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為什麼是道德問題?
飼養寵物有沒有違背牠們的天性?
屠宰動物吃肉,是否殘忍又放縱?
醫學實驗大量使用動物,難道沒有道德上的是非對錯?
動物倫理學探問一個根本問題:
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眼前的動物其實是一面鏡子,
映照出了你我的人性。
《人性之鏡》從歷史背景敘述人類中心主義的起源與演變,說明為什麼傳統的道德觀不理會動物。接著回溯動物倫理興起的社會和思想背景,再進入哲學領域,逐一介紹效益主義、康德主義、亞里斯多德式的致善論、女性主義,以及德性倫理的動物倫理學,並比較各家的長短得失。錢永祥最後提出自己的問題:動物倫理能不能促進社會跟人性的進步?
本書以學理為基礎,以嚴密的論證和辯難為骨架,行文寫作力求明晰、曉暢,少用術語,不加引文跟註釋,可以幫助關心動物議題的讀者,思考動物牽涉到的道德議題。
作者:錢永祥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並擔任《思想》總編輯。研讀政治哲學、近代思想史,以及道德哲學和動物倫理學。近年來關注情感在政治哲學裡應有的角色,另外也回溯中國革命裡的「同路人」,尋找一種獨立左翼的倫理氣質。著有《縱欲與虛無之上》、《動情的理性》,翻譯過韋伯的兩篇「志業」演講、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等書。
前言
致謝
第一講 動物為什麼是道德問題?
第二講 人類怎麼看動物:心理學的線索
第三講 人類中心主義的起源
第四講 動物倫理學的來時路
第五講 效益主義:從十八世紀到一九七○年代
第六講 彼得.辛格1:痛苦衍生的道德要求
第七講 彼得.辛格2:吃肉與動物實驗
第八講 湯姆.里根1:從辛格轉到康德
第九講 湯姆.里根2:尋找動物的主體
第十講 納斯鮑姆1:「能盡其性」的動物倫理
第十一講 納斯鮑姆2:能力論衍生的幾個問題
第十二講 女性主義:關懷倫理與支配的邏輯
第十三講 德性倫理:從情感回到自身
第十四講 停步望遠:動物倫理與社會進步
附錄 一份或可參考的書目
前言
撰寫一本介紹/討論動物倫理的書,是我多年來的心願。至於這本書應該怎麼寫,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清晰的想法。我設定的讀者是一切關注動物議題的人,希望動物倫理學的問題意識和思考成果,可以幫助不同背景的讀者,在他們的個人生活以及公共環境裡,找到人類和動物的相處、共存之道。為了這個目的,寫一本入門用的導論書,整理、介紹當代動物倫理學各家的理論,似乎順理成章。但我很快發現,教科書式的導論不僅無趣,並且無法完整呈現動物倫理的歷史意義跟社會功能。
問題出在倫理學的先天成見:倫理學或者道德哲學,從來就是以「人」為主題的。道德所關注的是人;倫理學不言自明就必定是人的倫理學,前面「人的」兩個字其實是贅字。針對「人」的倫理,深刻、精采的思考和討論已經進行了幾千年,大家並不陌生,也不會懷疑它的存在有理由、有必要,同時有其價值。但是幾千年來,動物卻始終被排除在道德領域之外,人們並不認為動物可以構成倫理思辨的對象。這時候,要談動物倫理,就需要先看看人類究竟對動物持有什麼偏見,需要了解人類的道德觀為什麼容不下動物,以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歷史潮流又是如何突破了倫理學的偏狹視野,為動物開闢了一塊容身之地。換言之,在進入動物倫理的理論之前,需要先做一些歷史的回顧。先設法勾勒動物在人類道德意識中浮現的歷史經過,動物倫理學的革命意義才能明朗。本書的副標題為「動物倫理的歷史與哲學」,表達了這個歷史跟倫理的雙重焦點。
不過動物倫理的歷史背景,超出了一般倫理學導論書常見的格局。何況要在歷史敘事跟倫理學的哲學理論之間建立有機的連結,還需要經營一套完整的問題意識,能夠貫通歷史與哲學,這並不是求精求簡的入門書所能做到的。就動物問題來說,「人類中心主義」提供了最核心而又尖銳的問題意識。我的動物倫理,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而展開的,從歷史上人類中心主義的產生跟影響,到道德思考如何設法克服人類中心主義,建立人類跟動物的倫理關係,這整個論述,決定了這本書的結構。我力求寫得簡明清晰,維持應該具備的導論功能,但是我也設法讓這個導論,以夠寬闊的幅度呈現動物倫理的發展歷程和內部活潑的動態。
關於本書的內容,有幾個明顯的缺位,需要略做說明。
