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1堂課,有毒!:成癮科醫師寫給臺灣人的當代成癮課

即將出版

NT$480

出版日期:2025-11-20
作者:廖泊喬
印刷:套色 (雙色)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384
開數:25開,長14.8 ×寬21 ×高2cm
EAN:9789570878325
系列:聯經文庫

 

你知道嗎?我們其實每天都在「服毒」。

「毒」無所不在,差別只在於……你今天上癮了嗎?

以影視與文學為藥癮,成癮科醫師教你如何釋毒解癮。

 

從一杯普通的咖啡到令人驚駭的喪屍煙彈,

一窺日常生活中你想像不到的裏日常。

 

#早晨一定要來一杯咖啡,你可能已經成癮了?

#聰明藥真的能讓人考試一百分嗎?

#讓名偵探小五郎沉睡的是什麼藥?

#看《花甲男孩轉大人》可知檳榔的前世今生?

#《返校》遊戲背後竟是一時代的成癮物質故事!

 

「藥」與「毒」:一線之隔

晨起喝杯咖啡,神清氣爽;應酬時乾杯啤酒,放鬆愉快。頭痛,吃顆止痛藥吧!……這些看似尋常的事可能是惡鬼,良藥也能變為毒藥。

成癮是怎麼回事?難道沒有藥可以根治嗎?

合法物質與非法藥物之間的界線,難道從來不分明?

我們真的了解自己究竟吃了、接觸了什麼嗎?

成癮科醫師寫給當代的識毒解癮書

從生活必需飲料到新聞報導中常見的非法藥物,《這21堂課,有毒!》是成癮科醫師廖泊喬書寫給臺灣人的當代成癮小史。他傾盡專業與抱負伏案,以專業溫柔的語言,領讀者看見潛藏在日常的成癮伏流。

本書靈活結合文學、影視與社會事件,介紹常見成癮物質,例如咖啡、酒精、菸,也爬梳臺灣成癮藥物的更迭與流行,從影響近代甚鉅的鴉片到早年的強力膠、速賜康,再到經濟起飛、世界經貿熱絡後引入的海洛因、甲基安非他命,還有近年頻繁上新聞的K他命、搖頭丸與毒咖啡包,以及引起正反方熱烈辯論的大麻是否合法化,書寫臺灣幾代人面對的成癮物質各面問題。

說「不」之前,我們該知道「解癮→識毒」

廖泊喬醫師指出,其實成癮物質就在我們身邊,透過多面向解釋物質成癮(解癮),才能清楚認識成癮物質(識毒),最終才能有所本地「拒毒」。因為危險,從來不只在被法律定義為「毒品」的那些,而是日常中我們不知不覺跨越界線的選擇。

 

▍關於成癮科

成癮專科是一門研究並協助人們擺脫「停不下來」的物質與行為的醫療專業,包含酒精、菸、毒品與藥物濫用、賭博、網路與其他成癮。成癮專科結合腦科學、心理、社會與法律資源,透過評估、戒治、減少傷害與預防復發等治療計畫,不僅「不再使用」,且支持個案與家人,恢復健康與生活功能。

成癮是個專科,但現有醫學生養成過程中,沒有專門訓練成癮專科醫生的管道,目前成癮專科是在精神專科中的次專科當中,而各項知識則分散在不同科別中,是個因應現代社會發展而生,相當新、跨領域的類別。

 

▍本書特色

★靈活結合臺灣影視、文學與歌曲作品,第一本成癮科醫師寫的成癮物質科普書,簡明臺灣成癮物質小史。

★居家良伴,教學必備。淺顯易懂,插圖精美。

★從咖啡到海洛因到喪屍菸彈……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成癮的物質及常見成癮藥物、成癮表現與可能產生的危險。

 

