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茶園與茶館

NT$390 NT$308

出版日期:2011-09-30
作者:吳德亮
印刷:彩色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64
開數:18開(16.5x21.5cm)
EAN:9789570838831
系列:阿亮找茶系列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認識台灣名茶與地方特色茶
深入台灣喫茶地圖的經典大書
隨書附贈:超值優惠劵

本書即將推出英文版與日文版在國際發行
精選4大特色茶區‧31處遠離喧囂的茶園自然美景‧12家風格各異的茶館
一本就通台灣茶
跟著詩人茶藝家阿亮的足跡
你也可以輕鬆懂茶、品茶、訪茶園、泡茶館

本書是兩岸媒體普遍譽為「茶葉達人」的詩人藝術家吳德亮,繼《台北找茶》、《風起雲湧普洱茶》、《台灣找茶》、《珍珠奶茶完全攻略》、《普洱找茶》、《客鄉找茶》、《普洱藏茶》、《兩岸烏龍名茶》等一系列廣受愛茶朋友們喜愛的暢銷大書後,2011年再接再厲,耗時兩年、多次勤走全台茶鄉與特色茶館,用詩人的心、畫家的眼、作家的筆,以優美的文字與精彩照片所呈現的年度最新鉅作,讓您一看就通台灣茶,熟讀本書,您也可以成為輕鬆認識台灣茶、快樂找茶喫茶的茶葉達人。

貨號: 9789570838831 分類: , ,
作者:吳德亮

兼具作家、詩人、畫家、攝影家、茶藝家、資深媒體人等多重身分,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至今已出版著作40餘本(含兩岸繁/簡體版茶文化暢銷大書15本)。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茶協會傑出茶藝文化獎等。

曾任《新聞周刊》總編輯、《自由時報》主編;《新新聞》、《新觀念》、《時報周刊》、《人間福報》、《獨家報導》與中國大陸《茶道》、《茶葉中國》等專欄作家。現為兩岸各大報刊專欄作家、北京大學《中華茶通典》學術暨編纂委員、《中華茶器具通鑑》編撰委員暨三卷主編。

‧Facebook搜尋:阿亮大師粉絲專頁

貨號: 9789570838831 分類: , ,

台灣主要茶園與茶品分布示意圖

前言

早在三百多年前,台灣就有野生茶樹的記載,不過真正發展茶樹栽培管理及茶葉製造,則是近兩百年前由先民自中國福建等地所引進,包括茶種及種植技術等;今天且青出於藍地成為世界知名的茶葉產區。

第一章 認識台灣茶

茶葉的品項與分類

台灣的茶樹品種

  台灣茶樹排行榜

  茶樹中的台灣之子

台灣十大名茶與地方特色茶

茶葉沖泡與茶器選擇

追求健康、自然、養生

  有機茶的崛起

  茶品檢測與認證

  保健茶品異軍突起

北台灣是台灣茶最早的發源地,歷經清末、日據時期至台灣光復初期,北台灣無論烏龍茶、綠茶、紅茶都曾是外銷最亮眼的產品,不僅為台灣賺取可觀的外匯,也締造了「南糖北茶」的輝煌盛世。

第二章 台灣北部特色茶園

  熟火喉韻正欉鐵觀音─木柵(台北市)

  清香獨具包種茶—南港(台北市)

  台灣龍井與碧螺春—三峽(新北市)

  清秀婉約文山包種茶—坪林(新北市)

  山清水秀茶之鄉—石碇(新北市)

  硬枝紅心鐵觀音—石門(新北市)

  百年茶廠龍泉茶—龍潭(桃園縣)

  孕育台灣好茶—楊梅(桃園縣)

  水蜜桃與茶香共舞—拉拉山(桃園縣)

  老街風華長安茶—湖口(新竹縣)

  東方美人的故鄉—北埔、峨眉(新竹縣)

  外銷紅茶的輝煌—關西(新竹縣)

  永遠的老田寮茶—頭屋(苗栗縣)

