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諸多困境,台灣需要更多改變的力量
台灣正快速跌入三大危機:
銀髮危機──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位就有一位為老年人口,身心失能的長者人口已快速增加,但現有照顧機構提供的服務與設備,恐不符民眾所需。
食農危機──民以食為天,如今塌了半邊天。目前糧食自給率過低,休耕地迅速增加,更讓人憂心的是食安問題層出不窮,自2013年至今,平均每年發生17起食品安全問題。
城鄉危機──六大直轄市人口達1,600萬人,占全台總人數7成以上。巨大的城鄉差距導致都市房價居高不下、教育程度不均、偏鄉醫療資源短缺、傳統文化快速流失等失序現象。
成立滿四年的社企流,不間斷地持續觀察和記錄台灣社會創新趨勢。本書採集銀髮、食農、城鄉共二十四個社會創新個案,利用文獻檢閱及深度訪談,剖析三大議題的結構困境、介紹各團隊的創新過程,繼之揭露運作經營的困難與挑戰,最後提出未來行動方案,並給予有志者忠告和政府政策建言。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曾形容社會企業是一條「從夢想到現實」的實踐道路,而這本書便是介紹台灣先行者如何跨越「夢想」與「現實」的索引圖,他們皆致力於打破這兩者間的界線,無畏地編織屬於自己的夢想、構築自己的真實,一涓一滴地持續為台灣注入希望之泉,如今儼然已匯集成河。讀者將因閱讀此書催化出更高更廣的行動視野,唯有務實地面對困境,傾聽人們與土地給予的種種提示,我們將能找到改變的力量,共創台灣更好的未來。
◎ 好評推薦
《讓改變成真─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就三個大眾關注的社會問題,以民間社會創新家的角度,作出分析,並評述若干已在各領域建立起可持續經營的社企實例,相信能讓讀者在閱讀成功者的故事中,一面有助瞭解社會企業的樣貌,一面更能激發出未來的社會創新家們的熱情。
──馮燕,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行政院政務委員
◎ 出版者簡介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形塑未來、策動轉變
我們努力讓台灣更好
聯合報系於2011年的60週年社慶時許下承諾,宣布啟動「願景工程」,提出並實踐媒體角色的新定義:「形塑影響、策動轉變」,希望為台灣社會帶來正向的改變。
長期以來,聯合報系各種媒體致力於優質報導,也得到各界的支持與鼓勵。但我們深深覺得,當今台灣社會,媒體只是觀察問題與報導現象,已不再足夠;負責任的媒體應有更積極的角色定位,讓各種大小公共議題,除了報導,還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付諸行動。
數年來,願景工程陸續籌劃推出「台灣快轉」、「公路正義」、「還鄉幸福」、「小心歧視」、「社會企業」、「為青年尋路」、「活躍老化」、「還我山河」、「南向新世力」、「飲食革命」、「偏鄉教育」、「願景在地」等超過廿個大型專題報導與專案行動,並持續追蹤與檢視進度。
除了專案行動,聯合報系的記者將努力把願景工程的精神,融入每一天的新聞工作。因為我們認為,「願景工程」不只是報導,更是一種媒體的責任與態度。
台灣社會需要正向改變的力量,媒體責無旁貸。「願景工程」永無止盡,我們將黽勉不替,與國人一起努力,讓台灣社會變得更好。
作者:社企流
社企流(www.seinsights.asia)於2012年由林以涵、陳玟成、金靖恩等創立,為華文界第一個社會企業資訊平台,透過三大業務——「線上網站」分享社會創新資訊、「線下活動」促進實體交流與資源串連、「iLab育成計畫」支持初創階段之社會企業—推廣、連結並支持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成為打造美好世界的行動引擎,期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知識、交流、與行動的累積,用創新思維和興業精神創造社會正向改變。
