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內耗」拖垮你的人生!
每一個快撐不下去的時刻,都值得打開這本書!
──52個諮商故事,帶你終結創傷,找回自我──
感覺好累的你,有這些症狀嗎?
- 容易情緒失控
- 擔心別人討厭自己
- 總是把「我習慣了」掛嘴邊
- 習慣討好每個人
- 明知有毒關係卻走不開
- 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
事實上,你不是難搞也不是玻璃心,而是太壓抑了!
過分善良、無法說不、不配得感……,這些都是情緒內耗的徵兆,
也是讓你覺得「好累、很煩、沒力氣」的原因。
身為諮商心理師的作者,她發現許多人之所以有著難解的心理問題,
絕大多數都是因為不了解自己,所以才會一直陷入盲區,進而內耗。
其實,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害怕面對真實的自己,
因為害怕面對,所以活在舒適區,用習慣的行為生活、做事、交際,
正因如此,才會一再地痛苦、無助、糾結、崩潰、煩惱、迷茫。
因此,作者整理了52個常見的內耗型心理困擾,
從故事出發,陪你看懂情緒盲區,進而理解自己、改變自己。
如果你也有下列症狀,翻開本書,找出對應的方法,
最終,你一定能清醒,走出內耗。
〔症狀1〕過分討好▶▶▶學會自我設限和拒絕
沒有任何一個人、一件事,值得你放棄生活,不留一點愛給自己。
〔症狀2〕情緒失控▶▶▶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了解就算把目標定得完美,也無法減少壞事的發生。
〔症狀3〕愛錯成癮▶▶▶甩掉偏見、調整自己
愛情裡沒有最好的人,只有最適合你的人。
〔症狀4〕童年創傷▶▶▶學習與創傷共生
帶著傷痛和障礙努力生活,會讓你和那些坐以待斃的人有所區別。
〔症狀5〕不配得感▶▶▶大膽擁抱美好,你值得更多
信念可以影響行動,行動可以形成習慣,最終你將推翻「我不配」的桎梏。
〔症狀6〕選擇恐懼▶▶▶不是放棄選擇,而是儘快做出選擇
因為只有完成選擇,你才會跨越這道關卡,繼續前進。
當你願意對自己好一點,人生也會開始不同。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
水淼∣《20幾歲就定位》暢銷書作家、心理諮商顧問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張玉琦│關係溝通講師、作家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依姓氏筆劃排列)
▍好評推薦
擺脫虛假自我的束縛,喚醒沉睡的真實自我,欣然迎接理想的人生。──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你才是生命中最需要被款待的貴賓!透過本書深入認識自己,你才能真正做到款待自己。──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你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好好照顧別人。你先不委屈,關係能走下去。──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作者:大將軍郭
身兼青年作家、諮商心理師、北師大心理學碩士及自媒體人等多種身分。其微信公眾號「我們心裡都有病」收獲近50萬忠實粉絲關注。大將軍郭有14年心理諮商經驗,致力於感性且實用的方式傳播心理學知識,精準而無痛地治癒當代年輕人。讀她的文字,既能帶你從心理學角度認識自己,又能讓你在唯美詩意間感受生命的美好。
代表作品包括《你對誰都好,就是對自己太差》《世界偏愛自愈自樂的你》,並遠銷韓國、新加坡、越南等國家。
【作者序】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
前言
Part1 內耗與痴纏:沉迷在假我的遊戲
第一章 習慣成癮
1〔取悅症〕你對誰都好,就是對自己太差
2〔自證預言〕你擔心的事,總是很容易發生