  解熱保健酸柑茶—頭份(苗栗縣)

  觀光茶街仙山茶—獅潭(苗栗縣)

中台灣茶業起步雖晚,各茶區海拔也有極大差異,今天卻擁有全台最大茶區,且頂級茶品也泰半來自此地,包括閃亮兩岸三地的凍頂茶、梨山茶、杉林溪茶與玉山茶在內。

第三章 台灣中部特色茶園

  頂級高山茶之鄉—梨山(台中市)

  迷霧裊繞杉林溪茶—竹山(南投縣)

  名揚四海凍頂茶—鹿谷(南投縣)

  全台最大茶區—名間(南投縣)

  巍巍玉山茶飄香—信義(南投縣)

  日月潭畔紅茶香—魚池(南投縣)

  多雨多霧雲頂茶─林內(雲林縣)

阿里山不僅是大陸觀光客的最愛,阿里山茶也成了陸客血拚的首選,其中更不乏原住民與客家或閩南族群融合的動人傳奇。而台灣最南端的港口茶,則是台灣唯一有性繁殖的實生種茶樹,令人嘖嘖稱奇。

第四章 台灣南部特色茶園

  阿里山茶─阿里山、竹崎、番路(嘉義縣)

  36灣找茶趣—梅山(嘉義縣)

  落山風吹拂港口茶—滿州(屏東縣)

儘管沒有高海拔的加持,東台灣的茶農仍能憑著智慧不斷推陳出新,努力創造出令人驚艷的茶品,如蜜香紅茶、柚香茶、紅烏龍等外銷新寵,也發展出亮麗的觀光休閒產業。

第五章 台灣東部特色茶園

  蘭陽溪畔玉蘭茶—大同(宜蘭縣)

  蜜綠金黃素馨茶—冬山(宜蘭縣)

  好山好水天鶴茶—舞鶴(花蓮縣)

  有機紅茶風華再現—鶴岡(花蓮縣)

  金針如茵六十石山茶—富里(花蓮縣)

  獵場馳騁福鹿茶—鹿野(台東縣)

不同於中國盛唐時期的茶坊、茶肆,或宋代的茶邸,甚或明清以迄民國的戲茶館、棋茶館等;台灣現行的茶藝館重視精神面,從有形的茶人、茶飲、茶器、茶法、茶儀,至品茗環境與擺飾陳設,到無形的茶香或人文氛圍等交織而成迷人的特色。

第六章 台灣喫茶地圖──特色茶館

  台灣茶藝的興起與傳承

  台北茶館文化的先驅—紫藤廬(台北市)

  茶藝培育的搖籃—陸羽茶藝中心(台北市)

  老茶行新茶館—有記清源堂(台北市)

  新茶道美學精品—淡然有味(台北市)

  高密度烘培的魅力—茗心坊(台北市)

  從纜車出發—貓空茶情(台北市)

  阿里山紫色驚豔—紫金園(台北市)

  流金歲月茶飄香—九份山城的茶館(新北市)

  俯瞰台北滾滾紅塵—山頂名盧(新北市)

  繁花似錦原木情—月桂冠(苗栗縣)

  老茶館新創意版圖—福星(台南市)

  尋找80年代茶館記憶—蟬蜒禪言(高雄市)

第七章 找茶情報

  茶廠茶莊篇

  茶館篇

貨號: 9789570838831 分類: , ,
吳德亮

  假如有人問什麼最能代表多元繽紛的台灣文化?相信不少朋友都會將「茶」列為第一選項,接觸過的許多外國朋友更常將茶文化與台灣劃上等號;從近年國際茶人紛紛來台取經或學習茶藝即可略窺一二。儘管台灣茶多年前從外銷的盛況轉為內銷,進口茶且逐年大幅成長,但台灣茶廣受全球茶人喜愛卻與日俱增:從名揚四海的烏龍茶、屢創天價的東方美人,到近年紅遍兩岸與大半個地球的高山茶與頂級紅茶等。

