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千萬重

即將出版

NT$420

出版日期:2025-08-21
作者:黃仁宇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96
開數:25開,長 21 × 寬 14.8 × 高 1.7 cm
EAN:9789570877564
系列:黃仁宇文集

當社會變遷席捲全球,舊有的關係與秩序如何調整?
本書以歷史學者的視角,從個人回憶到國際政治,從文化思想到經濟轉型,
探討生死、金錢與性的關係如何隨時代變遷,在全球變局中重塑秩序。

 

 

《關係千萬重》是黃仁宇繼「大歷史」觀點後的另一新嘗試,從人類基本慾求如性、生死與物質生活出發,探討歷史中知名人物的原貌及相似的社會模式,展現與當今生活密切相連的歷史。本書以「關係」為主題,透過二十篇重要文章,探討生死、金錢與性這三大基本關係,反映人類社會的深層結構。

 

黃仁宇將歷史視為不斷變動的現實,而非靜止的過去,每篇文章都反映出歷史如何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書中的內容涵蓋個人經歷、歷史觀察、社會變遷與國際政治,從作者在美國的經歷、戰時服役、東亞研究到對世界局勢的反思,呈現歷史對我們行為的塑造。

 

本書透過「關係」的視角探討社會變遷,例如資本主義推動社會由農業體制轉向商業體制,舊有的價值觀是否能夠承受這一衝擊?隨著技術發展加速全球交流,人類的價值選擇是否依然不變?面對這些變遷,個人應如何自處,社會又該如何應對?

 

從中國近代變革到西方社會演進,從國際政治權力博弈到日常倫理選擇,書中的每篇文章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如何與世界建立關係,並在歷史的浪潮中尋找自我。對歷史、文化、經濟,及當代社會議題感興趣的讀者,將能在此書中獲得啟發,並思考如何與當前時代對話,如何看待自身與世界的關係。

 

 

▍【聯經出版.黃仁宇文集】

 

《萬曆十五年:一個無關緊要的年分》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明代的漕運,1368-1644》
《中國大歷史》
《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
《放寬歷史的視界》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地北天南敘古今》
《關係千萬重》
《大歷史不會萎縮》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
《緬北之戰》
《長沙白茉莉》
《汴京殘夢》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貨號: 9789570877564 分類: , ,
作者:黃仁宇

191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2000年1月8日逝世於美國紐約。天津南開大學肄業,成都中央陸軍官校畢業,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陸軍少尉排長、中尉參謀、駐印新一軍司令部上尉參謀、少校參謀、駐日代表團少校團員,紐約州立大學紐普茲(New Paltz)分校教授。

黃仁宇主要研究領域為明史,並提倡「大歷史觀」而為人所知。「大歷史觀」不對單一歷史人物或事件作評價,而是透過分析當時代政治、社會整體面貌,進而掌握歷史的特點。主要著作有《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等。

 

貨號: 9789570877564 分類: , ,

自序
關係
何鍵
李約瑟給我的影響
大變局中讀歷史
內戰
世上沙魚四十億
母親
在大歷史座標上看台灣直選
露從今夜白
從烤麵包說起
雷溫烏茲要塞
東安街六○六號
邁阿密的故事
成則為王
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可蘭經》的神祕
《可蘭經》的出處
印尼的徬徨
印度教與原核威脅
日本,Nippon,Japan
卷尾瑣語

貨號: 9789570877564 分類: , ,

自序

這本集子收錄了二十篇我近年在各刊物已發表或寫好待發表的文字。發表的主要地方是《中國時報》系的「人間」和「時代」副刊。〈李約瑟給我的影響〉則原見於《歷史月刊》,蒙月刊慨允在這裡重載。原來發表的日期已註明在每篇之後。

 

最初寫稿的時候並無通盤計畫。現在看來,則各篇無不涉及歷史的場面與層次。即是個人回憶與旅遊觀感,也無不沾上了當今歷史變化的成分。本來這種色彩可以出現於任何人之筆墨:我們活動的範圍全是「人間」;所接觸的事物也無逾於「時代」。不過一個學歷史的人,處於當今內外大變動之際,朝夕縈思,免不了對環境的變化特別敏感。為什麼中國這麼多的母親受罪遭殃?為什麼我們對性的禁忌日益開放,尤其屬於女人部分?為什麼這麼多國家的貨幣突然發生問題?事態的變化突如其來,卻又如是的普遍,這情景逼著我們通盤考慮。所產生的問題看來已不是個人的問題,我們的對策也務必通過時代的改變,從長計議。

