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頂尖商學院要教說話?:運用哈佛教授高效對話四法則,最短時間翻轉你的人生與職涯

NT$480 NT$379

原書名:Talk: The Science of Conversation and the Art of Being Ourselves
出版日期:2025-10-09
作者:艾莉森.伍德.布魯克斯
譯者:謝慈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368
開數:25 開,長 21 × 寬 14.8 × 高 1.95 cm
EAN:9789570877830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說話人人都會,但「把話說好」才是真本事!★
用本書,成為真正會說話、敢說話,讓人願意聽你說話的人

哈佛最受歡迎的對話課,
上千名學生搶修、企業內訓指定教材——首度完整公開!

《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恆毅力》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
眾多重量級作家一致推薦「說好」!

 

 

一句話能帶來信任,也可能瞬間冰封關係。
我們花一輩子說話,卻不見得知道:「怎麼說才會有人願意聽?」

 

「我是不是說錯話了?」
「怎麼又冷場了……」
「我只是想表達自己,為什麼聽起來像是在吵架?」

 

這些情境,你是不是再熟悉不過?我們每天花大量時間在對話中,開會、交友、道歉、提案、安慰別人,卻時常覺得自己「說不好」——不是語塞,就是被誤會;不是太強硬,就是太軟弱。

 

作者結合語言哲學、行為經濟學與社會心理學三大領域,帶我們看見對話的全貌──看懂關係、理解脈絡,並在最關鍵的時刻,用對的語言,帶來改變。

 

▲用 TALK 四原則,打開對話的真正力量

 

書中不教說服、攻防或話術,而是以心理學與行為科學為根據,為我們展現「說話的本質」,其實是一連串「看不見的選擇」:說與不說、何時開口、選什麼話題、用什麼語氣、回應或沉默……每一秒都在決定關係的走向。

 

因此,作者提出一套實用且可訓練的方法論──TALK 對話架構,幫助我們有意識的打造每一場「說得好」的對話:

 

T(Topics):備主題,對話持續不句點
→ 話不投機半句多?選錯話題比冷場更致命。

A(Asking):會提問,才有深度交流
→ 發問會讓自己顯得無知?用提問才有機會打開對方心房。

L(Levity):拋幽默,解尷尬,創連結
→ 氣氛沉悶怎麼救?一句笑語,讓對話回到正軌。

K(Kindness):用善意,建立信任與理解
→ 意見相左如何表達不傷人?真正有力的回應,是善意。

 

▲從聊天到衝突,對話高難度場景全收錄

 

✓如何說出「讓人聽得進」的道歉?
✓面對意見對立,如何不再吵架而是真心對話?
✓被人踩到地雷怎麼反應?情緒高漲怎麼回到正題?
✓當關係瀕臨決裂,還適合繼續說嗎?

 

這不只是教說話的書,更是讓我們成為更好自己的指南。
透過一場又一場微小但真誠的對話,將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也重新建立起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

 

王介安|GAS口語魅力培訓® 創辦人
林慧|商務口語表達訓練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震宇|《精準提問》作者
郝旭烈|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
張敏敏|CEO高階經理人御用顧問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
蘇盈如|國際獵頭
──大力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國外好評推薦

 

「在本書中,艾莉森・伍德・布魯克斯結合多年哈佛商學院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假釋聽證會、聯誼約會、業務通話與日常閒聊,抽絲剝繭出高效溝通的關鍵。她的筆觸親切自然,也不避諱指出對話本身的荒誕與混亂──『說話本就複雜,好好說話更是如此』。」──《紐約時報》

 

「閱讀這本書就像在與全世界最會聊天的人對談。艾莉森用溫暖、同理與喜悅,讓對話這門科學變得鮮活有趣。本書讓我在對話上的表現大大提升,我已經推薦給我認識的每一個人。」──安琪拉・達克沃斯,《恆毅力》作者

 

「本書是少見集『聰明、知識、實用』於一身的閱讀饗宴,樂趣遠超出預期。我們應立刻將書中的新觀念應用在朋友、家人、客戶與同事身上,從此改變我們對『真正對話』的想像。」──席拉・西恩、道格拉斯・史東,《再也沒有難談的事》作者