  二十多年前年少輕狂的我,原本也與當時多數的上班族一樣,以喝咖啡為時尚,根本不知茶韻為何物,更不用說領略品茶之美了;卻開始喜歡用鏡頭記錄茶園與茶館,透過不同角度、不同的光影變化,試圖呈現令人著迷的繽紛茶世界。

  因緣際會愛上茶後,我開始放下所有工作,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不斷翻山越嶺找茶、品茶、拍茶、講茶。在一次又一次美麗的邂逅中,當然也不免有驚險片段作為插曲:曾經受困於滾滾駭人的土石流,也曾為了涉險拍照而摔斷價值不菲的鏡頭,更曾在跋涉山區之間扭傷膝蓋,二十多年來始終「衣帶漸寬終不悔」。除了為台灣茶不斷推陳出新的種植與製茶技術感到驕傲,也為近年眾多進口茶的魚目混珠而深感憂心。

  因此當深具國際觀的學者、聯經發行人林載爵某日到我工作室品茶,提到許多海內外朋友喜愛台灣茶,卻苦於沒有專書可以深入了解,而力邀我撰寫包含中、英、日等三種語文版本的本書時,我立即毫不猶豫答應,希望早已閃耀國際舞台的台灣茶,能夠被更多人認識、親近並喜愛。

  話說人類自從有茶至今,相關的茶書或論述何止千百?卻唯獨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唐代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元稹〈一七令──茶〉或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記〉等少數能傳誦千古,因為他們都兼具了優美流暢的文學藝術成就,而非單純的工具書或學術論文可比擬。因此,阿亮近年致力於茶文化的推廣與落實,始終堅持站在最客觀的制高點上寫茶,卻也不忘前輩詩人瘂弦所說「一日為詩人、終身為詩人」的教誨,希望能以深度的人文思考、廣度的文學意境、飽滿的影像魅力,以「茶藝文學」的高度,為台灣茶的永續發展略盡棉薄之力。

  感謝台灣茶業大老、台灣區製茶公會前理事長黃正敏的不斷加油打氣,感謝奧迪汽車蘇玉興副總對我馳騁山林的全力支援、名電視製作人周在台的一路相挺。

  台灣,「有茶真好」。

貨號: 9789570838831 分類: , ,
吳德亮

  假如有人問什麼最能代表多元繽紛的台灣文化?相信不少朋友都會將「茶」列為第一選項,接觸過的許多外國朋友更常將茶文化與台灣劃上等號;從近年國際茶人紛紛來台取經或學習茶藝即可略窺一二。儘管台灣茶多年前從外銷的盛況轉為內銷,進口茶且逐年大幅成長,但台灣茶廣受全球茶人喜愛卻與日俱增:從名揚四海的烏龍茶、屢創天價的東方美人,到近年紅遍兩岸與大半個地球的高山茶與頂級紅茶等。

  二十多年前年少輕狂的我,原本也與當時多數的上班族一樣,以喝咖啡為時尚,根本不知茶韻為何物,更不用說領略品茶之美了;卻開始喜歡用鏡頭記錄茶園與茶館,透過不同角度、不同的光影變化,試圖呈現令人著迷的繽紛茶世界。

  因緣際會愛上茶後,我開始放下所有工作,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不斷翻山越嶺找茶、品茶、拍茶、講茶。在一次又一次美麗的邂逅中,當然也不免有驚險片段作為插曲:曾經受困於滾滾駭人的土石流,也曾為了涉險拍照而摔斷價值不菲的鏡頭,更曾在跋涉山區之間扭傷膝蓋,二十多年來始終「衣帶漸寬終不悔」。除了為台灣茶不斷推陳出新的種植與製茶技術感到驕傲,也為近年眾多進口茶的魚目混珠而深感憂心。

