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醫鄉依:謝春梅回憶錄

NT$340 NT$269

出版日期:2018-11-09
作者:何來美
印刷:單色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312
開數:18開,高23×寬17cm×厚1.9cm
EAN:9789570852080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謝春梅生於公館石圍墻,兩百年前吳琳芳率客家人開墾建庄,已故鄉賢陳漢初曾撰《石圍墻越蹟通鑑》,作家張毅亦寫成小說《源》,並先後拍成電影及電視。而《鄉醫鄉依:謝春梅回憶錄》這本由謝春梅口述的回憶錄,可說是延續前兩本著作後的石圍墻村史。

謝春梅醫師生於日據中葉,現年97歲。公學校畢業後,經貴人介紹向多位名醫學醫,1944年通過醫師試驗合格,末代台灣總督安藤利吉於治台最後一天,發給他「醫師免許證」,爾後在苗栗縣公館鄉開設福基診所行醫,守護鄉民「生老病死」至今,是苗栗偏鄉的「史懷哲」。
他經歷石圍墻大地震,考取航空少年兵,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台北受訓躲過空襲劫難。謝春梅珍惜生命,在台灣光復初期醫療資源貧乏的年代,救過許多白喉、天花、肺結核等病患,也碰過狂犬病病例。他視病猶親,成為苗栗偏鄉老人病患「身心靈」的依賴。
行醫七十四載,早期交通不便,他跋山涉水,坐流籠、涉急灘,走遍公館、銅鑼、大湖、泰安、獅潭等偏鄉山澗聚落,救人無數,醫德口碑早在鄉間流傳。
近廿年來,許多年輕醫師不願下鄉驗屍,他為幫喪家與殯葬業者處理後事,卻不畏寒暑,全縣奔波,看盡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是全台年紀最大的驗屍官,更是位人道送行者。

貨號: 9789570852080 分類: , ,
作者:何來美

1954年生,苗栗公館人,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1978年考進《聯合報》,曾任苗栗縣、台北縣特派員,地方新聞中心組長、副主任、晚報主任,並兼任聯合大學講師。2011年退休後,曾任《旺報》、泰國《世界日報》特約撰述。
著有《劉黃演義》上下集、《苗栗縣志自治志》、《風霜歲月人情》、《牛仔界的成吉思汗》、《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主編出版《鄉賢談歷史》、《客家身影》,現從事文史研究、寫作。

貨號: 9789570852080 分類: , ,

序一 醫道人生
序二 視病猶親的鄉醫
作者序

一、清貧的童年
二、辛亥年後龍溪改道
三、石圍墻大地震
四、「國歌」少年詹德坤
五、公學校的生活
六、難忘陳見妹的恩情
七、險當神風特攻隊
八、遠赴嘉義求學
九、學醫路上的貴人
十、石圍墻兩大望族
十一、陳漢秋未竟的台日情緣
十二、徐瑞軒情詩打動陳香菊
十三、陳日陞追求張玉彩
十四、日治時期的地方醫療
十五、二次大戰 醫師罹難
十六、吳遠裕的醫政傳奇
十七、動盪不安的十年
十八、戰後傳染病死灰復燃
十九、最難忘的新年
二十、女尼產子 令人憐憫
廿一、跋山涉水 視病猶親
廿二、參與地方政治
廿三、當了半年軍醫
廿四、當了三十一年家長會長
廿五、搶救農藥中毒自殺與蛇咬
廿六、葛樂禮颱風與大水材
廿七、天生玩家 熱心體育
廿八、支持江聰仁參選縣長
廿九、與劉開英情同手足
三十、謝其忠的台日戀情
卅一、弟弟是最得力的幫手
卅二、子姪學醫有成
卅三、學醫終生不輟
卅四、堅強面對人世滄桑
卅五、賴明珠跟隨行醫三十餘載
卅六、石圍墻開庄兩百年
卅七、人道送行者
卅八、感恩與自省
卅九、謝春梅大事記