各界推薦

▍專文引讀
宋怡慧|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李雪莉|非營利媒體《報導者》營運長

▍熱情推薦
法律白話文運動|法律新媒體
洛洛老師|作家、親職講師
張玲瑜|思辨推手Taco老師

▍好評推薦(節錄)
感謝醫者仁心,特別爬梳了成癮物質的前世今生,並透過淺顯文字跟生動的比喻援引案例,讓大眾得以一窺毒品全貌,從老字號的海洛因到當代的新興毒品依托咪酯(俗稱喪屍煙彈),相信翻閱之後,對於毒害的防止與因應,雖然不能就此成為專家但也了然於胸,更謝謝相識泊喬醫生於虎尾一隅,在方寸鍵盤落下之間,已成一方天地。
──王子榮|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庭長

《這二十一堂課,有毒!》從主題設計到取材寫作,處處可見廖醫師的企圖與用心,努力把成癮醫學知識變得更簡單易懂,讓這本書不像生硬的學術研究或枯燥的衛教宣導,而是一本有內容、好閱讀的專業科普著作。在此誠心推薦給大家!
──林佳弘|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

泊喬真的太有才,從影視作品延伸出貼近臺灣日常的成癮物質使用現象,全書含金量極高,科學知識精確謹慎卻又深入淺出,更沒有忽略物質使用背後的族群文化意涵,還有社會結構與資本主義的影響。
……這是一本從大眾到專業人士都可以有所收穫的好書,更是專注於臺灣需求、精彩的本土寫作。
──徐志雲|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心身難路上的身心科》Podcaster

廖醫師的新作,也巧妙地結合了物質成癮與時代的影子,以一幕幕大眾耳熟能詳的當代影視作品為引,娓娓生動地介紹各類成癮物質的特性與其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閱讀此書,不僅能獲得知識的樂趣,更能掌握當代社會對成癮的全新觀點,洞悉成癮物質如何隨文化與科技演進而轉化其樣貌。
──黃名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精神學科教授

我誠摯推薦廖泊喬醫師的新書,泊喬目前在臺大醫教生倫所就讀,繼續在學術上精進,他以精神科的專業背景,洞察社會變遷及需求,本書搭配生動流暢的筆觸,補足了教科書與媒體報導的不足。從常見的菸、酒、檳榔,到不斷演進的各類毒品,書中內容深入淺出,適合專業人士與一般讀者閱讀。
讓我們一起認識成癮,並以正確、健康的方式,走向真正長久的喜悅。
──陳慧玲|臺灣大學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所長

這麼多年來,我們在政策上成立國家級酒癮防治中心、擴大藥癮治療,我最為遺憾的,就是缺乏一本屬於臺灣本土的成癮書,將臺灣特有的各種毒品咖啡包、保力達藥酒文化、俗稱四號的海洛因到隨處可見的咖啡因,寫得通透精彩、人人想讀!而這樣的願望,終於在讀到泊喬這本《這二十一堂課,有毒!》獲得滿足!
──陳亮妤|中央健保署署長、美國國家藥物依賴問題學院正式會員

《這二十一堂課,有毒!》不是一本單純的反毒宣導書,而是勇敢的對話,與一面照見真相的鏡子。當我們談論成癮,我們談論的從來不只是物質,而是那些對幸福的渴望,對失落的補償,對痛苦的逃避,甚至是對生命本質的追問。
──楊心怡|廣播主持人、製作人

佩服年輕的泊喬醫師願意投入這門「被無視卻嚴重危害」的科別,更欣喜能持續書寫相關書籍。期許能繼續堅持並發揮影響力!
──駱芬美|臺灣史作家、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謝謝泊喬用心寫下這本書。……期待這本書能帶領讀者超越既定印象,對成癮議題的多重面向有更深的理解,也預祝本書成功!
──鍾安妮|精神科醫師

讀這本書,不只有知識的習得、歷史的回顧,更搭配影視作品的餘音繞梁,讓人欲罷不能! 這本書,足堪成為您的書架上最讓您回味再三、戒斷難忍的「成癮」絕妙好書!
──戴伸峰|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臺灣藥物濫用防治學會祕書長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序)

貨號: 9789570878325 分類: , , , ,
作者:廖泊喬

1988年生,雲林虎尾人,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為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愛看電影、劇集與戲曲,於精神與文學之中繼續學習。作品曾獲數次文學獎,為公視「觀點同不同」專欄作家。著有《文豪酒癮診斷書》(獲文化部第44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古人解憂療鬱帖》。共同主持廣播節目《轉角遇見你-喬喬解毒籤》、《轉角遇見你-喬喬來升級》以及Podcast節目《精神糧食懂不懂》。

