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吃魚頭:臺灣飲食學者的家庭餐桌小史

即將出版

NT$380

出版日期:2025-09-18
作者:陳玉箴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72
開數:25開,14.8長 × 21寬 × 高1.3 cm
EAN:9789570877847
系列:聯經文庫

「我想寫母親的菜。」
這本書,寫的是一名飲食學者的家庭餐桌。
是思念,是懷想。
是一個小女兒眼中的母親,
也是一個世代的臺灣媽媽。

 

 

記憶的氣味

 

飲食學者陳玉箴的童年,充滿了廚房氤氳的熱氣、炒鍋的鑊氣、調料的辛香,而菜市場眾聲喧譁譜寫出的,則是專屬一個時代的華麗背景樂。她的家庭餐桌豐富、澎湃,五菜一湯是基本,還不時額外加菜,多樣與不斷創新,鋪展出以餐桌為中心的臺灣家庭小史。

 

「家庭的飯桌,就是一部家族史。」

 

因為母親廚藝高超,陳玉箴自小飽嘗各式食物的色香味,母親給予的多年家庭餐桌閱歷,開啟了她往後鑽研飲食研究的道路。《媽媽吃魚頭》是一名沉浸研究十餘年的學者,回首最初始、最純粹,個人喜愛上飲食文化的原點──有母親的家庭餐桌。

 

她從家內寫到家外,寫母親為何與如何在當時代背景下投身廚房,又回歸職場;寫母親追隨的傅培梅、李梅仙、阿發師;寫他們這個小家庭的逢年過節好料理;寫她看母親走過的時代,也寫不同世代女性的錯身,母親與她,一位往家內安身,一位往國外探索。

 

好想再吃媽媽做的菜,也想再做菜給媽媽吃

 

情感無形,但能透過食物的色、香、味深刻入裡,正如陳玉箴所言:「這許多親密與衝突,或表現在廚房與餐桌上,或成為某種身體記憶。」她寫母親,同時寫一段社會變動快速的臺灣記憶。而無論走了多遠,母親的菜,總是宇宙的中心,萬事萬物的起點,令人回味。

 

 

▍本書特色

 

★ 2025年第16屆日本「辻静雄食文化賞」受賞作品《「台灣菜」的文化史》作者陳玉箴新作。
★ 臺灣飲食文化學者深情書寫家庭餐桌,書寫記憶中的母親。
★ 結合堅實的臺灣飲食文化變遷研究,一邊說歷史,一邊說動人的家族故事。
★ 看臺灣食物的味、色、香、體驗,如何長久留在靈魂深處,成為親密的傳承。

 

 

▍各界推薦

 

■ 專文引讀

 

番紅花|作家
劉昭儀|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創辦人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暖心推薦

 

洪愛珠|作家
馬世芳|作家、主持人
楊双子|《臺灣漫遊錄》作者
韓良憶|作家

 

食物之於陳玉箴老師的意義,不只是田野,不只是工作,她筆下的每一樣食物都泛透著靈光,而食物背後,有子女的孺慕之情,有父母為養育孩子所努力的一生,也有著大時代的政經變遷與常民美學軌跡。
──番紅花|作家

 

以學者的專業背景、以女兒的視角,從餐桌講到歷史,透過她流暢的筆觸,一窺現代臺灣飲食史。
──陳靜宜|飲食文化作家、《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作者

 

想起家庭餐桌上的歡樂與飽滿,就能再支撐著向前──如果幸運,也許光亮就迎面而來了!正是讀《媽媽吃魚頭》的過程中,即使因為太想念媽媽的味道而數度掩面,但也因此能笑著哭著重複溫習生命中,因為煮食、品嘗、交流、滋養而成就的豐盛與美好!
──劉昭儀|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創辦人

 

玉箴是研究臺灣飲食文化的學友,她的研究著作豐富了我們對於臺灣飲食文化的認識,我拜讀許多,佩服不己。但前此閱讀經驗從未如本書般,具有豐沛的感情能量,書裡的媽媽味,你我都曾有類似的熟悉,比如那「飽到天靈蓋」的滿足,還有想再嘗一口的遺憾。情感的共鳴,帶自己回到那張母親一手燒煮的家庭餐桌。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貨號: 9789570877847 分類: , ,
作者:陳玉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自認是)被學術研究耽誤的旅遊作家。著有《「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飲食文化》、《大碗大匙呷飽未?一定要知道的臺灣菜故事!》、《聽布拉格唱情歌》等書。前三商虎迷。跟媽媽一起看的最後一部電視劇是《機智醫師生活2》。