參考書目

貨號: 9789570852080 分類: , ,
醫道人生/張秋台

家鄉人可知家鄉事?頃接來美兄撰寫春梅醫師回憶錄初稿,翻開目錄,每一章節,分別呈現了過往石圍墻人情事故的歷歷影像,內心激動,恍如時光倒流,心神陷入石圍墻舊日時光幻影中。
石圍墻是我表哥春梅醫師呱呱落地的胞衣跡,也是向來養我育我的母土家鄉。表哥和我都是佃農出身,姨媽與母親都是出生兩歲時,因外公吸食鴉片,賣盡田產,難以存活,先後被賣到石圍墻謝、張兩窮苦農家當童養媳。
新妹阿姨與家母六妹,熬過苦澀年歲,轉做大人,先後成為人母,在早年苦困社會,謀生不易,求職困難,窮苦人家,無田可耕,即使求做零工,也得看人情面色,現實環境如此,也莫可奈何。
新妹姨深知兒子墾田耕種無望,坐困不是辦法,唯有讀書學藝,才有出路改變命運,因此省吃儉用,督導表哥讀畢公館公學校後,得緣出外習醫學藝。在歷經諸多困頓變異和忍耐堅持下,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終於取得了醫師行醫執照,旋即選擇公館上六庄居中地—福基,開業懸壺濟世。
當年醫療設施不足,需醫孔急,春梅醫師原以為行醫範圍就限公館南六庄,哪知他的醫術與熱忱,很快就醫名遠播,患者擴及銅鑼、大湖、獅潭、泰安等地。遇老弱殘疾行動不便患者,縱使地處偏遠山區,春梅醫師也不辭勞苦,跋山涉水,應急外診,致他行醫是在院看病與外出看診並行,也得到病患的敬重與感謝。他內外看診,費心費時費力,患者病情多樣,全靠他的用心智慧,以及不斷的學習進修,累積了他豐富的經驗和診斷拿捏準度。
一路走來,外診行走,增強了春梅醫師的體能健康,而不分男女老幼的百樣疑難雜症,也豐富了他的聽看觸壓和察言觀色的整體診斷能力,因此到今天他不愧是全台行路最長,經驗最豐富的醫界長者。
表哥長我十六歲,外出習醫時我還未出生,表哥取得行醫執照開業看診時,我已是稍知人我的少年了。他事親至孝,雖然租屋行醫,卻先在石圍墻北柵門外,父母租耕的公有地上,起造了一座瓦屋供父母安住。課餘閒暇,我常跟母親到阿姨家,她們姐妹情深,相聚閒談家居事物人情,我都在旁,這景像依然清晰,記憶深刻。
猶記當年新居落成,在廳廈門口,謝家寶樹堂號兩側,紅漆點底,黑漆書寫︰「寶燭夜光堪誦讀,樹林春暖可耕田」,字體圓潤端正。數年後,長房姨丈被上吳屋的表哥同學明順慫恿設計,而做五十一歲壽慶,記得當時賀客滿庭,五十桌坐滿。來客都是長者 ,現已復不記憶,但門聯兩側新貼一幅紅紙黑字對聯︰「八月涼秋,宴起北門通北海;五旬衍慶,壽延南極頌南山。」八月涼秋、五旬衍慶、北門北海、南極南山,我不知甚解,只知好念好記,就當歌誦唱,而今竟然還能背誦。
過幾年表哥堂弟謝冬嶽也將庄內老屋改建青堂瓦舍,廳中一幅對聯︰「冬木育成林堅霜耐雪;嶽嶺生瑞色苦盡甘來」。短短十八字,把冬嶽哥窮苦出身到出頭天的歷程,用詞含義,平白又卻富寓意。
