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史研究巔峰.集英社創社95週年紀念鉅獻 ★
人物如星,交織燦爛歷史星空
構築出籠罩全亞洲的歷史全景
戰亂洗禮催生覺醒、思想奔流激盪時代、亞洲現代性浴火而生
▍焦點人物傳記:
- 金性洙與金天海:在殖民體制下追尋民族與藝術的可能性。
- 蔣介石與宋氏家族:近代中國政權轉型的推手與象徵。
- 胡適與毛澤東:從文化改良到革命實踐,近代中國思想光譜的兩端。
- 翁山與甘地: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精神象徵。
- 摩薩台與昭和天皇:帝國秩序的挑戰者與見證者。
- 岩生成一與尾崎秀實:東亞政治轉折中的異見與行動。
- 中野重治與林達夫:知識人如何在時代的縫隙中堅守思考與書寫。
- 李香蘭與山代巴:女性身影在民族、性別與國家敘事中的複雜交錯。
本卷描繪二十世紀前五十年間的亞洲風景,一個飽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殖民體制劇變的年代。西方帝國權力崩解之際,亞洲各地開始思索現代化方向。民族主義席捲各地,與之共生或對立的是革命運動、社會改革、甚至殖民地內部的知識激盪。亞洲各國透過獨立運動、語言運動與思想實踐,形塑出屬於自己的「國族自我」,並在民主與專制、自由與秩序之間拉鋸。
這一時期的歷史人物,不再僅是帝王將相與宗教聖者,而是更多身處邊緣與中心交界的行動者——既是民族運動的領導者,也是思想觀念的實驗者。他們留學、抵抗、譯介、寫作,跨越殖民母國與本土之間的知識邊界,挑戰語言、階級與性別的枷鎖。共同面對的,是如何在混亂與痛苦中為亞洲社會尋找出路、重構人我關係、思索未來政治體制與文化樣貌。
透過這些人的軌跡與選擇,本卷不僅描寫亞洲如何從戰爭廢墟中站起,也呈現亞洲現代性誕生時的矛盾與困境。他們的思想與實踐猶如一面鏡子,映照我們今日仍持續面對的問題:民族與國民的界線、個人與共同體的張力、民主理想與現實政體的距離。回望這段歷史,不只是理解過去,更是在追問今日與未來的可能。
【本卷主要人物】
金性洙/金天海/高橋 亨/岩生成一/蔣介石/宋氏一族(宋美齡等)/胡適/毛澤東/翁山/甘地/穆罕默德.摩薩台/昭和天皇/尾崎秀實/中野重治/林達夫/李香蘭/山代巴
▍叢書特色:
- 跨越地域,從東亞到西亞,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長河。
- 突出「交流」視角,深挖和平與衝突中的文化碰撞。
- 匯聚現代亞洲史研究權威,打造精緻的評傳與分析。
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對人性的深刻關照。
開啟您對亞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總監修:姜尚中
跨越國界的政治思想家,連結亞洲文化與政治思潮的卓越學者。
日本名永野鐵男,是著名的在日韓國人學者與思想家,其研究涵蓋政治學、政治思想史、亞洲區域主義及以日本帝國主義為核心的後殖民主義議題。
1950年出生於熊本縣,政治學者,東京大學榮譽教授、鎮西學院大學校長。著有多本著作,包括百萬暢銷書《煩惱的力量》、《馬克斯韋伯與近代》等。
作者:重松伸司
1942年生,追手門學院大學榮譽教授。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輟、博士(文學)。專攻東南亞近代史。主要著作有《國際移動的歷史社會學:近代泰米爾移民研究》(名古屋大學出版會)等。
(其他多位作者簡介收錄於本書中)
譯者:黃耀進
翻譯工作者。單譯有《臺灣政治有意思!若林正丈的臺灣民主化現場》、《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3:草原的稱霸》、《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等;共譯有《「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東京審判》等書。
編者的話 姜尚中
序 言 重松伸司
凡 例
第一章 韓國財閥 永野慎一郎
前言
金性洙(一八九一─一九五五年)
李秉喆(一九一〇─一九八七年)
鄭周永(一九一五─二〇〇一年)
辛格浩(一九二一─二〇二〇年)
金宇中(一九三六─二〇一九年)
李源萬(一九〇四─一九九四年)
朴泰俊(一九二七─二〇一一年)
其他人物
安在祜/李熙健/金喆浩/金翰壽/金熙秀/金坪珍/徐甲虎/朴炳憲
第二章 在日朝鮮人前史 水野直樹/樋口雄一/布袋敏博
前言
金天海(一八九八年─?)
