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十大疑案正解

NT$260 NT$205

出版日期:2008-07-03
作者:閻崇年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48
開數:25開
EAN:9789570832976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清宮疑案發生的時間既久遠,又多係皇帝家事、宮闈秘聞,正史、野史混淆一體,讓人難窺實相。書中閻崇年運用評書技巧,講解了努爾哈赤殺子、孝莊太后下嫁、順治出家、乾隆生母疑案、嘉慶帝遇刺、光緒帝之死……等等10個疑案真相,還剖析了清宮皇子教育和清宮過年的情況。

貨號: 9789570832976 分類: , ,
作者:閻崇年

著名清史專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袁崇煥研究會會長、北京滿學會會長,百家講壇2012年年度主講人。 專著有《正說清朝十二帝》、《袁崇煥傳》、《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清朝皇帝列傳》等25部。論文集有《袁崇煥研究論集》、《燕史集》、《燕步集》、《滿學論集》共4部。主編有《袁崇煥學術論文集》、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1到7輯等14部。先後發表明史、清史、滿學論文200餘篇。聯經已出版有:《大故宮全集(共三冊):故宮六百年大歷史》、《清朝開國史(上/下):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順治,大清皇朝之崛起》、《康熙大帝》、《清宮十大疑案正解》《努爾哈赤》《明亡清興六十年(上/下)》《正說清朝十二帝》等書。

貨號: 9789570832976 分類: , ,


引言
第一講 努爾哈赤斬子
一、褚英其人
二、殺子始末
三、情理衝突
相關推薦書目
第二講 太宗蒙古后妃
一、一后四妃
二、政治婚姻
三、百年影響
相關推薦書目
第三講 孝莊太后下嫁
一、孝莊皇太后
二、睿王多爾袞
三、「太后下嫁」說
相關推薦書目
第四講 順治出家之說
一、福兮禍兮
二、因苦結佛
三、患痘而逝
相關推薦書目
第五講 康熙太子立廢
一、康熙皇子與立儲原因
二、太子一立與太子一廢
三、太子二立與太子二廢
四、歷史經驗與沉痛教訓
相關推薦書目
【附錄1】康熙帝的35子
【附錄2】康熙帝35子中排序的24子
第六講 雍正奪位之謎
一、雍正其人
二、繼位疑問
三、欲蓋彌彰
相關推薦書目
第七講 乾隆出生何地
一、雍和宮說
二、避暑山莊說
三、一波三折
相關推薦書目
第八講 乾隆生母是誰
一、野史傳說
二、官書記載
三、疑案難解
相關推薦書目
第九講 嘉慶兩遭兇險
一、大內遇刺
二、宮禁制度
三、皇宮驚變
相關推薦書目
第十講 光緒皇帝之死
一、正常病死說
二、被人害死說
三、死因之疑案
相關推薦書目
第十一講 清朝宮廷教育
一、皇族教育
二、皇子教育
三、幼帝教育
相關推薦書目
【附錄】奕譞:光緒皇帝讀書習武章程
第十二講 清朝宮廷過年
一、準備過年
二、清宮過年
三、兩帝過年
相關推薦書目
【附錄】清宮喝酒與飲茶
後記