首先,書中所涉及的動物倫理的歷史與哲學,幾乎都是在談西方的情況。這當然不是說西方以外或者華人世界沒有動物的問題,或者我對中國的動物問題不感興趣,而只是因為動物在中國歷史上是什麼情形,中國人跟動物又是什麼樣的關係,歷史學者還沒有做出完整的研究。而中國歷代的思想家怎麼看動物的道德地位,我也找不到系統的參考材料。到了當代,幾乎所有的動物倫理著作,都是西方學者撰寫的,因此我們的討論也只好偏重西方特別是英語世界。目前,用中文研究、寫作的歷史學家、哲學家,以及社會科學、動物科學等領域的學者,從事動物議題研究的人已經在增加。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針對中國文化圈的動物議題,進行哲學和歷史的論辯。
其次,宗教一向是倫理思考的重要源頭,對人們看動物的方式也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本書除了對基督教的動物觀點有所檢討之外,完全沒有談到宗教—特別是東方宗教—的動物倫理。這當然是一個缺失。佛教在中文世界尤其重要。台灣民間一部分人對動物持有比較友善的態度,往往來自佛教的感化。近年來,在動保運動裡,佛教人士也有傑出的貢獻。不過我不懂佛學,沒有能力在佛教的動物倫理上置喙。好在台灣的釋昭慧法師已有多本著作,對佛教的生命倫理多所闡發,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第三,本書的主軸雖然是了解和檢討人類中心主義,不過在書中我對當代西方新興的「後人類主義」,卻未置一詞。後人類主義這股思潮,正是企圖顛覆、打破整個「人類中心」的形上學傳統,也就是西方主流的思考傳統。本書要檢討人類中心主義,為什麼不引入後人類主義這種最激進、徹底的觀點呢?我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我當然承認人類具有自然性、動物性,乃至於其他異質成分的合成性;人類鑲嵌在萬物互動的生活世界中,並不是孑然獨立的自足個體;我也不會用理性、語言或者其他人類獨特的能力,界定一種本質性的、純粹人性的「人」。但是從形而上的角度去建構或者解構「人」,兩者都不是我在本書裡的主要關懷所在。我關切的是人類想像動物的方式,如何影響了人類跟動物的關係。我認為即使在人本主義意義之下的人類,也已經擁有足夠的道德能力跟道德情感,可以改用更為人道的方式對待動物,減輕對動物的殘暴統治。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是對這些道德能力與道德情感設下了狹隘的適用範圍,結果構成了物種歧視。我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目的是要突破這些限制,從而挑戰物種歧視。換言之,我並不需要特地發展或者設定某種「後人本主義」的「後人類」,去替換掉人類的道德能力和道德情感,才能批判物種歧視,做到我的動物倫理學工作。
另一方面,我反而擔心,所謂的後人類,在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的同時,會不會也逃脫了人類對動物必須承擔的責任?在書裡第三講,我談到人類中心主義其實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只能透過人類的視角去看世界;其實,這個認識論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對人類的道德概念也完全適用。我們的道德觀念、道德詞彙、道德價值,都是圍繞著人類而演化積累出來的。如果用身分不定的「後人類」來替代人類,這些既有的道德工具和道德理想,不需要重新翻修嗎?後人類主義的道德觀會是什麼面貌,其實並不清楚。我也無法設想賽勃格(Cyborg,用科技修補、強化過的人)、AI,或者某種新品種的人類/動物主體,會持有什麼樣的道德觀。換言之,我的疑慮是:後人本主義能不能發展出比較完整的動物倫理,對現行的殘暴使用動物的體制提出批判,甚至於為動物立法和涉及動物的公共政策,提供理論的基礎和實踐的指引?這一點,我是有些懷疑的。
或許是因為我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不夠激進、徹底,保留了基本的人類道德架構,所以本書從書名到結論都回到了人類。「人性之鏡」所映照的,當然是人類的群像。而我在結論也寫道:「動物倫理不僅希望減少動物的苦難,也著眼於改善人性的道德品質,進而推動社會的道德進步。」這麼說,難道動物倫理仍然是一種教化人類的倫理?確實如此。其實每一種動物倫理,每一本動物倫理的書,說話的對象都是人類。畢竟,動物的問題出在人類身上,所以正本清源也只能回到人類。動物倫理學的各家理論,都在設法提供善待動物的理由跟行動原則。但是人類有沒有足夠的動機、能力,以及情感,去把這些原則付諸行動,就要看人類本身的性格、心態了。所以我認為動物倫理學的範圍必須包括人類自身在內。動物倫理,必定是「人類與動物的倫理」。在這一點上,我身為人類的一員,是不會推卸責任的。我寫作這本書,正是一種對自己的認識和反省。
