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理論關鍵詞II

即將出版

NT$450

出版日期:2025-07-10
編者: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
作者:巴代、方偉達、王敏而、王梅霞、王智明、史書美、史惟筑、甘偵蓉、利文祺、邱怡瑄、姜學豪、高俊宏、高嘉勵、張君玫、梁廷毓、陳張培倫Tunkan Tansikian、曾秀萍、黃厚銘、蔡志彥、鄭芳婷、謝世宗、鍾秩維、蘇榕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368
開數:25開,長21 × 寬14.8 × 高1.95 cm
EAN:9789570877281
系列:聯經文庫

《台灣理論關鍵詞》續篇
台灣不只是經驗的提供者,也能成為理論的生產者
從在地複雜性出發,開創世界理論的新語言

 

 

台灣理論,能否從經驗之島走向世界對話?從原住民歷史到漂流身分,從中介狀態到生態空間,《台灣理論關鍵詞II》繼續以關鍵詞為方法,從台灣自身的複雜經驗中,發掘出直面全球問題的理論資源。本書不只探索台灣如何思考自己,更推問:台灣如何成為理論生產的主體?在流動與交錯、未完成與生成之間,台灣提出自身的問題意識,創造出可以對話世界的新語言。

 

《台灣理論關鍵詞II》是《台灣理論關鍵詞》的續篇,各詞條相當程度地援引了若干先前即已提出的關鍵詞,與之進行對話,並且多所開展。本冊的理論關鍵詞有三大特點,一是對原住民和定居殖民議題普遍的關注和深化。二是許多關鍵詞與跨、漂、流、渡有關,也有不少聚焦在中間狀態、中介關係,或是標舉未完成、不確定狀態或多重關聯的複雜性。三是觸及到空間、生態與土地,逐漸地從人當成主體與物當成客體的二元對立中開拓可能出路,企圖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模式,展現空間或是土地等物質條件的能動性和作用性。這些探討可以彰顯台灣殖民歷史、生態環境、社會組織、政治制度交互纏繞的獨特性,也可以讓我們有足夠的理論工具更為積極的去面對人類社會所發生的各種重大議題。

貨號: 9789570877281 分類: , ,
編者:史書美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Irving & Jean Stone人文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榮譽講座教授。合編《知識臺灣:台灣理論的可能性》以及《台灣理論關鍵詞》第一冊,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著作大部分以英文出版,為華語語系研究的創建人。與華語語系研究相關的專著有《視覺與認同: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合編有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以及Sinophone Studies across Disciplines。2023年出版專書《跨界理論》,關注理論問題,如跨界與在地理論生成、比較方法、弱勢跨國主義、世界研究等。

 

編者:梅家玲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學系主任、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台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著有《文學的海峽中線:從世變到文變》、《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20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等。

 

編者:廖朝陽

美國普林斯敦大學東亞研究博士,回國後在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任教,目前為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名譽教授。主要研究範圍包括文學與文化理論、比較文學、精神分析理論、科技與文化、後人類理論、電影與介材研究、佛教思想等。研究成果多發表於學術期刊。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

 

編者:陳東升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主題跟隨著台灣社會變遷而形成,從解嚴後政商關係與都市發展、產業轉型的社會學分析,進入到直接民主的探究與倡議、另類經濟體系形成的可能性分析。理論的發展是必須要連結到台灣社會的情境,並且提出實踐的可能性。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

 

作者:巴代

小說家、巫覡文化研究者。

臺東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裔,現為專職作家。研究領域為卑南族巫覡文化、臺灣原住民文學。著有研究專書兩冊、短篇小說《薑路》一冊、長篇小說《月津》等十一冊。曾獲金鼎獎、臺灣文學金典獎、吳三連獎、高雄文藝獎。