 

貨號: 9789570877847 分類: , ,

推薦序 照見簡單、深重的幸福/番紅花
推薦序 以愛餵養/劉昭儀
推薦序 通往家裡最近的路/謝仕淵

自序 家庭的飯桌,就是一部家族史

第一章 媽媽的時代

豐原的孩子
小姐變大廚

第二章 我家的餐桌

吃不膩的家常菜
消暑必備涼拌菜
夏日甜湯冬日暖
麵食、水餃、酸辣湯
媽媽吃魚頭
過節吃好料
東安雞、紙包雞與珍珠丸子
走在時代最前端

第三章 跟媽媽一起

逛市場
在廚房裡

第四章 我們這個小家庭

麵食小館的燭光晚餐
武昌街排骨大王與城西記憶
三商巧福牛肉麵
我家牛排、華新牛排:西餐初體驗
小美冰淇淋
豐原糕.餅
生日蛋糕

第五章 女兒的時代

小女兒的烤箱
早餐吃糜
二十年幸福便當
電鍋,鑰匙兒童的好朋友
愛心蛋
鄉愁肉羹
留學生鮭魚頭
跟媽媽自助旅行

跋 好想再煮飯給媽媽吃

特別收錄 我們的媽媽

阿母的食譜/陳逸帆
媽媽的便當/陳逸帆
最害怕也最懷念的滋味/陳玉芬

貨號: 9789570877847 分類: , ,

自序(節錄)

 

這本書的出發點,是很個人的原因,我想寫母親的菜。

 

媽媽是做菜能手、民間隱藏版大廚,我有幸吃了幾十年,也經常跟友人聊媽媽的手藝。念大學時某一天,兩個男同學來找我,提出要求:「那個……常常聽妳說媽媽多會煮,我們聽了好嘴饞,可不可以到妳家,看有什麼工作給我們做,不用錢,讓我們吃上幾頓就好?」

 

我雖然很想答應以證明所言不虛,但想到這樣媽媽勢必會煮滿桌菜招待同學,一定累翻了,因此還是婉拒。我這也才意識到,自己有多常提到母親的菜。如今思之,這多年的家庭餐桌閱歷,正是引領我進入飲食文化研究最初的鑰匙。

 

近十年,討論臺灣菜、臺灣味的人確實多了,隨著政治經濟情勢的改變,美食界、餐飲界發生許多變化,臺菜展露復興之勢,呈現出與二十年前我剛投入相關研究時截然不同的景象。《「台灣菜」的文化史》一書,也很榮幸得到許多討論與引用,日文版並在日本獲得「辻静雄食文化賞」。

 

但我總覺得不夠,當前所談的臺灣菜,好像還是在餐館裡、在小吃攤上、在米其林榜單,那麼,作為一切之根本的家庭餐桌呢?

 

「家庭的飯桌,就是一部家族史」這句話,近幾年約莫出現在我所有臺灣菜相關演講簡報的最後一頁。如同「臺灣菜」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臺灣社會變遷的歷史,家庭餐桌菜餚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家庭或家族成員的歷史。每一代新成員的加入,可能帶來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家的新口味;新的經濟與社會條件,也會促使家庭餐桌發生變革。

 

這本書以我母親的菜餚為主軸,但不僅是談食物或烹飪技藝而已,我更想了解,這些食物的發生與轉變,與臺灣的社會變遷間有什麼關聯?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單獨生存,而是鑲嵌在時代與社會之中……

貨號: 9789570877847 分類: , ,

照見簡單、深重的幸福

番紅花/作家

 

闔上《媽媽吃魚頭》的最後一頁,我內心澎湃不已,雖非抒情之作,卻燃起我對母親的種種念想。

 

陳玉箴老師筆下為養育孩子而不斷蒐羅食譜、學習做菜、終究成為家庭料理專家的慈愛母親,已經天上遠遊,而我何其幸運,屬老虎的母親今年八十七歲,雖不硬朗,猶能日日進廚房炒菜、滷肉、煎魚。前幾天,她還炒了一大鍋鑊氣十足的臺式什錦炒麵,尋常的香菇、瘦肉絲、胡蘿蔔、高麗菜、木耳、蛋皮,讓弟弟妹妹們吮指連連,弟弟一邊吃,一邊在 Line 群組發送炒麵照片和讚嘆文字。隔著手機螢幕,那著墨不多的圖文,卻使我充分感受到「媽媽還能做菜」帶給子女的安心與幸福感。

