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

NT$600 NT$474

出版日期:2024-06-13
作者:孫康宜
印刷:黑白印刷+彩色相片
裝訂:平裝
頁數:512
開數:25開,長21×寬14.8×高2.7 cm
EAN:9789570873382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1968年,24歲的孫康宜毅然赴美。曾目睹二二八事件現場、經歷白色恐怖的她,從備受心靈創傷的失語症患者,到獲選為學術殿堂的中研院院士,生命中充滿了跌宕起伏的故事。縱然總有遭逢困厄的時候,孫康宜仍勇敢前行,「即使當前看不見將來的前景,但因為所到之處皆可取,讓我們更加相信我們心中的願望也還是可以企及的」。歷經各種劫難與貴人,加上自我的積極振奮,終由深淵走向光明,自普林斯頓大學到耶魯大學,化育春風,桃李天下。

 

《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是孫康宜的回憶錄,記錄了其半生歷程,除如何面對人生困境,奮發前進,也留下學術研究、人際社交、家世考掘、日常生活等完整面向,以及與諸多學界、文壇的人物交往,諸如費正清、高友工、傅漢思、余英時、施蟄存、葉嘉瑩、張充和、白先勇、蘇珊.桑塔格、露伊絲.葛綠珂……等,皆為雪泥一痕時代鴻爪。雖題為「半個多世紀」,然而書中所聯繫的上下時間可達五代以上,允為一窺近現代的中西環境、政治演進、歷史脈絡的重要史料,並為中西學術及文化的交流,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貨號: 9789570873382 分類: , ,
作者:孫康宜

美國著名華裔漢學家。原籍天津,1944年生於北京,兩歲時隨家人遷往台灣。1968年移居美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館長。現為耶魯大學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榮休講座教授,曾獲美國人文學科多種榮譽獎金。2015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and Sciences)院士。2016年7月被選為台灣中研院院士。

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別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包括《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合作主編《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編《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用中文出版了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

 

貨號: 9789570873382 分類: , ,

前言

第一章 奔赴普林尋樂園

「樂園的這一邊」(This Side of Paradise)
初識貴人Gram
從婚禮開始
羅格斯大學
喪子之痛

第二章 南達科達西行記

生命的曙光
難得的英文系
初遇「頭號中國通」費正清
走訪高友工教授
難忘的布城

第三章 奔走於聖路易與普林之間

一波三折真無奈
普大的師長們及其友人
普大的學生生活及其他
從入籍美國到「救父之旅」
返回聖路易
意想不到的中國行
再度移居普林斯頓
葛思德東方圖書館
日本之行其趣無窮

第四章 奔赴耶魯即歸處

▎如魚得水的耶魯生活
我的耶魯同事傅漢思
一見如故的布魯姆
令人敬仰的Edwin McClellan
余英時與陳淑平
「雙喜臨門」代價高
耶魯校長嘉馬地
說故事的能手Peter Brooks
與耶魯學生逍遙遊
靈感來自教學互動
有朋自遠方來

▎活在忙碌的夾縫中
大學的危機與救贖
同事安敏成病逝
百忙中開拓性別研究
「明清婦女與文學」國際研討會
來自西安的康正果
中文教學的「四名大將」
火山爆發似的中文寫作靈感
斯拉夫文學系的幾位同事
女詩人艾米莉的窗口
造訪上海的施蟄存先生
母親如同一粒麥子
耶魯的若無街墓園
尋找廢墟

▎迎接新的挑戰
一連串學術會議的召喚
巴特與蘇珊.桑塔格的啟發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
一七一三年耶魯老校園
走出白色恐怖
《劍橋中國文學史》
父親一步步走完晚年歲月
女兒的畢業典禮
王德威的母親姜允中
張充和的書法與崑曲

▎轉眼已步入暮年
贈給北大的一大批藏書
耶魯上海生死交
世紀大雪
朝花夕拾惜餘芳
七十而「從心所欲」
我所認識的Tony(余國藩)
恩師高友工的真傳
與戴文坡學院的特殊緣分
耶魯神學院的「孫保羅裕光特藏」
奇妙的恩典

