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企業經理人必學的財報獲利課:暢銷20年商管巨作!頂尖企業顧問教你看懂財報的33個關鍵,打造真正能賺錢的公司

即將出版

NT$480

原書名:Financial Intelligence, Revised Edition: A Manager’s Guide to Knowing What the Numbers Really Mean
出版日期:2025-04-10
作者:凱倫.伯曼、喬.奈特、約翰.凱斯
譯者:呂佩憶
審定:許恩得
印刷:單色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336
開數:25開,長 21 × 寬 14.8 × 1.75 公分
EAN:9789570876390
系列:GOLDEN BRAIN(金頭腦)

★ 本書被《Inc.》雜誌譽為市場上「最好、最清晰的數字指南」之一!★
★《創業力》作者、東海大學會計學系教授許恩得審定暨專文推薦 ★

 

一本為企業管理者與職員量身訂做的財報專書
想理解財報數字本質,就讀這一本!

 

 

你能區分獲利和現金嗎?
你知道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之間的差別嗎?
自由現金流又代表什麼?
以上幾個問題,都是企業高階經理必備的基礎財務概念。然而根據調查,大多數的美國企業管理者,都無法說出正確解答。

 

 

● 掌握財報基本概念,有效提升工作表現

 

你不需要精通會計理論,只要看懂財報的關鍵數字並理解背後含意,就能贏過70%的管理者。
學過本書的33堂財報課,你不僅能客觀評估公司財務體質,進一步了解數字中可能造成誤導的偏差,還有助於使用數字和財務工具,做出更有影響力的分析決策,帶來更良好的績效表現。

 

● 準確運用財務語言,讓老闆和部屬都點頭

 

理解財務語言,你就能更精準地將這些數字與概念融入工作目標與提案,有效加強說服力,幫你的職場力大加分。
財報數字並非深奧難懂的密碼,而是能夠幫助你與公司內部對話的強力工具。
學會使用財務語言,就能凝聚公司向心力,刪減不必要的工作,讓所有人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

 

● 財務三表速讀法,讀懂基礎就能現學現用

 

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讓你感到頭痛不已嗎?
曾輔導無數企業管理者的一流財務顧問,用最精簡的語言說明三張表的原理和閱讀方式,該注意的眉角一次告訴你。
只要利用通勤的20分鐘零碎時間,就能快速吸收知識,看懂關鍵數字,找出改善營運的癥結!

 

● 必懂關鍵比率,助你速查公司現狀

 

負債權益比、毛利率、速動比率、庫存周轉率……這些數字到底代表什麼?
比率本身的高或低不一定有意義,要懂得正確的比較方式,才能看出關鍵問題。
作者整合了指導多家企業的經驗,挑出最重要的幾項比率逐一解說。不只告訴你這些比率的原理,還告訴你如何看懂這些比率數字是好還是壞。

 

● 三種投資報酬率計算法,讓你的提案有憑有據

 

想要提案敦促公司進行投資時,要如何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論點?
頂尖財務顧問教你使用三種方式計算投資報酬率:還本期間法、淨現值法、內部報酬率法,搭配使用,就能快速預估投資案的效益。
掌握三種方式的使用時機,有效加強提案說服力,還能讓老闆對你刮目相看!

 

 

亞馬遜讀者好評如潮!

 

「我在大學教授財報課程超過 5 年,現在仍在持續進修,長年擔任企業審計師與財務長。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會計和金融並不是簡單的科目,您對這些數字了解得越多,業務決策就會越好。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有助於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

 

「這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這本書是我讀過的財務相關書籍中最好的一本。它確實幫助我了解公司財務,對小企業主非常有幫助,能使他們進一步了解自家業務並在做出重要財務決策時,學著像大企業管理者一樣思考。每一位企業主、銷售代表、經理或任何希望了解財務如何用於決策的人,都應該購買這本書。」

 