這本書稿,原先是以講稿的形式寫成,在北京的「看理想」平台以音頻節目的方式錄音播出。將講稿改成書稿的時候,我盡量保留住講稿的口語化,也維持講稿少用英文、不加註解、不引用他人著作的體例,藉此方便讀者的閱讀。當初講稿分為十四講,限於每講需要在二十多分鐘之內結束,所以都相當簡短。正好我偏愛簡短,認為簡短是一種知性的美德,所以書稿雖經修訂增補,但是仍設法保持簡短的特色。因襲舊制,書稿裡我維持了「講」這個單位,沒有改稱「章」。此外,由於各講播出的時間會有幾天的間隔,並且聽者通常也不會連續收聽,所以每講開始的時候,需要回顧前一講的主要內容。我猜想,這種重複,對紙本書的讀者也會有些幫助,所以一律保留下來,希望讀者不會覺得煩冗。
簡短並不意味著簡化。雖然從一開始,我就不希望這本書變成一本學院著作,被學院的繁文縟節和各種裝飾損傷了可讀性,不過我尊重學術,要求書裡的論證和辯難,要有堅實的學術基礎以及經得起推敲、詰疑的邏輯推理。本書盡量不去直接引用他人的著作,但是在漫長的準備和寫作過程中,我當然參考過相當大量的書籍和文章。我認為,在這樣一本求其簡短易讀的導論書裡,沒有必要詳細列出這些參考資料。不過如果讀者有興趣知道我的主要依據,或是有意自己去進行進一步的閱讀,在全書結尾處,我列出了最重要的一些書和文章,讀者可以參考。
最後一句多餘的話:一如任何一本倫理學的著作,本書無意也無力提供你如何行動、如何生活的準則或者公式。我希望書裡提出的各種歷史經驗、道德觀點、動物倫理的理論,以及我個人的隨筆感想,能夠豐富你的思考和情感資源,讓你在面對動物情境的時候,做出比較妥當的判斷與決定。但是當然,我的種種說法是不是成立,是不是有說服力,以及你在現實生活中將如何對待動物,都是要由你自己來判斷和抉擇的。
第一講 動物為什麼是道德問題?
看到這本小書,很多人會感到詫異,動物有那麼重要嗎?跟「道德」或者「倫理」這類唯有人類才能知、能行的文明表現會有關係嗎?真的有必要把動物當成道德的問題來認真探討嗎?在進入正文之前,我想先從很實際的角度說明一下,動物為什麼構成了一個道德問題。
一、一個「素人」的思考
其實,各位會願意來讀這本關於動物倫理的小書,表示你對動物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關注了。就事論事,我們多數人都不是動物學者,不是動物醫師,我們所從事的職業,或者在日常的生活裡,也未必跟動物發生直接、深入的關係,更不要說專業性質的研究。我自己長年閱讀動物倫理,也參加了一些動物保護團體的活動,但是我必須承認自己是個「素人」,關心動物好像只是一件「業餘」的工作。我猜想,各位之中絕大多數人的情況,都跟我類似。
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們的關心不夠真誠、認真。事實上,大家會開始關心動物的議題,思考自己跟動物的關係,原因雖然因人而異,但是仍然有一個共同的核心:那就是動物直接挑戰我們的道德意識,提出了一些跟道德有關的問題。我們會問自己,把貓狗關在家裡當作寵物,有沒有違背了他們的天性?屠宰動物吃肉,是不是殘忍又放縱口腹之慾的行為?動物園不就是展覽囚犯的動物監獄嗎?而把病毒注入活生生的動物身體做醫學實驗,觀察他們罹患各種疾病的過程直到死亡,難道沒有違反人性、人道嗎?類似的疑問不勝枚舉。話說回來,道德就是在追問每個人的言行跟價值觀是不是「對」的、是不是「善良」的,終極追問自己活在世上究竟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些問題,你跟我都不可能逃避的。所以在動物的問題上,你我雖然都是素人,都是業餘,也無法不去面對動物對我們提出的道德問題,用動物作為鏡子照照自己,看看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人會質疑,日常生活裡頭,需要煩惱的事情已經夠多了。你可以關心人間的各種道德問題,從戰爭到饑荒,到暴力、貧富差距,到各種壓迫與剝削,簡直罄竹難書,動物有資格排上我們的道德日程表嗎?也常有人說,人的問題都管不完了,還能管到動物?這些說法當然有點無聊。試問:你能在眾多道德問題之間排出輕重先後的次序嗎?即使排得出來,難道大家都只能關注那個所謂的唯一重要、優先的問題,忽略其他嗎?如果要管完人的問題才能管到動物,那麼照這個邏輯,你自己的問題管得完嗎?既然你自己的問題都管不完了,又哪能管到人的問題呢?
