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台與紅藍綠的關係有如撞球,任何一顆球的滾動,都會在球檯上碰撞出難以預測的連鎖效應。
「台灣的三角習題」是蘇起對台灣內部與外部情勢的觀察與解析,蘇起提出「大三角」(美中台)與「小三角」(紅藍綠)的分析架構,來概括台灣內外的政策環境。
歷史證明,台灣雖小,卻是最可能引爆美中兩強交戰的導火線,這注定了台灣在國際局勢中的關鍵地位,但處境先天就十分困難,必須時時刻刻小心翼翼,否則代價必然巨大。而80年代黨禁解除後,國內政黨開始競合,也各自與北京互動,因此在美中台之下,又多了一組紅藍綠的三角關係。
《台灣的三角習題:從美中台到紅藍綠,台灣前途的再思考》有談內政,如台灣的歷史地理、內部變化、選舉,美國及大陸內政;有談雙邊關係,如台灣的大陸政策、北京的對台政策,或兩岸關係、美台關係、美中關係等;亦涉及東亞情勢、大小三角的變化。透過蘇起深入淺出的評論,我們對於台灣的命運與前途,將會有更加清楚的體認。
作者:蘇起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及蘇聯研究碩士。
在美期間曾在哈佛大學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所擔任一年研究工作,並任紐約《世界日報》編輯。返台後曾任新聞局局長、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召集人、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副祕書長、陸委會主委、政治大學教授、淡江大學教授、立法委員、國安會祕書長等職務。現為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
著有《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九二共識》、《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之研究》、《七十年代的蘇聯對中共政策》、《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等書,並翻譯出版《美國的新生》。
自序
台灣內政
01 理性主義vs.民族主義
02 台灣可以不悲哀
03 台灣與中華民國合則兩利
04 當前台灣困境的根源
05 嘆台灣的兩岸精神病
06 實力乎?民意乎?
07 溫水煮青蛙的台灣
08 失衡的國安人事布局
09 從馬習會看台灣的「自虐」與「他虐」
10 跳脫「松鼠」的宿命
11 相互毀滅還是相忍為國
12 從「乎乾啦」到杯弓蛇影
13 台灣的共業
14 「不知不覺」的台灣
15 台灣需要再次脫胎換骨
16 台灣民主的反思
17 民國百年,「興利」元年
18 台灣的歷史與地理
19 總統直選制度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台灣選舉
01 台灣大選的外部因素
02 二○一九──高度風險的一年
03 假如「美國牌」加上「台灣牌」
04 台灣選舉的境外因素
台灣安全
01 台灣新風險──四海+四獨
02 像一九四九的二○一九
03 美國會來救嗎?(上)
04 美國會來救嗎?(下)
05 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上)
06 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下)
07 試擬台灣未來的可能劇本
08 惡化中的台灣安全環境
09 今年攸關台灣安全的三因素
10 台灣安全的新變數
兩岸關係
01 蔡總統扭曲的兩岸觀
02 民共為何沒有溝通?
03 當前兩岸僵局的癥結
04 兩岸五二○後的可能對撞
05 新政府的兩岸課題
06 進入「危機管理期」的兩岸關係
07 三贏的馬習會
08 台海可能進入「危機管理期」
09 一個中國──在一與二之間
10 流失中的兩岸政治基礎
11 冒險、妥協、善意──辜汪會談的時代啟示
12 主權問題的迷思
13 兩岸需要同情的相互理解
台灣的大陸政策
01 蔡總統新轉折的風險
02 鬥、拖、和,或「經美制台」
03 沒有馬英九的馬英九政策
04 希臘荒謬劇的啟示
05 台灣應清楚打出「和」的品牌
06 誤判的教訓不能重演
07 兩岸關係何去何從──鬥、拖、和
北京對台
01 北京如何評估台灣大選?
02 習近平新時代的對台政策
03 北京如何看台灣?
04 試析習近平的中國大陸
美國
01 當前美國的對台政策
02 美國怎麼了?
03 美國在衰落嗎?