「這本書令我愛不釋手!作者寫得簡單易懂,沒有太多艱澀的術語,真的讓數學和金融變得更有趣。我花兩週時間讀完本書後,不僅對會計有更深入的了解,還學會如何評估投資,以及根據公司財務做出管理決策。這本書讓我不再感覺自己永遠無法理解某些事情,甚至能像高階主管一樣討論財務。」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許恩得∣東海大學會計學系教授兼校長特別助理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銀行家PaPa∣《銀行家選股法》作者、財報分析與企業評級專家
鄭惠方∣惠譽會計師事務所主持會計師、「艾蜜莉會計師的異想世界」版主

 

▍好評推薦

 

「《百大企業經理人必學的財報獲利課》在當代的意義,不只是協助大家學會判讀三大財務報表,更幫助我們在大數據與AI 背後,看清真正影響企業獲利與價值的關鍵。當AI 成為加速器,熟悉財務邏輯的管理者,便能更穩健地帶領企業邁向持續發展。」
──許恩得∣東海大學會計學系教授兼校長特別助理

貨號: 9789570876390 分類: , ,
作者:凱倫.伯曼

商業素養學院(Business Literacy Institute)的創辦人和共同經營者,提供客製化的財務智慧培訓課程、財務智慧評估、金錢地圖(Money Maps)以及其他產品和服務,使命是確保組織中的每個人都了解如何衡量財務成功,以及財務的影響力。她曾與數十間《財星》排行榜企業合作,幫助他們建立財務知識培訓課程,將員工、經理和領導者轉變為業務合作夥伴。

 

作者:喬.奈特

商業素養學院的共同經營者、設定點公司的主要業主兼任財務長。他是商業素養學院的資深協調人和主題演講者,經常前往世界各地拜訪客戶及參加會議,傳授財務知識。他是財務透明的忠實信徒,持續身體力行。

 

作者:約翰.凱斯

四十多年來,持續撰寫有關商業、管理和經濟的文章。曾參與多部書籍的撰寫工作,並為各種期刊撰稿,包括《Inc.》、《大西洋月刊》(Atlantic)、《新共和》(New Republic)和《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譯者:呂佩憶

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口語傳播碩士,領有多張金融證照,曾任財經新聞編譯、券商研究報告翻譯,現為專職英法文翻譯。譯有多本財經商管書籍,以及多部歐美電影、電視影集和紀錄片。

譯文賜教:misslupeiyi@gmail.com

 

審定:許恩得

東海大學會計學系教授兼校長特別助理。臺灣大學會計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個案教學課程(PCMPCL)結業,於產官學界都貢獻卓著,極富盛名。曾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6年大專校院組「服務學習」績優課程教案、經濟部中小企業處94年度金書獎譯者,以及104年台中市優良教育人員肯定。著有《創業力》等書。

 

貨號: 9789570876390 分類: , ,

推薦序 AI 時代的財務思維:用數字為組織打造永續價值/許恩得
前言 提高財務智商,就能有效提升企業績效

Part 1 財務是量化公司業績的藝術
第1章 財務數字中的操作空間
第2章 找出假設、估計和偏差
第3章 財務智商是解讀公司績效的最佳工具
第4章 理解會計師的思考邏輯
Part 1知識補給站:用財務智商達成工作上的期望/參與者和他們的工作/上市公司的報告責任

Part 2 財務三表之一:損益表
第5章 損益表的獲利是估計值
第6章 破解損益表的密碼
第7章 認列時機會改變損益表的營收
第8章 成本與營運支出中藏有細節
第9章 比較不同名目的利潤計算方式
Part 2知識補給站:了解差異/非營利組織的獲利/快速回顧:「百分比」和「百分比變化」

Part 3 財務三表之二:資產負債表
第10章 資產負債表的基礎原理
第11章 總資產包含的項目
第12章 負債與權益包含的項目
第13章 為什麼資產負債表會借貸平衡
第14章 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的連帶關係
Part 3知識補給站:辨別成本與營運支出/「按市價計價」規則與金融危機