序 我們相信:改變是可能的 胡立台
翻轉後的美好 馮燕
社企流報告 讓改變成真
I 銀髮議題
銀髮前言 面對超高齡社會前的關鍵十年
銀髮案例 1 雙連安養中心/
百分百本籍照顧 多層級連續性的安養機構
銀髮案例 2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月薪加年終 居家照顧的新工作型態
銀髮案例 3 朝陽、向陽銀髮園/
細緻看待長輩需求 適得其所的日間托老服務
銀髮案例 4 iHealth 政昇處方宅配藥局/
不只宅配藥品 更到府遞送用藥知識
銀髮案例 5 多扶接送/
無障礙運輸走進大千世界 療育銀髮族的身心靈
銀髮案例 6 瑪帛科技/
遠距視訊服務 傳遞對長者的摯親關懷
銀髮結語 銀髮行動方案
II 食農議題
食農前言 認真檢視吃下肚的真相
食農案例 1 喜願小麥/
從趨近零到萬分之五 台灣雜糧自給的復興之役
食農案例 2 春一枝商行/
小冰立大功 在地加工再創土生碩果的好滋味
食農案例 3 厚生市集/
簡化轉銷程序 打造友善農產品銷售通路
食農案例 4 綠藤生機/
從芽菜出發 用創新加值農業
食農案例 5 我愛你學田市集/
友善食材 安心烹調的雙料呈現
食農案例 6 宜蘭縣深溝國小/
田野學堂 感受土地食物真滋味
食農結語 食農行動方案
III 城鄉議題
城鄉前言 「城」與「鄉」,都是故鄉
「生存×城鄉」案例 1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
用激昂與冷靜 捍衛居住正義
「生存×城鄉」案例 2 四方文創/
社運主攻、文化助攻 守護移民移工人權
「教育×城鄉」案例 3 小草書屋/
以課輔翻轉弱勢 用圓夢改變一生
「教育×城鄉」案例 4 誠致教育基金會/
線上自學搭配翻轉教學 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特性
「就業×城鄉」案例 5 人生百味/
取回應有的尊重 街賣也能是良品
「就業×城鄉」案例 6 原愛工坊/
回歸部落的方式 創造偏鄉的就業
「偏鄉醫療×城鄉」案例 7 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
親善醫療、健康照顧 帶動部落轉型
「偏鄉醫療×城鄉」案例 8 史懷哲2.0計畫/
創造偏鄉服務事業 除了愛心還需專業
「文化×城鄉」案例 9 世代文化創業群/
群聚大稻埕 創業發動機
「文化×城鄉」案例 10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新故鄉總動員 地震廢墟成生態天堂
「生態×城鄉」案例 11 水之源公司/
做好水規劃 一滴水不只用一次
「生態×城鄉」案例 12 狸和禾小穀倉/
貢寮水梯田 兼容產業活動與環境保育
城鄉結語 城鄉行動方案
跋 迎接挑戰,擁抱未來 陳玟成、林以涵
我們相信:改變是可能的 ── 胡立台 /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執行長
現在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經濟不見轉機的台灣,面對銀髮海嘯的照護壓力、食物生產與消費產業鏈的斷裂、加劇的城鄉差距與資源不均,三股難題彼此相互糾結,成為更難以化解的社會危機。
但是,這也是最好的時代─因為社會上有許多人不僅看到了問題,更把難題看成是挑戰與機會,他們運用豐沛的熱情與專業的知識,一一解析問題,嘗試以全新的社會設計為台灣的危機提出解答。
《讓改變成真─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就是這樣一本由創新及行動譜寫出的「台灣希望之書」。
即將滿四歲的社企流,儼然已成為台灣社企界的領頭羊與催生者。這段期間,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一直都是社企流的忠實夥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領域,傳遞出社會企業、社會創新的理念。