朴春琴(一八九一─一九七三年)
朴烈(一九〇二─一九七四年)
金史良(一九一四─一九五一年)
金文準(一八九三─一九三六年)
鄭泰重(一九〇一─一九五〇年)
其他人物
金斗鎔/金允弼/韓德銖/金龍濟/曹寧柱/宋性徹/金達壽/金石範/金時鐘
第三章 京城帝國大學的人們 林慶澤
前言
今西 龍(一八七五─一九三二年)/高橋 亨(一八七八─一九六七年)/
時枝誠記(一九〇〇─一九六七年)/小倉進平(一八八二─一九四四年)/
安倍能成(一八八三─一九六六年)/尾高朝雄(一八九九─一九五六年)/
三宅鹿之助(一八九九─一九八二年)/泉 靖一(一九一五─一九七〇年)
第四章 臺北帝國大學與戰後臺灣學知、學緣的繼承──以岩生成一為核心 周婉窈
前言
岩生成一(一九〇〇─一九八八年)
第五章 從中國統一到戰後臺灣 土田哲夫
前言
蔣介石(一八八七─一九七五年)
宋氏一族
宋嘉澍(一八六一─一九一八年)/宋靄齡(一八八九─一九七三年)/
宋慶齡(一八九三─一九八一年)/宋美齡(一八九七?─二〇〇三年)/
宋子文(一八九四─一九七一年)
汪精衛(一八八三─一九四四年)
張學良(一九〇一─二〇〇一年)
蔣經國(一九一〇─一九八八年)
其他人物
CC派與復興社派/王世杰/戴季陶/胡漢民/馮玉祥/李宗仁/田中義一/張作霖/近衛文麿/周佛海/史迪威/普萊斯兄弟/蔣緯國/陳誠/二二八事件的人們/雷震
第六章 自由主義的開拓者,胡適與陳寅恪的生涯 緒形 康
前言
胡適(一八九一─一九六二年)
陳寅恪(一八九〇─一九六九年)
顧頡剛(一八九三─一九八一年)
陶行知(一八九一─一九四六年)
羅隆基(一八九八─一九六五年)
熊十力(一八八五─一九六八年)
雷海宗(一九〇二─一九六二年)
殷海光(一九一九─一九六九年)
其他人物
蔡元培/約翰.杜威/哈羅德.拉斯基/陸小曼/林徽音/土田杏村/室伏高信/鈴木大拙/傅斯年/王世杰/余英時
第七章 毀譽參半的超凡革命領袖 石川禎浩
前言
毛澤東(一八九三─一九七六年)
劉少奇(一八九八─一九六九年)
周恩來(一八九八─一九七六年)
四人幫
江青(一九一四─一九九一年)/張春橋(一九一七─二〇〇五年)/
姚文元(一九三一─二〇〇五年)/王洪文(一九三五─一九九二年)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年)
約瑟夫.史達林(一八七九─一九五三年)
愛德加.史諾(一九〇五─一九七二年)
馬寅初(一八八二─一九八二年)
尼基塔.赫魯雪夫(一八九四─一九七一年)
其他人物
朱德/林彪/彭德懷/胡喬木/王明/理查.尼克森/亨利.季辛吉/田中角榮
第八章 東南亞的反殖民地鬥爭及國族國家的創建 伊東利勝/中野 聰/菅原由美/玉田芳史/小泉順子/菊池陽子/新谷春乃/左右田直規/今井昭夫
前言
菲律賓 荷西.黎剎(一八六一─一八九六年)
緬甸 翁山(一九一五─一九四七年)
印度尼西亞 蘇卡諾(一九〇一─一九七〇年)
泰國(暹羅) 鑾披汶(一八九七─一九六四年)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一八五三─一九一〇年)
其他人物
格雷戈里奧.阿格派/安德烈斯.滂尼發秀/埃米利奧.阿奎納多/威廉.塔虎脫/貝尼尼奧.拉莫斯/曼努爾.奎松/何塞.勞雷爾/吳蘇/蘇巴吳基/佐克羅阿米諾托/穆罕默德.哈達/阿卜杜爾.穆伊斯/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丹龍.拉差努帕親王/拉瑪六世(瓦棲拉兀)/披耶.阿努曼.拉賈敦/佩差拉.拉達納馮/西薩旺.馮/梭發那.富馬/蘇發努馮/山玉成/諾羅敦.施亞努/杜斯木/翁嘉化/陳平/潘佩珠/潘周楨/一靈/阮太學/黃玉珀
第九章 印度邁向自立之道──諸名人出現的背景 重松伸司/臼田雅之
前言
甘地(一八六九─一九四八年)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一八六一─一九四一年)