⬛ 作者:方偉達

⬛ 作者:王敏而

⬛ 作者:王梅霞

⬛ 作者:王智明

⬛ 作者:史書美

⬛ 作者:史惟筑

⬛ 作者:甘偵蓉

⬛ 作者:利文祺

⬛ 作者:邱怡瑄

⬛ 作者:姜學豪

⬛ 作者:高俊宏

⬛ 作者:高嘉勵

⬛ 作者:張君玫

⬛ 作者:梁廷毓

⬛ 作者:陳張培倫Tunkan Tansikian

⬛ 作者:曾秀萍

⬛ 作者:黃厚銘

⬛ 作者:蔡志彥

⬛ 作者:鄭芳婷

⬛ 作者:謝世宗

⬛ 作者:鍾秩維

⬛ 作者:蘇榕

貨號: 9789570877281 分類: , ,

序言
土地無意識(Land Unconscious)╱蔡志彥
少女學(Girl studies)╱利文祺
巴拉冠(Balaguwan ( man’ s house))╱巴代
生態瞬間(Ecological Moment)╱方偉達
去殖民(Decolonization)╱史書美著,鄭惠雯譯
同志/跨性別漂浪(飄浪)(Tongzhi/Transgender Drifting)╱曾秀萍
死學(Death-ology)╱高俊宏
巫藝(Shaman Techne)╱梁廷毓
抒情置換(Lyrical Displacement)╱謝世宗
知識殖民地(Coloniality of Knowledge)╱王敏而
罔兩(Penumbra)╱王智明
流動群聚(Mob-ility)╱黃厚銘
研究倫理(Research Ethics)╱甘偵蓉
原住民族主義(Indigenism)╱陳張培倫Tunkan Tansikian
笑詼(Tshiò-khue)╱鍾秩維
混沌(Chaos)╱高嘉勵
渡來遺民(Torai-loyalist)╱邱怡瑄
跨托邦(Transtopia)╱姜學豪
跨物種繞射(Trans-species Diffraction)╱張君玫
價值動力學(Value Dynamics)╱王梅霞
影像乩身(Tâng ki-mage)╱史惟筑
鋩角(Mê-kak)╱鄭芳婷
縫(Seam)╱蘇榕
作者簡介

貨號: 9789570877281 分類: , ,

序言

2019年出版的《台灣理論關鍵詞》(第一冊)是「知識/台灣研究學群」繼《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之後的另一研究成果。自那年3月出版以來,即深受海內外學界重視,不僅各理論詞條頻頻被相關研究論文引用,並且成為UCLA「台灣研究英譯選書」之一,即將以英譯本問世。當然,更重要的是,由它所帶動的「自撰理論關鍵詞」一事,對台灣學界產生極大的激勵作用,不少學者都有意一起加入撰寫行列,為台灣理論自主權的追求挹注活水。因此,臺大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和臺師大臺灣語文學系共同合作,遂於2020年9月舉行「2020台灣理論關鍵詞會議」,本書所收錄的詞條,大多是由此一會議論文成果結集而成,為《台灣理論關鍵詞II》。

 

延伸第一冊《台灣理論關鍵詞》的理念與做法,本冊各詞條一方面相當程度地援引了若干先前即已提出的關鍵詞,與之進行對話,促進台灣的理論家族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多所開展。首先,在理論操作的層次,我們的關鍵詞徵集原本就偏向創造性建構,不希望落入常見的、理論與應用二分的習慣。本系列第一冊的原始構想就是透過關鍵詞的創造發明,突顯台灣文化特別熟悉的概念知識的可攜帶性,藉此尋找新的方向,在知識與情感、特殊性與普遍性之間尋求變異或混雜的可能。這樣的關鍵詞思維偏離了「重要詞彙」(keyword)的一般含義,回歸到「鑰匙」(key)也就是解鎖的本義,轉向觀念的串連、替換,也呼應了資料庫檢索的關聯式資訊調取。第二冊所收的許多關鍵詞與跨、漂、流和渡有關,也有許多關鍵詞聚焦在中間狀態、中介關係(乩、巫、縫、動力學、死學),或者標舉未完成、不確定狀態(罔兩、繞射、混沌)或多重關聯的複雜性(無意識、鋩角、少女、生態)。這樣的結果,除了反映台灣特殊的文化環境之外,應該也有受到當代技術文化的影響。也就是說,關鍵詞的解鎖義背後是多變化、由下而上的即時檢索關係。我們的編輯發想以此為切入點,雖然也有許多關鍵詞引用了相關的西方理論,但其意義已經不是統合性理論框架的實例「應用」,而是指向在地通連外部的穿越性連結。

 

其次,本冊關鍵詞最大的特點,是對原住民和定居殖民議題更為普遍的關注和深化。23個關鍵詞當中大約有一半與之相關。這個關注,一方面指涉台灣原住民意識的崛起和原住民知識在台灣越來越重要的歷史現況;一方面也指涉台灣漢人對身為定居殖民者的自省,不諱言將已經發生和正在進行的定居殖民主義的歷史的包袱和當今的責任,當作理論思維的出發點。在西方理論霸權、中國強權和政治威脅下,身為在定居殖民地生活的台灣知識分子們,如何以這樣的台灣為基進的據點,發展出一個特殊性和普遍性結合的台灣理論,就是這些作者的企圖和願景。而這也許正是台灣理論創造的倫理準則。不管是原住民、(所謂的)本省人或外省人或其他少數民族,在這一點上是可以建立一個共同的目標。誠然,對於原住民來說,本省人和外省人都是外來的漢人,因此,「去殖民」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指向定居殖民主義。