而他同學明順村長的伙房門前雕刻門對︰「看階前草綠苔青一門生意,聽墻外蟬琴蛙鼓四境昇平」。以及表哥同業好友,家住公館老市場內的葉錦福均安堂號︰「均然可達生白頭蒼耳千年健,安心能活命益母使君百子仁」。這些他居家周遭出現的妙聯佳句,必定是他知交好友的手筆,也可一窺表哥的交遊對象品味,並不限於病友患者親鄰了。
回味文人雅士情趣,倒也不能忘卻姨媽、母親經常出口成章,生涯體驗的俗語警句,這些句子到今天還能耳熟能詳地銘記在心。如︰「早起三朝當一工」、「茅寮出相公」、「萬丈高樓從底起」、「敢去就一擔樵,毋敢去就屋家愁」、「打田打地,打毋忒手藝」、「看人面毋當(不如)看泥面,求人膝頭毋當求自家肩頭」等,都是刻苦自勵的言詞,出自劬勞備嘗的母、姨口中,我想潛移默化中,在在影響了表哥昆仲充滿力爭上游,刻苦自勵勁度和耐力了。
春梅醫師寒門出身,腳踏實地,居於平凡而安於平凡,凡事但求諸己,行醫是他的天命,也是他的信仰,在他近百年的醫道生涯,看人間事感受得太深太透徹,因此他低調而不出狂言,問世間情他嚐得太濃太澀,因此他冷靜而不形於色。生命歷程的點滴冷暖悲喜,積澱了他寬懷堅毅的人格特質,進而把有限的生命作無限的奉獻。
二○一七年秋,春梅醫師獲頒資深醫師貢獻獎,鄉中熱心人士彭鈺明、劉明猷建議為國之寶的謝老醫師舉辦沐恩晚會,由地方熱心人士黃日華、林瑞英及春梅醫師的姪兒謝其俊醫師資助,以四炆四炒客家菜宴請醫界名流賓客,請來客家名吟唱詩人陳永淘,偕同張秀美、古慧慧、黃文宇等音樂家熱情贊助演出,充分表達了鄉親對醫界長者尊榮敬沐之意誠。熱情過後,感動之餘,多人建議敦請同是出身公館的文史作家何來美,為春梅醫師寫回憶錄,記錄其精彩人生,讓後人效尤。
來美兄是資深媒體人,立論公正,文筆流暢,德行一流,他視覺敏銳,思慮清晰,對人、事、物的洞察透徹明確,對於事物把握重點,直搗核心,而不偏離;經數十次訪談,不但呈現事實,挖掘真相,更旁徵博引,許多幾乎淡忘消失的過往,在他精準拿捏下,又栩栩如生呈現,彷彿時光倒流,豐富了回憶錄的可看性。而謝醫師的記憶力也特強,像本活字典,在來美兄老到採訪經驗配合下,兩人可說一拍即合,不響也難,致這本回憶錄,非但是春梅醫師個人醫道行誼的記錄,更是百年來鄉親鄉情人情事理的史詩,既珍且貴。
秋台學淺才疏,來美兄以春梅醫師是我表哥為藉口,要我寫序,逼我沉淪,情非得已,只好以牛作馬了。藉此,我要道出我真心的感動,這本回憶錄揭開了石圍墻、公館客族開發血淚史詩,也展現了客家人存在的溫情與毅力。
家鄉人可知家鄉事?要知家鄉事,就看這本回憶錄。這本回憶錄來自偶然,卻也意味必然,一百多年前公館尖山劉氏雙舉人(劉獻廷、劉禎父子)祠堂已預言這必然。「讀史仰前徽,正字校書數百載,往古來今追世德,非誇世德;就時談近事,鄉場會院兩三代,登先步後振其裘,克紹箕裘。」拜讀這本回憶錄,賞析雙舉人祠堂棟對,警覺是預言?是啟示?是激勵﹗對謝家、對作者、對家鄉人,平心暗想,世間事真奇妙。

