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海外華語創作

NT$380 NT$300

出版日期:2020-10-01
編者:張鳳、李秀臻、孟絲、海雲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432
開數:14.8 x 21 x 2.5 cm
EAN:9789570856347

已售完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華文文學或華語語系文學,無論如何定義,海外華語書寫遠溯百餘年到今日的發展,精彩紛呈,豐富了世界的文化。從早期的排華到開放:如北美天使島華工悲歌、留學漂泊的滄桑、到今日活躍的喬遷移居,全球化的移民文學所展現的奮力情懷與勳績,均令人震撼。

 

《千里之行:海外華語創作》是文學表達人生越地跨界之後,在異域的變化、内心蘊積的終極關懷、經歷點滴的深刻體驗,化為多樣貌的動人篇章;遍布在海外各洲的華文女作家,在華語創作的洪流中持續不懈,無所不談,生生不息以圓成,何遠而不屆?

 

期望以《老子道德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主題,多重衍意,各展文采,以生花妙筆、不同視野,原創建構在留學、僑居、遷徙、創業、遨遊、寫作等路上,如何踏出足下第一步的種種開始。從第一步直抵目的地,走了有多遠,多久,又有多少曲折、多少汗水與淚水……萬里回首,山外看山,眼前已是寬廣遼闊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

 

全書文學性與故事性兼具,102位女作家的文章,總字數幾達二十七萬字,是海外華文女作家獻給諸位又一次共同創作的亮麗結晶。

 

文學已突破墨守成規,面臨跨文化越疆域,和自我超越的新局面,詮釋角度的轉變,後殖民、國族認同、後現代、族群研究、性別研究……。 以在地經驗與想像的落差,讓創作和論析,從原本國家為中心的話語中鬆動出來,運用數位網路新媒體,翻譯交流等得以國際接軌,融成跨域的共振,書寫彷如飛騰的火鳳凰,得以振羽展翅!期待讀者您,共賞佳作。

 

 

▍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 簡介

 

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是一個全球性的非政治,非牟利組織,以交換寫作經驗,聯絡感情,促進文學交流與發展為主要目的。

 

1989年由陳若曦在加州柏克萊創立,歷任會長為陳若曦、於梨華、戴小華、曹又方、喻麗清、簡宛、朱小燕、趙淑俠、周芬娜、吳玲瑤、石麗東、林婷婷、張純瑛、荊棘(朱立立)和姚嘉為,及(正執行會務的第16屆)張鳳。創會三十年,會員從創會的二十二人增加為二百餘人,包括聶華苓、黄娟、趙淑敏、叢甦、歐陽子、施叔青、韓秀、呂大明、李黎、周勵、平路、張翎、陳謙、章媛等名家。會員散居北美、歐洲、亞洲、紐澳等地區,每兩年在不同地區舉辦文學研討會。本屆理事——正副秘書長:孟絲、海雲。財務理事李秀臻、公關理事華純、網站理事李安、審核委員:林麗雪、施瑋、杜丹莉。申請入會者需出版兩本以上文學著作,通過審核後加入,是備受矚目罕有的,是為百年華僑史上,第一全球跨國女性華文作家團體。

 

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網址:https://www.ocwwa.net/

貨號: 9789570856347 分類: , ,
編者:張鳳

密西根州大碩士,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主持人,常應邀北大、臺大名校演講。曾任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16任會長、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總會前副會長,並任職哈佛燕京圖書館編目組25年。曾獲華文著述獎2016年文藝創作散文類第一名、第64屆中國文藝五四獎章文藝獎散文創作類等。著有《哈佛問學30年》、《哈佛問學錄》、《哈佛哈佛》、《哈佛心影錄》、《哈佛緣》、《哈佛采微》等;主編《千里之行:海外華語創作》等。

 

編者:李秀臻

臺灣輔仁大學大傳系畢業,紐約州立大學碩士。曾任記者、編輯;雜誌創辦人;作品收入多本文集,著有《風雲華人》;合編有《縱橫北美》、《紐約風情》、《情與美的弦音》、《人生的加味》等文集。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理事及永久會員、紐約華文作協會長。

