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酒風流話太白:李白詩歌探勝

NT$260 NT$205

出版日期:2010-07-20
作者:王國瓔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88
開數:25開
EAN:9789570836448
系列:文化叢刊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傲岸不羈之態,俠客濟世之心
懷才不遇之悲,遭讒被逐之怨
繫心君國之憂,夢幻神奇之旅
離別鄉思之情,山水仙隱之慕
覽古憶往之懷,思婦深閨之怨

本書是以李白詩歌中的各種情懷意境來分章,先從李白的時空背景探討李白作出這樣詩歌的情結因緣,再從詩歌中的內容來分析李白的心境與情懷。

李白(701-762)在中國文學史上,乃是令唐宋以來歷代讀者驚嘆、稱頌的詩壇奇葩,「筆落驚風雨」的天才。有關李白其人其詩之評論與研究,已屬當今國際漢學界的顯學。王國瓔教授的《李白詩歌探勝──遊目賞心之旅》,則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之著。

除「緒說」總介李白詩文之流傳輯集,以及其人其詩之概要,論述主體則分為十章,分別依李白詩歌流露的內涵題旨與情懷意境,作為各章之標目,以展示李白在繼承傳統之下,如何有其個人獨特的創新。

貨號: 9789570836448 分類: , ,
作者:王國瓔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1994年辭去新加坡國立大學教職,返回母校台灣大學中文系任教迄今。前後從事教學與研究幾三十載,主要研究興趣是漢魏六朝詩及唐宋詩詞,已出版的專書或論文,包括山水詩、棄婦詩、送別詩之探討,以及個別作家,如陶淵明、謝靈運、李白、柳永諸家作品之論析。