貨號: 9789570852080 分類: , ,
作者序

謝春梅醫師近百高齡仍下鄉行醫、驗屍,地方人士感佩,發起「春梅醫師行醫七十三年沐恩音樂會」,二○一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晚在福基國小熱鬧舉行,我應邀參加,場面熱鬧溫馨。
感動之餘,我在臉書貼文「向九十六歲高齡老醫師謝春梅先生致敬」,多位網友建議我,身為公館人,何不幫老醫師寫回憶錄?音樂會發起人張秋台、彭鈺明、劉明猷也勸進,我拜訪謝老醫師後,他亦有所期待。
二○○八年謝春梅獲得醫療貢獻獎後,媒體與文史作家採訪不斷,但內容都侷限於偏鄉行醫與下鄉驗屍;我決定拉開格局,希望從鄉土史、醫療史的角度,為這位偏鄉老醫師豐富多采的人生閱歷及世事滄桑,留下最忠實的記錄。
我劍及履及,十一月二十七日展開採訪,上午九點到福基診所,發現還有幾位病人等他看診,且九點半又要下鄉驗屍。「天啊﹗老醫師怎那麼辛苦?」他說中午比較有空,我問「您不午睡嗎?」他說沒有關係,他是7–11,隨時待命,全年無休。
我遵照他的建議,隔天中午終於採訪到他,他坐在餐廳籐椅,邊看電視股盤,邊打盹。謝春梅話匣子一開,人文軼事娓娓道來,頭腦清晰,史料無誤,我打從心裡折服。
從那天起到二○一八年初,我幾乎每天中午都到診所訪問他,寒流一波波,他開電暖器取暖,常累得睡著了,護士賴明珠要叫醒他,我說不要吵他,讓老人家多睡一會。當他醒來時,往往又有病人要看,或要下鄉驗屍;他跟我說抱歉,我說沒關係,看病、相驗優先。
前後採訪了兩個多月,有時難得聊上一個多小時,有時只有十來分鐘,有時我剛到,他又要下鄉,根本沒採訪。
有天寒流來襲,他單驗屍就跑了五、六趟,全縣奔波,從早忙到晚,且診所還有病人要看;我望著他瘦小、佝僂的背影,看了非常不忍,步上前輕拍他的肩膀:「春梅伯,您真的太辛苦了﹗」他說:「給人幫忙,就算做功德。」
謝春梅兩年前施打骨泥,加上齒痛吃不下,體重暴瘦到只剩四十一公斤,家人為他健康著想,都勸他不要做了,但行醫一生無休的他,「工作就是生命力」,跟他三十餘載的賴明珠也說「先生一坐下來,唉唉痛痛,但下鄉精神就來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近廿餘年來謝春梅連遭女婿、子女、內外孫喪生之痛,以及兒子事業的失敗;在採訪過程中,我一直不忍碰觸他最傷痛的這塊,但又不能不問,而他外表堅強,其實內心脆弱。長女謝玉枝去世已逾二十年,去年底他到新店參加外孫婚宴,想到去世的女兒無法分享愛子成家的喜悅,竟不禁淚流滿面。
「順親心忠臣孝子,讓弟姪至德仁人」,謝春梅也身體力行,姪兒謝其文、謝其俊念醫學院時,他長期贊助學費,兄弟對伯父亦充滿感恩,但他從不提此事,並以姪兒為榮,且一再讚許弟媳潘蓮招家族基因好,教子有方。兄弟倆接受訪問後,也連袂去探望伯父,而謝春梅常掛在嘴邊的是「子是姪,姪也是子」,不分彼此。
日治時期為解決偏鄉醫師不足,設立「師徒制」醫師養成辦法,透過乙種醫師考試及格,取得偏鄉醫師開業執照;而謝春梅的醫師開業執照,是台灣末代總督安藤利吉於治台最後一天所核發,他也在偏鄉行醫至今,見證了日治時期至今偏鄉醫療的發展。
尤其是光復初期的偏鄉,多種傳染病死灰復燃,如天花、白喉、狂犬病…都曾流行,他在偏鄉行醫,有如偏鄉保護神,跋山涉水,視病猶親,救了不少人。
他早年跟隨舅舅吳遠裕學法醫,近廿年來多數醫師不願從事行政相驗,但他卻視看往生者最後尊容,如做功德;這使我想到感人的日本劇情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他對死者的尊重,就跟日本這位用心的遺體化妝師一樣,都是人道送行者。
先父曾是謝春梅的病人,五年前往生,並未請他相驗,也未發訃文給他,但他得知仍來上香,拉開布幔,瞻仰遺容說「很慈祥」,後還包了奠儀,讓身為孝子的我深受感動。
謝春梅生於石圍墻,石圍墻又名南粵庄或石城,一八一七年吳琳芳召集六庄人募股開庄,到去年剛好兩百年。謝春梅從佃農之子到執業醫師,曾受到多位鄉賢的提攜;而石圍墻多彩的人文歷史,多次的天災地變,浪漫的愛情故事,以及庄民冒險犯難的拓墾精神,他也如數家珍,致他的回憶錄,亦有如是本石圍墻的村史。
的確,石圍墻開庄兩百年來,人文薈萃,一九四六年鄉賢陳漢初撰《石圍墻越蹟通鑑》,是石圍墻最早的村史;之後張毅將石圍墻拓墾與開採石油的故事寫成小說《源》,並先後拍成電影、電視劇集,獲得廣大迴響。
謝春梅見證了石圍墻,甚至公館鄉,百年來社會環境的變遷,他不僅是人人信賴的鄉醫,也是位人道送行者,將回憶錄取名《鄉醫鄉依》,即肯定鄉民對他的敬重與依賴。
採寫過程中,立委徐志榮的生母沈鳳招女士、陳日陞次子陳少君,分提供了石圍墻徐家、陳家兩大望族老照片;名水彩畫家張秋台、苗栗地方院庭長宋國鎮為拙作寫序,增添本書內容,亦表謝意。
我於民國六十七年(一九七八年)考進聯合報,派回家鄉擔任記者,今年剛滿四十年,雖於六年前提早退休,但仍採寫不斷;能獲謝老醫師的信賴,記錄他多彩不凡的一生,是我的光榮,除祝福他身體康健,百歲高齡時仍繼續行醫,成為人瑞醫師外;也希望《鄉醫鄉依》的付梓,能為鄉土歷史的傳承,略盡棉薄。