 

「對許多人來說,對話似乎是這個時代中逐漸消失的藝術。本書提供了完美解方。讀完這本書,你的生活會變得更好。」──亞瑟・C・布魯克斯,哈佛教授、《重啟人生》作者

 

「這是一本邏輯清晰、筆調俐落又超實用的溝通指南。艾莉森提供大量實證研究、工具與模型,幫助你成為更好的領導者、伴侶、父母、同事與朋友。這本書必讀無疑。」──丹尼爾・科伊爾,《成就密碼》作者

 

「行為科學界的明星學者艾莉森・伍德・布魯克斯,在這本書中教我們如何讓對話更有溫度、更有深度。書中充滿機智、科學力與精彩故事,是一部當代經典之作。」──伊森・克羅斯,《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作者

 

「這本書融合研究、趣聞、實例與建議,教你如何讓自己被聽見、傾聽更深入、避免尷尬冷場、與他人相處更融洽──只要你曾經開口說話,本書就是為你寫的。」──比安卡・博斯克(Bianca Bosker),《看圖說畫》(Get the Picture)作者

 

「這是一本兼具嚴謹實證與閱讀樂趣的對話指南,由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撰寫,實屬難得。」──艾蜜莉・奧斯特,《兒童床邊的經濟學家》作者

 

「布魯克斯輕鬆幽默的寫作風格,無論是對話研究專家還是從未聽過對話分析的新手,都能一讀上癮。」──《Booklist》

 

「從聯誼現場、業務溝通到假釋審查,作者以大量真實資料,帶領讀者了解成功對話的關鍵要素。本書深入淺出、具體可行,為人類溝通之謎揭開一角。」──《出版人週刊》

貨號: 9789570877830 分類: , ,
作者:艾莉森.伍德.布魯克斯

行為科學家,對話科學領域權威。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與財務學士,擁有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決策過程」博士學位,現任哈佛商學院O’Brien 商業管理副教授、赫爾曼研究員(Hellman Fellow)。2021年獲Poets & Quants網站評選為「全球40歲以下頂尖商學院教授」之一。

她專注研究「對話的行為科學」,於哈佛商學院開設實做導向的熱門對話課「TALK」,深受學生與業界好評,並為 Google 提供內訓。其研究成果曾被兩場 TED最受歡迎演講和皮克斯電影《腦筋急轉彎 2》引用,並可見於《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哈佛商業評論》等主流媒體與頂尖學術期刊。

 

譯者:謝慈

臺大外文系,熱愛文學與翻譯。

 

貨號: 9789570877830 分類: , ,

前言 人人都在對話,但彼此的話語有對上嗎?

 

第1章 一開口,就是有對手的「協調賽局」
場無法排練的人際關係生存戰

第2章 說出好影響1 T:挑主題、搭節奏
讓對話「有話可說」的關鍵準備

第3章 說出好影響2 A:會發問,才能聊
提問有藝術,延續對話的深度與溫度

第4章 說出好影響3 L:拋笑點,解尷尬
一句玩笑話,緩和氣氛更通往共鳴

第5章 說出好影響4 K:用善意,建信任
理解的「我懂你」,勝過千言萬語

第5½章 停一下,再繼續對話
迎戰無法「照著說」的現實情境

第6章 對話挑戰1 人多口雜,怎麼說才能被聽見?
從會議到聚會,群體對話的新策略

第7章 對話挑戰2 意見對立,還能好好說話嗎?
討論敏感議題,也能不傷感情

第8章 對話挑戰3 表達歉意,如何不讓人火大?
從「對不起」,看見關係的無聲拉扯

結語 用話語影響世界,說出更美好的人生

附錄 TALK原則的實際演練

貨號: 9789570877830 分類: , ,

前言:晶片與螺絲的渴望,不輸給AI的獨到能力(節錄)

 