貨號: 9789570832976 分類: , ,

第三講 孝莊太后下嫁
  我講清史的時候,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孝莊皇太后是否下嫁了多爾袞?可見這個問題是許多清史愛好者所關心的。順治皇帝福臨6歲繼位,在他的母親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和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共同輔佐下,度過清朝入關初期的艱難歲月。從順治帝即位到多爾袞去世,一共是七年的時間。300 多年來,人們在關注這段歷史的同時,更多地關注這對叔嫂不平凡的關係,由此引出許多猜測、議論和故事,成為清史研究中的一個疑案。
  本講分作三個小題目:一、孝莊皇太后,二、睿王多爾袞,三、「太后下嫁」說。
  一、孝莊皇太后
  清朝有兩位皇太后對清朝政治至關重要,清初的一位是孝莊皇太后,清末的一位是慈禧皇太后。
  孝莊皇太后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塞桑的女兒。布木布泰是皇太極中宮皇后哲哲的侄女、關雎宮宸妃海蘭珠的妹妹。萬曆四十一年(1613 )生,天命十年(1625 )與皇太極成婚,時年13 歲,皇太極35 歲。崇德元年(1636 ),封為永福宮莊妃。她於崇德三年(1638 )為皇太極生下第九子福臨,時年26 歲。皇太極於崇德八年(1643 )死時莊妃31 歲。這年多爾袞32 歲。孝莊太皇太后病死於康熙二十六年(1688 ),享年75 歲。
  布木布泰出身於蒙古貴族名門,容貌秀美,聰明知禮。她活了75 歲,歷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是清初的重要人物,為清朝的守成兼創業作出重大貢獻。
  第一,身負滿蒙聯姻重任。天命十年(1625),13 歲的布木布泰從科爾沁草原來到建州,與35 歲的皇太極成婚。這時皇太極早已同她的姑姑哲哲結婚11 年了。天聰八年(1634 ),她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皇太極。姑姑與侄女三人都嫁給同一個男人,是出於政治的原因,滿洲和蒙古科爾沁部建立了姻親關係,共同開創清朝的事業。布木布泰嫁過來的第二年,丈夫皇太極繼承汗位,她從貝勒福晉變成大汗福晉。十年以後,皇太極建國號大清,改元崇德,她又成為崇德皇帝的永福宮莊妃。
  第二,為清皇室生兒育女。布木布泰先後為皇太極生了4個兒女。皇太極有11 個兒子、14 個女兒。其中,莊妃生了皇四女、皇五女和皇七女共3個女兒,崇德三年(1638),26 歲的莊妃又生下皇九子福臨,就是後來繼承大清皇位的順治皇帝。這支血脈延續了清朝的帝胤。她和皇太極的關係似不如姐姐海蘭珠,但從莊妃生育的四個子女看,起碼在一段時間裡,她和皇太極的關係還是很好的。其四個子女的出生時間如下:
  皇四女 天聰三年(1629 )生 莊妃17 歲皇五女 天聰六年(1632 )生 莊妃20 歲皇七女 天聰七年(1633 )生 莊妃21 歲皇九子 崇德三年(1638 )生 莊妃26 歲
  第三,經歷三次皇位之爭。太后布木布泰親歷了三次後金—清最高權力的爭奪,就是後金—清汗位和皇位的鬥爭。
  第一次,公公努爾哈赤死後,屍骨未寒,便發生了汗位之爭。她剛剛嫁給皇太極一年,才14 歲,沒有直接參與這場鬥爭。但是她目睹了丈夫是怎樣用盡心機,排除障礙,脫穎而出,繼承汗位。
  第二次,丈夫皇太極死後,她不動聲色,依靠姑姑、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透過錯綜複雜的宮廷鬥爭和關係整合,使兒子福臨登上皇位,她自己也成為皇太后。
  第三次,兒子順治帝英年早逝後,她力主子繼父位(不是弟繼兄位),下懿旨由皇子中出過天花的皇三子玄燁繼位,於是,順治帝旨定玄燁繼承皇位,這就是康熙皇帝。
  孝莊太后不僅親臨三次大的皇位鬥爭,而且目睹明末清初的滄桑之變。她在社會變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守成兼創業功績大。孝莊太后在清宮62 年,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青年時幫助丈夫崇德帝皇太極,中年時輔佐兒子順治帝福臨,老年時輔佐孫子康熙帝玄燁。她從來也沒有走到政治的前台,但是她的一生對清初政治起到重要影響。
  孝莊太后經歷清前四帝(太祖、太宗、順治、康熙),慈禧太后影響了清後四帝(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現象。
  以上四條,可以看出:孝莊太后布木布泰是一位非凡的女性,也是跨越清初五朝的重要人物。

貨號: 9789570832976 分類: , ,

第三講 孝莊太后下嫁
  我講清史的時候,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孝莊皇太后是否下嫁了多爾袞?可見這個問題是許多清史愛好者所關心的。順治皇帝福臨6歲繼位,在他的母親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和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共同輔佐下,度過清朝入關初期的艱難歲月。從順治帝即位到多爾袞去世,一共是七年的時間。300 多年來,人們在關注這段歷史的同時,更多地關注這對叔嫂不平凡的關係,由此引出許多猜測、議論和故事,成為清史研究中的一個疑案。
  本講分作三個小題目:一、孝莊皇太后,二、睿王多爾袞,三、「太后下嫁」說。
  一、孝莊皇太后
  清朝有兩位皇太后對清朝政治至關重要,清初的一位是孝莊皇太后,清末的一位是慈禧皇太后。
  孝莊皇太后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塞桑的女兒。布木布泰是皇太極中宮皇后哲哲的侄女、關雎宮宸妃海蘭珠的妹妹。萬曆四十一年(1613 )生,天命十年(1625 )與皇太極成婚,時年13 歲,皇太極35 歲。崇德元年(1636 ),封為永福宮莊妃。她於崇德三年(1638 )為皇太極生下第九子福臨,時年26 歲。皇太極於崇德八年(1643 )死時莊妃31 歲。這年多爾袞32 歲。孝莊太皇太后病死於康熙二十六年(1688 ),享年75 歲。
  布木布泰出身於蒙古貴族名門,容貌秀美,聰明知禮。她活了75 歲,歷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是清初的重要人物,為清朝的守成兼創業作出重大貢獻。
  第一,身負滿蒙聯姻重任。天命十年(1625),13 歲的布木布泰從科爾沁草原來到建州,與35 歲的皇太極成婚。這時皇太極早已同她的姑姑哲哲結婚11 年了。天聰八年(1634 ),她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皇太極。姑姑與侄女三人都嫁給同一個男人,是出於政治的原因,滿洲和蒙古科爾沁部建立了姻親關係,共同開創清朝的事業。布木布泰嫁過來的第二年,丈夫皇太極繼承汗位,她從貝勒福晉變成大汗福晉。十年以後,皇太極建國號大清,改元崇德,她又成為崇德皇帝的永福宮莊妃。
  第二,為清皇室生兒育女。布木布泰先後為皇太極生了4個兒女。皇太極有11 個兒子、14 個女兒。其中,莊妃生了皇四女、皇五女和皇七女共3個女兒,崇德三年(1638),26 歲的莊妃又生下皇九子福臨,就是後來繼承大清皇位的順治皇帝。這支血脈延續了清朝的帝胤。她和皇太極的關係似不如姐姐海蘭珠,但從莊妃生育的四個子女看,起碼在一段時間裡,她和皇太極的關係還是很好的。其四個子女的出生時間如下:
  皇四女 天聰三年(1629 )生 莊妃17 歲皇五女 天聰六年(1632 )生 莊妃20 歲皇七女 天聰七年(1633 )生 莊妃21 歲皇九子 崇德三年(1638 )生 莊妃26 歲
  第三,經歷三次皇位之爭。太后布木布泰親歷了三次後金—清最高權力的爭奪,就是後金—清汗位和皇位的鬥爭。
  第一次,公公努爾哈赤死後,屍骨未寒,便發生了汗位之爭。她剛剛嫁給皇太極一年,才14 歲,沒有直接參與這場鬥爭。但是她目睹了丈夫是怎樣用盡心機,排除障礙,脫穎而出,繼承汗位。
  第二次,丈夫皇太極死後,她不動聲色,依靠姑姑、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透過錯綜複雜的宮廷鬥爭和關係整合,使兒子福臨登上皇位,她自己也成為皇太后。
  第三次,兒子順治帝英年早逝後,她力主子繼父位(不是弟繼兄位),下懿旨由皇子中出過天花的皇三子玄燁繼位,於是,順治帝旨定玄燁繼承皇位,這就是康熙皇帝。
  孝莊太后不僅親臨三次大的皇位鬥爭,而且目睹明末清初的滄桑之變。她在社會變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守成兼創業功績大。孝莊太后在清宮62 年,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青年時幫助丈夫崇德帝皇太極,中年時輔佐兒子順治帝福臨,老年時輔佐孫子康熙帝玄燁。她從來也沒有走到政治的前台,但是她的一生對清初政治起到重要影響。
  孝莊太后經歷清前四帝(太祖、太宗、順治、康熙),慈禧太后影響了清後四帝(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現象。
  以上四條,可以看出:孝莊太后布木布泰是一位非凡的女性,也是跨越清初五朝的重要人物。