穆罕默德.阿里.真納(一八七六─一九四八年)
查克拉瓦爾蒂.拉賈戈巴拉查理(一八七八─一九七二年)
E.V.拉馬斯瓦米(納伊克爾,一八七九─一九七三年)
比姆拉奧.拉姆吉.安貝德卡(一八九一─一九五六年)
蘇巴斯.錢德拉.鮑斯(一八九七─一九四五年)
其他人物
達達拜.納奧羅吉/艾倫.奧克塔維恩.休謨/班金.錢德拉.查特吉/吉爾伯特.艾略特.明托/蘇倫德拉納特.班納吉/羅梅什.錢德.杜特/巴爾.甘格達爾.提拉克/碧平.錢德拉.帕爾/喬治.寇松/班諦達.莫逖拉爾.尼赫魯/拉拉.拉伊帕特.雷/戈帕爾.克里什納.戈卡爾/奇塔蘭詹.達斯/奧羅賓多.戈休/阿里兄弟/約翰.西蒙/阿布.卡拉姆.阿扎德/甘沙姆.達斯.比拉/路易斯.蒙巴頓/巴格特.辛格/E.M.S.南布迪里巴德/納圖拉姆.維納亞克.高德西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伊朗──穆罕默德.摩薩台與兩位國王 貫井萬里
前言
李查沙阿.巴勒維(一八七八─一九四四年)
穆罕默德.摩薩台(一八八二─一九六七年)
穆罕默德-李查沙阿.巴勒維(一九一九─一九八〇年)
其他人物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納瓦布.薩法維/賽義德.焦爾丁.塔巴塔巴伊
第十一章 二戰前後,其連續與斷絕的象徵 吉田 裕/茶谷誠一/手嶋泰伸/源川真希/古川隆久/瀨畑 源
前言
昭和天皇(一九〇一─一九八九年)
米內光政(一八八〇─一九四八年)
宮中集團
革新官僚集團
近衛文麿(一八九一─一九四五年)
松岡洋右(一八八〇─一九四六年)
東條英機(一八八四─一九四八年)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一八八〇─一九六四年)
其他人物
石原莞爾/辻政信/武藤章/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安田靜/牧野伸顯/鈴木貫太郎/湯淺倉平/木戶幸一/約瑟夫.格魯/奧村喜和男/和田博雄/毛里英於菟/龜井貫一郎/中野正剛/西園寺公望/平沼騏一郎/荒木貞夫/真崎甚三郎/齋藤隆夫/矢部貞治/白鳥敏夫/廣田弘毅/重光葵/東鄉茂德/佐藤尚武/井上成美/山本五十六/岡田啟介/大西瀧治郎/阿南惟幾/梅津美治郎/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參謀第二部/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民政局/貝雅特.西洛塔.戈登/憲法研究會/遠東國際軍事審判/貞明皇后/秩父宮雍仁親王/高松宮宣仁親王/三笠宮崇仁親王
第十二章 戰爭期間的知識分子們──戰時變革與亞洲 米谷匡史
前言
尾崎秀實(一九〇一─一九四四年)
理查.佐爾格(一八九五─一九四四年)
其他人物
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宮城與德/細川嘉六/中西功/大上末廣/佐藤大四郎/三木清/蠟山政道/東畑精一/大河內一男/西田幾多郎/田邊元/和辻哲郎/高山岩男
第十三章 大轉換期下的「操觚者」──以無產階級藝術運動為主 武藤武美
前言
中野重治(一九〇二─一九七九年)
葉山嘉樹(一八九四─一九四五年)
佐多稻子(一九〇四─一九九八年)
福本和夫(一八九四─一九八三年)
小林多喜二(一九〇三─一九三三年)
石堂清倫(一九〇四─二〇〇一年)
其他人物
藏原惟人/小林秀雄/室生犀星/宮本百合子/原泉子/千田是也/伊藤信吉
第十四章 在抵抗與協力之間──「知識分子/編輯」與「另一個京都學派」 落合勝人
前言
林達夫(一八九六─一九八四年)
野呂榮太郎(一九〇〇─一九三四年)
花田清輝(一九〇九─一九七四年)
其他人物
戶坂潤/中井正一/三木清/吉野源三郎/岩波茂雄/下中彌三郎/山本實彥/小泉信三
