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故意的!成人也有ADHD:專業ADHD醫師陪你解決各種困擾,找回穩定的生活方式(附成人ADHD症狀檢測表)

NT$360 NT$284

出版日期:2022-04-07
作者:黃隆正
印刷:套色
裝訂:平裝
頁數:224
開數:25開,長21×寬14.8×高1.3cm
EAN:9789570862270
系列:健康力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生活常一團亂,無法規劃想要的人生?
或許不是你的錯,只是成人ADHD的症狀罷了!
奇美醫院成人ADHD特別門診黃隆正醫師,首度出書!
一本寫給你及家人的「完全求生自助手冊」!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曾認識這樣的人:

①急性子、講話快,常打斷別人說話。
②想法常流於天馬行空,無法逐夢踏實。
③常忘記約定的事,時間管理不佳。
④容易分心,很難長時間專注一件事。
⑤做事容易丟三落四,房間跟環境總是一團亂。

上述這些都是成人ADHD患者的常見症狀,黃隆正醫師認為,許多患者就算在小時候就已出現症狀,但往往因為沒有及時治療,到長大才確診時,便容易對工作及生活造成重大影響,過得比一般人更辛苦。

★究竟什麼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性疾病(意即從小時候甚或在娘胎時,大腦神經系統的發展便有一些狀況),其特徵是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包括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出現專注時間短、容易分心、沒耐心及衝動、躁動不安等相關的行為症狀,且發生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場域(如學校、家庭、社會或工作環境等),導致相當高的罹病率和功能障礙。

★提供大量解決方法,讓你的生活及工作更順利!
正因了解需求,促使黃隆正醫師動筆撰寫本書,不只是患者,包含其家人也常感到困擾的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解答:

.如何確認自己可能是「成人ADHD」患者?
.ADHD需要多少治療時間?
.「長期服藥」會不會成癮?
.如果家人是ADHD患者,該如何幫助他?
.如何讓周遭的人了解我是ADHD,而非偷懶不認真呢?
.確診ADHD會影響保險理賠嗎?

這是一本寫給成人ADHD患者及家人的實用工具書,
透過本書,能解決困擾許久的人生難題,並找回生活的秩序,有勇氣繼續努力。

▍本書特色
1.由成人ADHD專科醫師撰寫,內容適用於患者及家人。
2.文字簡單好讀,並提供大量解決方法,有效改善生活。
3.書中收錄患者最常詢問的QA,方便查詢及使用。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俸鋼︱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
邱仲慶︱奇美醫學中心院長
卓惠珠︱亞斯教母、《當過動媽遇到亞斯兒,有時還有亞斯爸》作者
胡海國︱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秦郁涵︱特教老師
陳豐偉︱精神科醫師、作家
陳信昭︱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自然就好心理諮商所創辦人
陳志金︱醫師、《ICU重症醫療現場》作者
商志雍︱台大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
黃瑞佳︱台灣ADHD交流園地(臉書社團)創辦人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好評推薦
這本書的出現,有助於社會上,以及讀者朋友們能夠以合理的方式,來對待成人ADHD。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對注意力匱乏極度焦慮的現代,黃醫師的書是這方面的最佳指南。
──王俸鋼,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

以實際案例,作者豐富的臨床經驗,深入淺出的文字,可以讓病友、家人、朋友皆得益。
──邱仲慶,奇美醫學中心院長

建議保險人員要讀第二章的專欄,黃醫師清楚說明保單條款中的「精神病」,多指思覺失調或躁鬱症等嚴重的精神疾病,然而,ADHD跟一般精神疾病不同,自然不宜混為一談。
──卓惠珠,亞斯教母、《當過動媽遇到亞斯兒,有時還有亞斯爸》作者

本書揭露隱藏的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合宜精神醫療使人生轉敗為勝。
──胡海國,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此書堪稱成人ADHD的生活指南,幫助ADHD成人可以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
──秦郁涵,特教老師