二、睿王多爾袞

  多爾袞(1612-1650 ),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生前最鍾愛的第十四子,他的母親是努爾哈赤寵愛的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12 歲嫁給努爾哈赤,共同生活26 年。努爾哈赤去世時,阿巴亥37 歲,正值盛年,丰姿饒豔,養育三個兒子:阿濟格22 歲、多爾袞15 歲、多鐸13 歲。為爭奪汗位,皇太極等四大貝勒威逼阿巴亥自縊而死(一說被用弓弦勒死)。母親死後,多爾袞失去依靠,沒有力量同皇太極爭奪大位。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多爾袞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成長為能文能武、長於謀略的和碩貝勒、睿親王。崇德八年(1643 )皇太極逝世,多爾袞第二次參與了爭奪大位的鬥爭。這一年,多爾袞32 歲,比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小3歲,比莊妃大1歲,比順治帝(1638-1661 )大26 歲。爭奪的結果是:豪格退出,只有6歲的福臨即位,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
  第二年,清朝遷都北京,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1648 )十一月,多爾袞被尊為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爾袞到塞外圍獵,病故於塞外喀喇城,年39 歲。
  多爾袞死後遭到清算,對於他輔政或攝政的功過在很長時間裡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 ),即多爾袞死123 年後,乾隆帝才給多爾袞以比較公正的歷史評價:「定鼎之初,王實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但指攝政王諭諸王大臣令旨出他「攝政有年,威福自尊」。
  先看他的六大功績:
  第一,文武兼長,屢立戰功。多爾袞能文能武,多次統軍出征,「倡謀出奇,攻城必克,野戰必勝」,屢立大功。出征蒙古,獲「制誥之寶」;隨征朝鮮,立下功勳;率軍入塞,克濟南府城。
  第二,皇位繼承,能識大體。有人說,多爾袞一生兩次與皇位失之交臂,是個失敗者。這是從他個人的得失去考量。但是,兩次爭奪皇位,特別是第二次爭奪皇位,多爾袞以滿洲整體利益為重,顧全大局,克己忍讓,退出皇位之爭。做攝政王後,他一方面把攝政王做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一方面又克制了對皇權的欲望,沒有做出篡權奪位的舉動。多爾袞能觀大局、識大體,在清朝入關的關鍵時期有效地維護了滿洲貴族上層的團結。
  第三,抓住時機,統兵入關。在闖王進京、崇禎自縊的重大歷史關頭,多爾袞採納大學士范文程等的建議,抓住時機,統兵進關;輔佐年幼的順治皇帝,移都北京,定鼎中原,建立清朝統治,立下卓越的歷史功勳。
  第四,定鼎北京,保護故宮。力排眾議,遷都北京,保護並利用故明皇宮。在中國皇朝歷史上,大一統皇朝利用前朝宮殿,僅此一例。
  第五,安定官民,廢除三餉。多爾袞進關後,宣布「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錄其賢能,恤其無告」(《清世祖實錄》卷四)和宣布「廢除三餉」等重大政策。
  第六,重用漢官,統一中原。對投降的漢族官員,加以任用,迅速穩定政治局面。「奉世祖(順治)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清史稿》卷二一八,〈多爾袞傳〉)。
  再看他的「六大弊政」,即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這些錯誤的做法,擾亂社會秩序、破壞中原經濟、挫傷漢人情感,帶來嚴重後果。所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人數字可能有出入,但多爾袞違背皇太極對漢人的政策,殺人過多,是其重大錯誤。200 多年後,辛亥革命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就是對這些政策的不滿與反抗。
  可以說,多爾袞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政治人物,他的功過是非,讓人一言難盡,單是那樁以他為男主角的「太后下嫁」疑案,已經讓歷史學家們千考萬索,讓老百姓至今還在街談巷議。