04 黑天鵝亂飛的二○一七年
05 川蔡通話的多重影響
06 美國政策思維中的台灣
美中關係
01 美中──台灣該選邊嗎?
02 美中貿易戰的背後
03 美中「競爭」下的台灣
04 用撞球思維看美中關係
05 台灣與美中角力
大小三角
01 變了形的大小三角
02 台灣的前途誰決定?
03 從大小三角看「維持現狀」
04 台灣的大三角與小三角
東亞
01 北韓問題與台灣的關聯
02 以「智」處世的國家及領袖
自序(節錄)
筆者生於台灣,長於台灣,留學美國,再回到台灣工作至今。早年走過台灣貧困歲月時,絲毫不覺其苦。後來目睹它締造舉世豔羨的經濟奇蹟與民主典範,並分享了它的光榮與喜悅。最近二十年眼看它內部社會撕裂、經濟停滯、民主倒退,外部環境居然惡化到連「亡國感」都變成常見名詞時,內心直有無比的傷痛及不甘。
幾年前決定提筆為文,就想把台灣的特殊經驗藉著每月一篇短文略作分析。筆者很早就觀察到台灣有個難解的美中台三角習題。從很多方面看,台灣小到根本不可能與美中兩強平起平坐,怎會並列成為三角?但歷史證明,台灣雖小,卻是最可能引爆兩強交戰的導火線,直接牽動它們最敏感的神經,所以台灣夠格與美中並列。只是這個三角習題也注定台灣的處境先天就十分困難,必須時時刻刻小心翼翼,否則代價必然巨大。八○年代黨禁解除後,國內政黨開始競合也各自與北京互動,因此又多了一組三角關係。筆者於是提出「大三角」(美中台)與「小三角」(紅藍綠)的分析架構來概括台灣內外的政策環境。
筆者從事公職時還實際體會政策的三個面向:消息面、操作面,及基本面。一般人看到「消息面」,以為那就是影響決策最大的力量。「操作面」對媒體最有吸引力,拚命去挖掘,而大眾也很想偷窺。所以這兩方面的資訊在台灣民主化後,幾乎可以用「汗牛充棟」四個字來形容。
不幸的是,個人認為最難看到的「基本面」其實才是政策背後最大最深刻的力量。正因它隱形、抽象、歷久不衰,不像「消息」或「操作」那樣具體、時生時滅,也不因任何領導人、政府或政黨的主觀意願而轉移。所以「基本面」最關鍵。只有越多人更深入理解基本面,台灣這個年輕的民主政體才可能在做重大決策時越接近理性,它的民主品質也才能提升。基於此信念,筆者乃不揣淺陋,試盡綿薄,藉每篇一千五百字的短文,從見報當時的主要新聞議題切入,但不聚焦該議題,而是專注剖析隱藏在它背後更深刻的「基本面」。
基本面本質是宏觀而不是微觀的。它大概又分成橫切面及縱切面。橫切面指的是同一時段大三角與小三角的互動。如果用撞球檯做比方,美中台與紅藍綠各自的內政與彼此關係都分別是一個球。任何一個球的滾動都會在球檯上產生難以預測的連鎖效應。
理性主義 vs. 民族主義
看台灣選舉,常覺得像看賽馬,一般多在議論哪匹馬領先,哪匹馬落後,哪匹馬新加入或退出。不過這次大選卻不只是賽馬,也不是藍綠對決,而是看不見的兩股思潮在正面碰撞。
一邊是挑戰者的「理性主義」,另一邊是衛冕者的「民族主義」。用英文說就是Rationalism vs Nationalism。賭注之大恐怕也是前所未見,因為牽涉的不只是哪匹馬出線,或政黨輪替不輪替,而是台灣的安危存亡。
「台灣民族主義」從李登輝時期就已萌芽,只是一直忸怩作態,欲語還休。蔡總統上台後變得較露骨,而挑戰她的賴清德還更直白。估計選戰越熾烈,會越沒有遮掩。