  因此當深具國際觀的學者、聯經發行人林載爵某日到我工作室品茶,提到許多海內外朋友喜愛台灣茶,卻苦於沒有專書可以深入了解,而力邀我撰寫包含中、英、日等三種語文版本的本書時,我立即毫不猶豫答應,希望早已閃耀國際舞台的台灣茶,能夠被更多人認識、親近並喜愛。
話說人類自從有茶至今,相關的茶書或論述何止千百?卻唯獨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唐代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元稹〈一七令──茶〉或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記〉等少數能傳誦千古,因為他們都兼具了優美流暢的文學藝術成就,而非單純的工具書或學術論文可比擬。因此,阿亮近年致力於茶文化的推廣與落實,始終堅持站在最客觀的制高點上寫茶,卻也不忘前輩詩人瘂弦所說「一日為詩人、終身為詩人」的教誨,希望能以深度的人文思考、廣度的文學意境、飽滿的影像魅力,以「茶藝文學」的高度,為台灣茶的永續發展略盡棉薄之力。

  感謝台灣茶業大老、台灣區製茶公會前理事長黃正敏的不斷加油打氣,感謝奧迪汽車蘇玉興副總對我馳騁山林的全力支援、名電視製作人周在台的一路相挺。

  台灣,「有茶真好」。

貨號: 9789570838831 分類: , ,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為序)

王家揚(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王建榮(杭州茶葉博物館館長)
支藝樺(民視「消費高手」節目主持人)
安蒜美保(日本台灣茶協會會長)
朴權欽(韓國茶人聯合會會長)
李秀媛(兩岸知名旅遊節目主持人)
李瑞騰(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阿鴻(兩岸知名美食節目「阿鴻上菜」主持人)
許正清(台灣區製茶公會理事長)
陳右人(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長)
程啟坤(世界茶聯合會會長)
聖輪法師(台灣有機茶協會理事長/佛法山開山宗長)
蔡榮章(兩岸知名茶文化學者/陸羽茶藝中心&無我茶會創辦人)
鄭仁梧(韓國知名茶文化學者/韓瑞大學教授&國際茶葉研究所所長)

貨號: 9789570838831 分類: , ,

水蜜桃與茶香共舞─拉拉山(桃園縣)

  提到北橫公路上的拉拉山,朋友們第一個想到的必定是水蜜桃吧?沒錯,桃園縣最高海拔的復興鄉由於氣候冷涼、土壤肥沃,加上時常有霧氣瀰漫,非常適合種植溫帶水果,也是台灣最著名的水蜜桃之鄉。每年6~8月份,滿山遍野的水蜜桃或粉或紅,在不太高的樹上結實纍纍擺出誘人的姿態,令人垂涎欲滴。特色為果形大、底部渾圓、柄部有溝,不但果肉柔嫩多汁,且香味濃郁,最受饕客喜愛。

  不過,水蜜桃一年僅有一收,且經常必須面對大雨或颱風的肆虐打擊,因此約從四、五年前開始,農民利用較平坦的農牧用地,改栽種一年可收成3、4次的茶葉,希望能提高收入,堪稱是全台最新的茶區了。儘管2010年才首度舉辦製茶比賽,首屆參賽也僅47點,不過帶有高山茶鮮活香氣的烏龍茶,卻令許多愛茶人眼睛為之一亮,被喻為茶葉界的明日之星。

  其實復興鄉早有茶葉的產製,早先茶園且大多集中在梅花簇簇的台地上,故總統蔣經國還因而賜名為「梅台茶」,無論香氣或口感均有一定的評價;可惜在高山茶崛起後逐漸沒落。因此拉拉山茶區的興起,地方均寄予深厚期望。

  台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創會理事長呂志強說,近年來台灣茶在國際市場上已供不應求,為了滿足市場需要及提高農民收入,他特別在2007年深入台灣各山區調查林相,尋找地目、海拔高度、坡度、溫度、濕度,以及地質等適合茶葉生長的山區。發現桃園縣海拔1,000~1,500公尺的拉拉山緯度高、氣候冷涼,年平均溫度16~18度,濕度達90度,且日夜溫差高達10度以上,林相保持完整,土壤屬於石礫土,排水性特佳,適合種植高品質的茶葉。因此毅然投入開發,期望能與梨山並列為全台最高品質的新興茶區。