 

最後,有些關鍵詞的作者觸及到空間、生態與土地,逐漸地從「把人當成主體」與「把物當成客體」的二元對立中開拓可能出路,企圖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模式,並且將空間或是土地等物質條件的能動性和作用性展現出來。例如,「流動群聚」、「生態瞬間」與「土地無意識」等三個詞條,都指出理論二元對立架構的侷限性,強調行動者之間、行動者與環境交互關聯的變動性與含混性。這樣的取徑不但可以彰顯台灣生態環境與歷史、社會組織與政治制度交互纏繞的獨特性,也可以讓我們有足夠的理論工具,更為積極地去面對人類社會所發生的重大環境生態議題。

貨號: 9789570877281 分類: , ,

縫(Seam)

蘇榕

台灣位於太平洋邊緣西北側,以台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隔;島嶼的地緣性使中國歷代治理的長鞭莫及於傳說中葡萄牙水手讚嘆的「伊拉.福爾摩沙!」此偏踞中國一隅,林木蓊鬱的蒼翠之島,自17世紀原住民建立「大肚王國」以來,歷經荷蘭、西班牙分據殖民城;明鄭驅逐荷蘭人;滿清管轄、日本殖民、國民政府統治等「連續殖民」,以至二戰後美國之為保護勢力,在摹仿(imitation)、刮除覆寫(palimpsest)、與翻譯中邁入21世紀。台灣文化的發展進程在地理、歷史、文化與現代化層面上,分受不同主流文化衝擊而產生「縫」。本文以「縫」(seam)作為隱喻,據以析論台灣文化現象,開發文化策略。由隔而縫具現了台灣位於邊緣的處境:「隔」是物質的阻隔(insulation),也是心理的隔絕(isolation);「縫」(seam)是缺口、裂縫;「縫」(seam)也是縫合的行動。隔/縫互為演化。

 

以漢字的象形和音義而言,「縫」的篆文寫作: 絲線(糸)+相遇(逢)。許慎《說文解字》卷十三糸部釋義:「縫」乃「以鍼紩衣也。从糸逢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注解:「鍼下曰所縫也。《召南》羔羊之縫。《傳》曰縫言縫殺之。大小得其宜。引申之意也。從糸。逢聲。符身切。九部」。故「縫」指用針線將兩塊布縫合,是動詞,讀作「逢」(féng),指縫補、縫合、縫綴,有往返穿梭的運動性。《康熙字典》收錄了「縫」的另一讀法:「《廣韻》扶用切《集韻》房用切,𠀤音俸。衣縫也。」。據此「縫」亦可讀作「俸」(fèng),指衣縫、需連合彌補的開口、縫隙等,是名詞。由上可知,「縫」若讀作「逢」,可指縫合、縫補。「縫」若讀作「奉」,可指「裂縫、隙縫、衣縫」。因此「縫」既是行動也是存在,具有物質性(如織品的縫紉、傷口縫合等),也有情感性(如創傷的彌補等)。

 

「縫」具現了台灣在後殖民/後現代情境下形成的混生特質。「縫」是距離,也是實存。台灣文化除了國民政府黨國體系保存的傳統中華文化外;也在20世紀後半大量吸收了西方現代性以及批判理論思想,西方思潮透過物質與意識形態的滲透,不斷以翻譯形式和力量滲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學術建制和日常生活。形成(後)殖民國家無可避免的殖民銘刻與再銘刻。台灣文化在斷裂中生成,也在裂縫下接縫。在以圖象為主的中文書寫系統中,隱藏於文字下的「雜腔異調」(史書美以「華語語系」統稱之)僅能閃爍於語言的接縫以求掙脫文字束縛;其多音歧義的異質性或地域性,若非輔以口語讀出,很難呈現眾聲喧嘩的本質。當代中文吸納諸多外國語、非漢族語彙、新創辭彙、混生語等,即興縫入日常生活語言的表達形式,使文化產品,例如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展現了「皇袍上的縐褶」般的接縫,不僅翻譯,更來回穿梭地縫合了主流語言和弱勢語言,以「接縫」方式表現不同語言形式的衝突。下文析論的黃春明小說,即是一個顯例。本文以「縫」作為視覺隱喻,在於具現台灣文化歷經撕裂、分隔、縫合、癒合、再生的韌性、生命力,和創造力。

 

