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聯陞與繆鉞、錢穆往來書劄

即將出版

NT$550

出版日期:2025-11-20
作者:楊聯陞
編者:蔣力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432
開數:25 開,長 21 × 寬 14.8 × 高 2.5 cm
EAN:9789570878592
系列:楊聯陞作品集

書信如燈,思想流轉於紙上,

橫跨半世紀的書信紀實,見證現代學術史轉折關鍵。

珍稀史料首度全編整理,

在時間縫隙中照見現代學術的脈搏。

 

在烽火與流離之間,在大學與書齋之中,書信曾是學人心靈與思想唯一可靠的長橋。

 

本書收錄漢學大師楊聯陞與文學史家、教育家,更是享有盛譽的詩人、詞學家繆鉞,以及歷史學家、儒家學者、教育家的錢穆之間逾百封書信,往返時距五十載,呈現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動盪與堅持。這些信札,非僅私語,更是跨時代的對話――關於治學之道、國族命運、教育志業,亦關乎病痛、遷徙與家人安否。書中每封信皆像一束微光,映照出一位學人如何在歷史夾縫中維持自我、持守誠信。

 

楊聯陞在哈佛講壇上持批評之銳,亦在信中流露敬長之禮、治學之誠。他與繆鉞論及文史教學與時代風潮,與錢穆則深入研討《朱子新學案》、儒學義理及學術出版。信中語氣或懇切,或沉靜,然皆蘊含一種不捨文化精神凋敝的溫熱。這些信劄並不為宏論歷史所設,卻無意間為當代留下珍貴的學術側影。見證了三位知識分子對於「思想可以如何活著」的實踐――不靠宏大的制度,而靠紙筆間的持續質問與回應。本書信件來自家屬珍藏以及素書樓基金會等首度公開資料,是形成現代學術發展的重要印記。

 

翻閱這些書信,我們不僅讀見跨越半世紀的學術對話,更是文明延續自身的方式:於秩序崩塌時守住理性,在語言斷裂處維繫對話。身處當代世界依然翻湧未息之際,這些紙上聲音提醒我們:思想不需喧囂便能穿越時代,信念不因孤獨而失其重量。唯有持續書寫與回應,人類精神的光,方不致熄滅於歷史的風中。

 

▌本書特色

◆收錄自1940年代至1990年初間,楊聯陞與繆鉞、錢穆兩位文史大家逾160封書信,呈現三位學人在戰亂、流徙與知識遷移下的真實心聲與學術互動。

◆信中深入探討儒學、經學、史學、語言與制度研究,亦穿插對教育政策、出版環境與個人命運的深刻體會,是思想與情感交織的真實書寫。

◆編者為楊聯陞之外孫,多年致力彙編祖父信函與手稿,延續學術記憶、重建家族文獻系譜,使書信不僅可讀、可考,更富於傳承意義。

貨號: 9789570878592 分類: , ,
作者:楊聯陞

1914–1990,字蓮生,國際知名漢學大師,哈佛大學榮譽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系學士,後獲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任教於哈佛大學,累升至哈佛燕京中國史講座教授。曾任《清華學報》編輯委員會主席、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在哈佛大學以榮譽教授退休。

楊聯陞以學術批評的嚴厲著稱,在美國學界有「漢學警察」之稱,而余英時是他的得意門生,後亦成為哈佛大學同事。著有《晉書食貨志譯注》、《中國史專題講授提綱》、《中國貨幣及信貸簡史》、《中國制度史研究》、《漢學散策》、《漢學論評集》、《國史探微》、《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劄》、《漢學散論》等。

© 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攝於哈佛

 

編者:蔣力

楊聯陞外孫,中央歌劇院研究員,文藝評論家,歌劇音樂劇製作人,作家。著有《變革中的文化潮》《音樂廳備忘錄》《書生集》《守望集》《墓歌集》《詠歎集》《王叔暉畫傳》《楊聯陞別傳》等;編有《東漢的豪族》《漢學書評》《哈佛遺墨》《蓮生書簡》《里昂譯事》《五洲留痕》、《漢學散論》等。

貨號: 9789570878592 分類: , ,

▍楊聯陞與繆鉞

1.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

2.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二年十月廿二日)

3.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三年一月八日)

4.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三年五月卅日)

5.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五日)

6.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四年六月廿六日)

7.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五年一月廿七日)

8.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五年三月一日)

9.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五年四月廿日)

10.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五年六月十四日)