Part 4 財務三表之三:現金流量表
第15章 巴菲特最重視的現金
第16章 獲利不等於現金
第17章 現金流量表的基礎原理
第18章 現金是企業存活的關鍵
第19章 理解現金概念的三大好處
Part 4知識補給站:自由現金流/即使是大公司也可能耗盡現金

Part 5 比率是速查公司現狀的最佳工具
第20章 比率提供比較的基礎
第21章 用獲利能力比率評估公司成長性
第22章 用槓桿比率確認公司財務平衡度
第23章 用流動比率衡量公司償債能力
第24章 效率比是影響公司現金的關鍵
第25章 投資人最關注的五種比率數字
Part 5知識補給站:哪些比率對你的業務最重要?/營收百分比的力量/用比率找出影響績效的關鍵/留意計算方式的細節

Part 6 剖析投資報酬率
第26章 分析資本支出的三個關鍵數字
第27章 投資報酬率的三種計算方式
Part 6知識補給站:分析資本支出的步驟指南/計算資金成本/經濟附加值和經濟獲利的基本概念

Part 7 管理企業的營運資金
第28章 管理資產負債表
第29章 管理企業的槓桿比率
第30章 管理現金轉換周期
Part 7知識補給站:應收帳款帳齡

Part 8 財務智商是提高信任感的終極解方
第31章 財務智商直接影響企業績效
第32章 提升公司內部的財務智商
第33章 財務透明:我們的終極目標
Part 8知識補給站:沙班氏-歐克斯利法案

附錄 財務資料範例
附註
致謝

貨號: 9789570876390 分類: , ,

我們與世界各地公司數千名企業員工、經理人和領導者合作,教導他們商業財務方面的知識。我們的理念是,當公司中的每個人都更了解如何衡量財務成功,以及財務如何影響公司的表現時,他們可以工作得更好。我們將這種理解稱為財務智商。我們了解到,更堅實的財務知識可以幫助公司內部人士更加投入和參與。當職員更了解自己參與的是什麼、組織試圖實現什麼,以及他們如何影響結果,信任度就會提升、人員流動會降低、財務績效會改善。

 

我們透過不同的途徑形成了這一理念。凱倫走的是學術道路。她的博士論文著重於探討員工和經理的資訊分享以及財務理解,是否能對公司的財務績效產生正面影響(答案是:會的)。後來,凱倫成為一名金融培訓師,並創辦了一個組織「商業素養學院」,致力於幫助他人了解金融知識。

 

老喬取得MBA(主修財務),但他在組織中的財務培訓經驗主要來自實務方面。在福特汽車公司和幾間小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他投入新創事業:設定點系統(Setpoint Systems)和設定點公司(Setpoint Inc.),這間公司生產雲霄飛車和工廠自動化設備。他在擔任設定點的財務長(CFO)和業主時,親身體驗到培訓工程師和其他員工,使他們了解業務運作方式的重要性。2003年,老喬加入凱倫的行列,成為商業素養學院的共同經營者,從那時起,他與數十間公司合作,提供他們財務知識課程。

 

我們所說的財務智商是什麼意思?這並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你也不需考慮自己是否具備這種天賦。的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擅長數字,而一些傳奇人物似乎對財務有一種我們其他人無法理解的直覺。然而,這並非本書的主旨。對大多數商務人士(包括我們自己)來說,財務智商就只是一套可以學習的技能。從事財務工作的人很早就掌握了這些技能,並且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能夠用一種專門的語言相互交談,對於外行人來說,這種語言聽起來就像希臘語一樣難懂。大多數(不是全部)高階主管若不是出身於財務部門,就是在晉升過程中掌握了相關技能,因為除非你知道財務人員在說什麼,否則經營一間企業是很困難的。而不從事財務工作的管理者則常常運氣不佳。他們從未學習過這些技能,因此在某些方面就被邊緣化了。