  從台北經中山高速公路轉台66線往大溪方向,過慈湖後走台7線北橫公路,順著蜿蜒的山路緣溪行,無論早春的櫻花璀璨或深秋的楓紅層層,甚或冬季的梅花簇簇,自然生態豐富的拉拉山總是以風情萬種之姿相迎。位於桃園縣復興鄉與宜蘭縣、新竹縣、新北市的交會處,拉拉山在泰雅族語為「美麗」之意,1975年8月更名為「達觀山」,由於擁有全台灣面積最大的紅檜森林,政府特別在1986年成立「達觀山自然保護區」至今。

  拉拉山茶區包括巴陵、光華部落、新興部落、三光村等中高海拔地區,以三光的10公頃為最多。種植茶樹以青心烏龍為主,僅三光一帶有少量的玉觀音,均為人工手採方式。目前總種植面積約40公頃、年產量約4萬斤,多為半球型烏龍茶,預估兩年後能提升產量達10萬斤以上。呂志強並與復興鄉農會及拉拉山茶葉產銷班合作,為拉拉山烏龍茶建構品牌及包裝設計,舉辦拉拉烏龍茶比賽,輔導茶農做生產履歷、農殘檢驗等。

  經過茶農辛勤深耕、手採、細搓、輕揉、慢烘、勻焙後,拉拉山所產茶葉外觀緊實勻整、葉面肥厚,果膠質濃;乾茶色澤鮮明、光澤油潤;沖泡後茶湯澄黃明亮、活潑豔麗,水質甘甜柔軟,特殊花香與果香飄而不膩,濃郁持久、喉韻強,與梨山茶的品質不相上下。葉底肥厚且明顯有光澤。擔任首屆製茶比賽評審的茶改場主任楊盛勳且讚譽說,拉拉山烏龍茶滋味甘醇、不會苦澀,綜合來看「有阿里山高山茶之品味」。

  呂志強則認為拉拉山擁有獨特的神木群風景區,加上附近大溪慈湖兩位蔣故總統陵寢的聲名,陸客自由行開放後,香醇又耐泡、且品質足以媲美大禹嶺茶的拉拉山茶,必能如水蜜桃般受到老饕們的青睞,更為桃園縣帶來觀光與農業的發展,我們且拭目以待。

落山風吹拂港口茶─滿州(屏東縣)

  小時候讀中國地理,印象中東北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是同學最常琅琅上口的句子,也經常被列入考題之中;卻不知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也有三寶:洋蔥、瓊麻、港口茶。其中港口茶「微鹹」的海洋滋味與略苦後甘的口感,不僅見證先民拓墾的艱辛與智慧,更充滿令人回味再三的喉韻與風采。

  港口茶到底是何方神聖?無論來源、生長地方、種植方式或製作方法都充滿了傳奇,至今且爭議不斷;甚至足以顛覆一般人對台灣傳統茶葉印象。

  港口茶因產長於屏東縣滿州鄉的「港口村」而得名,由於位處台灣最南端且鄰近海洋,海拔高度尚不及100公尺,少霧少雨、日照強烈的氣候,以及海風、東北季風甚或「落山風」經年吹拂的特殊環境,孕育出來的茶品,不僅完全迥異於台灣任何一處茶區的生長條件,百多年來面對惡劣環境仍能繁衍至今的韌性,也令專家深感驚異。

  港口茶的由來,據說可直朔至十九世紀的清朝光緒年間,由於當時的恆春縣令周有基喜愛品茗,祖籍福建的茶農朱振淮特別自武夷山攜回茶種,種植在港口村後山背東北季風的山坡上而得名。儘管周縣令早已任滿離去,港口茶卻在寶島流傳了下來。今天在港口村以「順興茶園」聞名當地的朱家第五代傳人,朱順興阿伯就表示,朱家種植港口茶的事蹟不僅《恆春縣誌》早有記載,當初周縣令賜給朱家五甲地種植港口茶傳承至今。