貨號: 9789570832976 分類: , ,

第三講 孝莊太后下嫁
  我講清史的時候,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孝莊皇太后是否下嫁了多爾袞?可見這個問題是許多清史愛好者所關心的。順治皇帝福臨6歲繼位,在他的母親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和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共同輔佐下,度過清朝入關初期的艱難歲月。從順治帝即位到多爾袞去世,一共是七年的時間。300 多年來,人們在關注這段歷史的同時,更多地關注這對叔嫂不平凡的關係,由此引出許多猜測、議論和故事,成為清史研究中的一個疑案。
  本講分作三個小題目:一、孝莊皇太后,二、睿王多爾袞,三、「太后下嫁」說。
  一、孝莊皇太后
  清朝有兩位皇太后對清朝政治至關重要,清初的一位是孝莊皇太后,清末的一位是慈禧皇太后。
  孝莊皇太后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塞桑的女兒。布木布泰是皇太極中宮皇后哲哲的侄女、關雎宮宸妃海蘭珠的妹妹。萬曆四十一年(1613 )生,天命十年(1625 )與皇太極成婚,時年13 歲,皇太極35 歲。崇德元年(1636 ),封為永福宮莊妃。她於崇德三年(1638 )為皇太極生下第九子福臨,時年26 歲。皇太極於崇德八年(1643 )死時莊妃31 歲。這年多爾袞32 歲。孝莊太皇太后病死於康熙二十六年(1688 ),享年75 歲。
  布木布泰出身於蒙古貴族名門,容貌秀美,聰明知禮。她活了75 歲,歷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是清初的重要人物,為清朝的守成兼創業作出重大貢獻。
  第一,身負滿蒙聯姻重任。天命十年(1625),13 歲的布木布泰從科爾沁草原來到建州,與35 歲的皇太極成婚。這時皇太極早已同她的姑姑哲哲結婚11 年了。天聰八年(1634 ),她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皇太極。姑姑與侄女三人都嫁給同一個男人,是出於政治的原因,滿洲和蒙古科爾沁部建立了姻親關係,共同開創清朝的事業。布木布泰嫁過來的第二年,丈夫皇太極繼承汗位,她從貝勒福晉變成大汗福晉。十年以後,皇太極建國號大清,改元崇德,她又成為崇德皇帝的永福宮莊妃。
  第二,為清皇室生兒育女。布木布泰先後為皇太極生了4個兒女。皇太極有11 個兒子、14 個女兒。其中,莊妃生了皇四女、皇五女和皇七女共3個女兒,崇德三年(1638),26 歲的莊妃又生下皇九子福臨,就是後來繼承大清皇位的順治皇帝。這支血脈延續了清朝的帝胤。她和皇太極的關係似不如姐姐海蘭珠,但從莊妃生育的四個子女看,起碼在一段時間裡,她和皇太極的關係還是很好的。其四個子女的出生時間如下:
  皇四女 天聰三年(1629 )生 莊妃17 歲皇五女 天聰六年(1632 )生 莊妃20 歲皇七女 天聰七年(1633 )生 莊妃21 歲皇九子 崇德三年(1638 )生 莊妃26 歲
  第三,經歷三次皇位之爭。太后布木布泰親歷了三次後金—清最高權力的爭奪,就是後金—清汗位和皇位的鬥爭。
  第一次,公公努爾哈赤死後,屍骨未寒,便發生了汗位之爭。她剛剛嫁給皇太極一年,才14 歲,沒有直接參與這場鬥爭。但是她目睹了丈夫是怎樣用盡心機,排除障礙,脫穎而出,繼承汗位。
  第二次,丈夫皇太極死後,她不動聲色,依靠姑姑、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透過錯綜複雜的宮廷鬥爭和關係整合,使兒子福臨登上皇位,她自己也成為皇太后。
  第三次,兒子順治帝英年早逝後,她力主子繼父位(不是弟繼兄位),下懿旨由皇子中出過天花的皇三子玄燁繼位,於是,順治帝旨定玄燁繼承皇位,這就是康熙皇帝。
  孝莊太后不僅親臨三次大的皇位鬥爭,而且目睹明末清初的滄桑之變。她在社會變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守成兼創業功績大。孝莊太后在清宮62 年,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青年時幫助丈夫崇德帝皇太極,中年時輔佐兒子順治帝福臨,老年時輔佐孫子康熙帝玄燁。她從來也沒有走到政治的前台,但是她的一生對清初政治起到重要影響。
  孝莊太后經歷清前四帝(太祖、太宗、順治、康熙),慈禧太后影響了清後四帝(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現象。
  以上四條,可以看出:孝莊太后布木布泰是一位非凡的女性,也是跨越清初五朝的重要人物。