貨號: 9789570852080 分類: , ,

日治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六日(農曆九月八日),謝春梅生於新竹州苗栗郡公館庄石圍墻,父親謝長煌、母親謝吳新妹,是家中長子。謝長煌耕佃徐定標家田地,謝春梅從小就幫忙農事,後汶公路正在開闢,度過清貧的童年。
謝春梅出生那年,距清嘉慶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年)吳琳芳(一七八六年─一八五一年)被六庄(苗栗)人共推為總理,募股八十一份,開墾石圍墻庄,已過了一百零五年。距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日人據台,殖民統治台灣亦已邁入第二十七年。
台中霧峰的林獻堂與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蔣渭水…等台灣仕紳,不滿日人差別統治,為爭台灣人權,在一九二一年也成立台灣文化協會,開始台灣文化啟蒙運動。

祖籍廣東蕉嶺
謝春梅祖籍廣東省蕉嶺(舊名鎮平)縣,來台祖是十四世,先到苗栗西山落腳,到十八世曾祖父謝進安時,才搬到苗栗郡公館庄石圍墻。曾祖父謝進安娶曾祖母鍾和妹為妻,生有謝阿木、謝水妹兩子。
「謝水妹(一八七五年─一九二○年)是我的祖父,曾祖父從苗栗西山黃屋抱來童養媳黃乙妹(一八七五年─一九三三年),明治二十五年(一八九二年)與祖父結婚,生有二男三女,長男謝長生是我伯父,次男謝長煌(一九○一年─一九六九年)是我父親。」

祖母、母親都是童養媳
傳到謝春梅是二十一世,他這房傳嗣比較慢,如醫師謝明光、已故頭屋鄉長謝英傑,年紀都比他還小,他都要稱他們叔叔。祖父在他出生前兩年去世,母親謝吳新妹(一九○三年─一九八八年)跟祖母一樣,都是從小抱到謝屋的童養媳,是銅鑼樟樹林吳阿欽、吳徐雙妹夫婦的次女。
謝春梅說,以前農村社會生活清苦,抱童養媳非常盛行,往往自己有女兒卻送給人,又再抱別家的女兒來養,只為了「三十暗晡送坐堆,做大人」,可以省筆聘金,也可增加人力幫手。水彩畫家張秋台的母親吳六妹,是謝春梅母親的親妹妹,都是童養媳,是吳遠球的父親吳元義作媒,吳遠球與他母親是堂姐弟關係。

