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富爸爸,沒有驚人家世,
創業初期從都會區到工業區,沒有人願意讓他安裝太陽能板……
他是如何用十二年的時間,從一無所有做到讓全世界都看見?
陳坤宏原本只是一名光電工程師,待過實驗室,也曾常駐工廠。在他走訪全球的過程中,一個在外人眼中看來難以實現的能源夢逐漸在內心成形……
他的夢想,從台十七線兩旁的雞舍屋頂開始逐步化為現實。實際走訪時,他親眼看見這些克難經營的畜農現狀,為了在老舊的雞舍屋頂種電,他在台首創第一個具備穩固財務模式的太陽能分享經濟模式,不僅免費替雞舍更換安全屋頂,更將一部分發電所得回饋給這些提供太陽能電廠場地的畜農。
這不僅只是他一個人的夢想,更是一個二十年堅定不移的承諾。有了他的起頭,台灣無數在地光電企業紛紛仿效他的做法,在少有人關注的角落,裝設起一片片的太陽能板,以綠能結合地方創生。他們能提供給地方的價值,不僅是每一度光電的回饋金,更重要的是當強烈災害發生時,這些光電企業能夠成為地方小農有力的後盾,共同建構永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這本書收錄陳坤宏二十五年來,在創業歷程中逐漸堅定個人信仰的心路歷程。在偏鄉走動的創業路上,他與眾多朋友彼此陪伴,寫出一段段動人的故事,也成為彼此在生命中繼續走下去的力量來源。
▍無論你是否支持綠能,都應該讀過這本書!
你是否對綠能還有許多疑惑與不解:
綠能到底在做什麼?
十幾年來,綠能在台灣取得了哪些成果?
太陽能模組的回收,真的會對環境造成汙染嗎?
如何透過綠能來實踐地方創生?
本書作者陳坤宏將自己一切關於綠能的現狀思索與掙扎苦惱、與地方共同經營的議題與挑戰、現階段取得的一切成就與展望,都寫在這本書中。
- 他們以台十七線兩旁畜舍為起點,在雲嘉南地區廣泛設置畜舍屋頂光電,不僅協助翻新屋頂,加強畜舍結構安全性,還將發電所得回饋一部分給畜農。鄰近颱風季節時,他們不僅在事前協助補強安全性,若發生災損,也會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協助處理。
- 除了直接與畜農締結互助關係,他們也全額支持三小文創團隊的經營,共同推廣友善農業。三小文創團隊長期以來,一直以具體行動協助在地小農,支持他們對於栽種與培育的堅持,並協助開拓實體及線上行銷通路。
- 他們與台灣再生能源發展聯盟合作,協助台東達魯瑪克部落成立全台第一個由在地居民自主發起的公民電廠,在教會、工寮等主要聚會場所架設太陽光電,讓綠能在部落紮根,成為其它區域發展公民電廠的示範點。
- ……
這本書,是他創業踏上綠電道路以來,回首過去十二年所交出的一份成績單。
這十二年,不只有許多創業夥伴的支持,銀行與政府的協助,最重要的,是始終無言的陪伴,一起走在綠電與永續發展道路上的廣大地方鄉民。
無論是想了解綠能現狀的人,關心地方永續議題的人,或者是懷疑綠能、認為非核不可的人,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對於綠能的一切提問,此書都有解答。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
吳明賢 台大醫院院長
吳雲天 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李易昆 庶民發電學習社群合作社理事主席
林生祥 音樂人
林惠真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研發長
金磊 生態攝影與環境教育工作者
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洪傳獻 聯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徐輝明 東華大學校長
高茹萍 TRENA 社團法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
張景森 龍舟國手、前政務委員
曹啟鴻 前屏東縣縣長
許震唐 影像工作者與社區再生能源推動者
陳秉亨 台灣環境工作者
陳信聰 資深媒體人、新聞節目主持人
陳郁屏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
彭啓明 環境部部長
楊本豫 前友達光電財務長、策略長
趙家緯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有智慧的人能夠找到創造價值的方法,站在綠能第一線的坤宏以開闊的格局與善良的初衷,在台灣許多偏遠的角落綻放出激勵人心的動人故事,閱讀這本書就是獲得智慧最容易的方式。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坤宏的書很好看,不忘初心的堅持與耐心陪伴的情義,貫穿能源創業艱途,真是我們庶民能源運動的好伙伴。
──李易昆,庶民發電學習社群合作社理事主席
