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談美」第一人漢寶德:
掌握「設計型思考」
用創意解決問題!
作者以本書分享:設計是用來解決問題!
「要用怎樣的方式來強調創意的重要,不會落回藝術創意的窠臼呢?
我東想西想,只有通過設計界的創造觀才能解開這個看似十分矛盾的死結。
到此,我覺得已到了大聲宣揚設計思考模式的時候了!」
──漢寶德
為什麼設計就是不能認命?
而設計型人格又是什麼?
什麼是孫悟空文化?
天生的設計師該具備什麼條件?
設計型思考的時代來臨了,你開始用設計式角度看世界了嗎?
如何運用設計師的創意秘訣,已成為時代的焦點!
提出「藝術教育救國論」的漢寶德,這一次,大聲疾呼大眾重視「設計型思考」的重要性!
他提到,設計型思考的起點,就是改善現況,得先找過去的碴兒,對眼前困難與問題,進行長程思考、理性分析!
漢寶德的《設計型思考》是首部為國人打造「設計型思考」的專著,以台灣本土案例為借鏡,既能透視問題,也能真誠面對問題核心!
本書以文創產業、都更、國宅興建、教育問題等為例,大膽爬疏從台灣社會觀察到的百態與弊端,將創意的理性與感性,以文創為例,漫談到生活觀點的邏輯思考,說明一種期待為國人所重視與理解的文化現象,期望能為國人提供走入設計型思考的第一課!
作者:漢寶德
1934年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文建會顧問、教育部諮詢委員等。
漢寶德先生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接軌國際現代建築的重要學者。畢生以建築為己任,思考空間與人文的關係。為了普及科學教育,他花了12年的時間籌設完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擔任首任館長,以創新規劃與深厚學養,將科博館經營成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館。任台南藝術學院創校校長,倡言美感是文明的基石,重啟華人社會對藝術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視。
獲得多項殊榮: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建築獎、教育部頒一等文化獎章、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獎章、國家文藝獎第一屆的建築獎、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文化部第二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評選委員特別獎:終身成就獎。
著有《築人間》、《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漢寶德談美》、《寫給青年建築師的信》、《設計型思考》等諸多作品。
作者序
卷一
創意的理性與感性
設計成事的條件
設計就是不能認命
設計與計畫之間
天生的設計師
設計型人格
設計就是解決問題
目標:你想做什麼
大架構思考
不斷評估的觀念
卷二
科博館規劃案
台南藝術學院規劃案
兩個失焦的文化政策
故宮南院的困境
分析文建會的生活美學運動
漢寶德
作者序
過去幾十年前間,我因緣際會,為國家做了幾件事情,得到各界的讚賞。退休之後,反省過往的一切,覺得自己並無過人的才能,只是機運不錯而已。如果一定要找出自己的成事的條件,其實只有兩項,其一,鍥而不捨,堅持把事情做完的個性;其二,系統性思考的做事方法,謀定而後動的工作習慣。這似乎都與我的建築學習背景相關。
我觀察世事,包括政府各層級的工作,卻覺漫無章法,費力而無顯著成效。原因很多,但都可以簡單的用一句俗話來論斷:「腦筋不清楚」。其實成大功立大業居高位的人,大都是絕頂聰明的人,所謂天縱英明,豈有腦筋不清楚的道理,只是在社會上實際做事的人,都是像我一樣的中等資質的人,屬於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一群,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訓練,頭腦不免會糊塗的。所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你看如何利用頭腦。