未按字輩又女性化
「子孫字輩從父親開始是『長發其祥』,但我與小我十四天出生的堂弟謝冬嶽及二弟謝春蘭(一九二八年─二○一八年),名字都沒有按字輩取,只有三弟謝發達按字輩取名,但出生才兩個月不幸死於大地震。」
謝春梅出生後與祖母、伯父謝長生、伯母謝邱福妹同住,堂兄弟姐妹中,還有大他四歲的堂姐謝招妹,父母後來也從公館館南傳屋抱來妹妹謝桂梅,但在家裡大家都叫她「菊蘭」。
「我的名字叫春梅,很多人以為是小姐,常接到謝春梅小姐、女士的信,這幾年還有人以為我是個『老婆婆』醫師。」謝春梅的名字是父親取的,父親識字不多,兄弟分取名春梅、春蘭,並沒覺得什麼不好,至少沒像祖父取名「水妹」,那就更女性化了。伯父有學過漢文,堂弟取名冬嶽,就氣勢不凡。

吮阿運伯母奶水長大
「母親生我時奶水不足,剛好阿運伯母(陳阿運之妻)生陳德勳,奶水多,有剩餘,母親乃揹我去吮她的奶水,故我也算是吮阿運伯母的奶水長大的。」
早期農村社會嬰兒哪有牛奶可餵,陳德勳晚謝春梅六個月出生,剛出生時食量小,陳母奶水有剩餘,乃成謝春梅的奶媽。陳阿運的女兒陳五妹嫁給邱招福,生有邱德光、邱德煥、邱德忠三子;謝春梅的堂姐謝招妹,嫁給邱招福的弟弟邱招祿,故謝、邱兩家有姻親關係。
邱德忠說,謝春梅碰到他常說「我是吮你外婆的奶水長大的」,是位非常懂得感恩的醫師。

耕佃徐定標的田地
「因辛亥年(一九一一年)大洪水沖毀石圍墻的人字礐(堤防),水本往石圍墻庄東邊流的後龍溪,突然改道往石圍墻庄西邊流,造成水打七十份,致那時石圍墻、官爺埔、中小義一帶還有很多河川砂礫地可以開墾,擔任公館庄長七年的徐定標是主要墾主,擁有不少田地,父親也是耕佃他土地的佃農,約有一甲地。」
大正九年(一九二○年)四月,徐定標繼湯仕路之後擔任公館庄長,一直到昭和二年(一九二七年)四月再交棒給黃玉盛。徐定標跟日本官方關係很好,不僅集資雇工開墾田地,日本殖民政府為拓展台灣糖業,在公館也設立製糖會社,他與石圍墻保正陳捷順都是製糖會社委員,也在中小義、七十份一帶廣種甘蔗契作。
謝春梅從小佩服父親謝長煌的農事,佃耕的一甲地,「田頭田角」做得圓圓滿滿,農閒還幫忙開田,甚至遠赴台中后里一帶開田,賺取工資;母親除幫忙農事,當甘蔗工,農閒時也做小工,克勤克儉。

伯父母主內 父母親主外
「祖母賢淑持家有方,致父親與伯父,母親與伯母,兄弟妯娌間感情一直很融洽。伯父念過漢文較有學問,但身體較虛弱,除了當家,只做簡單農事,主要農事還是父親在做;同樣地,在家理料理三餐,餵養禽畜,照顧小孩的也是伯母,母親不是陪父親下田,就是打零工,致我們家是『伯父母主內,父母親主外』。」
謝春梅看父母常做到沒日沒夜,體恤父母,也很好使喚,五、六歲就會幫忙農事,如剛播種的秧田,擔心鳥群來啄,他會前往驅趕,坐鎮在田裡。堂弟冬嶽小他十四天,父親比較不會使喚,但也會跟著他做。