 

去年(一九九七)十一月我承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莫昭平小姐之邀,來台北發表過一場演講,講題即是本書開首第一篇的〈關係〉。大意是古今中外的重要文學作品,一般不外發揮以下三種關係:生死關係、金錢關係和性關係。這三種關係也經過達爾文、馬克思和佛洛伊德的詳細分析。今日的局勢則是三者都在通過重要的修訂或改變。

 

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的來臨,實際則是因為交通通信的發達,所有的國家都要將舊日的農業體制改造為商業體制。農業社會的管制方式,一成不變,一切以道德的名義檢束。讀者可從〈何鍵〉一文追想其梗概。商業則重交換。只要各物概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換,外在的紀律束縛可以逐漸放鬆。〈李約瑟給我的影響〉說明我涉入這類研究之由來。

 

可是上面這幾句話說來容易,要確實照做,則務必發動所有的人,上自思想信仰,下迄衣食住行,無不需要改造或調整。換言之,人類的各種關係,很少能夠原封不動。〈大變局中讀歷史〉表示我們要放大胸懷,才能體會此中眞意。再如〈內戰〉和〈世上沙魚四十億〉也從旁說明中國需要改造的原因,〈母親〉更表示改造期間的痛苦,很少的家庭能夠倖免。〈在大歷史座標上看台灣直選〉則解釋台灣還因為情景特殊,沒有遇到最大的衝擊。內中提到電流已下鄉村,即是由農業體制轉變至以商業法規做一切標準的表現。

 

書內也有幾篇文字,提及我在一九四六年初來美國的經驗,像〈露從今夜白〉、〈從烤麵包說起〉和〈雷溫烏茲要塞〉,多方表示一個國家進入商業體制,軍隊各部分可以隨意提調,有如機械之零件。如此這國家才算可以在「數目字上管理」,成為一個現代國家。否則各不相屬,徒用狹義的道德為標榜,不能解決技術上的問題。再說一次吧,從農到商,不僅在增進各種關係,而是要將組成關係的原則一併更新。

 

另一方面,即是美國,雖已高度的工商業化,也仍在不斷改變之中。我所寫的〈東安街六○六號〉敘五○年代事,〈邁阿密的故事〉敘九○年代事,就已表現社會的步伐加速,各種關係也要因之調整。我們無從說這樣的改變是好是壞,因為好壞全是個人主觀;而歷史的進展有它自己的規律。雖然我們無法預言五十年後是怎樣的一個世界;以此類彼應當不會倒退回去。讀者如再看拙文〈何鍵〉一遍,當信我言非虛。

 

我和很多學歷史的人一樣,認為一件重大的情事,牽涉廣泛,既已發生,又不可逆轉,則當中必有理由;是為歷史的仲裁。這種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成分是〈成則為王〉文中之要旨。〈母親〉文中也作類似的結論。相反的,客觀環境尙不容許,不到時機成熟,即忙著採取行動,冒大不韙,也甚可能自招貽戚。目前一個顯明的例子乃是在某種情景之下西方人提及自由,其立場並非拋棄道德,而是將檢束的責任放在各人自己身上;同時也讓各人以自己的良心作主。很多事情,西方經過實驗已能如是。但是在東方,一般民智未開,人民宗教觀念的取捨未定,「關係」的改造還未成熟,是否也能立即如是,甚成疑問。這一套理論也是牽涉廣泛,我寫此文時不期而然的感到責任綦重,也免不了語重心長。讀者不要忘記「成則為王」的反面即是「敗則為寇」。

 

上文尙未提及的其他六篇,初看好像另成一系統。範圍牽涉到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內容則又概括經濟與宗教。其實一言以蔽之,亦無不涉及「關係」。我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曾服役於印度和緬甸,戰後又駐留日本三年。此外三十年前在紐普茲教書的時候,因為學校裡規定亞洲系的教授須共同講解東亞國家概況的一門基本課目(以作國民外交的準備,當日為所有的學生必修),已經注意於這一整個區域之發展。同時以後環顧內外,也深覺得對這些國家的最基本之認識為我策劃的「中國大歷史」之所必需。(司馬遷在紙張尙未發明之前,猶且將〈南越列傳〉寫入《史記》)讀者必須注意,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前途將部分由周邊國家的出處決定,有如在二十世紀日本與美國的命運半由中國決定。當一個國家再造之際,它發動重訂「關係」的衝力,必較其他相當平穩的國家之影響為大。此非單獨的計算這些國家之軍備與實力時所能預見或概括。