▎行路雖難自在行
疫情中的龐大書信圈
姑姑的逝世
線上教學甘苦談
悼念老同事余英時
退休的禮物
「潛學永年」榮休學術研討會
捷克文版的《走出白色恐怖》
給浙江大學捐贈的一批書畫
耶魯的伊莉莎白俱樂部
退休教授的伊甸園Koerner Center
「防老」演講系列
耶魯大學教堂Battell Chapel
「所到之處」皆可取

後記與致謝辭

貨號: 9789570873382 分類: , ,

前言

我是一九六八年來到美國的,那一年我初抵普林斯頓城,也算是我一生命運的分水嶺。這本回憶錄,寫的就是我在美國半個多世紀以來,如何生存下來的故事。

 

當初,一九四四年我出生在北京,兩歲時與家人到了臺灣。三歲時目睹二二八事件現場,六歲不到(一九五○年一月)父親蒙冤坐牢十年。在那段艱難的白色恐怖期間,我和父母以及兩個弟弟經歷了難以形容的心靈創傷。童年的我甚至得了母語「失語症」,屢受折磨,於是在成長的多年歲月中,自己盡量保持沉默。後來經過東海大學和臺大研究所的英文教育之薰陶,略有雨過天晴的療傷之感。但就如拙作《走出白色恐怖》一書所述,真正讓我從白色恐怖「走出去」的關鍵,乃是我的美國經驗。

 

當我開始要追尋那段半世紀以上的移民生涯時,發現那些過去時間的「片段」都一一出現在眼前,而且每個片段都紛紛排隊而來。時間本來就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頗像一條無始無終的河流。於是腦海中突然聯想到詩人T.S. Eliot(艾略特)的著名詩句:

 

Time present and time past
Are both perhaps present in time future
And time future contained in time past.
——T.S. Eliot, “The Four Quartets”

 

現在的時光與過去的時光
二者或許都存在於未來的時光
而未來的時光又含藴在過去的時光裡。
——T.S.艾略特〈四個四重奏〉

 

我一向對於日期和時間特別敏感,我的日曆上總是充滿了記事的細節,還加上圈圈點點。而且幾乎每年的日曆我都當作檔案來收藏,所以朋友們都說我有「時間癖」。這本回憶錄的書寫也再一次喚起了我對時間的重視,希望我能從時光的流逝中得到自我反省的機會。

 

自從一九六八年我抵達美國,落地生根,直至今日,已有半個多世紀之久,前後我一共見證了十一位美國總統的起起落落,也目睹了數十年來在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自己在這段漫長的光陰裡,也一直不斷地成長變化。但始終不變的卻是我的感恩之心。作為一個倖存者,我經常提醒自己,凡事必須飲水思源。我尤其對許多師長、學生和親朋好友(不論老少)的幫助心存感恩。哪怕只是一個衷心的勸戒,或是一句鼓勵的話,都會讓我感愧交集。最近我的青年朋友李保陽曾來信寫道:

 

我想起您曾經跟我說過,您一輩子遇事從不躲避,一直向前衝,和生活甚至和命運搏鬥,而不讓命運來擺布您。我覺得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命狀態……您一路從北京到臺灣,從臺灣到美國,在尋尋覓覓中抵達了您的「彼岸」。

 

他的話正好與我這本回憶錄的主題遙遙暗合——那就是,我一直在與命運和時間競賽。目前我已高齡八十,每次回憶那段過去的生命旅程,自然感慨萬千。

 

於是我就把這本回憶錄命名為:《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

 

在此,我特別把這本回憶錄獻給我的丈夫張欽次,因為是他首先為我開啟了這個半個多世紀的人生之旅,也是與我同舟共濟的人。

 

孫康宜
二○二四年四月
寫於康州木橋鄉

貨號: 9789570873382 分類: , ,

余英時與陳淑平

早在普大當研究生時,我已經認識了余英時先生。當時余先生還在哈佛任教,他有一次被邀請到普林斯頓東亞系演講(詳細情況,請見本書第三章)。後來我又在一年一度的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的開會期間遇見他,所以早已是老朋友了。一九七七年,余先生從哈佛轉到耶魯教書,在耶魯他一人跨兩系,不但是歷史系的講座教授,也是東亞語文系的資深教授成員。所以一九八二年初,當我剛得到耶魯的教書工作時,他和夫人陳淑平(Monica)都非常高興,兩人還打電話到普林斯頓向我們恭喜。不久,陳淑平還特別向我和欽次介紹紐黑文當地可靠的房地產經紀人,讓我們很快就買到了滿意的房子。