它的核心有感性面與理性面。感性上它堅持「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大部分民進黨人士對「中國人」的排斥心理可說根深蒂固。蔡總統似也從來不曾認同這個血緣。深綠出身的柯文哲講了「兩岸一家親」,犯了大忌,當然必傾全黨之力撻而伐之。
理性上,「台灣」要與「中國」全面切割。不但堅不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一中」或「一國兩制」,而且政府間也不再接觸,不談判,更不妥協。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連結要積極弱化,外交與軍事的對抗越加強烈。宣傳上則全面忽視大陸的「機會」成分,只強調它的「威脅」,以凝聚台灣內部的抗中意志。
為了避免當年陳水扁因躁進而激起的國際反彈,蔡政府表面雖說「維持現狀」,實際卻像孵小雞一樣,在薄薄蛋殼的掩護下,藉「改革」之名改造台灣的權力結構,以待時機成熟時破殼而出,以新的「民族」及「國家」身分亮相。
這個「民族主義」的胚胎孕育於蔡總統當年主持的「兩國論」。經過二十年的成長茁壯,它運氣好到恰巧碰到美國把美中關係由「交往」調整為「競爭」(不同於「對抗」),所以蔡政府自以為靠山堅定而充滿自信。但運氣不好的是,它也剛好碰到中共的東亞實力大幅上升,連靠山美國都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果「台灣民族主義」經過明年一月類似「台獨公投」的選戰洗禮而再獲勝,中共的對台政策將徹底失敗,而習近平在國內必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回顧二○○八年大選時馬英九勝券在握,而中共軍力仍略遜美國一籌,北京卻依然動員對台備戰以防民進黨僥倖連任。如今兩強東亞軍力已成伯仲,美國多個智庫甚至告誡已向北京傾斜,難道北京還願隱忍,再與「台灣民族主義」和平共處四年,並肩跨越中共建黨一百週年的二○二一年及習近平新任期的二○二二年?屆時包括軍事威脅的強烈大陸冷氣團極可能排山倒海地朝台灣撲來。美中關係當然也走到攤牌的關口。
如果此時華府願為台灣付出巨大代價,兩強就會交鋒,而首當其衝的台灣自然非死即傷。如果美國估計力有未逮,以致口惠而實不至,或出兵卻不耐久留,大陸當然就可完成世紀性的統一大業。如果雙方都不願兵戎相見,透過談判來解決。台灣就變成砧板上的那塊肉。任何「如果」,台灣都逃不掉幾十年來最大的災難。
幸運的是,不願被「台灣民族主義」推進這個絕境的台灣民眾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理性主義」。它緣於一意孤行的蔡政府只顧精神勝利,完全忽視台灣民眾在經濟與安全上的現實需要。去年九合一選舉顯示,目前台灣主流民意已從「民族主義」,轉向「理性主義」,超越藍綠、政黨、省籍、地域、年齡的分野,一切以理性務實為導向。高雄韓國瑜市長就是站在這個浪頭風尖上橫掃全台的。
但「民族主義」仍有強大的內聚力與動人的感染力。「理性主義」雖暫居主流,但迄今仍較鬆散、抽象、被動。為了落實「理性主義」,除了盡早選拔具代表性的候選人外,還要研擬一整套能務實解決問題的政策綱領。而且這套綱領不能像縣市選舉那樣只處理經濟議題,還要讓台灣民眾在當前詭譎的美中台情勢中感到更安全。
這不是簡單的任務,卻仍是可行的。為了台灣還能繼續「小確幸」,這也是唯一的路。
台灣大選的外部因素
