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意識」?「我」從何而來?
我們的意志真的「自由」嗎?AI又會有心智嗎?
以科學實驗探究人類意識的奧秘,
探詢人類最根本、最難解的大哉問
物理時間╳神經生理時間╳心理/心智時間=意識科學
「我們的主觀內在生活,正是身為人類真正關係重大之事,但是對它如何發生,以及它如何驅動意識性意志做出行動,則所知甚少。不過就我們所知的唯一生命,確實可知腦部非常重要,而且緊密涉入意識與主觀經驗的表現。」──〈總的來說意義何在〉
特立獨行的先行者
利貝特是意識研究的革命性領導人物之一,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克里克(Francis Crick)、艾德曼(Gerald Edelman),同屬最被廣為討論者,而利貝特更是最難以被歸類的科學家。他的研究超前時代,啟發無數,為後世不斷引用,開啟源遠流長的探索之路,探尋人類意識的起源與奧妙。
利貝特以後,我們得以測量人類的自由意志。
《如何測量自由意志?》是利貝特長時間研究的成果,是當代蓬勃發展的意識科學研究重要的奠基之作。從提出第一篇論文震驚世人的1964到2004年,書中收錄了橫跨40年的精彩案例,而這些影響深遠的實驗,皆出自於對人類心與腦、身體與腦、意識與身體的好奇。他設計不同的實驗方式,將過去無法量化的感覺化為具體數據,測量人如何產生意識、花多少時間產生意識。過去,自由意志是紙上、口中思辨的存在,利貝特則讓它得以被測量。他對生命最奧妙處的探求,甚至可能超越生命,延伸到探索靈魂、死後的世界。
超前時代的科學家,超前的啟示之書。
利貝特的研究被廣泛引用,也是許多科學研究的奠基,不過其作品難以翻譯又超乎常識而不容易被理解,因此名聲大,能真正深入了解者少,臺灣除了心理、哲學等系有相當引介外,普遍欠缺系統性、完整的介紹及評論。當AI掀起風潮,人們對心智的探究又更進一步,本書來得正是時候。
▍本書特色
★ 意識科學的先行者,近代重要學者班傑明.利貝特的奠基之作。
★ 臺灣著名心理學者黃榮村專業導讀、譯注。
★ 解鎖科學如何破解生命的神奇,人類如何探究自身意識的起源與運作。
作者:班傑明.利貝特/李貝
美國神經生理學家,前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生理學系教授,研究人類意識的先驅科學家,啟發後世無數。
譯者:黃榮村
現任臺大心理學系名譽教授、中國醫藥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專長為心理學與認知科學、人類知覺及決策行為,曾任教育部部長與考試院長。
譯注有《啟示的年代:在藝術、心智、大腦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從維也納1900到現代》。
導讀 黃榮村
前言 寇斯林(S. M. Kosslyn)
自序
1 問題導論
2 人類意識性感覺覺知的延宕
3 無意識與意識性心智功能
4 行動的意圖:我們有自由意志嗎?
5 意識心理場論:闡釋心智如何從物質衍生出來
6 總的來說其意何在?