 

編者:孟絲

本名薛興霞。散文小說散見海內外報章雜誌及網絡多年。 先後出版小說、遊記、傳記、散文集多種。《漢新月刊》、《好讀網》專欄作家。「新澤西書友會」創辦人。任職圖書館資深資料參考部主管多年。現為「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秘書長。《文藝園地》網站主編。

 

編者:海雲

本名:戴寧,Nina Dai Tang。江蘇南京人。1987年留學美國。內華達大學酒店管理學士,加州州立大學企業金融管理碩士。其文學作品多次獲國內外獎項,著有長篇小說《金陵公子》、《冰雹》、《自在飛花輕似夢》等。現為海外文軒作家協會主席,是海外文軒文學組織的創建人。

 

貨號: 9789570856347 分類: , ,

主編序
千里之行/張鳳

特稿
她們,將以怎樣的定義被史冊記載/方向真

日本
「純淑呢?」/房雪霏
忘情風景/黑孩
當這瓶香水被刻上文學序列號時/華純
低谷中邁出創業第一步/李小嬋
窮在日本的第一年/孟慶華
詩人的回答/郁乃

馬來西亞
「最後的香格里拉」──稻城亞丁/愛薇
家在吉隆坡/戴小華

菲律賓
敬老覓根/陳若莉
遨遊文字海/靖竹

新加坡
那一天,我踏上追尋美聲之路/羅伊菲

比利時
海外生涯——跨越地界之寫作/郭鳳西

丹麥
尋找精神故鄉的千里之行/池元蓮

法國
心智成熟的路途/楊翠屏

德國
異鄉的家園/海嬈
就業之第一步:柳暗花明又一村/麥勝梅
無意之中創造了歷史的恩典/譚綠屏

荷蘭
默默陪伴老公創業/丘彥明

西班牙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張琴

土耳其
土耳其的移民以及第一家與最後一家中餐館/蔡文琪

加拿大
興趣所由生/陳中禧
精神流浪漢——文學的千里之行/杜杜
追憶亞洲作家會議點滴/劉慧琴
那些抓不住的文字/陸蔚青
情人/王海倫
從裙子到牛仔褲/宇秀
第一次,走進外語的世界/張翎

美國
古巴哈瓦那/百草園
推廣治癌新法的第一步/嘉霖
與狼共舞/采風
那幾千里路的雲和月/陳容香
我的「草原」/陳瑞琳
長壽台灣萬萬歲/陳若曦
幻想 美食 第一步/陳漱意
病拳——第一次升遷/陳小青
撒哈拉的星星客棧/陳永秀
再生草/陳玉琳
飛馳 在金色陽光下/翠軒
成為更好的你/大邱
春風化雨/杜丹莉
故鄉他鄉,蘭花不失根——畫我故鄉/杜麗玉
漂洋過海來創業/爾雅
畫之夢/夫英
危機或良機/龔則韞
雪葬以後/顧月華
再回首/海雲
在矽谷拼經濟/胡為美
遠方的迷思/黄鶴峰
那幾天住台北    /江嵐
保健的第一步:長者運動營/荊棘
巴黎浮遊──第一步領略歐洲風情/藍晶
寫作之第一步:努力發現和記錄真實的歷史/李安
千里之行──更上一層樓/李嘉音
從島嶼出發──夢開始的地方/李秀臻
花甲年後錄/林燁
路上的那些小石子/凌珊
我的寫作路/    劉加蓉
與聶華苓老師的文緣/呂紅
最後一站    /孟絲
首次尋根——處世行德修身率祖神/聶崇彬
追尋一束天光/蓬丹
回顧我的華文寫作第一步/濮青
書寫因緣    /任安蓀
雨中看淡水/融融
第一次登臨巴黎凱旋門    /石麗東
好漢羞提當年勇──丁未山城歷險記/施天權
阿克兒碼頭的北極蝦/施瑋
研究中國女詩人的第一步:陳小翠的故事/孫康宜
慈光引領——生命中的貴人/唐潤鈿
沙漠中的紅寶石──紅岩峽谷/萬羚
我第一次登在報上的文章──別時容易/王克難
痛點/蕪華
追求有特色的寫作/吳玲瑤
從美國的「爺爺奶奶日」說起/夏培卓
一切都在冥冥中/王曉丹
千里之行 始於彈指之間/曉亞
別了,雷恩湖    /楊芳芷
左岸行,品味那流動的饗宴/姚嘉為
從巴黎到伊犁    /伊犁
素雅    /悠彩
我的千里之行/余國英
攜手天涯    /雲霞
感念伯樂慧眼識燕    /曾慧燕
始於敞心/張純瑛
千里之行在哈佛——華美在哈佛大學的足下第一步/張鳳
小肥皂的世界風/張菊如
隸書緣/張棠
我如何走進童書世界/張燕風
有愛走千里/章瑛
回魂    /趙淑敏
行走生智慧/趙淑俠
感恩、在天涯    /周典樂
從青年學者到美食作家/周芬娜
激情與使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周勵
古堡中的古今貴族    /周密
寫作之第一步    /周仰之
從第一次出國想起……    /莊維敏
憶明州/卓慧臻
懺悔,使我成為作家/梓櫻

