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14:台灣的日本症候群(思想14)

NT$360 NT$284

出版日期:2010-01-21
編者:思想編輯委員會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336
開數:25開
EAN:9789570835458
系列:思想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台灣常被認為是個「親日」、「哈日」甚至「媚日」的國度,但究竟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對於日本抱持何種欲望與想像,恐怕一時片刻說不清楚。去年《海角七號》電影在台造成一股旋風,引發不少話題。當時最常被提出來討論的話題之一是台、日、中之間的三角關係,以及台灣如何面對日本的問題。時隔年餘,《海角》熱潮已經褪去,但如何梳理台灣與日本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仍是我們今天未竟的課題。

本專輯便是在前述背景之下規劃的。作者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與層次梳理台日之間千絲萬縷的各種文化想像與情結糾葛。曾健民從「冷戰」與「內戰」的雙戰結構,剖析日本情結的政經面向;黃智慧從「戰後」與「後╱殖民」的兩重關係抽絲剝繭,一層層剝開台灣對日觀的重層構造;李衣雲從歷史記憶與大眾文化生產消費的邏輯,解析哈日風潮背後的實像與虛像;林徐達從後殖民情境與全球化脈絡下的文化身份操作,探討日台雙方共同構築的懷舊想像;而林泉忠則從「東亞邊陲」的視角,將台灣與香港、沖繩並列,比較三者親日、哈日、戀日的日本情結。

這些觀點迥異、立場分歧的論文,充分展現了台日關係與情結的多元相貌與複雜構造。另外,本期還有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先生的訪談錄、近十年中國大陸官方意識型態變化解析、王曉波先生的退休演講等,非常豐富。

貨號: 9789570835458 分類: , ,
編者:思想編輯委員會

編輯委員名單
總編輯:錢永祥
編輯委員:王智明、白永瑞、汪宏倫、林載爵、周保松、陳正國、陳宜中、陳冠中

貨號: 9789570835458 分類: , ,

張灝 殷海光先生的理想主義道路:從公共知識分子談起
蔣斌 災難、文化與主體性:莫拉克風災後的省思
汪宏倫 台灣的日本症候群:解題
曾健民 台灣日本情結的歷史諸相: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
黃智慧 台灣的日本觀解析(1987~):族群與歷史交錯下的複雜系統現象
李衣雲 解析「哈日現象」:歷史.記憶與大眾文化
林徐達 後殖民台灣的懷舊想像與文化身分操作
林泉忠 哈日、親日、戀日?「邊陲東亞」的「日本情結」
陳宜中 為自由而限權 為福利而問責:秦暉先生訪談錄
王超華 歷史終結在中國:近十年中國大陸官方意識形態變化解析
叢小平 中共合法性論述的新動向:比較三齣國慶舞蹈史詩的政治涵義
王曉波 我的學術思想與志業:退休演講
周保松 行於所當行:我的哲學之路
陳瑋鴻 錢理群演講

貨號: 9789570835458 分類: , ,

致讀者
隨著新年到來,《思想》新的一期也應時出刊。
本期的「日本症候群」專輯,切入一個廣泛的文化現象,讀者應該不會煩於篇幅繁帙。台灣的日本症候群——「由於日本所引發的種種心理、文化、社會與政治諸現象」——大家並不陌生;它包括了哈日、親日、戀日、甚至仇日等等情結,不一而足。日本在近代歷史中與台灣以及中國的關係深厚複雜,日本症候群的出現因此不難理解。不過,台灣的日本症候群一旦成形,與日本的關係反而間接一些;它主要在島內作用,為內部的自我意識、大眾文化、以及政治上的攻防論述提供動能,堪稱台灣精神史關鍵的環結之一。我們構作此一專輯,著眼點即在於追索台灣精神面貌的一個深層歷史源頭,對流行文化的興趣倒在其次。畢竟,「歷史」——尤其是「日本」在近代東亞的歷史——往往是穿著軍服的思想家,無論作為殖民者、侵略者、還是西方現代性的對抗者。在這個意義上,歷史不應該被流行文化或者觀光懷舊等趣味現象完全掩蓋。
歷史固然塑造了台灣的日本症候群,不過如專輯中的文章所示,台灣的各類日本情結也反過來塑造自己的日本想像、塑造相應的歷史敘事。對這種「想像」的日本以及「想像」的歷史有所自覺,甚至於作檢討,正是這個專輯的用意所在。
在中國大陸,歷史這種雙向的「作用」兼「被作用」態勢更是鮮明。中共的政治論述一向立足於歷史:只有歷史所提供的寬廣場景,才能指示、說明它的特定政治選擇。可是畢竟政治才是決定性的力量:歷史往往必須「今用」。王超華並不接受「歷史終結」的說法。但她發現,十餘年來中共的意識型態經營,竟然人工地塑造了福山所謂的歷史終結局面:割斷社會主義歷史之後,意識型態的「多元迷宮」特質,掩飾了資本當道所帶來的社會矛盾。叢小平的大作分析不同時期的三齣「國慶史詩劇」,指出每一齣劇皆構築了一套歷史論述,從工農─人民革命、調整到改革開放「新時期」、再調整為今年的「民族復興」天命論,充分展現了政治與歷史以今釋古和古為今用的雙向運作。
秦暉先生的訪談,值得讀者特別注意。在中國大陸知識界的各種立場與「話語」之間,秦暉獨樹一幟。他不一元地迷信市場,也不一元地迷信國家,更排除了民族主義或者「中國特殊論」對於市場與國家的扭曲與佔有。他用「自由」與「福利」的雙元價值觀,分析中國大陸二十年來改革與發展的路徑特色,判斷政權性質的演變與趨勢,批評知識界各種單元的、簡化的論述,其全面、深入、與系統,對讀者很有幫助。他重申經典的自由與平等兩項價值,在當前中國大陸的保守性「大國崛起」狂潮中,尤其發人深省。秦暉的著作甚多,本次訪談集他的思想之大要於一篇,是很好的參考文獻。陳宜中的提問全面而扼要,良有貢獻,也值得推許。
本刊的創刊編委江宜樺、單德興二位,因為分別在政府與學術機構擔任要職,先後辭去了編委職務。我們深深感謝他們二位對這份刊物的精神與實質貢獻,也很遺憾不能繼續仰仗他們的學識智慧。所幸者,我們邀請到了王智明先生從本期開始參加編委會;在下一期,王超華女士也將參加編委會。他們二位生力軍,將會讓本刊的視野與觀點更形廣闊、多樣。