 

根本上來說,財務智商歸結為四種不同的技能,當你讀完這本書時,你應該能夠勝任全部這些技能。這些分別是:

 

• 了解基礎。具備財務智商的經理人了解財務指標的基礎知識。他們懂得如何閱讀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他們知道獲利和現金之間的差異。他們明白為什麼資產負債表會平衡。他們既不害怕這些數字,也不會感到困惑。

 

• 了解這門藝術。財務和會計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藝術。這兩個學科必須嘗試量化那些並非總是可以量化的東西,因此必須依賴規則、估計和假設。具備財務智商的經理人能夠看得出來哪些數字運用了財務與會計的技巧,而且他們也知道以不同的方式應用這些技巧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結論。因此,他們準備在適當的時候質疑和挑戰這些數字。

 

• 了解分析。一旦你具備了財務藝術的基礎和鑑賞力,就可以使用這些資訊來更深入分析數字。具備財務智商的經理人不會因為比率、投資報酬率(ROI)分析而退縮。他們使用這些分析來為決策提供資訊,並做出更好的決策。

 

• 了解全局。最後,雖然我們教的是財務,而且我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公司的財務資料,但我們同樣堅信數字不能也不會說明全局。企業的財務結果一定要根據整體的情況來理解,也就是在全局的框架內理解。經濟、競爭環境、法規、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和期望以及新技術,各種因素都會影響你解讀數字和做出決策的方式。

 

但是財務智商並不止於書本學習。與大多數學科和技能組合一樣,這不只必須學習,還必須實踐和應用。在實踐方面,我們希望並期待這本書能讓你準備好採取以下行動:

 

• 說相關的語言。財務是商業的語言。無論你喜歡與否,每個組織的共同點就是數字,以及如何製表、分析和報告這些數字。你需要使用這種語言,別人才會把你當一回事,並和別人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學習任何新的語言一樣,你不能指望一開始就能流利地使用它。沒關係─開始試一試吧。隨著你的進步,你會變得有信心。

 

• 提問。我們希望你以質疑的眼光看待財務報告和分析。這並不是說我們認為你看到的數字一定有什麼問題。我們只是認為,了解你用來做決定的數字的內容、原因和方式非常重要。由於每間公司都不同,有時搞清楚所有參數的唯一方法是提出問題。

 

• 在你的工作中使用這些資訊。讀完這本書,你應該了解很多。所以就使用吧!用這些資訊來改善現金流。用來分析下一個大專案。用來評估你公司的績效。你的工作會變得更有趣,你對公司績效的影響也會更大。站在我們的觀點,我們十分樂見員工、經理人和領導者能夠看到財務結果與工作之間的關聯。突然間,他們似乎更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執行某一組特定的任務。

 

為什麼要出第二版?

 

金融概念每年變化不大,甚至在十年內的變化也不大。我們在2006年出版的本書第一版中討論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在目前這個版本中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向讀者介紹原始文本的修訂和擴展的版本。

 

首先,財務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從本書第一版出版以來,世界經歷了一場與我們的主題直接相關的重大危機。突然之間,談論資產負債表、按市值計價會計和流動性比率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要多。這場危機還改變了企業內部的討論內容:公司的財務狀況如何,如何以最好的方式評估公司,以及經理人和員工個人需要考慮哪些財務問題。

 

為了幫助促進這些對話,我們加入了許多新的主題,包括以下:

 

• 關於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與非GAAP數字的章節。現在有許多公司同時報告GAAP和非GAAP結果。(你可以在第4章中學到什麼是GAAP和非GAAP數字,以及這些為什麼重要。)

 

• 研究市場如何評估公司的章節(第25章)。與其他泡沫和崩盤一樣,金融危機提供了我們新的見解,以了解哪些指標對於了解公司的財務績效最有幫助(和最沒有幫助)。

 