11.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

12.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五年十月廿三日)

13.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六日)

14.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15.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九日)

16.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廿五日)

17.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一日)

18.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三日)

19.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八年一月卅一日)

20.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七七年七月十日)

21.楊聯陞致繆鉞(一九七七年七月十一日)

22.楊聯陞致繆鉞(一九七七年七月廿四日)

23.楊聯陞致繆鉞(一九七七年七月卅日)

附:繆鉞致楊忠平

24.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一年一月十七日)

25.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一年三月廿二日)

26.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二日)

27.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七日)

28.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一年六月十八日)

29.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一年七月八日)

30.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三、十四日)

31.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一年八月七日)

32.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一年八月九日)

33.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九日)

34.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一年八月廿七日)

35.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一年九月三日)

36.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二年一月四日)

37.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二年五月四日)

38.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二年六月廿九日)

39.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二年七月七日)

40.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二年八月五日)

41.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三日)

42.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

43.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二年十月二日)

44.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三年二月十五日)

45.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三年三月卅日)

46.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三年五月十九日)

47.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三年九月十日)

48.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三年十月二日)

49.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一日)

50.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日)

51.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52.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五日)

53.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四年二月十三日)

54.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四年四月九日)

55.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四年四月廿五日)

56.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四年五月一日)

57.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一日)

58.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四年六月十三日)

59.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四年八月二日)

60.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四年九月一日)

61.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日)

62.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九日)

63.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五年二月六日)

64.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五年三月六日)

65.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五年四月九日)

66.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五年五月九日)

67.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五年五月廿六日)

68.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九日)

69.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

70.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五年十月十日)

71.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五年十月廿二日)

72.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五年十月廿八日)

73.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日)

74.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六年二月八日)

75.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六年四月十日)

76.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六年五月七日)

77.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六年六月二日)

78.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六年七月四日)

79.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六年九月八日)

80.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六年十月廿六日)

81.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七年二月十三日)

82.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七年三月廿三日)

83.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五日)

84.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七年七月廿九日)

85.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七年七月卅一日)

86.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七年八月廿四日)

87.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七年九月廿二日)

88.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一日)

89.繆鉞致楊聯陞夫婦(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日)

90.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九年二月六日)

91.楊聯陞致繆鉞(一九八九年三月七日)

92.楊聯陞夫婦致繆鉞夫婦(一九九○年五月五日)

93.繆鉞劄記(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楊聯陞與錢穆

1.錢穆致楊聯陞(一九五九年五月十九日)

2.錢穆致楊聯陞(一九五九年十月廿七日)

3.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年一月十一日)

4.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七日)

5.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廿一日)

6.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四年九月廿九日)

7.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四年十月廿四日)

8.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四年十月廿八日)

9.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廿八日)

10.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11.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五年一月廿一日)

12.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五年二月十五日)

13.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五年二月廿四日)

14.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五年三月一日)

15.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五年三月九日)

附:楊聯陞致裴約翰

16.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五年三月十六日)

17.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五年五月十日)

18.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五年七月一日)

19.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五年八月廿五日)

20.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五年九月八日)

21.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二日)

22.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一日)

23.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卅日)

24.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六年二月四日)

25.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六年二月十四日)

26.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六年二月廿二日)

27.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六年三月三日)

28.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六年四月廿八日)

29.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六年五月四日)

30.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七日)

31.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六年六月十九日)

32.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六年八月廿三日)

33.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六年八月廿七日)

34.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六年九月九日)

35.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六年十月十日)

36.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九日)

37.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廿三日)

38.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七年一月廿六日)

39.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七年七月十八日)

40.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七年七月廿三日)

41.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七年八月廿五日)

42.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七年九月六日)

43.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七年九月廿九日)

44.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七年十月十六日)

45.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八年三月五日)

46.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八年三月十八日)

47.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八年三月廿七日)

48.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八年四月廿七日)

49.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八年六月廿五日)

50.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八年七月五日)

51.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八年八月十三日)

52.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八年八月廿五日)

53.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廿日)

54.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廿四日)

55.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四日)

56.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九年三月三日)

57.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九年四月廿九日)

58.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九年五月八日)

59.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十九日)

60.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廿一日)

61.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廿八日)

62.楊聯陞致錢穆(一九七○年三月廿九日)

63.錢穆致楊聯陞(一九七一年三月十四日)

64.楊聯陞致錢穆(一九七一年三月廿日)

65.錢穆致楊聯陞(一九七一年九月八日)