以上現況,受到西方理論,特別是弱勢族裔論述的推波助瀾,使台灣文化的「縫」現象日益明顯,不斷演化。近代西方文化論述中,班雅明(Walt er Benjamin)、巴巴(Homi K. Bhabha)、德勒茲(Gilles Deleuze)在譯作的語言互補性、純粹語言、文化翻譯、縐折等概念促成了文化越界、互補、解疆域、重劃疆域等概念的普及。「縫」也可視為吸納這些概念後的演化。首先,「縫」是類似但不等同於翻譯的行動。因為「縫」具象化了台灣文化在地理、歷史、文化、政治上的特殊性,更標示了台灣的位置性和行動力。

 

當代台灣文化揉合了原住民文化、中華傳統漢文化、日本殖民文化、美式文化、西方現代性,和東南亞移民文化等多重文化元素,表意模式不斷衝撞縫合。有翻譯、演繹、延異/沿易,也有演化;有撕裂、折衝、協商,也有縫合;有傷痛、癒合、結痂,也有新生,不斷變化。「縫」的隱喻即以此展現台灣文化特有的創造力與韌性,以居間穿梭的運動性跳脫「翻譯←顛覆→霸權」的二元對立,並補充班雅明翻譯理論較少著墨於語言形式和內容的情感成分之空缺。「縫」具有破壞力、裂解性、衝突性,和傷痛感;「縫」也具有中介性、運動性、癒合力,和創造力。「縫」(讀為「奉」)是撕裂、衝撞、分離、演化;「縫」(讀為「逢」)可縫紉、黏合、編織、鋦釘、重組文化的碎瓷殘片為新器皿,縫隙即存在。「縫」從空無至往復運動「拆/合」,蓄積能量,在運動中完成社會實踐。

 

黃春明、王禎和等台灣小說家的作品,就大量運用了現代主義形式和鄉土經驗,語言裂縫和縫合現象十分明顯。限於篇幅,此處以黃春明的短篇小說〈蘋果的滋味〉為例,說明小說中多元語言的衝突如何戲劇化1970年代的美台權力關係。語言的裂縫與縫合在此小說中可被視為諷刺美國政經優勢和霸權主義的文化策略。黃春明採用當時的主流語言(「國語」/白話文)書寫這個故事;但在他的筆下,小說的敘述語言產生了裂縫、縐折、接縫——台語、英語不時浮現於「國語」的罅隙,成為閃爍於主流語言縫隙的弱勢語言,經過折疊縫合,構成國台英語交織的流暢對話,諷喻了美台強/弱、主/從地位,精準捕捉了「純正國語」難以傳達的庶民情感和後殖民文化情境,反映出70年代美國新殖民主義下台灣底層階級日常生活的現實。「縫」使這篇小說成為語言衝撞抗爭的文化場域。

 

〈蘋果的滋味〉寫於1972 年,黃春明以工人江阿發騎腳踏車被美國上校的賓士車撞斷腿住院為起點,用喜劇的諷刺口吻,縫合江阿發一家(台灣底層階級)、美國上校格雷和他的二等祕書(美國官方)、外事警察(台灣統治階級)三方的觀點,以台灣工人初嚐(美國)「蘋果」的滋味,對照1960、70年代台灣接受美國物資援助和軍事協防,由農業社會過渡至工商社會的後現代/後殖民情境。就題目而言,〈蘋果的滋味〉不像〈莎喲拉娜.再見〉那般明顯縫合中/日語,卻從感官角度(吃蘋果的滋味)戲劇化美台文化的相遇、衝撞、斷裂、協商,和縫合:台灣底層階級(工人阿發)被美國文化(格雷上校)衝撞(腳踏車被賓士車撞翻)→產生斷裂(阿發的雙腿被撞斷—接合)→協商(透過格雷的二等祕書、外事警察、外國修女的翻譯,格雷表達歉意並賠償阿發一家)→縫合(送阿發的啞巴女兒到美國讀書,和江家作朋友)。這個衝撞→斷裂→協商(翻譯)→縫合的過程,在故事結尾被黃春明用「初嚐蘋果的滋味」(味覺/觸覺/聽覺)和定價方式表達:「總覺得沒有想像那麼甜美,酸酸澀澀,嚼起來泡泡的有點假假的感覺」、「一只蘋果可以買四斤米」、「噗喳噗喳的聲音」,精準地諷喻了小說家欲批判的「美國經濟文化對台灣的支配與控制」。在黃春明精心的安排下,讀者體會到格雷上校的歉意和友善(「他說非常非常的對不起,請你原諒。他說他願意負一切責任,並且希望和你的家庭作朋友」)就像天上掉下來的蘋果,吃起來「有點假假的」,因為小說家一開頭就讓二等祕書說出美方的立場:「是工人!所以說嘛,我們惹不起⋯⋯美國不想雙腳都陷入泥淖裡!」