 

但我們一直到一九八二年九月初快要開學時,才首次見到陳淑平本人。那一天欽次和我到他們橘鄉(Orange)的家中拜訪,剛一進門,陳淑平就很熱情地說,請我們以後就喊她做 Monica,喊余先生為「英時」,所以一時之間我們頓感輕鬆自在。以她的言談和風度,Monica 天生就是一個有教養的知識女性。她是陳雪屏先生的女兒,所以我迫不及待地告訴她,從前我在臺灣唸小學和中學時,曾獲得不少獎狀,其中有一張是我書法得冠軍的獎狀,那是她父親蓋章簽名的,當時陳雪屏先生是教育廳長,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深受鼓勵。聽到這個故事,他們在座的兩個女兒 Sylvia 和Judy 都高興得眉開眼笑。而 Monica 更是感動不已,說她下次打電話給她父親時,一定會向他轉告我的問候。(許多年後我才發現,原來就在我最初認識 Monica 之前不久,英時先生為他的岳父八十歲生日獻上兩首詩,題為「賀雪屏丈八秩大慶律詩二首」,當時書法家張充和女士還特別為該祝賀詩用工楷寫出,並加「福壽康樂無疆」等祝詞,且加蓋閒章「大吉祥」。陳雪屏先生一直把那幅寶貴的祝賀詩書法懸掛在他臺北家中的書房。)

 

且說,英時最喜歡聊天,Monica 又是個廚藝的拿手,所以自從我們搬去紐黑文之後,我們兩家人經常相聚,很快也就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了。Monica 和我尤其親密無間,兩人每星期都打電話互通消息。而且剛到耶魯的時候,我正開始準備寫我的第二本書《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所以我也經常向英時請教有關詩人陶潛的種種問題。尤其是,當時英時才剛發表了他所謂的中國思想「四個突破」的那篇文章,其中第二個「突破」正是漢魏之際,也就是陶潛之前不久的時代。此外,我也屢次向英時請教有關其他學術上的問題,也經常鼓勵我的學生們到歷史系去選修他的課。我的早期博士生蘇源熙(Haun Saussy)就曾上過英時有關宋明理學的課,終生受益良深。

 

然而一九八七年的春天,英時卻突然宣布,說他已在耶魯教了十年書(從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七年),但由於個人因素的考慮,他決定要接受普林斯頓大學的聘請,預備轉去普大教書。對於這事,我和我的耶魯同事們都有一種複雜的反應。我們相信,在遊說英時的過程中,普林斯頓的校方人士一定是苦心積慮,曾經花過一番心力的,否則英時絕不會輕易作出這樣的決定。後來我們才知道,英時早於一年前,在赴普林斯頓的途中,就已經寫過一首詩,特意抒發他此次個人抉擇之艱難。首先,該詩的首句標明了普大一事的偶然性:「招隱林園事偶然」。那就是說,英時從來沒想過要「跳槽」,但偶然間來自普林斯頓的這個「招隱」的感召力實在太大了,終於贏得了他的心,使得他無法拒絕普大。所以詩中又說道:「榆城終負十年緣」,表明他不得不離開榆城(即紐黑文)的傷感。後來五月間,在英時與Monica 離開耶魯之前,我們還特別在家中為他們舉辦了一個歡送會,許多系裡系外的師生都出席了那次盛會(包括傅漢思先生和他的夫人張充和女士)。就在那次聚會中,英時把他特別為我們重新抄寫的那首「招隱」詩親自送給了我和欽次。

 