貨號: 9789570878325 分類: , , , ,

各界推薦

推薦序    寫給每一個人的島嶼物質成癮史        李雪莉

推薦序    微醺與煙霧:成癮冰山下的溫柔叩問        宋怡慧

 

楔子 學校不敢教的成癮課

第一部   生活中的合法物質      

第一課 咖啡因:便利商店就有賣的成癮物質

第二課 酒精:臺灣獨有的藥酒文化

第三課 菸:吞雲吐霧間的謎團

第四課 檳榔:社交提神好幫手?

第五課 安眠藥物:讓你睡著的,都是些什麼?

第六課 止痛藥:家庭常備的成癮物質

第七課 麻醉藥物:麻木的快樂

第八課 利他能:吃一顆就能變聰明?

第二部   從鴉片到海洛因

第九課 鴉片:從診療檯到煙館

第十課 從強力膠到紅青白:新時代,新流行

第十一課 海洛因:世界村的產物

第十二課 美沙冬與替代療法:以毒攻毒

第三部   甲基安非他命與娛樂性用藥      

第十三課 甲基安非他命:擋不住的大流行

第十四課 K他命:校園內最多人使用的非法物質

第十五課 娛樂性用藥:為了尋找快樂

第十六課 新興毒品:難以捉摸的混血之子

第四部 神祕新物質  

第十七課 古柯鹼:可口可樂好喝的原因?

第十八課 致幻劑/啟靈藥:通往異世界的門扉

第十九課 大麻:多重宇宙

第二十課 尾聲 識毒解癮:從拒毒到識毒

 

後記

 

第二十一課 進階課程 腦部 VS. 成癮物質:主控權爭霸戰

 

註釋

補充、參考資料

貨號: 9789570878325 分類: , , , ,

■推薦序1(節錄)

寫給每一個人的島嶼物質成癮史

李雪莉/非營利媒體《報導者》營運長

物質的濫用、誤用與流行,有其在地因素,也有國際因素:例如,獨裁軍政府為鞏固政權而縱容國境內的製毒與販毒,也有觀光大國以「綠色經濟」之名大力推銷娛樂大麻,若時間再往回推,鴉片更曾是西方帝國與殖民母國的重要利益。

海洋臺灣位居重要的地理和輸送位置,如今,也在毒品產業鏈裡成為重要樞紐。馬來西亞的愷他命近年難以送進香港,運毒者就拚命往臺灣送,把臺灣作為中繼站;日本因為海關嚴密難以拿到貨源,過去兩年也出現了臺人赴日本當地合作製毒的重大案件。

兩年前,我在編著《島國毒癮紀事》一書時,就意識到臺灣缺乏一個梳理物質成癮的在地觀點,而廖泊喬醫師這本十五萬字的書,一齊填補了這塊不小的缺口。

成癮科專業的廖醫師,深刻解釋了不同物質一旦被濫用,對人的身體、大腦、心理、外貌的複合影響;為了引發讀者共鳴,他透過戲劇與文學視角,帶讀者跨時空地穿梭,探討在不同時代,微觀個人與巨觀社會所交織出的物質濫用現象和成因。

我在閱讀第二部時特別感到津津有味,連橫〈臺灣阿片特許問題〉曾引起的爭議為國人熟知,但廖醫師把林獻堂和蔣渭水如何批判連橫,又如何向國際投訴臺灣總督府的鴉片政策對臺人的毒害,寫得淋漓盡致;他找出〈吃鴉歌〉、〈戒鴉片歌〉等不容易注意到的歌曲和文獻,讓人在生動的歌詞裡(像使用鴉片後,如何先恢復活力,三年後卻無人存活),那些歌詞彷彿在耳邊低吟,使人赤裸地面對物質從慰藉走向毀滅的幽微過程,究竟一個人,如何一點一點被侵蝕、被耗盡。