 

只是,玉箴老師清晰記得媽媽吃魚頭的點點滴滴,對於媽媽的成長背景和數十年的廚藝演進之路,爬梳細膩、觀察敏銳,而我掩卷回想,卻不那麼確定餐桌上的媽媽,究竟喜歡吃哪些菜……

 

這本書讓我決心得多回去陪媽媽吃東西、說說話,不限於一起吃正餐,早點、下午茶、宵夜都應該是,也可以是我探究媽媽飲食愛好的機會。

 

最近水蜜桃盛產,我在媽媽家附近的傳統市場閒晃一圈,看見水蜜桃又大顆又掛著枝葉,非常新鮮,遂挑了漂亮的幾顆,心中暗忖媽媽如果不愛吃就算了,至少她可以留著拜拜用,拜拜始終是她這輩子的極重要日常,像是出國買回來送她的日本高級糕餅伴手禮,她一律說,這留著拜拜,拜完再吃。我不確定媽媽喜不喜歡水蜜桃,沒想到正打算去睡午覺的她,見我進門手中那一袋香氣十足的粉紅色桃子,瞬間臉露驚喜,頻頻說水蜜桃好吃!我甲意!我甲意……

貨號: 9789570877847 分類: , ,

以愛餵養

劉昭儀/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創辦人

 

最近讀到一段文字,大概的意思是:人生免不了經歷難關、顛簸不平的坎、或各種過不去的時刻;若有原生家庭或家人的愛與支持,就可能是助跑後一舉跨越的關鍵。若這是逆轉的神秘力量,那麼《媽媽吃魚頭》的陳玉箴老師,肯定就是個「食力」女超人!

 

我們是幸運的五、六年級生。在成長的年代,才剛剛開始起跑的社會變動,讓日常雖然緩和向前,卻又在加速度中充滿期待;當時在學校的自我介紹中,總說自己來自小康家庭。小康家庭的樣貌跟我們畫的全家福統統一個樣,就是嚴肅的爸爸,規律出門工作;溫柔的媽媽,負責操持家務;討人厭(喂)的兄弟姊妹,在盟友與背叛者之間偷偷做鬼臉。小孩的小世界,當然看不到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的發展與家庭結構的關係。所以爸爸的薪水袋到底怎樣變成我們定時繳交的學費、永遠嗷嗷待哺的三餐點心,與稀薄但卻令人悸動不已的娛樂,以及之後畫面快轉般的搬家、換屋、換電視、冰箱、洗衣機──然後才驚覺,靠著全家省吃儉用的運籌帷幄,終於換得我們體面而自在的長大。

 

成為大人的我們,建立自己家庭的同時,終於必須面對,讓這個複雜的有機體順利運作,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從小以來的耳濡目染變成內建反應,自然而然地便以母親為師,先複製貼上,然後再來尋找當媽媽的流量密碼;即使在社會巨變後的時空現實中,無法按下 reset 重置鍵,但可以搜尋過去的生命經驗,尋找解方。玉箴老師找到了媽媽的味道,重新整理了母親以料理鋪陳的養成軌跡,記錄不同階段、多樣品味的與時俱進,每一次餐桌的繁華盛景,集滿成為家庭巨量的雲端檔案。

 

因此我也鼓起勇氣,在我的雲端中搜尋母親的菜色……

貨號: 9789570877847 分類: , ,

通往家裡最近的路

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我想寫母親的菜」,這是陳玉箴教授寫這本書的目的。

 

玉箴是研究臺灣飲食文化的學友,她的研究著作豐富了我們對於臺灣飲食文化的認識,我拜讀許多,佩服不己。但前此閱讀經驗從未如本書般,具有豐沛的感情能量,書裡的媽媽味,你我都曾有類似的熟悉,比如那「飽到天靈蓋」的滿足,還有想再嘗一口的遺憾。情感的共鳴,帶自己回到那張母親一手燒煮的家庭餐桌。

 

家庭餐桌的強悍力量,我二十年前剛到臺南生活時體會最深。那時日日沉浸式體驗臺南味,熱情詢問許多在地人,好味在何處?才發現,好味要不是「我家巷口」就是「我都在家吃飯……」有點讓人洩氣的答案。豐美的美食田野,何以要放棄?後來,我才知,無知者,是我。