• 有關投資報酬率(ROI)的許多其他資訊,包括有關獲利能力指數的部分、對資本成本的討論以及投資報酬率分析範例。

 

我們還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數千名閱讀前一版的人,以及在培訓課程中使用前一版的客戶的意見回應。根據這些回應,我們增加了幾個新概念,例如邊際貢獻、匯率對獲利能力的影響,以及經濟附加值(EVA)。我們討論了預訂和訂單積壓、遞延收入和淨資產報酬率(RONA)。我們認為這些內容能讓這本書更實用。

 

最後,我們新增了有關如何提高整間公司的財務智商的其他資訊。在我們的培訓業務中,我們與許多公司合作,包括數十間《財星》500大企業,他們都相信這是員工、經理人和領導者教育的必要部分。

 

因此,這本書將支持你的財務智商的發展。我們希望讀者會感受到我們的經驗和建議很有價值。我們希望它能讓你在個人和專業方面更成功。我們希望它也可以幫助你的公司更成功。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認為讀完這本書後,你會更有動力、更感興趣,對理解公司全新的一面感到更興奮。

貨號: 9789570876390 分類: , ,

AI 時代的財務思維:用數字為組織打造永續價值

許恩得 東海大學會計學系教授兼校長特別助理

兩年前,我在東海大學擔任 EMBA 主任時,邀請曾任台積電財務長、業務資深副總及人資長的何麗梅來演講。她提到,作為財務長最重要的貢獻,便是提供攸關且可靠的財務資訊,幫助各部門主管做出正確的關鍵決策。這提醒我,多年前我擔任東海會計系主任兼所長時,也曾邀請任職台積電會計處長的陳及佑學長返校演講,分享他對張忠謀董事長「會計能力」的敬佩:當一位領導者懂財務、看得懂報表,就能精準判斷市場風險與資源配置,帶領企業穩健成長。

 

事實上,會計與財務早已不僅止於「管錢」或「記帳」。精確掌握營收、成本、獲利結構,再配合嚴謹分析與預測,往往是企業在研發投資、產能擴充、國際併購等重大決策的成功關鍵。財務長所提供的資訊猶如一面真實鏡子,讓管理團隊得以聚焦核心目標、調度資源與控管風險。

 

這段小插曲,恰好點出了本書的核心─熟悉財報的知識,不再只是會計部門或財務長的專利,而是每一位在企業裡努力耕耘的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百大企業經理人必學的財報獲利課》正是一本能帶領讀者走出「看不懂財務數字,就只能依賴別人」迷思的指南。它的特色與價值,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跳脫枯燥的「會計教科書」印象

 

本書不是單純灌輸繁複的借貸概念或會計理論,而是透過實務案例、清晰易懂的解釋,引導讀者理解財報背後的藝術與思維。像是在談「獲利與現金的差異」時,就點出除了損益表,還必須重視現金流量表的重要原因:公司雖然帳面上有盈餘,若客戶延遲付款、成本支出時間錯配,現金隨時有短缺的風險。

 

二、兼顧初學者與管理層的需求

 

全書從「基礎財務知識」到「深入的比率、投資報酬率分析」,層層遞進。初學者可以藉由每章知識補給站、簡易圖表獲得入門所需;而公司主管或已熟悉管理的人,則能直接聚焦在比率運用、投資評估方法等章節,加強在做決策時的精算與判斷。

 

三、可立即應用於企業運營

 

其中,分析營運資金管理、營收認列方式、現金流量等議題,皆以「如何優化企業日常運作」為導向,不只是概念,更是能夠落地執行的方法論。只要在公司內部運用書中提及的思考步驟,比方對「折舊費用」或「一次性費用」做客觀評估,就更能掌握企業實際獲利表現。

 

在 AI 快速成長的時代,財務智商更被提升到另一個層次。企業運用 AI 做出種種智慧分析時,最終還是必須回歸到人腦進行決策判斷。有了人工智慧工具,我們雖能更迅速地收集大量數字並加以預測,但究竟哪個模型適用?哪些參數需要審核或調整?這些問題都需要深刻理解財報原理,才不會被機器演算法的「表面結論」給誤導。

