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應該根據生產成本?價格必須比競爭者低廉?
削減成本是提振利潤的好方法?營業毛利率會造成大誤導?
淨利是有效的評量標準?用績效評鑑員工表現是好主意?
如果你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YES,或是你沒有把握,
請立刻翻開本書,顛覆你過時且要命的舊觀念,
千萬別讓你錯誤的商業知識搞砸了你的事業!
你缺少的不是新知識,
而是沒有好好思考已經了解的事!
「我們不須變得更聰明,也不須學習各種新技巧、更辛苦地工作,或吸取大量額外的知識。在知識、技巧和聰明才智上,我們已經擁有所需要的。本書承諾的改進在於,提升我們對如何善用既有才能的思考。」──德賴柏格
你知道嗎?
‧以削減成本來提振獲利是無效的?
‧預算會鼓勵超支,還會扼殺機會?
‧獎金會降低績效,罰款會鼓勵錯誤行為?
我們學到有關企業的許多知識都是錯的,
大多數人的觀念可能是很危險的想法。
現在就是挑戰你的假設、
學習真正能幫助你成功的最佳時機。
本書協助你提升思考能力,徹底改變你的做事方法。
從最根本的思考癥結談起,
教你擺脫原始「穴居人」的思考原則和陷阱,
以簡單易懂又有趣的例子說明
經營企業常遇到的定價、成本、評量、預算與規畫等問題及迷思。
本書徹底顛覆
你所知道的企業經營常識
不只如此,
你對一般事務的思考方式也將大幅改觀!
這是一本為不受傳統束縛、
只接受真知灼見的商業人士所寫的企業聖經!
作者挑戰現代商業神話,
把真實呈現給敢於超越現況、迎向新機會的你!
擅長創意思考,專為企業解決疑難雜症的德賴柏格,
以豐富的顧問經驗結合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的發現,
駁斥許多誤導大眾的陳腐觀念,
教大家以更好、更有生產力的方法解決問題。
作者:阿拉斯泰爾‧德賴柏格
Dryburgh Akenhurst顧問公司執行長。曾在十三個不同的國家工作,在六家公司擔任過財務主管。於英國皮爾森集團(Pearson Group)當過三年的內部顧問,後來出任集團旗下一家子公司的商業部主管。之後創業成為獨立顧問業者,專為企業解決各種管理問題。
德賴柏格每個月為《今日管理》(Management Today)雜誌寫專欄,並在各地向企業領導人發表演講;他被英國企業顧問協會(IBS)形容為「卓越的逆向思考顧問」,也被《今日管理》編輯稱為「永遠超越框架外」的人。德賴柏格推翻多數人的思維方法,創造出令人驚奇但又極為實用的解決方案,挑戰許多流行的企業策略與運作方式。
譯者:吳國卿
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從事翻譯工作二十餘年。主要譯作有《亞洲未來式》、《下一波全球經濟浩劫》、《下一波全球金融危機》、《下一波全球新貨幣》、《下一波全球貨幣大崩潰》、《下一波全球貨幣大戰》、《跛腳的巨人》、《父酬者》、《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震撼主義》、《下一個榮景》、《碳交易》、《成王之路》、《移動力》等。
前言
Chapter 1 為什麼有志難伸?要如何突破?
為什麼做「對」的事,感覺卻完全「不對」?/
見識穴居人的大腦/思考陷阱
Chapter 2 定價的迷思
定價應根據生產成本?/為什麼成本加成計價會毀了你的事業?/
定價方法應該合理?/定價應該前後一致?/差異化定價很狡猾/
價格必須比得上競爭者?/成本較高的產品,定價應該更高?/
真正有效定價的關鍵/小心陷阱
Chapter 3 削減成本
削減成本是提振利潤的好方法?/按部就班
Chapter 4 評量
你可以評量,但應不應該管理?/營業毛利率是個大誤導/
為什麼淨利不是有效的評量標準?/鐵三角:獲利、成長、風險/
管理報告不會告訴你的事/效率評量卻摧毀了效率/
合宜評量的要素/你需要兩位財務主管/
什麼才是好的評量?
