們的樣本來講,淨值很少是負的:我們研究的一百五十二個南非家庭,僅三%如此。換句話說,我們不該假設貧窮家戶一定都深陷債務的泥沼,淨值絕對是負的。後面的章節將再詳細探討這種現象,也討論哈米德與卡迪佳這樣的資產負債表上的其他許多面向,相關細節可參考附錄二的財務組合。
不過,這樣的資產負債表雖然說出許多事,沒告訴我們哈米德與卡迪佳平日是如何經手錢。資產負債表無法顯示內情,得看現金流,即追蹤現金是如何流進與流出存款、借貸與保險工具。在記錄資產負債表的那一年,哈米德與卡迪佳將收入中的四百五十一元「放進」存款、保險或還債,自儲蓄、貸款或答應替他人保管錢財,「提出」五百一十四元。總金額是九百六十五元,超過他們該年約八百四十元的總收入(平均每個月七十元)。也就是說,每賺得一元的收入,周轉金額為一.一五元,這筆錢將放進某種類型的金融工具或提出。本書檢視兩百五十個日記家戶的行為與訪談內容,介紹他們進行周轉的方法與原因,探討為什麼更理想、更可靠的工具,將能助他們一臂之力。

貨號: 9789570860696 分類: ,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