 

我接著慢慢聽說:「我家的鍋燒意麵、我家的菜粽、我家的虱目魚粥、我家的肉圓……」原來我所吃過的,都可以有個「家」版本,我家的跟店家的,品項一樣、沒有不同,但用料更多、更豐,因為是給家人吃的,用料捨得──鴨母寮、水仙宮與東市場的高檔魚跟肉,最終都會跟著誰家的媽媽回家。不出門吃飯的人,或許都有位勤於烹煮的媽媽。經常守在爐頭看似苦差事,但有人極喜歡,因為能為所愛的人煮飯,而且看著家人統統吃光,是最大的滿足。在家吃飯,事關延續生命的本能吃飽,當然,味道認同牽連的情感交會,更因此成為日常。媽媽味,通常是通往家裡最近的路……

貨號: 9789570877847 分類: , ,

聖地冰箱

 

每年夏天,當暑氣充盈,涼拌菜就成為必須,而讓涼拌菜真正沁人心脾的要角,是冰箱。

 

冰箱早在十九世紀就已現蹤,只是一直要到一九二○年代之後,電冰箱才開始進入家庭,並先在美國普及。研究指出,一九三○年代美國家用冰箱的使用者,以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家庭為主,這時間點正是現代電氣化廚房開始發展的重要階段,電冰箱在廚房占據中心位置。家中有個冰箱存放食物,象徵了家庭裡的食物不但充裕而且衛生,而家庭中的女主人是廚房冰箱最主要的使用者,冰箱裡放些什麼食物、如何擺放,通常是媽媽說了算。

 

到了一九六○年代,臺灣的家庭廚房也跟上潮流開始電氣化,過去主要的烹飪廚具「灶」及「烘爐」退場。不過初始用電冰箱的家庭還很少,一九六六年的統計顯示,每一百戶家庭中,僅有六.一臺電冰箱、八.七臺電視機,洗衣機更稀少,只有○.六臺。我還有著小時候回臺中時,陪媽媽到溪邊洗衣服的記憶。

 

到了一九八○年,家電普及率終於大幅成長。最普遍的是電視機,當時六成九家庭中有彩色電視機、三成一有黑白電視機。另外接近六成五家庭有洗衣機、五成一有電話,也有高達九成二家戶有電冰箱了。不過,雖然電冰箱的普及程度大為提升,但還不到家家戶戶具備的程度。當時的家用冰箱,也無法跟今天容量超大、功能齊備的冰箱相比。

 

幼年時,我家僅有一個約一百三十公分高的電冰箱,白色的外觀如同冰箱設計者所強調的,象徵了潔白、衛生。冰箱的冷凍庫很小,如今想來,應該只相當於目前一般冰箱的一個小抽屜而已。

 

冰箱是聖地,我們小孩要打開,需抱持虔誠的心,並且守規矩,冷凍庫地位更高,可不能隨意探訪。一九八○年代後期,家裡換了大些的進口黃色冰箱,冷凍庫依舊神聖不可侵犯,一打開,大人的叮嚀就會竄進耳裡:「不要開冰箱太久!浪費電!」僅能很快窺看冰箱裡有什麼清涼物事,再飛速取出。夏天時,偶爾我們會冒著被罵的風險,打開冰箱偷偷享受冷氣拂面的快樂。美國影集《六人行》(Friends)中有一集的劇情是,摩妮卡(Monica)公寓的暖氣開關壞了,無法調降溫度,適逢聖誕節,主角們只好在隆冬裡開熱帶派對,熱昏的眾人還在冰箱前排隊,輪流吹冷氣,這情景實在令人心有戚戚焉,親切得不得了。

 

◆鹹蜆仔、醬油豆腐、涼拌小黃瓜

 

當時冰箱內部空間狹窄,能冰的東西相當有限,必定是媽媽每天下廚需要用的食材。我家常見的涼拌菜,非鹹蜆仔、醬油豆腐、涼拌小黃瓜莫屬。

 

鹹蜆仔來自市場裡賣蛤仔的攤子,是夏天假日常吃的好物。蒜頭醬油醃漬的鹹香蜆仔冰涼帶點辣味,在炎夏裡非常下飯,配稀飯尤其令人胃口大開。童年時,每天早餐都吃媽媽煮的稀飯,不管再熱騰的稀飯,只要配上點冰涼鹹蜆仔便立刻降溫,適宜入口。

