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演奏者要如何詮釋音樂作品?鋼琴學派如何影響演奏方式與詮釋思維?傳統與創新之間要如何取捨?樂曲順序竟然可以自由組合?憑藉第一手的鋼琴家訪問,焦元溥討論學派與傳統的真義,讓您了解演奏者如何超越文化與語言的隔閡,破解作曲家所設下的音樂謎語。既能從當代看過往,也能由台灣觀天下。
內容簡介
許多作品由於本身之複雜與特殊,導致演奏者不得不以該曲本身為出發點作詮釋。樂曲本身再度成為詮釋的重心,學派、歷史與「典型」並不成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以舒曼《交響練習曲》為例。舒曼原本刪除五首練習曲(變奏),但後來還是由布拉姆斯將其附於樂譜後出版。在二十世紀起,鋼琴家不僅演奏舒曼定版,更開始自由添加舒曼原本刪減的五首變奏。不同排列組合下的演奏,其實已是不同作品,鋼琴家自身對該曲所持的結構觀點成為決定性的因素。又如李斯特奏鳴曲,由於其結構的複雜深奧與曲義的模糊曖昧,導致音樂學者與鋼琴家提出各自不同的結構分析,也使本曲詮釋面貌大異其趣。由於鋼琴家對樂曲所設定的結構不同,評論者必須先就鋼琴家的設計來對照樂譜指示,才能進一步討論其詮釋,而無法先以評論者自身的觀點解讀樂曲,再套用到不同鋼琴家的演奏之中。至於以「循環曲式」創作的聖桑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也唯有在詳盡地分析結構之後,方能就各個主題的變化做比較與討論。評論者如果對這些作品缺乏樂曲本身結構的認識,不僅評論缺乏標準,也無法深入樂曲本身的精髓。
然而,也有許多作品由於本身風格或是不同學派間解釋差異過大,導致以學派為主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詮釋。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的三首鋼琴協奏曲為匈牙利與東歐系統鋼琴家廣泛演奏,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的《西班牙花園之夜》,其演奏與錄音更以西班牙、法國與拉丁語系鋼琴家為大宗。學派特性造就特定音樂語法,而評論者必須同時了解樂曲與學派語法,才能更完善地討論其演奏和詮釋。至於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加斯巴之夜》,更在法國與俄國鋼琴學派兩方截然不同的表現下呈現出多樣的風格。本書正是就特定曲目掌握關鍵的學派特性,提出多重學派觀點的著作。無論對學生或是一般愛樂者,都是一窺演奏家與學派奧秘的最佳讀物。
本書特色
◎華文世界第一部呈現音樂詮釋史觀的版本比較專著
◎目次:
樂曲解析:
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Franz Liszt: Sonata in b minor)
舒曼:《交響練習曲》(Robert Schumann: Symphonic Etudes)
聖桑:第四號鋼琴協奏曲(Camille Saint-Saens: Piano Concerto No.4)
學派特性:
拉威爾:《加斯巴之夜》(Maurice Ravel: Gaspard de la Nuit)
巴爾托克:三首鋼琴協奏曲(Bella Bartok: Three Piano Concerti)
法雅:《西班牙花園之夜》(Manuel de Falla: Nights in the Garden of Spain)
◎取材最詳盡、分析最精闢的音樂評論合集
呂紹嘉,指揮名家、漢諾威歌劇院音樂總監
認識元溥很久了。他聰慧勤奮,對音樂有如癡的熱情執著。年紀輕輕,已具備活字典般的音樂知識,加上敏銳的洞察力,鍥而不捨的做學問態度及社會人文的關懷。我相信,他的書將會是台灣愛樂者寶貴的心靈資產。
賀夫 (Stephen Hough),1983年紐伯格鋼琴大賽冠軍 、英國留聲機雜誌年度最佳協奏曲與最佳唱片得主
我總是驚喜地見到像此書一般詳細、熱情、親切而又嚴謹的研究著作。音樂雖引領我們進入幻想與創造的世界,但支撐所有偉大藝術的,仍是知性力量與清明思維。而元溥的樂評三部曲正以如此力量與思維,藉由深入的分析與討論,增進我們對音樂的了解。
齊柏絲坦 (Lilya Zilberstein) ,1987年布梭尼鋼琴大賽冠軍
元溥不僅對音樂家和鋼琴學派具有令人驚異的深刻認識,還能融合國際政治的專業,探索藝術家在時代變遷中的處境。既呈現恢弘的音樂史觀,也讓他的音樂解析能更加深入藝術家的內心世界,見前人所未見之處。
安寧 (Ning An),2002年卡佩爾鋼琴大賽冠軍 、1999年伊麗莎白大賽季軍
一般讀者自能從元溥的字裡行間得到有趣的音樂知識,迷人的軼事和無數關於學派系譜與傳統的連結。對專業音樂家而言,這套樂評三部曲更是呈現偉大鋼琴家技巧、音樂與靈性等多樣面貌的無價資料。
嚴俊傑,2004年普羅柯菲夫鋼琴大賽季軍
元溥的樂評向以嚴格及專業的態度推敲琢磨,以妙筆彩繪音樂家的思維與靈性,帶領讀者進入浩瀚淵博的知識蒼洋。這套難得的樂評三部曲正是他多年熱情與執著的成果,是愛樂者不可或缺的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