66.楊聯陞致錢穆(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五日)

67.楊聯陞致錢穆(一九七三年五月十八日)

68.楊聯陞致錢穆(一九七三年六月八日)

69.錢穆致楊聯陞(一九七四年三月二日)

貨號: 9789570878592 分類: , ,

編印緣起

 

我為外祖父楊聯陞先生編書,始自二○○三年,計有《哈佛遺墨》及修訂本、《東漢的豪族》、《漢學書評》、《蓮生書簡》,均在商務印書館出版。最後這本書,匯輯了我見到的他的絕大部分書信。《蓮生書簡》不是楊聯陞先生的書信總彙,只是他的書信輯存選。楊聯陞生活的年代,與他人的聯繫方式遠不及今日之便利,通信是最重要的聯繫、溝通和交流的方式,往往大於電話、電報的作用。幾十年間,楊聯陞給多少人寫過多少封信,是永遠都無法計算準確的兩個數字了。從他的日記中可以感到,書信從一側面支撐了他的學術信念和生命完善,一天「作書」(日記中的常見語)三、五通至五、六通,在他已是生活的常態。其中有幾位可以確定為相對固定的、與他有論學往還的通信對象,最重要的一位當然是胡適先生。一九七六年,楊聯陞親手複印了兩套胡適先生給他的五十多封信,一套贈中研院胡適紀念館,一套贈「賢弟」余英時,作為生日禮物。楊聯陞去世後,胡適紀念館在此基礎上,組織人力多方查找,增補內容、校對釋文,編出《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一書,由聯經出版。余先生為該書所作序中說:這本書為中國現代學術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新資料。第二位相對固定的論學、請益對象是趙元任先生,最有趣的當屬胡、趙、楊三人之間的通信討論。楊致趙的書信,或許多存於加大圖書館,聞已開放,允與大陸同行一同整理,切有盼之。受之啟發,我盡己所能,有意識地選定目標,彙集了楊聯陞與繆鉞、錢穆二位先生的往來書劄。

 

楊聯陞與繆鉞是姻親,二人之間的關係可以上溯到一九三○年之前的河北保定。一九四○年楊聯陞去國後,至一九四八年,繆鉞寫與楊聯陞的信即多達五十餘封(有編號),可惜沒有全部保存下來。倒是從七十年代末起,楊聯陞給繆鉞的信,絕大部分都在繆家保存了下來。二○○三年,家母楊忠平到成都探親,我叮囑她與我的表弟繆元朗接洽,獲得了這批書信的複印件,部分內容編入《哈佛遺墨》和《蓮生書簡》。此後,舅舅楊道申赴美探親,從外祖母繆鉁那裡得到舅公繆鉞的一批書信,包括一九四八年前的十餘封。姻親通信,免不了要說家事,但家事的背後,必有國事的映襯。繆鉞是文史大家,楊聯陞是漢學雜家,通信中論學的切入點也有意思。現輯楊信五十餘封,繆信三十餘封,共九十有餘。

 

楊聯陞與錢穆的往來書信,幾乎都是圍繞著《朱子新學案》這部巨著的誕生。從旁協助、點撥學術火花、指點請款路徑,楊氏的功績,在他二人之外,或也少為人知。他們的探討,沒有被朱子束縛,寬泛至太極、圍棋等等,莫不成為話題,饒有趣味。錢致楊的書信編入了《素書樓餘瀋》,楊致錢的書信呢?若不是我試探性地求助於素書樓基金會的秦照芬女士,這批信函還不知要束之高閣到何時。其實,早在一九八五年初,楊聯陞就有編輯二人通信集的想法,他在二月十六日致函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兼新亞院長)云:

 

……又檢出與賓四先生來往信,先生信六十餘封,弟信稿亦三四十封,共逾百封(多是論學者)。在臺北曾請示,得賓四先生允許發表,不知新亞有無興趣出版,鄙意至少有三分之二有學術價值。

 

可惜所輯尚不及百,楊信約三十封,錢信不到四十封,但能並於一書出版,可謂一了前輩心願吧。

 

此書最理想的作序者,當是余英時先生。惜我動此念時,他的身體已不太佳,也沒有回覆我的請求。即便這樣,我仍要對余先生表示感謝,他在晚年為我舅舅整理的《楊聯陞日記詩抄》作了校注。

 