要協助他們最好的方法,就是讓關於過動成年人的知識盡量變成常識,成為台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推薦黃醫師這本書,就是很好的起點。
──陳豐偉,精神科醫師、作家

這本書的出版將可協助成人患者更加願意就醫,也有助於兒童青少年患者持續、穩定接受治療,可說是一舉兩得。
──陳信昭,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自然就好心理諮商所創辦人

我們身邊或者我們自己,總會有一些行為讓人不太舒服、跌跌撞撞地走得比別人辛苦,除了個性使然,或許有些是可以治療的ADHD。
──陳志金,醫師、《ICU重症醫療現場》作者

等待了很久,很高興終於有一本屬於台灣ADHD成人的完全指導手冊。
──黃瑞佳,台灣ADHD交流園地(臉書社團)創辦人

貨號: 9789570862270 分類: , , 標籤:
作者:黃隆正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學士。曾任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台大醫院精神部住院醫師及總醫師。現任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副教授。

被患者暱稱為「MaSa醫師」的黃隆正博士,因有感於成人ADHD患者在尋求治療上的困難,於2012年開辦全台首個成人ADHD特別門診,並進行相關的研究發表。至今仍在第一線診療,希望能幫助更多患者找回穩定的生活。著有《我不是故意的!成人也有ADHD》。

 

貨號: 9789570862270 分類: , , 標籤:

【推薦序1】美好的日子,離自己愈來愈近/王意中
【推薦序2】透過本書減少焦慮,更願意接受治療/陳信昭
【推薦序3】重新理解人類的大腦/陳豐偉
【作者序】期望幫助成人ADHD患者,找回生活秩序

第一章 為什麼我老是分心,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被忽略的成人ADHD
什麼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成人和兒童的ADHD症狀,有何不同?
ADHD算是一種疾病嗎?還是只是性格上的缺陷?
ADHD的成因為何?
如何確認自己可能是「成人ADHD」患者?
只要不專心,就是成人ADHD嗎?
ADHD可以治療嗎?不治療會造成什麼結果?
為什麼台灣的成人ADHD,其治療率偏低?
【MaSa醫師來解答】小男孩較容易罹患ADHD,但成年女性的就診率較高?

第二章 ADHD需要治療,且效果好
不治療或中斷治療ADHD,會帶來哪些影響?
準備好,來面對自己的問題
確診ADHD後,該怎麼辦?
成人ADHD不但能治療,且效果顯著
ADHD需要多少治療時間?「長期服藥」是否會成癮?
【ADHD患者們的故事】治療後生活步入正軌,甚至表現更好!
【案例1】原本無法專心、常出包,治療後能好好工作了
【案例2】因衝動、焦慮常與父母爭吵,透過記錄行為及治療,找回和諧關係
【案例3】積極治療後生活更有目標,也學成歸國了!
【案例4】服藥不是唯一選擇,搭配心理治療也能有效果
【案例5】家人可能同時罹患ADHD,但不代表一定會遺傳
【MaSa醫師來解答】確診ADHD是否會影響保險理賠?公司會知道嗎?

第三章 做好六件事,和ADHD和平共處
調整生活方式,也是治療的一種
【環境】生活愈混亂,愈需要建立「結構」
〔自我練習〕這樣做,改善環境
【作息】按表操課,安排規律的生活
〔自我練習〕這樣做,調整作息
【時間管理】降低分心因素,提升效能
〔自我練習〕這樣做,提高效率
【情緒】諸事不順,更需要有好EQ
〔自我練習〕這樣做,改善情緒
【溝通技巧】依據場合,練習不同的互動方式
〔自我練習〕這樣做,更好溝通
【飲食】除了正常吃,也可適度補充營養品
〔自我練習〕這樣吃,輔助治療更有效
家人或朋友是ADHD患者時,你可以這樣伸出援手
【MaSa醫師來解答】ADHD患者的一天,可以怎麼過?