貨號: 9789570835458 分類: , ,

後殖民台灣的懷舊想像與
文化身分操作

林徐達

一、前言
當代台灣社會的「懷舊熱潮」似乎已蔓延至各行各業——區域性的老街復古風情、商業的「古早味」鐵路便當,或是公部門糖廠、舊車站「風華之旅」。這類「懷舊」活動不僅作為區域觀光(消費)行銷,同時暗示了跨文化經驗、跨區域歷史發展、社會變遷、日殖至戰後國民政府的身分轉變、承襲日本文化遺產,以及政治、商業等彼此交織之背景特徵。然而,一項自殖民地解放後,所發展出的社會「懷舊」風潮意味著什麼?更精確地說,此一「懷舊氛圍」在殖民歷史和台日後殖民關係基礎上,如何共同分享一種(經常是情緒上的,而非經驗上的)「時代感」?一如阿帕度萊指出此種「當下的懷舊」︰人們正在懷念一個他們從未失去的世界,這使得懷舊無須生活記憶,而需要感知與意象的生產 。本篇文章旨在探討「懷舊」如何涉及歷史文化資產景觀而成為「想像社群」的情感根基,並且形塑了人們所以為的「過去」,得此共同分享人們想像中的記憶情緒。
本篇文章藉由懷舊氛圍的操作與想像、後殖民觀光的文化混淆、以及雜揉身分的文化協商等主題之論述,彰顯台灣後殖民階段對日本的懷舊想像和操作︰首先以「懷舊」作為台、日雙方「觀光台灣」的主題,討論日本與台灣彼此對台灣殖民文化歷史的想像;其次藉助於後殖民觀光活動釐清台灣的殖民歷史身分如何在商業機制下被敘說、描述與期待,使台日的殖民歷史關係隨之被釋退、曲解或轉換,然而在文化衝突之後卻回返強調各自的文化獨特性,藉此區辨自我與他者的不同;接著通過李登輝的後殖民鄉愁案例,說明「懷舊」作為一項文化的選擇和操縱,模糊了「固有傳統身分」與「歷史殖民文化」二者之界定,由是去地域化身分成為文化協商之結果。
本文最後以「懷舊」議題回應全球化跨區域文化交流(特別是後殖民觀光)下有關「想像」的建構,並且針對台灣懷舊現象所涉及的殖民歷史過去,提供區域性地方文化之詮釋。就筆者作為人類學家所關心之文化詮釋面向而言,台灣懷舊現象的獨特性不僅呈現西方所建構之全球化知識現象,也表達對日本殖民歷史文化的熟悉、想像與操作方式。這成就當代民族誌調查中一項新的研究旨趣——吾人不再哀怨、驚恐弱勢民族即將淹沒於全球化的洪流裡,而是關注這股擬似殖民主義力量如何被吸納至自身的文化和經濟生產模式之中。原先吾人擔心因全球文化經濟流動,「去地域化」導致文化多樣性被抹除;諸如大眾文化、全球文化、整體經濟等以世界或全球「作為一個整體」的思考方式和概念,將會忽略不同族群特性、文化觀點以及特殊生活習俗和價值。然而通過自身過去殖民色彩,反倒區隔出有別於全球同質化想像的獨特地方文化歷史。如此一來,「後殖民文化身分」正是面對全球文化時突顯地方獨特性的手段和戰術。

貨號: 9789570835458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