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AI更精準,洪震宇「現場解決式」思考方案
任何場景與職場都能「活下來」的人類革新技能!
現場直接搞定!提問瞬間,就能準備好最佳解答!
5種獨創思考 × 8個案例分析
無印良品、綠的傢俱、杜老爺、誠品講堂……,各大品牌都在用的創意指南;
ESG、顧客洞察、創新提案、地方創生……,個人企業皆可運用的專屬解方。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挫折?
‧準備萬全,卻被一句「再想想」打回票;
‧提出創意與好提案,卻無法說服同事或客戶;
‧明明有好點子,卻總是停留在發想草圖階段。
問題不在於你不夠努力,而是缺乏在「現場」看準、說對、做成的能力。
尤其在 AI 能生成文案、做出提案的時代,我們更該思考:
「什麼才是人無法被取代的能力?」
這本書就是教我們學會這項能力,也就是「獨創現場力」!我們都以為「有創意」是天賦、是直覺、是靈光一閃,但面對任何問題現場都能有最佳解的創造者,其實擁有一套清晰可練的底層能力。
洪震宇透過十多年在地方創生、內容設計、社區共創、教學培訓等場域的實作經驗,看穿問題背後的脈絡、提問核心關鍵,並設計出一條能走下去的行動路徑,萃取出最實用也最難被機器取代的思考落地法。
◆ 3 階段 × SMART 5力,從「定義→創造→傳達」一次到位
【階段1】定義價值(臥底思維):走進現場情境,問出真正的問題。
【階段2】創造價值(概念思維):聚焦主題,長出現場可實作的創新。
【階段3】傳達價值(劇本思維):設計情緒與體驗,讓方案說到心坎裡。
這三個階段,也都須結合運用SMART五力
=情境脈絡力 × 市場感受力 × 提問力 × 再定義 × 轉化力。
◆ 不只紙上談兵, 8 個真實案例 × 8 個小練習
‧極簡也能與在地結合,「無印良品」如何讓店面成為創生的據點?
・「杜老爺」如何翻新冰品口味與敘事,讓老字號重新打動年輕世代?
‧無聊的企業刊物,「遠東集團」是如何讓它成為業界最佳宣傳?
‧到處都有免費的講座或線上課程,「誠品講堂」如何吸引學生?
……更多案例與詳細創意與落地過程,請看本書。
每個案例最後,還有任何人都能跟著發想實踐的步驟化練習,教你把「被動接收」換成「現場出擊」。
不論你是企劃、行銷、設計、公部門,還是正卡在瓶頸的專業工作者,
本書都能幫你在複雜現場中,讀懂需求、創造革新價值與機會。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
丁菱娟|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
王永福(福哥)|簡報與教學教練、企業講師
吳家德|NU PASTA總經理、職場作家
宋怡慧|作家、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林怡辰|國小教師、閱讀推廣人
孫治華|策略思維商學院 院長
郝旭烈|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
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
陳美伶|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愛瑞克|《命定之書》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詹佳鑫|《學霸作文》作者、新竹高中國文科教師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
盧建彰|詩人導演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洪震宇
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作家、企業顧問與培訓講師。
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創意總監、《GQ》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是台灣少數能將人文視角與商業實踐緊密結合的創作者。
長期投入地方創生、風土設計與創意思考方法的研究與教學,以《風土經濟學》獲金鼎獎,被譽為「台灣新品種旅行設計師」。近年專注於跨領域的企業與組織培訓,透過「提問」、「敘事」、「寫作」、「創意企劃」等系統工具,幫助各類產業提升思考力、創造力與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
著有《精準寫作》、《精準敘事》、《精準提問》、《風土經濟學》、《風土創業學》等多本暢銷書,並於知識衛星、Hahow、遍路文化等平台開設熱門線上課程。他以獨特的人文底蘊與商業敏感度,持續探索如何讓複雜的問題在現場被化解,成為企業、公部門與教育界的重要創意顧問。
FB粉絲專頁:洪震宇的田野思考與觀察筆記
前言:晶片與螺絲的渴望,不輸給AI的獨到能力
第一部:讓獨創有方法,成為不被取代的人
第1章:人類特有的獨創原力
真正動人的創意,不是靠演算
亮點「主題化」,端出一套創意餐
SMART獨創五力──創意思考的底層優勢
讓創意閃亮的客製分析
〔AI更需要的獨創能力〕輝達SMART五力
第2章:獨創方法學的再進化
創意不求人,三招打開獨創腦袋
從靈感到行動,獨創變現三步驟
第二部:有系統的創新,獨創力實戰案例
第3章:無印良品活進地方
為什麼企業ESG經常千篇一律?