參考文獻
索引
導讀(節錄)
本書是一本學術密度高又充滿科學創意的重磅專書,也是一本讓意識研究入門或進階者,都可以獲益的啟示之書。本書原文書名主標與副標皆與時間有關:《心智時間:意識的時間因素》(Mind Time: The Temporal Factor in Consciousness;本書譯注出版書名為求通俗與兼顧譯注涵蓋面,改為《如何測量自由意志?:班傑明.利貝特的心智時間與人類意識》),全書都繞著時間轉,物理時間、神經生理時間與心理(心智)時間糾纏在一起。這是一本橫跨四十年的研究發現與心得專書,還包括這四十年期間(1964-2004)的辯難與回覆,作者李貝(Benjamin Libet, 1916-2007)選擇1964年作為重要的斷代點,這是他與合作者提出第一篇驚人發現論文的年代,並選擇在四十年後的2004年出書做一總結,交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印行(Libet, 2004)。
李貝在出書三年後過世,他為當代蓬勃發展的意識科學研究做了重要奠基工作,而且還整理出一本敘說先行者孤獨的足跡,以及之後獲得重大迴響與爭議的歷史過程。過去臺灣雖然在心理學系、哲學系與相關的心智科學研究所,多少都教過李貝研究群的一些論文,但一直沒有系統性與完整的介紹及評論。李貝的研究聞聲知名的多,能深入了解的少,主要是因為實驗研究與資料呈現方式特殊,得到的結果不符常識想像,解析與闡釋方式常令人大吃一驚,所以若能由當事人寫出他在第一線多年經驗的綜合專書,則初學者更能得其全、得其平。以今日意識研究已成主流科學領域,而且臺灣已經緊跟在後的狀態觀之,譯注出版這本書可說剛剛好。
本書導讀將李貝在1964年至2004年間幾個重大研究,放回歷史脈絡中,並呈現當時的評價與評論,尤其是來自心靈哲學與意識及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批評與答辯。另引用當代相關文獻,說明在本書出書後這約二十年間,對其研究的綜合評述。選擇本書進行譯注的最主要理由,係因李貝的三大系列研究成果已經成為經典,應該要有一中文版本讓初學者得以很快且系統性地了解其內容,並體會在這些令人訝異充滿爭議的研究出現時,在國際學界所進行的重要攻防,這些對當代的初學者應該能提供不少啟發,也是譯注本書的最重要目的。另外則是因其內容多屬原創,需多做注解,方有助於了解,並與當代意識研究取得關聯。而李貝在本書中已敘述他在那個時代的學術交往,看得出來與心理學家並未有太多交集,甚至與一些行為科學研究者在實驗方式及觀點上並不對頭,本書仍是與神經科學及哲學關聯較多,這點可由本書所提的三大類實驗中清楚地看出,但在本書導讀與譯注中,已盡可能將相關的心理學研究納入。
意識科學的當代研究相當跨領域,而且會即時地將重要研究納入相關的評論文章之中,這些論文大部分發表在跨領域的重要期刊之中,如《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Science》,尚包括有各重要國家科學院的期刊(如美國《PNAS》、英國《Royal Society》期刊等),還有《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Trends in Neurosciences》、《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以及以專書形式出版的重要著作。所以本書在做導讀與各章譯注時,大部分以此為核心,選擇相關文獻納入。
自序(節錄)
我是如何寫出這本書的?
我們在有關腦部如何涉入意識主觀經驗,與無意識心理功能的產出歷程上,已做出一些令人驚訝的發現。意識經驗發生在哪裡以及如何發生,與無意識心理活動又有何不同,這些都是饒有趣味的問題;不只對我如此,還有很多人也深受吸引。我們的發現都是從實驗得來的,它們並非來自想像式的理論,而是建立在實際的發現上,這是與出自哲學家、某些神經科學家、物理學家與其他人,在這些題材上所寫的著作與方案,大有不同之處。