很可惜,我們的教育傳統,只知道灌輸知識,教孩子們背誦,學習通過考試的技巧,沒有教他們系統的思考方法,如何把自己變得更聰明些。年輕人學習了得到職位的方法,卻沒有學到如何把事情做好,他們的頭腦都用到爭權奪利,勾心鬥角之類的小聰明上去了。
因此我多年來一直想向公眾推動設計師的思考方法,卻有不知如何下手之困難。由於我的另一個興趣是全民美育,美育的意義比較容易為人所理解,就把精力放在那邊去了。我知道只是美感素養的推廣已經不容易見效了,早已把設計型思考一事淡忘。直到去年,與一位出版界領袖談到政府官員的顢頇無能,才不經意的流出系統性創意思考的重要性,他提醒我可以寫出來,盡我一份心意。
我利用閒暇,以輕鬆的筆調,就設計思考理念相關的一些觀察,寫成成篇獨立的小文章,原意是在報章雜誌上發表,一些這樣的文章何處會有興趣呢?想不通,遲遲沒有出手,忽忽間已經積了十幾篇,幾乎可以出書了。這時候我又用系統思考分析了「生活美學」運動的前因後果,就決心試試有無出版社願意出版。
聯經的林載爵發行人還沒有看到稿件一口就答應了,因為他們已出過幾本與設計方法相關的書,是譯本,他看過以後,覺得「生活美學」相關的文章可以獨立成篇,建議我把過去成事的經驗當作實例來說明。這樣做不免有自我吹噓之嫌,但仔細想想,敝帚自珍,為了把設計型思考用腦筋的方法說清楚,讀者們應該可以原諒我,因此就把我籌建自然科學博物館與籌設台南藝術學院的歷程中,與設計思考相關再摘要說明。同時,我對政府的文化政策中推動的幾件事時常表示意見,如今藉此機會,加以歸納,用邏輯思考的方式加以分析,一方面為引起讀者們的興趣,也有誘導讀者朋友們動腦筋的用意,請大家不吝賜教。
漢寶德 於空間文化書屋
設計型人格
依照人類學者的看法,人天生就有設計家的性格。這就是人類文明會在三、五千年內進步到今天的原因。原始人從來就有一種本能,遇到問題會動腦筋去尋求解決,一旦解決就形成記憶,累積在文明之中。
但是無可諱言的,諸多人類中有少數特別聰明的,可以在遇到問題時比一般人多一些腦筋,可以想出比較持久與適當的解決方法。這類人就是特別敏感的設計人。
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形成固定的文化。這是一個族群生存在某一特定的地理環境中,掙扎求存,戰勝鄰近的種族,克服了大自然的威脅,逐漸形成一定的生存的模式與生活的方式。這就是今天所說的「傳統」。傳統是數千、百年的經驗累積,是一代代的設計人的智慧、血汗所鑄成的。有了民族傳統,這個族群可以按照傳襲下來的制度與方法,生活得很好,遇到困難也可以輕易解決。除非遇到巨大的外力,如外族的入侵,或洪水的氾濫等自然災害,總能勉強渡過。到了這個階段,設計人的職責就沉睡了。對中國民族而言,沉睡了至少兩千年,醒來時已是西方科技文明壓境的十八世紀了。
其實不只是中國,西洋人何嘗不是如此。他們只是沉睡的時間短些而已。他們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也有千年的光景,到文藝復興才醒過來。可是文化的甦醒談何容易!醒過來也不過是少數人而已。幸運的是這少數人恰恰居高位,可以影響整個的民族,開始推崇有設計頭腦的人。試想達文西是怎樣的設計人?他不只是畫家,在他的筆記本子裡所畫所思,簡直無處不用腦筋!可是意大利到了十七世紀,專制的教皇又帶著他們睡過去了。改革與不斷推翻傳統的精神被 西歐所承繼,至今仍由他們領導世界。
所以設計的人格到了各民族文化鼎盛的時代,就是挑戰權威的人格。在傳統力量高張的時候,做人做事都有一套不變的準則,其主要的精神是維持傳統的秩序,鞏固在上者的權威。這樣的文化氛圍,通過傳統的教育方式,把人類天生的設計家性格一筆抹殺了。因此越是尊重傳統的民族,越缺少改革的勇氣。這就是在人類文明史上工業革命如此重要的原因。蒸氣機開啟了自由思考的大門。
工業革命促成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並因而逐漸恢復了人類對環境主動反應的能力。西方在轉變時期,依靠修道院與大學開發思維能力,逐漸與現代生活方式接軌。同樣的過程在日本現代化過程中重演一遍。但是至今,日本人的設計性格仍未充份發揚開來。
下面讓我簡單介紹設計人的心理特質。由於上面所說的理由,設計人格在傳統文化背景中顯得特別突出,他們的思維刀刃就是創新。設計人的創新心理如何呢?
