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證佛學期刊第1期:僧團、性別與教育特輯

NT$360 NT$284

出版日期:2025-04-01
編者:《印證佛學期刊》編輯委員會
作者:何日生、陳金華 編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184
開數:25 開,長 21 × 寬 14.8 × 高 1 cm
EAN:4711132385427
系列:印證佛學期刊

已售完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印證佛學傑出系列講座由慈濟基金會贊助支持,邀集普林斯頓的太史文教授、Jonathan Gold、哈佛大學的汪悅進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的傅雷教授、北京大學王頌教授、劍橋大學高亦睿教授、高諾佳教授、牛津大學的鄔瑞克教授、歐慧峰教授等一起發起這項系列講座。以榮耀證嚴上人及其師父印順導師對當代佛教之卓越貢獻,目標以研究當代佛教為核心,包括佛教在當代社會的義理與實踐之探討,希望能結合古代佛教與當代佛教之發展,此亦為「印證佛學傑出系列講座」成立之目的。

 

印證佛學講座在2021年9月1日正式啟動,由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北京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以及2022年加入的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共同成就。自2022年開始進入第二階段,擴大為印證佛學網絡,包含每年各校舉辦一場講座,每三年各校舉辦一場研討會,並出版《印證佛學期刊》中、英文版,網站,以及叢書出版等。

 

期望通過學界諸善友的努力,推進佛教的當代化研究,連接古代與當代佛教之義理與實踐的演進,進而窺探這項人類偉大宗教文明的奧秘,及其對當代世界文明之參與與影響。學術界作為累積人類文明事跡與思想的寶庫,盼能發揮其巨大的作用,為人類留下不朽的文明瑰寶,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轉化提出關鍵性的方向與內涵。

 

本期共收錄五篇論文:〈阿難的審判:一些現代的省思〉、〈阿難過在何處〉、〈「八敬法」之原典詮釋分析〉、〈從歷史的視角探討佛教的未來:兼論佛教歷史中的慈濟宗〉、〈化導汲引於庠序之外:民國佛教之案例及其當代影響〉。

貨號: 4711132385427 分類: , ,
編者:《印證佛學期刊》編輯委員會

 

作者:何日生

佛教哲學與宗教NGO領域之實踐者暨研究者,長年致力於慈濟人文工作。著有《善治理:圓型組織的思想與實踐探究》、《慈濟學概論》、《一個詩人的帶誕生》、《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利他到覺悟: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研究》、《建構式新聞》、《一念間》、《慈濟實踐美學》、《清水之愛:見證骨髓移植發展史》;與Bill Kazer(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合著Co-Existing with the Earth;策劃編輯《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敘愛》、《環境與宗教的對話》等書。

其所著《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獲得臺灣「金鼎獎優良出版品」、美國首屆「舍衛國人文獎」、中國大陸「2020年向光獎——年度研究特別獎」。

現為哈佛大學CAMLab特聘學者、慈濟大學副教授。2018-2020年為哈佛甘迺迪學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訪問學者;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傳播碩士。多次受邀於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北京大學等進行專題講座。

資深媒體人,電視主播與製作人;多次榮獲臺灣電視金鐘獎。所製作之《清水之愛:Great Love as a Running Water》世界骨髓移植紀錄片,入選2014年國際艾美獎(Emmy Award, International)亞非地區最佳新聞紀錄片。

 

作者:陳金華 編

 

貨號: 4711132385427 分類: , ,

發刊詞
編輯室報告
阿難的審判:一些現代的省思╱唐納德.洛佩茲(Donald Lopez)
阿難過在何處╱印順導師
「八敬法」之原典詮釋分析╱釋昭慧
從歷史的視角探討佛教的未來:兼論佛教歷史中的慈濟宗╱何日生
化導汲引於庠序之外:民國佛教之案例及其當代影響╱史芬妮(Stefania Travagnin)
徵稿簡約
編輯體例