第四章 關於成人ADHD,所有問題一次解答!
Q1 哪些人的ADHD症狀特別容易持續到成人期?什麼時候該來掛號看診?
Q2年紀大了,注意力愈來愈差、容易恍神,就是成人ADHD嗎?
Q3若懷疑自己有ADHD,可以去哪裡求診?
Q4注意力不集中又健忘,該如何辨別是ADHD,還是焦慮、憂鬱造成的症狀呢?
Q5聽說一般人服用治療ADHD的藥物後會變聰明,是真的嗎?
Q6 ADHD患者如何運用優、劣勢,選擇適合的工作?
Q7如何讓周遭的人了解我是ADHD,而非偷懶不認真呢?
Q8如果成人ADHD的症狀嚴重時,會需要住院治療嗎?
Q9運動或感覺統合訓練,能取代治療ADHD嗎?
Q10除了藥物跟心理/行為治療以外,平常還可以做哪些訓練,來改善症狀?

【附錄一】成人自填量表(ASRS)症狀檢核表
參考書目

貨號: 9789570862270 分類: , , 標籤:
作者序

期望幫助成人ADHD患者,找回生活秩序

「真的每一位精神科醫師都懂注意力缺失症嗎?」這是我的第一位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為方便閱讀,本書亦使用ADHD來說明)個案在「Yahoo奇摩知識+」上詢問的標題。確實,當年(二○○四年)我遇到二十四歲的他來求診時,也覺得有點納悶。沒錯!他是有一些學業跟工作上的挫折所引發的情緒低落,但進一步了解,卻發現原因是他常常無法專心,上課唸書效率不彰,容易丟三落四,做事情少根筋。

「這些問題從小就這樣,」他說。當時我腦中浮現了ADHD這個診斷,但我跟很多人一樣,以為「這不是小孩子才有的疾病嗎?」剛考過專科醫師沒多久的我,並沒有印象教科書中有提到成人也會有這個問題啊!然而,當下我還是將腦部認知功能相關疾病列入鑑別診斷,幫他安排了相關的腦部及認知功能檢查,並趕快回去搜尋新進的臨床研究文獻,找之前的老師討論,結果還真的發現,原來歐美國家已經開始提出成人ADHD這個疾病,而且有一定的診斷標準及治療方法。

後來,我幫那位個案確立診斷,並開始治療,他的症狀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只是,後來我離開原本的醫院,到另一間醫院工作,就沒有繼續幫他治療。直到有一天朋友告訴我:「嘿!有人在『Yahoo奇摩知識+』上面找你耶!」果然,就是我的那位ADHD個案。他提到說,我離開後他中斷了治療,注意力又變差了,只好去找其他醫師求診,但是卻被認為只是憂鬱症。

「你的陳述只是在誤導我走向注意力缺失症!」聽到醫師這麼說,讓這位個案頗不以為然,也很挫折,「似乎不是精神科醫師都懂ADHD……」但他又覺得到兒童心智科求診好像怪怪的,不知如何是好。

事實上,他的敘述正是許多個案的縮影,也反映了他們的心聲。時至今日,由於網路資訊的發達,很多人會透過網路搜尋成人ADHD的醫療訊息,或加入網路社群討論,尋求就醫資訊;相對地,也有更多醫師投入這個領域的治療。縱然如此,十年前我開辦成人ADHD特別門診時,個案還是蜂擁而至,高達三分之二都是從外縣市來求診的個案,甚至有一位自香港遠道而來的個案,還有人是從非洲來竹科出差,特別抽空來看我的門診!