第一是思想中立。設計人的特質是在一個文化中卻不使文化侷限自己的思維。自己有偏好,不會以自己的好惡遽下價值判斷。換言之,立場超然於自我之上。這一點是最基本,也是最不容易做到的。舉例說,設計人要有國際的胸懷,做一個世界人,不會是堅定的民族主義者。看一件事情,看它的源由,不管它的意識形態。因此在政治立場上也是中立的。如果他因為文化背景而不得不有政治立場,也不能依此立場下判斷。以今天台灣的政治情勢來說,他不可能是深藍或深綠,最可能是遊戲於藍綠之間,或為淡藍或淡綠。換言之,他習於以超然的態度下判斷。
這是知識份子的立場,立基於知性之上,所以設計人的判斷雖無法與科學家一樣的精準與理論化,與工程師一樣有實驗精神,卻必須以知識為立足點。
第二就是知識廣博。胡適之先生對於求學的態度曾告訴我們「要能廣大要能高」,在圖象上是金字塔,就是有廣大的基座,精深的高度。設計者最好有同樣的涵養,但是專業的精深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它所面對的問題隨時都會改變。他要解決問題的態度卻是一成不變的。
以建築界來說,確有所謂專家建築師,如專門設計學校的,或專門設計醫院或工廠的;他們以專家的知識來招攬顧客。但大部分的建築師是設計者,並不以專業分;他們對於業務並不太以建築的特殊類別決定取捨,而對各類別的挑戰性卻頗有興趣。他們大多有能力在短時間吸收足夠的知識,從事專業服務。比如他們一生中可能只有一次機會設計一座醫院,但必須設計出合用且為業主所樂用的醫院。
我們不妨說,設計人的知識介乎常識與學識之間。如果進入學識的領域,常易有專家的執著,頭腦就有僵化的趨向。我在籌劃科博館的時候,曾邀集學者們幫忙,發現在討論展示設計內容的場合,學者多有回到本業完整性的立場,把設計師所引用的知識視為支離破碎。他們不容易理解展示目標的廣含性。所以博物館籌劃的初期確實不能由學者主導。科工館花費龐大的經費,未產生相應的效果,恐怕是由學者而非設計師主導的緣故。
第三是跨領域的興趣。設計者不會滿足於自己的專業,喜歡自相關性牽連到其他專業。這是一種好奇心,也是一種探索的興趣。其實這是人性的一部分,只是受到傳統的約束,或現實條件的限制,因而畏縮而已。中國文人的傳統有「學而優則仕」的說法,是把求學與做官連在一起,看上去是跨領域,其實不然。因為古人所謂求學,是指儒學,其內容都是做官之道,所以才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今天的學者仍想做官就是跨領域了。
我在藝術界發現一個現象,即學設計的人大多懂得美術,能欣賞也能創作,有相當數量的設計人後來轉為畫家。然而相反過來就不成。學美術的朋友幾乎無人懂得設計,他們既無欣賞也無設計的能力。在過去解釋這個現象總以為美術是視覺藝術的根本,設計屬於視覺藝術的一部分,所以從業者必須懂得美術,反過來則不是。可是今天已不能這樣解釋了,因為大家都是受了基本教育,才選擇專業的。美術與設計都是大學的獨立學門。學設計,在大學課程中已沒有美術必修課了。在今天看來,這個現象是因為純藝術家的意志太純粹、太專一了。他們心無旁鶩,從來沒有注意到在他們的鄰近有設計這一行業,也未曾注意設計人在想什麼。至於他們怎麼想,更是顧不到了。
第四是胡思亂想。設計者的人格是亂動腦筋。所謂亂動,就是不安份、不老實。在傳統社會中,最受誇獎的人是安份守己的老實人,因為他們可以平安的渡過一生,為家庭,為子孫效力。大家都覺得社會是靠這些老實人維持下去的。可是在急速進步的現社會中,大家都知道老實可靠的人固然討人喜歡,不小心就被別人拋在後面了。