成長過程中的每個小故事,都是成就大事業的養分!睿禾控股創辦人現身說法,把土地與環境作為核心價值,邁向光電永續事業。
──林惠真,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研發長
在太陽能領域未來還有很有的空間可以發展,值得持續投入累積更多廣泛的應用與國際化的新機會,進一步為全人類創造價值。在此也向各位讀者推薦本書,相信大家一定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發。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太陽底下真無難事?在光電產業中奮鬥的每一個人都明白,這條太陽的路,須走過各界質疑眼光所聚焦投射出的酷暑。不少人放棄了,但看了書就明白,坤宏他停不下的腳步,是用最炙熱的心,去接收、了解、轉化這些挑戰,把它化為動能,更化難為無難。這份光與熱,就如同再生能源般,永續地傳承下去。
坤宏是我清華電機工三館的學弟,我們以他為榮,特別推薦。
──洪傳獻,聯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在《太陽底下無難事》一書中,坤宏分享了他如何因為棲地保護議題,而從地面型太陽光電開發急流勇退,回歸到屋頂太陽光電的開發;他支援當地青創,如三小市集、彰化顯榮宮綠能屋頂,以及保留布袋鹽田鳥類棲息地。這些故事讓人看見,他如何將太陽光電與環境的理念兼容,並堅持不懈。
這本書以輕鬆而溫暖的語言詳述這份熱情與實踐。我真誠推薦給對台灣再生能
源抱持熱忱的讀者,它是一部值得每位對綠能有興趣的朋友們共同學習和分享的好書,值得收藏。
──高茹萍,TRENA社團法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
本書中提倡的觀點:綠能發展並不只關乎能源和生態,更應該關注土地、關注人、關注社區,與本人的見解有許多地方都不謀而合,也勾起了本人重新思考台灣綠能問題的熱情。希望這本詳細描述一個有理想的綠能創業家的故事,對大家都能有所啟發。
──張景森,龍舟國手、前政務委員
這是台灣能源發展道路中,先行者的故事,是你我皆需要與認識的重要他者,且在這條路上,我們都應不讓先行者獨留背影。
──許震唐,影像工作者與社區再生能源推動者
最好的再生能源發展應該要與農漁村社區共存共榮,這正是民間團體多年在推動的,而坤宏本身就是實踐者,也是民間團體的堅實夥伴,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也期待本書傳遞的經驗可以帶動更多再生能源產業跟社區一起合作。
──陳秉亨,台灣環境工作者
陳坤宏是我清大學長,讓人又尊敬又崇拜的那種。聰明、努力、創新、事業有成、不忘初衷。台灣必然要發展綠能,但這過程有不少爭議與不堪。陳董事長提供了一個很不一樣的方向,讓綠能、環境、社區與土地,可以有一條陽光普照、共榮共好的示範道路。
──陳信聰,資深媒體人、新聞節目主持人
利益眾生不需要透過過多的交際往來達成,我相信坤宏兄也是如此。從他書中看到他不斷成長與進步的心路歷程,這些都需要長期思考與策略布局,我相信這是台灣未來發展很重要的元素。
我相信正是因為秉持這樣的信念,才能讓坤宏兄除了太陽能外,也持續在電力交易、氫能等各領域布局未來。也唯有鼓勵更多正派有理念的民間產業投入,公私共同協力,才是推動能源轉型最有效的方式。透過政府的政策,引導民間企業的創新活力,才能共同打造一個更乾淨、永續的未來。
──彭啟明,環境部長
不留在電子業成為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別人眼中「自找苦吃」的坤宏選擇一條充滿荊棘的拓荒旅程。堅持投入熱愛的再生能源產業,實現創新理念與人本情懷的初衷,打造出自己人生道路的美麗風景!
──楊本豫,前友達光電財務長、策略長
坤宏在能源轉型領域上的實戰經驗,是政策倡議上非常重要的諮詢對象。而其一路從屋頂光電瓶頸的突破、地面型光電生態衝擊的考量、公民電廠的支持,再到近期參與台澳氫能共同發展,形塑了志業驅動的綠能創業家典範。
──趙家緯,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
作者:陳坤宏
睿禾控股暨天泰能源集團董事長。
淡水出身,從小家境並不富裕,父母都是辛苦的藍領階級。幼年時期開始,就常常在鄉野之間打滾,埋下日後深耕地方創生的遠因。
攻讀清大電子工程研究所時,專研薄膜太陽能相關領域,奠定了在綠能光電領域的專業技術知識。
首創在畜舍屋頂安裝太陽能模組,並且具備穩固財務基礎的太陽能發電共享經濟模式,創業十二年,從沒沒無聞的新創企業成為綠能業內人士紛紛效仿的對象,一路走來,始終堅持與地方同步前行的態度,獲得諸多在地人士的認同。
推薦序1 秉持王道精神,共創價值邁向永續/施振榮
推薦序2 太陽光電底下綻放的光和熱/高茹萍
推薦序3 關注土地、關注人、關注社區的綠能發展觀點/張景森
推薦序4 太陽能點亮希望:公私協力共創綠色未來/彭啟明
自序 Don’t Go Back !