第十五章 帝國主義的膨脹、侵略及失敗──帝國的文化 晏 妮
前言
李香蘭(一九二〇─二〇一四年)
岩崎昶(一九〇三─一九八一年)
川喜多長政(一九〇三─一九八一年)
其他人物
甘粕正彥/張善琨/卜萬蒼/劉吶鷗/服部良一/長谷川一夫/邵逸夫/田村泰次郎/陳雲裳/張愛玲
第十六章 抵抗帝國日本的女性們 長志珠繪
前言
山代巴(一九一二─二〇〇四年)
森崎和江(一九二七─二〇二二年)
澤地久枝(一九三〇年─)
金子文子(一九〇四?─一九二六年)
新垣美登子(一九〇一─一九九六年)
作者簡介
圖片出處
編者的話
姜尚中
人之所以對歷史產生興趣,其根本乃是對人的關心。就像《史記》是以〈列傳〉為支柱一般,史家在史書中貫注全心全力的,也是評傳。於是,我們著眼於不論是誰都會自然抱持的好奇心,構想出這套由著名、無名人們的評傳積累而成、進行描述的《亞洲人物史》。作為討論對象的地域,包括了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也就是足以用「亞洲」一詞指涉的整體領域。我們集結了在現代亞洲史研究中具代表性的編輯委員,經過數年反覆協議,發掘出各領域的主人翁、副主人翁,以及圍繞在他們身邊人們的關聯性,從而形成充滿魅力的小宇宙。當我們在選定人物之際,重視的關鍵要素是「交流」。所謂交流,不限於交易、宗教、思想、藝術傳播等和平友好的事物,也包括掠奪、侵略、戰爭等激烈衝突。我們在每一卷中,針對整個地域的人物群進行鉅細靡遺的配置,並以跨越各個小宇宙的方式,將之聯繫起來;從第一卷到最終卷,大致是按照時代順序安排。透過這樣的構成,我們讓一種堪稱與縱觀式地域史迥然相異的「亞洲通史」形象,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透過這項由承繼東洋史研究深厚基礎的人們合力進行的嘗試,我們期望相異文化圈、言語圈的讀者,都能有共享的一日到來。
序言
重松伸司
二十世紀前半的五十年間是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巨大變動期。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被稱為「戰間期」的二十年間,歷經了戰禍和恐慌,在短暫的穩定之後,又是持續的狂熱與混沌。在這個時期,歐亞大陸的勢力結構出現重大變化,亦即二十世紀之前形成的「近世型帝國」不斷走上滅亡之途。俄羅斯帝國、鄂圖曼帝國、大英帝國、中華帝國、「遲來的帝國」大日本帝國都在這段期間衰退、消亡,強國間的霸權對立與建立在該均衡上的世界秩序崩解,「成長與不安的近現代」也於焉降臨。
兩次世界大戰與戰間期發生的變動及影響並不僅止於西歐,亞洲各地也遭波及且被迫面對各種深刻的課題。對亞洲國家而言,課題即是必須建構近現代的「自我」意識與採取主張自我的具體行動。所謂亞洲的國家、集團之「自我」意識即「民族主義」意識,「具體行動」即推翻殖民地統治勢力的民族獨立運動。印度、伊朗對抗英國;印尼對抗荷蘭;越南對抗法國;菲律賓對抗西班牙、美國以及日本;朝鮮與中國對抗日本……民族獨立運動就此開展。殖民宗主國撤退後,亞洲各地成立被稱為「國族國家」的體制,然而「國族國家與民族主義」的理念深處卻潛伏著不斷邁向近現代的亞洲必須直接面對的根本問題。伴隨著運動的進展,在認知「民族」與「國民」實際樣態時也不斷發生困境。
在日語中幾乎是等義、可混雜使用的「民族」與「國民」,對亞洲的其他人們而言是否為能加以識別,且能認知此詞彙的真實樣貌與概念?又,這些概念是否從亞洲各民族中自然(內發)形成?自民族運動中形塑出來的,特別是在東南亞,有類似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謂的「官方國族主義」,先不論其內涵是專制或是擬似民主,蘇卡諾(Sukarno)的「指導式民主主義」堪稱代表。