胡思亂想的人大多是不滿現況者。家裡為他安排婚姻,他會棄之不顧,偏偏愛上門不當戶不對的女孩子。要他好好念書,他偏到處遊蕩,成為浪子。可是在今天社會上這樣的孩子都是英雄了。但是從狗熊變成英雄,光靠叛逆還不夠,要有夢想,要有實現願望的動力。他的夢想正是別人眼中的胡思亂想。
在過去,我們不把它稱為胡思亂想,可以把它高貴化,稱之為「靈感」。好像在腦海中靈光一閃,鬼主意就產生了。因為這種突然冒出來的「主意」,是直感的跳躍,也許是潛意識的活動,是聰明才智的一種形式,並不是規規矩矩的老實人可以想出來的。我猜想,這是因為聰明人心裡藏著一個反傳統的夢想,不知如何達到,腦細胞就想出如何連結,找出一條捷徑的辦法,一旦接成了,如同恍然大悟,原來小道在這裡!
上世紀60年代,流行一種「腦力激盪法」,是因為缺少靈感,為補不足所想到的辦法。為尋求解決問題的奇想,先排除常規式方法,把幾個工作人員集中起來,鼓勵隨意發言,想到那裡就說出來,沒有批評,只有鼓勵,希望利用心靈的撞擊,碰出些火花。此法的成敗仍然在於參與者是否放鬆,完全拋棄常規的束縛。我曾在東海大學參與過這樣的活動,效果不佳,因為要使參與者毫無忌憚的說話,是與我們民族文化背景不合的。
第五是自我檢討的習慣。凡是固守常規,尊重傳統的人,大多個性固執。因為照常規行事是不能改變的。可是對於喜歡動腦筋的人,由於主意多,知道這些主意並沒有絕對價值,因為都有利有弊,有待利用頭腦作明確的判斷。如果有了主意就敝帚自珍,捨不得丟棄,那與沒有頭腦毫無分別,是成不了大事的。
自我檢討是比較嚴肅的說法,一般的說法就是知道自省。「吾日三省吾身」本是中國傳統的德行之一,但自從權力發生作用之後,在上位者常失掉自省的能力,以為自己的決定或想法是不會錯的。然而這是錯誤的。設計式思考的主要性格就是沒有絕對,隨時檢討,如發現錯誤或不妥,就要改弦更張,不能護短。
所以設計的人格很重要的特色是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虛心就是知道世界之大,聰明才智非我所獨有。因此隨處都可能出現更明智的想法或建議。對於虛心的人,外來的意見可能是難得的主意。
有了以上的基本性格,做一個設計家應該是順理成章的。即使不從事設計工作,他的人生必然也充滿了創意的迸發,因為在人生中,設計思考是無時無刻用不到的。前文舉例,你找合適的婚姻對象,都需要很靈活的頭腦才能奏功,雖然有些女孩子喜歡敦厚老實的人。
可是要成為第一流設計人,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喜歡作有系統的思考。這一點看上去是與胡思亂想在性質上完全相反的,其實不然。靈感的火花只是在設計思考過程中的一個不可少的步驟,除此之外,思考過程都是要有邏輯的,而且思想要很周密,具有「疏而不漏」的特點。設計者不同於科學家,對問題的每一環節不可能知之甚詳,甚至鉅細靡遺,但他一定要覺察到每一個相關問題的存在,及其所涉及的範圍。如果有洞,就要設法補起來。
除了純藝術、文學的領域之外,設計式思維都不能少了系統性思考的特質,自人生夢想的實現,到工業產品的設計,都要頭腦清楚才成。如果一味迷糊下去,以談戀愛為例,就可能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下場,雙雙到陰間去做夫妻了。設計式思維是不允許這樣的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