第一章 我與天泰能源
我的求學經歷
創業前累積的業界經驗、決定創業的契機
投身地方創生的初衷
經歷十二年,天泰能源與睿禾控股的成果
致力於與地方居民同在
第二章 跌跌撞撞的創業之路,在種種困難中逐漸站穩腳步
從台十七線展開的故事
成就太陽電廠的兩隻腳
不完美中去追求完美,不斷的失敗當中再次失敗
在困境中尋求轉機
夥伴是最堅實的後盾
能源轉型的重重困難
能源界的奧本海默
放眼二十年的考驗
廢棄材料回收大有學問
哥白尼的革新
EU PVSEC在法國
放眼未來百分百的綠電
積極對話,打破操弄
廢核與擁核
第三章 不只綠電,我們能為地方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人間活菩薩
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
等待苦瓜成熟之時
共創循環經濟
相濡以沫的利害關係人
在地的力量
尋找最大多數人的幸福
前瞻的願景,光采溼地的成功
沒有義務但義無反顧地做下去
以陪伴與同理心開始
第四章 一路走來,我的體悟
讓踩過的土地飄著米香
尋找信仰
三小市集的成長
鏡頭下記錄的生命
與父親一起走向友善農業
以綠能的角度思考,未來的地方創生樣貌
後記 從永續經營中體會人生哲學
Don’t Go Back !
這本書的起源是這樣的,出版社最初邀稿時表示:「請您寫些在綠能創業道路上的故事,給投入永續道路的讀者一些信心與力量。」
我當時的回答是:「但我的故事都很瞎!比方我在雲林時,經常去光顧一家專賣蚵嗲的攤販,但奇怪的是他們家的蚵嗲裡沒有蚵仔,卻有很濃郁的薑末味,還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氣味。後來某一天,我突然在電視新聞看到雲林查獲有人非法捕捉海豚,做成小吃拿來販售牟利。
我就去找老闆,問他說:『你這是海豬仔肉(海豚的台語)嗎?』
老闆淡淡回了一句:『我這是紐西蘭進口海豹肉。』」
聽完我的故事,會議室內笑成一片,出版社也因此更堅定邀請我與大家分享生命故事的想法。
這十多年來,我在綠能永續的創業道路上,累積了許多故事,但若問我踏進太陽能創業之路的因緣,首先想到的會是一九九七年,在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那段時光。
還記得當年在清大念研究所時,實驗室來了一位博士後研究員Victor。他來自遙遠的白俄羅斯,在台灣的一年期間,無論寒暑,他永遠穿著一件黃色短袖花襯衫。起初問他為何來台灣當研究員,他總回答因為薪水高,在台灣一個月的薪水超過他在白俄羅斯一年的所得。
當Victor在清大一年研究期屆滿前,他問我,能否帶他去看看台灣的海?為了兒女他要拍一張與海的合照,因為在白俄羅斯,看海是個奢侈的願望。
驅車前往野柳的濱海公路上,我們經過位在石門鄉十八王公廟旁的核能發電廠。這時,Victor才跟我娓娓道來,他到台灣工作的真正原因。原來,事情要追溯到一九八六年的車諾比核災,在輻射外洩汙染的狀況下,Victor 的女兒不幸罹患甲狀腺癌,他為了送女兒到德國接受治療而積欠大筆債務,所以必須飛過大半個地球來到台灣工作。
而我當年與Victor共同研究的論文題目,正是特殊太陽能薄膜製程。那時候的我,怎樣也無法料想到二十年後,太陽能產業竟然在台灣捲入了一場與核能存廢相關的爭議。經營太陽能產業的這些年來,每當這個產業面對各類擁核人士的批評時,我總是會想起Victor 那一整年憂愁的面容。那種與親人分隔天涯兩端的苦楚,我也是在許多年後被外派到中國工作時,方能品嚐其滋味。
在Victor 回國的那天,我到他的宿舍準備載他去機場時,才知道他全身上下的行李竟只有一個簡單的手提包。他跟我說,他來時就是這樣,在台灣賺的錢則幾乎全數寄回白俄羅斯的家中。手提包中是一套睡衣與隨行物品,這也解釋了我們朝夕相處的一年間,他為何永遠穿著同一套衣服。
當車子從新竹光復路準備上高速公路時,我突然想起在野柳買了要送給他的貝殼紀念品,被我忘在實驗室裡。想掉頭回去拿時,Victor卻很用力抓住我握著方向盤的手,對我說:「Don’t go back!」
他的眼神、口氣與力量無比堅決,我只能繼續前行往機場開去。他在出關離境前,半開玩笑半正經地跟我說,之前在實驗室其他的同學都會說可以將他當時十五歲大的女兒嫁給我。Victor說:「如果把女兒嫁給你來台灣,我會很高興。」
若問我創立天泰能源所為為何?我會說,人生中有許多變數,但卻有一種註定,就是當你用最開闊的心胸吞吐,所有的磨難與挑戰,終將帶領自己回到初衷。而創立天泰能源,讓我今日有機會去面對社會對於綠能的諸多疑惑批判,這或許就是為何走上綠能創業之路的解答吧!