在獨立運動領導者或推手們深入探討「國民」、「國家」的核心之際,開始認知到核心是以語言、宗教、作為抽象概念的鄉土、習慣、愛國心等共通羈絆形成的集合體,但這種被認為是非理性的羈絆其實存在於「民族」基層的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遭傑克.海沃德(Jack Hayward)等人嚴厲批評,故而此種觀點可說已遭否定。然而當我們概觀二十世紀後半葉的狀況時,卻可窺見這種觀念不僅在亞洲各國,也在西歐、東歐、非洲、南美各地如喪屍般復活。
所謂的「民族運動」,是把各種各樣的人們以一元化的方式加入「國民」這一框架的過程,但也是一種把國民分化為各種原初集團的過程。民族主義有「語言國族主義」、「(宗教性)基本教義主義」、「區域主義」、「族群主義」,以總稱「宗派主義」的運動形式呈現。其明顯出現於亞洲各民族達成獨立的前後時期,但若論何時萌芽,則早在民族運動發展之中便已經發生。而這些「主義」伴隨暴力而激化,「國族國家」統治者開始以武力實施鎮壓也是在二十世紀後半葉。不過此時期也誕生出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那便是各地、各民族雖在用語及概念上相異,但內實卻一致的「民主主義」的萌芽。「民族主義」是主張和訴求;「民主主義」則是協調和融和。
那麼,本卷出現的國家元首、政治家、經濟家、社會活動家、革命家、思想家、學者、藝術家、出版人、文人等各自擁有不同出身、經歷、業績、評價。他們的共通之處,除去毛澤東等部分領導者之外,泰半都具有前往舊宗主國留學、遊學、視察、逃亡的直接海外經驗,又通過個人的交流或書信習得近現代的知識、資訊、技術、思想等。他們受到理性主義的近現代學知影響,但不必然全盤接受或將之移植至自身國度。他們將所學與亞洲傳統的知識銜接融合,為了讓新的近現代亞洲經驗去蕪存菁而苦戰不已。
在此過程中,他們不得不面對自身所處的強韌「亞洲式共同體」。此部分根據民族、區域或社會背景而有所不同,如家族制度、身分秩序、性別差異、教育、經濟制度、價值觀等等。在這個時代,日本處於亞洲中的一個特殊地位。日本抱持著「大義」,企圖成為亞洲「盟主」,保護亞洲遠離西歐列強的侵略,可是為了實施這種「大義」,日本開始侵略、占領亞洲,呈現出一種二律背反的政策與行動。也可說,這種牴觸讓日本的知識分子被迫進入一種矛盾的狀態。
在日本知識分子的意識中,亞洲僅止於中國、朝鮮、臺灣,對比這個區域更西向的「亞洲世界」認知卻相當模糊。因為涉入印度民族運動,日本的部分右翼思想家與印度領導者有人際交流,即便如此也只是暫時性的,終究見不到與東南亞、南亞、西亞人們的思想交匯。為了確立近現代的自我,知識分子之間開始提問身為主體的自我該如何定位,然而這種設問仍處於「日本共同體」的潛流之中,他們這些知識分子階層不必然與被他們稱為大眾的多數者有大量交集,與琉球或蝦夷等「邊緣的有識之士」也僅是有限的思想交流。此外,例如「民本主義」這種思想早在明治時代已於日本萌芽,但關於讓這種思想在此半世紀中成熟的思想與行動,卻難以從此人物群像中描繪。還有,即便在這個時代女性也絕非少數者,但在「國民」的框架中,女性卻不被承認是「自我表達者」或「社會的參與規劃者」。性別與女性主義的思想與行動遲至二十世紀後半左右才出現在亞洲,不過,二十世紀前半即便人數不多,仍有女性已前衛地察覺社會在性別上的矛盾與不合理。
為了超越、克服近現代之前的舊弊端,亞洲人為了亞洲社會現代化而推動的確立自我取徑也相當多元,如藉由權力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通過資本變革產業結構、藉著言論形成民意、實踐革命運動與社會改革運動等等。通過這些努力,對之前的亞洲社會(共同體)進行批判式的檢驗,不斷嘗試質疑「個人與共同體」應有的形式。那麼,這種嘗試在二十世紀前半的五十年間是否已經成功?走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禍,之後到來的「現代亞洲」究竟是烏托邦或反烏托邦,亞洲究竟走向哪個方向?在不斷以批判態度回顧二十世紀以前的亞洲社會中,檢視從二十世紀後半起至今日為止的「現代化」是否是泰,關鍵便在這五十年間活躍的人物群像,亦即濃縮在他們的思想與行動之中。