  另一個說法是:恆春縣令周有基於清朝光緒二年(1876)返回內地時,自安溪攜回青心烏龍、綠茶、紅心尾、雪梨等四種茶籽,分給境內農民種植於赤牛嶺、老佛山及港口等處。
由於恆春半島四季偏熱,夏季尤其高溫,且有漫長的乾季煎熬,因此港口茶從過去至今,始終只能採用「撒籽播種」的有性繁殖方式,成了全台唯一的「實生種」茶樹,與台灣其他茶區採「阡插」或「壓條」的無性繁殖法全然不同,也是台灣目前唯一沒有經過改良的原生種茶樹。

  年逾七旬的朱順興說,港口茶的傳統製作方式係於同一個炒鍋內完成炒菁、揉捻及乾燥,且純粹由手工製造,使得茶葉色澤灰綠光潤、外形條索緊結彎曲似眉,類似綠茶類的眉茶作法,因此過去一度被歸類為炒菁綠茶。由於慢火炒茶的過程必須不斷翻動,茶葉毫毛受到不斷碰撞而造成捲曲、茶質乾燥、緊結等現象,才使得港口茶外觀呈白霧狀。

  可惜今天當地茶農大多已改採機械化方式產製,不僅以殺青機炒菁、揉捻機揉捻,更以布球機作熱團揉,因此茶葉外觀呈緊結的半球型,而非過去的條索狀,越來越像烏龍茶。但茶葉仍保有灰綠色澤、灰白起霜、滋味濃冽的特色。

  今日港口茶的種植面積僅約20公頃,儘管產量稀少,但仍有其特殊的地位;因此市售仿冒品眾多,且真假難辨。專家特別提醒說不應以半球型或長條狀來識別,畢竟茶葉的外觀會隨著製造方式的演進而改變。由於港口茶山的山勢不高,既無雲霧籠罩,土質氣候也較為特殊,因此水分少、成份濃。加上長期位處海邊,當然少不了要帶有「海」味,葉片也較一般茶葉來的厚實,帶點白霧如生菇一樣的白色。

  朱順興表示,傳統港口茶早期以葫蘆為記,包裝類似古早的「包種茶」作法,以兩張方形白紙,包兩兩茶葉,並以朱泥蓋上朱家傳統「金發號」大印,再紮上細草繩包裝,十分古樸,直到他這一代才更名為「順興茶園」。

  今天港口茶的製程雖明顯迥異於古法,綠茶類的眉茶作法也成了半發酵的烏龍茶,但依然保有落山風吹拂下的強烈風格:葉片沖泡濃郁,金黃色的茶湯帶著翠綠,飲後入喉的溫潤則彷彿高粱酒般強勁、濃烈而醇香。具有味甘、潤喉、耐泡、成份濃厚的獨特口感。

貨號: 9789570838831 分類: , ,

水蜜桃與茶香共舞─拉拉山(桃園縣)
  提到北橫公路上的拉拉山,朋友們第一個想到的必定是水蜜桃吧?沒錯,桃園縣最高海拔的復興鄉由於氣候冷涼、土壤肥沃,加上時常有霧氣瀰漫,非常適合種植溫帶水果,也是台灣最著名的水蜜桃之鄉。每年6~8月份,滿山遍野的水蜜桃或粉或紅,在不太高的樹上結實纍纍擺出誘人的姿態,令人垂涎欲滴。特色為果形大、底部渾圓、柄部有溝,不但果肉柔嫩多汁,且香味濃郁,最受饕客喜愛。
 
  不過,水蜜桃一年僅有一收,且經常必須面對大雨或颱風的肆虐打擊,因此約從四、五年前開始,農民利用較平坦的農牧用地,改栽種一年可收成3、4次的茶葉,希望能提高收入,堪稱是全台最新的茶區了。儘管2010年才首度舉辦製茶比賽,首屆參賽也僅47點,不過帶有高山茶鮮活香氣的烏龍茶,卻令許多愛茶人眼睛為之一亮,被喻為茶葉界的明日之星。
 