正因如此讓我想到,我們的發現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很多重要引申,應該想辦法讓廣大的讀者知道,包括處理心靈與心智問題的哲學家、科學家,以及臨床學家在內。在這個撰寫過程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特色是要說明,心腦問題與意識經驗的大腦基礎,確實可以用實驗的方式來好好研究。這些都是如何發生的?你必須體認到意識經驗只能在清醒的人類受試者身上做研究,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報告出自身的經驗。非人類的動物很可能有意識經驗,但仍無法找到良好方式去有效研究那些經驗。我剛好有一個獨特的機會,得以研究在費恩斯坦(Bertram Feinstein)醫師處進行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的病人;費恩斯坦是我過去在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生物力學實驗室的老同事,那時他是一位神經科醫師。費恩斯坦在瑞典接受三年神經外科訓練後,開始在舊金山錫安山醫院(Mt. Zion Hospital)執業,他也想藉此機會做一些不會有風險的人類大腦探討,他提供我這樣的一個研究機會,我則趁此研究如何將大腦神經細胞的電活動,以及在合適神經細胞上所做的電刺激,與病人所報告的意識經驗關聯起來。應該強調一下,我們的實驗程序不會增加病人的風險,實驗都在病人了解之後同意才進行,沒有人因為這些實驗產生困難或損傷,病人實際上非常配合地參與了我們的研究。
費恩斯坦醫師在手術房中,相當隨和、容易合作,讓我著手設計實驗,他在手術過程中不曾表現出權威式唯我獨尊的態度。大約合作了二十年之後,費恩斯坦醫師在 1978 年辭世,在他無預期地過世後,我的實驗室轉向研究自主行動,開始找正常受試者來做實驗。另外,我們也針對感官訊號偵測,與對該訊號的意識覺知發展之間的獨特差異,做出根本性的研究(Libet et al., 1991),有幾位病人參與這個研究;他們為了紓解無法根治的疼痛,在腦部感覺通路上永久植入刺激電極,這些病人係得助於舊金山加州大學神經外科醫師細淵(Y. Hosobuchi)與巴巴羅(N. M. Barbaro)的安排,UCSF生理學科教授摩堅尼區(Michael Merzenich)則慷慨地提供我們合適的空間與電腦設備,以便進行該一研究。
當一個特定腦部狀態對應出現一個特定的「意識」時,有大事情發生了。一個確實能夠進去看看那是什麼的短暫一瞥,將是一件讓所有過去成就變得蒼白的真正科學貢獻。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99)
當你停下腳步來讚賞一朵花的強烈藍色;你對年輕小孩的好笑舉止感到快樂;你感覺到關節炎肩膀帶來的痛苦;你聆聽韓德爾《彌賽亞》大型神劇,被其莊嚴華麗所感動;你對一位朋友的病情感到悲傷;你覺得對一件工作要怎麼做、何時去做,能夠做出自由意志的選擇;你覺察到自己的思考、信念與靈感;你覺知到自己是一個實際存在而且能做反應的人。
所有這些感知(feeling)與覺知(awareness),是你主觀內在生活的一部分。它們之所以主觀,是因為只有正在經驗的人可以觸接到,它們並未顯露在外,而且無法經由觀察腦部的活動來做描述。
我們的主觀內在生活,正是對我們身為人類真正有意義的事務,但是我們對它如何發生,以及它如何驅動意識性意志做出行動,則所知甚少。不過我們確實知道,腦部非常重要而且緊密涉入意識與主觀經驗的表現。
該一事實,引出了一些具有根本性的重大問題。
問題:將腦部活動連上心智功能
適當的神經細胞活動當然能影響主觀經驗的內容,甚至它的存在與否。是否反之亦然?也就是說,當我們正在做一件自由的自主行動時,我們的意識是否能反過來真正影響或指揮神經細胞的活動?
我們的主觀經驗來自廣泛分布於腦內不同位置的眾多神經網絡,每個網絡都有成千上萬的神經細胞。因此我們的經驗,如視覺意象,如何可能在一種整合的形式下以主觀的方式出現?
在考量意識性經驗時,有進一步更重要的議題。很多心智功能都以無意識的方式執行,沒有意識性的覺知。有相當多的實驗與臨床證據可以確定這種講法,會在後文章節提到。情緒性生活中潛意識(或無意識)心理歷程所具有的角色,主要由佛洛伊德與其他人發展出來。在目前饒有興趣的脈絡下,該問題變成是:腦部如何區分出意識與無意識的心理事件?
最後,在這些問題中有一個最神祕未解的:何以腦部神經細胞的物理(physical)活動,能夠產生意識性主觀經驗的非物理(nonphysical)現象?它包含了外在世界、思考、美感、靈感、靈性、心性與其他事項的感官覺知;另外,又如何去橋接物理(腦部)與心理(意識性主觀經驗)?
