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書《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相輔相成,全面精進之作!
前瞻的企業構想,表述不當,會被當成癡人說夢。
絕佳的研究成果,論述不當,會變成難以卒讀的廢紙!
論文寫作的技藝可以突顯研究成果的價值,
更是研究生邁入社會後,跨領域溝通、遊說、以理服人的利器!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培養研究生研究與創新的能力,
引導研究生產出優質的研究成果;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鍛鍊研究生批判性思考與去蕪存菁、精準表達,
以理服人的能力,引導研究生將研究成果寫得鞭辟入裡,擲地有聲。
二者皆能深刻引導大家學習終身受用的厚實力!
更是碩、博士研究生迎向志業、人生,不可或缺的勝出手冊!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最佳使用指南
★本書採取DIY與「做中寫」的精神。前三章介紹論文寫作的基本認識,後續每一章對應論文寫作的一個主要步驟,且各章次序對應著論文寫作的次序。讀者每讀完一章,就可以「依樣畫葫蘆」進行論文的構思(擬題、論述策略、論文架構),與各章節的撰寫。
★本書的三種用途:其一是碩士生用以培養學位論文的寫作能力,其二是博士生用以培養撰寫國際期刊論文的能力,其三是指導教授引導學生學習論文寫作的輔助工具。
★碩士生最好在畢業前一年的暑假先把這本書全部讀完,懂多少算多少,以便釐清對研究工作的最終目標(一篇好論文)有較清晰的想像。當指導教授說「你可以開始寫論文了」時,再重讀本書,並參考各章的要領逐一完成論文的寫作綱要與架構,以及整本學位論文的撰寫。交出論文後可以再按照第12章的要領進行口試的準備。
★博士生最好是一拿到書就先仔細讀一次,並且跟過去撰寫碩士論文時的經驗對話,促進理解。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後,就可以參考本書的要領撰寫一篇學術會議論文去投稿。
此外,《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刻意精選具有跨領域參考價值且主題能讓不同領域讀者都感興趣的論文,希望能藉此培養讀者跨領域閱讀的經驗與興趣,作為跨領域對話的起點。畢竟,面對人工智慧與全球化日益嚴峻的挑戰,當代企業唯有提升跨領域對話、溝通與整合的能力才有機會勝出。而且唯有培養出跨領域閱讀與思考意願的人,才能突破膚淺的表層溝通,而達成更深度的整合與協調。
作者:彭明輝
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退休前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專任教授、清大人類所以及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曾獲中國畫學會「藝術理論金爵獎」與帝門基金會「藝術評論獎」。
40歲以前閉門讀書,在哲學、文學、音樂與美術中探索人類心靈最深刻、莊嚴、崇高、美麗的各種表現,想要知道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意義與價值;40歲以後開始摸索跟這塊土地與同胞互動的方式,想知道自己可以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
.1995年愚人節與朋友創辦新竹文化協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1999年擔任社區營造學會理事,並參與朋友的災區「921民報」工作與災區重建工作。
.1999年與朋友發起社區大學,擔任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並且跟美濃的朋友一起研究WTO與農業。
.2003年在朋友協助下建立「社區大學SARS資訊網」,即時寫出一本《SARS防護手冊》。
.2004年開始參與生命教育,並曾擔任生命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2012年出版《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商周)、《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聯經)、《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聯經)。