【推薦序1】秉持王道精神,共創價值邁向永續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
與本書作者陳先生結識,起因是宏碁有投資位於台南沙崙睿禾的太陽能電廠。
進一步接觸後了解,他畢業自清華大學,投入太陽能科技領域多年,很有經驗。後來為了評估德國SkySails的高空風能技術,還曾特別請他提供一些意見。
此次樂見他在本書中,分享他在太陽能電廠一路走來的創業之路。太陽能是未來的重要能源來源之一,也攸關能源產業的未來發展,他秉持著理想與使命感,很早就投入太陽能領域的創業。
尤其在他的創業過程中,是抱持著「地方創生」的理念和在地居民攜手合作,這點與我推動的「新王道」精神相符。新王道的核心信念就是「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與地方居民共創價值,且利益相對平衡,太陽能電廠才能在地方永續經營。
作者在本書中也分享一路走來,累積的很多實務經驗,過程中需要與在地居民做很多的溝通,取得居民的支持,才能建立生生不息的產業生態,並持續發展下去。
當然,要推動能源的轉型一定會面對重重的困難與考驗,如同我的座右銘:「挑戰困難、突破瓶頸、創造價值。」樂見他在過程中持續突破種種困難與瓶頸所在,最終在太陽能電廠領域開花結果,並為居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我認為,台灣的供應鏈與各界優秀人才應掌握機會,讓台灣從能源輸入國轉型成為新能源技術的輸出大國,有效整合零碳排科技並朝國際化發展,如此一來便能為全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尤其未來在太陽能的應用方面,往後許多島國也都可以借重太陽能發電產業所產生的綠氫,進而成為未來零碳排交通工具的能源。在這個領域未來還有很有的空間可以發展,值得持續投入累積更多廣泛的應用與國際化的新機會,進一步為全人類創造價值。在此也向各位讀者推薦本書,相信大家一定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發。
【推薦序2】太陽光電底下綻放的光和熱
社團法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 高茹萍
二○一五年前後,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仍處在困境中,一群熱愛綠能的各界人士剛籌設創立了TRENA──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希望能致力拓展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友善道路。籌備聯盟初期,百廢待興、資源匱乏,缺乏適當的開會場所。陳坤宏先生在此時義不容辭,不僅定期提供會議場地,也與我們共同討論,提出重要觀點,包括國內外《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和《電業法》的規劃,並分析再生能源早期發展時面臨的困境。
在《太陽底下無難事》一書中,坤宏分享了他如何因為棲地保護議題,而從地面型太陽光電開發急流勇退,回歸到屋頂太陽光電的開發;他支援當地青創,如三小市集、彰化顯榮宮綠能屋頂,以及保留布袋鹽田鳥類棲息地。這些故事讓人看見,他如何將太陽光電與環境的理念兼容,並堅持不懈。
這本書以輕鬆而溫暖的語言詳述這份熱情與實踐。我真誠推薦給對台灣再生能源抱持熱忱的讀者,它是一部值得每位對綠能有興趣的朋友們共同學習和分享的好書,值得收藏。
【推薦序3】關注土地、關注人、關注社區的綠能發展觀點
龍舟國手/前政務委員 張景森
一路看著坤宏,憑著熱情與能力,一步步走出綠能創業的旅程,心中真有無限的敬佩。