這是一個充滿危機的不確定年代。
外在大環境高度不確定,被形容是「VUCA」時代。不斷升高的地緣政治、環境、社會、經濟與科技風險,帶來了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與Ambiguity(模糊性),這些狀況都讓我們工作充滿挑戰與壓力。

 

還有AI取代大量工作的隱憂。由於AI 是透過蒐集龐大資料來進行分析、歸納與整理,未來將有可能取代大多數的重複性工作。除此之外,甚至連教育、醫療、創意、文化等需要高度思考與創造力的領域,都可能受到衝擊。

 

■ AI吉卜力V.S. 宮崎駿之亂的反思

 

以今年四月流行的AI模仿吉卜力風格的熱潮為例。大家一開始覺得新鮮有趣,最後發現每張圖片都是類似風格之後,已不再獨特,熱潮開始消退、現在幾乎已沒有人再用AI模仿吉卜力風格。

 

如果不是吉卜力的獨特風格與內容,就不會讓人產生模仿的動機。這個模仿動機的背後,在於人們對「獨特的原創力」、也就是獨創力,具有高度的嚮往與渴望。

 

吉卜力的獨創力,來自導演宮崎駿的提問。每部經典動畫雖然都是奇幻風格,卻都扣緊時代意義,例如《神隱少女》是十歲的少女千尋,如果父母不見了、名字也消失了,她要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蒼鷺與少年》則是在日本軍國主義下,失去母親的少年,回鄉躲避戰亂,他人生充滿迷惘,要活出怎樣的人生?

 

這些具有啟發深刻的問題,建立了劇情主軸,再結合時代背景、有溫度、情感、故事與獨特風格的內容,激發我們對美好世界的期待與想像,重新認識自我與世界,並撫慰我們的不安與憂傷。

 

這就是獨創力,而且是只有實體現場才能創造特有優勢的獨創現場力。

 

為什麼需要具有現場影響力的獨創力?因為我們需要實地觀察與找出現場真正的問題,有了現場感,才能提出獨特的創意方向,更要提升顧客在各種場域的現場體驗與感受,創造他們的情緒價值,建立更深度的連結。

 

這正是AI無法取代我們的核心價值。AI可以透過分析和組合數據資料產生新的結果,但這些答案或內容通常是在既定框架內產生,往往只能模仿外在形式,缺乏個人情感、故事與意義。

 

■ 這個能力,開發AI更需要

 

然而獨創力不是影視產業的專屬能力,也不是廣告、行銷與設計師獨有的能力,就連高科技看似冰冷的晶片、或是不起眼的傳統產業螺絲,也需要擁有獨創力。

 

我的朋友是半導體設計公司的產品規劃經理(PM),他經常要拜訪國內外的PC品牌大廠,詳細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設計對應的晶片功能、解決客戶的問題。

 

由於品牌大廠會接到來自各個銷售通路反應的消費者問題,難以歸納整理,只能提出各式各樣的破碎問題。於是,這位產品規劃主管會帶著「系統架構師」(類似樂團指揮的角色,將顧客問題轉換成設計專案,定義整體架構來進行功能開發與協調整合),釐清客戶問題、定義使用的情境脈絡及實際需求,並轉換成晶片設計的專業用語,才能有效進行內部溝通,提出解決客戶問題的方案。

 

例如客戶有個常見問題,當使用者進行線上會議時,通常只能坐在電腦前說話,不能任意走動,因為會導致麥克風無法接收到聲音。他們就針對這項問題進行內部討論,設計出一款全新晶片,能透過AI來辨識追蹤講話者的聲音(或稱聲紋英文為Voiceprint,又稱聲紋),即使使用者走來走去,搭配的指向性麥克風,也能藉AI隨時辨認並捕捉他的聲音,讓溝通無障礙。

 

有了這獨創的晶片,才能解決顧客的問題。

 

找到對的方向,才能透過各自專業能來解決問題,發揮獨創現場力的價值。

 

不只是晶片與螺絲,各行各業、甚至是自媒體工作者都需要獨創力。因為AI能提供效率,但源頭的思考、創意與熱情,以及了解他人的期待與需求,都要靠我們自己努力。

 