當這些個案前來看診時,我常會詢問他們:「為什麼會來看我的門診?」結果發現,初期的個案大部分都會表示,他們是看到媒體報導我們醫院開辦特別門診的訊息,才驚覺困擾自己多年的這些問題可能就是ADHD!其他人則是已經懷疑自己有這方面的疾病,卻不知該去何處就診。有趣的是,近期的個案常表示,他們曾前往其他精神科門診治療,但「醫師只花不到五分鐘聽我講述症狀後,就開藥了」,讓他們覺得有點不放心,「這樣的診斷準確嗎?」所以又特別過來尋求確診。

隱藏型的ADHD患者愈來愈多
我的門診有許多個案是小時候就有症狀,家長卻不曾帶去接受評估治療。這些之前一直沒被發現的「隱藏患者」,可能是因為以前大家比較不認識ADHD;學校老師的容忍度較大;他們成績不錯,而被忽略潛在的問題;症狀以注意力缺失為主,而沒有明顯過動衝動症狀;家長怕被貼標籤,而忌諱就醫等。或許他們小時候資質還不錯,加上有家長、老師從旁協助及督促,尚有一個生活上的「結構」,可以彌補他們內在執行失能的影響,能按部就班不至於混亂。

然而,等個案進入成人期,必須承擔各種角色與責任,還要面對生活中要達成的各種任務時,需要付出的心力就會讓他們的「腦汁」不夠用,ADHD注意力及執行功能不足的窘境就會顯現出來。因為無法專注、過度活潑好動、容易衝動,經常引來許多批評和責備,甚至遭受不少歧視和打罵。由於壓力過大與一再受挫折,產生憂鬱、焦慮等問題。到這個時候已不得不去求診,卻往往只被當成一般的憂鬱症或焦慮症治療,讓他們百般無奈。
這樣的ADHD「隱藏患者」在我的特別門診中並不少見,還可能有更多個案尚未就診。他們不管是有自覺或沒自覺,大多對自己的狀況感到無可奈何,一生都在混亂、迷糊中沉浮掙扎,甚至懷疑人生。他們一路走來的成長歷程,往往比一般孩子辛苦;然而,不少在成人期才確診ADHD的患者,都曾跟我透漏一個共通的心聲:「我應該早點來求診的,如果知道我有ADHD,也許過去幾十年的人生就會不一樣了。」但同時,他們也如釋重負,因為終於找到人生的解答,找回生活的秩序,而且可以重拾對生命的熱情、人生的目標。

雖然,我總覺得很高興有機會遇到這些可愛的患者,並幫助他們解決困擾許久的人生難題,陪伴他們通往幸福的下一站,然而,在治療過程中,我也常常感受到一些治療的限制與無奈。比如,在藥物治療方面,台灣對成人ADHD的藥物治療規範仍有諸多限制,像是如果十八歲前未曾就診治療ADHD,健保在成人階段的治療上,就不會給付長效型藥物。這項規定明顯不合理且落伍,對眾多成年後才來求診的個案,其治療權益是不利的,所以我屢次都在媒體及會議場合大聲疾呼應該要修正這種不合理規定。所幸最近健保署藥物共擬會議終於從善如流,同意修訂ADHD的用藥年齡擴增至六歲以上至未滿四十一歲病患,期待未來中央健康保健署可以持續修正給付規定,造福更多病患。

此外,成人ADHD除了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治療也是重要的一環。許多患者都會問:「除了藥物,還有其他的治療方式嗎?」但可惜的是,目前國內投入成人ADHD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治療的相關專業人員仍然不足,在門診時間有限的狀況下,我常常會建議患者先閱讀相關書籍或文章,之後回診再討論,這樣比較事半功倍。

然而我發現,當前國內寫給兒童青少年患者及家長看的ADHD書籍不少,但針對成人的內容卻寥寥可數,不是年代久遠就是國外翻譯的書籍。國內本土的書籍,尤其是有參考性、專業性的內容也極度缺乏,或是不好讀,難以引起患者興趣。

於是我想,何不自己「下海」,將自身多年投入ADHD的相關臨床、研究、演講、FB粉絲專頁資料,以及閱讀經驗好好整理後,撰寫一本可以讓廣大患者(或潛在個案)及關心他們的家人、朋友等,都能受益的參考工具書呢?幸運的是,聯經出版社「慧眼識英雄」,了解我的想法後,樂意協助出版這本書籍。