  其實復興鄉早有茶葉的產製,早先茶園且大多集中在梅花簇簇的台地上,故總統蔣經國還因而賜名為「梅台茶」,無論香氣或口感均有一定的評價;可惜在高山茶崛起後逐漸沒落。因此拉拉山茶區的興起,地方均寄予深厚期望。

  台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創會理事長呂志強說,近年來台灣茶在國際市場上已供不應求,為了滿足市場需要及提高農民收入,他特別在2007年深入台灣各山區調查林相,尋找地目、海拔高度、坡度、溫度、濕度,以及地質等適合茶葉生長的山區。發現桃園縣海拔1,000~1,500公尺的拉拉山緯度高、氣候冷涼,年平均溫度16~18度,濕度達90度,且日夜溫差高達10度以上,林相保持完整,土壤屬於石礫土,排水性特佳,適合種植高品質的茶葉。因此毅然投入開發,期望能與梨山並列為全台最高品質的新興茶區。

  從台北經中山高速公路轉台66線往大溪方向,過慈湖後走台7線北橫公路,順著蜿蜒的山路緣溪行,無論早春的櫻花璀璨或深秋的楓紅層層,甚或冬季的梅花簇簇,自然生態豐富的拉拉山總是以風情萬種之姿相迎。位於桃園縣復興鄉與宜蘭縣、新竹縣、新北市的交會處,拉拉山在泰雅族語為「美麗」之意,1975年8月更名為「達觀山」,由於擁有全台灣面積最大的紅檜森林,政府特別在1986年成立「達觀山自然保護區」至今。

  拉拉山茶區包括巴陵、光華部落、新興部落、三光村等中高海拔地區,以三光的10公頃為最多。種植茶樹以青心烏龍為主,僅三光一帶有少量的玉觀音,均為人工手採方式。目前總種植面積約40公頃、年產量約4萬斤,多為半球型烏龍茶,預估兩年後能提升產量達10萬斤以上。呂志強並與復興鄉農會及拉拉山茶葉產銷班合作,為拉拉山烏龍茶建構品牌及包裝設計,舉辦拉拉烏龍茶比賽,輔導茶農做生產履歷、農殘檢驗等。

  經過茶農辛勤深耕、手採、細搓、輕揉、慢烘、勻焙後,拉拉山所產茶葉外觀緊實勻整、葉面肥厚,果膠質濃;乾茶色澤鮮明、光澤油潤;沖泡後茶湯澄黃明亮、活潑豔麗,水質甘甜柔軟,特殊花香與果香飄而不膩,濃郁持久、喉韻強,與梨山茶的品質不相上下。葉底肥厚且明顯有光澤。擔任首屆製茶比賽評審的茶改場主任楊盛勳且讚譽說,拉拉山烏龍茶滋味甘醇、不會苦澀,綜合來看「有阿里山高山茶之品味」。

  呂志強則認為拉拉山擁有獨特的神木群風景區,加上附近大溪慈湖兩位蔣故總統陵寢的聲名,陸客自由行開放後,香醇又耐泡、且品質足以媲美大禹嶺茶的拉拉山茶,必能如水蜜桃般受到老饕們的青睞,更為桃園縣帶來觀光與農業的發展,我們且拭目以待。

落山風吹拂港口茶─滿州(屏東縣)
  小時候讀中國地理,印象中東北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是同學最常琅琅上口的句子,也經常被列入考題之中;卻不知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也有三寶:洋蔥、瓊麻、港口茶。其中港口茶「微鹹」的海洋滋味與略苦後甘的口感,不僅見證先民拓墾的艱辛與智慧,更充滿令人回味再三的喉韻與風采。

