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潮男

NT$780 NT$616

出版日期:2013-04-29
作者:陳仲輝
印刷:全彩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520
開數:18開
EAN:9789570841671
系列:圖解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你以為古人都很老派、無趣、沒新意嗎?大錯特錯!
中國古代的著名潮男,他們對於服飾、外表的注重超乎你的想像。
屈原喜歡用荷花來做衣服,是奇裝異服的倡導者;
孔子非常講究君子的穿著,並嚴格遵守dress code。
不僅配件齊全,如蘇軾的東坡巾、諸葛亮的羽扇;
各種飾品更不可少,像是王佩、髮簪、薰香球……

《中國潮男》精采呈現古代男人們的時尚潮流!

史上最狠毒的時裝宣言──

我頭戴極高的冠,身掛很長的佩飾……
我佩戴得這樣繁多美麗,香氣四散。
人各有其所好,我獨愛講究穿着,
就算把我支解也不會改變,
豈是一點威脅就可以動搖我的心。
(譯自屈原《離騷》)

看教科書的中國歷史,男人都是講才能的。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個個文韜武略,彷彿內涵至上,一副臭皮囊根本無須關注。但中國男人原來比我們想像的更潮、更愛美。

古今歷史數千年,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布衣,男人們各自施展渾身解數,皆成一時尚,打造出爭奇鬥麗的男裝世界。

中國男性的服飾自古與時並進,隨著時代更迭和民族融和而不斷改變,仔細觀察下,不但能看出一個人的身分,更能學習一個時代的歷史。

香港時尚設計師陳仲輝的《中國潮男》,介紹中國男裝的演變,以史實基礎,設計為核心,系統地分析特立獨行、講究穿戴的歷史人物(第一部),和解構男裝的發展與部件(第二部),從各個朝代的演進,一直到現代,以致對未來的展望。作者除了寫男裝外,也寫中國男人,當中處處流露幽默感。

現今年輕人多只關注西方潮流,對自身的傳統服飾反而感覺陌生。加上名牌主導的社會,每個人可以用錢買到華麗的衣裳,卻穿不出自己的氣質和特色。作者陳仲輝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年輕一代對中國男裝的歷史演進有深入的了解,對於自身的穿著文化有更多的想法和自信,未來並有機會讓獨特的華人男裝走上國際舞台。

※ 媒體報導
「什麼是中國男人的美?在歐美品牌制定全球消費者的穿衣品味以前,中國男人們都在穿什麼?香港時裝設計師陳仲輝花四年時間完成的《中國潮男》,從中國社會和歷史流變中,抽取時裝元素,是對中國人審美的再認識。」
──《文匯報》
「陳仲輝在研究新著《中國潮男》中,重新追溯中國歷代文化上的男性衣飾、打扮,乃至古代社會對顏色的認知和倫理功能。」
──《香港經濟日報》

貨號: 9789570841671 分類: , ,
作者:陳仲輝

廣告設計出身,以一等榮譽學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系,後隨即赴英國皇家美術學院攻讀男裝設計碩士,返港後開設個人時裝店,並同時於理工大學時裝系擔任客席講師。
2002年開設時裝教室Alternatif,2006年加入北京李寧體育用品公司任品牌創作總監,2008年加入中國寧波雅戈爾男裝公司任創作總監,2011年重新開辦時裝教室Alternatif。