不過確實,在人類的世界裡,動物的存在通常不會受到重視的。拿我自己來說,我的學術專業偏向政治哲學跟道德哲學,可以完全不要理會動物。不過我喜歡動物,生活中有幾隻小貓作伴,藉著這個機緣,我開始思考自己跟動物的關係。我猜想,這種屬於個人情感的出發點,也是你們很多人的經驗。各位開始注意動物,很可能也是被身邊的貓貓狗狗所觸發的。「愛動物」的人,特別是愛自己身邊的貓狗小動物,通常會對動物議題多一份關心。這是很自然的事。
二、什麼叫「愛」動物?
但是「愛動物」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乍看之下挺單純的,細想卻很複雜,我們正可以從這裡開始,探索愛動物會引發什麼道德性質的問題。
一般認為,愛動物只是個人的情感小事,反映著你的感情偏好;刻薄一點的人會說你是人際關係失敗,心裡空虛,才想找個小貓小狗作為寄託。其實人類需要情感的寄託,本來是很正常的事,為什麼引起嘲諷?當然是因為你找的對象是動物。這背後的假定是:寄情於特定的人類是正常的,寄情於動物則屬於反常。那麼有人寄情於花草,寄情於山水大地,寄情於琴棋書畫,甚至於寄情於宗教信仰,那又是正常還是反常?其實人皆有情,情感一定有對象,以動物作為情感的對象,所需要的移情想像能力相當高,所要求的個人道德品質也更為豐富、嚴格,在後面我們會有一講詳細討論情感的道德內容。無論如何,跟一般的成見相反,情感本來就包含著道德的成分,對動物付出情感,當然是有它的道德的意涵的。
讓我們先想想看什麼叫做「愛」。我們都知道,愛一個人,除了把情感投注在他身上,需要他,想念他,你還得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看;你必須尊重他的人生,尊重他的個性、需求以及願望,不能去剝奪、壓制他的願望,或者對他的生活方式橫加干涉;做不到這一點,你只能說是占有他、支配他,利用他,把他當成一個隨你的意志去操縱、揉捏的對象,卻不能說「愛」他。為什麼呢?當然是因為所謂愛一個人,關鍵是愛他本人,愛他作為自己;你得從他的角度,去認識和關心他的利益和幸福何在,不能只想著你自己的願望或者利益。不錯,由於他對你具有特殊的意義,在你的生命裡面占有很重的分量,因此你會特別在乎他過得好還是不好,他過得好壞,會影響到你自己過得好壞。但是過得好不好,需要從他的角度去認定,而不是由你來替他決定;也就是先得承認他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不能只想他是不是實現了你投注在他身上的願望。這個道理,我們都明白。
那麼動物呢?養過小動物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對動物也是完全適用的。跟小動物一起生活,跟他在各方面的互動,點點滴滴都會提醒我們,對方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生命,有他的各種需求,各種生理機能和活動,有他敏感的情緒,身上更有容易受到傷害、驚嚇的各種脆弱之處。動物生命的種種細節,跟人類的生命一樣複雜,一樣有血有肉、有快樂有痛苦。意識到了動物的這些特色,才是「愛動物」的出發點。從這裡開始,你才能去思考如何照顧他,如何給他提供合適的關懷跟尊重。因此,疼愛身邊的動物同伴,正可以讓我們開始認識、思考動物帶來的道德問題。
可是,並不是所有養動物的人都有這種反思的興趣以及能力;很多人把寵物看成玩具,看成解悶或者炫耀的工具。這不足為奇。就像我們也經常會見到,父母、夫妻、情人表面上宣稱「愛」,其實是在占有、支配、利用他所愛的對方,甚至於演變成病態的關係。坦白說,我們往往曲解、誤解了「喜歡」或者「愛」是什麼意思,對人類如此,對動物更是如此。因此,喜歡動物正好是一個起點,讓我們思考有關動物的各種道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