期待可以透過這本書,讓不了解成人ADHD的大眾可以有正確的了解,不再誤解他們;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本書成為陪伴患者的「完全求生自助手冊」,讓他們幫助自己解決困擾許久的人生難題,早日找回生活的秩序,通往幸福的下一站。

貨號: 9789570862270 分類: , , 標籤:
陳豐偉(精神科醫師、作家)

【推薦序3】重新理解人類的大腦
在一百三十年前,人類科技與醫療以現在眼光來看還很原始的時代,呵護著科學幼苗的西方學者提出精神分析觀點,想要像解釋宇宙運行的物理學一樣,找出詮釋人類行為的基本理論。

一百多年來,當醫學已深入到 DNA 與表觀遺傳學,我們知道得愈多,就有愈多疑惑。基因設定我們的大腦特質,教養與環境互動改變基因的表現方式。在「神經多樣性」的光譜上,我們發現愈來愈多「特質」,很可能已經寫在大腦裡,從亞斯、過動、憂鬱、躁鬱、思覺
失調、自戀、精神病態、廣泛焦慮、恐慌,人類大腦彷彿是由數不盡的「特質」加上各種天賦能力交織構成。

家世、大腦特質、機運,或許再加上「你出生的國家」,大致決定了一個人的命格。許多事情我們難以改變,但有件事情愈早做就有可能讓我們遇到更多好的機運,這件事就是:「科學地了解自己(以及自己孩子)的大腦特質。」

為什麼現代人會有那麼多「精神疾病」?是被醫師發明的還是藥廠的陰謀?要理解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先回溯到鍛鍊出今日人類基因的遠古時代,從二、三十萬年前智人萌芽,到一萬年前農業剛興起的狩獵採集部落。那時的人類沒有「快樂的童年」,也沒有學校。人類小孩從牙牙學語時就得搖搖晃晃幫忙照顧弟妹,大一點就要幫忙媽媽採集果實。
再大一點呢?男孩就要跟著爸爸到遠一點的地方,殺害野獸或被野獸殺害。殺害敵人,或被敵人殺害。

部落與部落的競爭是殘酷的,輸掉的不是死亡就是流離失所,獲勝的才能把基因流傳下去。想要掌握勝利基礎的族群,基因庫裡要有各種不同人才。亞斯的固著堅持,可以用來研發、打磨石器,製作尖銳的長矛;過動、衝動特質的男孩,適合拿著長矛衝鋒;冷靜又口才便給的人則負責貿易與外交。如果一個族群絕大多數人都是同一種大腦特質,在一萬年前恐怕很難存活。

有一門學問叫做「生活史策略」(life history strategy),會以各種精神病理來分析,這樣的特質對繁衍後代有什麼優缺點,為什麼塑造這樣特質的基因可以大量留存。我們必須以數萬年前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特質,而「生活史策略」的分析常偏向男性觀點,因為遠古時代的男性如果能在年輕時就「到處播種」,自然會有利於基因流傳。那時的青少年並不需要長時間坐在椅子上唸書或打電腦,而好動、衝動、有時魯莽、喜歡冒險、有時白目多話的過動特質,在那時對一些女性可能頗具吸引力,讓他們在十幾歲就有不止一個後代。
也許過動特質會讓這些部落人民容易死於意外,例如在山崖間跳躍時掉落深谷。但沒關係,就基因角度來看,只要在死前有留下夠多的後代,那就是勝利者。

過動特質在遠古時代或許曾是優勢基因,但在二十一世紀數位時代就會帶來一些困擾。比如說,古代沒有摩托車,沒有高速奔馳的汽車,這些交通工具就常讓現代過動特質的人骨折。古代沒有那麼多繁複的SOP,沒有太複雜的人際關係,生活中需要記憶的人事物沒有那麼多,過動症在今日生活的障礙,一萬年前沒那麼嚴重。