 

因此,《百大企業經理人必學的財報獲利課》在當代的意義,不只是協助大家學會判讀三大財務報表,更幫助我們在大數據與 AI 背後,看清真正影響企業獲利與價值的關鍵。當 AI 成為加速器,熟悉財務邏輯的管理者,便能更穩健地帶領企業邁向持續發展。

 

最後,我誠摯推薦每一位對商業運作感到好奇、或已在職場耕耘的人,都能細讀本書,讓它成為你理解數字背後實況的最佳助手。願每位讀者都能藉由這些財務觀念,讓自己在公司裡有更具體的貢獻,也在 AI 競逐未來的世代裡,立於不敗之地。

貨號: 9789570876390 分類: , ,

第5章 損益表的獲利是估計值

用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一句耳熟能詳的話來說,獲利能力是企業的獨立主權標準。使用獨立主權(sovereign)這個詞非常正確,因為獲利的公司可以規劃自己的路線,公司的經理可以按照他們希望的方式來經營公司。但若公司不再賺錢時,其他人就會開始干預。獲利能力也是你身為經理可能受評判的標準。你是提升還是降低了公司的獲利能力?你是每天都在想辦法提高獲利能力,還是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並希望一切都會好起來?

 

另一句耳熟能詳的話,有許多人都說過,包括《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的作者彼得.勞倫斯(Laurence J. Peter)和棒球選手尤吉.貝拉(Yogi Berra):「如果我們不知道要去哪裡,最後可能會到別的地方。」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實現獲利能力,你就不太可能成功地辦到。

 

事實上,太多商界人士都不了解獲利的真正含義,更不用說是如何計算了。他們也不了解公司在任何特定時期的獲利,反映了一大堆估計和假設。財務藝術其實也可以被稱為賺錢的藝術──或是在某些情況下,使獲利看起來比實際更好的藝術。在本書的這一Part,我們將看到公司如何合法或違法地做到這一點。大多數的公司都很誠實公開,但總是有一些公司會取巧。

 

我們將重點介紹理解損益表的基礎知識,因為「獲利」就是損益表所顯示的內容,不多也不少。學習解讀這份文件,你就能夠了解和評估你公司的獲利能力。學會管理損益表上你可以影響的項目,你就會知道如何實現獲利能力;學習判斷獲利所涉及的藝術,肯定能提高你的財務智商,甚至可能實現你想要的成果。

 

⏹︎ 有(一點點)會計

 

我們在前文中承諾,本書只會包括少量的會計程序。但是,我們將在本章中解釋一個會計概念,因為一旦你理解了這個概念,就能準確地掌握損益表是什麼,以及它想告訴你的是什麼。不過,首先我們想後退一步,確保你的腦海中沒有潛伏著重大的誤解。

 

你知道損益表應該顯示公司在特定時期(通常是一個月、一季或一年)的獲利。可想而知的是,損益表顯示了公司在這段期間吸收了多少現金、花費了多少以及剩下多少。那麼這個「剩餘」金額就是公司的獲利,對吧?

 

可惜,並不是。除了一些非常小的企業以這種方式進行會計核算(稱為現金基礎會計)之外,這種對損益表和獲利的理解其實是一種根本性的誤解。事實上,損益表衡量的東西與收入現金、支付現金和剩餘現金完全不同。它衡量營業額(或稱為營收)、成本(或稱為支出),以及獲利(或稱為收入)。

 

⏹︎ 配合原則

 

配合原則是編製損益表的基本會計規則。這只是指出「將成本與其相關收入相配合,以確定某一段時間(通常為一個月、一季或一年)的獲利」。換句話說,會計師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弄清楚並正確記錄銷售所產生的所有成本。

 