二、睿王多爾袞

  多爾袞(1612-1650 ),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生前最鍾愛的第十四子,他的母親是努爾哈赤寵愛的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12 歲嫁給努爾哈赤,共同生活26 年。努爾哈赤去世時,阿巴亥37 歲,正值盛年,丰姿饒豔,養育三個兒子:阿濟格22 歲、多爾袞15 歲、多鐸13 歲。為爭奪汗位,皇太極等四大貝勒威逼阿巴亥自縊而死(一說被用弓弦勒死)。母親死後,多爾袞失去依靠,沒有力量同皇太極爭奪大位。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多爾袞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成長為能文能武、長於謀略的和碩貝勒、睿親王。崇德八年(1643 )皇太極逝世,多爾袞第二次參與了爭奪大位的鬥爭。這一年,多爾袞32 歲,比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小3歲,比莊妃大1歲,比順治帝(1638-1661 )大26 歲。爭奪的結果是:豪格退出,只有6歲的福臨即位,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
  第二年,清朝遷都北京,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1648 )十一月,多爾袞被尊為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爾袞到塞外圍獵,病故於塞外喀喇城,年39 歲。
  多爾袞死後遭到清算,對於他輔政或攝政的功過在很長時間裡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 ),即多爾袞死123 年後,乾隆帝才給多爾袞以比較公正的歷史評價:「定鼎之初,王實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但指攝政王諭諸王大臣令旨出他「攝政有年,威福自尊」。
  先看他的六大功績:
  第一,文武兼長,屢立戰功。多爾袞能文能武,多次統軍出征,「倡謀出奇,攻城必克,野戰必勝」,屢立大功。出征蒙古,獲「制誥之寶」;隨征朝鮮,立下功勳;率軍入塞,克濟南府城。
  第二,皇位繼承,能識大體。有人說,多爾袞一生兩次與皇位失之交臂,是個失敗者。這是從他個人的得失去考量。但是,兩次爭奪皇位,特別是第二次爭奪皇位,多爾袞以滿洲整體利益為重,顧全大局,克己忍讓,退出皇位之爭。做攝政王後,他一方面把攝政王做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一方面又克制了對皇權的欲望,沒有做出篡權奪位的舉動。多爾袞能觀大局、識大體,在清朝入關的關鍵時期有效地維護了滿洲貴族上層的團結。
  第三,抓住時機,統兵入關。在闖王進京、崇禎自縊的重大歷史關頭,多爾袞採納大學士范文程等的建議,抓住時機,統兵進關;輔佐年幼的順治皇帝,移都北京,定鼎中原,建立清朝統治,立下卓越的歷史功勳。
  第四,定鼎北京,保護故宮。力排眾議,遷都北京,保護並利用故明皇宮。在中國皇朝歷史上,大一統皇朝利用前朝宮殿,僅此一例。
  第五,安定官民,廢除三餉。多爾袞進關後,宣布「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錄其賢能,恤其無告」(《清世祖實錄》卷四)和宣布「廢除三餉」等重大政策。
  第六,重用漢官,統一中原。對投降的漢族官員,加以任用,迅速穩定政治局面。「奉世祖(順治)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清史稿》卷二一八,〈多爾袞傳〉)。
  再看他的「六大弊政」,即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這些錯誤的做法,擾亂社會秩序、破壞中原經濟、挫傷漢人情感,帶來嚴重後果。所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人數字可能有出入,但多爾袞違背皇太極對漢人的政策,殺人過多,是其重大錯誤。200 多年後,辛亥革命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就是對這些政策的不滿與反抗。
  可以說,多爾袞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政治人物,他的功過是非,讓人一言難盡,單是那樁以他為男主角的「太后下嫁」疑案,已經讓歷史學家們千考萬索,讓老百姓至今還在街談巷議。