在藍綠同時上演高潮迭起的初選大戲時,一齣外部干預台灣大選的「武俠片」也正等著搬上銀幕。這不是第一次,但它的衝擊絕對比過去任何一次更重、更直接、更多樣化。
以前最大的干預來源是對岸的中國大陸。美國通常是善意的旁觀者,只在中共兩次軍事動員時派出航母以為震懾。大陸出手最重的首推一九九六年的「文攻武嚇」。二○○○年,中共吸取教訓,只「文攻」而不「武嚇」。二○○四年連宋配看似必勝,就不再「文攻」或「武嚇」。二○○八年因擔心類似「三一九槍擊案」的意外重演,北京雖不「文攻」,卻默默「武備」以防民進黨僥倖勝選時武力解決。二○一二及一六年,中共實力大增,信心也大增,所以也沒有「文攻武嚇」。現在離明年一月的投票日雖還有段時日,但以下四個外部變化必使這次大選出現截然不同的面貌。
第一,自民主化以來台灣對外力干預一直避之唯恐不及;但現在的蔡總統似乎毫不掩飾地把外力拉進我們的大選。譬如她的參選聲明竟然不向國內民眾宣布,而是在美國的CNN發表。她最近刻意延後民進黨的黨內初選,也有可能是靜待美國因素發酵,讓她在這個領域的絕對優勢能夠助她一臂之力。
去年九月川普為了把焦點從「通俄門」轉移,曾經指控中共也介入美國的上次大選。國土安全部隨後表示中共確曾試圖影響美國「輿論」,卻沒有證據顯示它曾影響「選舉」。但蔡政府很快打蛇隨棍上,不但把九合一選舉失利歸咎於中共介入,立委蕭美琴最近甚至到華府呼籲美台應合作新的「政治作戰」以抵抗中共的「政治滲透」。
第二,華府對台灣大選的態度已從過去的「善意旁觀」向「積極警戒」轉變,雖然還沒有像它在委內瑞拉(支持挑戰者)及以色列(承認戈蘭高地主權)那樣到「直接介入」的程度。然而華府政學媒界普遍的「拒中」心態已使他們越來越接近「親美反中」的民進黨,而疏遠「親美和中」的國民黨。其中部分也因為國民黨這兩年自己放棄長期友好的對美關係,讓美國聽不到台灣另一半聲音。
因為偏聽,美國就輕易相信蔡總統「維持現狀」的空洞宣示,而無視民進黨幾乎全面推翻馬前總統時期兩岸談判與交往的事實。
因為偏聽,美國也幾乎無視蔡政府假「轉型正義」之名,力圖全面掌控權力機構甚至民間團體的反民主事實;大選在即竟連立場亟需中立的中選會都不放過。
因為偏聽,美國更無視蔡總統才上任一年支持度就掉到且一直盤旋在三○%上下,沒有好轉。他們與蔡本人好像都沒有認知到,蔡低迷的主因是她讓民眾失去了基本的安全感與幸福感,而不是中共的干擾。
這一連串的偏聽造成美國立場的偏頗,且導致它對九合一選舉結果的誤判。
第三,由於美中在台海軍事實力對比的改變,中共對美國軍事介入的戒懼似已大幅降低。日前中共戰機穿越海峽中線,及後來二十四架軍機及五艘軍艦在台灣附近演訓,都是向美台展示,它的海空軍不僅可以比美國軍艦來得容易,來得快,而且數量可以多到幾乎飽和台海及台灣島的上空。
第四也最微妙的就是台灣民眾態度的轉變。過去台灣民眾一直排斥中共的文攻武嚇,但蔡政府罔顧國人的安全及經濟困境,只顧掌權及拉美抗中,使民眾對中共介入的反彈不如過去強烈。原本「親美」的國人發現華府只把「反中」視為「親美」,而不承認「和中」也可以「親美」後,也開始對美國產生疏離感與不信任感。主要綠媒最近哀嘆美國在台影響力已經「出現了詭譎的轉變」,連美國「前官員罕見地一再讚聲」都救不了高雄選情。
這四大變化(民進黨引進外力、美國偏聽偏袒、中共力大膽大、民眾對美中印象改變),個個都是前所未見。年底藍綠刀光劍影,這四箭再齊發,將如何衝擊大選效果實難預估。看來真的只有「天佑台灣」了!