紐西蘭
流浪的日子/林寶玉
老傻的福份/瑞瑤


(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孟絲
(二)慶幸/海雲
(三)行遠必自邇    /李秀臻
(四)通告代跋/張鳳

貨號: 9789570856347 分類: , ,

主編序

千里之行

2018仲秋雙年會中,在國圖、台大開會之後,如履薄冰地接下了執行重任,盡心展開服務。

 

記得在陳若曦會長和名家們,創立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不久,成為會員。30年來的協力,這當代少有的女性文學團體日益盛大,會員分布世界各洲,透過電郵網絡穿越時空,交流砥礪,親切體貼在文學江湖獨步天涯的每位。我與諸位在先進作家的鼓勵呵護下成長,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非常感謝過去的15任會長和理事的辛勤耕耘,別具慧眼組建了如此溫馨的文學家庭。

 

曾衷心關懷海外華語文學,有機緣於審核委員和公關的職責上,深情欣然相依,竭力學習謹慎報效。

 

新的願望,循例是文選。幸而敦請到諳熟樂於襄助的團隊,李秀臻、孟絲、海雲共同組織編輯。

 

海外留學後任職浪跡天涯,在人文薈萃的哈佛大學就38年,在哈佛華裔低垂或顯赫地交鋒,豐富貢獻了世界的文化。海外華文書寫沿襲亦同,遠溯百年紛呈精彩,排華到開放:如北美天使島華工悲歌,由留學滄桑,至今喬遷到全球化新移民,奮力調適的極致情懷與勛績震撼,然而憂慮步步退至邊緣,在海內外文壇應有的矚目仍不算多。

 

所幸文學不再墨守成規,面臨跨文化疆域,自我超越的新局面,詮釋角度的轉變,後殖民、國族認同、後現代、族群研究、性別研究……。以在地經驗與想像的落差,讓創作和論析,從原本國家為中心的話語中鬆動出來,運用數位網路新媒體,翻譯交流等國際接軌,融成跨域的共振,書寫彷彿再飛騰的火鳳凰,得以振羽展翅!

 

期望以《老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開始之行、旅外之行等高遠遼闊的多重衍意,依然呼應前屆,企望立足四海的見識,做為承先啟後的書寫,和因新冠病毒全球蔓延緊急臨時動議延期的雙年會的主題。書名《千里之行:海外華語創作》。

 

書寫表述人生越地跨界,異域變化及内心蘊積的終極關懷,經歷點滴的深刻體驗,文學性與故事性兼具,原創建構在地僑居的第一步,多樣貌的書寫無所不談,生生不息以圓成,何遠而不屆?