Chapter 5 預算與規畫
預算如何扼殺機會/專注在績效,為什麼會摧毀績效?/
預算如何鼓勵超支/預算如何阻礙你思考未來/
預算如何激勵「魯莽的審慎」/區分預算與規畫/
讓預算發揮長期效用/利用投資報酬率原則/
區別預期、需要和可能性
Chapter 6 有用的格言
你如何選擇通用原則?/壞想法的六個根本原因
Chapter 7 誘因
我們什麼時候變成投幣啟動的機器人了?/誘因無法處理複雜問題/
誘因降低合作意願/缺乏動機或方法不對?/你無法增加動機/
為什麼誘因招來這麼多麻煩?/一些確實有效的「激勵」策略/
金錢獎勵不能完全取消/你該如何處理誘因?
Chapter 8 該是思考「思考」的時候了
你開始變成偏執狂了嗎?/思考你的「思考」
Chapter 9 接下來該做什麼
解放自己
但還有更多……
前言
想像一場高賭注的撲克牌局,在過程中會有數百萬美元輸贏,所有玩家都讀過同樣的書,了解打牌的手法,完全知道在任何情況下如何計算機率,在牌局中都拿到同樣的好牌與壞牌組合。儘管如此,贏錢的總是那少數幾位玩家。他們到底有什麼祕訣?
同樣的問題適用在企業。全球化意味著我們或多或少都得進入相同的市場,利用相同的供應商。透過網路,我們能汲取相同的資訊,從相同的企管學校學到同樣的觀念。那麼,我們該從哪裡獲得長處和競爭優勢?
不管你是撲克牌玩家、大型全球公司的執行長、一人事業,或正在為職涯累積經驗的企業員工,可長可久的競爭優勢都來自相同的地方:你的腦袋。撲克牌玩家知道,想不斷在高賭注牌局中獲勝,要比別人對心理學有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對自己和對手的心理。這個道理在企業也一樣,只是比較鮮為人知。
這是你領先賭局的機會,我希望你好好把握。
Chapter 2 定價的迷思
定價應根據生產成本?
這是一個很糟、很糟的想法,我們待會兒就知道。不過,即使這是很好的想法,也不可能實行。嘗試實行這個想法會讓你掉進一團混亂和矛盾中。想了解為什麼,請聽聽下述的故事。這是眾多說明這個論點的故事之一,但我覺得它特別有說服力,甚至可能是真的。
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一名貴婦走進來,看到畢卡索。過了幾分鐘,她鼓起勇氣接近他,並開口問:「畢卡索先生,您願意為我畫一幅肖像嗎?我會付您開出的任何價格。」畢卡索點點頭,拿起一張菜單,利用背面,在五分鐘內素描了那位女士的畫像,然後遞給她,並說:
「五千法郎。」
「但是,畢卡索先生,您只花了五分鐘畫它。」
「不,夫人,它花了我一輩子。」
即使你不是著名的藝術家,這句話也適用在你身上。
有一家公司專門提供大量科學數據的資料庫。某天它最大的客戶之一,一家全球性藥品公司找上門,要求一套客製化的介面。這家公司認為需要十二天的時間設計程式,並且報了價,客戶也接受了。收費多少?一百萬英鎊。
這個價格是高,還是低?假設你想根據做這個工作所需的時間訂價格,那你該以多少時間計算?畢卡索的堅持有其道理,他認為不是做特定工作花的時間,而是他花了多少時間達到能做那個工作的時間。就畢卡索的例子來說,那是他畢生努力的時間。對這家資料庫公司來說,能夠建立客製化介面的成本不只是設計程式的工作,而是組織資料庫的成本,以及很重要的是,把資料庫以很容易建立介面的方式編碼。這個成本就像一百名資深工程師工作二十年。這讓一百萬英鎊看起來似乎撿到便宜,就像五千法郎就買到畢卡索畢生心血的成果很便宜。
這也是身為顧問的我嘗試避免按日計算向客戶收費的原因。和大多數知識工作者一樣,我花了多年時間學習做我的工作。有一次,我和一個團體談話,後來其中一名成員在沒有我進一步協助的情況下,改變了他經營事業的一些做法,並且在隔月和以後的每個月讓他的所得增加了一○%。我該怎麼收費?以五分鐘的工作時間計費?或根據我在這個主題投入的漫長研究時間?我該不該把花在練習當優秀演講人的時間也算在內,因為這關係到他能不能專注聽我說話?(順便一提,我告訴他的是利用區隔定價計畫,所以如果你專注看本章,也可能大幅提高你的利潤。)