第五章 從中國統一到戰後臺灣
土田哲夫
■ 序言
蔣介石是二十世紀前半國民黨時代的中國領導人,既是軍人,也是政治家。清末他留學日本學習軍事,參加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在中國國民黨進行北伐期間(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迅速崛起,成為國民政府的領導者,推動中國統一與現代化,並在中日戰爭(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於蔣的黨、政統治與軍事集權化,汪精衛、胡漢民等國民黨有力人士或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軍閥曾發起反蔣運動(內戰),但蔣成功鎮壓這些反對勢力,確立自身領導地位。蔣的核心權力及其強勢來自於他從北伐以來便掌握強大的中央軍隊,除加強統治國民黨中央組織,更管控政府財政以籌措巨額軍費,加上與宋氏家族的婚姻關係也對他在強化財政力量、政策運作與對外關係上提供了助力。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的擴大侵略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勢力發展,成為國民黨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挑戰,蔣介石不得不艱辛應對這些狀況。中日戰爭開戰後,他因身為抗戰指揮而提高了威信, 又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廢除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參與開羅會議(一九四三年)的對日處理方案,之後中國更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這些成就為今日所謂的「大國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戰後,蔣介石致力重新統一全國與實施憲政,但在與共產黨的內戰中敗北而遷移臺灣,在臺重整政權對抗中國。一九七〇年代蔣介石過世前後,臺灣在國際上面臨爭奪正統性的危機,蔣經國繼承父親遺業,彈性應對這些狀況,為日後臺灣經濟發展與政治本土化、民主化打下基礎。
本章將回顧以蔣介石為核心的國民黨政權歷史,且一併討論宋氏一族、汪精衛、蔣經國等相關人物。從中不僅能夠了解中國近現代複雜多難及豐富多彩的過程,也能更明確理解現代中國的崛起及臺灣變遷的歷史意義。
■ 蔣經國(一九一〇—一九八八年)
■ 從出生到留學蘇聯為止
蔣經國為蔣介石的長男,蔣嫡妻毛福梅之子。一九一〇年四月二十七日生於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 在家鄉與母親一同生活成長。蔣介石奔走於日本、上海、廣州等地,幾乎都在外地活動,在繁忙的軍務、政務閒暇時仍會寫信給蔣經國,細心指導他的學業。蔣經國在當地學校就讀後移往上海,一九二四年冬自萬竹小學高級部畢業。次年一九二五年春,進入浦東中學,但因參與五三〇運動遭退學,轉學至北京的海外補習學校。適逢蘇聯為培養中國的革命家,成立孫逸仙紀念中國勤勞者大學(莫斯科孫文大學),青年們之間興起留學蘇聯的風潮,他也立志留學蘇聯。八月時前往廣州黃埔造訪父親,得到許可後,十月從上海啟程前往蘇聯。