三、「太后下嫁」說

  「太后下嫁」說,自民國以來,沸沸揚揚。小橫香室主人的《清朝野史大觀》,民國五年(1916 )由上海中華書局印行。書中有〈太后下嫁攝政王〉、〈太后下嫁賀詔〉、〈太后下嫁後之禮制〉三條專記太后下嫁之事,並說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所未有也」!民國六年(1917 )五月,上海會文堂書局出版蔡東帆(藩)的《清史通俗演義》,其第十八回目〈創新儀太后聯婚,報宿怨中宮易位〉的上半回,說的就是「太后下嫁」。民國八年(1919 ),一位作者署名「古稀老人」寫了《多爾袞軼事》,書中的〈太后下嫁〉條,談到順治皇帝在多爾袞攝政下「危如累卵」,太后認為「非有羈縻而挾持之,不足以奠宗社於泰山之安,故寧犧牲一人,以成大業」。而多爾袞「涎太后之色」,常入宮禁。太后為了「衛我母子」,「兩人對天立誓,各刺臂作血書,互執一書」,以為憑證。特別是書中安排太后詐崩,在舉行隆重喪禮後,再以皇帝乳母身分嫁給多爾袞,故事曲折,引人入勝。民國三十七年(1948 )九月,王浩沅的《清宮十三朝》(又名《清宮秘史》)由文業書局出版,書中描述多爾袞與皇太后相戀事,如〈種情根巧救小玉,償夙願親王大婚〉、〈槐樹蔭中窺嫂浴,荷花池上捺叔腮〉、〈香衾臥嬌豔經略降清,宮內候兄安親王戲嫂〉、〈建新儀攝政娶太后,名打獵姊妹嫁親王〉等,而布木布泰名「大玉兒」、其妹名「小玉兒」,則是王浩沅的亂編之一。此外,還有許嘯天的《清宮十三朝演義》等。總之,太后下嫁之事,野史流布,遍及民間。那麼,皇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
  關於皇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說法及其討論,下面列出十二條:
  第一,關於〈建夷宮詞〉。張煌言〈建夷宮詞〉曰:
  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張蒼水全集》)
  張煌言(蒼水)(1620-1664 )是浙江寧波人,這時他在江南抗清。他的這首詞寫在當時,明確寫了住在慈寧宮的皇太后又結婚了,所以成為太后下嫁說的一條證據。我們分析一下:
  其一,張煌言雖然是當時之人,但是他並沒有在北京,而是遠在江南。他對清朝的態度是對抗、敵視,那麼「遠道之傳聞,鄰敵之口語,未敢據此孤證為論定也!」(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出在敵人之口,記在異鄉之文,不能成為歷史的直接證據。
  其二,〈建夷宮詞〉是詩詞,而不是宮廷檔案。詩詞可以誇張,也可以比附,所以也不能不加考據,簡單地、直接地作為歷史的證據。
  其三,或謂張冠李戴。順治六年(1649 )十二月,多爾袞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病故,次年(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袞納娶寡居的肅親王豪格王妃。這件事牽扯到多爾袞與豪格的爭鬥,又是叔娶侄媳,有悖倫理,朝野內外,議論紛紛。有人認為,張煌言遠在江南,也許是聽到了誤傳,把多爾袞娶王妃當作娶孝莊皇太后了。但是他的〈建夷宮詞〉是寫於順治六年,當時還沒有發生多爾袞娶豪格王妃之事。
  其四,「慈寧宮裡爛盈門」一句,是說喜事在慈寧宮裡辦的,因為皇太后住在慈寧宮。當時有兩位皇太后,一位是中宮孝端太后哲哲,寫〈建夷宮詞〉時孝端太后已病死;另一位是孝莊太后。但是,根據歷史檔案記載,慈寧宮在李自成臨撤出皇宮時被焚毀,順治十年(1653 )修葺,皇太后才搬居慈寧宮,多爾袞則死於順治七年(1650 ),他與皇太后怎能在此舉行結婚典禮呢!
  所以〈建夷宮詞〉說只能是一說,而不能成為歷史的依據。第二,關於「親到皇宮內院」。多爾袞死後追其罪時,有一條罪狀是:「又親到皇宮內院。」(蔣良騏,《東華錄》)朝鮮《李朝大王實錄》也做了相同的記載。在後來修的《清世祖實錄》裡卻刪掉了這句話。這說明多爾袞到「皇宮內院」確有其事。而刪掉這句話,恰表明事有隱衷。那麼,多爾袞到皇宮內院,能說明太后下嫁了嗎?
  其一,這個皇宮內院是瀋陽的皇宮內院,還是北京紫禁城的皇宮內院?沒有指明。
  其二,多爾袞是「到」皇宮內院,而不是「住」皇宮內院,那麼「到」皇宮內院,就一定是太后下嫁給多爾袞了嗎?
  其三,史家對此做出推測:皇太后與多爾袞也許有曖昧關係。高陽先生說,《東華錄》所謂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云云,極有可能是指孝莊與多爾袞相戀的事實。孝莊太后與睿王多爾袞關係曖昧,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即使是關係曖昧,也不等於太后下嫁了。
  其四,也有人認為,如果太后真的下嫁了,多爾袞到皇宮內院也就名正言順了,而把這一條列為多爾袞的罪狀,恰好反證太后並沒有下嫁。
  所以,「親到皇宮內院說」不能提供太后下嫁的確鑿依據,卻道出了疑點。