變了形的大小三角
幾年前我曾經提過大小三角的概念。「大三角」指的是美國、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小三角」指的是共產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關係。大小三角的內外互動大致就決定了台灣的命運。
很多專家不否認小三角,但普遍質疑大三角,說台灣這麼小,怎麼能算一角?我通常很有信心地回答,台灣雖小猶大,因為不論在戰略或戰術層次,美國與中國大陸都高度重視台灣,有好幾年美中重視台灣甚至到台灣可以「一條尾巴搖兩條狗」的程度。事隔若干年,今天我已不敢那麼篤定了。
大三角的變形,主因當然是台灣實力的迅速衰退。台灣最風光的時候,它的經濟總量曾經是整個大陸的三分之一。現在卻只有大陸的二十分之一,還大幅落後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等五個省分。後面很快就會趕上的還有四川、湖北、河北、湖南、福建等五省。由於兩岸在經濟、軍事及其他方面差距的快速拉大,大陸雖然在戰略上依然高度重視台灣,但在戰術層次已經相當輕視台灣。過去二十年北京緊盯台灣政局及朝野作為,經常做出反應。現在它卻多半默不出聲,鎮定如恆。顯然北京已經自信滿滿,成竹在胸,不怕台灣玩出它的手掌心。
美國亦然。商人出身的川普總統本來就比較急功近利。他既無「面」的全盤戰略眼光,也少有「線」的連動思考,只有「點」的短期決策。針對任何一「點」,他又只關注美國可能的經濟收益,不太在乎民主價值甚至地緣利益。譬如,他處理北韓問題時,經常只顧自己放言恫嚇,完全不在乎身處最前線的南韓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僅至今派不出新的駐韓大使,還堅持要廢除南韓極為重視的《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逼得南韓必須自闢南北韓和解蹊徑。南韓是保衛美國最重要盟邦日本的門戶,川普對它態度尚且如此。台灣的政軍經地位難道比南韓更重要?答案非常明顯。
所以隨著兩岸力量對比的消長,大三角已經變成美中兩強的雙邊遊戲。兩岸關係與美台關係都越來越附屬於美中關係。美中兩強都不需要特別爭取台灣的善意,因為大陸已經認定台灣政府只有惡意,沒有善意,而美國根本不需做太多努力,台灣自己就把熱臉貼過來。台灣既自我貶值成美中手中的「台灣牌」,當然難免成為一方或雙方的籌碼或(及)犧牲品。
「小三角」的情況如何?過去紅藍綠都有一定的實力,它們的互動構成了非常微妙的三角平衡。我曾經簡化這平衡為「二打一」,也就是兩個對付一個。請看:藍綠合作保衛台灣,對抗紅;藍紅合作反對台獨,對抗綠;紅綠平行努力消滅中華民國,對抗藍。紅藍綠這種既合作又鬥爭的格局,就形成小三角的平衡。
現在小三角也變了形,主因當然是藍的力量式微。國民黨不但輸了最近的大選,而且大選後一直萎靡不振。不少觀察家都指出,蔡總統上任以後台灣越來越向「一黨專政」的道路上邁進。
少了一角的小三角當然立即失衡。沒有藍的緩衝,紅綠就直接對抗。同時,原來藍綠合作保衛台灣的力量立即少了一半,使台灣的防衛力量更加虛弱。原來藍紅合作反對台獨的力量也立刻減少一半,獨派因此可以更大膽地「去中國化」及趨獨,而大陸內部遏制台獨的聲浪也變得更焦躁急切。紅綠兩相激盪,任何事都有可能。
最危險的是,台灣許多人常以為大陸領導人內外挑戰太多,無暇顧及台灣問題,所以台灣大可好整以暇,從容面對。事實上由於台灣直接牽動大陸跨階層、跨年齡的民意,而習近平又是歷來最了解台灣的領導人,所以習在內部非常容易受到台灣議題的牽制,他的轉圜空間及犯錯空間也最小。他如延任,必將帶領國家從「大破」走向「大立」。台灣多快會成為他「大立」的一部分?會不會變成他克服其他挑戰的一張牌?都值得我們關心。
作為大三角最小的一方,台灣應該立基於「和」,不宜強「鬥」。如果「鬥」,台灣永遠是受傷最重的一方,如果「和」,台灣卻會是獲利最多最直接的一方。內部追求和諧,外部尋求和解,設法凝聚內部及兩岸最大的共識,才是台灣立身處世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