這一萬年來,人類的生活劇烈變化,基因的演化沒辦法那麼快。一萬年前引領部落前進的過動基因,現在會妨礙學習、影響人際關係、增加危險行為,最終導致高比率的憂鬱症與焦慮症。而歐美國家對這些兒童發展問題有相對高的診斷率與服藥率,這是基於文明世界的基本信念:「我們要盡可能讓每個孩子有公平發展的機會。」

我閱讀國外媒體,發現他們大篇幅關切「被忽略的過動女孩」、「被忽略的亞斯女孩」,也有許多「我三十九歲,診斷成人過動症」、「我四十五歲,終於診斷亞斯伯格症」的自我倡議文章。許多歐美國家會有國會議員組成的小團體長期關切這些問題。

這些論述與剖析,都是在回答這些重要問題:「你的特質是什麼?」「這社會該如何協助你這種特質的人找到生命意義,發揮最大的潛能?」

台灣社會現在關切的是GDP、股價與房價,在有限的教育與社福經費底下,我們見不到類似國外的反思,助人者也得不到太多資源。帶有各種特質的人,也只能自助、自救。黃隆正醫師這本《我不是故意的!成人也有ADHD》,就是很好的「自救書」。

冰島是世界上過動症診斷率與服藥率最高的國家,估計有百分之四至五的成年人診斷過動症,這說明愛好運動、喜歡大自然並不足以克服過動症。以此比例推估,台灣「被忽略的過動成年人」可能也有百分之三以上,大約有五十萬人。這五十萬人在我們身邊,是我們的親人與朋友。要協助他們最好的方法,就是讓關於過動成年人的知識盡量變成常識,成為台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推薦黃醫師這本書,就是很好的起點。

貨號: 9789570862270 分類: , , 標籤:

ADHD算是一種疾病嗎?還是只是性格上的缺陷?
常會聽到一種迷思:「根本沒有過動症,孩子只是好動而已……」甚至也有人說:「ADHD是藥廠跟醫界共謀虛構的疾病,是老師、家長和社會不夠包容和理解孩子……」但其實不然。
精神疾病的診斷有幾個重要的基本準則:症狀的多寡及嚴重度、持續的時間、影響到生活各領域的功能(如學業、工作、社會等)、造成個人一定的痛苦,以及排除其他可能的生理、心理疾病等。ADHD也是依據這樣嚴謹的標準來診斷,並非隨便聽到個案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就直接下診斷這麼簡單。
事實上,醫學已證實,ADHD是一種腦部生理發展不良,導致功能受損的疾病。透過腦部影像可以發現,ADHD患者某些腦區分泌的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比一般人少,也比較不活躍;大腦前額葉皮質部分發展得比一般人慢好幾年,造成注意力不足、衝動或過動的症狀。

不專心、健忘或容易急躁等,不代表就是ADHD
並不是有這些症狀就一定是患有ADHD。成人ADHD臨床診斷有六個指標,包括:
1.症狀要夠多
不管是注意力不足或過動衝動症狀,都要有至少五個相關的症狀才行。
2.時間要夠久
持續存在這些ADHD症狀,造成功能和發展障礙,至少六個月以上。
3.症狀發生的時間要夠早
某些症狀須在十二歲以前出現。
4.症狀發生的情境要夠廣泛
在兩種以上的情境(例如,在家中學校或工作場所、與朋友或親人相處、或其他活動場合等)中出現症狀。
5.症狀影響的層面已達嚴重程度
症狀已干擾或減少社會、學業、職業功能的品質。
6.排除其他精神疾病
這些症狀不只是發生於思覺失調或其他精神病性疾患的病程中,也無法以其他精神疾患(例如,情感性疾患、焦慮性疾患、解離性疾患、人格疾患、物質中毒或戒斷等)做更佳解釋。
由此可見,要符合ADHD的診斷,其實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所以,若自己或其他人有些症狀很像ADHD,也不必先入為主就認定一定是這個疾病。反過來說,醫師在診斷的過程中,也必須涵蓋上述各種面向,所以問診時間也不可能太短;若只簡單問幾句,花不到十分鐘就問完、開藥,也可能太過籠統,而沒有精確診斷,無法對症下藥。
以我自己這幾年的特別門診經驗來說,以不能專心、靜不下來、容易急躁等症狀為主訴並前來就診的個案中,經過詳細問診跟後續檢測,真正確診成人ADHD的個案,大概只有七成。換句話說,有三成個案的症狀其實是其他原因,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憂鬱症及焦慮症,因為這兩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也會影響患者的認知功能,尤其是記憶力、注意力,以及執行功能。