 

涼拌豆腐、皮蛋豆腐也是省時好吃的零廚藝美食。買一塊板豆腐,簡單淋點醬油就是清爽的夏日選擇,想吃辣些就切點蒜頭。曾吃過一間餐廳的名菜──芥末豆腐,如其名,是在涼豆腐上擠些芥末醬,其實這道菜一點也不難,在家自行製作還可變換多種口味,加個皮蛋,再撒上蔥花、肉鬆或柴魚片,一分鐘即可大啖。

 

一份皮蛋豆腐其實不夠我家五個人吃,每次我都覺得不滿足,而想來是壓抑太久了吧,多年後我自己在外頭住,做的第一餐就是一大盆皮蛋豆腐。欲望爆發後的結果,是吃完這超大份的皮蛋豆腐後,我有好一陣子與豆腐皮蛋相敬如賓。

 

相較於技術性需求低的皮蛋豆腐,涼拌小黃瓜就不同了,廚藝高低立判,好吃與否差很多!這道菜看似簡單,但作法多元,味道多變,酸甜、麻辣、鹹香……風味萬般。母親的涼拌小黃瓜走的是蒜辣風,好吃的訣竅是必須用刀背拍裂小黃瓜再切小段,拌入的大量蒜頭也以相同手法刀背伺候,有時還會加上在市場買的綠豆粉皮。我極喜愛這道菜,若非顧及家人,可以獨自吃完整碗公。

 

◆遽增的幸福

 

一九八○年代,隨著冰箱變大,家中涼拌菜的種類更加豐富,我們冰涼的幸福也遽增。其中有不少道菜來自外食的體驗,媽媽先在餐廳看到或吃到,回家後想方設法重現美味。

 

涼拌干絲、涼拌菜心、臺式泡菜還有滷味,這些常見的麵店小菜,在我孩提時因家中並不寬裕,為了省錢,外食時幾乎是不點小菜的。我總是眼巴巴地看著小盤子裡盛裝的油亮小菜,不敢說自己想吃。

 

孩子們的心思真的很難逃過媽媽的一雙鷹眼。她眼見我們饞,不多時便上菜場買干絲、紅蘿蔔、芹菜,查閱食譜,一大盤涼拌干絲於是現身晚餐桌上。餐桌這一頭,媽媽豪氣宣布:「吃吧!比外面賣的更大盤、更好吃喔!」另一頭,是感激涕零的我。

 

比干絲製作工序更為複雜的涼拌海蜇皮,過去並不常見,因為以一九七○年代為分野,此前臺灣本島不產海蜇皮,僅馬祖較多,市面上的多為進口,此後產量逐漸上升,但仍屬昂貴,菜市場僅偶有小攤販售涼拌海蜇皮,且是以半斤甚至兩來計價,可見並不便宜,且這半斤當中還摻有大量的榨菜、小黃瓜絲。看在媽媽的眼裡,外面賣的涼菜海蜇皮含量少,根本划不來,不如自己動手做。她習慣買來兩張海蜇皮,細心地清洗、切絲、燙熟,拌入其他切絲的菜料、調味,端上桌的是讓人過癮的好大一盤海蜇皮,每每吃得我牙齒、下巴全都痠起來。

 

隨著冷凍、冷藏設備逐漸普及,涼拌菜更受歡迎了。一九八八年,臺灣書市出現第一本專門的涼拌菜食譜。到了二○一○年,涼拌菜食譜大幅增長,甚至還出現了新興的冰箱「常備菜」食譜,媽媽的涼拌菜也隨之有了更多變化,其中一道我最愛的涼拌三絲,是我成年後媽媽最常做的。三絲就是小黃瓜、紅蘿蔔、金針菇。作法是小黃瓜、紅蘿蔔切或刨成極細絲,用鹽抓過,加入燙熟的金針菇拌勻,再以少許鹽、香油調味。這道菜既解暑又具飽足感,在炎炎夏日裡,即便吃上一大盤也沒有罪惡感。以現在的標準來看,是標準高纖、低醣的健康美食。

 

除了三絲,我還喜歡各式以蔬菜為主角的涼拌菜。蔬菜清燙後配以醬料,例如燙茄子配蒜頭醬油、燙苦瓜配百香果汁,作法不難且變化多端,各種酸甜苦辣鹹,滿足了夏日的味蕾。

貨號: 9789570877847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