在社企流四週年前夕,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很榮幸與腳步愈見穩健、視野愈見寬廣、組織愈見成熟的社企流再度合作,共同推出本書。扣緊台灣目前最重要的「銀髮、食農、城鄉」三大議題,記述了二十四個社會創新的組織,書寫各組織為解決什麼問題而生、期待怎樣的社會願景、以什麼樣的創新設計使之解決,並分享他們遇到怎樣的困境與挑戰,以及得到怎樣的成果。
每一個個案故事,都是有一群人看到了問題,看到了人的需要,不論是在城、在鄉,對每一個必須滿足的需求,以知識為基礎,加上創新思維,期望帶來真實的改變。
這是一本充滿實踐智慧與深耕勇氣的書。讓更多有心想挽起袖子,解決眼中所見問題的有心人,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開始的勇氣,也找到實踐步驟與方法。在前人的經驗與基礎上,後繼者能走得更遠、做得更踏實。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啟動至今,已經第五年了。「願景工程」是聯合報六十週年社慶時,董事長王文杉對社會許下「努力讓台灣更好」的承諾而開始推動的,並將它列為聯合報系的核心工作、核心價值。
四年來,「願景工程」推出近三十個大型專題,其中「社會企業」在台灣媒體中,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是最早倡導這個新趨勢的。四年來,我們以媒體角色,引介新觀念,讓「社會企業」由必須在版面附上「新聞辭典」以解釋其義的陌生名詞,到如今「社企」已成為年輕人與政府官員都琅琅上口的共識詞彙。我們見證並參與了一個新穎觀念是如何在台灣土地生根、發芽及茁壯的過程。
我們相信:改變是可能的。
期待這本書,讓更多有心投入「社會創新」改變社會的朋友,有個更好的引路藍圖。
翻轉後的美好 ── 馮燕 /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行政院政務委員
傳統的公民社會係由政府、商業與志願等三個部門各司其職,但環顧全球發展趨勢,綠色消費、公平貿易、人道援助等概念活動,在在打破了三個部門之間的邊界,產生了不同的公民社會狀態;在新的公民社會及全球化思維下,具有善盡社會責任理念的新型態商業組織正蓬勃發展,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的本質乃是運用創新的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及環境問題。它的組織型態可能是公司、非營利組織或者是合作社,在國際間往往稱之為具有雙重價值(經濟、 社會)的組織。對政府而言,社會企業能夠直接面對社會需求,且能提供更多改善各類社會問題的解方,故可成為在非營利組織之外,另一股協助政府改善社會問題的力量。換言之,社會企業的興起,能夠增加解決社會問題的能量。面對愈來愈多、愈複雜的社會問題,政府鼓勵社會企業發展,不但不會壓縮原有非營利組織的空間,而是攜手合作「把餅做大」。
二○一四年台灣國民幸福指數在三十七個先進國家中排名第十八,意味著我們社會的狀況不但早已遠離日據時代的鬼島印象,更已躋身為已開發國家的幸福前段班。儘管如此,我們仍如所有國家一樣,有一些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譬如書中提到的「銀髮、食農、城鄉」三個議題。
我國近幾十年發展的經驗中,已經清楚看見民間解決社會問題的能量與潛力,所以政府為了厚植大眾在社會創新創業發展的實力,行政院於二○一四年通過「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與民間的企業、非營利組織一起打造友善社會創新創業發展的生態圈。這兩年在行動方案的推動下,經濟部、勞動部、衛福部、教育部、農委會與內政部等六個部會致力於公私協力,將解決社會問題能量的餅做大,透過「調法規」、「建平台」、「籌資金」等策略經營環境基礎建設,輔以「倡育成」策略的能力提升措施,以提供友善社會企業家發展環境並強化社企經營體質。