 

這些人物使用的英、國、台語之間的翻譯和縫合是〈蘋果的滋味〉精確捕捉現實的功臣,因為這些對話以從屬階級觀點鮮活地反映了當時的台灣情境。黃春明所使用的語言策略,可以被視為一種縫合「國語白話文」、台、英語轉譯成的「國語」,和受外國文學影響的翻譯語言的藝術創作行動。這必須從他早年的文學教育說起。黃春明曾多次提到他最初的文學「爺爺」來自沈從文和契可夫(Anton Chekhov)。此外還有約翰.克里斯多夫(John Christopher)、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馬克.吐溫(Mark Twain)、福克納,和電影的影響。這使他的書寫採用了結合白話文與外國文學翻譯語言的中文寫作,但是產生了裂縫,就是中文與他的母語間的裂隙。

 

黃春明的書寫縫合了白話文、外國文學翻譯語言、翻譯成白話文的台、日、英語等,依據角色身分和口吻交織運用。以這種方式,他將「鄉土語言,翻譯成主流的書面語」,「讓這些文本可以進入主流場域中,被閱讀及理解」。他考慮用主流語言寫作,以進入主流文化市場。因此他採取折衷辦法,把母語和其他語言翻譯成「國語」,依據說話角色的身分和發話情境,把對話技巧地縫在一起。這種翻譯策略在〈蘋果的滋味〉的人物對話中運用得相當成功。語言的障礙和溝通成為衝突和協商的主要場域,不同語言則透過翻譯縫成有聲有色的畫面,有時刻意露出縫綴褶縫,藉以營造詼諧諷刺的效果。

 

年輕外事警察帶洋人到江家住的違章建築。敘述事件時,作者使用簡潔流暢的白話文:「密密的雨點打在鐵皮上,造成屋裡很大的噪音,警察不得不叫嚷似的翻譯洋人的話」,之後作者用翻譯和語言縫合來表現阿桂和警察無法以語言溝通的情境:

 

〔阿桂〕驚慌地問:「阿珠,什麼事?」

「媽——」緊緊抿閉的嘴,一開口禁不住就哭起來。

「什麼事?快說!」

「爸、爸爸,被汽車壓了——」

「啊!爸爸——?在哪裡?在哪裡?……」阿桂的臉一下被扭曲得變形,「在哪裡?……」接著就喃喃唸個不停。

警察用很彆腳的本地話安慰著說:「莫緊啦,免驚啦。」〔斜體字為筆者所加〕他又改用國語向小女孩說:「叫你媽媽不要難過,你也不要哭,他們已經把你爸爸送到醫院急救去了。」洋人在旁很歉疚地說了些話,並且要求警察替他轉告她們。

「這位美國人說他們會負責的,叫你媽媽不要哭。」當他說的時候,洋人走過去把手放在阿珠的頭上,自己頻頻點頭示意,希望她能明白。這時候,那個揹著嬰兒的啞巴女孩,淋了一身雨從外面闖進來。她不知道裡面發生了什麼事,一進門看到剛才遇見的警察和洋人,驚奇地睜大眼睛大聲地連著手勢,咿咿啞啞地叫嚷起來。

「噢!上帝。」洋人又一次輕輕地呼叫起來。

 

這段對話巧妙呈現出美國官方/台灣官方/台灣底層的三角權力關係,以「國語」/閩南語/英語/啞巴的咿啞/肢體語言縫接出彼此無法溝通的困境。在絕大部分的對話都翻譯成「國語」的情況下,黃春明刻意露出主流語言的裂縫(或語言的接縫)——「莫緊啦,免驚啦」——凸顯警察努力說出有限閩南語安慰阿桂,以強化語言不通的臨場感和戲劇效果。警察和阿珠在此扮演了譯者的角色,因為洋人、阿桂、啞巴都聽不懂對方的語言,需要靠這兩枚敘述之針穿針引線,細細密縫。語言的穿梭織縫在此扮演了關鍵角色。若拿掉語言的穿梭縫紉,用「純正」「國語」書寫,「蘋果的滋味」就少了辛辣而平淡無味。這就是「縫」的文化策略成功之處。

 

黃春明小說的例子說明了以下:「縫」可視為缺裂、罅隙、缺陷,「縫」也可做為運動、行動、實踐。「縫」是在場、佔有、存在。「縫」也是縫合、修補、創造。「縫」是虛實變換/幻的在地文化策略。

貨號: 9789570877281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