.2013年出版《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彭明輝談現實與理想》(聯經)、《有核不可?擁/反核的33個關鍵理由》(天下雜誌)。
.2014年出版《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聯經)。
.2015年出版《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聯經)。
.2017年出版《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聯經)。
.2020年出版《欲望的美學:心靈世界的陷阱與門徑》(聯經)。
部落格:http://mhperng.blogspot.com/
序:以理服人的技藝,跨領域對話的起點
本書最佳使用指南
1 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 論文寫作的技藝
小蝦米說服大鯨魚:以理服人的觀念革命
基本工資與失業率:顛覆數十年的迷思
結語
2 不識廬山真面目:「好」的論文像什麼,不像什麼
為何而戰:博士論文與「好論文」的基本要件
原創性與貢獻:學術界的「芝麻開門」
玉不琢,不成器:論文的雕鑿與琢磨
結語
3 精心擘畫,層次井然:論文的架構與主要內容
摘要的角色與功能
導論、簡介與文獻回顧的角色與功能
理論依據、研究方法與步驟,以及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結語
4 攻守兼備,成竹在胸(上):論文的構思與寫作次序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盤點研究成果,擬定論文主題與涵蓋範圍
經營擘畫,深謀遠慮:研擬論述策略,草擬論文主要架構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批判性思考與文獻回顧
論文的寫作(生產)流程
5 攻守兼備,成竹在胸(下):文獻回顧與批判性思考的要領
文獻回顧與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提升:以基本工資問題為例
方法的相對優缺點與應用場合的選擇:文獻回顧的另一個重大功能
結語
6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導論與文獻回顧的寫作要領
江山代有才人出:問題的背景、沿革與研究的目標
六經皆我注腳:文獻回顧的功能
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學位論文的導論、簡介與文獻回顧
結語
7 源頭活水:理論依據與方法論的考量
以簡馭繁,亂中有序:背景理論的角色與功能
深入淺出,綱張目舉:背景理論的寫作要領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方法與理論的創新
結語
8 提綱挈領,闡幽發微: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科學文獻與可重複性
研究方法與步驟的特色、優點、必要性與合理性
結語
9 結果與討論(上):條分縷析,鞭辟入裡
量化研究的結果與討論
質性研究的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案例的選擇和排序
10 結果與討論(下):比較的基準與數據的視覺化
慎選比較的基準,週延地衡量相關因素的可能影響
寄出與送達:措詞的精準與達意
資料的視覺化
延伸閱讀
11 千呼萬喚始出來:摘要、結論及論文的全貌
摘要的撰寫要領
結論的撰寫要領
目次與參考文獻的格式
致謝辭與共同作者的學術規範
論文的全貌與裝訂次序
結語
12 綱張目舉,進退有據:口試與簡報的要領
擬定簡報的重點與預期的目標
簡報與投影片的架構
問答與額外的投影片
結語
13 終生受用的技藝:溝通、遊說,創新與抉擇
以理服人的營業代表
簡報與遊說的藝術
以一小時的時間,突破數十年經驗累積下來的成見
攝護腺肥大的治療與尋找醫師
高等教育的核心:批判性閱讀、批判性思考、批判性表達與寫作
14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網路時代的智慧與批判性思考
形式邏輯與非形式邏輯
專業領域的批判性思考
高階的批判性思考與文獻回顧
網路時代的批判與創新:一條最省力的捷徑
附錄1:質性研究的經典,小蝦米挑戰大鯨魚的傳奇
附錄2:文化人類學的兩難
▍2 不識廬山真面目:「好」的論文像什麼,不像什麼
我在劍橋念博士時,一位哲學所的朋友說:「博士論文很簡單,找一個話題,把你想說的寫清楚,就這樣而已。」這當然只是一句玩笑話,否則在國外的頂尖名校裡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論文口試沒通過,還有人因而輕生。