貨號: 4711132385427 分類: , ,

發刊詞

何日生 Rey Sheng Her、陳金華 Jinhua Chen

宗教必須回應世間的需要,宗教才有存在的價值。佛教歷經兩千六百年,流傳全世界,成為世界的五大宗教之一。佛教的教義倡議因緣生法,萬物相生相依,因此自、他不二,爰此平等愛一切眾生。

 

佛陀的原始教義經過後代無數佛弟子大量的記載、詮釋與轉譯,佛陀的原始教法無法純然地從經典中一字一句地去考據,而是需要放在整部佛教歷史的脈絡中,梳理出它的根本教法;甚而將這些教法放諸歷史的框架之中以呈現它的意義與影響。因而,研究佛教歷史與研究佛教的當代適應,兩者必須同步進行。

 

學術界對於佛教的研究長期著重歷史的面向,不管是佛教史、佛教典籍的義理探討、佛教文學、佛教儀式、佛教戒律、佛教藝術都有十分豐厚的研究成果。而對於佛教之於當代社會的適應與影響,是當代佛學界必須跨出的一大步。

 

佛教是活生生的宗教,它不只活在過去,它更是活在今天。過去的佛教對今日的佛教之關聯不是一個切割的關係,而是如大江大河般的源遠流長,始終相繫相連。理解當代佛教的適應必須理解佛教歷史,理解佛教歷史更必須關注當代佛教的發展。這一切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佛教這個古老的世界文明,亦能裨益我輩在梳理這項人類文明中,參與世界文明的建構。

 

在這樣的信念底下,日生(Rey Sheng Her)提議並與金華(Jinhua Chen)發起「印證佛學傑出系列講座 Yin Cheng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 on Buddhism」;由慈濟基金會贊助支持,邀集普林斯頓大學的太史文教授(Stephen Teiser)、文化社會與宗教中心主任喬納森.戈爾德(Jonathan Gold)教授,哈佛大學的汪悅進教授(Eugene Wang),哥倫比亞大學的傅雷教授(Bernard Faure),北京大學的王頌教授,劍橋大學的高亦睿 (Imere Galamous)教授、亞洲與中東研究系高諾佳(Noga Ganany)教授,牛津大學的鄔瑞克(Ulrike Roesler)教授,以及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歐慧峰(Matthew Bryan Orsborn)教授等一起發起這項系列講座。本講座以榮耀證嚴上人及其師父印順導師對當代佛教之卓越貢獻,故命名為「印證佛學傑出系列講座」,其目標以研究當代佛教為核心,包括佛教在當代社會的義理與實踐之探討,希望能恰如其分地結合古代佛教與當代佛教之發展。這是「印證佛學傑出系列講座」成立之目的。

 

印證佛學講座在 2021 年 9 月 1 日正式啟動。感謝夥伴學校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普林斯頓大學 (Princeton University)、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以及 2022 年加入的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共同成就。自 2022 年開始進入第二階段,擴大為印證佛學網絡(Yin Cheng Network for Buddhism),包含每年各校舉辦一場講座,每三年各校舉辦一場研討會,出版《印證佛學期刊》中、英文版,網站,以及叢書出版等。

 

期望通過學界諸善友的努力,推進佛教的當代化研究,連接古代與當代佛教之義理與實踐的演進,進而窺探這項人類偉大宗教文明的奧秘,及其對當代世界文明之參與與影響。學術界作為累積人類文明事跡與思想的寶庫,盼能發揮其巨大的作用,為人類留下不朽的文明瑰寶,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轉化提出關鍵性的方向與內涵。

 

高山仰止,望之彌高;步步踏實,終能登頂。學術的殿堂亦如高山,在尊崇印順導師及證嚴上人的思想與精神實踐的高度之際,學者們一樣在攀登自己學術的高頂。只有我們站在高頂上,才能眺望另一高頂,才能俯瞰佛教在人間廣袤的大地上開展的點點滴滴。我們並不一直遵循著前人的足跡而行,而是必要時必須自己披荊斬棘,開闢新的文明路徑,直到我們的雙足踏上文明智慧的高頂,仍不停止。