■ 蘇聯經驗——一九二五—一九三七年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蔣經國進入莫斯科孫文大學。此時他只有十五歲,是最年少的學生之一,但積極學習與參與活動,熱中學生生活,俄語也有長足進步。他的俄文名字為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Nikolai Vladimirovich Elizarov)。在他出發前的一九二五年十月加入國民黨,不過抵達莫斯科後迅速左傾,十二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與托洛斯基派也相當親近。
一九二六年七月起,國民革命軍的北伐進展讓孫文大學的中國青年們感到振奮,蔣經國也在校內報上發表關於北伐等的中國革命論。然而,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蔣介石的反共政策完全改變了蔣經國的命運,他在集會時發表批判蔣介石的演講,指責父親反革命,是人民的敵人,發表公開信聲明斷絕父子關係(《真理報(Pravda)》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一日)。
一九二七年蔣經國已完成孫文大學的課程,但不被准許回國。同年進入列寧格勒托爾馬喬夫軍政學院(Lenin Military-Political Academy)接受教育與訓練,一九三〇年五月畢業。之後在莫斯科的科塔那馬電機工廠(Tinama Electrical Plant)與近郊農村努力工作,還曾於國際列寧學校(International Lenin School)學習。一九三二年被分配到葉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的烏拉爾機械製造廠第一機械分工廠,一九三四年任分工廠的副廠長兼企業報總編輯。這段期間中,一九三二年二月成為蘇聯共產黨員候補,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成為正式黨員。一九三五年三月與工廠職員芬娜.瓦赫列娃(Faina Ipatyevna Vakhreva,一九一六―二〇〇四年)結婚,十二月長男愛倫(Alan,蔣孝文)誕生。根據蔣經國回國後寫下的回憶,他特別強調在蘇聯時於酷寒中被迫在礦場工作、受到祕密警察監視、被中共駐蘇代表王明執拗地迫害等等苦難。儘管他在蘇聯時處境相當困難,他仍是展現了適應環境的能力,勉力完成被派遣的工作與活動,成為地方企業的管理幹部,也組成家庭,靠自身努力成功改善狀況。
因一九三六年十二月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兩黨和解,蔣介石也再度確立全國領導者的地位,蘇聯為強化與中國的關係,決定讓蔣經國回國。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五日,蔣經國偕妻子與兒子離開莫斯科前往海參崴(Vladivostok),最終經海路於四月十八日抵達上海。
■ 歸國後、大陸時代—一九三七—一九四九年
回國後,蔣經國在杭州與父親相見,接著返回母親居住的老家奉化縣溪口。隨後的幾個月裡,在父親的指示下,於家鄉撰寫蘇聯留學報告書,並要求他學習三民主義與中國古典文化等。中日開戰後的一九三八年一月,蔣經國在南昌擔任江西省政府保安處副處長,一九三九年六月起,在江西省南部任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等。江西省南部原是共產黨根據地,因戰亂與階級鬥爭而荒廢,蔣經國致力於社會改革、強化治安、訓練青年等,因此聲名大噪。在地方政治上獲得成果後,一九四四年一月蔣經國進入重慶,就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同年十月起,擔任青年軍的政治工作並積極加以推動。通過這段回國後的政治活動經驗,蔣經國也形成日後追隨他的部下集團。