確診ADHD後,該怎麼辦?
當個案以「注意力相關問題」為主訴來就診,經過一系列診斷檢查程序後,會有兩種可能的診斷結果:ADHD或非ADHD。
若是其他疾病造成的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症狀的非ADHD個案,醫師會在說明解釋後,針對其疾病提供後續相關治療,希望可以同時改善注意力不足及過動衝動問題。
如果是緩解型ADHD,我們也不該只簡單說一句:「你的檢查結果沒有問題。」然後就結案。這樣個案會覺得他的問題還是存在,但卻沒有解決的方法,而感到挫折。所以,這時候醫師應該要在解釋說明之後,提供他可行的非藥物改善策略,以及後續觀察的重點。
如果個案確診是成人ADHD,我會先請對方及陪同前來的親友做好心理建設。雖然,很多個案對這個「宣判」忐忑不安,也充滿了矛盾,但每個人對疾病的想法跟態度還是有所不同。所以,我會先試著了解他們對自己確診ADHD的感覺,以及治療的想法。有些個案會想再確定:「所以我真的有ADHD?!」、「是怎麼確定的?」這時候就必須根據診療及測驗的發現,再次詳細解釋說明。
更多的個案則是感到恍然大悟、如釋重負。「原來這些年來的問題不是我的錯啊!早知道應該早點來就診的。」進而理解小時候沒被帶去看診的各種原因。接下來,他們就會開始關心治療的諸多問題。「我這樣症狀算嚴重嗎?」、「要怎麼改善呢?」、「會不會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要治療多久?可以痊癒嗎?」
雖然ADHD跟任何疾病一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一定比較好,但因為ADHD就算在成人階段治療效果也很不錯,因此我常會告訴患者:「雖然,我們可能會因為現在才確診,而覺得沮喪或擔心,但慶幸的是,這個疾病可以治療及改善。就算現在才開始治療,效果也很好。」

善用ADHD帶來的優勢,人生也能很精采
由於許多患者在未確診前,常是帶著可能造成低自尊的負面自我形象進入成年期,因此在正確診斷後,他們能明白某些問題的原因,並開始面對。這可能意味著,不只過動症的治療,心理治療也能幫助患者,面對在較年輕時未能診斷出病症,其所感覺的挫折及憤怒。許多個案因為長年來的挫折,造成對自己沒信心、缺乏效能感,因此給予他們正向支持是很重要的一環。
我常會跟患者說:「其實,只要了解自己的限制,善用長處,並尋求協助及改善的方法,設定一個符合自己興趣與特質的目標,幫助找到對的位置,然後再加上不斷地修正與努力,人生還是能達標,有一番成就。」
由於成人ADHD是屬性長期的神經發展性疾病,個案經過多年與它共存,也常會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如缺乏信心、容易放棄等。因此,心態的重新建立及生活各方面的調整是必要的。就好像一部運作不順的電腦,除了用藥物讓其升級、效能變高外,還需要調整軟體、偵錯,甚至重灌,如此才能提高整體效能,運作順暢,應付生活的各種挑戰。

貨號: 9789570862270 分類: ,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