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音樂社會學」與「天才社會學」的名作,是一本猶太裔社會學大師伊里亞斯傾聽日耳曼音樂大師莫札特的奇書,運用他特有的「形態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從莫札特的「心理發生」與「社會發生」的層次,深入音樂神童的心理世界與社會背景,探求天才的奧秘。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莫札特音樂天才天籟般的音樂,讓多少人的心靈為之沈醉。但是,莫札特獨特的天才從何而來?伊里亞斯藉著西方音樂史上的天才莫札特的一生,探究天才是如何成為可能的。
他強調天才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天才必須在一定的心理與社會脈絡中才能成為天才。沒有庸才,哪來天才?沒有聽眾,哪來音樂家?沒有支撐音樂家的心理社會背景,天才就無法成就其鶴立雞群般的卓越成就。換句話說,音樂家內在「心理發生」的事實,與音樂家所處社會的「社會發生」的事實,兩者是息息相關的。過度急躁的莫札特,在支撐他的市民階層聽眾尚未成形時,便從宮廷衝了出來,想從「樂匠」變成「音樂家」,但是到處傳食諸侯的結果,完全不懂音樂的貴族們,對他百般譏笑與唾棄,最後導致他幾近自我毀滅的悲劇下場,三十多歲就英年早逝,死後葬在亂葬崗中,至今找不到他的歸宿。另一位被他教過的音樂天才,比他小十五歲的貝多芬,就比他幸運多了,貝多芬已經有強大的市民階層聽眾來支撐他,讓他成功地從「樂匠」變成「音樂家」。
大師寫大師,看完這本書,你將會有很多意想不到得收穫。
目錄
導讀
第一部分 對莫札特的社會學考察
第一章 他放棄指望,讓自己倒下
第二章 宮廷社會裡的市民階級音樂家
第三章 邁向「自由藝術家」之路的莫札特
第四章 工匠藝術和藝術家藝術
第五章 人群中的藝術家
第六章 一位天才的發展過程
第七章 莫札特的青年時代——在兩個社會世界之間擺盪
第二部份 是凡人,也是天才藝術家
第八章 莫札特的叛逆:從薩爾斯堡到維也納
第九章 徹底的解放:莫札特的婚姻大事
第三部份 附錄
附錄一 計劃書——莫札特的生活戲劇(關鍵字形式的大綱)
附錄二 兩則筆記
德文原書編者跋
中徳譯名對照索引
作者:伊里亞斯
原作者簡介
伊里亞斯(Norbert Elias, 1897-1990)德語區猶太裔社會學家,1897年生於德語區的布雷斯勞(Breaslau,今屬波蘭)。少年時接受了普魯士深厚的人文教育的傳統,在布雷斯勞大學攻讀醫學與哲學,1924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興趣由哲學的新康德主義轉到社會學的經驗主義,前往擁有濃厚韋伯傳統的海德堡大學,師事韋伯的弟弟愛佛瑞‧韋伯(以文化社會學著稱於世)與創立知識社會學的曼海姆,擔任後者的助理,繼續作他的教授論文。1930年隨曼海姆到法蘭克福大學,眼看著良好的學術前程在望,但是1933年納粹崛起,改變了他的一生,不但被迫流亡英倫,而且雙親也死在納粹的集中營裡。
1935年開始在英國展開學術生涯的艱苦奮鬥,一直到1954年,才接到萊策斯特大學社會學系講師的正式聘書,1962年終於獲得非洲迦納大學的教授聘書,兩年後他回到歐洲大陸,在荷蘭、德國等地的大學擔任客座教授。1977年獲頒阿多諾(Adorno)獎。1984年,選擇永久定居在阿姆斯特丹;1990年,以93歲的高齡去世。
伊里亞斯著作等身,是貫穿古典社會學與當代社會學的關鍵人物,一生致力於「人的科學」的研究,企圖科際整合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以「形態社會學」來整合微觀社會學與宏觀社會學,「心理發生」層次與「社會發生」層次的問題。這位百科全書型的大師,一生著作頗豐,除了本書之外,主要著有《文明的進程》(兩冊)、《宮廷社會》、《個體的社會》、《圈內人與圈外人》、《德國人研究》、《什麼是社會學?》與《知識社會學論文集》(兩冊)等書,身前也留下不少手稿,2005年十九冊的全集將由德國Suhrkamp出版社出版。
譯者簡介
呂愛華,師大畢業,德國哥廷根(Göttingen)大學社會學暨民俗學碩士,現任教於華梵大學人文教育中心,並繼續攻讀博士中。碩士論文以「伊里亞斯與佛洛伊德」為題,專長除伊里亞斯研究之外,還包括宗教社會學與情感社會學。中文寫有〈「本能中心」:伊里亞斯對「本我」概念的社會學詮釋〉、〈伊里亞斯的規範理論〉與〈「人間佛教」與世俗活動:韋伯比較宗教社會學觀點的應用〉等論文。
導讀者簡介
林端,台大社會系畢業,德國哥廷根大學社會學暨民族學碩士、海德堡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專長為社會學理論(以韋伯為主)、宗教社會學與法律社會學,課餘之暇,正在國科會計畫下翻譯韋伯的《音樂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