還有另一件事。和大多數知識工作者一樣,我在思考別的事情、甚至在我睡覺時,做了許多了不起的工作。如果有問題困惑著我,我會嘗試先把問題擱下,帶兒子到公園玩,吃晚餐,然後上床睡覺。等我早上醒來,問題的答案自然浮現。這對以解決困難問題為業的人來說是很正常的運作程序,但這為按時計費帶來一個有趣的問題。你希望我按照花的時間計費?很簡單,時鐘從我們初次見面起跳,持續每天二十四小時,直到完成這個專案。附帶說明,由於許多工作是在潛意識的層次進行,人可以同時處理許多事,所以我同時向其他客戶收取同樣一天二十四小時、一週七天的費用相當合理。如果你能接受,我會很樂於向你按時計費。
好吧,你說當「生產」牽涉的是腦力時,我接受「根據生產成本計價」行不通。但如果是像商品這種實體的東西,而不是服務呢?抱歉,成本加成計價法(cost-plus pricing)也行不通。
想想飛機引擎,它需要許多複雜的材料,以及許多人花費時間組裝才能完成,但真正的成本並非材料或人力。有趣的是,成本是在設計,但真正的價值是知識。這指的是什麼?顯然設計有其價值,許多公司可以依照設計藍圖製造金屬、塑膠或橡膠的零件,但全世界只有兩家公司,勞斯萊斯(Rolls-Royce)和奇異(GE),知道如何設計大型飛機引擎。有趣的是,這只說了故事的一半。我曾和一位勞斯萊斯的人有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談話,內容是智慧財產權保護。我問,會不會有人剽竊你們的引擎設計?他回答,他們可以偷,但偷了並沒有多大用處。確實有人可以分解引擎,並製造出一模一樣的複製品,但卻飛不起來。事實上,有些部分會融化,或者斷裂。你必須有材料科學的知識,這是無法從引擎本身模仿來的。光有完整的設計藍圖還不夠——你必須知道如何製造它。這是同樣的道理——引擎的價值與勞斯萊斯六十年的製造引擎歷史無法分割。
因此,我的看法是,即使是實體的東西,真正的價值在於製造它的知識,而不是製造東西的具體成本,因此根據生產成本定價也沒有道理可言。不過等一等,你說我作弊。我舉的例子是飛機引擎,是很先進的科技產品。那麼比較普通的東西呢?
好吧,運動鞋和運動衣呢?這些東西夠「普通」吧?看看這市場,像Nike這類有品牌的產品,售價高過同樣品質、但較不知名或沒有品牌的產品,雖然它們很可能出自相同的工廠,或以相同材料製造。這是情況略有不同的相同道理——銷售這種產品的成本,包含許多在生產之前就發生的成本。對顧問或藝術家來說,這種成本是學習做他們的工作所花的成本。對飛機引擎製造商來說,那是數十年的研究與發展。對運動衣製造商而言,則是行銷與打造品牌。
Chapter 4 評量
效率評量卻摧毀了效率
戴爾(Dell,電腦公司)向來會追蹤每通電話的「處理時間」,但這只會鼓勵接電話者轉接投訴電話給別人,讓它變成別人的問題。約四五%的電話被轉接,每週四十萬通顧客的電話中有七千通被轉接七次以上。
大約在同一期間我使用戴爾也出問題,當時他們五度派出工程師來更換不同的零件。但這對我的電腦沒有幫助,我也不覺得驚訝,因為我碰到的似乎是軟體問題。不過,這倒幫了戴爾接線生的忙,提供他們快速掛電話的好辦法。即使不管對商譽和顧客好感的損害,這種情形對戴爾的淨財務效應也極為負面。我不知道工程師出診問題電腦的成本多高,但至少也等於幾個小時的打電話時間。等他們派出五次工程師後,成本早已超出給我一台新電腦了。這個故事讓戴爾付出慘重的代價,但根據「處理時間」的評量標準,一切進行順利—處理電話時間很短,因為每次我打電話,他們就派一名工程師來搪塞我。
戴爾創造了一套積極鼓勵和獎賞不良服務的系統。接線生愈快讓顧客掛電話(藉由提供像工程師到府服務這種錯誤的解決方案)或轉接給別人,顧客感到的挫折感愈深,但評量的成績卻愈好。
若回到當時,戴爾的解決辦法真的很簡單。停止專注在個別電話的處理時間,開始評量解決一個問題平均花多少分鐘,不管打多少通電話。瞄準在一通電話中解決多少問題,不管電話花多久時間。
我可以舉許多例子說明不用腦筋的評量會造成反效果,以下只是其中幾個:
一、醫院訂出「沒有人必須等候治療超過X週」的目標,開始把接近時限但較不危急的病人列為優先,而不是以雖然較晚加入等候名單、但較危急的病人為優先。
二、銷售人員藉「買業務」的方式達成營收目標,也就是用讓公司虧錢、高得可笑的折扣賣給顧客。
三、教師嚴格根據考試成績做評量,專注於「為考試而教學」,結果是索然無味的課程,和讓學生毫無興趣跟隨教材進入更有效果的學習。
Chapter 7 誘因
我們什麼時候變成投幣啟動的機器人了?