 

欣然為序,感謝共同編者,出版社及作者們。更感謝客家基金會,吳克凡財務長諸位和文友彼此的熱心支持。以期在雙年會上,呈獻作者,共賞和深化彼此情誼。

 

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副會長暨雙年會執行長張鳳
寫於哈佛大學

貨號: 9789570856347 分類: , ,

土耳其的移民以及第一家與最後一家中餐館

蔡文琪

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生活的東亞人並不多,我與鄉親們一出門總會被問:您是日本人?韓國人?為什麽沒提中國人,可能是因為日本人最先來旅遊,而韓國則是土耳其曾於韓戰(1950-1953)時派兵支援南韓;韓流在土耳其也非常受歡迎。總之日韓的文化軟實力都超越中港台,所以當地人一看到東亞面孔都會先猜這兩個國家。

 

村上春樹去土耳其黑海旅行後,在《雨天炎天》一書中抱怨他都被問是哪國人問煩了!我也有被問煩的時候,後來想到了一招,也問對方:您是哪裏人?如果對方說他們是安卡拉人,我會追根究底的:您的父母也是安卡拉人?果不其然,與我對話的許多人都不是在安卡拉出生的;就算他們自己在安卡拉出生,他們的父母也不在安卡拉出生。二十年前就有兩位學者研究指出,在土耳其有百分之二十八的人居住在與出生地不同的地方,第一大城伊斯坦堡的比例更高達百分之六十八!有些人會繼續跟我說:我雖然在某某地出生,可是很小的時候就隨著父母搬到安卡拉;所以雖然身份證上我是某某地的人,但是真不算是那兒的人。我都會答:我是臺灣人,可離開這麼久,每次回臺灣都蜻蜓點水的,我對安卡拉的街道可比台北還熟呢。聽到這兒,他們都會很熱忱地說:那妳就是我們的人了!我也很由衷地回答:謝謝。

 

近幾十年來由於其地理位置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許多周邊國家的人移民到土國。八十年代末期的兩伊戰爭以及21世紀初的美伊戰爭後,來自兩伊和阿富汗等國的難民也紛紛來到了土耳其避難。依照國際協議,土耳其只是緩衝國家而不是最終定居國,所以難民在抵達土耳其之後必須向聯合國申請第三國的政治庇護簽證。但等待期間漫長且有著許多的不確定性,一個難民接受採訪:「我連要買多少洗衣粉都無法確定!」

 

1991年蘇聯解體後,許多前蘇聯國家的人民由於本國政治經濟發展逐漸惡化,藉由地利之便紛紛來土國討生活。從我們小區的保姆與看護的國籍就知道;除了極少數的保姆來自菲律賓外,大部分的保姆與看護均來自前蘇聯的中亞國家。我在我們區的復健中心認識了一位照顧老婆婆的看護就跟我說:我在烏茲別克斯坦是老師,可一個月的月薪還不到兩百美金,在這裏做看護,一個月的月薪至少是五百美金。

 

目前國際上最引人矚目的難民潮之一是敘利亞人。自2011年內戰爆發以來,已有三百多萬人逃來土耳其,土耳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接收國與安置國,仍不確定他們何時可以返回敘利亞。敘利亞難民在土耳其並不稱為難民,而是客人。他們拿的是「客居證」。其人身安全,教育,健保等基本人權皆受到「臨時保護法」的保障。不過礙於土耳其國籍法的規定,他們無法取得土耳其國籍。在安卡拉他們多半住在離工廠不遠的城鄉交界地,我去拜訪過幾個敘利亞家庭,女性大多待在家裏,男性出外打工,原有的性別分工原則並沒有隨著移民他國而改變。朋友是一家中餐館的老板,他問這些女人願不願意來他餐廳包餃子,她們說路途遙遠,不便出門。

 