3〔扭轉受害者心態〕別再認為全世界都與你為敵
4〔受挫敏感〕寧願認輸,也不願行動
5〔選擇恐懼〕陷入選擇,卻總有理由不做決定
6〔冒牌者症候群〕很怕被你發現,我一直在冒充另一個人
第二章 情緒內耗
7〔情緒隔離〕你的悲傷,應該被看見
8〔表達無能〕除了生氣,你什麼都不會
9〔情緒失控〕情緒像一顆不定時炸彈,總會先傷害自己
10〔容貌焦慮〕鏡子裡的你,永遠不完美
11〔假性焦慮〕你已經被「焦慮」害慘了
第三章 關係痴纏
12〔愛錯成癮〕總是愛錯人,也許你是故意的
13〔被動即防禦〕在愛情中被動,是保護自己的方式
14〔寄居蟹人格〕一言不合就封鎖,你可能是「寄居蟹人格」
15〔被動攻擊〕看似妥協,卻一定會還擊
16〔惡性關係循環〕那些分不掉又好不了的戀愛
17〔宿命型婚戀〕有這種婚戀觀的人,可能永遠遇不到合適的人
Part2 醒覺與重塑:初見陌生的真我
第四章 假我覺醒
18〔心理「奶媽(爸)」〕你從未停止哺乳「巨嬰」
19〔自我厭惡的投射〕別為他人的自卑買單
20〔嫉妒的邊界〕小心嫉妒背後的隱性傷害
21〔習慣即創傷〕最怕聽你說「我習慣了」
22〔配得感〕人生怕的三個字是「配不上」
23〔備胎心理〕給不了你現在的人,也給不了你未來
24〔課題分離〕「我很重要」,可能是一種幻覺
25〔恐懼愛情〕有時候無法戀愛,也許並不是愛情的問題
第五章 擊碎假我
26〔告別低自尊〕「迴避」無法解決問題
27〔習得性無助〕嘴上總說「我不要」,身心卻很誠實
28〔創傷的強迫性重複〕難以自拔的畸形戀愛
29〔跟原生家庭的較量〕你是用談戀愛的心態,跟父母相處嗎?
30〔「巨嬰」的愛情〕這不是愛情,是虐戀
31〔尊重真我的內心需求〕你想過自己可能會「孤獨終老」嗎?
第六章 真我重塑
32〔跨越「未完成事件」〕為什麼有些傷,你就是忘不掉?
33〔告別童年創傷〕童年的不愉快,如何讓自己好起來?
34〔重建安全感〕你之所以焦慮的真相
35〔擊碎反事實思考〕後悔也無法改變事實
36〔內向的優勢〕我不是高冷,只是有點內向
37〔「喪失」的意義〕上一季的人都與你無關
38〔終止自我攻擊〕他不愛你,可能就是他沒眼光
39〔升情緒價值〕能相愛多久,要看是否能提供「情緒價值」
40〔用真我去愛〕他沒有以前對你好了?這才是真正戀愛的開始
Part3 秩序與新自由:越醒覺,越自由
第七章 認識全新的自我
41〔與焦慮相處〕社交焦慮,究竟在不安什麼?
42〔應對冷暴力〕遇到冷暴力,如何「救」自己?
43〔彈性認知〕你永遠有犯錯的權力
44〔清醒判斷〕兩個重點,辨別婚戀關係中的危險分子
45〔擺脫束縛〕說你強勢的人,其實是不夠懂你
46〔悅納自我〕無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該怎麼辦?
第八章 掌控真我的新人生
47〔迷惘就是轉機〕你感到迷惘時,是一個絕佳的起點
48〔自給自足的安全感〕所有的安全感,都源於你的蓄謀已久
49〔積極關注真我〕有人對你惡言惡語,也會有人用善意回應你
50〔放下聖母心〕沒有那麼多需要你拯救的人
51〔做隻野猴子〕大多數人的選擇,就代表沒錯?
52〔讓真我進化〕萬箭穿心,也要活得光芒萬丈
【作者序】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
在本書出版後的一次讀者分享會上,有一位讀者向我提問:「我真的很想多了解自己一些,有沒有什麼好的心理學方法呢?」
這個提問當然有取巧的回答,比如「我的書裡就有」,然而我當時還是反問他:「了解自己,你真的準備好了嗎?」這位讀者有一絲困惑:「我還需要做什麼準備嗎?」
這本書緣起於我作為諮商心理師的工作感悟。心理學上有一個共識──所有的問題和困擾最終都會回到「自我」這個母題之中,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每個人都繞不開的功課,然而我們常常缺席這門功課。
我曾經認同缺席的原因是「暫時缺少方法」。然而如今再回望「認識自我」這一母題,我更加確定,認識自我也是某種冒險。正如尼采所說:「你們無法承受自身,你們的辛勞是一種逃避,是意圖忘卻自我。」
所以當時的我才會問:「你真的準備好了嗎?」那麼你呢,你真的準備好開始冒險了嗎?