一九四五年六月至八月,蔣經國參加在蘇聯進行的中蘇談判。對日抗戰勝利後的十月,以外交部東北特派員身分與蘇軍交涉。在激烈國共內戰與嚴重通貨膨脹時期,一九四八年八月,他被派往上海擔任經濟管制副督導員,嘗試以強硬手段抑制金融崩潰,雖經奮鬥但成效不彰。在國民黨敗退與內亂紛擾中,一九四九年一月蔣介石宣布引退,蔣經國隨父親返鄉。當蔣介石從上海飛往廣州、重慶、臺北等各地,企圖重整頹勢與指揮撤退臺灣事宜時,蔣經國亦隨行。自幼遠離父親,且在蘇聯逗留十二年的蔣經國,在蔣介石這段挫折與下野時期常伴左右並給予協助,這讓蔣介石對他更加信任與好評。
■ 臺灣統治—一九五〇—一九八八年
國共內戰失敗後,國民黨政權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八日將中華民國首都遷往臺北。一九五〇年三月蔣介石回任總統職位,力圖在臺灣重振旗鼓。一九五〇年三月蔣經國就任國防部政治部主任,負責國軍的重新整編與軍中政治工作,並以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主任身分,指揮、統籌情報機構,協助鞏固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此外,他也參與中國國民黨的「改造」,一九五二年十月黨七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還兼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會副主任等職位。
一九六五年一月,蔣經國就任國防部長;一九六九年成為行政院副院長,主管財政、經濟政策;一九七二年六月就任行政院長,成為政治的中樞。但一九七〇年代初是臺灣面臨國際局勢惡化的危機時期,一九七一年中國取代臺灣加入聯合國,臺灣退出;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森訪中達成中美和解;同年九月,中日恢復邦交並與臺灣斷交。加上此時期國際貨幣體制不穩,又發生石油危機,皆對高度依賴貿易的臺灣經濟造成巨大衝擊。對此,蔣經國通過政治革新與推動經濟建設,積極對應並克服危機。在政治上,啟用年經、高學歷的臺灣人菁英進入政府;在經濟上,於一九七三年十一月發表十大建設計畫,採取大規模整備基礎建設、開發工業園區等政策,促進臺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九七五年蔣介石過世後,蔣經國接任黨總裁職位,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日就任總統。儘管一九七九年一月中美建交並與臺灣斷交,一九八〇年一月因《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廢止,臺灣陷入更深本省人李登輝擔任省主席,並在一九八四年的總統選舉中,選擇李為副總統。一九八五年公開聲明,今後蔣家人不再出任總統,新任總統應依憲法選出。一九八六年九月,默認在野黨民進黨的成立,廢除「黨禁」。一九八七年七月解除一九四九年以來施行的戒嚴令,十一月開放人民赴大陸探親,十二月宣布解除「報禁」。蔣經國陸續推動政治改革,確立漸進式的民主化方向。然而,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的元旦祝詞,成為蔣經國最後一次的公開露面,之後他無法執行政務,一月十三日於榮民總醫院過世。蔣經國死後,根據憲法由李登輝副總統升任總統,開始推進臺灣的民主化進程。
蔣經國與芬娜(蔣方良)夫人育有孝文、孝武、孝勇三男與一女(孝章),兒子們今日皆已逝世, 長女結婚後定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