貨號: 9789570841671 分類: , ,

第一部

自序

第一章 時尚之父

第二章 時裝教主

第三章 另類繆斯

第四章 潮流推手

第五章 時裝精

第六章 萬人迷

第七章 服妖

第八章 怪癖

第九章 男體

第十章 朝聖

第十一章 尋找完美男人

附錄一

附錄二

第二部

第一章 變革

第二章 審美

第三章 階級

第四章 形制

第五章 裁剪

第六章 工藝

第七章 衣料

第八章 紋樣

第九章 色彩

第十章 日常服

第十一章 功能服

第十二章 首服

第十三章 足衣

第十四章 配飾

第十五章 過去

第十六章 現在

第十七章 未來

附錄

參考書籍

後記

貨號: 9789570841671 分類: , ,
作者序

看中國男裝,就像看中國歷史,通過認識男裝的發展,能了解父系社會下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中國潮男分一、二兩部,第一部講男人,第二部談論時裝,全書以史實為基礎,設計為核心,系統地分析男人和時裝。第一部十一章,分別是時尚之父、時裝教主、另類繆斯、潮流推手、時裝精、萬人迷、服妖、怪癖、男體、朝聖和尋找完美男人,用時尚去解構我們熟悉的名字,才驚覺屈原、孔子、竹林七賢、蘇東坡、諸葛亮、雍正、溥儀等人都與時尚息息相關。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皇帝與平民都一樣,但是不同的年代,卻造就不同的男人。漢以前,中國男人文武雙全,漢以後,卻變成文弱書生,後來更被貶稱為東亞病夫。中國男人的氣質,好像一代不如一代,今天的大款,富而不貴,箇中原因,值得深思。第二部十七章,分別是變革、審美、階級、形制、裁剪、工藝、衣料、紋樣、色彩、日常服、功能服、首服、足衣、配飾、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歷來以衣冠文明而享譽世界,在世界男裝系統中,中國男裝自成一派,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絲織品,非凡的工藝,斑斕的色彩,加上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反映人民對美好的嚮往。同時又帶出森嚴的等級觀念,寧穿破,莫穿錯,違反等級是絕對不容許的,因此從衣着的面料、款式、色彩和紋樣,就能分辨一個人的身份。以漢族為主的中國,歷代服飾其實並不是單一的漢制,更多時候是採用一國兩制,漢制和胡制,兩種服制時而並用,時而排斥。當代時尚以西服為主,年輕人大都只是關注西方潮流,對自身的傳統服飾反而感覺陌生,因而興趣大減,其實早在唐朝,首都長安已是國際大都會,各國型人都來朝聖,時尚之風比當今巴黎或紐約更甚。因此在中國傳統服飾日漸淡化的今天,希望此書能幫助年輕一代,加深自身文化的認識,和對中國男裝的關注,在未來中國男裝得以有更好的發展。

貨號: 9789570841671 分類: , ,

第一部 
第一章 時尚之父

史上最狠毒的時裝宣言

我頭戴極高的冠,身掛很長的佩飾……
我佩戴得這樣繁多美麗,香氣四散。
人各有其所好,我獨愛講究穿着,
就算把我支解也不會改變,
豈是一點威脅就可以動搖我的心。
(譯自屈原《離騷》)

屈原的愛國詩人形象,深入民心,但屈原是一個奇裝異服倡導者,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屈原是一個特別注重外表修飾的人,
他認為這是一種美德,在屈原的作品中,提及穿着打扮的文字非常多,
描述大膽外露,觀點離經叛道,完全超出我們想像,形容他為時尚之父,絕不為過,看看他在《九章》中如何描述自己:「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成語「奇裝異服」就源於此。屈原是一個完美的浪漫主義者,特別鍾愛花花草草,
他在《離騷》中多處提及採集香草,喜歡用來做佩飾,修飾自己外表,
他還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時裝宣言:「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屈原不可能不知道發出這樣宣言的後果,但他的立場如此堅定,
反映他對現實非常失望和悲憤,才會說出這樣驚世的宣言。

稱屈原為時尚之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
反對的人會批評他衣着浮誇,違反儒家禮儀,
認為他的時裝宣言只是邪教,一點正氣都沒有,怎能稱得上時尚之父?
其實剛好相反,屈原不單只不是一個儒家反對者,
甚至非常推崇儒家禮教,只不過推崇儒家禮教多體現在他治國的理念上,
在審美情趣上屈原則較傾向道家的自然,講求無拘無束,自我解放。
因此屈原的性格是儒家與道家的綜合體,他遵從儒家道德的教訓,
但不會盲目,他講求道家的忘我,但不會放縱。
屈原性格非常複雜多面,他激情愛國,浪漫憂鬱,
既嚴謹又率真,既前衛又尊古 ;他既是天才,又是瘋子,
這樣亦正亦邪的性格在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作為時尚之父,當之無愧。

貨號: 9789570841671 分類: , ,

第一部 
第四章 潮流推手

獨孤信:側帽
公元五零ニ年,獨孤信出生在北魏一個小鮮卑部落,
原名獨孤如願,他是一名大帥哥,
人長得一表人才,精於騎射,
軍中眾人稱他為獨孤郎,他非常自戀,
特別講究修飾打扮,又喜歡耍帥。
有一次到郊外打獵,等到晚霞滿天,
策馬回城,迎風急馳,帽子無意中偏到一邊,
第二天起來一看,
滿城人都側戴帽子,
效仿這個帥呆子的新造型,
獨孤信的側帽潮流從此留存佳話。
獨孤信由年輕帥到老,
終年五十五歲。