 

有了這樣的交代,以下各篇宗旨不說自明。〈東南亞金融風暴〉經過錢果豐博士過目,並指正原稿的錯誤數據。(當然,文中的立場和尙有不妥的地方由作者自己負責)。他是香港行政局議員,英之傑財團董事,和我為世交。

 

其他各篇寫〈《可蘭經》的神祕〉、〈《可蘭經》的出處〉、〈印尼的徬徨〉、〈印度教與原核威脅〉和〈日本,Nippon,Japan〉。其中有一點要再三著重申明:各篇提及不同的宗教,從一個學歷史而注重唯物的人看來,它們的不同特色,大都由於地緣政治的差異之所致。此一點必與很多信教虔誠的人和唯心專家所見有距離。

 

雖然如此,如何概括本書,既是人身經驗,又牽涉地緣政治?

 

讓我這樣說吧:這是一本隨筆,出入於歷史的邊緣和側後,也滲入了某些「寡人好勇,寡人好貨,寡人好色」的成分;不過和作者所著其他書刊有很多接近的地方。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來,今日各種關係叢集,有令人無法抽身之感。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四日

貨號: 9789570877564 分類: , ,

關係

提到「關係」這一名詞,我們就可以立即想到私人關係、家庭關係、利害關係、性關係、金錢關係、外交關係、鄉土關係、人身關係、多重關係、雙邊關係、直接關係、微妙的關係、緊張的關係等等。

 

關係可能表示不期而然的影響,例如說「關係重大」。關係也可以概括一種看來好像合法而實際又非法的交往,例如最近有不少外國人在中國做生意,看到中國政府好像什麼事情都管,卻沒有一定的法則。一項提議希望提早通過,免不得要走門道,或者託人送一批禮物,這樣也可以稱為「找關係」。

 

這樣一來,關係(guanxi)這個名詞可以不時在外國報紙上看到,幾乎成了英文所吸收的外國詞語之一,有半公半私,介於合法與非合法中間地帶的模樣,其所以不能全部稱其不合法,乃因直到最近中國才由農村社會改進而為工商業為主體的社會。農村社會裡人與人的關係為單元,你與我打交道,通常不影響到第三者。工商業社會裡人與人的關係為多元,如果你我私自打交道,甚可以間接危害第三者,甚至可以使他虧本破產。

 

目下關係占這樣一個重要的關鍵乃是社會全面改造,事屬創舉,立法工作還沒有完全趕上社會的行動;或者社會雖已改造,也並不是所有支持的因素都全部在位,而做事的人也甚可能有因循舊習慣的趨向。

 

我常常說,英國在十七世紀和中國的舊社會有很多相像之處。當日的英國也剛由農村社會進展到工商業社會。且十七世紀英國的外交,大概無非王室與其他王室的交往。稅收一般取包辦制度,財政也無法公開。所以致富的捷徑,一是做官,一是替國王當採辦(Purveyor),國王宮廷裡經常大開筵席,每年所用的豬羊動輒以數千頭計。所用品目與酒類,全以數目分配於各地區承辦。所付價格一般只有民間物價四分之一。所以這安排就成為承辦人牟利的淵藪,要取得這些職位,主要的在成為國王的佞倖,這也就是憑藉關係─走後門。所不同的是當日英國並無政府本身經商的情事。還有一個維持關係的辦法,則是政府首先通令禁止經營某種事業,以後卻又授權,某某私人可以例外,這樣無異於頒發專利的特權。

 

可是這並不是說:英國既然曾如此,今日中國也如此,情有可原。十七世紀的世界公私不分,不能算作特殊情景。況且縱如是,英國民間已因之提出抗議,為內戰爆發日後嚴格限制王室權利原因之一。今日中國的經濟改革,無從避免內外的協助合作。若是當中非正規的行止依然氾濫,可能為成敗的關鍵。所以今日大陸有意嚴厲的肅淸貪汙,包括杜絕這些走後門引用關係的行徑,只是事理之當然。

 