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害怕面對真實的自己,甚至會因為恐懼而躲藏。恐懼源於對自我的陌生感,是本能的對未知的抗拒。如果不去認識真實的自己,我們就可以在熟悉的框架中,在既定的規則下去生活,無須調適,無須改變,哪怕「假我」要跟困擾和痛苦做伴,但熟悉的困擾和痛苦會讓我們更覺得安全。我們還會自我麻痺,就像本書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句「我習慣了」,這句話是很多人慣用的自我安慰話術,也折射了僵化的思維模式──「習慣了就好了」。
習慣成為假的自我,習慣了困擾和痛苦,就真的「好了」嗎?其實,熟悉和習慣只是我們不敢面對「真我」時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的確,認識自己是危險的,也會經歷痛苦。當我們發現「自我」當中仍有很多未被看清的地方,我們會懷疑自己原來是這樣的嗎?亦會焦慮自己該怎麼去面對自己,甚至會否認「這不是真正的自己」。
以上「危險」的心路歷程,我經歷過,我的大多數來訪者也經歷過,而這場冒險的結果是我們都獲得了某種獎賞,在直面陌生和未知之後,發現了真實的、全新的、告別痛苦的自我,這正是危險中的迷人之處。
⏹︎ 你準備好「認識自我」了嗎?
在後疫情時代,雖然你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雖然你偶爾還是膽怯,但你可能也隱約意識到了,認識自我已成為不得不做的功課。穩固好生活的「小環境」,搭建牢靠安全的「個人生活系統」,是我們保衛生活的最後堡壘,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要花更多時間和自我相處,再也不能缺席這門功課了。
是時候開啟這段危險而迷人的旅程了,我很確定的是,你會發現對自我的陌生感也是一種靈動的生命力之感,認識自我是一種「自我更新」,讓你每時每刻都能體驗生機和活力,「自我」會源源不斷地給你驚喜。
六年前我寫下這本書,這六年間我時常翻看它,像一種自我檢閱,這些文字也成了自己丈量「自我更新」的標準。我時常問自己,我對自己的了解又多了幾分?是否依然有陌生的、尚未察覺的部分被隱蔽在別處?
現在我的答案是,「自我」中的陌生感會一生相隨,「自我」不是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我們這一生都在隨「自我」舞動。但亦有別的可能,今時今日的舞步,也會引領來日「自我」生長的方向。
六年之後,這本書即將再次出版。部分內容我保持了文字原貌,曾經的熱忱、篤定與堅守都毫無保留地呈現其中,也做了許多內容的擴充和延展,是如今心境的開闊、鬆弛與欣悅的融合。
這本書的再版於我而言,是再次體驗陌生感的冒險,也是我發出的邀請,誠懇邀請你一起加入。
已向不惑之年挺進的我,仍對這個世界迷惘,有時也對自己無措,雖然困惑,卻一直沒有停止探索。世界有邊界,自我的版圖卻始終有自我更新反覆運算的可能,多了解自己一寸,就多一寸樂趣。
5〔選擇恐懼〕陷入選擇,卻總有理由不決定
以前一起工作過的實習生發消息向我求助──到底應該留在現在的公司,還是換工作?距離上一次他向我提問「出國留學還是在國內工作」,已過了兩年。雖然拋給我的問題不同,但無助和焦慮的心情絲毫沒變。
印象中他經常在面臨選擇的時候猶豫不決,大到工作方向,小到衣食住行,他的人生好像一直充斥著難倒他的選擇題。他的這個問題被稱為「選擇恐懼症」,這樣的人難選擇、易焦慮,很難果斷地做出決定。
