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的分析

NT$120 NT$95

出版日期:1980-05-09
作者:潘志奇
印刷:黑白
裝訂:精裝
頁數:141
開數:25開橫排
系列:中華民國經濟發展策略叢書

已售完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台灣在光復初期,曾發生惡性的通貨膨脹,原因可分為外在的與內在的兩方面。外在原因是抗日戰爭期間,我國的通貨膨脹已相當嚴重。就內在而言,光復前的戰爭期間,生產設備及其他設施遭受嚴重損失,光復後,對戰後的台灣經濟復興,無力予以援助。

 

本書內容,共分五章十三節。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光復初期的經濟狀況:戰爭末期的經濟狀況、惡性通貨膨脹的過程──舊台幣時期、幣制改革後的經濟狀況。
第三章:通貨膨脹的原因:生產的減少與人口的增加、貨幣量的大幅增加、匯率與大陸資金的流入。
第四章:抑制通貨膨脹政策:政策內概述、幣制改革、利率政策、黃金政策、反通貨膨脹的財政政策、美國經濟援助、外匯管制措施。
第五章:結論。

作者:潘志奇

潘志奇,浙江省紹興縣人。早歲留學日本,精通英、日兩國文字,為研究國際貨幣問題之權威。曾任台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主任,現任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教授兼主任
,並兼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近著有「回顧一九三
○年代」「國際貨幣基金體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