■推薦序2(節錄)

微醺與煙霧:成癮冰山下的溫柔叩問

宋怡慧/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猶記童稚時,晨光微亮,父親已騎上機車往鐵工廠駛去。他的背影在曦色中孤勇而堅毅。黃昏歸來,滿身鐵鏽與汗水,他不急著洗漱,也不急著用膳,而是豪邁地擰開一瓶維士比,咕嚕咕嚕一飲而盡,彷彿為明日的勞動注入續航的能量。那一刻,我窺見父親以每日的「乾杯」來慰勞自己。恍惚間,憶起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的句子:「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原來,父親喝的不是酒,而是對生活的承擔、對家人的責任,也是另類的成癮。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阿公,以耕耘田畝換得一家溫飽。他篤信「藥酒養身」,當鹿茸、人參、當歸浸泡在琥珀色的液體裡,就成了他口中強筋健骨的「神仙酒」。冷冽冬夜來臨,他愛小酌一杯,臉上便泛紅如霞,好不快活。逢年過節,他更慷慨地斟給親友,舉盞之間,頗有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瀟灑。

而我在科技業任職的朋友,多年被升遷壓力折騰得透不過氣。他在無數失眠的夜裡燃起一支菸,深深吸一口,然後吐出一圈圈裊裊白霧,彷彿能將焦躁與寂寥一併驅散。那縷縷煙霧繚繞,正像李清照詞裡「剪不斷,理還亂」的心緒。我發覺,不同世代的男性,都有各自尋找慰藉孤寂的方式。

這些時空交錯、忽遠忽近的畫面,在閱讀好友廖泊喬醫師的新作《這二十一堂課,有毒!》時忽然清晰起來。泊喬是我相識多年的文友,我一直敬佩他跨越醫學與人文的筆觸。當我翻閱書頁時,某些篇章彷彿不是別人的故事,而正是我身邊的日常:父親的維士比、阿公的藥酒、朋友的香菸,與臺灣庶民生活緊緊纏繞。

泊喬的文字,並非冰冷的臨床紀錄,而是帶著溫度的人間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咖啡因〉一課,他引用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把咖啡與現代人追尋自由的渴望相連。讀者彷彿置身浪漫咖啡館,聞香氤氳,卻忽然驚覺:浪漫之外,它也是常見的成癮物質,一如我每日案頭的黑咖啡。讀到〈酒精〉一課,他引述唐福睿的《八尺門的辯護人》,描繪阿美族聚會豪飲的場景。他以文學與影視為引子,讓咖啡、酒精、菸草不再只是「成癮物質」,而是文化史上的斑斑印記。他從清代的咖啡引入、日治時期的「文化飲料」、戰後的庶民手搖,到工地上的「雞尾酒」,娓娓道來,將醫學、階層、歷史、庶民生活交織一幅鮮活的社會畫卷。

■楔子(節錄)

大家對「毒品」的印象是什麼呢?

小時候,我們多從課堂和新聞中了解到毒品的危害,通常聽到的都是「這是白粉」、「這不能用」、「這也是白粉」、「這也不能使用」。我們畫過「拒毒海報」、寫過「拉K一時、尿布一世」的標語,對成癮物質的認知幾乎都是「不要用」,不用就好。一直以來,我們時常討論「拒毒」,強調絕對不要接觸毒品,但其實認識朦朧,對真正的情況可能知之甚少。

當然,現實生活中,還是別以身涉「毒」,但文學與影視作品,因為劇情,因為背景設定,能夠展現「毒」的一部分真實面貌,我認為是在確立正確知識之餘,相當適合讓人們了解「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媒介。

高中時期,讀了白先勇的《臺北人》。其中一篇故事〈孤戀花〉中,主角總司令是酒店的經理,也是故事的主敘事者。她心疼旗下女孩娟娟被柯老雄吸引,心想著:「自從她讓柯老雄纏上以後,魂魄都好像遭他攝走了一般;他到五月花去找她,她便乖乖的讓他帶出去,一去回來,全身便是七癆五傷,兩隻膀子上盡扎著針孔子。」因而,總司令回憶起過往另一名女孩五寶的遭遇。