  港口茶到底是何方神聖?無論來源、生長地方、種植方式或製作方法都充滿了傳奇,至今且爭議不斷;甚至足以顛覆一般人對台灣傳統茶葉印象。

  港口茶因產長於屏東縣滿州鄉的「港口村」而得名,由於位處台灣最南端且鄰近海洋,海拔高度尚不及100公尺,少霧少雨、日照強烈的氣候,以及海風、東北季風甚或「落山風」經年吹拂的特殊環境,孕育出來的茶品,不僅完全迥異於台灣任何一處茶區的生長條件,百多年來面對惡劣環境仍能繁衍至今的韌性,也令專家深感驚異。

  港口茶的由來,據說可直朔至十九世紀的清朝光緒年間,由於當時的恆春縣令周有基喜愛品茗,祖籍福建的茶農朱振淮特別自武夷山攜回茶種,種植在港口村後山背東北季風的山坡上而得名。儘管周縣令早已任滿離去,港口茶卻在寶島流傳了下來。今天在港口村以「順興茶園」聞名當地的朱家第五代傳人,朱順興阿伯就表示,朱家種植港口茶的事蹟不僅《恆春縣誌》早有記載,當初周縣令賜給朱家五甲地種植港口茶傳承至今。

  另一個說法是:恆春縣令周有基於清朝光緒二年(1876)返回內地時,自安溪攜回青心烏龍、綠茶、紅心尾、雪梨等四種茶籽,分給境內農民種植於赤牛嶺、老佛山及港口等處。

  由於恆春半島四季偏熱,夏季尤其高溫,且有漫長的乾季煎熬,因此港口茶從過去至今,始終只能採用「撒籽播種」的有性繁殖方式,成了全台唯一的「實生種」茶樹,與台灣其他茶區採「阡插」或「壓條」的無性繁殖法全然不同,也是台灣目前唯一沒有經過改良的原生種茶樹。

  年逾七旬的朱順興說,港口茶的傳統製作方式係於同一個炒鍋內完成炒菁、揉捻及乾燥,且純粹由手工製造,使得茶葉色澤灰綠光潤、外形條索緊結彎曲似眉,類似綠茶類的眉茶作法,因此過去一度被歸類為炒菁綠茶。由於慢火炒茶的過程必須不斷翻動,茶葉毫毛受到不斷碰撞而造成捲曲、茶質乾燥、緊結等現象,才使得港口茶外觀呈白霧狀。

  可惜今天當地茶農大多已改採機械化方式產製,不僅以殺青機炒菁、揉捻機揉捻,更以布球機作熱團揉,因此茶葉外觀呈緊結的半球型,而非過去的條索狀,越來越像烏龍茶。但茶葉仍保有灰綠色澤、灰白起霜、滋味濃冽的特色。

  今日港口茶的種植面積僅約20公頃,儘管產量稀少,但仍有其特殊的地位;因此市售仿冒品眾多,且真假難辨。專家特別提醒說不應以半球型或長條狀來識別,畢竟茶葉的外觀會隨著製造方式的演進而改變。由於港口茶山的山勢不高,既無雲霧籠罩,土質氣候也較為特殊,因此水分少、成份濃。加上長期位處海邊,當然少不了要帶有「海」味,葉片也較一般茶葉來的厚實,帶點白霧如生菇一樣的白色。
 
  朱順興表示,傳統港口茶早期以葫蘆為記,包裝類似古早的「包種茶」作法,以兩張方形白紙,包兩兩茶葉,並以朱泥蓋上朱家傳統「金發號」大印,再紮上細草繩包裝,十分古樸,直到他這一代才更名為「順興茶園」。

  今天港口茶的製程雖明顯迥異於古法,綠茶類的眉茶作法也成了半發酵的烏龍茶,但依然保有落山風吹拂下的強烈風格:葉片沖泡濃郁,金黃色的茶湯帶著翠綠,飲後入喉的溫潤則彷彿高粱酒般強勁、濃烈而醇香。具有味甘、潤喉、耐泡、成份濃厚的獨特口感。

貨號: 9789570838831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