坤宏沒有富爸爸,父親是修車廠黑手兼職計程車,母親是夜市果汁攤攤販。他幼時在夜市中成長,後來搬回父親故鄉,在人文色彩與自然美景豐厚的淡水真理街長大。由於父母是經濟力薄弱的底層勞工,坤宏大學時就必須兼職分擔家計。淡江電機系畢業後,他考上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開始研究薄膜太陽能相關領域,與太陽能結下緣分,還結識了因女兒在車諾比核災中罹癌,遠渡重洋來清大工作研究的白俄羅斯研究員Victor,感受核災的殘酷傷害。畢業那年暑假到墾丁國家公園擔任義務解說員,結識許多為台灣環境生態奉獻的摯友,因此他跟一般工程師的眼界和視角不太一樣。在環境和經濟的議題上,坤宏具有同理心與換位思考的能力。
畢業後先後在友達光電和太陽能電池製造公司益通工作。在友達光電從事研發工作,養成了他探索知識、發揮好奇心,並且積極樂觀面對問題的態度,不斷去推敲找出產品異常的關鍵原因。
二○○五年,坤宏被派到中國工作,在身兼數職、獨當一面的情況下,不僅開始接觸財務領域,也結識了良師益友。過程中讓他深切體會到,對於真正在乎的人,除了發自內心的關愛外,更重要的是應適時給予誠實的指正。這也養成他關心別人的態度。
二○○七年離開友達光電,加入太陽能電池生產公司益通,也開啟了坤宏的市場視野。由於經常出差,他有機會了解再生能源先進國家的種種太陽能發展政策,尤其是躉購制度,帶動金融業參與綠能電廠的投資,並以金融拉動太陽能的產業生態系。同時,他在海外也聽聞許多新創公司投入太陽能電廠的開發、協助投資人管理太陽能資產等。基於這些經驗,回到台灣後,他便積極遊說公司,轉型投入太陽能電廠開發、資產管理與財務投資的全新領域。
儘管無法說服以製造業為主軸的公司,但他並未將此視為失敗經驗,人家對他的提案批評和質疑,在後來的創業過程中,為他提醒關鍵問題和可能的風險,也更虛心地看待所有未知的領域,並且常保好奇心去挖掘所有可能。
二○一一年時,坤宏辭去工作,創立天泰能源,以財務金融為導向,將太陽能電廠設計成穩定、安全的固定收益的投資標的。這種開發模式後來變成大家效仿的模式。
二○○九年,由於再生能源立法通過,台電必須提供穩定的綠電收購保證,銀行與投資人開始支持太陽能電廠。二○一六年民進黨政府上台,發展綠能變成國家最重大的政策,金融體系的資金更是海量流入再生能源市場,光電開發案大量增加。這也使坤宏看到光電發展的核心問題:土地開發。
我當時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受林全、賴清德兩任院長的託付,協助主責綠能政策的吳政忠政委,解決綠能發展中的土地與環境問題,就是在那時候與坤宏結識。當年這個剛創業的年輕人,不憑藉什麼有力人士介紹,竟直接找上我。當時再生能源開發所衍生的政治對抗、農電衝突、生態衝擊、金權腐敗等系統性問題已經逐漸浮現。他說,這些系統性的問題並非個別廠商所能解決的,請求政府協助。他十分誠懇、坦率、熱情,也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各種意見。我覺得這個年輕人跟那些眼中只有金錢與股票的開發商不同,也與那些腦中只有信念與價值的文青環團不同。他充分了解到問題的系統性和複雜性。
能源政策成為政治議題有其歷史糾葛。民進黨在野時期,在環境議題上長期結合反核團體,與國民黨在核四問題上對立。當民進黨首次執政,阿扁立刻宣布停建核四,引發朝野激烈對抗。但是因為朝小野大,阿扁沒有足夠能量與之對抗,不得不妥協,失信於反核團體,繼續興建核四。民進黨在核能問題上退卻,也使反核失去政治能量。直到馬英九上台後續推核四,反核聲音和力量差不多已經消失殆盡。不料二○一一年三月日本發生大地震,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重新燃起台灣人民對於核災的恐懼,使得反核聲浪突然又變大。在野的民進黨又再度投入反核,最後逼得馬政府宣布封存核四,甚至還把「非核家園」列入環境基本法。反核力量勝利!