當時,五寶被華三折磨,倒在煙榻上,眼神驚恐、嘴邊沾滿鴉片膏,「她倒斃在華三的煙榻上,嘴巴糊滿了鴉片膏子,眼睛瞪得老大,那副淒厲的樣子,我一閉眼便看見了。五寶口口聲聲都對我說:『我要變鬼去找尋他!』」

娟娟與五寶的身影重疊,柯老雄則是華三的替身。過去使五寶香消玉殞的鴉片膏,換成了需針劑注射、讓娟娟身上充滿著針孔子的「海洛因」。〈孤戀花〉中的今昔對比甚至延伸到成癮物質上,讀來彷彿見到逝去的一個悲慘故事伸出不甘願的手,抓住現在這一個故事做替身。

文學作品有相當的空間,可呈現人性面對成癮物質的困境與掙扎,而仔細想想,會發現一切離我們並不遠,也並不僅是故事與戲劇中的劇情而已,因為我們能從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看到「毒品」的形象,同時也在日常新聞中目睹許多受毒品影響的人物及其背後故事。

從精神科醫師的角度來看,許多毒物都會導致成癮,範圍其實比一般民眾想的還廣,還有不少物質是深入生活、想都沒想過,我們可能甚至每日攝取的。

當醫學生時,面對病人,我們需要依循一套基本詢問病史的架構。了解病人的生活習慣,我們被教導必須詢問是否使用「ABC」,即「有沒有抽菸、喝酒、嚼檳榔?」這裡的A指的是Alcohol(酒精)、B是Betel nut(檳榔)、C則是Cigarette(菸品)。醫療人員擔心這些物質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因此會進行評估,並依據獲得的回答提供衛教、轉介或治療的可行性。

但成癮物質不只這些。像是常見的安眠鎮靜劑、止痛藥,或是海洛因、甲基安非他命等非法物質,這些不在ABC範圍內的同樣值得關注。之所以特別詢問這些問題,是因為這些物質對身體、情緒、記憶、認知、衝動控制,以及人際關係和工作等方面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雖然目前臺灣的醫療環境中,詢問個案關於物質使用的問題尚未成為常規程序,但隨著對成癮問題的認識與重視提升,相信未來在篩檢辨別、診斷、治療,以及社會態度與汙名化議題上,皆會有所改變。

值得深思的是,物質本身是中性的,其效果取決於使用者的使用方式。若妥善使用,它可能具療效,成為「藥物」;但當被誤用或濫用時,則可能轉變為對人體有害的「毒物」。

讀到這邊,想必許多人心中都產生了一個疑問:藥與毒之間的界線,究竟怎麼劃分呢?

貨號: 9789570878325 分類: , , , ,

內容選摘

■第十五課 K他命:校園內最多人使用的非法物質

「警察,麻煩出示你的證件謝謝。」
「蛤?」
「蛤什麼蛤?懷疑喔?動作快啦!」
「有線人舉報,這裡疑似做毒品交易,麻煩配合搜身。」
「你們沒有那個搜索票,不能隨便動我的東西是不是?不要以為我不懂……」
「齁──齁──齁──這(身分證上)白白的是什麼?拿這切K仔啊?現行犯,搜!」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在健身房內,一名男子與另一名男子幾度對視後,兩人隨即進入更衣室。男子以為接下來將有親密接觸,卻發現對方竟是一名警察。

許光漢飾演的這名警察吳明翰,因為注意到這名健身男子持有非法物質,不擇手段假裝勾引對方,曖昧眼神只是為了博取信任,最終目的是要從男子身上搜到「白粉」。這是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開頭,這部作品巧妙地結合了臺灣傳統的冥婚習俗與現代性別議題,並以警察偵辦毒品案件為主要劇情軸心,贏得廣泛好評,其中,非法物質的氾濫深刻影響著劇情的發展。

