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與啟示

NT$520 NT$411

出版日期:2007-10-11
作者:黃仁德、林進煌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精裝
頁數:408
開數:25開
EAN:9789570831733

已售完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金融危機的研究恆久不絕,一直是引人興趣的主題,也是一項值得探討的議題,此類論著在1930年代曾經蔚為風潮。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之後,再度引起人們對金融危機的研究熱潮。本書以文獻回顧及次級資料整理方式,探討1992年歐洲貨幣制度(EMS)的匯率機制(ERM)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及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等1990年代發生的四大金融危機。
首先,就金融危機的定義、徵兆及類型,加以文獻檢視並分別說明。其次,就金融危機形成原因的予以探討,說明金融危機成因的理論模型,其演變可分成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金融危機模型。此外,對於資訊不對稱與金融危機的關係,亦一併敘述。接著,檢視四大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各國的因應對策,比較各次金融危機的異同之處,並分析國際貨幣基金(IMF)在各次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後,根據各國處理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提出可供我國金融改革借鏡及預防金融危機發生的建議。研讀本書,相信將有助於對金融危機與經濟發展關係此一議題的深入了解。

貨號: 9789570831733 分類: , ,
作者:黃仁德、林進煌

黃仁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著有:《經濟學》、《國際金融理論與制度》、《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中共改革開放後的財政調控》、《現代經濟成長理論》、《國際金融──匯率理論與實務》、《最低工資:理論與實際》、《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現代銀行監理與風險管理》、《風險基準資本指南──新巴塞爾資本協定》、《利率衍生性金融商品》、《信用風險衡量理論與實務》、《現代商業循環理論》、《銀行作業委外風險管理》等專書十餘冊,另著有學術論文數十餘篇。

林進煌,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

貨號: 9789570831733 分類: , ,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金融危機的定義、徵兆、及類型
第三章 金融危機形成原因的探討
第四章 資訊不對稱與金融危機
第五章 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2至1993年
第六章 墨西哥的金融危機──1994至1995年
第七章 東亞金融危機──總論
第八章 東亞金融危機──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與南韓情況
第九章 東亞金融危機中日本、香港、及中國的處境
第十章 台灣與東亞金融危機
第十一章 俄羅斯的金融危機
第十二章 四大金融危機的比較與國際貨幣基金的角色
第十三章 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索引

貨號: 9789570831733 分類: , ,

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可謂是唇齒相依、密不可分,「金融就像人體的血液」,如果將經濟比喻為人體的話,金融體系更是經濟發展的血液與循環系統,唯有健全的金融體系,才能供應產業成長所需的養分。若是金融體系不健全,不僅影響金融巿場的整體營運,更會衝擊企業的融資與經濟的發展。金融危機的發生不但使受創國經濟活動萎縮,也影響世界經濟的成長,其發生的原因固然不盡相同,但毫無例外的,均與經濟結構的失衡以及金融政策或管理的失當有關。在過去的歷史中,金融危機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間一再地發生,金融危機不僅使個人及社會財富損失,更造成社會、經濟問題,同時亦提高政治的不穩定性。面對金融危機應如何預防與因應?值得各界共同探究,集思廣益。
本書旨在探討1992年歐洲貨幣制度(EMS)的匯率機制(ERM)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及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等1990年代四大金融危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兩句話凸顯了對國際金融危機問題研究的重要性。本書檢視以上四大金融危機發生的背景、成因、類型,及各次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徵兆與現象;探討各次金融危機發生後,各國的因應對策;比較各次金融危機的差異與相同之處;並分析國際貨幣基金 (IMF) 在各次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台灣雖不曾發生大規模的金融風暴,惟新台幣曾於1997年第4季受到東亞金融危機傳染效果波及而大幅貶值,隨後亦於1998年第4季因有十餘家企業的地雷股效應而爆發所謂本土型金融風暴,令政府當局擔憂並亟思對策。本書將可供我國金融改革借鏡,並預防金融危機的發生。
本書能够順利完成,首要感謝歐陽師澤民引領筆者進入國際經濟學的領域,謹以本書祝賀恩師九十壽辰,以誌陶鑄之恩。又方中柔、嚴宗大兩位教授及審查委員提供許多寶貴的修正意見,使本書更臻完善;聯經出版公司的推動與協助,使本書能夠出版,也在此一併致謝。金融危機是一相當複雜、頗具爭議的議題,而筆者學識經驗有限,疏漏、欠妥之處在所難免。敬祈各界先進與讀者諸君不吝予以批評指教及賜正,至所企幸。