當時英時給好友 Edwin McClelland 的臨別禮物就是他親自抄錄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的一幅書法:「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這詩是日本人最喜歡的一首唐詩,所以Ed非常珍惜英時的這份禮物,還請當地最著名的畫廊Merwin’s Art Shop把英時的書法加上美麗的鏡框。後來二○○九年Ed去世後,耶魯東亞語文系把英時的這幅字交給我個人收藏,至今仍掛在我的書房「潛學齋」裡。

貨號: 9789570873382 分類: , ,

生命的曙光

那是一九七○年五月,普林斯頓校園正值春花盛開的時節。有一天欽次剛走進他的實驗室,就接到南達科達州立大學(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土木系系主任Emory Johnson 的電話,說他們要聘請欽次為該系的助理教授,問他願不願意接受。在電話中,欽次立刻接受應聘,並說他的博士論文在暑期間即可完成,所以九月初就可以開始上課,絕對沒問題。接著欽次立刻打電話給我。當時我正在ETS中心上班,聽到這個好消息,很是開心,覺得那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道曙光。

 

在一般美國人的心目中,南達科達州是個蠻荒不毛之地(用今日的語言來說,是個「無依之地」),而且冬天全是冰天雪地,有誰願意搬到那兒去住呢?但對欽次來說,才二十八歲就能得到一個美國州立大學的教書工作,可不容易。據說那一年全美國的水利工程方面只有兩個教職的空缺——其中一個空缺是在美國大陸以外的波多黎各(Puerto Rico),另一個就在南達科達州。在如此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居然能獲得一個教書工作,已經很幸運了。欽次的普大同學郭欽義也有幸獲得波多黎各大學的那個教職。

 

八月間,我們匆匆離開普林斯頓,就開始了我們的西行之旅。我們順著一連串的州際大道開去,經過賓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密西根州、伊利諾州、愛荷華等州,身上只帶僅存的二十七美元現鈔。中途除了幾次下車吃飯、並在密西根大學(Gram 的兒子David Huntington家中)留宿一夜之外,我們兩人只顧不停地開車向前行。一路上的風景十分特殊,因地而異,許多美好的景點都令人讚嘆。奇妙的是,我們前後只用了兩天的時間就開到了南達科達州的Brookings 城,那就是南達科達州立大學的所在地。抵達目的地之後,我們方才發現,我們沿路已經習慣了這種浪跡天涯的生活,好像進入了一種嶄新的精神層面。

 

我們一到Brookings城,就愛上了這個小城,從此我們就稱它為「布城」。那兒的人特別有人情味。首先,土木工程系系主任夫人Joanne Johnson整天陪我們到處尋找住處,還主動安排我們在旅館中的臨時住宿,並讓我們不必立刻付款,其熱情和周到令人感動。而且,令人振奮的是,南達科達州立大學有個十分完備的大學圖書館。一聽說我正在紐澤西州的羅格斯大學攻讀圖書館學碩士,那兒的館長立刻決定要聘我為該圖書館的「資料圖書館員」(Reference Librarian)。但我得等到一年後,才能開始正式上任。

 

九月初,我隻身飛到東岸,在短短的一學期之內,修完了所有剩下的必修課程,並於次年一月十五日返回到布城。但因為要等到七月一日才能開始到大學圖書館上班,所以我決定利用春季的期間先到南達科達州立大學英文系的碩士班選課。所以剛回到Brookings不久,我又開始過著學生的生活了。然而,當時南達科達州地區正陷入冰天雪地的困境中,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大開眼界,親自見證了該地有名的暴風雪(blizzard)。有好幾次,我們開車開到半途中,就被大風雪困住,只好把車輛棄置在路上,以爬行的方式慢慢回到公寓。那真是十分驚險的鏡頭,至今難忘。但也就在那種艱難的情況中,我們慢慢學會了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如何培養堅忍不拔的潛力。

 

一九七一年六月初,我和欽次利用放假的期間,一起飛往東岸,主要為了參加各自的畢業典禮。(當時欽次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土木工程博士學位,我也同時得到Rutgers大學的圖書館碩士學位。)藉著那次的旅行,我們在普林斯頓 與Gram團聚了幾天,很是愉快。記得Gram一直很關心我們在南達科達州的生活情況,所以她計畫不久就要到布城來看我們。

貨號: 9789570873382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