任何損益表都以銷售開始。當一間企業向客戶交付產品或服務時,會計師會說它已經完成了銷售。客戶是否已經為產品或服務付款並不重要─企業可能會將相關期間的銷售金額計入其損益表的第一行,但可能錢根本還沒有進帳。當然,對於零售商和餐館等以現金為基礎的企業,營業額和現金流入幾乎相同,但是大多數企業必須等待30天或更久才能收取銷售費用,而飛機等大型產品的製造商可能需要等上好幾個月。(也就是說,管理像波音這樣的公司,手頭需有大量現金來支付薪資和營運成本,直到公司獲得工作的報酬。我們將在本書的Part 7介紹一個稱為營運資金〔working capital〕的概念,它可以幫助你評估這類公司。)

 

那麼,損益表上的「成本」項目呢?公司在損益表上列出的成本和費用,不一定是該期間實際支付的金額,而是公司為產生該期間記錄的銷售收入,所發生的成本與費用。會計師將此稱為「配合原則」──所有成本都應與該會計期間內的相關收入相匹配──這是理解如何計算獲利的關鍵。
配合原則就是你需要學習的一點點會計知識。例如:

 

• 如果墨水和碳粉供應商在6月時買了一卡車的墨水碳粉匣,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陸續銷售給客戶,則供應商不會在6月時記錄這些墨水碳粉匣的成本。相反地,公司會在銷售每一個墨水碳粉匣時才記錄一個的成本。原因是配合原則。

 

• 如果一間快遞公司在1月時採購了一輛貨車,並計畫在未來三年內使用,那麼貨車的成本不會完整顯示在1月的損益表中。貨車在這三年內進行折舊,貨車成本的36分之1會於每個月出現在損益表上,並顯示為費用(假設簡單的直線折舊法)。為什麼這麼做呢?也是因為配合原則。貨車是與36個月中持續執行的工作相關的眾多成本之一,這些工作會顯示在當月的損益表中。

 

• 配合原則甚至可用於稅收等專案。公司可能每季支付一次稅單,但每個月會計師都會在損益表中填寫一個反映當月獲利所應繳的稅款金額。

 

• 配合原則適用於提供服務或提供產品的公司。例如,一間顧問公司出售可計費時間,也就是每位顧問與客戶合作的時間。會計師仍然需要將與這些合作時間有關的所有費用(行銷成本、材料成本、研究成本等)與相關收入配合。

 

你可以看出,這些都和現金的進出無關。追蹤現金流入和流出是另一份財務文件的工作,也就是現金流量表(請參閱Part 4)。你也可以看到我們離簡單的客觀現實有多遠。會計師不能只是將現金流加總;他們必須決定哪些成本與銷售有關,也必須做出假設並提出估計值。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在數字中引入偏差。

 

⏹︎ 損益表的目的

 

原則上,損益表試圖衡量的是,在計算所有數字後,公司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賺錢。會計師要盡最大努力,顯示公司在某段時間內產生的銷售額、進行這些銷售所產生的成本(包括在這段時間內經營業務的成本)以及剩餘的獲利(如果有的話)。

 

撇開可能的偏差不談,這對企業中幾乎每個經理來說都非常重要。業務經理需要知道自己和團隊創造了什麼樣的獲利,以便決定折扣、條款、目標客戶是誰等項目。行銷經理需要知道哪些產品最賺錢,以便在任何行銷活動中強調這些產品。人力資源經理應該了解產品的獲利能力,這樣他才知道在招募新人時,公司的策略重點可能放在哪些地方。

 

一段時間下來,一間經營良好的公司,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彼此之間會相互追蹤。獲利將轉化為現金。然而,正如我們在第3章中看到的那樣,即使一間公司在任何特定時間內賺錢,也並不表示會有現金來支付帳單。獲利始終是個估計值,而估計的值是不能花掉的。

 

知道了這一點後,接著我們就把重心轉向解讀損益表。

貨號: 9789570876390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