雖然毒品在這部電影中並非主角,卻幾乎貫穿整個故事。劇情中,直男警察吳明翰與警局之花林子晴(王淨飾)駕車追捕藥頭。過程中,藥頭驚慌失措地將毒品散落一地。吳明翰為了蒐集證據,撿起了地上的紅包,卻意外發現這是冥婚的信物,從而被迫與死去的毛邦羽(林柏宏飾)結為同志連理。更令人意外的是,撞死毛邦羽的駕駛竟與吳明翰正在調查的販毒集團有著密切的關聯。此外,最投入辦案的林子晴,也有小時候親眼目睹母親被販毒集團老大用毒品害死的悲慘經歷。

吳明翰從男子身上搜出的白粉是什麼?藥頭丟出的毒品究竟是什麼?警方意圖攻堅的販毒集團工廠又在製造什麼?在《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中,這些問題似乎並未明言,但也足夠讓我們推測。有人認為,影片中的「白粉」可能是臺灣最常見的非法物質─甲基安非他命;另一些人則猜測可能是K他命或搖頭丸等娛樂性用藥。

從實務角度來看,甲基安非他命和K他命在毒品分級上不同,兩者的販賣、製造和使用所面對的罰則也差異極大。其實,吳明翰在健身房淋浴間逮捕那名年輕男子時說的一句話:「你拿身分證切K仔喔?」就已然公布了答案。

■落入K洞

她怎麼了?

許多人都聽聞過「拉K」,但到底那是怎麼一回事呢?有部懸疑推理電影《小美》正好可以當作借鏡。

小美(饒星星飾)失蹤了。房東形容她是一個害羞且有禮貌的女孩,但卻也提到她「就像煙一樣,說飄走就飄走」,隨時可能消失。周圍的人雖然與她有互動,但似乎對她的內心世界仍然一無所知,而當房東發現小美獨居的地方雜亂無章,尤其是堆滿成人紙尿布的情景,不禁感到驚疑。隨著劇情推移,觀眾發現她好像活在混亂之中,常常恍神,工作無法準時,生活作息也無法規律,甚至與他人正常對話都顯得困難重重,經常推託不方便而拒絕男友的來訪,然而真正的原因其實是她需要頻繁上廁所。明明正處青春年華,小美卻不得不長時間使用尿布,甚至在面試時無法控制,留下滲出的尿跡。

前男友透露了小美的部分過去。他提到曾與小美一同吸食K他命,也談到小鎮上曾經有一間KTV,KTV前常常停著一輛貨車,裡面販賣各種毒品。小美在接觸K他命後,逐漸產生了依賴,儘管身邊有人嘗試協助她遠離這樣的生活模式,但她的生命似乎已經被K他命掌控,難以自拔,不僅影響了生活品質,也讓人際社交更不穩定,預告著之後難以迴轉的人生結局。

整部電影中,小美沒有半句臺詞,觀眾僅能透過一位手持攝影機的男子,透過他人的回憶和敘述,逐漸拼湊、了解她的生活與遭遇。

究竟小美為何會失蹤呢?以成癮科醫師的角度來看,也許她是落入了所謂的K洞(K hole)中,發生了不幸的意外吧。

使用K他命後,除了較常產生的聽幻覺和視幻覺外,使用者可能會感覺眼前物體的顏色發生變化,或是物品的體型忽大忽小。不僅如此,外在的五官刺激和感覺也會與以往不同,有時甚至會體驗到「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的奇妙感受。許多人描述使用K他命後會出現「解離感」,彷彿自己脫離了現實世界,靈魂似乎離開了身體,或感受到失重的狀態,形容四肢變得無比輕盈,像是在空中飄浮,甚至有時會感覺自己掉入隧道或洞穴中。這種體驗常被使用者稱為「K洞」或「K世界」。

此外,使用者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感知也會與以往有所不同,時間似乎變得緩慢,外在環境與自己的距離感覺遙遠而不真實,這是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扭曲」。如果從旁觀察,可能會發現使用者當下呆若木雞,對外界的刺激沒有反應,甚至連疼痛都感覺不到。直到藥效退去,整個人才漸漸恢復,但仍會感到較為混亂和迷茫一段時間。