最後要謝的是聯經及代表聯經與我聯繫、到北京來面晤的陳逸華先生。我為聯經提供的兩部書稿,若能在二○二四年順利出版,正是楊聯陞誕辰一百一十週年。先生在天之靈,聞知此事,當不「岑寂」(《國史探微》自序中用詞)也。

 

蔣力 謹識 二○二三年十月初於滬西守廬

貨號: 9789570878592 分類: , ,

▍楊聯陞與繆鉞

 

1.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

蓮生吾弟如晤:

八月四日曾寄一函並〈周代之雅言〉一文,諒蒙 青及。吾 弟暑假中讀何書?近一月中鉞仍編「文學史」講稿。偶讀英文小說自遣。本年大學招考新生,中大、浙大、武漢、西南聯大四校合招,國文題為〈自述在中學學習國文之經過〉,遵義、貴陽、衡陽三區試卷由浙大閱看,共兩千本,頗可看出近年來國文教學之情形。湖南省中學甚重國文,廣東、廣西則較差。應試學生國文程度之普通水準雖低,然亦有出類拔萃者,觀其自述,則皆在中學得遇良師。湖南私立雅禮中學學生國文程度均較佳,蓋國文教員邵子風君之力,學生多稱道之,可見事在人為也。蔭麟兄所居距鉞寓所甚遠,夏日畏熱,少出門,故晤面甚稀。李源澄兄(四川人,吾弟想見過其作品)在浙大講「中古史」、「中國思想史」等課,人甚篤實天真,與鉞甚相得。近應民族文化書院之聘,赴雲南大理(書院乃張君勱所辦,源澄兄來信言大理風景極佳,書院中教學、研究亦極自由)。浙大新聘兩位講師。一黎子耀君,武大卒業,治中國經濟史,曾作《補後漢書食貨志》,蔭麟兄頗稱讚之;一沈鑒君,清華畢業,不知 弟識其人否?西洋史尚未請到適當人材,張曉峰兄常談及,望 弟歸國後能到浙大授學也。 弟如有暇,請為《思想與時代》月刊撰稿(以書評或報告西洋治漢學之消息為最好,因此種稿件最缺乏也)。母親仍常苦失眠,形神疲憊,此間產銀耳,常常服食,可以補養,惟功效甚緩。擬服西洋參,請 弟在美購少許,置信封中寄來,不知可否?如郵寄不便即作罷可也。《杜牧之年譜》卷上印本較厚,分置三個信封中寄上。餘容續陳,此詢

近佳

鉞頓首 九月六日

 

2.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二年十月廿二日)

蓮生吾弟如晤:

第十一號、第十二號兩航函想均遞到矣。七妹又來一函,附致吾 弟一劄,因已過重,故用平信寄上。此間開課匝月,一切如恒,惟張蔭麟先生病危,醫生均言無救,殊可慮。張先生去年曾一度患血壓高,鼻出血,調養月餘始愈。今春身體尚佳,夏間忽又患小便出血,赴貴陽中央醫院診視,醫言腎臟、心臟均有病,相當嚴重,須善養。張先生歸後,自覺無甚大病,以為醫生過甚其詞,飲食仍甚隨意。近來忽又轉重,入醫院已一星期,目光已散,一尺外即不能見人。病發時似頗痛苦,語言亦斷續不清晰,每日打兩針,不知能挽回否。上月齊魯大學又來函電,聘鉞往任國文系主任,待遇較浙大稍優,並送路費四千元,意甚殷切。鉞以公私種種關係,未便脫離浙大,已覆函婉謝矣。齊魯雖教會學校,近來頗努力提倡中國學術,錢賓四先生在彼處任國學研究所主任。日前與張曉峰先生談,尚念及吾 弟,言弟歸國後,務乞來浙大教書。北方匯款事,家叔近又謀得辦法,已匯兩次,惟尚未得保寓函,不知如期收到否。鉞近讀《詩經》、《左傳》、《國語》等,頗有意見,不知能發為撰著否。此詢

近祉

鉞拜啟 十月廿二日第十三號函

附七妹一劄

 

3.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三年一月八日)

蓮生吾弟如晤:

去年十一月卅日寄十四號航函,諒已遞到。頃接吾 弟十一月廿九日來書,具悉種切。 弟對於廿四史命名之意見,頗新穎有趣。鉞治六朝文史粗畢,近擬治唐代,校中有《全唐文》,惟卷帙浩繁,卒業未易(鉞以前讀書頗快,近來感覺須稍慢始能深入,始能細思)。《唐文粹》已細看一遍,對於唐代古文運動瞭解益透徹。爾來物價騰踴,生計奇窘,每月收入如按期領到,僅足吃飯,無錢購衣,偶爾欠發,則有斷炊之虞。校中同事,除少數外,均極艱窘,多賣舊衣物貼補,而鉞處又無物可賣。慈明寒假後擬休學作事。古人論詩者,謂窮愁益工,鉞為貧所迫,生意索然,故亦毫無詩興。惟覺治考據,以古事為對象,可以忘卻現實問題,反為避愁之地。

七妹連來兩劄,附函寄上。此覆,順頌

近祉

鉞拜上 一月八日第十五號函

 

4.繆鉞致楊聯陞(一九四三年五月卅日)

蓮生吾弟如晤:

四月十二日寄十八號航函,附宛妹劄,諒已收到。吾 弟三月十八日及廿六日所寄兩函,亦均接讀,致宛妹劄及周萬明君劄皆寄去。〈王粲行年考〉蒙吾 弟惠示諸點,甚佳,至感。南北匯款,久無辦法,去年 家叔託交行中人多方努力,仍無法通匯,鉞寄家叔處之數百元,後均退還,今年由宛妹在平接洽與汪君撥兌八百元(鉞寄款八百元至湖南汪君家中,汪君在平撥與宛妹二百元寄保寓)。近來惟希望費君所允撥款之事能成功(詳情上次函中已言及),否則保寓生活亦頗窘也。賓四先生已歸成都。曉峰先生上月至重慶,將於六月初乘飛機赴美,至美後可與吾 弟會晤也。《中央研究院史語研究所集刊》最近印出者哈佛能見到否?中載陳寅恪先生〈讀鶯鶯傳〉一文,頗清新有趣。鉞近來讀唐人諸書,參以史傳,亦時有啟悟,惟浙大書籍缺乏,欲撰專篇論文,每苦憑藉不足也。近作五古一首,附錄箋末。此覆,即頌

近祉

鉞拜上 五月三十日第十九號函

 

▍楊聯陞與錢穆

 

1.錢穆致楊聯陞(一九五九年五月十九日)

聯陞先生惠鑒:

昨奉 損書,欣悉

尊體康復,甚以為慰,耶魯見邀蒙 關注,甚感甚感。穆在此十年,極苦勞瘁,倘能出國,不僅長其見聞,而藉此轉換環境,於賤體當有補益。惟此間一向為經濟所限,各同事均極忙碌,穆驟然離去,種種極難安排,因此暑後萬難脫身。已以此意函告田意兄,刻尚未見復到。果耶魯方面不便安排,只有暫時作罷,此層亦已告田意兄矣。穆向來懶於為自己打算,流行坎止,一任自然。初來香港,目擊流亡青年種種痛苦,發心辦此學校,其實才短,一無展布,自身精力則全為此事用盡,更不能潛心書冊,學殖荒落,更增愧懣。遠承 垂注,故不禁縷縷及之。
足下能得一年休息,此大佳事,更望寬拓心胸,必使日常能有鏡空潭澄之一境,此於身心皆有大益,幸勿忽過,匆匆不盡。順頌

痊祺

錢穆拜啟 五月十九日

 

2.錢穆致楊聯陞(一九五九年十月廿七日)

聯陞先生大鑒:

久疏音聞,然未嘗不以 先生之體況為念,頃奉 惠緘,欣悉 尊候康和,豈勝快慰。承索拙著數種,已囑此間圖書館寄上,敬希 指正。倘有其他未見各種,仍乞隨時示下,當絡續郵奉。穆積年舊稿未能彙集付印者,尚近百萬字,頗欲逐篇再自校讀一遍,再以分類付梓。而積年冗雜,迄少暇晷。自問舊稿中,對古史地理及禪宗理學兩部分差有價值,此兩部分亦在五十萬字左右,不知何時得悉心再自整理。若徑以原稿印出,則於心終有所不愜耳。