貨號: 9789570831733 分類: , ,

第一章 導論

金融全球化時代不僅是扮演輔助國際貿易與投資的角色,更是以流動性的資金移動為主,其進入一國巿場是為賺取短期投機利得,此種資金移動的風險程度已不再僅是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巿場而已,更可能引起全球性的金融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sk)。在此一連結緊密、流動快速的國際金融體系下,一家銀行或是一國貨幣的崩潰,都可能將危機傳遞到全球的其他角落。資金移動的無國界,改變了各國金融體系的結構,使得系統性風險成為當代全球金融體系的結構性特徵。「金融就像人體的血液」,如果將經濟比喻為人體的話,金融體系更是經濟發展的血液與循環系統,唯有健全的金融體系,才能供應產業成長所需的養分。若是金融體系不健全,不僅影響金融巿場的整體營運,更會衝擊企業的融資與經濟的發展。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英文「crisis──危機」一詞源自於古希臘文(crimein),意即「判斷、決定」,它指的是醫學上的「轉捩點」(turning point),病人的病情轉好或惡化的關鍵時刻。在中文的「危機」二字,事實上即是由「危險」與「機會」兩個詞語組成,所以危機往往既是轉機,也可能是災難(朱愛群,2002),其差別關鍵在於如何化險為夷,成為一個趨吉避凶的利機。金融危機不一定會發生,但危機意識一定要有。在過去的歷史中,金融危機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間一再地發生,金融危機不僅造成貧困遽增,同時亦提高政治的不穩定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960年代有英鎊和法國法郎危機,1970年代初期布萊頓森林制度 ( Bretton Woods System ) 崩潰,1980年代發生拉丁美洲國家外債危機。金融危機固然不是最近才有的現象,但近年來的危機事件,在跨國蔓延效果方面,似乎比以前更為明顯,影響也更為深遠。
1990年代,歐洲、拉丁美洲、及亞洲都曾發生金融危機。歐洲貨幣制度 (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EMS ) 在1992至1993年間發生「匯率機制」 ( Exchange Rate Mechanism,ERM ) 危機;拉丁美洲在1994至1995年間發生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則在1997至1998年間發生金融危機, 隨後1998年俄羅斯亦發生金融危機。這些危機都帶來相當程度的災害。若銀行業部門也同時出現問題,則損失尤其慘重,不但生產活動受到影響,政府也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去挽救銀行業。此外,金融危機具有明顯的跨國傳染效果,有時候還需要動用國際援助才能控制災情,防範危機繼續蔓延,感染更多國家。但是,有些國家歷經危機的摧殘,不但没有被擊倒,反而因勢利導,激起改革的鬥志,克服危機並造就了後續的經濟穩定成長,而為世人所稱羡。
台灣在東亞金融危機發生之初,由於外匯存底較豐,且企業國外借款不多,因此未感受到國際性銀行和投資人收縮銀根的壓力。然而,也感受到景氣衰退、失業率上升、地雷股相繼爆發、以及銀行逾期放款比率上升等的景況。2000年11月,英國《經濟學人》( Economist ) 雜誌刊登一篇名為〈台灣金融體系債務過多〉(Taiwain’s Financial System too Many Debts to Settle ) 的專題報導指出,台灣在2001年2月春節前可能爆發本土型金融危機的論點。2001年7月,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學者 Heather Montgomery也發表〈台灣正隱然成形的銀行危機〉(Taiwain’s Looming Banking Crisis ),都在國內引起產官學各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雖然最後金融危機幸未發生,但是衡諸當時經濟景氣低迷、企業獲利能力未見改善,似有發生本土型金融危機之虞。
在金融危機發生頻率加劇、傷害效果加大下,各國政府所面臨的優先課題是如何防制危機的發生,特別是,怎樣的經濟(金融)政策才能抑制金融危機的發生。本文將檢視此項問題,首先瞭解金融危機的特性及其發生的原因,接著介紹主要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委與處理的經驗,最後分析有那些經濟(金融)政策可用以防制金融危機的發生。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句話凸顯了對國際金融危機問題研究的重要性。前面所提到1992年歐洲貨幣制度(EMS)的匯率機制(ERM)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及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等四大金融危機,雖已成為過去,但值得我們對這些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造成的傷害、及解決的對策進行深入的探討,從過去痛苦經驗獲得重要的教訓。具體而言,本文希望能對下列問題,找出適當的答案:
1. 上述每一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2. 金融危機的發生,對國家或國際間或地區間產生了何種連帶影響?
3. 為消除金融危機,每一國家或地區曾採取何種政策措施?其對經濟的影響如何?
4. 國際貨幣基金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的政策建議或協助是否合乎受援助國家的需要?
5. 從每一個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或地區的經驗中,所得到的重要教訓是什麼?
以上1990年代的四次金融危機,在背景、形成原因、類型、影響深度與廣度、解決方式、及政策效果等方面不盡相同,本研究希望就其異同之處予以深入探討,期望達成的目標如下:
1. 了解各次金融危機發生的背景、成因、及類型;
2. 檢視各次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徵兆與現象;
3. 探討各次金融危機發生後,各國的因應對策;
4. 比較各次金融危機的差異與相同之處;
5. 分析國際貨幣基金 (IMF) 在各次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及
6. 由各國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中,獲取教訓,提出建議,作為台灣未來金融改革的借鏡。