二○一五年,準備重返執政的蔡英文團隊野心勃勃提出「能源轉型」政策。然而綠能並非一蹴可幾,火電仍然十分重要,核電也必須用到綠電能穩定取代火電的那一天。我個人甚至認為,就算核電停役,仍應該要保持堪用,做為戰備電廠,以因應國家重大變故時使用。於是蔡英文政府就押了一張「二○二四非核家園」、「綠能佔比二○%」的八年支票。
選後,「二○二四非核家園」的支票不但沒有調整空間,反核團體和民進黨立委甚至不顧新火力電廠和綠電來不及上線,就急著要阻擋核一、核二檢修後恢復正常運轉,要逼迫核電提早停役。此舉把林全內閣搞到差點斷電,最後還將二○二四核電停止運轉的政策入法。
蔡英文執政之後,新的空汙和減碳問題,讓火力發電也走不通。每到冬季,中南都空汙都變成重大政治問題,使得天然氣和燃煤電廠處處碰壁,激進的環團更要求「無煤、零碳」。「非核+淨零=綠能」,於是綠能變成唯一的解方,發展壓力突然變得更巨大。
入閣前本人甚少參加民進黨智庫內部能源政策討論。但是我很清楚綠能二○%的目標有很大的困難,關鍵在於土地取得不易。土地取得和環評過程,是體現各種制度、利益和價值衝突之總和。
本人一向認為,土地取得的難題並非台灣土地太小、沒有土地,而是國土計畫造成的人為稀缺。台灣的土地規劃及管理制度亂七八糟,缺乏合理性,由於欠缺正確的政策邏輯導引,我們的國土計畫只能像愚公移山一樣,幾十年來建構出重重疊疊、複雜瑣碎、但最後證明是徒勞無功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不要說一般人搞不清楚這個制度的細節,就算是小弟在此領域工作三十年,勉強可以稱為專業者中的專業者,但也常常搞不清那些細節,像走入迷霧森林一樣走不出來。只有那些搞土地開發的政商老馬,才能開拓各種縫隙,鑽洞出來獲得暴利。
這一套土地管理制度是徹底失敗的。看結果就知道了:國家正常發展需要的公建、住宅、商業、遊憩、工業用地開發困難重重,任何開發案都要突破十八銅人陣,曠日費時,有時候最後甚至根本找不到可供開發的土地。而不能開發的環境敏感土地,卻放任違章建築、地下工廠、濫墾濫建滋長。至於那些介於可開發與不可開發之間的土地,就是環團和開發者吵架、政客攪和、輿論火併的戰場。
國土計畫沒有達成保護環境的目的,反而作繭自縛,變成國家發展的最大障礙,也製造了各種衝突的戰場。更嚴重的問題是:這些複雜、不透明、不明確的法令,建構完美的投機圖利空間。於是土地變更變成台灣金錢政治運作的最大基地,地方政治腐敗的最主要源頭。
蔡英文當選總統後邀請本人進入內閣擔任政務委員。林全院長曾經在本人任教過的台大城鄉所兼過課;賴清德院長擔任過台南市市長,他們都深刻體會土地計畫制度的僵化和運作弊端,也都有心從制度面加以改革。這部分政策是本人專長,改革台灣的土地管理制度跟推動台灣的永續發展也是本人從政的大願之一。所以分派政委工作的時候,特別委請小弟負責督導國土、建設和環境政策議題,本人也樂於擔任這項工作。
坤宏提到的關於綠能發展的這些制度性問題,本人責無旁貸,也時常諮詢他的意見,受到很多的啟發。可惜二○一九年政委重新分工之後,本人就完全退出這一塊,把工作交出去。
由於基本的土地與環境爭議問題未能獲得制度性處理解決,綠能發展背負了政治對立的衝突,很容易在它衍生的爭議中被抹黑。綠能原本應該是一種無悔政策,但在某些人來看,綠能是反核的產物,是民進黨家的小孩。偏偏陽光和風力資源又集中在中南部,這是民進黨的政治地盤,想必會從中撈到不少好處。所以時不時就會有人出手,把光電風電往死裡打,希望讓核電復活。
最近讀完這本書,才看到二○一九年之後再生能源發展的細節。其實這時坤宏已經放棄地面型光電的開發,轉向新的睿禾控股的新思路。不再開發大量土地資源,希望找回太陽能電廠分散式的特色,也就是無論空間大小,太陽能都能提供電力服務。他也希望睿禾控股可以更多元地找尋其他綠電解決方案,透過有效率的管理能源資訊來提高綠電滲透率。
本書中提倡的觀點:綠能發展並不只關乎能源和生態,更應該關注土地、關注人、關注社區,與本人的見解有許多地方都不謀而合,也勾起了本人重新思考台灣綠能問題的熱情。希望這本詳細描述一個有理想的綠能創業家的故事,對大家都能有所啟發。
【推薦序4】太陽能點亮希望:公私協力共創綠色未來