事實上,沒有。過去數十年來,隨著全球經濟市場愈來愈強調以金錢誘因來創造績效——與績效連動的薪資、股票選擇權、高層主管的紅利快速攀升——在另一個領域卻在進行一些不一樣的研究。社會科學家在一連串精心設計的實驗中,發現了真正激勵人心的因素。這些發現相當出人意料,甚至令人震驚。不過,也許最讓人震驚的是,這些社會科學家想傳達這些發現給企業人士、提供他們運用時,卻無法與他們溝通。
金錢誘因不會導致忽略其他動機?
除了爭取加薪、獲得紅利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理由促使人們想把手上的工作做好,包括下列這些理由:
● 社會壓力:不想讓同事失望。
● 競爭:爭取榮譽感,能力獲得肯定。
● 工作本身帶來的滿足感:不管是護士協助病人康復,或軟體設計師創造很酷炫的產品。
● 非財務的認可:例如為獲得獎項、同事的尊敬或只是簡單的道謝。
沒有人會爭論這些誘因;我們大多數都在尋找至少其中幾項,並且在管理他人時也以某種程度利用這些誘因。較不為人知的是,金錢誘因會摧毀或降低這些誘因的效用。讓社會科學家來解釋其中的原因吧。
葛尼茲(Uri Gneezy)和魯斯提契尼(Aldo Rustichini)兩名研究者,研究以色列一所幼稚園的孩童。這家幼稚園在下午四點鐘關門,父母必須在四點前去接小孩。如果他們不接走小孩,就必須有一名老師留下來照顧孩子。
在頭四週,研究者記錄有多少父母遲到。然後他們決定改變,開始採取罰款的方式。如果家長不在四點十分前出現,就必須罰款十謝克爾(shekel,以色列貨幣,在當時約等於三美元)。這會產生什麼效果?遲到現象開始穩定增加,最後幾乎達到採取罰款前的兩倍。
該如何解釋這種奇怪且完全反效果的結果?一旦放棄「合邏輯的邏輯」並開始運用心理邏輯時,問題就簡單多了。不要假設家長是理性的經濟人,也就是投幣啟動的機器人。把他們當做有各種動機的人類,有些動機比其他動機強。在初期沒有罰款,但有一種強大的誘因促使家長準時到達:不希望造成老師的不方便。這時,遲到的父母會感到愧疚,所以努力準時到達。
採用罰款後改變了遊戲規則,排除了愧疚的成分。家長將罰款視為延長照顧小孩時間的費用。想想看—當你遲到而支付十謝克爾時,你會對自己說「我做了一件壞事被罰款」,或「我在利用一種額外服務選項的好處」?這道理應該不用說大家都知道。
現在,把這種邏輯延伸到有機會獲得獎金的員工身上。獎金傳達的訊息是:「付出額外的努力,發揮你最極致的能力,我們會給你更多獎金。」
這個訊息可用兩種不同的方式解讀:
● 「最高績效是一種選項,達成就可以賺到更多獎金」;
● 「如果達不到最高績效,就會被懲罰(部分酬勞會被扣留)」。
如果你是員工,你會選擇哪一種解讀?顯然會是第一個。誰會希望被懲罰?然而這製造一個讓員工做如下反應的機會:「謝謝你提供的獎金,但我只要基本薪水就好。獎金你自己留著,我只要表現能過關,或拿出很普通的績效就行。順便一提,也謝謝你讓我忘掉所有其他我可能想更努力工作的理由。」
結論是:強化獎金誘因,就會消滅其他誘因。所以,你最好確定獎金誘因大到足夠發揮效果。壞消息是,大部分情況是沒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