政府另一項可以協助推廣社企發展的作為,是尋找機會。在面對即將快速來臨的高齡社會新未來時,政府已在相關政策中,致力於開創社會企業發展的任何可能性。二○一五年行政院正式推出歷經近兩年研擬的《高齡社會白皮書》,試圖透過白皮書的整體架構,引導民眾突破僅聚焦於失能老人照顧的想像,而看見高齡社會中,落實活力老化、在地老化的整體需要,更重要是提出社會企業在高齡社會發展中,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如同本書所提及的幾個案例,從高齡者的生活支援角度切入,在「食、衣、 住、行、育、樂、養生、照顧」等各種不同領域中,找到社會企業在高齡社會發展的利基。
以勇於投入銀髮創新的弘道基金會為例,改以家庭與長輩需求為出發,發展出一套具有彈性、客制化的居家服務模式,成功翻轉傳統依賴外籍看護照顧家人的模式,在經濟效益與服務品質當中,找到了AIO走動式服務的創新價值,更吸引年輕人投入照顧服務工作,就很有發展出社會企業的空間。社會企業用創新的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在高齡社會當中更為重要,正因為既有環境的種種挑戰,社會創新的投入更顯價值。
時勢造英雄,台灣已經有不少社會創新的先行者投入其中,由Sunny與夥伴們創立的社企流正是其中之一。社企流是台灣培育社會創新種子的重要推手,無論是透過網路社群媒體、舉辦論壇與工作坊或是iLab學校,發揮中介組織的角色功能、串連起台灣社企網絡,吸引越來越多人關注並投身社會創新。過去,解決社會問題被視為是消費性的工作,大多由政府結合民間非營利組織負起責任,但在社會創新家眼中,許多社會問題裡面隱藏有意想不到的商機。成立一間社會企業不僅能創造利潤、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更能號召民眾用消費改變世界、青年人用創意翻轉社會,讓我們所處的世界更美好。
這次社企流推出《讓改變成真─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就三個大眾關注的社會問題,以民間社會創新家的角度,作出分析,並評述若干已在各領域建立起可持續經營的社企實例,相信能讓讀者在閱讀成功者的故事中,一面有助瞭解社會企業的樣貌,一面更能激發出未來的社會創新家們的熱情。
社企流報告
讓改變成真
「黎明前的夜晚是最黑暗的,但我承諾各位,黎明就要來到。」屢屢解救城市危機的「蝙蝠俠」信心滿滿地說;以擊潰犯罪集團為使命的「蜘蛛人」,同樣意氣風發地附和:「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是我的天賦,也是我的詛咒。」
從上世紀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期間,虛擬人物「超人」初登場以來,一代一代孔武有力、正義無懼的超級英雄即接連刷新神話,他們承載著普羅夢想穿過紛擾與承平,長期占據好萊塢票房鰲頭,真真實實反映出:我們恐懼未知,也渴望被保護。
可是走出科幻、回到現實,人類的生存危機從不如電影情節那樣善惡分明,也不像殭屍入侵那般瞬間成災,更不似彗星撞地球那樣慘烈毀滅。更多時候人類的處境像是潛伏地下的河流,迂迴曲折且找不到源頭;或是如同溫水煮青蛙,慢慢麻痺而不自覺。
改變不能只期待英雄
台灣當前面臨的社會問題是盤根錯節、環環相扣的。例如:在少子化及高齡化雙重夾擊下,青壯年漸無力扶養老年人口,造成生產力衰退、長者難安養天年;又如工業及商業共伴發展後,土地利用密度趨向兩極化,導致城市超出環境負載力,鄉村則被掏空生存資源。緊接著農業經濟一敗塗地,農人不是忍痛放棄耕種就是借助農藥化肥,使得國人越來越難吃到安全健康的食物。
面對這些棘手的困境,拯救我們的從來不是單一超級英雄,而是無數位平民豪傑。比方有人振臂一呼,為彰顯居住權益而號召人群「拆政府」;有人集結眾志,以爭取罷免權為名誓言「割闌尾」;有人受白色力量付託,從街頭走向廟堂實現「素人參政」。
這些行動或是衝撞政府,或是挑戰法律,或是親身選舉,雖無荊軻刺秦王那般壯烈,卻也有一點句踐復越國的豪情。看來,要作「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英雄,或多或少得付出一些代價。