  第三,關於「下嫁詔書」。民國時出版了一部書叫《多爾袞攝政日記》,這部書原名叫《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起居注》,是一個叫劉文興的人家裡收藏的。在出版之前,他寫了一篇〈清初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起居注跋〉,發表在民國三十六年(1937 )一月二十八日《中央日報‧文史週刊》上。文中說:「清季,宣統改元,內閣庫垣圮。時家君方任閣讀,奉朝命檢庫藏。既得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攝政王致史可法、唐通、馬科書稿等,遂以聞於朝,迄今猶藏諸故宮博物院。」多爾袞致唐通、馬科書稿,發表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致史可法書的內容今亦可知。唯有這位劉先生父親見過的〈太后下嫁詔〉未見發表,別人也沒見過。清宮檔案收藏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獻處,有許多學者專門整理和研究清宮檔案,從劉文興說他父親見過太后下嫁的詔書,直到現在整整70 年了,還沒有一個人說自己見過這份檔案。
  既然至今沒有見到這份太后下嫁詔,所以這個證據目前還不能成立。如果真的有這份檔案,將來隨著清宮檔案的進一步整理,是一定會被發現的。但是有人寫書說,劉文興是個喜歡開玩笑的人,當年為了讓自己的書好賣,才故意製造了這麼一個噱頭。
  第四,關於「未葬昭陵」。清朝的皇帝陵分三處:一處是關外三陵──永陵、福陵(瀋陽東陵)、昭陵(瀋陽北陵),一處是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另一處是河北易縣的清西陵。皇太極葬在關外三陵之一的瀋陽北的昭陵。他的一后四妃,孝端皇后於順治六年(1649 )四月十七日病逝,次年二月骨灰奉移瀋陽,入葬昭陵;關雎宮宸妃於崇德六年(1641 )先於皇太極病逝,但後來將宸妃遺骨遷葬到昭陵的妃園寢;衍慶宮淑妃於康熙六年(1667)病逝,葬入昭陵的妃園寢;麟趾宮貴妃病逝於康熙十三年(1674 ),也葬入昭陵的妃園寢。按照清朝陵寢制度,孝莊太后死後應葬在昭陵,就是同皇太極合葬。但是,她不僅沒有葬在昭陵,而且葬在清東陵的風水牆外。於是就引出了許多說法。有人說因為孝莊太后下嫁了,死後無顏回昭陵見夫君,所以把她葬清東陵大門旁,給子孫看門。
  事實上,孝莊在31 歲時喪夫,32 歲來到北京,49 歲時喪子,75 歲即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 年1月27 日)去世,至此她已經在關內生活了近半個世紀,接受了漢族棺葬的習俗,而她的丈夫皇太極已經逝世44 年,是按照滿洲的習俗火葬,早已在關外瀋陽的昭陵入土為安。所以對於自己的後事,孝莊太皇太后向皇孫康熙帝有過交代:「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安厝,則我心無憾矣。」就是說,她不願意驚動太宗皇太極的亡靈,而願意陪伴英年早逝的兒孝莊皇太后的昭西陵子順治。太皇太后死後葬在清東陵的遺命,給皇孫康熙帝出了一道難題:既不能違背祖宗之制,又不能違抗祖母之命,怎麼辦?康熙帝最後採取了一個臨時舉措,把太皇太后生前在紫禁城裡最喜歡住的寢宮拆了,搬到東陵風水牆外,修起一座「暫安奉殿」,將孝莊太皇太后的梓宮(棺材)暫時安置在那裡。直到康熙帝逝世,他一直沒有解決祖母陵寢的難題。
  雍正帝即位以後著手解決這個難題。雍正二年(1724 )二月初五日,雍正帝下諭,追述了孝莊不與太宗合葬、在孝陵附近安厝的遺囑,說:「朕惟禮經云:合葬非古也。先儒又云:神靈有知,無所不通。是知合與不合,惟義所在。今昭陵安奉日久,若於左近另起山陵,究非合葬之意。且自孝莊文皇后安奉以來,我聖祖仁皇帝曆數綿長,海宇乂安,子孫繁衍,想孝莊文皇后在天之靈十分安妥。」經過大臣們反覆磋商,終於確定了解決的方案,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確定孝莊文皇后陵為昭西陵──將暫安奉殿改建為陵。雍正三年(1725 )十二月初十日,孝莊文皇后梓宮下葬昭西陵地宮。這時,孝莊太后已經逝世整整37 年。所以她的陵園是重孫子胤禛修建的。雍正皇帝的這個解決方案是很高明的。既遵循了祖制,又滿足了孝莊太后的遺願。
  其一,從昭西陵的名稱看:太宗文皇帝皇太極陵寢的名稱是昭陵,孝莊文皇后陵寢位於太宗昭陵的西邊(河北遵化在瀋陽西),陵寢的名稱是「昭西陵」,所以從名稱上確定墓主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昭西陵和昭陵是同一體系。雖然昭西陵緊挨著東陵風水牆,但是它和東陵完全是兩個系統。
  其二,從昭西陵的規制看:建有重簷廡殿頂的隆恩殿,內外有兩道圍牆,還建了神道碑亭。這些超過常規的做法,表明了對墓主的尊重,顯示出墓主的崇高地位,根本看不出有「輕蔑」的意思,所以「為子孫看守陵門」云云不足為據。
  其三,從昭西陵的地位看:因為順治皇帝是逝世在關內的第一位清朝皇帝,他的祖父努爾哈赤和父親皇太極都葬在關外,他第一個葬進關內的清東陵,所以順治皇帝的孝陵理所當然是清東陵的主陵,地位最高。但是孝莊太后是順治帝的母親,如葬入東陵就無法顯示她的地位。所以雍正皇帝想了一個辦法,把孝莊太皇太后的昭西陵安置在東陵風水牆外而單獨成陵,這樣做可謂一舉三得:既表明了和太宗昭陵的關係,又表明了墓主的崇高地位,還實現了孝莊太后陪伴順治帝的遺願。
  因此,以孝莊皇太后「未葬昭陵」,給「東陵看門」,而斷定太后曾經下嫁,顯然證據不足。
  而且,孝莊太后並不是清朝第一位未同皇帝合葬的皇后,在她下葬之前康熙五十六年(1717 )順治帝的孝惠章皇后死後葬在孝陵的東邊,後來這座陵就命名為孝東陵。康熙帝死後葬在景陵,他的一后四妃葬入的都是棺槨。從景陵開始,先於皇帝而死的皇后先葬於地宮,但石門不關,一旦皇帝死後葬入地宮,就關閉地宮;死於皇帝之後的皇后,則另建地宮。這成為制度。孝莊太后的下葬在此之後,實際上似乎也借鑑了這種制度。