避免「交作業」的消極心態
不是插旗,而是扎根
〔AI做不到的獨創練習1〕打造獨一無二的店面藍圖
第4章:杜老爺破局奇招
為什麼傳統產業無法推陳出新?
創新不是押對未來,而是努力「被忽略的現在」
傳統口味新設計,召喚共鳴
〔AI做不到的獨創練習2〕設計一個有靈魂的產品
第5章:綠的傢俱擴圈服務
為什麼服務業往往陷入模仿與低價競爭?
沒為顧客著想,再便宜都會被淘汰
不只賣傢俱,更搞定「家的困境」
〔AI做不到的獨創練習3〕構思讓顧客能記得的服務體驗
第6章:客委會 × 公路局
為什麼歷史與內容都豐富,卻讓人毫無印象?
策展,不是擺東西這麼簡單
從「被送作堆」到「放大交會點」
〔AI做不到的獨創練習4〕策劃一場讓人心動的展覽體驗
第7章:遠東集團刊物立標竿
為什麼企業刊物向來嚴肅枯燥、不吸引人?
企業刊物失靈的兩大盲點
不寫內部自嗨的紀念冊,而是對世界遞出的名片
〔AI做不到獨創練習5〕寫一本讀者會記得的企業刊物
第8章:翻轉偏鄉坪林茶博館
為什麼公部門多半缺乏美感與創意?
有流程沒思維,換湯不換藥的惡性循環
找到「為何存在」,創造被看見的機會
〔AI做不到的獨創練習6〕提出有說服力與亮點的好提案
第9章:天使花園感動經濟學
為什麼農業會陷入供需失衡、價格低落?
原地打轉的「生產至上」,終將丟失市場
種出幸福體驗與新興農業
〔AI做不到的獨創練習7〕打造屬於你的在地故事力
第10章:誠品講堂走出教室
為什麼上課總是很無聊、又沒有收穫?
運用「提問救援隊」,喚醒一間教室的沉默
轉化內容拼盤到「現場唯一」的品牌
〔AI做不到的獨創練習8〕營造一堂讓學生上癮的課
第三部:讓獨創變日常,養成持續升級的行動力
第11章:從內在突破,轉換視角的三種修煉
切換三個讓大腦重感新鮮的「開關」
弱勢者無語的心聲,需要「主動聆聽」
第12章:活出熱情與創意的十個心法
1問自己,就是第一步
2自己的喜愛或煩惱,也是他人的喜愛與煩惱
3當你什麼都不是,就可以什麼都是
4練習不怕被討厭
5聚焦最重要的事
6轉化而不是模仿
7當自己的魔鬼代言人
8練習熱情又清晰的表達
9建立你的靈感軍團
10找到你的無限料理地獄
結語 成為舞動之星,AI無法回答的三個問題
內文
前言:晶片與螺絲的渴望,不輸給AI的獨到能力(節錄)
這是一個充滿危機的不確定年代。
外在大環境高度不確定,被形容是「VUCA」時代。不斷升高的地緣政治、環境、社會、經濟與科技風險,帶來了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與Ambiguity(模糊性),這些狀況都讓我們工作充滿挑戰與壓力。
還有AI取代大量工作的隱憂。由於AI 是透過蒐集龐大資料來進行分析、歸納與整理,未來將有可能取代大多數的重複性工作。除此之外,甚至連教育、醫療、創意、文化等需要高度思考與創造力的領域,都可能受到衝擊。
AI吉卜力V.S. 宮崎駿之亂的反思
以今年四月流行的AI模仿吉卜力風格的熱潮為例。大家一開始覺得新鮮有趣,最後發現每張圖片都是類似風格之後,已不再獨特,熱潮開始消退、現在幾乎已沒有人再用AI模仿吉卜力風格。