第二節 研究架構

Krugman(1997)指出1990年代以來,全球發生了三大金融危機且對當地經濟造成很大的震撼,分別為1992至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造成英國、義大利脫離匯率機制,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及芬蘭等國貨幣也遭受投機客攻擊而大幅貶值;1994至1995年的墨西哥通貨危機,造成墨國外匯存底在1994年11月時只剩129億美元,僅佔短期政府債務的40%,隔年1995年墨國的國內生產毛額 (GDP) 成長率為-7%。Krugman(1998)認為1997年發生的東亞金融危機,使得許多亞洲國家都飽受經濟衰退之苦,如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甚至包括許多原先基本面良好的國家,諸如南韓、新加坡、台灣、香港、及日本,其中受創最深的印尼,其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為-16%,而泰國與南韓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在1998年間曾一度分別降到-10%與-7%,且嚴重惡化了所得分配。
1990年代初期,俄羅斯從共產主義國家的計畫經濟轉型為資本主義的巿場經濟,在歷經激進改革的7年後,當經濟狀況逐漸趨穏,並開始出現成長的時候,卻在1998年爆發金融危機,使俄羅斯經濟情況跌回谷底,並且迅速影響東歐各國,甚至於拉丁美洲國家。
以上所提到的金融危機中又以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層面最為廣泛,這場危機的規模巨大、衝擊猛烈,造成的損失初步估計已經超過二次大戰在亞洲地區所造成的損失總額,隨後蔓延至俄羅斯與拉丁美洲,擴散快速,影響層面廣泛,延續時間長久,成為近三十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本文的研究內容,即以上述1990年代國際四大金融危機為主軸,係採文獻回顧、次級資料整理比較分析方法,進行質化分析,探討上述金融危機的演變及國際貨幣基金的運作,而非採用量化數理模型的推演或實證研究,全文共分為十三章,架構如圖1-1。第一章為導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研究內容、及架構。第二章為金融危機的定義、徵兆、及類型,分別說明金融危機的涵意、徵兆、及類型。第三章為金融危機形成原因的探討,說明金融危機的成因理論模型,分成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金融危機模型。第四章分析資訊不對稱與金融危機的關係。
在總論之後,接著第五章探討1992至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的成因、類型、後果、及各當事國政府的因應對策,同時對其效果加以評析。第六章探討1994至1995年的墨西哥通貨危機的成因、類型、後果、及墨西哥政府的因應對策,同時對其效果加以評析。第七章至第十章探討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的成因、類型、後果、及各當事國政府的因應對策,同時對其效果加以評析。第十一章探討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的成因、類型、後果、及俄羅斯政府的因應對策,同時對其效果加以評析。
在個論之後,接著第十二、十三章為就1990年代上述四次國際重大金融危機的成因、後果、及各當事國政府的因應對策進行比較,並評析國際貨幣基金 (IMF) 在各次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政策建議或協助是否適當。最後為根據上述分析作一總結,並提出政策建議。

貨號: 9789570831733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