生活中這樣的人有很多,每天一睜眼就欠生活一個答案──我該選什麼?你要是鼓勵他們快速做選擇,調整心態,他說不定會睜著一雙無辜的眼睛告訴你:「沒辦法,我就是如此糾結的人。」
⏹︎ 糾結,是一種心理暗示
其實,他不是沒辦法,只是不想有辦法。選擇恐懼症是他給自己的心理暗示,糾結是他給自己的難題,他不相信自己能快速做出選擇。選擇焦慮背後的第一層真義就是,他用自我暗示阻礙著自己快速做決定。
通常我們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做出那樣的人該做的事。你認為自己是善良的,就願意幫助他人;你認為自己是誠實的,就會拾金不昧;你認為自己是弱小的,就更習慣於尋求保護;你認為自己是糾結的,才會在選擇面前左右為難。
你賦予了自己一個糾結的人物設定,跟你賦予自己幽默、懂事、善解人意、貪玩、好奇等設定並無差別,每一種設定都會促使你過上對應的人生。雖然糾結並不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甚至有些負面,但有時它依然有著正面的意義。
因為糾結必定使你思前想後,跟衝動脫離關係,這樣的狀態會讓你認為自己是個考慮周全的人。只是你誤解了二者之間的區別,做出了錯誤的判斷,過度分析利弊、過長的選擇過程不但不周全,還會讓你進入一種不堪重負的糾纏不清的狀態。
你或許享受深思熟慮的過程,因為這說明你在用理性處理問題,你會欣喜自己是一個成熟的人。但最後它將變成一種折磨,因為每一個選擇的落地都在於做出決定並付諸行動,而你遲遲不肯落筆,一片空白的答卷讓你更加焦慮。
如此循環往復, 糾結這一設定加劇了你的選擇焦慮,選擇焦慮又會再次驗證你的糾結。你如果不跳出這個怪圈,就永遠像一頭戴著眼罩圍著磨盤打轉的驢。當然,並非所有選擇恐懼症的人都是「慣犯」,他們可能偶爾遇到這樣的困境,但反應是相似的,「選擇恐懼」只是表象。
⏹︎ 「選擇恐懼」只是表象
有趣的是,大多選擇恐懼始於你的生活出現了問題,選擇困難只是一個表象。就像你的免疫力出現問題,它可能會反映在皮膚過敏上,也可能反映在感冒發燒上,你要擊退的不只是身上的一片紅疹和一場高燒,只有提升免疫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的朋友到底是該留在現有的工作上,還是應該選擇新工作?他糾結了兩個月為什麼還沒有答案?選擇哪個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一直沒有弄清楚自己的職業方向和目標,他對自己的人生仍然感到迷茫。一路走來,他始終不夠果決,這是因為從一開始他就不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自己真正適合什麼,以自己的能力和條件究竟適合什麼樣的選擇。
將這個根源問題窄化為兩個選項的利弊分析是無法解決的,你只有像對付亂成一團的毛線一樣,順著線頭找到打結處再一點點解開,而不是急於決定用這團毛線去織圍巾還是織毛衣。
還有一部分人會將真正的問題隱藏起來。糾結於要不要換個工作、跟女朋友去哪裡度假、買筆電還是桌機,看似是你目前最關心的話題,但實際上,你或許只是用做選擇來占據時間、精力,而這一陣子你本該去好好完成當下棘手的工作、解決你跟戀人之間的溝通問題,或思考個人存款如何規劃等。
你之所以陷入選擇並遲遲不做決定,是因為你害怕確定了答案之後你就不得不去面對那件你真正需要做的事。選擇的結束意味著你再也沒有理由躲避和拖延它。所以不如問問自己,在選擇背後,你真正的問題是什麼,你最重要的事是眼前這個選擇嗎?