蘇東坡:東坡巾
宋代蘇東坡是生活藝術家、時尚達人,
他的生活態度、情趣、喜好,都被視為時尚而加以模仿,
以他名字所冠名的穿着和美食十分之多,
東坡巾、東坡肉、東坡餅、東坡魚、東坡壺等樣樣流行。
凡與蘇東坡有關的一事一物,都變成眾人收藏,
他的影響力之大,相對時下的時尚達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至於蘇東坡戴的東坡巾,名氣更是非比尋常,士大夫們都爭相效仿,
東坡巾又名子瞻帽,筒高檐短,帽子由堅挺的烏紗製成,
內外兩層,內層高外層低,外層疊出四角,
其中正對兩眉中心的一角分開,
東坡巾直到明代仍然在士大夫中盛行,
只是將高度降低,並在腦後加上一塊紗帛,隨風飄動,
現今雖沒有人戴東坡巾,但其實它並沒有真正消失,
只是借屍還魂成為裝修工人的折紙帽而已。

諸葛亮:羽扇
頭戴綸巾,手持羽扇,指點江山,
這就是諸葛亮的形象。
歷史上以一件飾物來塑造一個人的形象,並不是沒有,
但好像諸葛亮般家傳戶曉,則少之又少。
諸葛亮的羽扇綸巾形象太特別了,以至人們很少懷疑過,
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的羽扇綸巾,指的是周瑜。
羽扇綸巾得以成為諸葛亮的專有形象,
有賴元代《三國志平話》的廣泛流傳和元雜劇中的三國戲,
加上後來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描述,
和王圻在《三才圖會》對諸葛亮的描畫,並把綸巾命名為諸葛巾,
諸葛亮的羽扇綸巾形象塑造就徹底完成了。
自從諸葛亮的羽扇綸巾形象深入民心,
扇便成為文人士大夫身上不可缺少的飾物,
千古風流,入型入格,同時扇亦作為傳達心聲和互相饋贈的禮物。
北宋以前中國只有羽扇和團扇,
折扇是作為貢品從日本和高麗傳入中國的。
折扇在中國廣泛流行於明朝,當時大量日本折扇進口中國,
才得以在民間流行,成為文人的時尚必備玩意。
日本折扇原是上朝用的小冊子,原型來自中國的簡牘,
一片片的簡牘被日本人在底端加上結繩,成為扇狀,
並在上面貼上紙,紙技術自唐代傳入日本。
折扇傳入中國後又被中國加以改良,
把原先單面貼紙改為雙面貼紙,並將貼骨改為插骨,
並增加了骨的數量,由原先五至八根增加到十四根。

貨號: 9789570841671 分類: , ,

第二部 
第一章 變革

漢服已死,
漢服當然沒有死,
我想說的是漢服在漢代以後已不是純正的漢服,
而是與不同文化互相交融和碰撞出來的混合服。
中國上下五千年,
如果沒有外來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是不會發展成現在的模樣的。
漢族以華夏民族自居,
並貶稱四方文化相對低下的民族為「四夷」,
但是沒有四夷的文化交融和碰撞,
恐怕華夏文化會大大失色。
其實文化融合沒有想像中可怕,
融合不但沒影響中國服飾的偉大,相反,
正因為中國文化能吸收外來文化而不斷地發展,
才不至於長期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下僵化。
中國服飾經歷了五次重要變革,
無論變革的起因是軍事需要,
抑是自然融合、主動吸收、政治壓迫或大勢所趨,
變革不但沒有令中國服飾衰落,
反而如混血兒般,越混越美麗。
第一次變革在春秋戰國,胡漢混交,為了軍事需要,
趙武靈王在軍中實行胡服騎射,
變革主要體現在從穿裙改為穿褲。
第二次變革在魏晉南北朝,
西域與中原混交,因為戰亂動盪,
不同種族服飾大交流,是自然的融合。
第三次變革在唐朝,
與世界文明混交,大量外使來朝,
加上唐人主動吸納外來文化的個性,
使唐代服裝帶着濃厚世界主義色彩。
第四次變革在清代,
不只滿漢混交,同時還有中歐混交,
滿清入主中原,漢民族被迫剃髮垂辮,強行易服;
歐洲傳教士來華,清政府初嘗歐洲時尚玩意,
如果滿漢混交是壓迫,
中歐混交則是友好開始,無奈以戰事結束。
第五次變革在民國,
工業文明與封建文明混交,
民國流行中西混搭,
中式長衫配西式革履,
這種穿衣風格就像工業文明與封建文明的碰撞,
是大勢所趨。

貨號: 9789570841671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