■ 小心被取代!四個生存挑戰

 

想要提升獨創力,就得先克服四個挑戰。第一個挑戰是我們習慣解題的答案思維,缺少質疑問題的提問思維,養成被動慣性,缺乏好奇心。

 

台灣的人才很優秀,很會解題,卻不太會問問題。因為學校教育以考試作答為主,學生習慣被動接受問題,再去找尋答案,然而工作上的問題非常複雜、沒有標準答案。

 

第二個挑戰是團隊的僵化思考,往往在既有框架打轉,造成創新不足。

 

問題在於團隊被自己的框架所局限。若團隊都是從既有的經驗與知識來解決問題,會驅使團隊找尋熟悉的方向,排斥陌生、不了解的事物。長期下來,成員不是不敢提出好想法,就是打安全牌、聽從團隊意見,可能就會擴大團隊盲點、解決錯誤問題。

 

第三個挑戰是整體經濟趨勢重視情感共鳴,但我們長期代工、求標準答案的慣性,對技術、規格、功能可能很內行,但缺乏以人為中心的同理心,不易創造情感價值。

 

第四個挑戰在於,演算法讓我們習慣被動接收資訊,更缺乏主動探索的能力。

 

滑手機、快速瀏覽內容已成為日常習慣,在演算法機制的運作下,短影音經過不斷複製與改造,持續出現同類型的內容,讓我們進入平庸的「扁平時代」。

 

扁平化會帶來兩個問題。第一是讓我們被動接收大量資訊,卻欠缺主動的反思與質疑,去探索陌生的外在世界。第二是對細節與品質感受的不足,因為短影音缺乏前後脈絡,只有十幾秒,無法讓我們感受更多完整、有脈絡的內容,也會降低深度理解知識的能力。

 

■ 獨創升級的強大影響力

 

我們需要有意識的提升獨創力來突破這些挑戰,才能創造對自己有意義、對顧客有影響力、有價值的作品。

 

第一,很多人誤以為創意是天賦,已經無法升級進步,其實只要有系統方法來刻意練習,就能獨自升級。

 

第二,我們與AI的關係就像成振宇領導闇影軍團。我們擁有強大的獨創力,才能分配任務、訓練AI成為強大的闇影軍團,完成各種任務與目標。

 

此刻,我們最需要獨創升級,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與動力。

 

然而,談創意、甚至企劃的書非常多,為什麼我還要寫這本書?我發現多數談創意、創造力的書,都集中在廣告行銷領域,會造成案例不夠接地氣,無法讓不同領域的讀者產生共鳴與連結,也缺乏系統性的應用方法。

 

因此,這本書有三個特色,第一,獨創力不是想點子、找靈感的單一能力,而是由SMART五力統合的系統思維。包括脈絡情境力(Situation)、市場感受力(Market Sense)、提問力(Ask)、再定義(Redefine)與轉化力(Transform),成為環環相扣的能力組合。除了SMART五力,再運用獨創方法學的三階段思考模式,將獨創力從點、線構建成面,讓獨創思考更完整。

 

第二,運用這套方法解析八個不同主題的實戰案例,幫助讀者深入理解與應用。包括組織如何解決創新的兩難,品牌如何創造顧客的驚喜感動,如何提出獨特的ESG方案,如何讓團隊充滿創意與熱情,以及如何規劃吸引人的課程。

 

第三,方法與案例適用在各行各業。包括高科技業、傳統產業、服務業、非營利組織、教育界、自媒體與政府部門。只要我們有想溝通與影響的對象,希望解決問題或提升品質,帶來深刻感動,甚至如何與AI溝通,都能透過這套系統方法創造影響力。

 

最後,還是要回到人類要如何不會被AI取代、甚至可以超越AI的關鍵。AI幫助我們將複雜資訊化繁為簡、歸納重點,然而AI提供的企劃建議或創意方向,往往過於空泛,或者都是已知的答案與方向。即使AI提出好建議,卻會抹去我們對於實踐過程產生的「手感」與「靈感」,這正是我們持續追尋的人生存在感。

貨號: 9789570877830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