貨號: 9789570836448 分類: , ,

緒 說

李白生平簡介

李白詩歌概覽

第一章 傲岸不羈之態

 一、大鵬自喻

 二、縱酒狂飲

 三、散髮裸袒

 四、攜妓遨遊

第二章 俠客濟世之心

 一、揚俠抑儒

 二、俠客自居

第三章 懷才不遇之悲

 一、懷才不遇

 二、散髮弄舟

第四章 遭讒被逐之怨

 一、遭讒被逐的冤屈

 二、壯志未酬的憾恨

第五章 繫心君國之憂

 一、懷都戀主

 二、不忘欲返

第六章 夢幻神奇之旅

 一、夢幻之旅

 二、神奇之旅

第七章 離別鄉思之情

 一、離別之情

 二、故鄉之思

第八章 山水仙隱之慕

 一、山水仙隱合流

 二、山水風景之美

 三、隱逸逍遙之樂

第九章 覽古憶往之懷

 一、詠史之章

 二、覽古之懷

第十章 思婦深閨之怨

 一、后妃宮女之怨

 二、民間庶女之思

後記

參考書目

貨號: 9789570836448 分類: , ,

緒 說
李白(701-762)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僅於李唐時期即以其詩歌奇才遠近聞名,也是令後世歷代讀者驚嘆、稱頌的大家。有關李白其人其詩的評論與研究,自宋代以降,即未嘗消歇。尤其是近二、三十多年來,「李白研究」,已經成為漢學界的「顯學」 。甚至大凡從事唐代文學或專攻唐詩的學者,無論身居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乃至日本、韓國、歐美,均不乏研究李白的論著問世。
筆者撰寫本書,主要乃是以李白現存的詩歌作品為關注重點,故以「李白詩歌探勝 ─ 遊目賞心之旅」為書名。且分別依其詩歌中流露的不同內涵旨趣,作為各章節之標目,論析李白詩歌或繼承或創新諸方面的精彩表現,寄望與本書讀者分享一趟遊目賞心之旅而已。茲因篇幅有限,不可能將現存李白詩歌的作品全數納入,故而只能在探勝之際,精選其具有代表的佳作。至於精選的範圍,難免會有個人在學力方面的「局限」,或品味方面的「偏見」。
不過,在當今中國文學研究的領域裡,有一門為學界所稱的「選學」,亦即專門研究作品編選的立場角度,以及編選者在哪些方面展示出對於入選作品的主張與觀點。實際上這也就涉及,因受近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影響,乃至盛行學界的所謂「讀者反應」或「讀者接受」的問題。的確,選錄哪些作品,有意或無意之間,往往會透露選者的某種文學「主張」,甚或某些「偏見」。這當然包括選者對作者及其作品的認知。就如:
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先雖然乃是經由周代的采詩官,奉君命為知曉民情,而從各不同地區收集而來;其後則可能又經過春秋時代孔子的意見,有所整理刪減,方編選成冊。故而自漢儒以來,幾乎都認為,《詩經》即代表孔子的詩觀,或代表儒家的詩觀。倘若從漢儒對現存《詩經》中作品的解讀來觀察,似乎大凡入選的詩歌,均可以視之為,或顯或隱皆含有政治倫理教化的意圖或功能。但是,又由於《詩經》中這些作品,在表情達意之際,又頗為「溫柔敦厚」。換言之,敘事抒情述懷之際,並未過火,感情的流露亦未見失控之處,乃至言辭意境的「溫柔敦厚」,曾經成為傳統詩評家所標榜的一種理想。
此後,又如當今所見的《楚辭》,則是由西漢劉向(約前77-前6)編錄,其後又經王逸(約89-158年間在世)章句者。故而其中不但收錄戰國時期,荊楚一帶的作品,還加上漢初一些帶有楚腔之篇。惟因《楚辭》作品中抒發的題旨,主要是抒發作者在政壇或仕途中的不遇情懷,以及個人追求政治理想的幻滅,而引發了悲愁怨恨。乃至學界一般或認為,此即「楚辭」這種詩歌類型的特色,顯示荊楚地區偏好個人抒情之文學特點。然而,不容忽略的是,《楚辭》作品的選錄,亦難免並不排除,其選錄輯集多少也反映選錄者劉向個人,對楚文學的文學觀,或許至少可代表劉向的「楚辭觀」。
再看《昭明文選》,乃是在南朝時期梁代的昭明太子蕭統(501-531)主導之下,由其幕僚中一些文士所編選者。其選錄雖不乏令後世讀者因闕漏某些自己偏愛的作品,而感遺憾,畢竟展示了蕭梁時期重視辭藻駢麗,強調審美趣味的文學觀點。就看其中西晉太康詩人陸機(261-303),入選之詩竟然達五十二首之多,其後劉宋詩人謝靈運(385-433),則有四十首,即使並未在文學史上以詩歌著稱的顏延之(384-456),也有二十首入選;可是,簡淨無華的陶淵明(365-427)之詩,卻僅入選了八首。這當然難免引起後世一些偏愛陶淵明者的不滿。惟不容忽略的則是,《昭明文選》之選錄,正好展現蕭梁時期對文學作品特別重視詞藻華麗的觀點;也可說是,因選者品味或時代潮流,乃至在後世某些讀者心目中,出現對文學作品的「偏見」。
倘若綜覽唐宋以後的各種詩選、文選諸本,甚至是當今各地區大學院校所開設、講授的「歷代文選」,多少均難以避免,選講者個人對作家作品某種程度的看法與觀點。故而本書《李白詩歌探勝 - 遊目賞心之旅》,主要以所選作品,依內涵情境分類分章論析,不過是代表筆者個人對李白詩歌的看法與觀點而已。
當然,大凡研究李白其人其詩的相關資料,除了同輩、晚輩,以及後世論者的觀察與評述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李白自己存留下來的作品。以下姑且從現有資料,簡略介紹李白詩文在其生前、身後的輯集歷史過程 。
一、李白生前詩文抄本的輯集概況