如果不是吉卜力的獨特風格與內容,就不會讓人產生模仿的動機。這個模仿動機的背後,在於人們對「獨特的原創力」、也就是獨創力,具有高度的嚮往與渴望。
吉卜力的獨創力,來自導演宮崎駿的提問。每部經典動畫雖然都是奇幻風格,卻都扣緊時代意義,例如《神隱少女》是十歲的少女千尋,如果父母不見了、名字也消失了,她要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蒼鷺與少年》則是在日本軍國主義下,失去母親的少年,回鄉躲避戰亂,他人生充滿迷惘,要活出怎樣的人生?
這些具有啟發深刻的問題,建立了劇情主軸,再結合時代背景、有溫度、情感、故事與獨特風格的內容,激發我們對美好世界的期待與想像,重新認識自我與世界,並撫慰我們的不安與憂傷。
這就是獨創力,而且是只有實體現場才能創造特有優勢的獨創現場力。
為什麼需要具有現場影響力的獨創力?因為我們需要實地觀察與找出現場真正的問題,有了現場感,才能提出獨特的創意方向,更要提升顧客在各種場域的現場體驗與感受,創造他們的情緒價值,建立更深度的連結。
這正是AI無法取代我們的核心價值。AI可以透過分析和組合數據資料產生新的結果,但這些答案或內容通常是在既定框架內產生,往往只能模仿外在形式,缺乏個人情感、故事與意義。
這個能力,開發AI更需要
然而獨創力不是影視產業的專屬能力,也不是廣告、行銷與設計師獨有的能力,就連高科技看似冰冷的晶片、或是不起眼的傳統產業螺絲,也需要擁有獨創力。
我的朋友是半導體設計公司的產品規劃經理(PM),他經常要拜訪國內外的PC品牌大廠,詳細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設計對應的晶片功能、解決客戶的問題。
由於品牌大廠會接到來自各個銷售通路反應的消費者問題,難以歸納整理,只能提出各式各樣的破碎問題。於是,這位產品規劃主管會帶著「系統架構師」(類似樂團指揮的角色,將顧客問題轉換成設計專案,定義整體架構來進行功能開發與協調整合),釐清客戶問題、定義使用的情境脈絡及實際需求,並轉換成晶片設計的專業用語,才能有效進行內部溝通,提出解決客戶問題的方案。
例如客戶有個常見問題,當使用者進行線上會議時,通常只能坐在電腦前說話,不能任意走動,因為會導致麥克風無法接收到聲音。他們就針對這項問題進行內部討論,設計出一款全新晶片,能透過AI來辨識追蹤講話者的聲音(或稱聲紋英文為Voiceprint,又稱聲紋),即使使用者走來走去,搭配的指向性麥克風,也能藉AI隨時辨認並捕捉他的聲音,讓溝通無障礙。
有了這獨創的晶片,才能解決顧客的問題。
找到對的方向,才能透過各自專業能來解決問題,發揮獨創現場力的價值。
不只是晶片與螺絲,各行各業、甚至是自媒體工作者都需要獨創力。因為AI能提供效率,但源頭的思考、創意與熱情,以及了解他人的期待與需求,都要靠我們自己努力。
小心被取代!四個生存挑戰
想要提升獨創力,就得先克服四個挑戰。第一個挑戰是我們習慣解題的答案思維,缺少質疑問題的提問思維,養成被動慣性,缺乏好奇心。
台灣的人才很優秀,很會解題,卻不太會問問題。因為學校教育以考試作答為主,學生習慣被動接受問題,再去找尋答案,然而工作上的問題非常複雜、沒有標準答案。
第二個挑戰是團隊的僵化思考,往往在既有框架打轉,造成創新不足。
