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謝辭
寫給故鄉的書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緒論
1.離家
2.回家
3.回家的人埋首做的事
4.在土生土長的地方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問題
5.在土生土長的地方追本溯源
6.在土生土長的地方懷想永恆
7.文化史書寫的問題
8.似蘭斯馨:走出時代的寂寞
引用書目
譯注相關事項說明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1869年第二版前言
第一卷 視「國家」如同藝術品
第一章 導論
§1.1.1 13世紀義大利政治實況
§1.1.2 腓特烈二世在位時的諾曼人王國
第二章 14世紀的僭主政治
§1.2.1 財政基礎與教育文化的關係
§1.2.2 理想的專制君主
§1.2.3 境內與境外的危險
§1.2.4 佛羅倫斯人對僭主的批判
§1.2.5 威士孔提家族:直到倒數第二位掌權者
第三章 15世紀的僭主政治
§1.3.1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干預與義大利之旅
§1.3.2 神聖羅馬帝國風光不再
§1.3.3 合法繼承權付之闕如—私生子的繼承問題
§1.3.4 雇傭兵統帥成為國家創建者
§1.3.5 雇傭兵統帥與雇主的關係
§1.3.6 史佛薩家族
§1.3.7 亞蔻波‧史佛薩的遠見與琵沁倪諾被害
§1.3.8 雇傭兵統帥後期的嘗試
第四章 小型僭主政權
§1.4.1 貝魯加的巴吉歐尼家族
§1.4.2 巴吉歐尼家族的紛爭與1500年沾滿血腥的婚禮
§1.4.3 巴吉歐尼家族的衰落
§1.4.4 瑪拉帖斯塔、琵蔻、佩圖奇家族
第五章 大型統治王室
§1.5.1 拿波里的亞拉岡王朝
§1.5.2 米蘭威斯孔提王室最後幾任在位者
§1.5.3 法蘭卻斯柯‧史佛薩及其好運
§1.5.4 葛蕾阿佐‧瑪莉亞‧史佛薩與羅德維科‧史佛薩
§1.5.5 曼圖瓦的龔查加王室
§1.5.6 屋比諾公爵:菲德里高‧蒙特斐特
§1.5.7 屋比諾宮廷最後的餘暉
§1.5.8 斐拉拉的艾斯特王室
§1.5.9 販售官職、制度與建築物
§1.5.10 領袖人格的養成
§1.5.11 忠誠
§1.5.12 警政署長張潘德
§1.5.13 為臣屬送葬
§1.5.14 宮廷華麗的排場
第六章 專制僭主的反對者
§1.6.1 教宗黨與保皇黨的後期發展
§1.6.2 密謀叛變者
§1.6.3 在教堂走道上謀殺
§1.6.4 上古僭主政治造成的影響
§1.6.5 效法古羅馬的謀反者
§1.6.6 佛羅倫斯人對暗殺僭主的看法
第七章 共和國:威尼斯
§1.7.1 威尼斯居民
§1.7.2 威尼斯共和國以及落魄貴族帶來的危機
§1.7.3 威尼斯屹立不搖的原因
§1.7.4 十人委員會與案件的審判
§1.7.5 與雇傭兵統帥的關係
§1.7.6 過於樂觀地對外擴張
§1.7.7 威尼斯是財政主計制度的發源地
§1.7.8 遲來的文藝復興
§1.7.9 落後的聖徒遺骸崇拜
第八章 共和國:14世紀以來的佛羅倫斯
§1.8.1 客觀的政治意識
§1.8.2 政治家但丁
§1.8.3 佛羅倫斯作為主計制度的發源地
§1.8.4 對量化數據的高度興趣
§1.8.5 15世紀的帳冊
§1.8.6 歷史撰述
§1.8.7 托斯卡納城邦動盪的根本原因
§1.8.8 從政者
§1.8.9 馬基亞維里與他的建國方案
§1.8.10 西耶納與熱內亞
第九章 義大利各國的外交政策
§1.9.1 對威尼斯的嫉妒
§1.9.2 靠外力解決各國紛爭――對法國的好感
§1.9.3 企圖建立義大利四大強權的均勢
§1.9.4 外力的介入與征服
§1.9.5 與土耳其來往
§1.9.6 西班牙勢力的平衡
§1.9.7 客觀處理政治事務
§1.9.8 談判的藝術
第十章視戰爭為藝術創作
§1.10.1 武器
§1.10.2 專家與業餘愛好者
§1.10.3 戰爭的殘酷