環境部長 彭啟明
在接任環境部長前,我是一位創業者,這是一段很漫長又充滿挑戰的過程。「創業」聽起來很簡單,但如果要在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業當中,找出一條新路,用新的方法來改變生態,同時又能讓事業成長獲利,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尤其若是新事業可能涉及到政府、大眾的公共利益與國際趨勢,雖然前瞻性高,可以大步往前,但過程中遭遇的阻礙荊棘與框架侷限卻也非常大,這是我曾遇到的。我認識的坤宏兄,也一樣遇到這樣的挑戰。
很高興,他願意把這一段過程寫出來,讓大家一窺全貌,也讓我更加感佩他這段期間的努力,這當中的辛苦真的點滴在心頭。尤其在過去幾年,我國的綠能發展,由於積極追求裝置容量的快速提升,有一段時間的制度設計不夠完備,也讓貪心的人想藉此輕鬆而快速地獲取利益。雖然行業中的參與者絕大多數都是正派經營且懷抱理念,但有時「一顆老鼠屎壞了整鍋粥」,對於有理念並認真正派做事的人,或是整個產業的發展而言,是一件很困擾的事。
在這段推動過程中,他親力親為地幫助農業、弱勢團體,也和社會上許多團體共同合作,協助大家,更在環境保護上做到與綠能的融合,在地方創生上的努力也有顯著的成果。
坤宏兄的故事,讓我看到一個成功的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更要堅持自己的正向價值觀,同時透過教育市場和公益活動,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吸引志同道合的消費者和人才,才能打造獨特的企業文化。企業家不是唯利是圖,也有更多是以共好共善的能量來帶動社會成長。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如何與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溝通,如何共創一個更有韌性的環境來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會是每個人都將面臨的難題。在我看來,放眼生活與生態,並將每塊太陽能土地開發的目的,與這兩者之間建立連結,應該就是能源開發最終的解答。」
二○二四年五月開始,我從創業家的立場轉換到政府機關服務,莫忘初心是我謹守的分際。大家可能很難想像我和許多同僚,在忙碌中都秉持不應酬、自律簡單的生活來面對種種挑戰。利益眾生不需要透過過多的交際往來達成,我相信坤宏兄也是如此。從他書中看到他不斷成長與進步的心路歷程,這些都需要長期思考與策略布局,我相信這是台灣未來發展很重要的元素。
我相信正是因為秉持這樣的信念,才能讓坤宏兄除了太陽能外,也持續在電力交易、氫能等各領域布局未來。也唯有鼓勵更多正派有理念的民間產業投入,公私共同協力,才是推動能源轉型最有效的方式。透過政府的政策,引導民間企業的創新活力,才能共同打造一個更乾淨、永續的未來。
第二章 跌跌撞撞的創業之路,在種種困難中逐漸站穩腳步
從台十七線展開的故事
一直到現在,當年結束在台的工作,準備返回故鄉白俄羅斯的Victor,用力抓著我的手說出的那句「Don’t go back!」依舊迴盪在我耳邊。
還記得二○一六、二○一七年左右,導演鍾孟宏的《一路順風》、黃信堯的《大佛普拉斯》這兩部台灣本土電影不約而同以台十七線為場景,拍出了荒涼偏鄉的荒誕人物,透過鏡頭,卻如此寫實。而兩部片也都邀請知名音樂家林生祥先生擔任電影配樂。巧合的是,生祥樂團於許多年前發表的新專輯《圍庄》,也同樣以音樂描述了台十七線以西,濁水溪出海口北岸的台西村之故事。
時序向前推一些,在我創業之初的二○一二年,我來到人們口中「風頭水尾」的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也同樣與台十七線有了交集,沿著台十七線開始了我的故事……
從雞舍屋頂開始的太陽能分享經濟