你除了用選擇恐懼這個障眼法遮罩真正的問題所在,同時還可能會神不知鬼不覺地被眼前的選擇嚇破膽。你以為這個選擇重要到能影響你的人生,所以戰戰兢兢地思索,小心翼翼地衡量,生怕一步選錯,無可挽回。
實際上,工作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戀愛也只是一場戀愛而已,它們雖然有重要意義,但絕不會像你以為的那樣一役敗北,便不能捲土重來。慎重做出對的選擇固然好,但的確沒有必要給一個選擇賦予過重的意義,天真地以為只要做對了一個選擇,人生就能從此一片坦途。
職業成就要靠積累,那些在某項任務上拔得頭籌的人,此前必定付出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努力;美滿婚姻也需要夫妻雙方磨合,那些跟伴侶走到白頭的人,此前也在一次次戀愛失敗中調整了自己。如果你有能力支撐得住任何一個選項,或許就算最初沒有做出那麼完美的選擇,你也能走出一片天地;若是你本就弱小無能,即使選對了答案,也難善終。
重大的人生課題不會被一個選擇定局,更不必說那些微不足道的瑣事。買哪一雙鞋、穿哪一件衣服、去哪裡吃飯等都不過是小事,決定人生是否能真正散發光芒的,是做出選擇的那個你,究竟是怎樣的發光源。
⏹︎ 糾結,是因為你害怕承擔結果
還有一種選擇恐懼來源於害怕承擔結果。你擔心失敗,失敗會讓你察覺到自己的無能。任何因果剝去外部因素之後,都不可避免地落在自身,那些傾向於內部歸因的人,更容易把失敗的原因歸咎到自身。
選擇錯誤帶來的失敗並不可怕,承認這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一個錯誤的選擇就把自己釘在恥辱柱上接受內心的拷打:「要不是我自己不夠好,怎麼會選錯?」「如果我足夠優秀,就不會失敗。」這哪是一個簡單的選擇?你簡直是把它當成了自己人生的判決書。但其實,這個選擇就像一本厚書的其中一頁,你不翻篇,就永遠停留在那裡,再沒機會書寫今後的成功。
想想有些奧斯卡獎得主也演過口碑不好的影片,但沒有人會說他們不是優秀的演員,因為一次失敗不足以否定整個人。把你苦苦糾結選擇、擔心失敗的時間投注到選擇後的行動之中,往往更能說明你是一個優秀的、執行力強的人。
選擇恐懼症的終點不是放棄選擇,而是儘快做出選擇。因為只有完成它,你才會跨越這道關卡,繼續前進。當你知道任何選擇都有利弊,當你明白真正的恐懼來自哪裡,做出這個選擇就沒那麼難了。
畢竟真正的人生不是選擇完畢就可以高枕無憂,選擇之後的行動才是開始。抬頭看看天高海闊,路途遙遠且漫長,眼下的選擇渺小如塵埃,你還有必要這麼糾結嗎?
22〔配得感〕人生最怕的三個字是「配不上」
很多人對待情感的心態都很消極,總是難以相信自己會被真心喜歡,不敢接受他人的愛,哪怕自己動了心,也依舊望而卻步。
他們的核心信念也可以總結為一句話──「我配不上」,還有很多相似的表達,比如「我不值得」、「我沒資格」、「我不應該得到」等等,表述不一,但都反映了一種缺失和匱乏──他們沒有「配得感」。
⏹︎ 你是否總覺得「我不配」?