然而許多研究生卻真心地誤以為論文寫作只是「我手寫我口」,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完稿後才被指導教授橫眉豎目地批評:「論文不是讀書筆記,不是心得報告或實驗報告,更不是大雜燴,你根本就沒搞清楚學位論文到底是什麼!」
其實,在開始寫作論文之前,首先要想清楚的問題是:怎樣是一篇出色的學位論文,或者合格的學位論文? 假如連這個問題都沒先搞清楚,再好的研究成果也有可能會被寫得蕪雜不堪、良莠雜陳而難以卒讀,甚至連整個研究過程都有可能浪費在糟粕堆裡。
可惜的是,鮮少有指導教授曾向學生詳述這問題的答案,因而許多人在拿到博、碩士學位後還是不確知其解,更多的人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因為「不知為何而戰」而飽受折磨。
社會學家霍華德.貝克爾(Howard S. Becker)在一九六○年代創立「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因而成為社會科學界的名人。他在任教近三十年並指導過無數博士班的精英後,認真地寫過一篇論文,分析社會學界的論文寫作為何那麼令人焦慮,而寫出來的論文又出奇地拗口、艱澀、辭不達意。他指出其中兩個關鍵因素:很多博士生和剛拿到教職的學術新人都不確知一篇好論文該具備哪些要件,也不知道一篇好的論文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不過那是一九八○年代末期,近年來有許多學者戮力於釐清博士論文審查委員的評價標準,因而過去那些「默而不宣」的評量尺規逐漸地被化為清晰的文字與論述。
這一章就先來釐清什麼是「好」的論文。
為何而戰:博士論文與「好論文」的基本要件
在所有強調實證研究的學術領域裡,不管是博士論文或任何學術著作,寫作的目標都是要針對一個有學術價值的問題,提出新穎且可靠的答案(或者更好的研究方法或技術),並且從確鑿不移的證據出發,條理清晰而層次井然地分析、闡述與論辯,讓讀者相信它們是正確、可靠(或者更優越),因而有在學術界加以傳播、發表的價值。
因此,論文中所陳述的事實與證據都是為了要用來直接或間接地支持最終的結論,以及彰顯這些新知識、觀點、方法的有效性與優越性。至於跟這個目的無關的讀書筆記、研究過程的辛酸曲折,或個人的心得與好惡等,都沒必要(甚至不應該)寫進去;否則不但會妨礙讀者的閱讀與理解,還暴露你對學術基本規範的無知。
更仔細說,不管是哪一個學術領域,只要是有關實證研究的論文或報告,都必須立基於周延的觀點和視野,從可靠的證據出發,透過嚴謹的析理與論證,說服讀者三件事:⑴這篇論文含有原創性的新知識、觀點、方法或者既有學理的新應用,以條理清晰而層次井然的方式呈現,並且有可靠的證據和嚴謹的論證加以支持;⑵這些知識、觀點與方法並非零星、孤立而不相連屬的發現,它們是前後一致的、有系統的知識與論述,並且在某個範圍內具有普遍的適用性;⑶這些論述跟既有學術保持著緊密的對話,對後者進行延伸、詮釋或批判,並且對既有學術知識的擴張、改善或革新具有不可忽視或重大的價值。
仔細考察英國頂尖大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標準,基本上跟上述三項要件大同小異。此外,有些學者會用不同的措詞來陳述博士論文應具備的特質,不過基本上都對應著上述這三個要件。譬如,澳洲的學者在彙整過去的相關研究結果後,將博士論文的評量指標歸納為七大項:⑴對於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既有學術知識有完整、詳盡而精確的了解;⑵論文中具有原創性的發現,而且絕大部分是作者個人獨立完成的;⑶研究成果具有足夠的深度、細膩度與完整度;⑷研究成果彼此緊密關聯,不是勉強拼湊而成;所有論述前後一致,沒有任何矛盾或衝突;⑸對於研究方法與證據的選擇能夠給予合理的解釋,對於論文的發現與主張可以進行有效的論證與辯護;對於既有文獻和自己的見解具有成熟的批判能力,不會輕率地接受既有知識、證據或自己的推理與論述;⑺論文的架構與論述層次井然、條理分明且措詞明確,可以清楚地表述其思想與觀念,並且能正確地引述既有文獻,沒有剽竊他人研究成果的嫌疑。而牛津大學的研究結果也歸納出類似的結論:雖然論文的原創性是英國頂尖大學授予博士學位的首要考量,但是論文的原創性必須搭配著學術上的嚴謹性、可靠的證據與分析的深刻度、適切而經得起批判性檢視的方法與步驟、對於相關知識的熟稔與精準掌握,並且有能力批判性地分析與審視自己的作品。
如果仔細比對,將可以發現這七項的內涵跟前一段的三項大同小異,只不過因為從不同的角度下筆且措詞不同,因而可以相互啟發。