第十一章教宗政權及其面臨的危險
§1.11.1 教宗國對外國與對義大利的立場
§1.11.2 羅馬自教宗尼古拉五世以來經歷的動盪
§1.11.3 教宗西斯篤四世作為羅馬的統治者
§1.11.4 樞機主教彼得‧理阿瑞歐的計畫
§1.11.5 羅馬尼阿的抗議
§1.11.6 出身統治家族的樞機主教
§1.11.7 教宗英諾森八世與他的私生子
§1.11.8 西班牙籍的教宗亞歷山大六世
§1.11.9 亞歷山大六世的外交與販賣聖職
§1.11.10 凱撒‧伯爾嘉與其父的關係
§1.11.11 凱撒‧伯爾嘉的盤算
§1.11.12 教宗國被世俗化的危機
§1.11.13 非理性地掌權
§1.11.14 謀殺
§1.11.15 亞歷山大六世掌權的最後幾年
§1.11.16 朱利安二世:教宗治權的拯救者
§1.11.17 里奧十世選上教宗
§1.11.18 里奧十世危險的義大利政策
§1.11.19 外力進逼
§1.11.20 教宗亞德里安六世
§1.11.21 教宗克萊門七世與「羅馬浩劫」
§1.11.22 「羅馬浩劫」的後果與反響
§1.11.23 查理五世與教宗和解
§1.11.24 教宗國與反宗教改革
第十二章 義大利的愛國主義
第二卷 個人的發展
第一章 義大利的國家與個人
§2.1.1 中古時代的人
§2.1.2 自我人格的覺醒
§2.1.3 獨裁君主及其臣屬
§2.1.4 共和體制下的個人主義
§2.1.5 放逐與四海一家
第二章 自我人格的完成
§2.2.1 多才多藝的人
§2.2.2 全才型人物:阿爾貝提
第三章 近現代人對「世俗聲譽」的追求
§2.3.1 但丁與「世俗聲譽」的關係
§2.3.2 有名望的人文學者;佩托拉克
§2.3.3 對名人誕生處表示敬意
§2.3.4 對名人墳墓表示敬意
§2.3.5 對古代名人表示敬意
§2.3.6 地方志對地方賢達的記載;帕多瓦
§2.3.7 對各種名人的記載
§2.3.8 歷史書寫影響名聲是否流傳
§2.3.9 熱烈追求名聲
第四章 近現代的嘲諷與玩笑
§2.4.1 玩笑與獨立自主個人的關係
§2.4.2 佛羅倫斯的嘲諷;傳說故事
§2.4.3 說笑話為業者
§2.4.4 教宗里奧十世開的玩笑
§2.4.5 詩作中的諧謔模仿
§2.4.6 有關開玩笑的理論
§2.4.7 誹謗中傷
§2.4.8 教宗亞德里安六世成為嘲諷文化的犧牲者
§2.4.9 彼得‧阿瑞提諾
§2.4.10 彼得‧阿瑞提諾的知名度
§2.4.11 彼得‧阿瑞提諾與義大利君侯以及名人的關係
§2.4.12 彼得‧阿瑞提諾的宗教信仰
第三卷 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
第一章 導論
§3.1.1 「文藝復興」理念的傳布
§3.1.2 古典文化對中古的影響
§3.1.3 義大利早期的古典文化復興
§3.1.4 12世紀的拉丁文詩歌
§3.1.5 14世紀的精神
第二章 衰頹的羅馬城
§3.2.1 但丁、佩托拉克、法其歐
§3.2.2 柏丘時代見到的羅馬古蹟
§3.2.3 布隆篤斯、教宗尼古拉五世與庇護二世
§3.2.4 羅馬城以外的古羅馬遺跡
§3.2.5 與古羅馬有淵源的城市與家族
§3.2.6 羅馬居民的想法與渴望
§3.2.7 古羅馬少女遺體引起的轟動
§3.2.8 考古發掘與記錄
§3.2.9 教宗里奧十世時代的羅馬
§3.2.10 古蹟引發的悼古之情
第三章 古典時代的作者
§3.3.1 14世紀知識分子醉心的上古著作
§3.3.2 搜尋古書
§3.3.3 抄書人與抄書家
§3.3.4 印刷術
§3.3.5 通盤認識古希臘文化
§3.3.6 對近東文化的研究
§3.3.7 面對古典文化應採取的立場
第四章 14世紀的人文學者
§3.4.1 人文學贏得絕對優勢
§3.4.2 佩脫拉克與薄伽丘對人文學的推廣
§3.4.3 薄伽丘作為先驅
§3.4.4 詩人的桂冠
第五章 大學與學校
§3.5.1 15世紀人文學者擔任大學教授
§3.5.2 人文學者的兼差工作
§3.5.3 高等博雅教育:維特林諾的成就
§3.5.4 高等博雅教育:适里諾的成就
§3.5.5 統治家族的子女教育
第六章 人文學發展的贊助者