 

期待印證佛學網絡的興辦,能推進一座座學術的峰頂,參與建構當代佛教與人類新文明。

貨號: 4711132385427 分類: , ,

阿難的審判:一些現代的省思

唐納德.洛佩茲(Donald Lopez)

1998 年,企鵝出版社邀請筆者為「企鵝經典叢書」(Penguin Classics)編纂一部名為《佛教經典》(Buddhist Scriptures)的選集,旨在對孔澤(Edward Conze)於四十年前 (1959 年)出版的同名著作進行更新與迭代。在這部書的構思上有幾個目標。孔澤的版本除了少量的禪宗經典外,幾乎完全專注於收錄印度的古代佛教典籍,而筆者希望收錄更多的中國、日本、韓國和西藏的經典,以及一些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著作。然而,將目錄提交給企鵝出版社後,經對方告知,由於本書作為「企鵝經典叢書」系列中的一部出版,原本選擇收錄的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的作品將會被刪除。雖然對此最初表示反對,但終究還是遵從了對方的要求。這部篇幅比孔澤的版本多了一倍有餘的書後來於 2004 年出版。

 

但我並未放棄那些被刪減掉的現代著作,因此決定將他們另外編纂成書。在 1932 年,德懷特.戈達德(Dwight Goddard, 1861-1939)在燈塔出版社(Beacon Press)出版了《佛教聖經》(A Buddhist Bibile)一書。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本有些怪異的書,因為戈達德在書中將他自己的一些作品和佛教文獻的翻譯編集在一起。然而,這是一本在「敲擊詩人派」(Beat poets) 當中相當有影響力且廣受歡迎的作品,它尤其影響了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因而為此聯繫了燈塔出版社,並詢問他們是否有意出版一本旨在收錄過去兩個世紀內東方和西方的重要佛教人物著作的《現代佛教聖經》(A Modern Buddhist Bible)。他們給予了積極的回覆,並於 2002 年出版問世,甚至先於企鵝出版社的那本書兩年。在《現代佛教聖經》中,就收錄了證嚴法師的著作。

 

前述之冗言,其實僅僅為了強調兩件事,一是非常榮幸能在拙作出版二十年後受到久負盛名的證嚴法師和慈濟基金會,以及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佛教研究系的邀請,成為印證佛學講座的主講人。二是強調,雖然諸如「現代佛教」、「佛教現代化」之類的詞語隨處可見,時代的劃分並不是絕對的。筆者希望能夠向大家展示佛教初期發生的事件和關於這些事件的記載,依然能夠引發人們對現代社會的佛教之深思。

 

本文的主題,是佛教中著名的「阿難的審判」事件。相傳這個事件發生在所謂的「第一次結集」之後。在如《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和《大智度論》的一些其他資料中,這個事件甚至發生在第一次結集之前。「結集」(council)這個詞是佛教學者們「借自」基督教的諸多術語之一。同樣屬於這個範疇的詞彙包括「僧」(monk)、「尼」(nun)、「沙彌」(novice)、「寺」( monastery)、和「尼寺」( nunnery)。事實上,被翻譯成 council 的原詞是 saṅgīti,其字面意思是「在一起唱」,以及「頌」和「詠唱」。所謂的「第一次結集」,其實並非如天主教的結集那般為了辯論教義精微之處而聚會,而是為另一種不同的目的。

 

根據佛教的傳統敘述,「第一次結集」在佛陀涅槃後的數月後由佛陀最年長以及最親近的弟子大迦葉召開,也是大迦葉在佛陀葬禮上點燃佛陀身下的柴薪堆。正當其時,大迦葉偶然之間聽到,有一名叫須跋陀羅的僧人,竟對佛陀入滅感到欣喜,並對佛陀從此再也無法對僧人們指手畫腳表示開心。因這些話語而深感驚心的大迦葉,害怕佛陀的教誨會在佛滅後隨之消滅,因此召集了五百阿羅漢,在他們可能遺忘佛陀的所有教誨之前先回憶和背誦出來。