中國發明印刷術且正式運用之前,大凡作者撰寫的詩文作品,均須依靠筆墨的輾轉傳抄,以「手抄本」的面貌,方得以保存。李白的作品當然也不例外,亦難免是先經人收集各類的手抄稿本,再加以編錄、輯集,才不至失傳。其實李白生前即頗珍惜自己的作品,可是他一生遊蹤不定,天涯飄泊,似乎總擔心其詩文手稿會流散佚失。據現存資料,李白生前,就曾經幾度將自己身邊的詩文手稿,分別托付予不同友人,且寄望友人能為之編輯成集,以免失傳。例如:
(1)依據現存魏顥(亦名魏萬,惟生卒年不詳)〈李翰林集序〉文中所述。大約於天寶十三載(754),亦即李白遊金陵之際,曾將其身邊手稿交予崇拜他的晚輩魏顥,並囑其為之編次成集。可惜隔年(755)安史之亂爆發,戰亂中魏顥手邊的李白文稿遺失了。直至上元二年(761),魏顥偶然又尋獲一些尚流傳於世的李白詩文抄本,遂收集起來,終於編成《李翰林集》,並為之序 。可惜其集已無存,目前僅存〈李翰林集序〉一文,交代其輯集之大概經過而已。
(2)則根據李白於其〈江夏送倩公歸漢東序〉文中所記。大約於乾元二年(759),亦即李白獲悉流放夜郎遇赦之後,返回江夏散心,趁送別隋州(今屬湖北)僧人倩公打算返鄉探親之前,曾將其「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惟交予此倩公的詩文手稿,業已不知所終。甚至倩公是否曾經編輯過李白之平生述作,亦不得而知。
(3)又據李陽冰〈草堂集序〉。寶應元年(762),時李白已屬垂暮之年,且貧病無依,遂前往投靠時任宣州當塗(今屬安徽)縣令的同宗李陽冰。就是在病榻上,「枕上授簡」,將其身邊所存手稿交予李陽冰,惟「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蓋李陽冰不但尊囑為李白詩文手稿編輯整理,輯為《草堂集》,並為此集作序,敘述來龍去脈。可惜《草堂集》也已失傳,幸虧其序文尚存,且視為現今李白研究的珍貴資料。
李白去世之後,爰及中、晚唐期間,其詩文作品的各種輯集成卷的手抄本,還曾經一度流傳於世。如范傳正於元和十二年(817)所撰〈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一文即稱,李白有「文集二十卷,或得之於時之文士,或得之於宗族,編輯斷簡,以行於代…。」可惜此文集也不存了。當今所存見者,已屬宋代以後的各種刊行本。
二、李白身後詩文作品之輯集刊行
(1)今傳最早的詩文合集
今傳最早的李白詩文合集之刊行本,當屬宋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乃是由宋敏求(1018-1079)多方搜求輯集整理,又經曾鞏(1019-1083)考訂其作品先後,繼而由時任蘇州太守的晏處善(即晏知止),於元豐三年(1080),將此本交予毛漸,又經毛漸校正之後,方刊刻而成。這是目前所知李白詩文集最早的刊刻本,世稱「蘇本」,或「晏處善本」。其後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又有根據「蘇本」翻刻的「蜀本」。可惜所稱「蘇本」,至今已不傳,幸好北宋蜀刻本,現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惟卷15-24闕),另外還存有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李太白文集》宋刊本 。惟不容忽略的是,此本乃是依作品體式與內容分類排版 。
(2)現知最早的詩集注本
現今所知最早為李白詩集作注者,當屬元刻本《分類補注李太白詩》二十五卷。乃是由宋人楊齊賢(宋寧宗元年 - 1199進士)集注,又經宋、元人之際蕭士贇(宋理宗淳祐年間 - 1241-1252 進士)補注。今存元至大四年(1311)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乃屬當今所見最早的李白詩集注的刊刻本,世或簡稱「蕭本」。
(3)現存最早的全集注本
蓋現存最早的李白詩文全集注本,當屬清代王琦輯注的《李太白文集》,亦稱《李太白文集輯注》,其書成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按,王琦此輯注本,主要乃是在宋、元、明三代各刊行本的基礎上,重新整理編次,再增添各類箋注、補遺,共輯為三十卷,並附以:碑傳、贈答、題詠,以及詩文評語、年譜等六卷。遂成為李白詩文集輯注最完備的刊本;兩百多年來廣為流傳,影響深遠。北京中華書局於1972年,則依據此刊本,另加以標點排印,且更名為《李太白全集》,不但對研究李白的學者和讀者,增添不少便利,且成為當今學界重新編錄李白全集校注本的主要依據。
(4)當今李白全集校注本
姑依各本的出版先後,當今所見李白全集之校注本,包括:
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三冊(成都:巴蜀書社,1990)
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八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以上三部當今學者致力於李白研究的詩文全集校注本,均屬耗時費神之力著。其中無論相關考證、校勘、集注,以及所收錄後人之評語,均為研究李白的學者,提供可貴的參考資料,筆者無論在教學或研究方面,均獲益良多。
當然,在進入本書各章對李白詩歌題材旨趣分類的詳細論析之前,對李白其人其詩之大概,尚須提供一些初步的背景認識。
姑且藉以下〈李白生平簡介〉、〈李白詩歌緒說〉兩小節,分別簡略介紹。