那是我創立天泰能源的第一年,推廣太陽能安裝挫敗不斷,處處都一路碰壁。在都會區,是因為建築物遍布違建而無法申請;至於工業區,卻是因為天泰是一家沒沒無聞的新公司,無法取得業主的信任。輾轉尋覓到最後,我來到的是一個在我人生藍圖中,壓根兒都想不到的地點。怎麼會來到這個沿海的村莊我已經不太記得,大抵是身旁的人常常聽我抱怨,太陽能的安裝總找不到合法建物,當時有位朋友說了一句:「台灣的雞、豬、牛等農舍,因為需要滿足地方農業處的養殖規定,因此大多是合法的。」
那一天,我開著車照例在台十七線附近閒晃,從彰化王功以南,在台十七線兩旁,坐落為數眾多的雞舍與豬舍。而通常較為破舊的雞舍,多半都是用來做為仿土雞契作之用。在日後與養殖農友的互動中,我才得知契作的價格通常落在每隻雞十到十五元不等,每三到四個月換雞。由於小雞、飼料及相關水電皆由如卜蜂、大成這樣的大型農企業負責,農民單純養殖,這樣的模式在政府規範的電宰制度上路,並嚴格取締市場上的私宰行為後,對農民來說,銷售通路變得更狹窄,只能任憑農企業定價。而多數的仿土雞舍環境都是處於非常克難的狀態,勉強支持契作的運作模式,根本不可能去想像進行任何提升生產的投資改良。
我們在一處坐落於水池邊的雞舍停好車,車門一開,撲鼻而來的是我們美稱為「饒富農村氣息的風土味」(其實就是雞屎味佐濁水溪口海鹽,與六輕南風化學分子料理風味)的氣息。接著,我們故作鎮定,飄移游擊靠近正在巡視雞舍並潛勢觀察我們的雞舍主人阿伯。
「阿伯,你雞舍的屋頂要裝太陽能嗎?」我對著阿伯發問。
「我沒住在這,不用洗熱水澡啊!」阿伯把我當成推廣太陽能熱水器的。
雙方交談一番後都鬆了一口氣,穿著西裝的我們事後從阿伯口中得知,他以為我們是銀行或代書來執行點交或強制執行那類不怎麼光彩的事。有鑒於此,從那之後,我們只有在陪同銀行來進行現勘或進行動產設定(這是太陽能專案融資很重要的一環)的時候,才會穿得正式一點的白襯衫,卻不再穿西裝外套來訪,藉此表示我們對於雙邊(銀行團與在地農民)的服裝禮儀。
「阿伯,不然我免費幫你換屋頂好嗎?」我知道再解釋下去,阿伯也無法聽懂。太陽能發電有台電保證收購二十年,可以保持穩定的現金流,因此我也豁出去,直接問他要不要讓我幫忙免費換屋頂。
「有這麼好的事情?那你要賺什麼?」阿伯半信半疑,也有可能是我們看起來不像詐騙集團。
後來阿伯與我們簽了約,我們也就著手更換原本殘破不堪的雞舍屋頂,甚至將原本木結構的橫梁更換成鋼構。以當時一座占地一千五百坪的雞舍,我們可以鋪設近500kWp的太陽能光電模組─在二○一二年的時空背景下,1kWp的太陽能光電模組需要三坪的安裝空間,而1kWp發電一小時就是一度電。
這種規模的太陽能光電模組,總造價超過三千萬,其中光是投入雞舍的屋頂與結構的補強工程,就超過三百萬元。對一個照顧一千五百坪雞舍的農民來說,由於他們一年契作的收入頂多就是賺取約七十萬元,要他們投入三百萬來更換屋頂補強建物,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可想而知,當阿伯看到我們免費幫他更換屋頂後,會產生多大的衝擊與感動。後來阿伯就成為我們最好的業務,到處跟身旁的朋友宣傳有一組從台北下來的公司,專門幫雞舍、豬舍免費翻修屋頂。後面的故事,也許大家都知道了,太陽能的分享經濟居然在台十七線發展開來。我們承諾協助畜禽農舍的主人換屋頂並做結構補強,並將未來二十年的發電收入回饋一定比例給農民。
就像著名經濟學家曼丘(N.Gregory Mankiw)對經濟所下的定義:「經濟只不過是一群人,在人生的過程中彼此互動罷了。」這當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人們會對誘因有所反應。」只不過,這些「誘因」可以自外於公民社會的道德價值嗎?這或許讓我們可以重新停下腳步,檢視下一步該如何走,避免落入台灣過去幾十年經濟開發走的老路,總是伴隨著環境的犧牲,以及埋葬共同記憶的無形資產。
這個有點滑稽的故事,便是天泰能源選擇以畜舍屋頂做為太陽能分享經濟發展源頭的起點。然而,在這個故事的背後,我們是如何能夠打造出「幫雞舍、豬舍免費翻修屋頂」的龐大現金流,又是另一個漫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