另一方面,近年來英美等國有越來越高比例的博士生是在為公、私立機構培養實務上所需要的人才,連研究題目與方向也是配合企業界與公、私機構的需要,而不再囿限於促進學術的發展。有鑑於這個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英國更新其舉國通用的「博士學位參考標準」,建議擁有博士學位者應具備四項核心能力:⑴透過原創性的研究或高階的學術活動,創造並詮釋新穎的知識,這些知識必須要能滿足專業同儕的審視與評鑑,拓展該學科領域的知識疆界,並且具有發表的價值;⑵對於一個學術分支或專業領域最前緣的一整個區塊的知識,能夠進行有系統的搜尋、取得並理解;⑶在一個夠寬廣的領域內,面對該領域最前緣知識的生產、應用或理解,有能力將被交付的任務適切地概念化為一個研究專案,並且設計、執行該專案計畫;⑷有能力鉅細靡遺地了解高階學術研究所需使用的技術、方法和理論。在這個已經盡可能寬鬆的參考標準裡,第⑴項依舊是強調原創性的發現與論述的嚴謹性、第⑵項對應著文獻回顧的能力、第⑶項對應著獨立研究的能力。
由此可見,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原創性乃是必備的要件,而且是影響論文品質(評價)的首要因素。有鑑於此,接下來讓我們先仔細釐清「原創性」的意涵,之後再繼續闡述其他的論文必備要件。
▍13 終生受用的技藝:溝通、遊說,創新與抉擇
簡報與遊說的藝術
我在一九八九年學成返台後,想要用一部分的研究能量去配合台灣的產業發展需求,因而央求一位在經濟部擔任科技顧問的同事,請他帶回近百本產業政策與科學政策的白皮書,和政府委託的研究報告。仔細研讀後,發現其中的建議都跟台灣工業界的具體需要嚴重脫節,不時有模仿美國技術發展歷程的痕跡。然而美國的經濟規模與產業的垂直分工層次之多,本不是台灣所能效尤,也不該效尤。此外,我在出國前曾在研究單位工作過兩年,深知最有利於台灣產業升級的並非學術性的基礎研究,而是將歐美先進國家的既有技術盡速轉移到國內的產業界。我的構想是找一群資深的工程師,針對國內產業升級的瓶頸,有系統地彙整技術需求並加以分類、組織。同時訓練一批碩士畢業生跟前者搭配,負責從先進國家的專業技術手冊、專業雜誌和學術期刊找答案,彙整成容易查索的產業技術資料庫,並且透過技術諮詢服務的方式向產業界擴散。
我把這個想法簡略地告訴前述同事,經濟部科技顧問室的人聽了以後覺得有趣,就把這個想法納入科專計畫審查委員會的最後一個提案,並邀我出席去進行三十分鐘的報告。
當時台灣的產業界與學術界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產業界的順口溜是:「我們需要的是技術,而不是學術。」而當時科專計畫的審查委員們都是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的大老兼機械廠的老闆,對於學者是表面上客氣而骨子裡不信任。偏偏我出席的那天,前面的議程拖太長,輪我報告時已過中午,委員們急著要散會。主席客氣地問我可不可以將這個提案擱置或取消,以後有機會再談,先跟他們一起去吃飯。我原本就不抱任何希望,在座的又都遠比我年長,所以就恭敬不如從命地跟著他們去午膳的餐廳。大家才剛坐定,原本缺席的同業公會理事長卻氣喘吁吁地奔進來說:「你們怎麼沒討論最後一個提案就散會?我是專程來聽彭教授提案的。」主席就尷尬地問我:「那麼,你可不可以用十分鐘講完提案,然後讓我們大家邊吃邊討論?」
餐廳無法播放投影片,我原本準備的簡報無法使用,只能「全憑一張嘴」。而且菜已開始上桌,很多審查委員忙著動筷子、跟鄰座聊天。在這樣浮躁的氛圍裡,我知道自己必須先用最簡短的幾句話贏得他們的注意力,才有機會接下去讓他們認真聽。
我大致上是這麼開場的:「台灣的機械工業在技術上落後美國至少二、三十年,而美國機械工業界落後美國學術界至少十年,因此台灣機械產業所需要的技術,早在十幾、二十年前就已經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甚至好幾年前就已經被歐美業界整理到技術手冊與專業雜誌裡。因此,只要有系統地把這些技術資訊找出來,針對台灣業界的需要加以擴散,就可以大幅度提升台灣的技術水準,突破技術瓶頸。」
這一段話果然吸引了好幾位大老的注意,理事長也呼籲其他審查委員靜下來聽。接著,我用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大略簡報我的構想,而理事長則呼籲大家通過他的臨時提案,請我在下一次審查會議時提出較詳細的報告,並且排在第一個議程討論。後來我連續出席過好幾次的審查會議,每一次都有人從執行面的考量提出問題,請我在下一次會議時提出更周延的修正案。最後一次會議裡,他們議決要針對我的提案逐年撥付數億的專款,由我擔任計畫主持人,指導某個經濟部所屬單位負責執行。
這個決議嚇壞了我。我原本只想提案給政府單位去執行,絕無意親自涉入經費與人力規模如此龐大的計畫。我自知不是管理人才,更不耐煩人與事的管理,只想在學術界從事研究和教學。可惜的是,在我婉拒之後,因為找不到適當的主持人選,這計畫終於胎死腹中。