問題在於團隊被自己的框架所局限。若團隊都是從既有的經驗與知識來解決問題,會驅使團隊找尋熟悉的方向,排斥陌生、不了解的事物。長期下來,成員不是不敢提出好想法,就是打安全牌、聽從團隊意見,可能就會擴大團隊盲點、解決錯誤問題。
第三個挑戰是整體經濟趨勢重視情感共鳴,但我們長期代工、求標準答案的慣性,對技術、規格、功能可能很內行,但缺乏以人為中心的同理心,不易創造情感價值。
第四個挑戰在於,演算法讓我們習慣被動接收資訊,更缺乏主動探索的能力。
滑手機、快速瀏覽內容已成為日常習慣,在演算法機制的運作下,短影音經過不斷複製與改造,持續出現同類型的內容,讓我們進入平庸的「扁平時代」。
扁平化會帶來兩個問題。第一是讓我們被動接收大量資訊,卻欠缺主動的反思與質疑,去探索陌生的外在世界。第二是對細節與品質感受的不足,因為短影音缺乏前後脈絡,只有十幾秒,無法讓我們感受更多完整、有脈絡的內容,也會降低深度理解知識的能力。
獨創升級的強大影響力
我們需要有意識的提升獨創力來突破這些挑戰,才能創造對自己有意義、對顧客有影響力、有價值的作品。
第一,很多人誤以為創意是天賦,已經無法升級進步,其實只要有系統方法來刻意練習,就能獨自升級。
第二,我們與AI的關係就像成振宇領導闇影軍團。我們擁有強大的獨創力,才能分配任務、訓練AI成為強大的闇影軍團,完成各種任務與目標。
此刻,我們最需要獨創升級,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與動力。
然而,談創意、甚至企劃的書非常多,為什麼我還要寫這本書?我發現多數談創意、創造力的書,都集中在廣告行銷領域,會造成案例不夠接地氣,無法讓不同領域的讀者產生共鳴與連結,也缺乏系統性的應用方法。
因此,這本書有三個特色,第一,獨創力不是想點子、找靈感的單一能力,而是由SMART五力統合的系統思維。包括脈絡情境力(Situation)、市場感受力(Market Sense)、提問力(Ask)、再定義(Redefine)與轉化力(Transform),成為環環相扣的能力組合。除了SMART五力,再運用獨創方法學的三階段思考模式,將獨創力從點、線構建成面,讓獨創思考更完整。
第二,運用這套方法解析八個不同主題的實戰案例,幫助讀者深入理解與應用。包括組織如何解決創新的兩難,品牌如何創造顧客的驚喜感動,如何提出獨特的ESG方案,如何讓團隊充滿創意與熱情,以及如何規劃吸引人的課程。
第三,方法與案例適用在各行各業。包括高科技業、傳統產業、服務業、非營利組織、教育界、自媒體與政府部門。只要我們有想溝通與影響的對象,希望解決問題或提升品質,帶來深刻感動,甚至如何與AI溝通,都能透過這套系統方法創造影響力。
最後,還是要回到人類要如何不會被AI取代、甚至可以超越AI的關鍵。AI幫助我們將複雜資訊化繁為簡、歸納重點,然而AI提供的企劃建議或創意方向,往往過於空泛,或者都是已知的答案與方向。即使AI提出好建議,卻會抹去我們對於實踐過程產生的「手感」與「靈感」,這正是我們持續追尋的人生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