新亞自獲港政府提議協款補助,半年來倍增麻煩,此項補助拒絕有所不能,而接受亦多條件,往返商榷極費精力,目下尚在磋商階段中。若港政府協款實現,此後學校在經濟上可得一安定基礎,然新亞所固有之獨特精神,是否仍能繼續,是否仍能發展?則不得不以加倍之警惕與努力。又港政府該項協助只限於學校之本身,至研究所事業,港政府雖表重視卻不在協款之列。此後學校教授職員薪額都可希望提高,相形之下,在研究所工作者軒輊太相懸殊,又感不平。而亞洲基金會方面,聞港政府有所補助,因有逐年減削彼方協款之提議。後知在社會辦實際事務,總是一件接一件,前途曲折,全非意料所及。尤其是新亞完全在無憑藉之基礎上,專賴外方協助,而又要自己有一獨特理想保持勿失,此真是一大難題。穆此十年來,把自己學業幾乎全部擱置一旁,只盼此一事業能告一段落,可以放手,而不料柳暗花明之前景依然像是山窮水斷,只有自承才短,而擺脫無從,長此左支右絀,竟不知稅駕之所。積悶難解,不期覼縷及之。然其委悉處,終亦無法形之短劄也。

春間極望能來美,不僅擴其見聞,更求在精神上有一轉換,惟到時是否真能成行,亦非真到其時不得決定。惟此兩年來,得小閑專心打太極拳,卻自謂極有心得,賤軀賴以支持,不知 足下亦曾習此否?此事對中年以後更宜。協中父子在港時均曾習此,若 足下有興趣,學習一、兩月可得初步工架,此後真進步真得益則端在學習不斷又能以精心密意赴之。穆此兩年對此事用心甚至,自謂已有精詣,而且亦功效顯著,故敢連帶及之也。若能以此與靜坐工夫內外交修,確是養生妙道所在。穆自問若擺開冗雜,以三分一工夫用在此兩點上,以三分二工夫用在讀書寫作上,當仍能有一段晚年收穫耳。匆頌

近祺

弟穆啟 十月廿七日

 

3.錢穆致楊聯陞(一九六○年一月十一日)

聯陞吾兄大鑒:

逕啟者,穆本定在十四號在此啟程,頃已展延至十八號,將預定在日本逗留時間減短,當於二十六號抵新港,此後可獲暢聆 教益,快何如之。穆在新亞十年,實感心力交瘁,亟求轉換環境稍資休養。此間在人事上已有新安排,甚望能於漫遊後再返新亞,可減輕職責,俾能重溫舊業,並於研究所方面多所致力,栽培出幾個青年學者,庶於將來學術界稍有貢獻,私心所拳拳想望者在此。如能於年力就衰之前,新亞研究所亦能薄具規模,則心願已畢。此下當擇一清閒之境,將平素胸中蓄積,再能寫成幾部有系統之著作,以追贖此一段時間內學業荒廢之內疚心情,則個人之一生亦庶可謂有始有卒,恃 兄相知,故敢率吐所懷,想不因以見哂也。匆匆不盡順頌

大祺

弟穆拜啟 一月十一日

 

4.楊聯陞致錢穆(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七日)

賓四先生史席:

客歲 先生到美東講學,晚學得以屢侍清遊,多聆教益,至以為幸。嗣悉 先生與夫人從歐返港,旅途平順,起居□□,至以為慰。時從雙週刊及余英時、陳啟雲處得知(新亞亦復英時同上)諸況,甚覺可喜。餘君正忙於撰寫論文。陳君雖尚未經大考,似乎尚不吃力,蓋英文如有相當根底,追隨一般課程並非難事也。何、羅二君,聞已改於今秋入學,目下可以多學英文日文,較之春季開始,諸事多不銜接者,殊為得計。晚學本擬一九六一年秋季休假半年,近在系中討論,似以改在一九六二年春季為宜。如此,何、羅二君入學時,亦較便於照料也。近與同系海陶瑋Hightower教授閒談,來哈佛訪問之東區學人中,對中國文學史或比較文學史有興趣者,為數極少(僅去年有韓國車柱環君一人,已歸去),海君頗以為憾。因又談及劉若愚君現在新亞,對西洋文學及元曲均有造詣,但未知其年歲是否符合,亦未知 先生於今歲推薦之人已有所決定否。晚學與劉君僅在倫敦大學有一面之緣,殊不敢亦不欲有所幹請,嬾因 先生推薦學人,第一應就新亞全域著想也。另有一事,宜附聞者,即前年(一九五九)秋季到此之訪問學人,至去年夏請求續留一年者,絕大多數皆未獲允准。今年情形若何,尚難預定。可能委員會採取一種政策,以留一年為原則,兩年為例外。如此則英文較差之訪問學人,在此短促時間,甚難得益。晚學殊不以此趨勢為是,然不在其位,亦不欲多發議論。姑為報告,以供先生參考耳。

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七日

貨號: 9789570878592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