在歷史上說,在關係上分出公私的界限,嚴厲執行,始自商業性格的國家已不容疑問。十三世紀的威尼斯,可算世界上最早以商立國的城市國家。她的法律即已禁止她的統領(Doge)廣泛的接受內外的禮品,所收外國的禮品限於蘋果、櫻桃與螃蟹。今日美國的總統可以接受外國的禮物,但是必須登記,算作白宮所有,不能由總統據為私人的所有物,也是緣於杜絕非正常關係的用意。

 

上面提及的乃是不正常的關係。此外經常的一般的關係,無人沒有,無日無時沒有。我們各個人有生之日不能避免與外間的接觸。很少的例外,一經接觸,就可能產生關係。既有關係牽涉,也經常激動情緒。作夢即係情緒透過下意識的一種表露。夢中的對象通常是我們自己熟悉的人,藉著夢景我們表示自己的思念、懷慕、追悔、嫉怨、恐懼或者仇恨。縱是一個人決心做隱士,與外界絕緣,也是因為與外界發生關係感到不愉快,退卻之後,閉戶自恃的一種反動。並非最初即由我自己作主,自始至終即保持一個一塵不染的決心。陶淵明因為有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才作〈歸去來辭〉,並且也因為具有「攜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家庭關係,才放棄「以身為形役」的僱傭關係。這樣一來,我們白天做人,晚上作夢,都無從避免關係。我在密西根上學的時候,有一位毛爾教授(Wellesley Maurer)他就提倡所謂個人(individual),全係虛構。如果各個人果眞存在,也不過是一種觀念,並非實體,他的說法亦即著重我們無從與關係絕緣的見解。

 

在各種關係之中,以以下三種最為重要。一是生存的關係,王羲之作〈蘭亭集序〉即標榜著「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可見得希望保持自我(self-preservation)是人類共通的性格。第二種關係乃是性關係。告子說:「食色性也」,把男女間的情慾與飮食擺在一起。以後中文「性」之一字與英文的sex等量齊觀,看來原由在此。第三種關係乃是經濟關係,概括言之,人類首先即希望保持生存的權力,次之生育繁殖,繼續下去更要豐衣足食。連孔子也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可見得在正常狀態之下,一個人應當去追逐名利。

 

因著以上三種關係的需要,齊宣王在孟子面前招供,他自己一生有三個大毛病:「寡人好勇」,他喜歡打仗。接著又是「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他喜歡在異性跟前找快樂。還有「寡人有疾,寡人好貨」。他喜歡蒐羅金銀,囤積物資。孟子因著齊宣王之坦白,也就告訴他,這三點都是一般人的慾求,沒有什麼了不得。只要國王以百姓為重,在追求這類欲求時不忘記以全民福利為本位,並不妨礙他的王業。

 

而且歐洲在十九世紀產生了三個大思想家。他們各以科學方法對上述三種關係作過個別的解釋。達爾文(Charles Darwin)是生物學家,著有《天演論》述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程序。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創立心理分析學派,發現了下意識(subconsciousness)的力量,尤其注重性的推動力(sexual drive)在人類行為中所產生的作用。馬克思(Karl Marx)提倡唯物史觀:歷史的重心在物品的生產方式與分配方式。

 

如果齊宣王和孟子在公元前三世紀的一段對談,不期而然的在十九世紀末葉獲得了西方思想家作釋注支持,為什麼齊宣王喜歡打仗?你去問達爾文吧。他為何又好色?去問佛洛伊德罷。(聽說他聞名較遲,他的《夢的解析》出版於一九○○年。)為何他尙且好貨?去問馬克思罷,即此人類最基本的三種關係都有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實證」。有些歷史家就提及:人類的思想史到了十九世紀的末年捲入物質主義的最高潮。

 

我們回頭檢閱中外文學作品,也發現上述的三種關係構成了各種小說與劇本不可或缺的題材。《西廂記》與《傲慢與偏見》可算採用單元題材,彼此都以男女關係作寫作的重點。《傀儡家庭》(編按:又譯《玩偶之家》,易卜生作)雖然在提倡女權,但是娜拉的丈夫叫她「我們的小松鼠」,又以她獨自出外向人借債為不名譽,也就沾上了男女關係與金錢關係了。文學作品所敘述的橫寬與縱深加長放大,三種關係掛鈎的機會愈多,讀者很容易的看出荷馬所作史詩,就概括了以上三種關係。

貨號: 9789570877564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