說起來土耳其的第一家中餐館可也是一個中國來的難民開的。店主之一的王曾善(1903-1961)山東回族人,是當年少數留學土耳其的先驅,返回中國後在國民黨執政期間是新疆省民政廳廳長。大陸失守後,他帶著一家老小十幾口人一路輾轉從新疆到巴基斯坦再到伊拉克,最後抵達伊斯坦堡。我採訪了王曾善的大女兒,現年七十多歲的Makbule女士;問起她父親開中餐館的緣由時她說:我們是一個有八個孩子的大家庭,我父親在伊斯坦堡大學教書的薪水是不夠的。我父親會說土耳其語,因為他曾經在伊斯坦堡大學留學過,這也是當年我父親一心想來土耳其的原因。我舅舅們不會說土語,為了多掙點錢也為了讓他們做點事所以決定開中餐館,1957年開張,店名就叫「中國飯店」。餐館開了之後我父親依然在學校工作;沒幾年父親就去世了。我母親和舅舅們在廚房忙,前檯有個土耳其跑堂兼收銀,放學後我也會過去幫忙。那個時候整個伊斯坦堡只有三個半的中國家庭;三個中國家庭加上一個中國人和土耳其人的異國婚姻。我們的客人大都是土耳其人。「中國飯店」一開就是二十多年,養活了王家老小。王女士想起說:我還記得母親在浴室發綠豆芽,叫我不要進去的情景。

 

十年前有部美國紀錄片《幸運籤餅紀實》報導了在美國中餐館的數量已超過麥當勞,漢堡王與肯德基三者的總和,可見中餐館在北美大地已是遍地開花。這裡正好相反;中國菜被認為是富異國情調的高檔消費,從餐館的選址不是在使館區就是富人區看出端倪。2015年7月1日,在伊斯坦堡最熱鬧的貝歐魯區有一個遊行團體抗議中國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遊行的人群打破了一家中餐館的窗戶並對著廚師高喊:滾!後來證明這位廚師是維吾爾人。三天後,一群抗議者在著名景點聖索菲亞大教堂附近意圖襲擊一群看似中國人的遊客,遊客驚呼:我們是韓國人!這個黑色喜劇個案顯示在土國的中國餐館尋找中國人或漢人的困難度很高。

 

也是同一年,2015年,有三十多萬中國遊客到訪土耳其。四十出頭的單身漢姚雷(化名)正是其中之一。當地人民抗議遊行等行為並沒有嚇到他。他來了之後決定不走了;他要在安卡拉開一家中餐館!旅遊簽證是一個月,簽證到期之前他在移民局拿到了六個月的短期居留許可;之後又順利的延簽。姚雷是東北人,在中國的許多地方工作過。後來他聽人說起土耳其而決定來看看。來了之後姚雷先報名上一個短期的土語班,接著買了個白色的富豪代步,做起兼職導遊的工作並把家中多餘的房間租出去當二房東。接著他說服姐姐出錢在安卡拉一個中上階級的小區租了一家小餐館。這家餐館過去是賣黑海大餅,後來因為擴張遷出由姚雷接下,租金為四千裏拉(2017年5月約為1100美元)。他還租了附近的公寓給自己和員工住。姚的餐廳於2017年5月開業,就叫「姚雷」中餐館(化名)。為了促進業務,他還加入了Yemeksepeti,這是一個很受消費者歡迎的在線訂購外賣應用程序。姚雷的餐館離我家不近,但我會在網上給他的餐館好評,每隔一兩個月我會找朋友去他店裡吃飯。以前在美國留學時在中餐館打過工,知道小本經營不易;房租高工時長,員工流動性高等困難處。果然,還不到幾個月廚師就換了兩個,之後他的姐姐與姐夫也來廚房幫忙,總算比較穩定。姐姐與姐夫都是以旅遊簽證過來的,順利延了簽。3月底姚雷簽證到期,他太忙竟然忘記去延簽,結果是不給延了,說要他回中國重新辦簽證過來。姚雷回去後申請網簽也沒下來,折騰了兩個月直到6月初才重新拿到簽證回來安卡拉;還給大家帶了荔枝回來。他跟我說是改了名字叫雨田。換了新護照才拿到的簽證。他不在的期間姐姐與姐夫顧店,語言不通也就罷了還給兩個中國人騙走了下一年的房租。7月15日看到姚雨田在臉書上宣布經營了一年又兩個月的中餐館,店租到期決定關門的消息。見面時大家的總結是姚雷不應該回去的,簽證過期怎麽了,大不了黑下去,這裡不是美國,被逮不會被遞解出境而且罰款很便宜,沒多少錢!

貨號: 9789570856347 分類: , ,