  第五,關於「青梅竹馬」。有人說莊妃與多爾袞是「青梅竹馬」,自小時候就相戀,所以太后下嫁是有感情基礎的。其實,莊妃出生在蒙古科爾沁,多爾袞則出生在滿洲赫圖阿拉,兩地相距甚遠,兩人並無「青梅竹馬」的可能。也有人說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到科爾沁娶親時,多爾袞跟著去了,見到幼年的莊妃,兩人相戀。實際上,努爾哈赤父子雖然都娶了科爾沁女子,但當時是送親,而不是他們到科爾沁去娶親,所以多爾袞也不可能去科爾沁見莊妃。莊妃從13 歲起就來到愛新覺羅家庭,又和多爾袞年齡相仿,是否會產生戀情,史書不會記載,後人也無法推斷。但是即使兩人之間有戀情,也不能證明孝莊太后就一定嫁給了多爾袞。
  第六,關於「保兒皇位」。有人說孝莊皇太后為了保住兒子福臨的皇位,不得不委身於多爾袞。此說站不住腳。年僅6歲的福臨能夠繼位,是當時多種政治勢力複雜鬥爭和相互妥協的結果,而不是由皇太后依靠多爾袞一個人決定。實際上,多爾袞本意是自己繼承皇位,根本沒打算讓侄子福臨繼位。在和皇二兄代善、皇長侄豪格等激烈角逐之後,他才接受了濟爾哈朗等的建議,扶福臨即位,自己和濟爾哈朗做輔政王。順治帝即位以後,如果孝莊以「色情」巴結多爾袞,只會讓皇權更加容易地落到多爾袞之手。事實上,孝莊皇太后依靠孝端皇太后,對多爾袞既重用、又牽制,採取了非常複雜的政治手段,才使多爾袞最終沒有突破攝政王的圈子,而保證了順治小皇帝的地位。因為皇帝年幼,國事家事都要依靠攝政王,所以孝莊皇太后注意協調與多爾袞的關係。但是由此作為太后下嫁的依據,顯然站不住腳。
  第七,關於「弟娶其嫂」。滿洲確實有「兄死弟娶其嫂」的習俗。清太宗皇太極開始改革滿洲的婚姻習俗,規定:「不許亂倫婚娶。」(《清太宗實錄》卷十一),嚴禁轉房婚──不許娶庶母、嬸母、嫂子、侄婦等,但沒有觸動異輩相婚和姐妹同嫁一夫的婚俗。清帝中滿洲異輩相婚,入關後順治帝出現過,後來就再沒出現過。姐妹同嫁一夫,康熙帝后妃中有三對親姐妹,光緒帝曾有瑾妃和珍妃姐妹。然而,漢族個別也有這種習俗。但有這樣的習俗,並不能證明多爾袞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第八,關於「尊稱皇父」。有人說多爾袞被稱為「皇父攝政王」,既然被稱作是「皇父」,那就證明順治帝的母親孝莊太后嫁給他了。崇德八年(1643 )皇太極逝世,順治帝即位。第二年,清朝遷都北京,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1648)十一月,尊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加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凡進呈本章旨意,俱書皇父攝政王」(蔣良騏,《東華錄》卷六)。這就如同後來光緒皇帝尊稱慈禧太后為「皇阿瑪」一樣。無論是叔父攝政王,還是皇父攝政王,都是攝政王的尊稱,並不能證明多爾袞做了順治帝的繼父。
  第九,關於「朝鮮史證」。類似太后下嫁頒詔告諭這種朝廷大事,照例是應當詔諭屬國的。當時作為清朝屬國,朝鮮對於清朝發生的大事有詳細的記載,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李朝大王實錄》。朝鮮的《李朝大王實錄》沒有「太后下嫁」頒詔告諭的記載。所以有學者推斷,根本沒有孝莊太后下嫁這件事。
  第十,關於「順治報復」。順治七年(1650 )十二月,多爾袞病死。不到一個月,順治帝就拿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開刀,來懲治多爾袞。順治八年(1651 )正月初六日,順治帝就以「和碩英親王阿濟格謀亂」罪,將其幽禁,後來將阿濟格賜死。二月十五日,也就是福臨親政一個月零三天,就定多爾袞十大罪狀,命將多爾袞削其爵號、撤其廟享、黜其宗室、籍其財產、沒其府第、毀其陵墓,繼子多爾博歸宗。耶穌會士衛匡國在《韃靼戰記》中記載:多爾袞死後被毀挖墳墓,掘出屍體,用棍子打,以鞭子抽,砍掉腦袋,暴屍示眾。
  有人推斷,因為多爾袞逼孝莊太后下嫁,所以才引起順治帝如此的仇恨。這種說法不能說一點道理都沒有,但畢竟是推測,不能作為孝莊太后下嫁的依據。況且少年天子親政以後,嚴懲攝政王或輔政大臣,例子是很多的。明朝萬曆皇帝親政後,嚴懲張居正;康熙皇帝親政後,嚴懲輔政大臣鼇拜,都是史例。
  第十一,關於孝端不允。布木布泰的姑姑孝端皇太后尚在,她不會允許自己的侄女下嫁,敗壞皇家的體統,有辱皇家的尊嚴。
  第十二,關於筆記無載。當時在京的大小官員、來京科考的舉子,至今沒有見到一篇「太后下嫁」的記載。如果說當時怕犯忌諱而正史無載的話,可是私家筆記、文集、手稿、秘錄等也不見記載。
  從以上十二條來看,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既無文獻根據,也無檔案依據。從目前清史研究的情況看,既沒有過硬的資料證明太后下嫁了,也不能完全消除關於太后下嫁的疑問。所以,直到今天,孝莊太后下嫁一直是清宮中的一樁疑案。
  我們探討孝莊太后下嫁疑案,起碼可以得到以下啟示:第一,不要單純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孝莊太后與多爾袞的關係;第二,弄清事實真相,才可以廓清戲說歷史的迷霧;第三,皇太后和多爾袞在皇帝年幼、江山不穩、國運維艱的局勢下,以大局為重,和衷共濟,形成合力,共度難關,取得勝利,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歷史經驗;第四,我認為:皇太后布木布泰同攝政王多爾袞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之事確實無。

貨號: 9789570832976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