貨號: 9789570836448 分類: , ,

第一章 傲岸不羈之態

李白詩歌予讀者的一般印象,往往是以表現自我,宣洩己情為宗旨,乃至讀其詩,如聞其聲見其人,作者個人的形象特別鮮明。當然,傳統中國詩歌,一向以抒發作者個人情懷為主流,每個詩人的作品,多少總會浮現一些詩人的個別形象,顯示他的人格情性。比方說,從陶淵明(365-427)詩中,讀者感受到的是,一位固窮的君子,曠達的隱士;撫讀杜甫(712-770)詩,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忠君愛國的人臣,具有悲天憫人胸懷的儒者。惟不容忽略的則是,無論陶淵明或杜甫,在他們的詩篇裡,即使面對自我生命意義之際,流露懷才不遇之悲,或抒發功業無成之憾,大體上也是溫柔敦厚的。可是,李白詩中展現的自我形象,卻彷彿是經過放大,經過激情衝擊,高聲呼喊出來的。強調的通常是其人如何不同凡響,如何不拘常調,彷彿有意在詩篇中擺出傲岸自負、放蕩不羈的姿態,以說服讀者,他如何與眾不同。而李白自視的與眾不同,當然也就表示,他乃高人一等的意思。

其實,中國歷史上,並不缺少以言行傲岸不羈見稱的人物。其中著名者,如春秋時期的楚狂接輿,曾嘲笑孔子,身處危殆亂世還執迷於從政;又如魏晉之際公然在言行上藐視儒家禮教,以任誕不羈行為見稱的竹林七賢。不過,這些人物展示的傲岸不羈之言行,所以傳聲名於後世,主要還是經過旁人或後代對他們生前言行的記錄。如楚狂事,載於孔門弟子所錄《論語‧微子》篇;竹林七賢事,則見於南朝劉義慶(403-444)所編《世說新語‧任誕》篇。當然,李白予人以傲岸不羈的印象,一方面或許可歸因於他在時人之間傳聞的言行表現,但更重要的則是,源自李白詩文中的自述。

且先看杜甫(712-770)〈飲中八仙歌〉,幽默風趣地分詠以飲酒見稱於世的八名「酒仙」,其筆下描繪的李白,就特別稱許其藐視帝王權貴,我行我素,狂傲不羈的人格表現: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再看較為年輕的晚輩任華,因久聞李白盛名,嘗作〈雜言寄李白〉,遙寄仰慕之意,其中形容李白,乃是:

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測,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八詠樓中袒腹眠,武侯門下無心憶。……

以後新、舊《唐書》皆為李白立傳,雖然分別將其歸類於〈文苑傳〉、〈文藝傳〉,然而並不詳言其詩文創作,卻集中筆墨敘述李白一生任俠、隱居、縱酒、浪跡江湖等,種種不拘常調之形跡,且津津樂道其受詔玄宗時,如何酣醉不醒,入宮後需以水灑面…。這些記錄顯然來自時人或後代對李白言行人格特質的傳聞印象。不過,從現今讀者的角度觀察,李白以其傲岸不羈之態留名後世,實主要源自其詩歌中有意勾勒的自我形像。以下試從不同層面,論析其內涵及意趣。

一、大鵬自喻
先舉一首七言古詩〈上李邕〉為例: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蓋詩題中所稱李邕(678?-747),即是嘗為《昭明文選》作注的李善(630?-689?)之子。根據史傳記載,李邕其人,頗有文才,且工書法,名重一時,更以其善於提拔後進見稱於世。惟因李邕自負其才,又為人耿直,仕途並不順遂,乃至數次遭受到朝廷「下放」,迫使離開京城,遠赴各地方任職。據學界的考核,上引此詩,可能是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之後,於天寶四、五載(745-746)左右,與高適、杜甫諸友人同遊山東期間,某日拜見北海太守李邕的明志之作。其中展現的傲岸不羈之態,昭然若揭。

此詩令人矚目的是,首聯一發端:「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即以《莊子.逍遙遊》篇所述寓言故事中,一隻由鯤變化而成的神鳥大鵬自喻。按,《莊子.逍遙遊》中的大鵬,代表的乃是一種精神絕對自由逍遙的生命境界,而李白於此則活用典故,取大鵬能旋風擊浪,展翅高飛,直干青雲的特色,比喻其個人志向之宏偉,才能之卓越,以及無與倫比的磅礡氣慨。認為自己有朝一日必定如大鵬一樣,能隨風而起展翅高飛,直干雲霄。即使天有不測風雲,二聯於是點出:「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意指即使風忽然停息了,遂令大鵬從萬里雲霄高處飛落下來,惟其繼續鼓舞的翅膀,仍然能激揚起大海巨浪。李白於此,顯然是藉神鳥大鵬抒發宏志,表明心跡,強調自己的才能抱負,如何不同凡響。繼而於三、四聯:「時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則順勢將筆端轉向自己當前面對的現實境況。句中所稱「時人」,乃指一般凡夫俗子,對我李白品味格調不同凡響的大言高論,竟然報之以冷笑;而你李邕,也須知道,就連尊為「宣父」的孔老夫子,都會敬重後生晚輩,而身為大丈夫者,是不應該怠慢我李白的!

貨號: 9789570836448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