然而我在這次經驗裡深切體會到,即便是在極端看重關係與輩份的華人商圈內,不管你有多麼資淺、年輕,只要你的想法確實有吸引人之處和扎實的依據,並且有能力靈活地運用「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就有機會用最簡短而震撼人心的兩三分鐘換來十分鐘的聆聽,再用十分鐘的摘要報告贏得一小時以上的專注傾聽,和接續而來的一系列討論,甚至在最後贏得他們的信任。
真正傑出的溝通者,是能夠將相同的內容精煉成不同層次的資訊,根據場合與聽眾的理解程序,靈活地分段釋出,換來聽眾的注意與聆聽的耐心,並且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循次漸進地引導他們的認識,最終以經得起反覆檢視的方案贏得他們的信任。這截然不同於政治家的詭辯,媒體的置入性行銷或廣告伎倆,辯論比賽時一閃而過的機智,甚至也不同於TED上面許多「乍聽很吸引人,細思後才發現以偏概全、漏洞百出、困難重重」的演講。
以一小時的時間,突破數十年經驗累積下來的成見
我始終相信要縮短台灣與先進國家的產業技術落差,最省力、快速而低成本的方式是透過文獻回顧找到適用的學理與技術,再針對國外的專利封鎖尋找突破對策,甚至改良,而不是閉門造車地從基礎研究開始。為了驗證這個信念,我多次針對國內機械產業的技術瓶頸進行研究,卻總是在獲得初步成果後找不到合作的廠家,而無法進一步產品化。
後來,我選定半導體產業的自動光學檢測技術,因為這個產業的國內廠商似乎比傳統機械產業更有研發的積極性。我用學術界文獻回顧的程序與要領去彙整國外的專利文件和國內大型商展的資訊,用以診斷國內外產品的技術落差,以及關鍵的技術瓶頸。接著,針對前述技術瓶頸在國外學術文獻裡尋找突破與創新的學理依據,同時從國外的專利文獻探索產業技術的發展線索。將以上資訊彙整後,逐漸勾勒出國外技術發展的軌跡與學理依據,以及台灣當前技術瓶頸的突破策略。歷經兩年的研發後,終於可以在商展會場讓國內的銷售工程師確信我們對該技術的了解明顯超越他們。
最後,總算有一個公司的工程部研發經理來訪,希望我協助他們研發一台電路板焊點的三次元檢驗機。這是個極高難度的挑戰。當時全世界只有一家美國公司有能力生產焊點的三次元檢驗機,且已獨占該市場三十餘年,而我跟台灣的廠商都從來沒有接觸過三次元檢驗技術。此外,前述美國公司的人力與資本額規模都是台灣廠商的數十倍,這是典型的「小蝦米對抗大鯨魚」。我們唯一的勝算,是我擅長文獻回顧和研發。
我還記得醫學界有所謂的「X光三次元斷層掃描」,根據物理的基本原理很容易推斷它的學理依據跟電路板焊點的三次元檢驗是一致的。一清查清大圖書館的藏書,立即找到兩本解釋「X光三次元檢測」的教科書,並且利用它們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到學理依據。它是先用X光從不同角度拍攝待測物品的一系列二維的投影影像,之後再利用這些二維的投影影像進行複雜的積分運算後,重建出待測物品的三次元立體模型。
問題是,醫學界建立一組「X光三次元影像」所需的時間往往需要數分鐘到數十分鐘,依解析度與影像清晰度而異,而工業界的檢測時間卻必須控制在二十秒內。工業界可用的時間只有醫學界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如何縮短時間?針對這個問題,一份美國的專利揭露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線索:用X光拍攝待測物品的一系列二維投影影像時,所取的影像越少,取像所需時間越短。此外,將複雜的積分運算化用較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取代,可以大幅降低運算所需時間。然而這兩個技巧都會導致重建後的模型有誤差,如何將誤差控制在工業界所能容許的範圍又是另一個關鍵。最後,一篇頂尖的期刊論文提供了「最佳取像角度」的解答,讓我們可以藉此大幅降低誤差與取像數目。同時我們在另一篇期刊論文裡找到影像強化的技術,使得模糊的影像變得清晰,而再度降低三次元立體模型的誤差。
最後,我們在兩年內打敗美國的強勁對手,拿到第一張訂單,並且利用台灣的成本優勢逼迫該公司在次年關掉生產線。
在這一場較量裡,我們用兩年的時間克服了對手三十年的技術領先,最後還更勝一籌。就縮短技術落差而言,百分之九十靠文獻回顧,百分之十靠業界的摸索。就更勝一籌而言,百分之八十靠兩篇頂尖期刊論文的創意,百分之二十靠我們的創意。在《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裡,我把這種追趕並超越先進國的研發策略稱為「知識經濟時代最省力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