不過綜觀古今中外,改變世界並不一定要掀起滔天巨浪,只要在自己崗位上運用專業或興趣,以嶄新性、實驗性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就等同溫柔寧靜的「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創新的途徑很多,包括發明設備、設計技術、提供服務、推動立法、分享資源、串聯網絡、改變風氣等均屬之。至於目前更耳熟能詳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則僅為社會創新的其中一種手段而已。
有勇氣開創先例,還要具衝擊性影響力
從這個定義來看,「社會創新」絕不是現代人所獨創,從人類誕生以來,每天都有不同領域的改革和進步正在發生,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一切,在歷史上都是極大的突破。「英國社會價值」公司(Social Value UK)執行長Jeremy Nicholls即歸納出人類史上十大社會創新,在硬體發明方面有洗衣機與冰箱、汙水處理系統、電暖爐、空調、電話;軟體設計則有工會、公園、會計與審計、保險與退休金、染髮。
不管有形無形,開創先例本身就是一件瘋狂的事情,這項行為如果又被廣泛接受,並且相當程度改善人類生活,即具體展現社會創新的精神。因而創新結果必須具備「社會影響力」 (Social Impact),也就是真正改變他人的行為、態度和信念,才有深遠意義。
一般來說,影響他人的方式有很多種,按強制性程度由低至高,有:體諒、請求、說服、控制、逼迫、威嚇等,當強制性低的手段越被倚賴,社會就越加穩定與昌盛。儘管如此,影響力也要具有衝擊性,亦即展現出強力、廣泛、長遠的效果,否則僅為花拳繡腿的功夫而已。正是這個原因,社會「影響力」的英文才採用「impact」而非「influence」一詞。
如果沒有釐清箇中意涵,就容易把公益服務與社會創新混淆,好比為了給村民充足 的水喝,動員人力鑿一口深井;為了給窮人經濟援助,群眾募款捐予低收入戶;為了給兒童良好教育,蒐集圖書發送到偏鄉學校;為了拉近城鄉數位落差,聚眾上山教導小孩子使用電腦。這些行為確實必要,但遠遠不夠,也無法徹底解決社會問題。
對社會創新者來說,真正須要著手的不是滿足單一個案需求,而是改善整體社會情境。例子很多,像是在高齡失能者與日俱增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首要之務不是招募更多照顧服務員,而是率全國之先提高會內照顧服務員的勞動條件,包括給予月薪制、升遷機會、專業培訓等,當照顧者對工作更具熱忱,被照顧者就有機會得到更佳對待。如此大膽嘗試果然獲得民眾好評,也引起其他照顧機構朝此方向轉型。
踩在先行者的肩膀上,望得更高更遠
社會創新所以風起雲湧,主要原因即是政府與市場兩種機制無力解決所有社會問題,因此近年來台灣出現越來越多創新團隊運用多元工具、組織人力網絡、籌措財務資源等,試圖解決當前重大困境。
成立四年的「社企流」,不間斷地觀察和記錄台灣社會創新趨勢,發覺「銀髮、食農、城鄉」三大議題最多人投身改革,而投入越多,就代表原先問題越多,放眼未來必然有更大量團隊縱身其中,此刻先行者的經驗即顯得彌足珍貴。
我們相信,社會問題的答案不在官方的嘴巴裡,也不在智庫的數據中,而在乎田野的泥壤裡。本書採集銀髮、食農、城鄉共二十四個社會創新個案,利用文獻檢閱及深度訪談,首先剖析三大議題的結構困境,接著介紹各團隊的創新過程,繼之揭露運作經營的困難與挑戰,最後提出未來行動方案,並給予有志者忠告和政府政策建言。
透過深刻案例刻劃,期待後進者可以踩在先行者的肩膀上望得更高更遠,以避開冤枉路、找到更多著力點,政府也得以藉此了解社會創新全貌,進而為這些民間夥伴排除法規障礙。
改變,由無數微小種子累積而成;改善社會問題,也須仰賴眾多平民豪傑。社企流集結眾多社會創新者的經驗和體悟,落筆成這本並不僅是成功者故事的《讓改變成真—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希望號召更多社會力量,一起找到改變台灣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