 

其中一位應該參加的著名比丘是憍梵波提,但他卻拒絕參會,並選擇直接證入涅槃。大迦葉獲聞此事後,感到事態非比尋常,立即告誡阿羅漢們,在佛陀的教誨整理完成前禁止遁入涅槃。同時,出身低種姓理髮師的優波離尊者,是公認的毗奈耶大師,因此他被推舉而背誦出「律」。阿難,作為佛陀的堂弟和長期隨侍,則被要求背誦出佛陀的佈道(sermon,再次借用一個天主教詞彙),而這些內容即成為「經」。

 

承擔此重責大任的不二之選為阿難,有幾個原因:第一,佛陀在世的最後二十五年間,他一直是佛陀的侍從。二是當他允諾成為佛陀的侍者時,曾請求佛陀將過往阿難不在場時的講法內容全數復述一遍。三是據說阿難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在佛經常用的誇飾表述中,他被描繪為能夠一字不漏地背誦佛陀口述的六萬字和一萬五千頌。據傳阿難熟記佛陀著名的八萬四千法門,在這之中有八萬兩千條是佛陀自己口述的,而另外兩千條則為佛陀認可的其他僧人所口述。

 

然而,回到第一次結集的主題,此時出現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阿難當時尚未證得羅漢果位。得知他必須在結集開始之前成為阿羅漢,阿難立刻開始禪修。禪修有四種可能的姿勢:坐姿、站姿、行姿和臥姿。在結集前夜,阿難依然尚未證道。當他精疲力竭地向床上倒下時,卻以一個前所未有的姿態開悟了,當下雙腳已經離地,而頭還未觸著到枕頭。

 

第一次結集的地點,在佛陀生前多次轉法輪的靈鷲山附近之洞窟。第一項議題是律,也就是僧團的規矩。據說,這些規定並非在最初由佛陀系統性地訂立,而是長期間因處理各種不同問題,在過程中慢慢成形的。在佛陀轉法輪的最初幾年中—有說為佛陀證悟後的五年間,有說是十年,也有說是二十年—並不需要任何規矩,因為任何證得羅漢四個果位之一的比丘皆具德行。最初的一條規定,是因須提那(Sudinna)比丘,他在母親的要求下,為繁衍後代而和妻子行房,此事件之後被定下的規定。在此次結集上,大迦葉逐一列舉各項戒律,並向優波離詢問一系列問題,例如佛陀在何處、因何人觸犯而宣布這些戒律。這些細問是為將戒律的觸犯分成數個類別,從褫奪僧人身分的四種根本重罪(即四波羅夷:淫、盜、殺人、大妄語)到其它只需要進行悔過的小罪。在巴利律藏中,總共有兩百七十條戒律。

 

當優波離背誦完畢後,阿難提到佛陀曾說過自己逝去後,僧團可以決議讓「小小戒可捨」。當大迦葉問到這些「小小戒」是哪些戒律,阿難回答他當時並未向佛陀追問。於是這引發了僧人們一系列關於何為「小小戒」(巴利語:khuddānukhuddaka sikkhapāda)的討論。一部分僧人甚至主張除了前述的四根本重罪外全都是可以被捨去的「小小戒」。相對於此,大迦葉則予以反駁,並主張維持所有現有戒律。關於這場影響深遠的辯論,我們會在後文中詳談。「律藏」訂定之後,接下來就輪到了佛陀說的法,即 「經藏」。在阿難開始背誦之前,他因未能問清佛陀關於「小小戒」的具體內容而受到眾人的責難。隨後,他開始逐一復述佛陀的說法,並加上「如是我聞」作為每一段記誦之始,以及補充當時佛陀轉法輪的諸項因緣,例如每次講法地點和聽眾成員,這項復誦任務持續長達數月之久。

貨號: 4711132385427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