§3.6.1 佛羅倫斯市民:尼可羅
§3.6.2 瑪內提與早期的梅迪西家族
§3.6.3 君侯與尼古拉五世以來的教宗對人文學的態度
§3.6.4 「寬宏大量的亞豐索」
§3.6.5 屋比諾公爵菲德里高
§3.6.6 史佛薩與艾斯特王室
§3.6.7 西吉斯蒙多‧瑪拉帖斯塔
第七章 再現古典風華:尺牘藝術
§3.7.1 教宗的秘書處
§3.7.2 對書信體裁的重視
第八章 拉丁文演講
§3.8.1 不在乎演說者的身分背景
§3.8.2 正式的官方演說與歡迎儀式致詞
§3.8.3 安息禮拜上的演說
§3.8.4 學術演講與軍隊訓詞
§3.8.5 拉丁文講道
§3.8.6 修辭學的復興
§3.8.7 引經據典的形式與內容
§3.8.8 虛擬的講稿
§3.8.9 修辭學的衰落
第九章 拉丁文論文
第十章 歷史著述
§3.10.1 拉丁文相對之下的必要性
§3.10.2 對中古史的研究;布隆篤斯
§3.10.3 批判中古的濫觴
§3.10.4 用義大利文書寫歷史
第十一章 人文教育拉丁文化
§3.11.1 拉丁文化的姓名
§3.11.2 拉丁文稱呼遍布生活各領域
§3.11.3 拉丁文獨霸的局面
§3.11.4 西塞羅與「西塞羅主義」
§3.11.5 拉丁文會話
第十二章 新拉丁文詩
§3.12.1 以古詩為本的史詩;佩托拉克的《非洲》
§3.12.2 以神話為主題的詩
§3.12.3 基督教故事詩;珊那札若
§3.12.4 基督教與異教文化元素的融合
§3.12.5 以當代史為主題的詩
§3.12.6 訓誨詩;帕寧傑尼烏斯
§3.12.7 拉丁文抒情詩
§3.12.8 聖徒頌歌
§3.12.9 哀歌
§3.12.10 箴言詩
§3.12.11 雜燴詩
第十三章 16世紀人文學者風光不再
§3.13.1 批判的聲音與基督徒應有的美德
§3.13.2 學者之不幸
§3.13.3 不同流俗的人文學者
§3.13.4 拉耶土斯
§3.13.5 學會
第四卷 發現外在世界與人類的自我
第一章 義大利人的旅行
§4.1.1 哥倫布
§4.1.2 世界人文地理學與旅行的關係
第二章 義大利自然科學研究
§4.2.1 實證認知的道路
§4.2.2 但丁與星象研究
§4.2.3 教會對實證科學研究的干涉
§4.2.4 人文學帶來的影響
§4.2.5 植物學與園藝
§4.2.6 動物學;豢養外來種動物
§4.2.7 依波利托‧梅迪西的隨從;奴隸
第三章 發現自然景致之美
§4.3.1 中古對自然風景的欣賞
§4.3.2 佩脫拉克與登高望遠
§4.3.3 法其歐‧屋貝提的《世界大觀》
§4.3.4 伊尼亞斯‧西維梧斯‧琵科羅米尼對風景的描述
第四章 發掘自我
§4.4.1 情性說
第五章 詩歌對人類心靈的描寫
§4.5.1 無韻詩的價值
§4.5.2 十四行詩的價值
§4.5.3 但丁與他的《新生》
§4.5.4 但丁與《神曲》
§4.5.5 佩脫拉克對人類心靈的描寫
§4.5.6 薄伽丘與《斐雅美塔夫人的哀歌》
§4.5.7 悲劇成就乏善可陳
§4.5.8 華麗的場景對戲劇發展的危害
§4.5.9 幕間穿插演出與芭蕾舞
§4.5.10 喜劇與面具戲
§4.5.11 音樂的成就可以彌補缺憾
§4.5.12 浪漫傳奇史詩
§4.5.13 不注重刻劃人物性格
§4.5.14 蒲吉與柏雅多
§4.5.15 詩作創新的內在法則
§4.5.16 雅瑞歐斯特及其風格
§4.5.17 佛蘭哥與戲謔之作
§4.5.18 特夸多‧塔索作為對比
第六章 傳記
§4.6.1 與中古相較之下看義大利傳記的進步
§4.6.2 托斯卡納地區的傳記寫作
§4.6.3 義大利其他地區
§4.6.4 自傳
§4.6.6 卡達諾
§4.6.7 路易‧柯那羅
第七章 對各地區人民與城市的描述
§4.7.1 《世界大觀》
§4.7.2 15世紀的記載
第八章 對人物外貌的描寫
§4.8.1 薄伽丘談美
§4.8.2 斐蘭佐拉有關美的理想
§4.8.3 斐蘭佐拉對美的通觀
第九章 對生活動態的描述
§4.9.2 庇護二世與其他人
§4.9.3 農民的地位
§4.9.4 描寫真實農村生活的文學作品
§4.9.5 芒透瓦諾、輝煌者羅倫佐與蒲吉
§4.9.6 波里祈安諾
§4.9.7 人性與「人」的概念