「配得感」是一個人內心對自己可以擁有什麽樣的生活的一種資格認定,配得感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不敢被愛──情感上沒有配得感;不敢購買高品質的物品──物質上沒有配得感;獲得成功卻抗拒享受成功──精神上沒有配得感。
一個人是否有配得感與他實際擁有多少東西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有些人即便已經在物質和情感上具備了得到和擁有的能力和資格,他也仍舊認為自己「不配」。所有局外人都告訴他並不是他想的那樣,但在沒有配得感的人的心中,「不配」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性的自我詛咒和自我設限。
缺乏配得感的人其實很多,可能也潛伏在你周圍。我有個要好的女性友人,以前我們經常談心,她暗戀一個男同學多年,卻始終不敢聯繫和表白,她總說對方很優秀,自己配不上。這位女性朋友膚白貌美、家境優渥,還是一位博士,我曾納悶這是何方神聖,會讓她都覺得配不上?她定居海外後終於向我們吐露真言,原來那位男同學是我們的共同好友,但恕我直言,男生並不如我朋友描述的那般優秀,就是個普通的陽光大男孩而已,甚至他的前幾任女友都遠不及她。
我一直以為是她為對方加上了愛的濾鏡,但回想她過去的一些表現,後來我才明白,她只是配得感太低。例如,別人送她一件禮物,哪怕價值不高、樣式普通,她也會覺得過於貴重,接受後坐立不安,總想著償還人情;在朋友的慫恿下,她買過一條很漂亮的裙子,但從來沒穿過,不是沒有合適的場合,而是她總覺得自己穿不出裙子的美。
配得感低的人特別容易內疚。在所有該享受美好的時刻,他們總是無所適從而又尷尬萬分,如果朋友把禮物硬塞給他們,他們還會慌亂不安,甚至逃避和生硬地拒絕。
當你有以下五種表現時,那說明你在配得感上需要反思了:
1.經常感到抱歉,常說「對不起」;
2.當別人讚美你時,你會感到尷尬和不自在;
3.對錢敏感,不敢輕易跟人談錢;
4.在物質和精神層面都不敢享受;
5.不接受美好的感情,因為你會不安。
⏹︎ 配得感低的人,往往都有情感匱乏的童年
配得感低的人真的不值得讚美,不配享受美好生活嗎?不是他們不夠好,而是他們總以為自己不夠好, 而這種「自以為」其實往往源於原生家庭。個體對自己最初的評價其實都源於父母(主要撫養人),父母認為孩子可愛,孩子長大後也更傾向於認為自己可愛;父母認為孩子值得,孩子長大後才不會覺得自己不配。
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很少直接反映在言語上,而是會滲透在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回憶童年,你的欲望或者你想要的東西會在什麽情況下被滿足?父母會在什麽時候讚揚你?什麽時候會說愛你,發自內心地對你微笑?
配得感低的人往往在童年時期頻繁經歷被拒絕和被否定,而他們獲得滿足和認可的前提往往是先達到父母的要求。例如,有的孩子從來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過想要的玩具,只有乖乖表現了一個月,父母才勉強買給他;有的孩子想出去跟朋友玩遊戲,只有在考試達到父母期望的分數時才被允許。甚至有時,孩子以為已經達到了被父母表揚的標準,父母卻還是認為不夠,總有別人家的孩子比他強,他們掛在嘴邊的都是自家孩子的不足,他們吝嗇表揚和讚美,那是孩子在童年中最稀缺的東西。
這是配得感低的根源,孩子在父母的評價中成了低價值的人,他們一次次重複著他還不夠資格,這種「我不配」的感受也一次又一次在他的心裡反反覆覆,最終形成了他的自我評價。然而,談論原生家庭對配得感形成的影響,並不是要去責難父母和不幸的童年。「配得感低」如同一種遺傳基因,一個配得感低的人,其父母至少有一方也缺乏配得感,因此父母並非有意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只是他們自己也受困於此。哪怕經濟條件允許,他們也不敢購買高品質的物品,省吃儉用沒什麽目的,只是一種習慣,每當他們說「我不需要」,內心真實的聲音其實都是「我配不上」。
⏹︎ 親愛的,你值得擁有更多
一個配得感太低的人,是會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因為時常覺得「我不配」,他們總是逃避和遠離各種變得更好、得到更多的機會,總是停留在委屈自己的行為習慣上。久而久之,他會習慣囚禁自我需求和欲望。當一個人的需求和欲望被壓制,結局就是他真的離更好的生活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幸運。
追溯來時路是為了讓配得感低的人看到它形成的路徑,即便這條路無法回頭,也可以用一定的方法在認知上「重走」這條路,改變「我不配」、「我不值得」的心態,大膽去擁抱美好。
我曾在微博上寫過一句話──「你值得擁有全世界」,我希望每個努力奮鬥的人都應該時不時地對自己說句話,你值得擁有更多,這是一種新的信念。信念可以影響行動,行動可以形成習慣,習慣可以反作用於行動,最終你將推翻「我不配」的桎梏,形成全新的認為自己值得的信念。
你是否配得上更好的生活,需要透過努力和實踐才能知道,但你絕對配得上一場自我解救,解救困在配得感低裡的自我,因為那個被囚禁的你,本來就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