從小幫忙學習農事
「家裡耕了一甲地,除了蒔田(插秧)、挲草(跪田除草)、割禾(稻)請人換工外,其他田事都是父親一手包辦,我九歲入學,未入學前就幫忙挲草,致我念小三時,教農事的日本老師山岩根還當面誇獎我農事做得好。」
家裡沒有晒穀禾埕,每到收割季節,會先割一塊田地整平,再糊上牛糞成臨時晒穀場。碰到年冬好,收成佳,伙食不成問題,但若年冬差,收成不好,繳了佃租後,有時也會青黃不接,只好煮地瓜飯或糶穀青。那時沒有化肥,收成不如現在。
謝春梅也經歷農業機械化的變遷,小時都靠牛犁田,脫穀機沒有腳踏板轉動,都用人力摔,因種的都是在來米,禾桿長又軟,小孩力氣不夠,根本幫不上忙。後來脫穀機進步到腳踩的,可轉動脫穀,之後才有電動馬達脫穀機。

建石墻、種刺竹、鳥不棲防禦
「小時候的石圍墻庄,用石頭建了圍墻,為了防禦,石墻上還種了帶刺的鳥不棲,石墻邊也種了刺竹,石墻上並有銃孔,這是一八一七年吳琳芳率六庄人開發石圍墻庄時,為了防禦所建。」
謝春梅小時看到的石圍墻還完整,直到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石圍墻大地震,石墻與整個村莊房舍幾被震垮,後全面重建,當年的石墻遺蹟也僅留下目前的幾段。
「除了少數地方望族如徐炳祥、陳捷順、王添郎等,有磚瓦屋可住外,八成以上的庄民住的都是茅草屋,連屋內地板都是泥地,倒也冬暖夏涼。台電電路到民國四○年代末期才牽到石圍墻,故以前多數庄民也是點煤油燈、瓦斯燈,家境好的才有蓄電池電燈。」

清貧時代 只求溫飽
謝春梅生在清貧時代,覺得庄民的生活都差不多,能夠溫飽就已不錯。家裡住的茅草屋,除了屋樑用材質較好的木頭外,建材是泥磚、茅草、稻草,麻竹,可就地取材;茅草屋頂每年冬或隔年冬都要翻新,否則茅草會腐爛漏雨,未翻新茅草也會越蓋越厚。
「閒時莫逗趣,年節不孤寂」,日子雖然清苦,但庄民過農曆年仍很重視,除了撞打粄,劚雞捋鴨,庄民甚至會私宰豬隻來分,讓年過得豐盛些。過年有新衣穿,有粄有肉可吃,大人可休息幾天,不會打罵小孩,跟著父母到銅鑼樟樹林「轉妹家」,又可飽餐一頓,並有長輩給壓歲錢,仍是他一年之中最快樂的時光。

母親參與開闢後汶公路
「我七、八歲時,母親到上福基一帶開闢後汶公路,一邊是山壁,一邊是後龍溪,為了開鑿山洞,有時還用炸藥。中午我常跟祖母從石圍墻走路到上福基送便當給母親吃。大湖到苗栗亦建有輕便車軌道,比巴士還早行駛。」
謝春梅的小姑丈鄧鏡華(小姑媽謝金妹的先生)是輕便車車夫,徐慶和是台車主任,那時推輕便車是謀生行業,可以載貨亦可以載人,從福基到苗栗是下坡,從苗栗到福基則是上坡,在台灣光復前後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坐輕便車福基到苗栗約半小時,直到光復後幾年才拆除。
石圍墻庄有兩家雜貨店,徐炳祥家就開了一間,但過年要買鞋子、新衣,仍要走路到隘寮下(公館街上)或坐巴士到苗栗街買,印象中他念國小三年級時就有巴士行駛大湖到苗栗,但班次很少,而祖母好像在巴士行駛前就去世,沒有坐過巴士。

貨號: 9789570852080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