第五卷 社交聚會與節慶
第一章 階級平等化
§5.1.1 與中古的差別
§5.1.2 都市裡的聚居生活
§5.1.3 否定貴族概念的思想
§5.1.4 義大利各地的貴族
§5.1.5 貴族對文化教養的看法
§5.1.6 西班牙化生活後期的發展
§5.1.7 中古以來的騎士頭銜
§5.1.8 馬上比武以及對此的嘲諷
§5.1.9 貴族身分是擔任宮廷要職的條件
第二章 生活外觀精緻化
§5.2.1 服裝與時尚
§5.2.2 婦女的化妝
§5.2.3 潔淨
§5.2.3 《社交禮儀指南》與良好生活方式
§5.2.5 舒適與優雅
第三章 談吐是社交的基礎
§5.3.1 打造理想的語言
§5.3.2 標準義大利語的傳播
§5.3.3 極端的語言純正主義
§5.3.4 語言純正主義得不到認同
§5.3.5 交談
第四章 優雅的社交禮儀
§5.4.1 約定與規範
§5.4.2 傳說故事作家及筆下的聽眾
§5.4.3 貴婦與沙龍
§5.4.4 佛羅倫斯的社交方式
§5.4.5 「輝煌者羅倫佐‧梅迪西」對友伴的描述
第五章 完美的社交人才
§5.5.1 朝臣的愛情
§5.5.2 超卓的才藝
§5.5.3 運動
§5.5.4 音樂
§5.5.5 樂器的多樣性
§5.5.6 業餘愛好者團體
第六章 女性的地位
§5.6.1 男性化的教育內涵與詩歌創作
§5.6.2 個體性的完成
§5.6.3 女中豪傑
§5.6.4 女性在社交聚會的表現
§5.6.5 交際名花的才藝修養
第七章 家務
§5.7.1 與中世紀的差別
§5.7.2 潘都爾菲尼
§5.7.3 鄉間別莊與生活
第八章 節慶
§5.8.1 基本形式:神劇與遊行
§5.8.2 相較於歐洲其他地區的優勢
§5.8.3 文學與藝術裡的寓意象徵
§5.8.4 具有歷史文化代表性意義的象徵符號
§5.8.5 神劇的演出
§5.8.6 維特波的基督聖體節
§5.8.7 世俗題材的戲劇演出
§5.8.8 默劇與迎接君侯的儀式
§5.8.9 遊行與教會的盛大遊街活動
§5.8.10 世俗的盛大遊街活動
§5.8.11 水上慶祝遊行
§5.8.12 羅馬與佛羅倫斯的狂歡節
第六卷 倫理道德與宗教
第一章 道德性
§6.1.1 評判的上限
§6.1.2 有意識地去道德化
§6.1.3 近現代的榮譽感
§6.1.4 放任想像力作祟
§6.1.5 好賭成性與有仇必報
§6.1.6 破壞婚姻
§6.1.7 婦道與婦德
§6.1.8 精神上的戀愛
§6.1.9 普遍的違法亂紀
§6.1.10 盜匪
§6.1.11 花錢雇用殺手;下毒
§6.1.12 喪盡天良的惡棍
§6.1.13 倫理道德與個人主義的關係
第二章 日常生活裡的宗教信仰
§6.2.1 未能走上宗教改革之路
§6.2.2 義大利人對教會的看法
§6.2.3 對教會統治高層與修士的憎惡
§6.2.4 托缽教士
§6.2.5 道明會的宗教審判
§6.2.6 比較有格調的修會
§6.2.7 習慣依賴教會以及教士的祝禱
§6.2.8 勸人悔改佈道家
§6.2.9 薩佛那羅拉
§6.2.10 民間信仰裡的異教成分
§6.2.11 聖徒遺骸崇拜
§6.2.12 民間聖母崇拜
§6.2.13 宗教禮儀的淪喪
§6.2.14 大規模的悔罪熱潮
§6.2.15 斐拉拉對宗教活動的政治操控
第三章 文藝復興時代的宗教與精神
§6.3.1 宗教認知勢必邁向個人主觀化
§6.3.2 現世性
§6.3.3 對伊斯蘭的寬容
§6.3.4 打破基督教獨尊的局面
§6.3.5 上古文化帶來的影響
§6.3.6 所謂「伊比鳩魯學派」
§6.3.7 有關自由意志的學說
§6.3.8 虔敬信仰上帝的人文學者
§6.3.9 人文學者的中庸之道
§6.3.10 開啟對至高者的歷史批判
§6.3.11 人文學者的宿命論
§6.3.12 披著異教外衣的基督教
第四章 古代與近代迷信的緊密結合
§6.4.1 占星術
§6.4.2 占星術盛行及其影響
§6.4.3 占星術在義大利
§6.4.4 喬凡尼‧琵蔻‧米蘭多拉駁斥的文章及其影響
§6.4.5 各種迷信
§6.4.6 人文學者的迷信
§6.4.7 死者的亡魂
§6.4.8 惡魔信仰
§6.4.9 義大利的女巫