對這些博大精深的問題,過去已有很多研議(如 Hook, 1960),主要是來自哲學與宗教的討論,雖然近年已開始有來自神經科學家的貢獻。宗教上的議論顯然是形上學式的信念,並非科學上可測試的;哲學家的討論大部分是理論性的猜想模式,它們大多難以驗證。
就像科學哲學家波柏(Karl Popper, 1992)所指出的,假如一個提案或假說本身,其本質無法在可容許否證(falsifiable)的平臺上做測試,則提案人便可以提出不會造成矛盾的任何觀點,如此一來,假說提出者便可以主張任何觀點,而不必擔心會被否證。在該一意義上無法測試的提案,不只來自哲學家與神學家,甚至來自某些科學家。很多科學家喜歡想像自己譬如在免疫學、動作控制、理論物理或宇宙學上的實驗研究,可以提供一個基礎,來對意識經驗與腦部的本質做出有根據的猜測。雖然這些猜測常是有趣的討論,但是它們大多是無法測試的,不過有些提議或假說確實提示了問題的科學走向,而且有些哲學分析幫助定義了問題的本質,也針對某些想要達到的答案做出一些限制。
本書並未企圖針對這些領域的研究,做出完整全面的文獻評論,本書的目標是想指出探討腦部與意識經驗之間的關聯性,是可以用實驗方式來處理的,我們的研究得到了直接的發現及其重要引申,這些內容就是本書的主要題材。我們的顱內生理觀察,與清醒人類受試者所做的意識經驗報告,可以直接關聯在一起,該一取向在這個研究領域中是相對獨特的,在有助於讀者了解我們研究之考量下,本書也會討論到相關的實驗研究與哲學觀點,至於有關人類腦部發現的一般歷史,請參見 Marshall & Magoun(1998)。
心物問題的一般觀點
一個極端的立場是決定論唯物論者(determinist materialist),在該一哲學觀點中,可觀察到的物質是唯一需要考量的,包括思考、抑制與感知,只能依照物質與掌管物質之自然律來加以說明。共同發現基因分子密碼的卓越科學家克里克(Francis Crick),以優雅的方式表明了該一觀點:「你,你的歡樂與悲傷,你的記憶與野心,你的個人認同感與自由意志,事實上不過就是一大片聚集的神經細胞及其相關聯分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像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在《愛麗絲漫遊奇境》中可能已經說過的:
「你不過就是一堆神經細胞而已。」(Crick & Koch, 1998)依據這種決定論觀點,你對你自己與周圍世界的覺知,只是神經活動的副產品或附帶現象(epiphenomenon),人並無獨立的能力去影響或控制神經活動。I
該一立場是已被證實的科學理論嗎?我將直截了當地指出,該一決定論與唯物論的觀點,是一種信念(belief)系統,並非是已經被直接測試驗證過的科學理論。日益增多的科學證據,已經可以有力說明心理能力甚至性格本質,須依賴腦部的特殊結構與功能,而且也會被腦部運作所控制;但是主觀覺知的非物理本質,包括靈性的覺知、創造力、意識性意志與想像力,則無法直接只以物質或物理證據來描述或解釋。
作為一位研究這些問題已歷三十餘年的神經科學家,我可以說這些主觀現象無法利用神經功能的知識來做預測。該一說法背離了我仍是年輕科學家時的早期觀點,那時我相信決定論唯物論觀點的有效性,當時的我四十歲,尚未深入研究意識經驗的腦部歷程。目前仍無法保證覺知現象及其伴隨物,可用今日已知的物理學與生理學來解釋。
事實上,意識性的心理現象無法化約成神經細胞活動,也無法用這類知識來做說明。你可以看入腦部並看到神經細胞的連接,以及從一大片活動中跳出來的神經訊息,但是你無法觀測到任何意識性的心理主觀現象,只有一位正在經歷這些現象之人的報告,能夠告訴你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