K他命是一種麻醉藥物與中樞神經迷幻劑(hallucinogens,或稱致幻劑),其麻醉效果相對較短。靜脈注射後,麻醉效果會在幾秒鐘內出現,持續約五至十分鐘,而幻覺與解離的效果則持續一至兩小時。此外,K他命對感覺、動作協調和判斷力的影響,可能會持續長達二十四小時。

使用K他命後,有些人會感到快樂或產生強烈的興奮感。在夜店中,搭配節奏感強烈的音樂,使用者的動作可能變得更加誇張,說話也會更加大聲;而在性派對上,使用者則可能更加放鬆,性欲和性興奮的強度也會增加。如果青少年在特定團體中使用,大家一起進入「茫」與「High」的狀態,會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讓青少年更容易融入團體,獲得某種歸屬感和認同感,若是個人私下使用,則主要能暫時緩解緊張與壓力。這些都是人們期待的使用效果。

然而,雖然人們使用K他命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對外在刺激感和時空感的改變,卻無法預測最終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如果出現感官與現實完全脫離的危險情況,可能會導致警覺性降低和判斷力受損,進而引發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而且難以辨識周圍環境的危險也容易造成意外事故。此外,K他命還可能帶來一些預期以外的作用,包括時間和空間感的混淆、言語不清、視力模糊、影像扭曲以及令人不愉快的幻覺。

在身體方面,使用K他命常伴隨體溫升高、心跳加速、頭暈、頭痛、噁心和嘔吐等症狀。它也會影響肌肉的協調性和力量,導致肌肉僵硬和痙攣,甚至無法起身行走,讓使用者倒在某處無法動彈。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拉K」會刺激鼻腔和呼吸道,導致眼淚、鼻涕、唾液和氣管分泌物增加,可能影響呼吸道的暢通,若完全堵住會有生命危險。另外,過量使用K他命仍可能導致血壓降低、心跳變慢或心律不整,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癲癇、昏迷、呼吸抑制,最終可能導致心跳停止而死亡。

■她可能的生活

落入K洞的小美,到底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從她房間內堆積如山的成人尿布,可以看出她的身體絕對極為不適。

K他命經由人體代謝後會從泌尿系統排出,在經過膀胱時,會使膀胱表皮細胞發炎甚至損害,此外還會導致膀胱纖維化,膀胱減少彈性後無法正常「漲縮」,導致容量減少、難以儲存尿液。不僅如此,膀胱平滑肌的過度活躍會引發頻尿、排尿困難和憋不住尿的症狀,再加上長期使用K他命可能導致的排尿時疼痛或出血─這便是「間質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有人也稱之為「K他命膀胱炎」(ketamine-related cystitis),而這就是小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這類膀胱炎往往無法恢復,甚至可能影響腎臟,導致水腎、腎臟病變或腎衰竭。更可怕的是,即使停止使用K他命,膀胱的損害仍不可逆。正因如此,「拉K一時,尿布一世」才會成為臺灣最廣為人知的衛教標語。

長期使用K他命,除了容易觀察到的膀胱影響外,許多使用者也會抱怨出現腹痛(K-cramps)的情形。此外,智力、記憶力、專注力與情緒波動也會受到影響,最明顯的是說話時容易口齒不清,還有鼻黏膜長期受到K他命刺激反覆發炎導致鼻塞、流鼻水和呼吸困難。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會導致「鼻中隔」穿孔。

除了身體上的苦痛,小美的精神也備受煎熬。雖然K他命的戒斷症狀相對於其他物質較少,但使用者也可能會經歷低落和憂鬱的情緒,伴隨焦躁、易怒、恐慌和緊繃等情緒,這些情況常常引發自傷或自殺的念頭。在生理方面,戒斷症狀可能表現為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肌肉緊張和僵硬,以及顫抖、噁心感,雖然感到疲倦卻無法入睡。最危險的情況包括意識混亂、持續的幻覺和心肺功能下降,這些情形甚至可能導致猝死。

值得深思的是,雖然小美是電影中的角色,但現實生活中,也許和小美一起落入K洞,過著小美般生活的青少年比我們想像中還多。

貨號: 9789570878325 分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