§6.4.10 諾爾恰的女巫老巢
§6.4.11 北方女巫的影響
§6.4.12 巫師與蠱惑師
§6.4.13 術士與巫師
§6.4.14 在前往羅馬路上遇到的惡靈
§6.4.15 鎮邪物
§6.4.16 奠基典禮上行的巫術
§6.4.17 文學家筆下的通靈者
§6.4.18 卻里尼碰上的巫術
§6.4.19 巫術狂熱的消退
§6.4.20 次要的巫術類型;煉金術
第五章 信仰體系全面鬆動
§6.5.1 伯斯科立的告解
§6.5.2 信仰混淆與普遍的質疑
§6.5.3 有關靈魂不朽的爭論
§6.5.4 異教的天空
§6.5.5 荷馬史詩對永生的描述
§6.5.6 基督教義受到動搖
§6.5.7 義大利的有神論
附錄
布克哈特生平大事紀
參考書目
(一)布氏經常引用書目
(二)布克哈特著作與譯本
(三)緒論與譯注所引用書目
義大利文藝復興重要家族世系表
作者:雅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出身瑞士巴塞爾望族,在柏林大學跟隨當時德意志最有學術聲望的學者研讀歷史與藝術史,是西洋史上第一位將文化史與藝術史結合起來研究的偉大史家,也是奠定現代學術文藝復興研究的開山祖師。在經歷歐洲十九世紀急遽變動的歷史環境和政治與宗教對立帶來的不安後,布氏深切體認到「個人主體意識醒覺」及公民社會應致力於優質文化藝術建立的重要,因此藉著「文藝復興」這個概念,力倡尊重個人主體性與文化創造主體性的價值觀。面對德意志軍國主義日益猖獗,布克哈特一生淡泊,以巴塞爾大學歷史系教授一職終身奉獻在家鄉同胞的文化史與藝術史教育上,希望藉此提升同胞認知思考的素質,使之具有高尚能力共同營造優質公民社會。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親筆致函,稱他為「最偉大的老師」;著名的荷蘭文化史家賀伊清哈亦高度肯定布氏是「十九世紀最有智慧的心靈」。
譯注者:花亦芬
花亦芬,台北市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畢業後赴德國,從大學部開始研讀西洋藝術史,獲德國科隆大學(Universität zu Köln)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與博士。是國內少數專精歐洲文藝復興藝術史、文化史、宗教史,與十九世紀德意志浪漫主義、歐洲基督教藝術文化史的學者。曾任教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目前為國立陽明大學專任副教授,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及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除了為台灣的西洋藝術史與西洋文化史教學耕耘播種外,與文藝復興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發表質量亦相當可觀,其中包括〈瓦撒利論「淺平浮雕」──以東拿帖羅的浮雕創作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1本第4分)、〈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蒙娜麗莎》的圖像源流與創新〉(《臺大文史哲學報》55期)、〈聖徒與醫治──從St. Anthony與St. Sebastian崇拜談西洋藝術史裡的「宗教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古今論衡》14期)。研究取向注重藝術史、宗教史、文化史跨領域研究,是年輕一輩十分專注於從事歐洲藝術文化研究的學者。2006年底即將出版《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台北國父紀念館特展解說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